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淹水胁迫下小麦根通气组织形成的PCD特征及活性氧作用初探 被引量:11
1
作者 邓祥宜 李继伟 +3 位作者 阳超男 姜珍 肖诗鑫 周竹青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32-838,共7页
为了解淹水条件下小麦根通气组织形成的细胞学特点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通气组织形成中的作用,以高度耐湿的华麦8号幼苗为材料进行淹水处理,在显微水平上系统地观察了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在分子水平上检测了... 为了解淹水条件下小麦根通气组织形成的细胞学特点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在通气组织形成中的作用,以高度耐湿的华麦8号幼苗为材料进行淹水处理,在显微水平上系统地观察了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在分子水平上检测了细胞核DNA的断裂情况,并对ROS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荧光观察。结果表明:(1)通气组织最先起源于根皮层中部,然后逐渐扩展,到淹水8d时基本形成,淹水60d时更为发达;(2)淹水1.5~48h根皮层出现大量细胞核DNA断裂,且细胞核DNA降解为180~200bp的片段,证明小麦根通气组织的形成过程是根皮层细胞发生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过程,而且淹水1.5~48h是根皮层细胞死亡高峰期;(3)ROS在细胞核DNA发生断裂前开始积累,在通气组织形成中呈现动态变化。上述结果表明,淹水胁迫下小麦根通气组织形成是一个皮层细胞PCD的过程,并且ROS可能参与介导了PCD的进程。另外,淹水胁迫在前期抑制了次生根的产生,随后又促进了次生根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淹水胁迫 根皮层 通气组织 细胞程序化死亡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PCD相关基因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喜焕 刘国振 +2 位作者 刘国庆 朱立煌 马峙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42-946,共5页
植物中的细胞程序化死亡 (PCD)在植物的发育、抗病及植物与环境互作等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我国学者发现的特殊的水稻细胞死亡控制突变体 30 37(M)为材料 ,采用微卫星DNA标记 (共计 15 9个微卫星引物 )技术对突变体性... 植物中的细胞程序化死亡 (PCD)在植物的发育、抗病及植物与环境互作等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我国学者发现的特殊的水稻细胞死亡控制突变体 30 37(M)为材料 ,采用微卫星DNA标记 (共计 15 9个微卫星引物 )技术对突变体性状进行基因定位研究。结果表明 ,该突变体PCD基因位于水稻的第 8染色体和第 12染色体 ,为下一步精细定位突变体基因及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pcd相关基因 基因定位 细胞程序化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分析测试方法的发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金钢 叶建仁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对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分析测试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包括细胞形态学观察法、反映细胞膜完整性的方法和反映DNA片段化的方法。并对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分析测试方法的发展趋势作了讨论。
关键词 植物 细胞程序性死亡 凋亡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码板栗芽体PCD过程中Ca^(2+)的时空变化
4
作者 郭燕 李颖 +2 位作者 张树航 张馨方 王广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5-330,共6页
【目的】探讨Ca^(2+)在替码板栗品种X12芽体细胞程序性死亡(PCD)过程中的时空变化及其与芽体PCD的关系。【方法】利用焦锑酸盐沉淀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替码板栗X12芽体PCD过程中(S1~S5时期) Ca^(2+)的时空变化。【结果】S1时期,细... 【目的】探讨Ca^(2+)在替码板栗品种X12芽体细胞程序性死亡(PCD)过程中的时空变化及其与芽体PCD的关系。【方法】利用焦锑酸盐沉淀的电镜细胞化学方法,研究替码板栗X12芽体PCD过程中(S1~S5时期) Ca^(2+)的时空变化。【结果】S1时期,细胞结构正常,Ca^(2+)主要分布在细胞壁和细胞间隙处,细胞质和细胞核内有少量Ca^(2+),液泡内Ca^(2+)含量极少;S2时期,部分细胞器轻微降解,细胞间隙中Ca^(2+)减少,细胞质、液泡膜和细胞核膜附近Ca^(2+)开始增多;S3时期,细胞进一步解体,细胞壁、液泡、细胞核降解严重,细胞间隙和细胞壁上Ca^(2+)颗粒极少,细胞质、细胞核、破裂的液泡内及液泡周围Ca^(2+)明显增多;S4时期,细胞降解严重,Ca^(2+)在细胞内呈无规则分布,质膜和细胞壁上较少,集中于破碎的液泡膜和液泡碎片处;S5时期,细胞器均降解破碎,Ca^(2+)随降解的细胞器碎片成块状聚集。【结论】替码板栗芽体PCD过程中Ca^(2+)呈动态变化,Ca^(2+)可能参与了PCD过程;细胞质、液泡和细胞核的Ca^(2+)内流可能是引起替码板栗芽体PCD的部分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芽体 CA2+ 细胞程序性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松感染松材线虫后细胞结构变化及PCD
5
作者 金钢 叶建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178-178,共1页
电镜观察到两年生黑松感染松材线虫后,茎中形成层细胞以及其他的薄壁细胞出现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特征:细胞核变形、核染色质浓缩并边缘化;细胞质和液泡中出现大量环状片层及多泡体;细胞壁出现膨胀扭曲;线粒体峭数目减少直至双层膜破毁.... 电镜观察到两年生黑松感染松材线虫后,茎中形成层细胞以及其他的薄壁细胞出现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特征:细胞核变形、核染色质浓缩并边缘化;细胞质和液泡中出现大量环状片层及多泡体;细胞壁出现膨胀扭曲;线粒体峭数目减少直至双层膜破毁.在整个变化过程中,细胞质膜始终是完整的,内质网在细胞器降解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细胞核在线粒体等细胞器降解之后才崩塌消失.这表明,黑松感染松材线虫后的系统反应过程中有PCD发生,其变化类似于动物细胞中的细胞死亡.黑松感染松材线虫后的系统反应过程中,PCD是持续发生的,最终引起植株全面崩溃,这可能是感病黑松死亡的内因.在感病10d后,形成层区才开始出现空洞化现象.因此,形成层的空洞化并非是植株死亡的主因,而是其感病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松 松材线虫 超微结构变化 程序性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白菜核不育花药绒毡层的异常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导致小孢子败育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郭瑛琪 李祥 +2 位作者 崔海芳 侯凌云 岳艳玲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2-408,共7页
【目的】观察大白菜花药发育中绒毡层与小孢子的细胞形态,为研究大白菜核不育花药败育机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大白菜核不育近等基因系10L03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和TUNEL法对可育和不育花药的细胞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大白菜核不育... 【目的】观察大白菜花药发育中绒毡层与小孢子的细胞形态,为研究大白菜核不育花药败育机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大白菜核不育近等基因系10L03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法和TUNEL法对可育和不育花药的细胞结构进行观察。【结果】大白菜核不育花药败育起始于减数分裂期绒毡层结构异常,小孢子在四分体时期开始败育;不育发生后,伴随着绒毡层细胞异常膨大,严重空泡化,提前降解,小孢子变形干瘪而死亡;不育与绒毡层提前发生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有关,绒毡层PCD过程失控,导致绒毡层爆发性提前降解,影响绒毡层对小孢子进一步发育的营养供应。【结论】不育四分体不能及时释放单核小孢子而影响小孢子的进一步发育,是导致小孢子败育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 核不育 绒毡层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在逆境胁迫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云霞 程晓霞 +2 位作者 代小梅 曾会明 韩烈保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1,共5页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它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在逆境胁迫因子如病原体、高盐、低氧、低温、热激和金属离子等作用下,植物为了抵御不良环境的侵害,以活性氧、Ca2...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它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起重要作用。在逆境胁迫因子如病原体、高盐、低氧、低温、热激和金属离子等作用下,植物为了抵御不良环境的侵害,以活性氧、Ca2+、乙烯和NO等为信号因子,诱导植物体的特定部位发生PCD,形成细胞主动死亡,从而避免逆境对其他组织进一步伤害,并使植物获得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对植物PCD的一般特征、环境胁迫因子及诱导PCD信号分子等进行了综述,为在逆境条件下深入研究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细胞程序性死亡 细胞程序性死亡特征 环境胁迫 信号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半胱氨酸蛋白酶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8
作者 闫龙凤 杨青川 +1 位作者 韩建国 刘志鹏 《草业学报》 CSCD 2005年第5期11-19,共9页
半胱氨酸蛋白酶是植物中重要的蛋白酶家族之一,广泛参与种子萌发、幼苗发育,胁迫响应和组织分化衰老等过程。针对这一重要特性,分别综述了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分类、结构、编码基因和表达调节方式及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半胱氨酸蛋白酶 基因表达和调节 细胞程序化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基因水稻OsLSD1的克隆及拟南芥和水稻类LSD1基因家族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丽娟 田颖川 何朝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8-274,共7页
类LSD1(LSD1-like) 基因家族是一类特殊的C2C2型锌指蛋白基因,编码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 目前已经研究的2个成员拟南芥LSD1(lesions stimulating disease resistance 1) 和LOL1(LSD-One-Like 1) 基因均参与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类LSD1(LSD1-like) 基因家族是一类特殊的C2C2型锌指蛋白基因,编码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 目前已经研究的2个成员拟南芥LSD1(lesions stimulating disease resistance 1) 和LOL1(LSD-One-Like 1) 基因均参与植物细胞程序化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 的调控. 从水稻cDNA文库中克隆到1个类LSD1基因,命名为OsLSD1. 该基因长988 bp,包含一个432 bp的开放阅读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143个氨基酸) 含有3个内部保守的锌指结构域. DNA印迹结果表明OsLSD1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为单拷贝,且在根、茎和叶中表达. 借助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从拟南芥和水稻数据库中各识别出5个和7个(包括OsLSD1) 类LSD1基因. 分析了这些类LSD1基因的结构,蛋白质结构域组成. 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无论基于编码区的核苷酸或氨基酸序列都可以将这些类LSD1基因分为2类. 虽然不存在拟南芥或水稻特有的类LSD1蛋白,但有些结构域是水稻所特有的,也有些基因是来源于复制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结构域 锌指蛋白基因 氨基酸序列 基因家族 克隆 新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7
10
作者 代高猛 朱小燕 +4 位作者 李云峰 凌英华 赵芳明 杨正林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23-1230,共8页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类病斑突变体spl31,该突变体三叶期以前表型正常,四叶期后叶片陆续出现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面积逐渐扩大成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坏死。透...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类病斑突变体spl31,该突变体三叶期以前表型正常,四叶期后叶片陆续出现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面积逐渐扩大成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坏死。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突变体细胞的叶绿体基粒片层堆叠不规则。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突变体细胞被染成深蓝色,呈离散状分布,说明spl31病斑是自发形成的。光合数据显示spl31基因突变对病斑叶片正常部位细胞的光系统II影响较小。农艺性状分析发现突变体千粒重下降、结实率降低。遗传分析表明,spl31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被定位于水稻第12染色体着丝粒附近,引物ID104和ID11之间,物理距离为383kb,并与标记ID105共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 类病斑突变 程序性细胞死亡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引起烟草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 被引量:10
11
作者 支立峰 余涛 +1 位作者 朱英国 李阳生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3-407,共5页
镉胁迫会造成烟草悬浮细胞大规模死亡。通过TUNEL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的检测发现,这种细胞死亡伴随有典型的DNA“梯形带”出现,表明这种由Cd胁迫引起的细胞死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受胁迫细胞氧化性增强及细胞中丙二醛(MDA)水平升高... 镉胁迫会造成烟草悬浮细胞大规模死亡。通过TUNEL技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的检测发现,这种细胞死亡伴随有典型的DNA“梯形带”出现,表明这种由Cd胁迫引起的细胞死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受胁迫细胞氧化性增强及细胞中丙二醛(MDA)水平升高,说明Cd胁迫时会在细胞中造成大量活性氧(ROS),暗示烟草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可能与ROS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悬浮培养细胞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 CD胁迫 活性氧(R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在细胞生存和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颜次慧 梁中琴 +1 位作者 顾振纶 秦正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9-273,共5页
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生命现象,它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进程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联系。调控自噬的分子和信号传导途径错综复杂,作为Ⅱ型程序性死亡,自噬与凋亡相互作用,参与了细胞稳定状态的维持和疾病发生过程。近年来... 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生命现象,它与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进程以及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联系。调控自噬的分子和信号传导途径错综复杂,作为Ⅱ型程序性死亡,自噬与凋亡相互作用,参与了细胞稳定状态的维持和疾病发生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自噬还可从细胞周期、凋亡相关因子、肿瘤形成过程及血管生成等方面影响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肿瘤 程序性死亡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叶锈菌的小麦细胞间隙液对小麦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诱导 被引量:6
13
作者 马云鹏 陈琰 +2 位作者 韩胜芳 侯春燕 王冬梅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16,共5页
以小麦悬浮细胞为材料,分别用感染叶锈菌小种165的小麦细胞间隙液(IWF165)和未接菌的小麦细胞间隙液(IWFck)对其进行处理,处理后不同时间点取样进行形态学观察和DNA电泳。结果表明,用IWF165处理后的悬浮细胞可观察到明显的染色质凝聚化... 以小麦悬浮细胞为材料,分别用感染叶锈菌小种165的小麦细胞间隙液(IWF165)和未接菌的小麦细胞间隙液(IWFck)对其进行处理,处理后不同时间点取样进行形态学观察和DNA电泳。结果表明,用IWF165处理后的悬浮细胞可观察到明显的染色质凝聚化、边缘化和细胞核解体等现象;同时DNA电泳结果显示IWF165处理后的细胞基因组DNA发生降解并形成明显的DNA梯状条带。而用IWFck处理的悬浮细胞,其细胞核结构完整,染色质分布均匀;DNA电泳没有出现DNA梯状条带。在感染叶锈菌的小麦细胞间隙液中存在着激发子,它能够诱导小麦悬浮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悬浮细胞 细胞间隙液 程序性死亡 激发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士龙 葛红霞 +3 位作者 肖迪 杨德光 李彩凤 马凤鸣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238-244,共7页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是植物体一定发育阶段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受特定的基因调控,是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介绍了PCD的概念、一般特征、机理、与植物衰老的差别以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植物PCD研究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 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是植物体一定发育阶段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受特定的基因调控,是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介绍了PCD的概念、一般特征、机理、与植物衰老的差别以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植物PCD研究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实际意义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细胞程序性死亡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氢诱导小麦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 被引量:5
15
作者 任丽梅 张洁 +1 位作者 陈琰 王冬梅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29,共4页
为研究过氧化氢对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的影响,分别采用溴酚兰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染色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处理小麦悬浮细胞后的细胞死亡率、细胞核形态变化及基因组DNA的完整性进行了观察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过氧... 为研究过氧化氢对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的影响,分别采用溴酚兰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染色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处理小麦悬浮细胞后的细胞死亡率、细胞核形态变化及基因组DNA的完整性进行了观察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过氧化氢浓度的增加以及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死亡率逐渐上升,并且伴随有细胞核染色质的凝集,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DNA Ladder。证明过氧化氢能够诱导小麦悬浮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悬浮细胞 过氧化氢 细胞程序性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蜜蜂工蜂咽下腺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兆英 余红梅 +1 位作者 孙艳 孙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079-1085,共7页
【目的】咽下腺(hypopharyngeal gland)是蜜蜂重要的外分泌腺,是工蜂合成和分泌蜂王浆的主要腺体。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咽下腺的胚后发育特点。【方法】通过组织形态学、Brd U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细胞... 【目的】咽下腺(hypopharyngeal gland)是蜜蜂重要的外分泌腺,是工蜂合成和分泌蜂王浆的主要腺体。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咽下腺的胚后发育特点。【方法】通过组织形态学、Brd U免疫组织化学和TUNEL细胞凋亡检测等技术,对中华蜜蜂工蜂咽下腺的胚后发育过程及组织结构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中华蜜蜂工蜂的咽下腺起源自预蛹阶段口器内壁的陷入,细胞分裂活动的高峰期集中在蛹发育的前3 d,随后分裂细胞数减少,并一直持续到蛹发育的第7天左右结束;分泌腺泡的出现大约在蛹发育的第5天。到蛹发育的末期,咽下腺已基本形成,但是没有发育完全;哺育蜂的咽下腺高度发育,分泌活动旺盛;采集蜂的咽下腺中有许多分泌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揭示了中蜂工蜂咽下腺胚后发育过程中细胞增殖和凋亡的模式,为昆虫咽下腺的发育和功能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咽下腺 5-溴-2-脱氧脲嘧啶 细胞凋亡 胚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程序性死亡及其相关基因Bcl-2、Bax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书芳 赵皿 +1 位作者 金岩 杨连甲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4-56,共3页
目的:为阐明牙齿发育的机制,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PCD)及其相关调控基因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对SD大鼠牙齿发育不同时期PCD及Bcl-2、Bax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目的:为阐明牙齿发育的机制,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PCD)及其相关调控基因在牙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对SD大鼠牙齿发育不同时期PCD及Bcl-2、Bax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在牙胚发育早期的生长中心处PCD、Bcl-2、Bax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很强,牙体组织形成后PCD及Bcl-2mRNA蛋白的表达逐渐减弱,但Bax蛋白的表达仍然明显。结论:Bcl-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L-2基因 BAX基因 牙齿 胚胎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8
作者 孙惠敏 张春娇 +1 位作者 李保同 潘晓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2-147,共6页
综述了类病斑突变体的命名来源、发生机制、抗病机制,及基因遗传模式和功能。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程序性细胞死亡 抗病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程序性细胞死亡检测技术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昌杰 陈昆松 +2 位作者 Hong Ding IonaE.Weir IanB.Ferguson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7-132,共6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细胞死亡的方式之一,在植物发育及逆境响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介绍检测植物PCD的细胞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理学方法,以及流式细胞仪在植物PCD检测中的应用。
关键词 植物 程序性细胞死亡 检测方法 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程序死亡与bcl-2基因 被引量:7
20
作者 鱼咏涛 贺福初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495-497,共3页
细胞程序死亡(PCD),是有别于细胞坏死的另一种重要的衰老、死亡形式,它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免疫系统的克隆选择中起重要作用。bcl-2是调控PCD的基因,但不能抑制所有类型的PCD。最近发现,bcl-X基因编码大小... 细胞程序死亡(PCD),是有别于细胞坏死的另一种重要的衰老、死亡形式,它在胚胎发育、肿瘤发生、免疫系统的克隆选择中起重要作用。bcl-2是调控PCD的基因,但不能抑制所有类型的PCD。最近发现,bcl-X基因编码大小不同的两种蛋白,分别具有刺激和抑制PCD的功能。bcl-2通过抑制PCD可导致细胞癌变,因而bcl-2被看作第三类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程序死亡 BCL-2基因 癌基因 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