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土空间功能与居民需求的供需平衡关系及空间关联特征
1
作者 郑希平 陈竹安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8-258,共11页
识别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关系对实现区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多源数据构建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评价指标体系,而后利用供需匹配象限和供需弹性系数模型分析其供需平衡关系,借助空间关联模型... 识别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关系对实现区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多源数据构建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评价指标体系,而后利用供需匹配象限和供需弹性系数模型分析其供需平衡关系,借助空间关联模型识别供需源区和汇区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研究发现:1)国土空间多功能综合供给能力表现为“四周高-中部低”,下降的格网占比达93.66%,各单项功能供给能力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除城镇发展功能有所提高外,农业、生态功能均以下降为主。居民需求在空间上表现为圈层式由内向外递减的空间差异,提高的格网占比达88.21%。2)国土空间多功能综合供需表现为中部改善而东部恶化的静态匹配关系和以权衡为主导的动态耦合关系;在单项功能中,城镇发展功能供需以改善为主且多为协同关系;而农业和生态功能供需以恶化为主且多为权衡关系。3)国土空间多功能综合供需源区和汇区的空间关联强度略有降低。高级别的空间关联网络在城镇发展功能供需中表现为由北向南迁移,在农业功能供需中表现为由南向北迁移;另外,生态功能供需源区和汇区的空间关联强度明显下降。综上,国土空间各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的供需平衡关系存在空间差异,研究区应因地制宜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强化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趋同增进,深化可持续发展下各个区域的空间供需强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功能 居民需求 供需匹配 权衡/协同 空间关联网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
2
作者 潘青青 黄小兰 +1 位作者 罗力 王博伟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46,共12页
[目的]“双碳”目标下,探究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二者的时空互动相关性能够为区域内碳减排及生态-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县域尺度“地均-人均... [目的]“双碳”目标下,探究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二者的时空互动相关性能够为区域内碳减排及生态-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县域尺度“地均-人均-经济”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借助脱钩指数测算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互动关系,以“三维魔方”模型综合评判各维度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互动分区。[结果]1)2000—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均-人均”碳强度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经济”碳强度逐渐下降。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也存在不同程度下降现象。2)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时空互动相关性,“地均”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由脱钩向负脱钩转变,而“人均-经济”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经过负脱钩变化后已重回理想的脱钩状态。3)现阶段以“地均”碳强度一维不理想互动区数量最多,占47.4%,主要集中于南昌市、九江市。三维理想互动区与二维理想互动区的数量有小幅上升,分别占15.8%、2.6%,衰退型脱钩为主要的理想互动关系。[结论]研究结果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强度与生态系统的时空互动关系,明确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碳强度 生态系统服务 脱钩指数 三维互动分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3
作者 杨云松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236-240,247,共6页
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可为当地政府开展碳减排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结合空间统计、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GIS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化特... 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可为当地政府开展碳减排实践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结合空间统计、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GIS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1年,碳排放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区内各市碳排放呈现地理分异特征,碳排放量高值区集中在南昌市、九江市和上饶市;②碳排放呈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并形成以南昌市和九江市为核心的高-高聚集;③碳排放量的所有驱动要素与碳排放量呈现正相关性,其影响程度最大的是人口规模,最小的是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DMSP/OLS NPP/VIIRS 时空格局 驱动因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及预测
4
作者 黄翰林 瞿德业 +2 位作者 陆文静 牛昊源 于亚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6-228,共13页
该研究以2000、2010和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使用基于景观格局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其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使用PLUS模型,结合风险指数质心、标准差椭圆,揭示了2030年不同情景下研究... 该研究以2000、2010和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使用基于景观格局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其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使用PLUS模型,结合风险指数质心、标准差椭圆,揭示了2030年不同情景下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与林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成片扩张;整体景观生态风险呈“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其中高风险区面积最少,降幅最大(22.99%),总体生态风险呈降低态势。(2)与2020年相比,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研究区高风险区与较高风险区总面积同比增加30.36%,生态风险级别升高;城镇发展情景下,其高风险区面积同比增长150%,生态风险级别显著提升;生态保护情景下,其较高风险区面积同比下降了27.76%,区域生态风险等级下降明显。(3)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城镇发展情景下研究区各级别生态风险呈扩散分布状态,生态保护情景下呈集聚收缩状态;不同情景下,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的质心移动方向多变,反映了生态风险变化的复杂性。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类似地区的生态风险防范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风险 多情景模拟 PLUS模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碳储量效应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罗光浴 王志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72-1685,共14页
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揭示区域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效应,对于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管控、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分析1990-2020年区域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In... 国土空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揭示区域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效应,对于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管控、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分析1990-2020年区域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运用InVEST模型、国土空间碳储量贡献率与潜在影响指数,采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揭示区域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效应及碳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国土空间类型以农业生产空间与林地生态空间为主,二者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5%以上;研究期内,不同国土空间类型动态度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表现为农业生产空间与草地生态空间的缩减,以及工矿生产空间与城镇生活空间的扩张。2)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碳储量呈波动减少趋势,30年间共减少8.58×10^(6) t,农业生产空间与水域生态空间、林地生态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导致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区域碳储量整体上呈现出“西部、西南部与东南部高,中部与东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对区域碳储量服务表现为正向潜在影响,且正向潜在影响在不断减弱,碳储量服务脆弱性在不断降低。3)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碳储量时空分异是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境质量与高程为主要驱动因子,且各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均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及固碳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格局 演变特征 碳储量效应 驱动因素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评价 被引量:34
6
作者 黄和平 彭小琳 +1 位作者 孔凡斌 张利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3107-3114,共8页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衡量和评价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状态是当前研究重点和难点。在借鉴经济增长生态指数及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建设、资源利用...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衡量和评价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状态是当前研究重点和难点。在借鉴经济增长生态指数及生态效率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等5个模块在内的生态经济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并将其应用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生态经济指数差异明显,其中万年县的生态经济指数最高,达到55.74,在研究区中生态经济发展状态最优;瑞昌市的生态经济指数最低,只有28.65,即生态经济发展状态最差;(2)生态经济指数得分较高的经济较发达的县(市、区)在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保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其他地区应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相结合;(3)生态经济指数得分较低的县(市、区)在发展生态经济的过程中,应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并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指数的总体得分也较低,只有38.37,处于较差水平,需从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入手。最后就生态经济指数评价体系构建方法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经济评价 生态经济指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土资源与经济发展耦合分析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51
7
作者 吕添贵 吴次芳 游和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10,共8页
研究目的: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耦合差异水平,并探讨其耦合优化路径。研究方法:采用信息熵权法确定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量化评估。研究结果:(1)生态经济区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市区耦合协调度整体... 研究目的: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区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耦合差异水平,并探讨其耦合优化路径。研究方法:采用信息熵权法确定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量化评估。研究结果:(1)生态经济区耦合协调度差异明显,市区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高,县域则相对较低;(2)水土资源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缺乏同步性,市区多为环境滞后性阶段,县域则处于经济滞后阶段;(3)耦合度空间分布以湖滨地区为核心以圈层形式呈现向外逐渐递减趋势;(4)经济滞后区域应选择城镇建设与产业布局策略,环境滞后区应选择适应性管理与生态屏障区构建策略。研究结论:基于资源与经济同步优化策略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均衡发展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水土资源 承载力 经济发展 耦合度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体功能分区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滨 陈美球 +3 位作者 罗志军 蔡海生 黄宏胜 朱再昱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5-60,共6页
研究目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进行主体功能分区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引导空间开发秩序和均衡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利用资源环境承... 研究目的: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进行主体功能分区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引导空间开发秩序和均衡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利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三个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与结论: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9个基本单元区划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政府应根据区划结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主体功能分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聚类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确定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陈美球 黄宏胜 +3 位作者 刘滨 蔡海生 朱再昱 罗志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33-937,共5页
确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是实施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基本前提。在深入认识鄱阳湖地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总体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以"人-地-水"为主线,在GIS支... 确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是实施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的基本前提。在深入认识鄱阳湖地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总体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以"人-地-水"为主线,在GIS支持下,依据区域生态系统的相对完整性、社会经济协作的统筹性及县域经济的依存性等原则,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为:南昌市区(东湖区、西湖区、青山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九江市区(庐山区、浔阳区),景德镇市区(昌江区、珠山区),鹰潭市区(月湖区),新余市区(渝水区),抚州市区(临川区)及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九江县、瑞昌市、星子县、德安县、永修县、湖口县、都昌县、鄱阳县、余干县、彭泽县、万年县、安义县、樟树市、丰城市、高安市、东乡县、乐平市、贵溪市、余江县,共35个县(市、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地域范围 “人-地-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生态功能重要性分区 被引量:11
10
作者 谢冬明 邓红兵 +1 位作者 王丹寅 田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6-142,共7页
在分析鄱阳湖湿地自然环境特征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基础上,利用G IS技术,对鄱阳湖湿地范围进行界定,湿地面积为3886km2.基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要求,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原理,对湿地进行生态功能重要性分区研究.根... 在分析鄱阳湖湿地自然环境特征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基础上,利用G IS技术,对鄱阳湖湿地范围进行界定,湿地面积为3886km2.基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要求,按照生态功能区划原理,对湿地进行生态功能重要性分区研究.根据湿地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价结果将湿地分为极重要区、高度重要区、重要区、一般重要区四个区域,其面积分别是125km2,1387km2,2064km2和310km2.针对分区结果,文中提出了湿地生态保护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生态功能 重要性分区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郭泉恩 钟业喜 +2 位作者 李建新 王琪 黄哲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6-652,共7页
通过ArcGIS和地理集中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等数理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将2004、2007、2010和2012年4个时间段A级景区的数量进行对比,并将新增景区与交通干线、重要水系进行叠置,动态分... 通过ArcGIS和地理集中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等数理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将2004、2007、2010和2012年4个时间段A级景区的数量进行对比,并将新增景区与交通干线、重要水系进行叠置,动态分析A级景区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分布类型上属于集群分布,空间结构上呈多核-边缘结构,等级规模上为纺锤型结构,空间上呈现非均衡的分布态势,时间上呈现沿交通干线和主要水系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级景区 空间结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12
作者 谢花林 张道贝 +3 位作者 王伟 谢雪 吴箐 程玲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4-221,共8页
为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耕地利用情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GIS技术,以县域为评价单位,建立耕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1999—2010年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并采用Tobit回归模型揭示了耕地利用效... 为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耕地利用情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GIS技术,以县域为评价单位,建立耕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5个县(市)1999—2010年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并采用Tobit回归模型揭示了耕地利用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9—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为0.844,说明耕地利用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综合技术效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影响,但规模效率对其影响更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耕地利用效率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性;从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来看,各因素对耕地利用效率具有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影响,按从大到小排序是:耕地复种指数>农业政策>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单位耕地面积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资源有效利用,提高耕地利用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耕地利用效率 数据包络分析(DEA) TOBIT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复种轮作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被引量:24
13
作者 杨滨娟 黄国勤 +1 位作者 陈洪俊 王淑彬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20,共9页
为了筛选具有可持续性、适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冬季绿色高效循环复合种植模式,通过2012年—2013年连续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AHP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种稻田复种轮作模式(冬闲?稻?稻?冬闲?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 为了筛选具有可持续性、适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冬季绿色高效循环复合种植模式,通过2012年—2013年连续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AHP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5种稻田复种轮作模式(冬闲?稻?稻?冬闲?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玉米||大豆?晚稻,油菜?玉米||大豆?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蔬菜?甘蔗||大豆,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的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照晚稻价格比折算后,两年间各种植模式中蔬菜?甘蔗||大豆种植模式的作物产量最高,其次是绿肥?早稻?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的作物产量最低。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表明,2012年各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数大小排序依次为:蔬菜?甘蔗||大豆>油菜?玉米||大豆?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绿肥?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说明蔬菜?甘蔗||大豆种植模式"改稻为经",是能够带动稻田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经过稻田复种轮作后,各系统的综合效益指数表现为:绿肥?早稻?晚稻>蔬菜?甘蔗||大豆>油菜?玉米||大豆?晚稻>蚕豆?早稻?甘薯||玉米>冬闲?早稻?晚稻,表明稻田冬种紫云英模式的绿肥?早稻?晚稻种植模式能兼顾三大效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从两年的综合效益结果来看,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模式能够带动稻田高产高效,能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等社会问题,而且对于冬季农业开发、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综合来说,蔬菜?甘蔗||大豆→绿肥?早稻?晚稻模式是适合我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稻田冬季农业开发与复种轮作循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稻田 复种轮作 生态经济效益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系统的干旱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3
14
作者 陈萍 陈晓玲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13,共6页
干旱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的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建立旱灾预警机制,需要深入理解旱灾发生的机理,评价干旱可能造成的损失,以便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选择代表干旱暴露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的14个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 干旱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的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建立旱灾预警机制,需要深入理解旱灾发生的机理,评价干旱可能造成的损失,以便为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选择代表干旱暴露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的14个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子的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生成了研究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干旱脆弱性指数。应用ArcGIS9.3软件绘制了研究区的干旱脆弱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对干旱以中度脆弱性为主;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异规律,北部县市农业系统的干旱脆弱性总体上比南部县市的高。结合暴露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的空间分布深入分析了干旱脆弱性形成的机理,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该区域的干旱防治与管理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干旱 敏感性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构建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美球 刘桃菊 +2 位作者 吕添贵 赵宝苹 许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4-67,共4页
为了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在阐述构建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必要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系列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流域内公众环... 为了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在阐述构建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必要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系列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流域内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认识流域生态系统内在规律;构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现全流域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建立流域协调统筹规划,强化流域综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屏障 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 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适宜度模型的城乡土地利用分区与优化布局——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吕添贵 李洪义 +2 位作者 何方义 但承龙 陈雁云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8-263,共6页
开展城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优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构建城乡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分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布局策略。结果... 开展城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优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构建城乡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分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布局策略。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布局优化为商业发展主导区、工业发展主导区和农业发展主导区以及环境保护主导区;(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可划分为核心增长极、区域中心城市、一级扩散圈、二级扩散圈和二级扩散带;(3)应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都市圈核心竞争力、保障城乡用地需求、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优化生态开发利用模式等方面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基于生态适宜度模型探讨城乡土地利用布局,为实现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土地利用 分区 优化布局 生态适宜度模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 被引量:7
17
作者 文玉钊 钟业喜 +1 位作者 蒋梅鑫 史焱文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50,共6页
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可以助推区域实现空间效益最大化。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自下而上"的城市等级及腹地划分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等级、腹地、网络3个角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研... 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可以助推区域实现空间效益最大化。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自下而上"的城市等级及腹地划分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等级、腹地、网络3个角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特征明显;南昌、九江周边区域空间邻近效应显著;城镇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趋向明显;南昌市对东部区域辐射能力持续偏弱;城市等级划分出现中心城市等级与行政级别"错位耦合"的现象;城市腹地划分"边界效应"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等级 城市腹地 城镇网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转型热点区域识别及其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英男 龙花楼 +2 位作者 屠爽爽 戈大专 王冬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28-1835,共8页
识别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并探究其动力机制可为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空间热点分析模型探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0—2014年期间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定量识别土地... 识别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并探究其动力机制可为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空间热点分析模型探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0—2014年期间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通过典型相关分析定量识别土地利用转型的主导驱动因子,并从供给与需求的经济学视角阐释了土地利用转型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1)滨湖地区2000—2014年发生了剧烈的土地利用转型,耕地、林地、草地、滩地大量向城乡建设用地转化,土地生态面临严重威胁。在距鄱阳湖水面10 km之内,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15 740、15 152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47 138 hm^2。(2)城市建成区周围及主要道路对土地利用转型具有显著的辐射作用,区内土地利用变化高频区呈现"井"字形空间格局。在距离道路10 km之内,2000—2014年期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由2.765‰衰减至1.059‰。(3)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数量呈增加趋势,并具有明显的轮换与跃迁特征,基本形成以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为中心的4个快速转型区。(4)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土地供需矛盾是引发土地利用形态变化的主要动因。亟待建立滨湖生态环境缓冲区,严格控制滨湖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对土地利用转型的热点区域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土地供需调控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增加土地经济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热点区域 动力机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栅格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洪灾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萍 王兴玲 陈晓玲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58-964,共7页
目前洪灾脆弱性研究主要是基于行政区划上的社会脆弱性评价,无法揭示评价单元内部脆弱性的空间分布。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与环境系统的特点,选择影响洪灾脆弱性的15个变量,建立了基于栅格的洪灾脆弱性综合指数模型... 目前洪灾脆弱性研究主要是基于行政区划上的社会脆弱性评价,无法揭示评价单元内部脆弱性的空间分布。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与环境系统的特点,选择影响洪灾脆弱性的15个变量,建立了基于栅格的洪灾脆弱性综合指数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洪灾脆弱性以中度脆弱为主,极度与高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鄱阳湖东南与西南部的湖滨地区、主要河流的缓冲区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的区域。从脆弱性的3个要素(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的空间分布揭示了洪灾脆弱性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基于栅格的评价结果,能够充分反映县市内部和行政边界处洪灾脆弱性的空间分布与变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栅格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洪灾 脆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设想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美球 吕添贵 +1 位作者 朱再昱 蔡海生 《中国工程科学》 2010年第6期85-89,共5页
流域生态补偿是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机制,是解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公和发展机会不均的重要方式。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需求,提出了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设想,以期为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流域生态补偿是一种具有经济激励特征的机制,是解决流域上中下游之间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公和发展机会不均的重要方式。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目标需求,提出了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设想,以期为协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和流域生态资源的保护提供指导,最终实现鄱阳湖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互惠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生态补偿 机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