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的毛竹林光合特性及笋产量
1
作者 吴文秀 宋才玲 +6 位作者 万桂平 黄怡 邓智文 陈清专 荣俊冬 陈礼光 郑郁善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68,共8页
为探究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的笋用毛竹林光适应机制,在福建省西南部漳平市新桥镇高美村选取5种连续经营时间(4、5、6、7、8 a)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笋用林,以传统经营模式(CK)为对照展开研究,分析不同经营时间的毛竹林光合特性、... 为探究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的笋用毛竹林光适应机制,在福建省西南部漳平市新桥镇高美村选取5种连续经营时间(4、5、6、7、8 a)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笋用林,以传统经营模式(CK)为对照展开研究,分析不同经营时间的毛竹林光合特性、SPAD值及笋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5种经营时间的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相比于传统经营模式,毛竹叶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升速率更高,胞间CO_(2)摩尔分数(C_(i))的下降减缓;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有效提高了毛竹对光的利用能力,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显著提升,光补偿点降低;毛竹叶片SPAD值在不同经营时间差异不大,均值都在40以上,传统经营模式的SPAD值最小;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笋产量,其中,以连续经营6 a的毛竹林最优;最佳经营时间在4~7 a,连续经营8 a毛竹光合能力下降,需要及时砍伐老竹,留养新竹。综上所述,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提高了毛竹的光合特性和生产效率,在毛竹林经营模式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实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 光合特性 笋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音竹节间短缩的解剖结构和转录组分析
2
作者 徐婧睿 李龙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2,82,共9页
圣音竹(Phyllostachys edulis‘Tubaeformis’)属于毛竹的变种,竹竿节间急剧缩短,是名贵的观赏竹种,其矮化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解剖结构和转录组水平的分析,揭示圣音竹矮化的机制。对圣音竹和毛竹成竹后解剖结构比较发现,毛竹... 圣音竹(Phyllostachys edulis‘Tubaeformis’)属于毛竹的变种,竹竿节间急剧缩短,是名贵的观赏竹种,其矮化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解剖结构和转录组水平的分析,揭示圣音竹矮化的机制。对圣音竹和毛竹成竹后解剖结构比较发现,毛竹在笋期节间细胞、成竹后竹秆节间细胞均长于圣音竹,且二者差异显著。在笋期分裂相比例上,毛竹略高于圣音竹,但无明显差异。此外,毛竹笋节间细胞壁比圣音竹厚;基于观察结果对圣音竹笋节间和毛竹笋节间开展比较转录组测序。GO和KEGG对差异表达基因功能注释发现大量与DNA复制、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相关基因差异表达,且在毛竹中呈高表达。表达量分析发现12个GRF基因在二者间差异表达,且在毛竹笋节间中呈现较高表达量。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推测圣音竹节间缩短是由于细胞伸长和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受抑制,导致节间细胞伸长和生长受阻,最终导致节间缩短。本研究初步明确了圣音竹秆型变异的调控机制,为将来通过遗传转化手段培育竹子新品种和种质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音竹 毛竹 节间 短缩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育种遗传学基础与代塑性状遗传因子挖掘
3
作者 高志民 《世界竹藤通讯》 2025年第1期1-9,27,共10页
“以竹代塑”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切实可行方案。毛竹作为我国资源量最丰富的代表竹种是代塑产品开发利用的最主要原料,然而不同代塑产品对竹资源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现有毛竹的竹壁结构、纤维性状及细胞壁组分... “以竹代塑”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切实可行方案。毛竹作为我国资源量最丰富的代表竹种是代塑产品开发利用的最主要原料,然而不同代塑产品对竹资源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现有毛竹的竹壁结构、纤维性状及细胞壁组分等代塑性状不能满足代塑产品对专用原料的需求,亟待对其进行遗传改良。基因组变异是遗传育种的基础,文章综述了毛竹基因组解译、起源与进化、遗传变异位点挖掘、优质性状育种潜力以及代塑性状相关遗传因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毛竹代塑性状的分子育种方向。文章不仅对于竹子基因组学和遗传学研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而且对于推动代塑性状的遗传改良、加速代塑专用品种的育种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竹代塑 毛竹 基因组 遗传变异 遗传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申孜 闫小玲 +1 位作者 郝琴 郭小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82-1690,共9页
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SVP作为开花调控网络的中枢调控因子,也可在植物芽发育中发挥作用并参与逆境及激素途径。为探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PheMADS47a约2000 bp的启动子序列,构建了... MADS-b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SVP作为开花调控网络的中枢调控因子,也可在植物芽发育中发挥作用并参与逆境及激素途径。为探究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PheMADS47a约2000 bp的启动子序列,构建了不同长度5′端缺失启动子(P1:1949 bp、P2:825 bp、P3:578 bp、P4:493 bp、P5:230 bp、P6:79 bp)的植物表达载体(含报告基因GUS),遗传转化至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通过β-葡萄糖苷酸酶(GUS)染色分析其活性。结果显示,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中存在脱落酸(ABA)、赤霉素(GA)、吲哚-3-乙酸(IAA)、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等激素应答元件及低温、干旱等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以及众多光响应元件。在10和15 d幼苗期,除P4启动子外,其他长度的启动子片段均有活性;在23和33 d苗期,P1~P3启动子活性强。全长启动子P1驱动的GUS基因在拟南芥的根、茎、叶、花序、角果基部均有表达,而在角果和侧枝中无表达。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活性明显受MeJA、SA促进,不同长度的启动子活性对ABA、GA和IAA的应答不同。不同长度的启动子活性均可被黑暗、干旱、NaCl、4℃低温抑制。推测-578~-493 bp是该启动子活性的关键区域,该启动子是MeJA诱导型启动子。本研究为应用PheMADS47a基因启动子和探究该基因的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MADS-box转录因子 SVP基因 启动子 激素 非生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楠竹笋及其附属物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与比较研究
5
作者 潘年琼 吴宸印 +2 位作者 杨淇蘥 杨迺嘉 杜成兴 《中国果菜》 2024年第11期18-24,共7页
为明确楠竹笋及其附属物中的挥发性物质,本试验借助GC-MS技术测定了笋肉、嫩笋壳、老笋壳三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并开展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从3个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出31种化合物,嫩笋壳中化合物种类最多,高达24种;其次是老笋壳(16种),... 为明确楠竹笋及其附属物中的挥发性物质,本试验借助GC-MS技术测定了笋肉、嫩笋壳、老笋壳三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并开展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从3个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出31种化合物,嫩笋壳中化合物种类最多,高达24种;其次是老笋壳(16种),笋肉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最少,仅为12种。根据官能团的不同进行分类,老笋壳共含有醇、醛、酸、酮、烷、烯、酯7个大类挥发性化合物,而笋肉和嫩笋壳中不含有烯类挥发性化合物;三个部位中相对含量最多的均为酯类成分,分别占挥发性成分的29.36%、62.50%、18.86%。烯类化合物仅在老笋壳中检出,且仅有诱虫烯一种,含量高达15.277%,是老笋壳中含量第二多的物质;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有7种共有的化合物,分别为2,3-辛二酮、2-己醇、己酸、正二十一烷、正己醛、棕榈酸甲酯、棕榈酸乙酯,而由内至外三个部位独属的化合物分别有2、11、4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竹笋 挥发性成分 竹笋附属物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及其2种变异类型叶结构特征研究
6
作者 胡思思 孔令辉 +4 位作者 肖姣 胡添翼 邓梦 杨光耀 于芬 《竹子学报》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为了揭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及其2种变异类型厚竹(Ph.edulis‘Pachyloen’)、八字竹(Ph.edulis‘Bicanna’)叶的功能差异,及其与竹秆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石蜡制片法结合显微技术观察叶片的解剖结构特性,... 【目的】为了揭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及其2种变异类型厚竹(Ph.edulis‘Pachyloen’)、八字竹(Ph.edulis‘Bicanna’)叶的功能差异,及其与竹秆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石蜡制片法结合显微技术观察叶片的解剖结构特性,构建其三维形态结构图,利用蒽酮比色法测定相关生理指标。观测各竹种竹秆的秆形因子变化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叶结构与秆形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毛竹叶面积、泡状面积、维管束面积更大,且具有更厚的下表皮、叶片、叶肉,其叶的结构更有利于光合作用;毛竹和厚竹叶的结构和秆形特征密切相关。【结论】毛竹叶片结构特征更有利于光合作用,积累更多物质用于竹秆生长,且毛竹和厚竹可通过改变叶片和秆形特征来权衡资源,从而维持自身正常生长。该文为进一步揭示竹子生长发育机制奠定基础,并为竹子新种质创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变异类型 解剖结构 竹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表层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
7
作者 何昕诺 覃云斌 +7 位作者 马姜明 孙晨茜 丁苏雅 潘于 黄慧欣 潘心茹 姜雪芳 高宇凡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711,共14页
近年来,高经济效益驱动着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纯林经营方式向复合经营方式转变,而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质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响应变化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制约着毛竹林复合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为揭示这一响应变化特征,助力毛竹... 近年来,高经济效益驱动着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纯林经营方式向复合经营方式转变,而这种土地利用变化下土壤质量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响应变化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制约着毛竹林复合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为揭示这一响应变化特征,助力毛竹林复合经营,本研究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常绿阔叶林转为毛竹纯林和毛竹纯林改造为竹茶混交林情况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特征,解析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素。结果表明:相较于常绿阔叶林,毛竹纯林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组成发生显著改变,其中细菌Observed species指数提高9.08%,细菌与真菌群落网络的节点数下降、负相关关系连线数增加,同时土壤养分流失。毛竹纯林改造为竹茶混交林后,土壤养分、土壤细菌群落稳定性和协同作用均有一定的提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和pH值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因此,相较于常绿阔叶林,需要改善毛竹纯林的经营管理以提升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和土壤质量,而将毛竹纯林改造为竹茶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细菌群落稳定与土壤质量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常绿阔叶林 竹茶混交林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毛竹笋混合发酵对梅干菜主要功能性物质及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仁杰 卞方圆 +1 位作者 黄志远 伊奎鑫 《竹子学报》 2024年第1期11-18,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发酵方式对梅干菜主要营养成分及功能性物质含量的影响,为梅干菜制作工艺的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毛竹笋芥菜混合发酵及芥菜单独发酵2种发酵方式制作梅干菜,然后测定分析2种梅干菜和新鲜芥菜的蛋白质、可... 【目的】探究不同发酵方式对梅干菜主要营养成分及功能性物质含量的影响,为梅干菜制作工艺的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毛竹笋芥菜混合发酵及芥菜单独发酵2种发酵方式制作梅干菜,然后测定分析2种梅干菜和新鲜芥菜的蛋白质、可溶性糖及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以及矿物质元素和功能性物质等指标。【结果】混合发酵梅干菜的钙、铁、镁及钾等矿物质元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单独发酵梅干菜,其中铁和镁含量同时显著低于新鲜芥菜,仅磷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单独发酵梅干菜和新鲜芥菜,表明混合发酵对梅干菜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小于单独发酵。相对于新鲜芥菜,混合发酵梅干菜的膳食纤维及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少量减少,而单独发酵梅干菜的可溶性糖、膳食纤维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均显著降低。此外,发酵方式的不同显著影响了功能性物质含量的变化,其中混合发酵对梅干菜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等抗氧化功能性物质含量有显著提升。【结论】总体而言,发酵方式的不同显著影响了梅干菜的矿物质元素、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性物质的含量。相比而言,混合发酵方式具有更好的提高梅干菜营养成分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笋 梅干菜 混合发酵 维生素 矿物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笋用毛竹林培育技术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宁新卿 邓志明 +1 位作者 黄雪龙 杜小东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11期45-47,共3页
从立地选择、竹林结构调整、深翻垦复、增施肥料、水分管理、适时挖笋、留笋养竹、覆盖催笋等方面总结了高产笋用毛竹林培育技术,并比较了几种处理模式对毛竹林出笋量和出笋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处理模式优劣顺序为:深翻垦复+覆盖... 从立地选择、竹林结构调整、深翻垦复、增施肥料、水分管理、适时挖笋、留笋养竹、覆盖催笋等方面总结了高产笋用毛竹林培育技术,并比较了几种处理模式对毛竹林出笋量和出笋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处理模式优劣顺序为:深翻垦复+覆盖谷糠+深施羊粪>深翻垦复+笋用复合肥+深施羊粪>深翻垦复+深施羊粪>深翻垦复+覆盖草木灰+深施羊粪。其中,最优模式冬笋产量可达1.13 t/hm^(2),春笋数量可达1575个/hm^(2),出笋初期和盛期分别提前16 d和8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笋用林 高产 覆盖催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于小农户家庭的不同毛竹笋干加工工艺比较研究
10
作者 王豪 虞如坤 +6 位作者 陆志敏 张波 陈刚 沈波 宋谢清 王建军 陆云峰 《竹子学报》 2024年第3期40-45,共6页
【目的】针对传统小农户家庭毛竹笋干加工产品参差不齐等问题,以浙江宁波区域为例,探索优化小农户家庭毛竹笋干加工工艺技术。【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置了采收时间、煮制时长、晒干时长的三因素试验处理9个,测定分析不同处理下... 【目的】针对传统小农户家庭毛竹笋干加工产品参差不齐等问题,以浙江宁波区域为例,探索优化小农户家庭毛竹笋干加工工艺技术。【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置了采收时间、煮制时长、晒干时长的三因素试验处理9个,测定分析不同处理下毛竹笋干产品的含水率、复水比、色泽以及感官指标的差异。【结果】毛竹笋干晒干时长越长,笋干的含水率越低,复水性越好,同时其颜色越深,但亮度较低;感官品质最好的为A1B3C3处理,即4月5日采收,煮制2.0 h,晒干7 d;相关性分析发现笋干含水率和香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笋干的含水率越低,香味越好。【结论】小农户家庭加工毛竹笋干在采收时宜做到“采早采嫩”,且可适当延长煮制和晒干时间,提高笋干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采收时间 笋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笋竹两用林培育管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左毅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74-77,共4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毛竹产量、保证毛竹品质,本文结合研究区实际,从林地选择及复垦,林分构建,科学施肥、水分管理、根部覆盖、钩梢管理、林间道修建和地下竹鞭调控、采伐及留竹等毛竹林的管理,采笋时间及规格、采笋方法,有害生物预防、治理... 为了进一步提高毛竹产量、保证毛竹品质,本文结合研究区实际,从林地选择及复垦,林分构建,科学施肥、水分管理、根部覆盖、钩梢管理、林间道修建和地下竹鞭调控、采伐及留竹等毛竹林的管理,采笋时间及规格、采笋方法,有害生物预防、治理等多个方面,对毛竹的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进行分析,为毛竹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笋竹两用林 品种培育 竹林培育 管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阔叶树混交林土壤异质性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12
作者 黄凯雯 张瑜飞 +5 位作者 高洪娣 陆启帆 宁祎琳 吕明亮 毕毓芳 王安可 《竹子学报》 2024年第4期18-29,共12页
【目的】毛竹—阔叶树混交林(下称竹阔混交林)是由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和阔叶树种所组成的较为复杂的森林,研究其土壤异质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竹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和多功能效益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搜集和... 【目的】毛竹—阔叶树混交林(下称竹阔混交林)是由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和阔叶树种所组成的较为复杂的森林,研究其土壤异质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竹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和多功能效益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搜集和整理文献,归纳总结了竹阔混交林土壤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方面相较于毛竹纯林和阔叶树纯林的空间异质性,以及在日变化和年变化方面的时间异质性,并分析了竹阔混交林毛竹根系性状对土壤的响应。【结果】(1)竹阔混交林土壤密度较大而土壤孔隙度较小,土壤含水量和稳定性介于其他2种林分之间,土壤质地表现为壤土,土壤渗透性能好于毛竹纯林;(2)竹阔混交可以提高毛竹纯林土壤有机质、碳氮磷含量及其比例、其他化学元素含量和土壤培肥能力,而土壤pH值的变化不同研究给出了不同的结论;(3)竹阔混交可以提高阔叶树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感染强度、多样性和固碳潜力,竹阔混交林土壤酶活性或高或低于毛竹纯林,土壤微生物受磷限制的程度较毛竹纯林更轻;(4)竹阔混交会降低毛竹林的土壤日温度,不同季节竹阔混交林土壤呼吸速率、含水量、有机物和无机物含量相较于其他2种林分存在差异,毛竹林正向演替可以提高土壤渗透性和土壤微生物碳氮磷含量;(5)毛竹根系有上浮的趋势,且毛竹在竹阔混交林中可能拥有更强的吸收能力。【结论】现有研究对于竹阔混交林土壤异质性时空变化特征做了比较系统地阐述,对其机理进行了假设和验证。后续可以在林龄结构、复层模式、林分密度、林分海拔和毛竹根系等方面针对竹阔混交林植物与土壤的互作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更加科学的竹阔混交林评价体系,指导衰退的毛竹低产林快速合理地向竹阔混交林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阔混交林 土壤异质性 毛竹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毛竹竹板材碳转移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顾蕾 沈振明 +4 位作者 周宇峰 施拥军 李翠琴 Annette Partida 徐小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6-190,共5页
木质林产品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森林生态系统三大碳库之一,对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减缓碳排放上具有巨大贡献(Apps et al.,1999;Dias et al.,2005;白彦锋等,2009):一方面。
关键词 毛竹 竹板材 胸径 碳转移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周转 被引量:14
14
作者 范少辉 肖复明 +3 位作者 汪思龙 苏文会 于小军 申正其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6,共6页
通过连续土钻取样法,对湖南会同林区集约经营毛竹林地土壤细根生物量及其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细根生物量为7.7349t.hm-2,其中活细根和死细根分别占91.5%和8.5%,并且毛竹林0~20cm层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分别占林地活细根... 通过连续土钻取样法,对湖南会同林区集约经营毛竹林地土壤细根生物量及其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细根生物量为7.7349t.hm-2,其中活细根和死细根分别占91.5%和8.5%,并且毛竹林0~20cm层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分别占林地活细根和死细根总量的57.9%和60%。毛竹林活细根和死细根生物量在1年中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其变化范围分别为4.8647~10.7964和0.3538~1.0057t.hm-2,基本上2—6月份呈上升趋势,到6月份出现最高峰值,8—12月份下降,次年2月为最低值。采用改进的最大值、最小值法计算模型计算出毛竹林细根年生长量、年分解量和年周转率分别为6.895,0.3124t.hm-2和0.93次.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细根 生物量 周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种群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立竹密度效应 被引量:47
15
作者 樊艳荣 陈双林 +3 位作者 杨清平 李迎春 郭子武 陈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9-205,共7页
为优化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复合经营的立竹密度,以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3种立竹密度D1(1 500~2 500株.hm-2),D2(2 500~3 500株.hm-2),D3(3 500~4 500株.hm-2)的陡坡地粗放经营毛竹林为对象,调查... 为优化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复合经营的立竹密度,以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3种立竹密度D1(1 500~2 500株.hm-2),D2(2 500~3 500株.hm-2),D3(3 500~4 500株.hm-2)的陡坡地粗放经营毛竹林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种群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毛竹林立竹密度对多花黄精地径、叶片叶绿素值和各构件生物量分配比例影响不明显,而对多花黄精种群密度、株高、各构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积累有一定的影响,均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不同立竹密度毛竹林下的多花黄精生物量分配格局均为地下块茎>根、叶、地上茎,地下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占70%以上,显著大于生物量分配比例差异不明显的其他器官(P<0.05)。立竹密度是影响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种群生长的重要因素,在试验毛竹林立地条件和经营水平情况下,毛竹-多花黄精复合经营适宜的立竹密度为1 500~2 5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多花黄精 毛竹 立竹密度 种群 生物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竹展开技术的毛竹竹板材碳转移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周宇峰 顾蕾 +5 位作者 刘红征 周国模 李翠琴 施拥军 韩笑 林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6-102,共7页
全程跟踪209株不同胸径分布的毛竹利用竹展开技术生产去青(5种规格)和带青(2种规格)2类竹板材的过程,探讨竹展开板材生产过程的碳转移特征。结果表明:1)2种不同规格带青竹板材的总计碳转移率平均为73.49%;5种不同规格去青竹板材的总计... 全程跟踪209株不同胸径分布的毛竹利用竹展开技术生产去青(5种规格)和带青(2种规格)2类竹板材的过程,探讨竹展开板材生产过程的碳转移特征。结果表明:1)2种不同规格带青竹板材的总计碳转移率平均为73.49%;5种不同规格去青竹板材的总计碳转移率平均为61.24%,其中长度840mm比1300mm段竹材总计碳转移率高,且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胸径毛竹展开板材(去青和带青)的综合碳转移率为52.37%~74.44%,平均为62.57%,其拟合方程为y=2.8665x+29.641,R2=0.3764;3)不同胸径毛竹展开板材的整株综合碳转移率为22.25%~67.84%,其拟合方程为y=8.6462x-60.735,R2=0.6455,随着胸径的增大毛竹展开板材的整株综合碳转移率增大;4)建立不同胸径单株毛竹与竹展开板材碳储量模型并拟合得到:y=0.0001x4.1377,R2=0.69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竹展开 竹板材 胸径 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酸雨对毛竹入侵阔叶林缓冲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楠 王传宽 +1 位作者 潘小承 白尚斌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78-1487,共10页
为了分析酸雨对毛竹入侵阔叶林缓冲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扩张形成的竹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T1(pH=4.0)、T2(pH=2.5)两个模拟酸雨梯度,并以pH=5.5为对照(CK),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试... 为了分析酸雨对毛竹入侵阔叶林缓冲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扩张形成的竹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T1(pH=4.0)、T2(pH=2.5)两个模拟酸雨梯度,并以pH=5.5为对照(CK),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试技术分析不同强度酸雨胁迫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随着酸雨强度增加,竹阔混交林土壤w(TN)(TN为总氮)、w(OC)(OC为有机碳)、C/N和w(AN)(AN为碱解氮)显著升高,而pH、w(DOC)(DOC为可溶性有机碳)、w(MBC)(MBC微生物量碳)和w(MBN)(MBN为微生物量氮)显著下降(P<0.05).②与CK相比,模拟酸雨处理(T1、T2)显著降低了细菌群落的OTUs数量、Chao1指数和Ace指数(P<0.05).③竹阔混交林土壤细菌包括34门96纲247目401科698属,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为3种处理下共有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1%).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在CK处理下最高,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在T2处理下最高.与CK相比,Arthrobacter属和Elsterales属相对丰度变化显著,可作为酸雨胁迫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指示种.主坐标(PCoA)分析和相似性检验结果显示,模拟酸雨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④冗余分析(RDA)和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酸雨处理的竹阔混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pH、w(TN)密切相关(P<0.05).研究显示,不同模拟酸雨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明显差异,主要可能受到土壤pH、w(TN)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毛竹 细菌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成竹过程中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被引量:20
18
作者 方楷 杨光耀 +3 位作者 杨清培 黄俊宝 施建敏 于芬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7-1111,共5页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笋期和展叶期毛竹6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竹笋的生长,ZT、GA3的含量均不断增加。各器官按ZT含量高低排列的顺序为:蔸根(5.66μg/g,鲜质量)>笋体、笋基和笋蔸(1.83~2.20μg/g)>箨片...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笋期和展叶期毛竹6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竹笋的生长,ZT、GA3的含量均不断增加。各器官按ZT含量高低排列的顺序为:蔸根(5.66μg/g,鲜质量)>笋体、笋基和笋蔸(1.83~2.20μg/g)>箨片和笋尖(分别仅为0.77、0.96μg/g)。箨片、笋体、笋基、笋蔸、蔸根的GA3含量介于22.40~28.09μg/g,明显高于笋尖含量(仅14.67μg/g)。展叶期毛竹含ZT、6-BA、2-ip、GA3、ABA和IBA,但IBA在竹叶和竹秆中未检出。竹叶的内源激素含量最高,其次为竹枝、竹根和竹秆,而竹蔸的含量最低。竹秆的内源激素含量呈向基性降低,其中,ZT、2-ip和6-BA的含量在梢部大幅下降,中部—梢部的变化不明显。而ABA的含量最低,且各位置间的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内源激素 笋期 展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培条件下不同磷水平对毛竹实生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媛文 高健 +2 位作者 张颖 马艳军 齐飞艳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4,共7页
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实生苗为材料,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方法,研究不同磷浓度下毛竹生长、根系发育、激素含量等的差异。结果表明:磷浓度较低时,可以促进毛竹实生苗根系长度及根系总表面积的增长。随着磷浓度的增加,实生苗... 以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实生苗为材料,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方法,研究不同磷浓度下毛竹生长、根系发育、激素含量等的差异。结果表明:磷浓度较低时,可以促进毛竹实生苗根系长度及根系总表面积的增长。随着磷浓度的增加,实生苗生物量干重及根冠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磷浓度为1 mmol L-1时达到最大。无磷处理时,根中的IAA、ZR、GA3和ABA等4种内源激素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均先升高再降低;其他浓度磷处理根中IAA、ZR和GA3(0.5 mmol L-1磷除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大致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ABA(0.5 mmol L-1磷除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明显。不同浓度磷处理,叶片中IAA、GA3和ABA含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ZR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磷处理对毛竹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有显著的影响,而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毛竹实生苗根系变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实生苗 磷浓度 根系 内源激素 水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陡坡地毛竹林多花黄精种群生长和生物量分配的坡位效应 被引量:21
20
作者 樊艳荣 陈双林 +2 位作者 杨清平 李迎春 郭子武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55-560,共6页
以林分结构基本一致的陡坡地粗放经营毛竹纯林为对象,调查分析了同一面坡不同坡位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下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种群的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毛... 以林分结构基本一致的陡坡地粗放经营毛竹纯林为对象,调查分析了同一面坡不同坡位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Carr.)H.de Lehaie)下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种群的生长状况和生物量积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坡位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的种群密度、叶片叶绿素值和叶、根生物量积累及叶、根、地下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均无显著差异。不同坡位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生物量分配格局均为地下块茎>根>叶≈地上茎,地下块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占70%以上,而其它器官的生物量分配较为均匀。毛竹林下多花黄精种群生长和生物量积累与分配具有明显的坡位效应,在试验毛竹林林分结构和经营水平一致的情况下,宜选择下坡位进行毛竹多花黄精复合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花黄精 毛竹 坡位 立竹密度 生物量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