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子宫内膜细胞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PBMC转化与分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周丽梅 贺亚媚 +2 位作者 牛雅静 付胜勇 靳亚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索小鼠子宫内膜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PBMC)的转化及分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研究小鼠子宫... 【目的】探索小鼠子宫内膜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PBMC)的转化及分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分别研究小鼠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ndometrial Epithelial Cells,EECs)和基质细胞(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ESCs)培养上清液,对离体培养的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Cells,PBMC)的增殖转化及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和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分泌活性的影响。【结果】小鼠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均可无种属差异地刺激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PBMC的增殖转化,同时抑制植物血球凝素(Plant hemaggluti min PHA-P)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和山羊PBMC分泌IL-2的活性,但对PHA-P诱导的IL-4分泌有促进或协同作用。【结论】EECs和ESCs通过影响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和山羊PB-MC的增殖转化与分泌活性,优势活化Th2型淋巴细胞,在子宫局部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细胞 淋巴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4 小鼠 山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v-TNF-α基因修饰的PBMCs对人肝癌细胞系HHCC的体外杀伤活性研究
2
作者 程虹 刘彦仿 +3 位作者 张惠中 沈万安 杨安钢 马福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4期1272-1274,共3页
目的 观察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基因 (sFv TNF α)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转导的PBMCs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 (HHCC)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感染性重组病毒产生细胞C2 2 (PA3 17 PST)产生的病毒上清转导人PBMCs ,采用PCR、RT PCR方法对转... 目的 观察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基因 (sFv TNF α)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转导的PBMCs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 (HHCC)的杀伤作用。方法 用感染性重组病毒产生细胞C2 2 (PA3 17 PST)产生的病毒上清转导人PBMCs ,采用PCR、RT PCR方法对转导的PBMCs进行DNA和mRNA水平的分析。转导的PBMCs(PBMCs PST)与HHCC共培养 ,MTT法检测PBMCs PST表达产物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 PCR、RT PCR结果显示PBMCs PST中扩增出外源目的基因对应的电泳条带。MTT法检测结果 ,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对体外培养肝癌细胞HHCC的杀伤率为 ( 3 1.4± 4.1) %。结论 分泌型抗肝癌单链双功能抗体基因可以在PBMCs中整合并稳定表达 ,其分泌的表达产物对HHCC具有一定的体外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单链抗体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体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细胞FoxP3的表达及其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相互作用
3
作者 马桂芬 缪青 +1 位作者 刘以梅 陈世耀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0-186,共7页
目的检测叉头样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胃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定位;建... 目的检测叉头样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和胃癌细胞共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定位;建立胃癌细胞和PBMCs的体外共培养体系,然后用CCK-8法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共培养后胃癌细胞和PBMCs中FoxP3mRNA表达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共培养后两种细胞中FoxP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FoxP3表达于胃癌细胞的胞质和胞核。胃癌细胞与PBMCs共培养时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直接和间接共培养后MKN28胃癌细胞的FoxP3蛋白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均增加(P=0.031;P=0.015);与单培养相比,来源于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淋巴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后其FoxP3 MFI均明显增加(P=0.016;P=0.034),且IL-2能促进间接培养条件下PBMCs的FoxP3表达(P=0.024),而对直接共培养影响不大。共培养后胃癌细胞的FoxP3mRNA和蛋白表达均增加,直接共培养较间接共培养增加更明显(P=0.035)。结论胃癌细胞与PBMCs的相互作用主要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方式,FoxP3的表达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能跟肿瘤免疫逃逸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头样蛋白3(FoxP3) 胃癌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 共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C5a诱导PBMC产生IL-8与PKC的关系
4
作者 骆益宙 时彦 +1 位作者 徐虹 倪传源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研究PKC在rhC5a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8中的作用。方法:将PBMC分别与rhC5a、PMA、Cheleythrine、 Calphostin C、Dequalinium孵育24 h,取上清用法测定IL-8。将PBMC分别与rhC5a、PMA孵育,按一定时间间隔收集细胞测定 PK... 目的:研究PKC在rhC5a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8中的作用。方法:将PBMC分别与rhC5a、PMA、Cheleythrine、 Calphostin C、Dequalinium孵育24 h,取上清用法测定IL-8。将PBMC分别与rhC5a、PMA孵育,按一定时间间隔收集细胞测定 PKC活性。用 Cheleythrine、Calphostin C、Dequalinium预处理 PBMC,然后再以rhC5a诱导测定其 PKC活性。结果:PBMC经rhC5a诱导后IL-8产生水平增加,同时PKC活性呈双峰型增高;PBMC经PMA诱导后不仅PKC活性增高,而且IL-8产生水平也增加;Cheleythrine、Calphostin C、Dequalinium能抑制rhC5a介导的PBMC PKC活性和IL-8产生水平增高。结论:PKC参与rhC5a诱导PBMC产生IL-8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C5a 白细胞介素8 蛋白激酶C 佛波酯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PK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技术在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丛喆 涂新明 +5 位作者 蒋虹 魏强 佟巍 孙敏 于浩 秦川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1)建立RT 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 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 PCR和RNA 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 目的(1)建立RT 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 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 PCR和RNA PCR方法在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 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 PCR和RNA 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 PCR结果为79阳性,DNA 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 PCR和DNA 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在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 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在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免疫缺陷病毒 PCR技术 RT-PCR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 RT-PCR法 病毒DNA 基因组DNA 分离方法 凝胶电泳 病毒分离 PCR扩增 RNA SIV 定性测定 可操作性 模型应用 pbmc 感染细胞 病毒复制 潜伏感染 检测方法 敏感性 血浆 实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对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长顺 和水祥 +2 位作者 刘恩岐 李红霞 苌新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1-132,共2页
目的 探讨硒对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人和慢性肝病患者的PBMC ,分别体外培养 ,对比观察了预加硒 ( 1.15 6× 10 -7mol·L-1)和不同剂量脂质过氧化诱导剂叔丁基过氧化氢 (tBHP)作... 目的 探讨硒对慢性肝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人和慢性肝病患者的PBMC ,分别体外培养 ,对比观察了预加硒 ( 1.15 6× 10 -7mol·L-1)和不同剂量脂质过氧化诱导剂叔丁基过氧化氢 (tBHP)作用后各组PBMC膜流动性和培养液中过氧化脂质 (MDA)含量变化。结果 健康人PBMC膜流动性随tBHP剂量的增加而降低 ,培养液中MDA含量呈相反变化 ;慢性肝病患者PBMC膜流动性明显下降 ,培养液中MDA含量增加。而经硒预保护作用 6h后两组细胞上述指标均有改善。结论 脂质过氧化反应可影响人PBMC的膜流动性 ,硒对此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肝病 外周血 单个核细胞 膜流动性 脂质过氧化反应 白细胞介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IV病毒在猴体内的复制与传代 被引量:6
7
作者 涂新明 丛喆 +6 位作者 蒋虹 佟巍 魏强 杨贵波 孙敏 于浩 秦川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79-83,共5页
目的为建立SHIV艾滋病动物模型提供毒力较强的病毒株,将新合成的SHIV XJ02170病毒适应猴体,并增强其毒力。方法实验前采集猴血清并进行血清学检查和PCR检测。选出13只无SIV,STLV1,SRV D和B病毒感染的猴。第一批实验,将SHIV前病毒DNA质... 目的为建立SHIV艾滋病动物模型提供毒力较强的病毒株,将新合成的SHIV XJ02170病毒适应猴体,并增强其毒力。方法实验前采集猴血清并进行血清学检查和PCR检测。选出13只无SIV,STLV1,SRV D和B病毒感染的猴。第一批实验,将SHIV前病毒DNA质粒经肌肉注射到猴体内,每只500μg;SHIV病毒液,经静脉注射到猴体内,每只2ml。病毒质粒和病毒液各接种2只猴。当第一批猴体检出病毒后,10ml感染猴的全血,抗凝后静脉注射到第二批猴体内,当第二批猴检出病毒后再将10ml感染猴的全血静脉注射到第三批猴体内,连续传代4次。每批实验均定期采集血液标本,分别用肝素和EDTA抗凝,进行病毒分离;病毒基因PCR检测;CD4,CD8测定;病毒抗体检测。结果SHIV XJ02170病毒和SHIV XJ02170前病毒DNA质粒在猴体内的传代中均能分离出病毒;从传代猴的血浆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检出了病毒DNA和RNA基因;CD4,CD8测定结果显示有暂时性倒置现象,后变为正常倒置与正常交替出现;在传代的猴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HIV病毒抗体。结论SHIV XJ02170病毒与SHIV XJ02170前病毒DNA质粒,均能在恒河猴体内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内 复制 病毒DNA 外周血单核细胞 PCR检测 静脉注射 血清学检查 RNA基因 动物模型 病毒感染 肌肉注射 连续传代 血液标本 EDTA 病毒分离 病毒基因 抗体检测 测定结果 病毒抗体 批实验 CD8 质粒 病毒株 艾滋病 SIV SR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8对卵巢癌细胞系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黄啸 周决 +1 位作者 张凤坤 蔡树模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 :研究IL 18对人卵巢癌细胞系HO 8910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方法 :ELISA法测定IL 18诱导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 γ浓度 ;MTT法测定PBMC的杀伤活性 ;流式细胞仪测定HO 8910的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不同浓度IL 18(0、2... 目的 :研究IL 18对人卵巢癌细胞系HO 8910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方法 :ELISA法测定IL 18诱导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液中IFN γ浓度 ;MTT法测定PBMC的杀伤活性 ;流式细胞仪测定HO 8910的细胞周期分布。结果 :不同浓度IL 18(0、2、4、6、8、10 μg ml)能较好诱导PBMC分泌不同水平的IFN γ(0、0 .39、0 .6 6、0 .81、1.5 6、1.5 8IU ml) ;PBMC与不同效靶比的肿瘤细胞共同温育后 ,IL 18组PBMC对肿瘤细胞杀伤率较对照组为高 (P=0 .0 16 ) ;流式细胞仪检测表明IL 18使HO 8910卵巢癌细胞的S期百分比明显下降 ,分别由 31.2 6 %降为 5 .18%(上清液 ) ,2 9.0 1%降为 18.80 % (上清液和PBMC)。结论 :IL 18能诱导PBMC分泌IFN γ因子 ,IL 18能提高PBMC对H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8 干扰素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卵巢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圆环病毒因子P1感染对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抗病毒蛋白mRNA转录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温立斌 何孔旺 +9 位作者 杨汉春 郭容利 俞正玉 茅爱华 倪艳秀 张雪寒 周俊明 吕立新 李彬 王小敏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8期7-11,共5页
为探讨类猪圆环病毒2型因子P1感染对猪抗病毒蛋白分子mRNA转录的影响,将P1分子克隆接种30日龄健康广西巴马小型猪,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抗病毒蛋白分子PKR、2'-5'OAS2、 RNase L和Mx1的mRNA转录水平的... 为探讨类猪圆环病毒2型因子P1感染对猪抗病毒蛋白分子mRNA转录的影响,将P1分子克隆接种30日龄健康广西巴马小型猪,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抗病毒蛋白分子PKR、2'-5'OAS2、 RNase L和Mx1的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PKR mRNA转录在接种后8 d和40 d呈上调趋势;而2'-5'OAS2 mRNA在3 d和17 d下调,Mx1 mRNA也在接种后17 d下调;RNaseL mRNA转录水平则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研究揭示P1感染猪后,机体的抗病毒蛋白的功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抗病毒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伏马菌素B1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LA-Ⅰ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邢凌霄 申海涛 +4 位作者 李月红 王俊灵 严霞 王凤荣 张祥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94-796,共3页
目的:探讨伏马菌素B1(FB1)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PBMc)HLA-Ⅰ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Western blot及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不同浓度FB1(10和50μmol/L)处理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LA-Ⅰ分子表达... 目的:探讨伏马菌素B1(FB1)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PBMc)HLA-Ⅰ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Western blot及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不同浓度FB1(10和50μmol/L)处理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LA-Ⅰ分子表达的变化。结果:FCM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FB1处理24 h后,两组FB1处理细胞HLAⅠ-的平均荧光强度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但是在两个处理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也证实了上述结果。在mRNA水平上,分别检测了HLA-Ⅰ分子3个等位基因HLA-A,HLA-B,HLA-C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FB1处理后,HLA-A、HLA-B mRNA的表达均没有明显影响,仅HLA-C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结论:10和50μmol/L FB1处理24 h可抑制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HLA-Ⅰ分子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马菌素B1 HLA-I分子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肌胞免疫刺激下仔猪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基因表达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彦平 王怀中 +3 位作者 郭建凤 王海飞 刘剑锋 王继英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69,共7页
聚肌胞(Poly I:C)是一种天然双链RNA(Double strand RNA,dsRNA)的拟似物,能够模拟病毒感染后所形成的dsRNA及刺激机体产生抗病毒免疫反应。文章以抗病力存在差异的大蒲莲和长白仔猪为研究对象,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 聚肌胞(Poly I:C)是一种天然双链RNA(Double strand RNA,dsRNA)的拟似物,能够模拟病毒感染后所形成的dsRNA及刺激机体产生抗病毒免疫反应。文章以抗病力存在差异的大蒲莲和长白仔猪为研究对象,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在20μg/m L的Poly I:C的免疫刺激下体外培养24 h,对影响免疫应答过程中的7个细胞因子(IRF3、IL6、IL8、IL10、TNFα、IFNγ和IFNα)和3个模式识别受体(TLR3、TLR4和RIG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oly I:C免疫刺激组相对于对照组的基因表达变化倍数。结果表明:检测的大部分细胞因子和受体(6个)表达量变化倍数很大,其中3种白细胞介素IL6、IL8和IL10免疫刺激变化倍数最大,平均变化倍数分别为20.71、10.87和5.18倍。对不同个体和品种间的比较发现,不仅大蒲莲和长白两品种间(大蒲莲猪的变化倍数平均高于长白猪)而且同品种的3头全同胞仔猪间对Poly I:C免疫刺激的应答也存在较大的变化。文章利用Poly I:C体外模拟dsRNA对PBMC的感染,为下一步筛选仔猪对Poly I:C刺激的免疫应答基因及鉴定大蒲莲猪特殊的抗性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肌胞 外周血单核细胞 细胞因子 模式识别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细胞分离机大量采集实验猕猴外周血单核细胞方法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孙晓梅 曹春渝 +5 位作者 高家红 黄璋琼 陆彩霞 陈瑜 陈洁 代解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24-427,共4页
目的使用COBE Spectra血液成分分离机大量采集实验猕猴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继而可从中分离得到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为进一步利用猕猴开展免疫学研究、基因治疗提供足够的目的细胞,探讨采集的关键技术,建立安全、有效的采集... 目的使用COBE Spectra血液成分分离机大量采集实验猕猴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继而可从中分离得到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为进一步利用猕猴开展免疫学研究、基因治疗提供足够的目的细胞,探讨采集的关键技术,建立安全、有效的采集方法。方法体重为4~5 kg的实验猕猴5只,采集前一个月内分3次进行自体或异体血液于4℃储备共120 mL,用于采集时填充管路。5只猴采集前接受rhGM-CSF 20μg/kg皮下注射动员4~5 d,麻醉动物后行股动脉穿刺,选择自动外周血干细胞收集程序(Auto-PBSC)进行采集。采集结束后管路中血液以10 mL/min回输给动物3~5 min。结果生长因子连续注射第4天外周血白细胞数增至最高,收获细胞数量随循环血量和采集次数增加而增多。经动员的所有猴能够采集到需要的PBMC,最多达9.9×108,采集次数1~3次,循环血量达750~1420 mL,实验结束后1只猕猴因心脏衰竭死亡。结论人用血细胞分离机可用于4~5 kg实验猕猴PBMC的大量采集。由于动物不同于人体,为保证采集成功需要选用适合于猕猴的程序,采集前做好储血和生长因子动员准备,稳定的麻醉保定,提高抗凝剂比例,积极处理并发症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猕猴 外周血单核细胞 造血干细胞 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薛建亚 秦一中 +5 位作者 韩絮琳 万谟彬 沈茜 傅益平 徐玉莲 周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41-543,共3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0和干扰素γ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采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 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分泌 IL- 10和 IFN- γ,采用 EL ISA法检测其水平。结果 :随着患者...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0和干扰素γ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的意义。方法 :采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 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分泌 IL- 10和 IFN- γ,采用 EL ISA法检测其水平。结果 :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 ,IL- 10和 IFN- γ水平均降低 ,且与肝脏损伤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 :IL- 10和 IFN- γ参与了肝炎的病理过程。当两者产生水平低于正常水平近一半时 ,预示肝脏受损较重 ,病情较重 ,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IL-10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单个核的细胞中糖皮质激素受体亚型与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戴艳红 陆玲 +3 位作者 吴骎 袁文杰 张秀玲 佘万东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的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亚型与突发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预后的相关性以及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的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亚型与突发性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SNHL)预后的相关性以及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对GR亚型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7例应用GC治疗的SSNHL患者,根据听力预后分为有效组(PTA改善≥15dB)15例和无效组(PTA改善<15dB)12例,6例听力正常的鼻中隔偏曲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检测各组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GRαmRNA、GRβmRNA和SRp30cmRNA的表达水平,并随访3个月以上。分析GRαmRNA、GRβmR-NA、SRp30cmRNA表达量和GRαmRNA/GRβmRNA比值在有效组、无效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以及SSNHL患者GC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 27例SSNHL患者中采用鼓室灌注GC治疗20例,静脉滴注GC治疗7例,治疗后有效15例,无效12例。有效组、无效组和对照组间PBMCs中GRαmRNA、GRβmRNA、SRp30cmRNA表达量和GRαmRNA/GRβmRNA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鼓室灌注GC治疗前后均留取血标本15例,其中有效8例,无效7例,有效组GC灌注后PBMCs中GRαmRNA和GRβmRNA表达量均较灌注前下降(ZGRα=-2.380,PGRα=0.017;ZGRβ=-2.521,PGRβ=0.012),而无效组GC灌注前后两者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SSNHL患者治疗前PBMCs中GRαmRNA、GRβmRNA、SRp30cmRNA表达量和GRαmRNA/GRβmRNA比值均与SSNHL的听力预后无相关性,尚不能用来预测SSNHL患者对GC的敏感性和听力预后;但鼓室灌注GC治疗后GRαmRNA和GRβmRNA表达量下调可能提示有较好的听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敏感性 糖皮质激素受体亚型 突发性聋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介导的HBV宫内垂直传播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娜 王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46-949,共4页
目的:探讨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介导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以Ficoll-Hypaque常规分离、纯化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s),PCR法检测孕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HBVDNA。结果:HBeAg(+)孕妇血清... 目的:探讨HBV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介导乙肝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以Ficoll-Hypaque常规分离、纯化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s),PCR法检测孕妇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HBVDNA。结果:HBeAg(+)孕妇血清和PBMCs内HBV-DNA检出率分别为100.00%(25/25)和72.00%(18/25),其新生儿脐血血清和CBMCs内HBV-DNA检出率分别为60.00%(15/25)和44.00%(11/25),与HBeAg(-)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BMCs内HBV高复制组其新生儿脐血及CBMCs内HBV-DNA阳检率均较高,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BV不仅可通过血清介导HBV宫内垂直传播,还可侵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通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脐血单个核细胞途径介导HBV宫内垂直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脐血单个核细胞 HBV 宫内感染 垂直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细小病毒感染对猪外周血淋巴细胞抗病毒相关因子转录时相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亚鹏 孔雪旺 +5 位作者 李金磊 王瑞宁 王学兵 陈红英 崔保安 魏战勇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51,共5页
为了解猪细小病毒(PPV)感染PBMC细胞后引起干扰素及其相关抗病毒细胞因子的反应.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了PCV2感染PBMC细胞后引起的病毒DNA含量的变化和细胞因子IFN-β,IFN-γ,IF-NAR-1,IFNAR-2,MHC-Ⅰ,MHC-Ⅱ,MX1,2-5OAS,iNOS... 为了解猪细小病毒(PPV)感染PBMC细胞后引起干扰素及其相关抗病毒细胞因子的反应.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和分析了PCV2感染PBMC细胞后引起的病毒DNA含量的变化和细胞因子IFN-β,IFN-γ,IF-NAR-1,IFNAR-2,MHC-Ⅰ,MHC-Ⅱ,MX1,2-5OAS,iNOS,RNaseL和IRF-3分泌水平.研究结果表明,PPV感染引起PBMC细胞显著增加IFN-β,IFN-γ,IFNAR-1,IFNAR-2,MHC-Ⅰ,MHC-Ⅱ,MX1,2-5OAS,iNOS,RNaseL和IRF-3分泌,说明PPV感染PBMC细胞可诱导机体的抗病毒相关因子过表达进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外周血淋巴细胞 猪细小病毒 转录时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1/TH2对HBV特异性抗原HBcAg和HBeAg应答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少扬 林玉梅 +1 位作者 马卫闽 张树林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2-33,共2页
为研究HBcAg和HBeAg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TH1/TH2类细胞分化的影响。将 6 4例慢性HBV感染者根据免疫状态不同分为ATL正常组 (ATL <40u/L)和ATL异常组 (ATL>6 0u/L) ;HBeAg阳性组和抗 -HBe阳性组。... 为研究HBcAg和HBeAg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TH1/TH2类细胞分化的影响。将 6 4例慢性HBV感染者根据免疫状态不同分为ATL正常组 (ATL <40u/L)和ATL异常组 (ATL>6 0u/L) ;HBeAg阳性组和抗 -HBe阳性组。分别用重组HBcAg和HBeAg诱导感染者PBMC体外增殖。并设 2 0例健康人群做正常对照组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H1类细胞因子 (IL - 2、IFN -γ)和TH2类细胞因子 (IL - 4、IL - 10 )发现无论何组 ,在HBcAg诱导下产生TH1类细胞因子量明显高于HBeAg诱导下产生的量 ,TH2类细胞因子量低于HBeAg诱导下产生的量 ,正常对照组也得出类似的结果。提示 :对于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的免疫状态下 ,均表现为HBcAg倾向诱导TH1类细胞分化 ,而HBeAg倾向诱导TH2类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L/TH2 HBV 特异性抗原 HBCAG HBEAG 免疫应答 慢性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乙肝病毒复制中间体RNA与乙肝病毒DNA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凯宇 蔡艳俊 +2 位作者 王峰 许昶 吕美德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9-151,共3页
采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乙肝病毒复制中间体RNA(HBVRNA) ,6 0例乙肝患者 5例PBMCs中HBVRNA阳性 ,2 6例PBMCs中HBVDNA阳性 ,2 7例血清HBVDNA阳性 ;PBMCsHBVDNA阳性患者中有 4例PBMC... 采用逆转录 -多聚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检测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乙肝病毒复制中间体RNA(HBVRNA) ,6 0例乙肝患者 5例PBMCs中HBVRNA阳性 ,2 6例PBMCs中HBVDNA阳性 ,2 7例血清HBVDNA阳性 ;PBMCsHBVDNA阳性患者中有 4例PBMCsHBVRNA阳性 ,血清HBVDNA阳性患者中有3例PBMCsHBVRNA阳性 ;17例血清HBeAg阳性患者中有 4例PBMCsHBVRNA阳性。血清HBeAg、HBVDNA及PBMCs中HBVDNA阴性患者 ,其PBMCsHBVRNA仍可能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复制中间体RNA 多聚酶链反应 HBV RT-PCR技术 pbmcS HBV-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捻转血矛线虫苏氨酸醛缩酶结构域包含蛋白的克隆与表达及其体外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温玉玲 王玉俭 +4 位作者 吴玲燕 严若峰 徐立新 宋小凯 李祥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02-508,共7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捻转血矛线虫苏氨酸醛缩酶结构域包含蛋白(TA-1)体外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TA-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将所得目的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进行测序和分析;将该片段亚克隆到pET-32a(+)...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捻转血矛线虫苏氨酸醛缩酶结构域包含蛋白(TA-1)体外对山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TA-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将所得目的片段克隆到pMD19-T载体进行测序和分析;将该片段亚克隆到pET-32a(+)载体中构建表达质粒pE T-32a/TA-1。重组子用IPTG诱导后用SDS-PAGE观察其表达情况,对重组蛋白(rT A-1)纯化、连续浓度梯度递减的尿素溶液透析复性。从健康山羊采集的血液分离获得的PBMC与rT A-1(10μg·mL^(-1))共孵育,以rT A-1免疫SD大鼠制备的血清作为一抗,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观察rTA-1与山羊PBMC的结合情况;分别用0、10、20和40μg·mL^(-1)的rT A-1刺激PBMC,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采用迁移小室研究细胞迁移情况,用qP CR技术测定各试验组PBMC中IL-2、IL-4、IL-17、IFN-γ及TGF-βmRNA转录情况,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分泌,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吞噬FITC-dextran的能力。[结果]从捻转血矛线虫总RNA中扩增出约1 194 bp的DNA片段,该基因序列与GenB ank中捻转血矛线虫TA-1基因序列的相似性为95%。SDS-PAGE结果显示该基因成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64×103,并能与山羊PBMC结合。细胞刺激结果显示rT A-1促进PBMC的增殖(P<0.05)和迁移(P<0.05),刺激细胞因子IL-2、IL-4、IFN-γ和IL-17的表达(P<0.01),增强NO的分泌(P<0.05)。这些影响尤其在rTA-1浓度为20μg·mL^(-1)时极显著(P<0.01),并在40μg·mL^(-1)时极极显著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P<0.001)。[结论]rTA-1可作为捻转血矛线虫的一个候选抗原,主要诱导Th2类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捻转血矛线虫 苏氨酸醛缩酶结构域包含蛋白 山羊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疮性肾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上调且与肾损害相关
20
作者 王为光 张凯 +1 位作者 孙晓鹏 付冰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33-637,共5页
目的 研究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狼疮肾炎活动性与自噬及炎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狼疮肾炎组与非狼疮肾炎组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P62的表达,ELISA检测SLE患者... 目的 研究活动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狼疮肾炎活动性与自噬及炎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狼疮肾炎组与非狼疮肾炎组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P62的表达,ELISA检测SLE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LC3Ⅱ/LC3Ⅰ比值与SLE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尿蛋白、 TNF-α及IFN-γ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SLE患者PBMC的LC3表达增加、 P62表达减少。与不伴肾脏损害的SLE患者相比,伴肾脏损害的SLE患者组自噬水平增加更明显。SLE患者血清TNF-α和IFN-γ水平增加。LC3Ⅱ/LC3Ⅰ比值与SLEDAI(r=0.4560)、 24 h尿蛋白(r=0.3753)、 IFN-γ(r=0.5685)水平正相关,与TNF-α水平(r=0.04 683)无相关性。结论 SLE患者PBMC存在自噬,自噬水平与狼疮肾炎患者肾损害及炎症有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狼疮性肾炎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