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北地区优质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产量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素琴 姚祥坦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65-67,共3页
对24个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单株产量及9个产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实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正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果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9702和0.84... 对24个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单株产量及9个产量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实粒数、千粒重对单株产量的正效应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单株有效角果数和每角果实粒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9702和0.8439,且净效应均达极显著正值;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虽为正值且较大,但净效应呈负值;结角密度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及净效应均为负值。研究结果分析,浙北优质甘蓝型油菜高产的育种方向,在选择合适结角密度的基础上,重点应放在每角果实粒数和单株有效总角果数两个主要目标性状的选择上,同时兼顾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产量性状 产量 育种目标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胁迫下油菜生物量Al积累及保护酶系统的响应 被引量:6
2
作者 韦冬萍 刘鹏 +2 位作者 徐根娣 蔡妙珍 韦剑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351-2356,共6页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油菜湘杂油二号(耐Al型)和浙双758(Al敏感型)的生物量、根尖Al含量及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片MDA和Pro含量对Al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胁迫7d时,湘杂油二号根系、地上部和总生物量下降率(13%~36%、13%~36%、...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油菜湘杂油二号(耐Al型)和浙双758(Al敏感型)的生物量、根尖Al含量及叶片保护酶活性、叶片MDA和Pro含量对Al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胁迫7d时,湘杂油二号根系、地上部和总生物量下降率(13%~36%、13%~36%、5%~17%)均小于浙双758(30%~53%、12%~20%、16%~28%)。胁迫14d生物量下降比胁迫7d时明显,根冠比也随Al^3+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下降;同时,株高变化趋势与生物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胁迫7d下,湘杂油二号根尖A1含量在3.94~5.88μg·g^-1之间,浙双758在4.96—7.54μg·g^-1之间,胁迫14d时根尖Al积累进一步增加。Al^3+对叶片SOD、CAT和POD具有激活效应,SOD上升幅度较为明显,胁迫7d和14d时,200μmol·L^-1。Al^3+浓度下湘杂油二号分别增加2.50倍和2.03倍,浙双758分别增加2.02倍和1.83倍,Al^3+对CAT和POD的诱导效应小于SOD;从时间差异看,SOD、CAT的绝对活性和增幅在胁迫14d时小于胁迫7d,POD相反。叶片MDA和脯氨酸含量均随Al^3+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而升高,MDA含量在湘杂油二号中低于浙双758,而脯氨酸含量是湘杂油二号高于浙双758。研究认为,湘杂油二号根尖排斥A1的能力较强,且叶片能够维持较高的保护酶活性和较高的脯氨酸含量,因而其耐Al性强于浙双7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 胁迫 油菜 生物量 保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Bn.el1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殷家明 杨惠娟 +4 位作者 彭柳 黄梦珠 唐章林 李加纳 李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共6页
对一个单倍体×二倍体来源的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Bn.el1的光合色素质量浓度、农艺性状、叶色遗传和无机营养元素对叶色的影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叶色黄化突变体从苗期到蕾苔期表现新叶黄化,为总叶绿素缺乏型黄化突变体,其... 对一个单倍体×二倍体来源的甘蓝型油菜叶色黄化突变体Bn.el1的光合色素质量浓度、农艺性状、叶色遗传和无机营养元素对叶色的影响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该叶色黄化突变体从苗期到蕾苔期表现新叶黄化,为总叶绿素缺乏型黄化突变体,其经济性状较野生型对照变差,叶色黄化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叶色黄化性状的产生很可能与铁元素的吸收、转运或利用效率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叶色黄化突变体 叶绿素 铁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薹次数对洱海流域菜-油两用油菜菜薹和菜籽产量、品质及综合效益的影响
4
作者 王康 杨静 +5 位作者 岳培蕾 王睿 汪江涛 张顺涛 鲁剑巍 丛汶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3-420,共8页
为创新洱海流域油菜的绿色高值的协同模式,明确适宜洱海流域种植的菜-油两用油菜的最佳采薹次数,以云油杂15号为品种,通过布置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不同采薹次数(0次、1次、2次)下,油菜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菜薹和菜籽产量及其综合效益,... 为创新洱海流域油菜的绿色高值的协同模式,明确适宜洱海流域种植的菜-油两用油菜的最佳采薹次数,以云油杂15号为品种,通过布置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不同采薹次数(0次、1次、2次)下,油菜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菜薹和菜籽产量及其综合效益,调查采薹后菜籽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增加采薹次数会延长油菜的生育进程,降低株高、分枝部位和一次有效分枝数,增加茎粗、再分枝数、全株有效分枝数和分枝角果数,不影响每角粒数、单株生产力和千粒重。与不采薹相比,采薹1次和2次均未显著影响菜籽产量:菜籽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为3836~3999 kg/hm^(2)和3316~3717 kg/hm^(2),而菜薹产量显著增加。采薹0次、1次和2次时,云油杂15号的产投比分别为0.48、1.02和1.55,而其综合产值则表现为采薹2次(86369元/hm^(2))>采薹1次(53171元/hm^(2))>采薹0次(23324元/hm^(2))。此外,增加采薹次数虽然不影响菜籽的芥酸、硫甙和油酸含量,但显著影响菜籽的含油量、蛋白质和亚麻酸含量。综上,在洱海流域种植菜-油两用油菜时以采薹2次的综合效益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菜-油两用 油菜薹 油菜籽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sBnFLD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3
5
作者 罗玉秀 张生萍 +2 位作者 许唱唱 马小岗 杜德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0-96,共7页
【目的】克隆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A基因组上的sBnFLD基因,并对其进行表达研究,为该基因的功能及其在成花转变中的作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报道的拟南芥和白菜型油菜FLD同源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和RT-PCR... 【目的】克隆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A基因组上的sBnFLD基因,并对其进行表达研究,为该基因的功能及其在成花转变中的作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报道的拟南芥和白菜型油菜FLD同源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和RT-PCR扩增特早熟春性甘蓝型油菜86号品系(光周期不敏感)的FLD同源基因,用qRT-PCR技术检测sBnFLD基因在86号品系不同发育时期茎、叶和茎尖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出了sBnFLD基因,命名为sBnFLD,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KR003079.1。sBnFLD基因cDNA全长2 376bp,有3个内含子,4个外显子,编码791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86.5ku,等电点8.5;sBnFLD为非分泌蛋白和非膜蛋白;sBnFLD蛋白N端有2个保守的结构域α螺旋结构域(SWIRM)和NAD(P)-binding-8结构域,该蛋白有多个α螺旋和β折叠。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BnFLD蛋白与已报道的甘蓝型油菜未知蛋白(CDX73929.1)和电子克隆的白菜型油菜FLD(XP_009135110.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99%,与拟南芥FLD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87%。qRT-PCR分析结果显示,sBnFLD基因在油菜苗期和现蕾初期茎、叶、茎尖中均有表达,但在蕾期茎尖中表达量最高。【结论】克隆出的sBnFLD基因为甘蓝型油菜的FLD同源基因,该基因在春性特早熟甘蓝型油菜开花调控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性甘蓝型油菜 基因克隆 FlD同源基因 开花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孢子培养创制DW871矮秆彩色油菜新种质 被引量:3
6
作者 杨元雨 张瑞茂 +8 位作者 黄莎 李杨 高志宏 王芳 王转转 王敏 赵德刚 宋莉 李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2-771,共10页
彩色油菜具有油用和观赏价值,因易种植、花色鲜艳和开花时间长等特点备受关注。然而,目前报道彩色油菜多为高芥酸、高硫甙的高秆株型,不满足兼作观赏和油用推广应用要求。因此,选育品质优良、株型适宜的彩色油菜新种质是观赏油菜的育种... 彩色油菜具有油用和观赏价值,因易种植、花色鲜艳和开花时间长等特点备受关注。然而,目前报道彩色油菜多为高芥酸、高硫甙的高秆株型,不满足兼作观赏和油用推广应用要求。因此,选育品质优良、株型适宜的彩色油菜新种质是观赏油菜的育种目标之一。本研究中以具有特异花序性状、观赏价值大的DW871为基础材料,与普通彩色高秆油菜杂交后,F1代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制具有DW871特性同时品质优良的彩色花新种质。研究表明,采用前期集成的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产胚率达到了312~507胚/蕾,共纯合到14株彩色花油菜,其中白色花5株,橘红色花4株,金桔色花5株。经过农艺性状调查和品质分析,从DH植株中筛选出的Y57是一株含有DW871特异花序、矮杆、金桔色花、品质“双低”的优良新种质,株高88 cm,一次分支数18个,含油量39%,蛋白质含量25.96%,芥酸为0.95%,硫苷为28.15μmol/g饼,是培育集观赏和油用价值的甘蓝型彩色油菜新种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产胚率 彩色油菜种质 DW87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丘陵区油蔬两用甘蓝型油菜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梦 林权 +5 位作者 赵远林 张义娟 杭淑莲 胡玉 曹正邓渊 张德银 《中国果菜》 2024年第8期51-56,共6页
为筛选适合川南丘陵区种植、综合生产效率高的油蔬两用甘蓝型油菜品种,以‘狮山菜薹’‘20崇1-2’‘20崇1-3’‘宜早油1号’‘宜杂16-5873’‘宜杂16-5717’‘宜杂16-5744’‘宜杂18-5630’‘宜杂18-5716’‘宜杂19-3718’‘宜杂19-3719... 为筛选适合川南丘陵区种植、综合生产效率高的油蔬两用甘蓝型油菜品种,以‘狮山菜薹’‘20崇1-2’‘20崇1-3’‘宜早油1号’‘宜杂16-5873’‘宜杂16-5717’‘宜杂16-5744’‘宜杂18-5630’‘宜杂18-5716’‘宜杂19-3718’‘宜杂19-3719’11个甘蓝型油菜新品种(品系)为材料,分析了各品种的生育期、菜籽产量、菜薹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宜杂16-5717’‘宜早油1号’‘宜杂16-5873’综合经济效益最高,适合作为油蔬两用甘蓝型油菜品种在川南丘陵区示范应用。油蔬两用甘蓝型油菜品种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和川南油菜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南丘陵区 甘蓝型油菜 油蔬两用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适宜“稻稻油”模式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的评价与筛选 被引量:1
8
作者 彭菁菁 潘俊峰 +9 位作者 汪家凯 李妹娟 胡香玉 梁开明 傅友强 刘彦卓 胡锐 王昕钰 叶群欢 尹媛红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6-965,共10页
【目的】评价、筛选适宜广东“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解决目前生产上轮作茬口不衔接的突出问题,促进广东粮油产能提升。【方法】试验在双季稻冬闲田实施,以25个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评价材料,调查测定各品种... 【目的】评价、筛选适宜广东“稻稻油”三熟制模式的早熟、高产、优质油菜品种,解决目前生产上轮作茬口不衔接的突出问题,促进广东粮油产能提升。【方法】试验在双季稻冬闲田实施,以25个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为评价材料,调查测定各品种的生育期、产量、品质等重要性状,分析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试验品种全生育期变幅为136~151 d,播种期至初花期、初花期至盛花期、盛花期至终花期、终花期至成熟期的持续时间均值分别为88.0、7.2、21.1和30.0 d,大于0℃平均有效积温分别为1648.4、98.3、360.3和525.3℃;平均产量1832.1 kg·hm^(−2)(变幅1279.0~2288.1 kg·hm^(−2)),平均日产量12.5 kg·hm^(−2)(变幅8.6~15.5 kg·hm^(−2));每角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籽粒含油量(w)平均44.5%(变幅40.4%~48.4%),蛋白质含量(w)平均22.4%(变幅19.2%~25.4%),油酸含量(w)平均58.5%(变幅19.6%~73.3%)。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播种期至初花期的平均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含油量与播种期至初花期的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表明,11个不同生育期的品种属于高产类型,日产量高以及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多是其主要特征。【结论】早熟甘蓝型冬油菜品种在广东的适应性差别大,日产量高以及每角粒数、一次分枝数和单株有效角果数多的品种能够充分利用生育前期光温资源,有利于高产和高油性状形成,适宜在粤中与丘陵稻作区“稻稻油”模式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熟制 “稻稻油”模式 水旱轮作 甘蓝型冬油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中地区油菜专用肥施用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谷贺贺 方雯 +5 位作者 陈金 李旭春 廖世鹏 杨于雄 任涛 鲁剑巍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74-78,共5页
为明确油菜(Brassica napus L.)专用肥对鄂中地区直播油菜产量的提升效果,于2019—2021年在湖北省沙洋县开展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设置了不施肥、常规施肥、宜施壮专用肥和洋丰专用肥4个施肥处理,考察各处理下成熟期油菜产量、地上部生... 为明确油菜(Brassica napus L.)专用肥对鄂中地区直播油菜产量的提升效果,于2019—2021年在湖北省沙洋县开展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设置了不施肥、常规施肥、宜施壮专用肥和洋丰专用肥4个施肥处理,考察各处理下成熟期油菜产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上部养分含量、地上部养分积累量以及肥料偏生产力等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常规施肥和专用肥处理均能显著提高油菜子产量;与常规施肥相比,专用肥处理总养分投入减少了41.3%,而两者油菜子产量无明显差异。施肥显著增加了油菜地上部生物量,促进了油菜地上部对养分的吸收。油菜专用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肥料偏生产力,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宜施壮专用肥和洋丰专用肥处理平均肥料偏生产力在2019—2020年、2020—2021年分别提高了80.6%和68.2%。综上所述,油菜专用肥在保障油菜高产稳产的同时,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油菜(brassica napus l.) 油菜专用肥 产量 肥料利用率 鄂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在油菜种子引发中的调控作用及实用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凤玲 李春生 顾建伟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5-11,21,共8页
为了提高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子活力以增强种子萌发和幼苗阶段的抗逆性,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对不同微量元素组合间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对油菜种子活力提升效果最佳的元素组合,并进一步验证了该组合对不同油菜品种生长发育和... 为了提高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子活力以增强种子萌发和幼苗阶段的抗逆性,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对不同微量元素组合间效应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对油菜种子活力提升效果最佳的元素组合,并进一步验证了该组合对不同油菜品种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e(5.0 mg/L)、B(5.0 mg/L)、Zn(100.0 mg/L)、Mo(1.0 mg/L)对油菜种子萌发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响应面分析得出最佳微量元素配比组合为Se(6.7 mg/L)+B(7.5 mg/L)+Zn(82.3 mg/L)+Mo(4.6 mg/L),在此配比组合处理下,幼苗期可溶性蛋白质的累积量提高且幼苗的抗逆性也有明显增强;不同品种中的应用试验证明该配比组合处理可显著提高其单株产量(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 种子引发 种子活力 微量元素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代谢组学比较分析蕾薹期油菜不同部位营养差异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秋雨 林红 +2 位作者 吴宗远 从艳霞 张维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52-159,共8页
本研究采用定量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技术分析大地95油菜蕾薹期不同部位(茎、叶、花苞)小分子营养物的组... 本研究采用定量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技术分析大地95油菜蕾薹期不同部位(茎、叶、花苞)小分子营养物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通过1H-NMR与HPLC-MS/MS分析在大地95菜薹茎、叶、花苞中共定性定量得到53种小分子化合物,其中具有显著差异的物质有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γ-氨基丁酸、丙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乳酸、柠檬酸、琥珀酰胺、β-D-葡萄糖、α-D-葡萄糖、蔗糖、果糖、胆碱、甜菜碱、延胡索酸、黄芩素、阿魏酸、山柰酚、芥子碱、反式肉桂酸、橙皮素。糖类物质在油菜茎部的含量最高;而胆碱、琥珀酰胺、多数氨基酸、有机酸以及酚酸类物质主要在花苞中积累,叶部的优势代谢物以黄岑素、芥子碱和柠檬酸为主。通过分析代谢通路发现这些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植物的柠檬酸盐循环,黄酮和黄酮醇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氨酰基-tRN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糖酵解/糖异生,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等。本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评估蕾薹期油菜的营养价值提供数据参考,并为选育营养丰富的油菜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蕾薹期 代谢组学 定量核磁共振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及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4
12
作者 吴永成 徐亚丽 +2 位作者 彭海浪 李壮 牛应泽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4-538,共5页
本文于2010-2011年在四川雅安(盆周山区)、射洪(川中丘陵区)和邛崃(成都平原区)3个不同试验地点,研究了播种期、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油菜不同试验地点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存在着一定的... 本文于2010-2011年在四川雅安(盆周山区)、射洪(川中丘陵区)和邛崃(成都平原区)3个不同试验地点,研究了播种期、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油菜不同试验地点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播期是影响直播油菜株高、一次分枝数和产量的主要因素;种植密度则是影响直播油菜分枝部位的主要因素。株高、分枝部位和一次分枝数均随播期推迟而降低或减少;株高和一次分枝数则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直播油菜籽粒产量和油产量都随播期推迟而呈降低趋势,但油菜产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并无显著差异。播期、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籽粒含油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基于上述结果,对于四川盆地不同生态区的直播油菜,在目前收获机械难以进入的深丘山区稻油两熟制农田,可适期早播(9月下旬),种植密度以每公顷15~30万株为宜;在四川省有条件发展油菜机械化生产的浅丘平坝区,适宜播期(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范围内,随播期推迟适当加大种植密度(每公顷30~60万株),通过构建小个体大群体结构,从而实现油菜生产的轻简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直播 播期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终花后角果和叶片光合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春丽 海江波 +2 位作者 田建华 杨建利 赵晓光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20-1626,共7页
以‘秦优7号’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叶片和角果遮光及摘除叶片处理,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分析终花后角果和叶片的光合特性及其对籽粒产量、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终花后油菜角果遮光使籽粒的千粒重、产量、含油量分别显著降... 以‘秦优7号’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叶片和角果遮光及摘除叶片处理,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分析终花后角果和叶片的光合特性及其对籽粒产量、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终花后油菜角果遮光使籽粒的千粒重、产量、含油量分别显著降低54.7%、62.1%、44.2%,且籽粒中硫甙含量及脂肪酸中棕榈酸、硬脂酸含量显著升高,亚麻酸含量显著降低。(2)叶片遮光和摘除叶片分别显著降低角粒数11.7%、11.3%,降低籽粒千粒重22.5%、17.9%,单株产量分别降低35.3%、44.7%,使籽粒脂肪酸中亚油酸、亚麻酸等含量显著增加,但对籽粒含油量无显著影响。(3)终花后油菜绿色角果皮最大面积是绿叶面积的1.54倍,角果叶绿素a、b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低于叶片,但角果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叶片;且角果层的光辐射强度显著高于角果层下的叶片层;角果响应光辐射强度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均显著高于叶片;即角果能够适应较高强度光辐射环境。研究发现,油菜结角期角果层接受大部分光辐射,角果的光合活性显著高于叶片,是主要的光合器官,角果光合状况对籽粒产量、含油量及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角果 叶片 光合作用 籽粒产量 脂肪酸 光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毒害对油菜苗期Mn、Ca、Fe含量及POD、CAT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0
14
作者 曾琦 耿明建 +2 位作者 张志江 周文兵 朱端卫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0-303,共4页
采用营养液培养技术研究锰毒害对油菜苗期生长发育、Mn、Fe、Ca含量及POD和CAT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锰毒害使油菜体内各部位Mn含量显著升高 ,生物量降低 ,根、茎、上部叶片中Ca含量显著降低 ,茎、上部及下部叶片中Fe含量显著降低 ,各... 采用营养液培养技术研究锰毒害对油菜苗期生长发育、Mn、Fe、Ca含量及POD和CAT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锰毒害使油菜体内各部位Mn含量显著升高 ,生物量降低 ,根、茎、上部叶片中Ca含量显著降低 ,茎、上部及下部叶片中Fe含量显著降低 ,各部位Ca/Mn和Fe/Mn也明显降低。锰毒害还使苗期油菜功能叶中CAT活性显著降低 ,POD活性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锰毒害 CA Fe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蓝型黄籽油菜粒色遗传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15
作者 李加纳 张学昆 +2 位作者 谌利 王瑞 崔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6-19,42,共5页
以7种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系为材料,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和与中油821测交的方法,分析了粒色的遗传规律。初步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系带有不同的粒色基因,有些为等位基因,有些属非等位基因。粒色遗传以... 以7种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系为材料,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和与中油821测交的方法,分析了粒色的遗传规律。初步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甘蓝型黄籽油菜品系带有不同的粒色基因,有些为等位基因,有些属非等位基因。粒色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显性和上位性效应也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油菜 黄籽 粒色 遗传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油菜子粒产量及氮效率差异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刘强 宋海星 +3 位作者 荣湘民 彭建伟 谢桂先 张振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98-903,共6页
采用大田试验,以16个冬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油菜子粒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响应度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品种间差异,并初步探讨了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对不同品种油菜氮效率差异的贡献。结果表明,无论施氮水平如何,不同品... 采用大田试验,以16个冬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系统研究了油菜子粒产量、氮素吸收量、氮素响应度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品种间差异,并初步探讨了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对不同品种油菜氮效率差异的贡献。结果表明,无论施氮水平如何,不同品种的子粒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响应度均有显著差异,而氮素吸收量只有在不施氮条件下品种间差异才达到显著水平。根据不施氮时的氮效率和氮素响应度将16个油菜品种分为4种不同类型:1)氮高效-高氮响应(NHE-NHR)型,包括Xy1、Xy16、Xy17、Xh19、Xh20和Xy21;2)氮低效-低氮响应(NLE-NLR)型,包括Xy6、Xy8和Xy9;3)氮高效-低氮响应(NHE-NLR)型,包括Xy7、Xy12、Xy14、Xy15和Xy24;4)氮低效-高氮响应(NLE-NHR)型,包括Xy11和Xy13。无论供氮水平如何,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氮素吸收效率的变异系数,说明氮素利用效率对油菜氮效率差异的贡献大于氮素吸收效率。但是,氮素吸收效率的变异系数表现为不施氮时大于施氮,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则相反,说明在氮胁迫条件下,氮效率的差异中来源于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异减少,来源于氮素吸收效率的变异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氮效率 子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冬油菜机械化生产农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17
作者 马霓 李云昌 +3 位作者 胡琼 李俊 李光明 张春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1-456,共6页
油菜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在南方冬油菜区进行了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筛选和鉴定,农机和农艺配套技术试验示范。本文综述了在油菜机械直播和机械移栽、抗倒伏措施及理想株型构建、施肥技术、病虫草害化学防治... 油菜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在南方冬油菜区进行了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筛选和鉴定,农机和农艺配套技术试验示范。本文综述了在油菜机械直播和机械移栽、抗倒伏措施及理想株型构建、施肥技术、病虫草害化学防治、化学催熟技术、机械收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机械化生产 农艺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不同硼效率基因型对硼的吸收、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喻敏 褚海燕 +1 位作者 吴礼树 王运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8-52,共5页
在土培条件下,研究了甘蓝型油菜不同硼效率基因型对硼的吸收、分配和运转。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硼效率不同基因型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植株对硼的吸收能力上,特别是缺硼胁迫时高效品种的吸收能力更明显大于低效品种。其次在硼的分配、运... 在土培条件下,研究了甘蓝型油菜不同硼效率基因型对硼的吸收、分配和运转。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硼效率不同基因型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植株对硼的吸收能力上,特别是缺硼胁迫时高效品种的吸收能力更明显大于低效品种。其次在硼的分配、运转和再利用上,高效品种繁殖器官分配的硼多于低效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硼效率 基因型 吸收 分配 运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中硼的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杜昌文 王运华 +1 位作者 徐芳森 王火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5-109,共5页
采用硼高效 (95 89,95 90 )和硼低效 (9141,95 10 5 )甘蓝型油菜品种各 2个及其 4个杂交种 (95 10 5× 95 89,95 10 5× 95 90 ,9141× 95 89,9141× 95 90 )作试材 ,研究了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及其F1代花期各部... 采用硼高效 (95 89,95 90 )和硼低效 (9141,95 10 5 )甘蓝型油菜品种各 2个及其 4个杂交种 (95 10 5× 95 89,95 10 5× 95 90 ,9141× 95 89,9141× 95 90 )作试材 ,研究了不同硼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及其F1代花期各部分叶片中硼的形态。结果表明 ,在B2 (0 .35mg/kg)处理下 ,硼高效品种上叶 ,中叶 ,下叶和花中水溶态硼含量和束缚态硼含量低 ,半束缚态硼含量高 ,而硼低效品种 3种硼形态的含量则与此相反 ;F1代基本居于二者之间 ,且趋向于高效品种 ;在B1(0 .2 0mg/kg)处理下 ,各叶片和花中各硼形态含量也呈现类似的特征 ,但存在例外 ,尤其在花中。B1和B2处理下 ,除B1处理上叶外 ,硼高效品种和F1代的花和叶片中水溶态硼和束缚态硼相对含量较低 ,半束缚态硼相对含量较高 ,硼低效品种与此相反。建立了硼形态之间的相互平衡关系 ,并把这种平衡关系同硼效率联系起来 ,表明硼形态和硼效率存在密切关系 ,可望由此揭示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硼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硼形态 平衡关系 硼效率 品种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方式对油菜生长季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张岳芳 周炜 +4 位作者 王子臣 陈留根 朱普平 盛婧 郑建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90-1696,共7页
氮肥深施(条施、穴施)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但其对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研究了氮肥撒施、条施和穴施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油菜生长季氧化亚氮排放、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的施... 氮肥深施(条施、穴施)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但其对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尚不明确。以不施氮肥为对照,研究了氮肥撒施、条施和穴施对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油菜生长季氧化亚氮排放、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改变了油菜生长期间N2O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不施氮对照除在油菜移栽后第10dN2O排放通量较大外,其余时间排放均较为微弱。氮肥撒施、氮肥条施和氮肥穴施均在油菜移栽后第10d和第117d出现N2O排放小高峰,排放最大高峰出现在移栽后第100d。氮肥深施显著提高油菜生长季N2O总排放量、氮肥利用率和产量。与氮肥撒施相比,氮肥条施和氮肥穴施分别增加N2O总排放量37.2%和19.3%,提高氮肥利用率72.3%和59.3%,增产28.8%和25.8%,而单位产量N2O排放量与氮肥撒施无显著差异;氮肥条施的单位产量N2O排放量显著低于氮肥穴施。研究表明,在获得相同产量的前提下氮肥撒施并无减排N2O的优势,水稻-油菜轮作系统油菜生长过程中在氮肥深施时采用条施有利于N2O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排放 施氮方式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单位产量N2O排放 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