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2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oretical Insights into the Atomic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 of Polyperyleneimide:On the Origin of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y
1
作者 Yi-Qing Wang Zhi Lin +1 位作者 Ming-Tao Li Shao-Hua Shen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6,共9页
Polymeric perylene diimide(PDI)has been evidenced as a good candidate for photocatalytic water oxidation,yet the origin of the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y remains unclear and needs further exploration.Her... Polymeric perylene diimide(PDI)has been evidenced as a good candidate for photocatalytic water oxidation,yet the origin of the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y remains unclear and needs further exploration.Herein,with crystal and atomic structures of the self-assembled PDI revealed from the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is theoretically illustrated by the first-principle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suggesting the suitable band structure and the direct electronic transition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over PDI.It is confirmed that the carbonyl O atoms on the conjugation structure serve as the active sites for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by the crystal orbital Hamiltonian group analysis.The calculations of reaction free energy changes indicate that the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should follow the reaction pathway of H_(2)O→^(*)OH→^(*)O→^(*)OOH→^(*)O_(2)with an overpotential of 0.81 V.Through an in-depth theoretical computational analysis in the atomic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s,the origin of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activity for PDI is well illustrated,which would help the rational design and modification of polymeric photocatalysts for efficient oxygen ev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tic oxygen evolution Polymeric perylene diimide atomic structure Electronic structure Reaction pathwa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gh temperature shock synthesis of Ni-N-C single-atom catalysts for efficient CO_(2) electroreduction to CO
2
作者 PANG Peiqi XU Changjian +5 位作者 LI Ruizhu GAO Na DU Xianlong LI Tao WANG Jianqiang XIAO Guoping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2-1172,共11页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CO_(2))to carbon monoxide(CO)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High selective and low-cost catalysts for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have r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arbon dioxide(CO_(2))to carbon monoxide(CO)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achieve carbon neutrality.High selective and low-cost catalysts for the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_(2)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In contrast to the conventional tube furnace method,the high-temperature shock(HTS)method enables ultra-fast thermal processing,superior atomic efficiency,and a streamlined synthesis protocol,offering a simplified method for the preparation of high-performance single-atom catalysts(SACs).The reports have shown that nickel-based SACs can be synthesized quickly and conveniently using the HTS method,making their application in CO_(2)reduction reactions(CO_(2)RR)a viable and promising avenue for further exploration.In this study,the effect of heating temperature,metal loading and different nitrogen(N)sources on the catalyst morphology,coordination environment and electrocatalytic performance were investigated.Under optimal conditions,0.05Ni-DCD-C-1050 showed excellent performance in reducing CO_(2)to CO,with CO selectivity close to 100%(−0.7 to−1.0 V vs RHE)and current density as high as 130 mA/cm^(2)(−1.1 V vs RHE)in a flow cell under alkaline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high temperature shock method single atom catalysts coordin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face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model of atomic diffusion during Al-Au ultrasonic bonding
3
作者 ZHANG Wei-xi LUO Jiao +2 位作者 CHEN Xiao-hong WANG Bo-zhe YUAN Ha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806-819,共14页
Effects of ultrasonic bonding parameters on atomic diffusion, microstructure at the Al-Au interface, and shear strength of Al-Au ultrasonic bonding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combining experiments and finite element (FE... Effects of ultrasonic bonding parameters on atomic diffusion, microstructure at the Al-Au interface, and shear strength of Al-Au ultrasonic bonding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combining experiments and finite element (FE) simulation. The quantitative model of atomic diffusion,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ultrasonic bonding parameters, time and distance, is established to calculate the atomic diffusion of the Al-Au interface. The maximum relative error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experimental fraction of Al atom is 7.35%, indicating high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is model. During the process of ultrasonic bonding, Au8Al3 is the main intermetallic compound (IMC) at the Al-Au interface. With larger bonding forces, higher ultrasonic powers and longer bonding time,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remove the oxide particles from the Al-Au interface, which hinders the atomic diffusion. Therefore, the complicated stress state and the existence of oxide particles both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holes. The shear strength of Al-Au ultrasonic bonding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bonding force, ultrasonic power and bonding time. However,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ce of holes at especial parameters, the optimal ultrasonic bonding parameter is confirmed to be a bonding force of 23 gf, ultrasonic power of 75 mW and bonding time of 21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Au ultrasonic bonding model of atomic diffusion Au_(8)Al_(3) shear strength ultrasonic pow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ray deposition for making large size billet with swing atomizer
4
作者 李建平 刘涛 +2 位作者 唐青云 韩雷 钟掘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3期309-312,共4页
The movement mode of the atomizer is a very important parameter during spray deposition process,which has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size and surface texture of the billet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manufacturing large ... The movement mode of the atomizer is a very important parameter during spray deposition process,which has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size and surface texture of the billets.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manufacturing large size billets,a method of spray deposition by the atomizer with off-center swing was put forward. The atomizer was driven by the alternating current servomotor to swing within 7° at varying speed. The influence of the atomizer parameters,such as translation of the atomizer,swing angle of the atomizer,substrate falling speed and spraying pressure,on the spray deposition was studied. The optimized parameters of the spray deposition process were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rge size billets with uniform surface quality can be made through adjusting swing frequency and angle of the atomizer,offset distance of the atomizer and inclined angle of the substrate; the valid spray area will decrease and the dimension of top surface will reduce when pressure is less than 0.4 MPa within certain spray distance; meantime,the moving time and cooling time of the droplets are extended,which will lead to loose structure and bad densification. When the pressure,the swing angle and the eccentric offset of the atomization equal 0.5 MPa,7° and 60 mm,respectively,large size billets with fine texture and diameter of 500 mm can be pro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ray deposition large size billet atomizer swing angle eccentric offs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signing catalysts to formic acid oxidation reaction:From nanoscale to single atoms
5
作者 GONG Jia-xin HU Shou-yao XIONG 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2期4586-4600,共15页
Formic acid oxidation reaction(FAOR),as the anodic reaction in direct formic acid fuel cells,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ut increasing the mass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catalysts still face a bottleneck to meet the... Formic acid oxidation reaction(FAOR),as the anodic reaction in direct formic acid fuel cells,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ut increasing the mass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catalysts still face a bottleneck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s.In the past decades,researchers developed many strategies to fix these issues by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catalysts and the newly raised single atom catalysts(SACs)show the high mass activity and stability in FAOR.This review first summarized the reaction mechanism involved in FAOR.The mass activity as well as stability of catalysts reported in the past five years have been outlined.Moreover,the synthetic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atalysts are also reviewed in this work.Finally,we proposed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to guide the rational design of new FAOR catalyst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mic acid oxidation reaction nanosized catalysts single atom catalysts synthetic strate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纳米颗粒与岩石表面间微观力学作用实验解析与润湿调控预测 被引量:1
6
作者 袁彬 韩明亮 +1 位作者 张伟 李东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7,共8页
微观作用力决定了纳米颗粒在岩石壁面的吸附行为,进而影响纳米颗粒调控壁面润湿性的能力。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活性SiO_(2)颗粒与石英基底间作用力,建立力学作用理论模型并分析其主控因素;进行纳米颗粒在壁面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验... 微观作用力决定了纳米颗粒在岩石壁面的吸附行为,进而影响纳米颗粒调控壁面润湿性的能力。基于原子力显微镜测量活性SiO_(2)颗粒与石英基底间作用力,建立力学作用理论模型并分析其主控因素;进行纳米颗粒在壁面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验证力学模型的合理性;基于力学机制建立预测纳米颗粒调控壁面润湿性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溶液离子浓度越大或离子价态越高,活性SiO_(2)颗粒与石英基底间作用力越倾向于表现为引力,所建立的力学模型可高效拟合二者间力学数据;二者间力学作用可由离子浓度、纳米颗粒表面修饰分子的长度等因素调控,但离子浓度为主控因素;在双对数曲线中纳米颗粒在壁面的黏附功和壁面油相接触角的变化值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活性纳米颗粒 原子力显微镜 润湿调控 纳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O_(x)分散性导致的活性氧异化与氯苯氧化相关性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曦 贾子良 +5 位作者 王梦雪 王鹏 季鑫佟 乔昕茹 郭冬瑞 梁美生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0-1832,共13页
在相同的催化剂载体TiCeO_(x)和贵金属含量下,利用Ru^(3+)浸渍还原(自下而上)和Ru胶体溶液热扩散(自上而下)两种方法制备具有不同分散性的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其中Ru^(3+)浸渍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RuTiCeO_(x)-N中,Ru物种以RuO_(x)纳米团... 在相同的催化剂载体TiCeO_(x)和贵金属含量下,利用Ru^(3+)浸渍还原(自下而上)和Ru胶体溶液热扩散(自上而下)两种方法制备具有不同分散性的贵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其中Ru^(3+)浸渍还原法制备的催化剂RuTiCeO_(x)-N中,Ru物种以RuO_(x)纳米团簇的形式存在;Ru胶体溶液热扩散法制备的催化剂RuTiCeO_(x)-A中,Ru物种以单原子分散的形式存在.Ru物种不同的分散状态导致其参与氯苯(CB)氧化反应的活性氧物种和酸性位点的差异性,其中RuTiCeO_(x)-N中的主要活性氧物种为化学吸附氧,RuTiCeO_(x)-A中的主要活性氧物种为表面晶格氧.CB的化学吸附诱使活性氧物种转变为羟基(-OH)官能团参与催化反应.在活性氧物种和强弱多种酸性位的共同作用下,RuTiCeO_(x)-A催化剂表现出了优异的活性和稳定性,CB在300℃可以完全转化,且可以维持24h而不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剂载体 贵金属 团簇 单原子分散 氧物种 羟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结构参数对压力旋流喷嘴雾化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8
作者 付文锋 蔡泽萍 +1 位作者 王蓝婧 董帅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4,共9页
应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VOF(Volume of Fraction)两相流模型对某压力旋流喷嘴进行数值研究,分析了旋流室锥角、旋流孔角度及喷嘴入口压力变化对雾化锥角、雾化粒径及分布、液滴速度分布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雾化锥角受旋流室... 应用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和VOF(Volume of Fraction)两相流模型对某压力旋流喷嘴进行数值研究,分析了旋流室锥角、旋流孔角度及喷嘴入口压力变化对雾化锥角、雾化粒径及分布、液滴速度分布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雾化锥角受旋流室锥角的影响幅度随压力增大而减小,雾化粒径及分布受旋流室锥角影响不明显,当旋流室锥角为90°时雾化范围广且雾化稳定性好;雾化锥角随旋流孔角度增大先增后减,当角度为45°时雾化锥角最大,平均粒径及其分布更佳;当喷嘴入口压力逐渐增大时,雾化锥角与雾化粒径均逐渐减小,液滴速度区间逐渐缩小,当入口压力达到0.4 MPa时,Sauter粒径及液滴粒径分布趋于稳定,液滴速度分布最为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旋流喷嘴 数值模拟 雾化特性 旋流室锥角 旋流孔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原子氧防护涂层技术研究现状及挑战
9
作者 王虎 何延春 +10 位作者 李中华 周超 李坤 李学磊 左华平 王晓毅 王兰喜 杨淼 李毅 周晖 张斌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6,共17页
原子氧防护涂层是保障低轨航天器长寿命高可靠的有效途径。简要阐述原子氧防护涂层的研究进展,对影响原子氧防护涂层性能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的表面粗糙度会增加原子氧与材料表面的碰撞概率,涂层中的缺陷会提供原子氧的侵蚀通... 原子氧防护涂层是保障低轨航天器长寿命高可靠的有效途径。简要阐述原子氧防护涂层的研究进展,对影响原子氧防护涂层性能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涂层的表面粗糙度会增加原子氧与材料表面的碰撞概率,涂层中的缺陷会提供原子氧的侵蚀通道,涂层的成分与结构会影响原子氧反应的概率。调查空间原子氧防护涂层的种类,分析不同类型涂层的特点。无机涂层防护性能优异,但其柔韧性较差;有机硅涂层柔韧性较好,但在大通量原子氧作用下易出现缺陷;复合结构涂层可以满足多种功能复合的需求,但对工艺要求也较高。对涂层制备方法进行整理归纳,对比分析磁控溅射、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离子束共沉积、原子层沉积、溶胶-凝胶、前驱体光解/水热固化六种不同制备技术的优缺点以及应用对象。分析介绍原子氧防护涂层的进一步发展趋势。研究结果为我国低轨航天器材料的原子氧防护提供必要的研究依据和参考,为原子氧防护涂层技术的发展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氧 防护 涂层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双流体喷嘴喷雾特性研究
10
作者 李刚 姜伯洋 +2 位作者 周刚 郭立稳 吴将有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2-198,共7页
矿产资源高强度开发导致矿山粉尘问题愈发严重,严重威胁井下安全生产和工人职业健康。喷雾降尘技术可有效控制粉尘,喷雾特性的优劣与最终降尘效果相关性强,提升雾化效果可有效改善工作环境。双流体雾化喷嘴较单流体压力喷嘴优点明显,但... 矿产资源高强度开发导致矿山粉尘问题愈发严重,严重威胁井下安全生产和工人职业健康。喷雾降尘技术可有效控制粉尘,喷雾特性的优劣与最终降尘效果相关性强,提升雾化效果可有效改善工作环境。双流体雾化喷嘴较单流体压力喷嘴优点明显,但喷嘴内、外流场与液态介质之间相互作用复杂,现场应用中间环节参数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喷雾特性控制针对性不强,为高效降尘带来困难。基于此,以双流体雾化喷嘴中的空气雾化喷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供水压力、供气压力2个关键参数对射程、水流量、气流量和D50、D905个喷雾特性参数的作用形式和影响规律,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喷雾特性影响的重要度,确定了不同喷雾特性参数的敏感指标,并对喷雾过程进行了优化控制。研究结果表明:供水压力与射程、水流量和雾滴粒径呈正相关关系,供气压力与气流量呈正相关关系;射程和水流量、气流量、雾滴粒径分别对供水压力变化、供气压力变化、液气压力比变化敏感。研究结果可实现对喷雾特性的针对性调控,为加快建设矿山湿式控除尘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降尘 雾化效果 空气雾化喷嘴 灰色关联分析法 敏感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6G无线通信的里德堡原子天线:技术架构与应用前瞻
11
作者 王莹 郭余庆 +1 位作者 郭旭沨 张平 《通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1-205,共15页
里德堡原子天线凭借碱金属原子(如铷和铯)的高能级激发态(即里德堡态)对电磁波的高灵敏度响应特性,能够实现对特定频率窄带电磁波振幅、频率和相位的精确测量。与传统天线相比,里德堡原子天线展现出了诸多适用于下一代6G无线通信系统的... 里德堡原子天线凭借碱金属原子(如铷和铯)的高能级激发态(即里德堡态)对电磁波的高灵敏度响应特性,能够实现对特定频率窄带电磁波振幅、频率和相位的精确测量。与传统天线相比,里德堡原子天线展现出了诸多适用于下一代6G无线通信系统的良好特性,包括超宽带调谐特性、窄带响应特性、无热噪声特性和极高的灵敏度。首先,通过阐释里德堡原子的量子模型,揭示了里德堡原子天线的工作机理。随后,对其噪声来源进行系统分析,凸显出相较传统导体天线的显著低噪声优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该天线在无线通信与感知领域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并基于其低噪声和高灵敏度特性提出了未来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德堡原子 原子天线 量子传感 噪声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Au的分析技术及最优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鹏 门倩妮 +7 位作者 甘黎明 白金峰 王啸 井斌强 寇少磊 刘慧蓝 何涛 刘玖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6-433,共8页
矿石中Au通常以颗粒金或者晶格金的形式存在,在不同类型的金矿石中赋存状态不同,其特殊的延展性引起的颗粒效应对于Au样品的分析技术带来挑战,并且其制备流程要素繁多且不易控制,直接影响Au分析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矿石中金元素为研究... 矿石中Au通常以颗粒金或者晶格金的形式存在,在不同类型的金矿石中赋存状态不同,其特殊的延展性引起的颗粒效应对于Au样品的分析技术带来挑战,并且其制备流程要素繁多且不易控制,直接影响Au分析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矿石中金元素为研究对象,建立泡塑吸附-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矿石中Au的分析方法,针对样品测试流程中的关键要素进行定性判断和定量计算,提出基于灰色关联度-响应曲面法的最优化模型。讨论样品分析技术中焙烧、消解、富集和解脱等重要环节,确定焙烧方式、消解酸度、富集时间和硫脲浓度为优化要素,设计正交试验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并进行极差确定,定性判断各优化要素的显著性。中心组合设计结合响应曲面法原理制作显著水平表,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并进行显著性分析,绘制三维响应曲面图和二维等高线图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确定最优化模型参数焙烧方式、消解酸度、富集时间和硫脲浓度分别为阶梯式分段焙烧、10.58%、40.00 min、11.65 g·L^(-1)。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化模型条件下对金矿石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制备测试,其方法检出限为0.021,测定下限为0.077,加标回收率为91.6%~104.5%,其正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GB/T 20899.2—2019质量控制要求;同时对陕西西秦岭地区和甘肃梅川地区外检样品进行方法验证比对,其相对偏差不超过10%且评价结果均为优秀,表明该检测优化模型方法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依然准确可靠,具备正确性和科学性。该研究对于地质矿产实验室快速、准确、简便分析Au元素提出新方法,为检验检测领域中优化多目标参数组合的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为新一轮战略找矿行动的准确测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吸收光谱法 灰色关联度 响应曲面法 中心组合设计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密谐振器件表面导电层原子层沉积制备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龚婷 冯昊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75-185,共11页
目的 利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在半球陀螺谐振子表面制备Pt导电层。方法 以ALD制备的氧化物/金属薄膜为谐振子过渡层,再沉积Pt为导电层。椭圆偏振光谱仪(SE)用于测试薄膜厚度。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扫... 目的 利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在半球陀螺谐振子表面制备Pt导电层。方法 以ALD制备的氧化物/金属薄膜为谐振子过渡层,再沉积Pt为导电层。椭圆偏振光谱仪(SE)用于测试薄膜厚度。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薄膜组成、晶型、形貌及粗糙度。采用聚焦离子束-透射电子显微镜(FIB-TEM)结合能量色散X射线元素面分布(EDX-mapping)、线扫描分布谱揭示膜层微观结构。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薄膜和石英片的界面结合强度。结果 SE测试结果表明,Pt/氧化物薄膜体系的Pt平均厚度为123?,不均匀度仅为1.6%,Pt/金属薄膜体系的Pt平均厚度为155?,不均匀度为4%。XPS显示Pt薄膜主要成分由零价Pt构成,XRD检测到在2θ=39.8°处存在明显的Pt(111)衍射峰。SEM观测到薄膜表面Pt纳米颗粒分布均匀。AFM进一步揭示金属及Pt/金属薄膜粗糙度分别为1.47 nm和0.99 nm。FIB-TEM、EDX-mapping及线扫描分布谱结果表明Pt/氧化物和Pt/金属厚度均匀、致密,膜层界面的元素相互扩散。力学测试显示,氧化物过渡层使界面结合强度提升至7.1MPa,较无过渡层体系(3.0MPa)提高1.37倍;金属过渡层体系结合强度最高可达8.4 MPa。结论 ALD技术可以实现半球陀螺谐振子表面高均匀性、高结合强度的Pt薄膜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球陀螺谐振子 原子层沉积 Pt薄膜 过渡层 均匀性 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加热-冷凝回流消煮-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土壤中缓效钾的含量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轶 吴小芳 +1 位作者 陈泰芳 白小芳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9-423,共5页
为解决行业标准NY/T 889—2004测定土壤中缓效钾时油浴加热操作困难、硝酸易溅射、火焰光度计灵敏度低等问题,用石墨加热替代油浴加热,用自制冷凝回流消化管替代NY/T 889—2004中的消化管和漏斗,提出了题示研究。取过16目(1 mm)筛的风... 为解决行业标准NY/T 889—2004测定土壤中缓效钾时油浴加热操作困难、硝酸易溅射、火焰光度计灵敏度低等问题,用石墨加热替代油浴加热,用自制冷凝回流消化管替代NY/T 889—2004中的消化管和漏斗,提出了题示研究。取过16目(1 mm)筛的风干土壤样品2.50 g置于自制冷凝回流消化管中,加入1 mol·L^(-1)硝酸溶液25.0 m L,摇匀,置于石墨消解仪中,于135℃煮沸12 min(从沸腾开始计时),趁热倒入漏斗中,滤液置于100 m L容量瓶中,用0.1 mol·L^(-1)硝酸溶液15 m L冲洗消化管,再倒入漏斗,共重复4次,合并所有滤液,最后用水定容。在射频功率1 150 W,辅助气流量0.6 L·min^(-1),分析谱线766.491 nm的条件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缓效钾的含量。结果表明,钾元素的质量浓度在0.10~30.00 mg·L^(-1)内与对应的响应强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143s)为1 mg·kg-1。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8.0%~97.5%。方法用于15种标准物质分析,测定值均在认定值的不确定度范围内,且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7)均不大于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加热-冷凝回流消煮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土壤 缓效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致密砂岩储层黏土矿物形貌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坤阳 杜谷 +1 位作者 王冠 何佳乐 《岩矿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3,共9页
致密砂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储层矿物学特征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非常规油气领域研究热点。黏土矿物作为致密砂岩储层的主要组成矿物之一,目前对其形貌特征的研究主要依赖于电子显微术,但受其表面电荷吸附性及样品... 致密砂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储层矿物学特征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非常规油气领域研究热点。黏土矿物作为致密砂岩储层的主要组成矿物之一,目前对其形貌特征的研究主要依赖于电子显微术,但受其表面电荷吸附性及样品表面导电膜二次改造的影响,很难对其表面形貌特征进行准确的精细刻画。然而,致密砂岩储层主体孔径在20~500nm,伊蒙混层黏土、绿泥石、伊利石等黏土矿物为纳米孔隙发育的主要矿物之一,随着致密砂岩储层微纳米孔隙系统的研究深入,黏土矿物纳米形貌特征的研究对于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显得愈发重要,因此,对黏土矿物纳米/亚纳米形貌特征的研究对于储层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到川西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晚成岩阶段中伊蒙混层黏土矿物发育平行阶梯条纹,阶梯的两面凹角处形成了大量的纳米孔隙,是无机纳米孔隙的主要组成部分;绿泥石主要呈面平棱直的理想晶体生长终态,生长层在纵向上有规律地无隙叠置,晶体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伊利石发育平行阶梯条纹或波纹状阶梯,晶体形态不规则,处于亚稳定状态。其次,川西须家河组晚成岩阶段的黏土矿物构造背景相似、经历的成岩演化序列相同,但是通过AFM观察到川西须家河组晚成岩阶段不同种类黏土矿物晶体形态各异、晶面阶梯发育程度不尽相同,表明黏土矿物的形貌特征与成岩作用之间存在着空间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致密砂岩 伊蒙混层黏土 绿泥石 伊利石 生长阶梯 川西须家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化冷原子荧光检测器研制与应用
16
作者 陈璐 张丽娜 +1 位作者 刘宇翔 周加才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2-28,共7页
气相色谱(GC)与原子荧光光谱(AFS)联用技术因其高稳定性和高准确性在汞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该联用系统体积庞大、管路较长,且仪器利用率较低,这些因素限制了其在检测行业中的应用和推广。为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基于通用仪器专... 气相色谱(GC)与原子荧光光谱(AFS)联用技术因其高稳定性和高准确性在汞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该联用系统体积庞大、管路较长,且仪器利用率较低,这些因素限制了其在检测行业中的应用和推广。为解决上述问题,该研究基于通用仪器专用化的策略,对实验室原子荧光光谱仪进行小型化设计,研制了一种小型化冷原子荧光检测器(AFD),其体积约为传统原子荧光光谱仪的1/30,并实现了在实验室气相色谱仪上的直接搭载。该系统在保留传统气相色谱检测器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气相色谱与原子荧光光谱联用分析,填补了实验室气相色谱仪在烷基汞检测领域的空白。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甲基汞和乙基汞的检出限分别达到0.073 7 pg和0.094 4 p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 小型化冷原子荧光检测器 甲基汞 乙基汞 痕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uent仿真的原子层沉积法制备镀膜毛细管研究
17
作者 赵慧斌 李艳丽 +3 位作者 吕文思 孔祥东 韩立 张贺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2-252,共11页
采用Fluent仿真工具对三种模型下气体在毛细管内的流通过程进行模拟,通过稳态和瞬态仿真,系统研究了不同模型下,气体在腔室和毛细管内的扩散过程。仿真结果显示,当毛细管与一个出气口连接,其余出气口全部打开时,流经毛细管的气体充足,... 采用Fluent仿真工具对三种模型下气体在毛细管内的流通过程进行模拟,通过稳态和瞬态仿真,系统研究了不同模型下,气体在腔室和毛细管内的扩散过程。仿真结果显示,当毛细管与一个出气口连接,其余出气口全部打开时,流经毛细管的气体充足,在吹扫过程结束时,腔室内无多余气体残留。在此基础上,根据三种模型,利用原子层沉积技术在单毛细管内表面制备了HfO_(2)薄膜,测试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一致。采用优化的镀膜模型实现在毛细管内表面生长厚度均匀、表面光滑的薄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ent仿真 原子层沉积 毛细管 内表面镀膜 气体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重力环境下超冷原子物理研究
18
作者 李琳 汪斌 +3 位作者 周小计 陈徐宗 李唐 刘亮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55,共27页
中国空间站的发展和建成为微重力环境下超冷原子物理的研究及其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条件.2022年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研制的中国空间站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简称超冷柜)搭载梦天实验舱进入中国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的发展和建成为微重力环境下超冷原子物理的研究及其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实验条件.2022年10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研制的中国空间站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简称超冷柜)搭载梦天实验舱进入中国空间站.超冷柜的主要目标是在中国空间站建成以87Rb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BEC)为工作物质的超冷原子物理实验平台,基于微重力环境优势利用两级交叉光束冷却(Two-Stage Crossed Beams Cooling,TSCBC)的实验方案获得皮-开尔文(picoKelvin,pK)量级的超冷原子,在微重力环境下通过调控以及观察极低温超冷原子以发现新奇的物理现象.本文介绍了BEC的实现和深度冷却实验方案,以及微重力环境下超冷原子物理研究与应用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进展;详细介绍了超冷柜的设计方案以及地面验证实验.到目前为止,超冷柜按照预期持续开展微重力环境下的超冷原子物理研究,在轨连续运行时间超过2年,取得了初步的实验结果,实现了超冷柜作为微重力环境下超冷原子物理实验平台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超冷原子 中国空间站 微重力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层热电堆热流传感器的发展及其应用
19
作者 杨凯 陈曦 +3 位作者 朱涛 陶伯万 赵睿鹏 王辉 《实验流体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共14页
高频脉动热流在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激波/边界层干扰等气动基础问题的实验研究中非常重要。当前,高频脉动热流测试主要依赖于原子层热电堆(Atomic Layer Thermopile,ALTP)热流传感器。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路线,在优化沉积环... 高频脉动热流在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激波/边界层干扰等气动基础问题的实验研究中非常重要。当前,高频脉动热流测试主要依赖于原子层热电堆(Atomic Layer Thermopile,ALTP)热流传感器。采用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路线,在优化沉积环境条件参数的基础上发展了性能更优的ALTP热流传感器。面向传感器小型化、耐高温、柔性等发展需求,通过导电膜连接将多条YBa_(2)Cu_(3)O_(7)-δ(YBCO)薄膜首尾串联,在保持传感器尺寸不变的同时提高灵敏度系数,为传感器小型化奠定了基础;通过替换常规ALTP热流传感器敏感元的热电材料体系,研制了基于La1-xCaxMnO_(3)(LCMO)的耐高温(超过500℃)ALTP热流传感器样件。针对LCMO的能量输运特点,采用半导体材料性能调控方法,以交替串联的方式延长敏感薄膜的有效长度,进而能在有限的传感器感应面上布置更多的敏感薄膜;以表面经特殊处理的金属薄带为基底替换斜切SrTiO_(3)晶片,发展了柔性ALTP热流传感器,便于开展高频脉动热流的密集点测试以及在复杂曲面等位置布放高频脉动热流测点。传感器应用方面,除在激波风洞等实验环境下开展高频脉动热流测试的应用外,针对薄膜热电阻和同轴热电偶标定环节多、测热结果不确定度偏高等问题,讨论了利用ALTP热流传感器在线标定的可行性;针对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中的薄壁量热计、同轴热电偶和红外热图等测热方式易受噪声干扰、不确定度高以及有效时间短等问题,通过风洞实验验证了ALTP热流传感器在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中长时间中低热流测试的可行性,弥补了现有测热手段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层热电堆 热流 标定 柔性 耐高温 高频脉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放射性同位素制备与放射性药物的研究历程及展望
20
作者 唐显 梁积新 +2 位作者 樊彩云 陈宝军 罗志福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27-1940,共14页
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性药物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建院75年来,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与放射性药物研发领域的发展历程及核心成果。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方面,重点梳理了反应堆... 放射性同位素与放射性药物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建院75年来,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与放射性药物研发领域的发展历程及核心成果。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方面,重点梳理了反应堆生产同位素(如^(99)Mo、^(131)I、^(125)I、^(60)Co、^(177)Lu)与加速器生产同位素(如^(18)F、^(123)I、^(64)Cu、^(89)Zr、^(225)Ac)的技术突破,以及^(99)Mo-^(99)Tc^(m)发生器等关键装置的研发进展,展现了原子能院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体系构建中的系统性贡献。在放射性药物研发领域,详细阐述了诊断用药物(含^(99)Tc^(m)系列药物及配套药盒、^(18)F标记药物、^(131)I诊断制剂等)、治疗用药物(包括^(131)I治疗剂、^(153)Sm-EDMTP、^(32)P制剂、^(177)Lu靶向药物等)、硼中子俘获治疗药物、近距离治疗器械及放射免疫分析药盒等的研究成果,凸显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最后,展望了原子能院在放射性同位素制备与放射性药物研发领域的发展前景,着重指出其将持续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转化,为我国放射性同位素技术的发展发挥更为深远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放射性同位素技术 核素制备 放射性药物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