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15)N研究小麦花生两熟制氮肥分配方式对小麦、花生产量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才斌 成波 +2 位作者 孙秀山 郑亚萍 陈殿绪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8-102,共5页
在小麦花生两熟制条件下 ,全年氮肥两作 3次施用 (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基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2 52 % ,一作两次施用 (小麦基肥和追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7 0 1 % ,但前者土壤残留多 ,损失少 ,氮肥回收率为 69 2 4% ,较后者高 1 2 0 3... 在小麦花生两熟制条件下 ,全年氮肥两作 3次施用 (小麦基肥、追肥和花生基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2 52 % ,一作两次施用 (小麦基肥和追肥 )氮素利用率为 3 7 0 1 % ,但前者土壤残留多 ,损失少 ,氮肥回收率为 69 2 4% ,较后者高 1 2 0 3个百分点。且前者有利于小麦、花生产量的形成 ,是小麦花生两熟制适宜的施肥方式。小麦当茬氮肥利用率为 1 6 80 %~ 3 5 63 %。夏直播花生当茬及前茬小麦基肥和追肥 (拔节期 )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 2 3 70 %、6 57%~ 7 70 %和 1 0 0 3 %~ 1 2 73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花生 两熟制 氮肥分配 产量 ^15n示踪 氮肥利用率 氮同位素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水管理方式对蔬菜田N2O释放影响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黄丽华 沈根祥 +3 位作者 顾海蓉 钱晓雍 施兴荣 Maria L.Gullino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19-1324,共6页
通过田间静态箱监测和DNDC模型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崇明岛东滩蔬菜田在常规肥水管理和精确滴灌施肥方式下N2O的排放情况,从排放特征、全年通量、单位氮肥N2O损失率以及单位作物产量排放量等方面分析了不同肥水管理方式对旱田土壤N2O... 通过田间静态箱监测和DNDC模型模拟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崇明岛东滩蔬菜田在常规肥水管理和精确滴灌施肥方式下N2O的排放情况,从排放特征、全年通量、单位氮肥N2O损失率以及单位作物产量排放量等方面分析了不同肥水管理方式对旱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土壤和作物养分平衡管理的精确滴灌施肥技术,由于减少了氮肥施用量并改进了肥水分配方式,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在保持农作物产量的基础上减少了N2O的排放。与常规肥水管理方式相比,滴灌施肥区2006年和2007年的N2O排放通量分别减少6.2和6.8kgN·hm-2·a-1,单位氮肥N2O损失率明显降低,2006年和2007年单位产量排放量分别削减53.2%和5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滴灌施肥 DnDC模型 单位氮肥n2O损失率 单位产量n2O排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对土壤质量及硝态氮含量、菜心产量和品质的级联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穆晓国 王翰霖 +7 位作者 李海俊 徐垒 王继涛 张达林 毕雪婷 徐佳鑫 高富成 叶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69-1881,共13页
为探索露地连作菜心(Brassica chinensis var.parachinensis)产量和土壤状况变化,开展了以土壤重金属累积、土壤肥力和土壤结构的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菜心产量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土壤结构、土壤重金属累积和土壤肥力;土壤... 为探索露地连作菜心(Brassica chinensis var.parachinensis)产量和土壤状况变化,开展了以土壤重金属累积、土壤肥力和土壤结构的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菜心产量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土壤结构、土壤重金属累积和土壤肥力;土壤重金属累积和土壤肥力交互作用、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交互作用均对菜心产量的影响显著(P<0.05),其他因素交互影响不显著。影响土壤硝态氮含量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土壤重金属累积、土壤结构、土壤肥力,其中,土壤重金属累积和土壤结构交互作用对硝态氮的影响显著(P<0.05)。经响应曲面法得出:当土壤重金属累积综合指数(SHI)<1.0、土壤肥力综合指数(SFI)≥6.5、土壤结构综合指数(SSI)≥1.95时,菜心产量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为了验证模型准确性,进行了Logitic回归分析,将3个连作年限与SHI、SFI、SSI、产量、硝态氮含量进行了拟合。基于这一分析,进一步预测了连续种植5年、9年和13年后这些指标的预测数值。测定品质指标发现,连作5年、9年和13年的各项指标预测值和实测值的RMSE值均小于0.83,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连作年限≥5年时,菜心产量、品质和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下降(P<0.05),且较Box-Behnken模型优化值降低。因此,当菜心连作年限不超过4年时,土壤才有较高的生产力来保证菜心稳产和较优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重金属累积 土壤肥力 土壤结构 硝态氮 产量与品质 菜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施肥对农田土壤氮素利用和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9
4
作者 黄丽华 沈根祥 +3 位作者 钱晓雍 顾海蓉 仇忠启 Massimo Pugliese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9-53,共5页
通过2年在果园和蔬菜田的生产试验及田间氮素流失监测,对比研究常规施肥管理和精确滴灌施肥技术在作物产量、肥料消耗量和农田氮素流失负荷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氮素利用和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技术把定量... 通过2年在果园和蔬菜田的生产试验及田间氮素流失监测,对比研究常规施肥管理和精确滴灌施肥技术在作物产量、肥料消耗量和农田氮素流失负荷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氮素利用和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技术把定量的溶解态肥料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农作物产量与常规产量基本持平甚至略有提高,而氮肥消耗量和氮素流失负荷则显著降低。与常规施肥管理方式相比,2006年梨、大豆和玉米的单位产量氮肥消耗量分别降低10.8、11.8和8.9g/kg,削减率分别为22.8%、26.6%和30.8%;单位产量总氮流失量也分别削减45.2%、14.5%和26.3%。2007年梨、西瓜和玉米的单位产量氮肥消耗量分别降低11.1、8.1和5.0g/kg,削减率分别达到29.7%、65.8%和21.5%;单位产量总氮流失量分别削减56.4%、49.7%和5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滴灌施肥 总氮流失负荷 单位产量氮肥消耗量 单位产量总氮流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40
5
作者 赵士诚 曹彩云 +3 位作者 李科江 仇少君 周卫 何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41-1449,共9页
【目的】近年,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已逐步普及,但秸秆还田下土壤氮库组成的变化并不清楚。本文利用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32年)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研究选用河北省衡水旱作试... 【目的】近年,华北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秸秆全量还田已逐步普及,但秸秆还田下土壤氮库组成的变化并不清楚。本文利用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秸秆还田(32年)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方法】研究选用河北省衡水旱作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肥(对照CK)和等量氮、磷肥用量下的0 kg/hm2(S0)、2250 kg/hm2(S1)、4500 kg/hm2(S2)和9000 kg/hm2(S3)秸秆还田处理。于2012年小麦收获后采集各处理0—20cm土样,利用新鲜土样测定微生物量氮、NH+4-N和NO-3-N;风干土壤用常规方法测定氮磷钾全养分、有机质和p H,用Bremner法测定有机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氨基糖氮和酸解未知态氮),用Silver-Bremner法测定固定态铵。同时结合长期试验数据,分析长期秸秆还田下有机质和作物产量的变化。【结果】与试验开始前(1981年)相比,长期施用化肥处理的土壤全磷和有机质显著增加,全氮没有明显变化,而全钾出现降低趋势(-3.2%);秸秆用量的增加提高了全氮、全磷和有机质,降低了p H值,但对全钾没有影响。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未知态氮为潮土有机氮的主要组分;与CK相比,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有机氮含量,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氨态氮和氨基糖氮均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不同施肥处理对酸解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氮没有明显影响。长期化肥施用提高了微生物量氮和晶格固定态铵,秸秆用量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微生物量氮,但降低了固定碳铵。施肥没有明显影响NH+4-N含量,但长期施用化肥提高了NO-3-N含量,且高量秸秆还田对NO-3-N含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在施用化肥基础上增施秸秆进一步提高了小麦和玉米产量,且玉米产量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高量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并没有显著影响。【结论】长期化肥(氮、磷肥)和秸秆结合施用提高了土壤肥力(主要为氮、磷),增加了土壤碳固持,但仅玉米秸秆还田导致了土壤钾消耗,增加钾肥投入维持土壤钾平衡是必要的。长期秸秆还田对酸解氨基酸态氮的贡献高于酸解氨态氮;高量秸秆还田提高了微生物量氮和NO-3-N含量,但降低了固定态铵含量。长期秸秆还田提高了作物产量,而为保证秸秆还田后茬的作物高产,与之配套的还田方法和田间管理是很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肥力 氮库 有机氮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施氮调节碳氮比对土壤无机氮、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9
6
作者 李涛 何春娥 +1 位作者 葛晓颖 欧阳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33-1642,共10页
秸秆的质量,特别是C/N是影响秸秆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是秸秆利用和优化施肥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秸秆还田施入碳氮的C/N为切入点,于2012—2013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秸秆不还田不施... 秸秆的质量,特别是C/N是影响秸秆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重要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如何科学合理地施用氮肥是秸秆利用和优化施肥研究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秸秆还田施入碳氮的C/N为切入点,于2012—2013年通过田间试验(设秸秆不还田不施肥、秸秆还田不施氮、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0∶1、16∶1和25∶1以及秸秆还田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处理),研究秸秆还田不同氮输入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无机氮、土壤微生物量氮、酶活性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C/N为25∶1下,施用有机氮肥和无机氮肥对土壤无机氮含量无显著影响;在施用无机氮肥的情况下,C/N越低土壤无机氮含量越高。2)秸秆还田施氮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但是各秸秆还田施氮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不同施氮处理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施氮提高了FDA水解酶活性,并随C/N降低呈升高趋势,施用无机氮肥的效果强于施用有机氮肥的。3)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显著提高了小麦和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0∶1和16∶1相比于C/N为25∶1提高了小麦和玉米的苗期和成熟期地上部生物量;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相比秸秆还田不施氮对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施用无机氮肥提高了作物产量,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6∶1产量最高,而施用有机氮肥调节C/N为25∶1有降低作物产量的趋势。综合以上结果来看,施用无机氮肥调节C/N为16∶1较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有机氮肥 无机氮肥 C/n 土壤酶 土壤微生物量氮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 被引量:45
7
作者 宇万太 姜子绍 +2 位作者 周桦 马强 沈善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4-58,共5页
通过17年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N、P、K的施用均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其增产率分别为32.10%、15.06%、10.95%;循环回田的农家肥养分对作物增产有明显的残效叠加作用,且具有... 通过17年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N、P、K的施用均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其增产率分别为32.10%、15.06%、10.95%;循环回田的农家肥养分对作物增产有明显的残效叠加作用,且具有良好的稳产作用,可以满足作物对不同气候年景的适应性。在本试验中,若将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基础上施用NPK化肥视为最佳施肥制度,则在保持其他农业技术不变条件下,最大施肥贡献率为0.44。在下辽河平原土壤、气候和生产力水平等条件下,为保证作物持续高产,应同时施用化肥和循环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nPK肥 循环肥 施肥制度 产量 肥料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复混肥优化化肥养分利用的效应与机理研究 Ⅰ.有机物料与尿素复混对玉米产量及肥料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2
8
作者 杜伟 赵秉强 +2 位作者 林治安 袁亮 李燕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79-586,共8页
本研究采用团粒法工艺,利用味精厂制糖形成的糖渣(A)作为有机原料,与尿素复混制成有机无机复混氮肥,运用土柱栽培试验研究等尿素氮投入条件下(设置低、中、高3个施氮水平)不同有机无机比例的有机无机复混氮肥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 本研究采用团粒法工艺,利用味精厂制糖形成的糖渣(A)作为有机原料,与尿素复混制成有机无机复混氮肥,运用土柱栽培试验研究等尿素氮投入条件下(设置低、中、高3个施氮水平)不同有机无机比例的有机无机复混氮肥对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主要结果为,1)低氮、中氮和高氮水平下,有机无机复混氮肥处理平均玉米子粒产量比单施尿素处理的分别提高12.4%、4.8%和5.4%;低氮、中氮和高氮水平下,有机无机复混氮肥比对应的有机物料处理的增产幅度均大于尿素处理比对应的不施氮肥(CK)处理的增产幅度,有机物料与尿素复混,明显提高了尿素的增产效果。2)有机物料与化学氮肥复混具有优化化学肥料养分利用和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效果。低氮、中氮和高氮水平下,有机无机复混氮肥处理玉米植株氮素吸收量比尿素处理的分别提高29.0%、21.6%和18.9%;低氮、中氮和高氮水平下,有机无机复混氮肥处理化肥氮(尿素N)的表观利用率比尿素处理(尿素N)的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3.5、11.6和13.0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混肥 氮肥利用率 新型肥料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不同类型土壤中作物产量及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孙克刚 张学斌 +2 位作者 吴政卿 龚惠英 汪立刚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5-109,共5页
在潮土、褐土、砂姜黑土 3种土壤上 ,分别自 1980和 1981年选点布置了氮、磷、钾定位试验。在各个处理中分别从 0~ 2 0 ,2 0~ 4 0 ,4 0~ 60 ,60~ 80 ,80~ 10 0cm 5个剖面层次中垂直取土样 ,然后进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 :在不施肥... 在潮土、褐土、砂姜黑土 3种土壤上 ,分别自 1980和 1981年选点布置了氮、磷、钾定位试验。在各个处理中分别从 0~ 2 0 ,2 0~ 4 0 ,4 0~ 60 ,60~ 80 ,80~ 10 0cm 5个剖面层次中垂直取土样 ,然后进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 :在不施肥处理、单施氮处理、氮磷配施处理、氮磷钾配施处理 ,NO- 3 -N累积量以砂姜黑土为最多 ,潮土次之 ,褐土最少。硝态氮在土壤中分布不仅与施氮量有关 ,而且还与土壤类型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硝态氮累积 硝态氮剖面分布 土壤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季稻氮肥运筹对再生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10
作者 陈鸿飞 杨东 +3 位作者 梁义元 张志兴 梁康迳 林文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0-56,共7页
为探讨头季稻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组合"Ⅱ优航2号"为材料,在头季施氮量225.00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3种基蘖肥与穗肥配比分别为8:2(N1)、7:3(N2)、6:4(N3)]... 为探讨头季稻不同肥料运筹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组合"Ⅱ优航2号"为材料,在头季施氮量225.00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3种基蘖肥与穗肥配比分别为8:2(N1)、7:3(N2)、6:4(N3)]头季稻-再生季稻氮素累积量、干物质生产、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特性。结果表明:与N1、N2相比,头季成熟期N3处理氮素累积量分别增加9.26%、3.54%,头季齐穗期~头季成熟期N3处理氮素转移量分别增加21.47%、6.76%,整个生育期N3处理干物质净积累总量分别增加5.10%、4.78%。N3处理头季产量最高,达12431kg·hm-2,极显著高于N1、N2处理;氮肥利用率达46.44%,比N1、N2处理提高14.81%、5.43%;氮肥农学利用率达20.66kg·kg-1,比N1、N2处理提高14.97%、12.34%。研究结果还表明,头季不同基蘖穗肥氮素配比对再生稻再生季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季稻 再生稻 氮肥运筹 氮素累积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哲 孙占祥 +4 位作者 张燕卿 郑家明 杨宁 冯良山 李开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4-152,共9页
为了探讨长期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秸秆还田量水平(0,3 000 kg·hm^(-2),6 000 kg·hm^(-2),9 0... 为了探讨长期玉米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利用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秸秆还田量水平(0,3 000 kg·hm^(-2),6 000 kg·hm^(-2),9 000 kg·hm^(-2))与两个施氮肥水平(210 kg·hm^(-2),420 kg·hm^(-2)),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可以显著增加玉米的群体生物产量(P<0.05)和经济产量(P<0.05),2013年(平水年)和2014年(枯水年)的产量均为C3N1处理最高,分别为14 719.95 kg·hm^(-2)和12 397.95 kg·hm^(-2),大小顺序为C3N1>C3N2>C2N1>C2N2>C1N2>C1N1>C0N2>C0N1;秸秆还田可以充分利用作物生育期降水,提高降水利用效率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2 a的研究结果显示,C3N1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在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方面,2013年与2014年分别比最低的C0N1处理高26.83%、43.15%和44.64%、70.55%,两年平均水分利用效率的大小顺序与生物产量相同。综合分析认为,秸秆量9 000 kg·hm^(-2)、氮肥量210 kg·hm^(-2)是提高该区域类型土地生产力和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较优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 春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处理对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侯翠翠 冯伟 +2 位作者 李世莹 王晨阳 郭天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9-704,共6页
为给小麦高产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百农矮抗5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灌水水平[不灌水(W0),灌1水(W1,拔节水),灌2水(W2,拔节和开花水)]和5个施氮水平[0kg·hm-2(N0)、90kg·hm-2(N1)、180kg·hm-2(N2)、240kg·h... 为给小麦高产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百农矮抗58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3个灌水水平[不灌水(W0),灌1水(W1,拔节水),灌2水(W2,拔节和开花水)]和5个施氮水平[0kg·hm-2(N0)、90kg·hm-2(N1)、180kg·hm-2(N2)、240kg·hm-2(N3)、300kg·hm-2(N4)],研究水氮处理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总耗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先增加后降低,以N3处理最高,各种水分利用效率也表现出相似趋势。随灌水次数的增加,总耗水量、土壤水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均提高,而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效率则相反。阶段耗水量均随灌水次数增加而提高,施氮对阶段耗水量的影响因灌水不同而异,其中,N2和N3处理在拔节至开花期的耗水量较高,而在开花至成熟期则较低。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随灌水次数增加则持续提高。综合考虑产量和生产成本,W1N3处理为本试验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水氮运筹推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水次数 施氮量 耗水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水旱轮作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与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营 王世荣 +4 位作者 郭鑫年 梁锦秀 吴霞 周涛 任福聪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28,共5页
2008~2009年,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优化施肥、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和习惯施肥对水旱轮作体系下水稻和春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都能提高水稻和春小麦的子粒和秸秆产量。同等养分供应下,优化施肥处... 2008~2009年,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优化施肥、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和习惯施肥对水旱轮作体系下水稻和春小麦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都能提高水稻和春小麦的子粒和秸秆产量。同等养分供应下,优化施肥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其次是有机无机配施。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和春小麦地上部总吸氮量都有显著影响,水稻当季氮肥利用率为10.4%~37.0%,春小麦为11.7%~35.9%。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C/N比和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提高。水旱轮作下土壤干湿交替也有利于土壤有效养分的提高。综合考虑作物增产、氮肥利用率和土壤培肥等因素,本试验水旱轮作体系下,有机无机配施是最佳的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水旱轮作 产量 吸氮量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对高羊茅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陈志宏 韩建国 +3 位作者 陈会敏 白春霞 秦歌菊 毛培胜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15-218,共4页
2000年9月~2002年7月在北京地区研究施氮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殖枝数/m2增加,施氮150 kg/hm2(2001)和120 kg/hm2(2002)生殖枝数/m2达到最高,施氮量继续增加,生殖枝数/m... 2000年9月~2002年7月在北京地区研究施氮对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种子产量组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殖枝数/m2增加,施氮150 kg/hm2(2001)和120 kg/hm2(2002)生殖枝数/m2达到最高,施氮量继续增加,生殖枝数/m2反而下降;2001和2002年种子产量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施氮150 kg/hm2(秋季75kg/hm2+春季75kg/hm2)种子产量最高,分别为1864 kg/hm2和1954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羊茅 施氮 种子产量组分 种子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13年中国主要农作物化肥消费的脱钩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栾江 马瑞 +1 位作者 李浩 马凯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2015年第5期460-466,共7页
利用相对"脱钩"、"复钩"理论和测度模型,对1998—201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产量增长与化肥消费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研究。基于此,对脱钩评价模型进行扩展,构建脱钩指数分解模型,对脱钩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利用相对"脱钩"、"复钩"理论和测度模型,对1998—2013年我国主要农作物产量增长与化肥消费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研究。基于此,对脱钩评价模型进行扩展,构建脱钩指数分解模型,对脱钩关系的影响因素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三大作物中只有园艺作物产量同化肥消费量为强脱钩关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均处于弱脱钩状态。分析得出:不同作物产量与化肥消费的"脱钩"与否主要取决于化肥利用效率,农产品结构调整的影响不仅相对有限,而且作用方向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产量 化肥消费量 脱钩理论 因素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郑凤霞 董树亭 +3 位作者 刘鹏 张吉旺 赵斌 王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0-247,共8页
为探讨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的合理施肥方式,于2013—2015年冬小麦生长季进行田间试验,以石麦15(SM15)为试验材料,以长期定位试验的大型水肥渗漏研究设施为平台,设计单施尿素(U)、单施有机肥(M)、尿素和有机肥(腐熟的牛粪)1∶1... 为探讨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水肥高效利用的合理施肥方式,于2013—2015年冬小麦生长季进行田间试验,以石麦15(SM15)为试验材料,以长期定位试验的大型水肥渗漏研究设施为平台,设计单施尿素(U)、单施有机肥(M)、尿素和有机肥(腐熟的牛粪)1∶1配施(U+M)3个施肥处理,以不施氮肥(CK)为对照,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U+M处理下冬小麦总耗水量最高,达548.46~556.72 mm,各生育阶段中,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最高,该阶段耗水模系数达33.55%~42.38%,有利于满足小麦灌浆期对水分的需求;U+M处理能够增强土壤的持水能力,增加冬小麦对土壤贮水特别是深层贮水的消耗,降低了淋洗损失,整个生育期内U+M处理的水分淋洗体积最低,比CK、U和M处理分别降低66.79%,52.45%和37.61%,土壤贮水向灌浆阶段分配较多,增加了土壤贮水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U+M处理在两个生长季均获得最高干物质积累量,较U和M处理分别提高11.93%和23.33%,并且其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在植株干物质中的分配比例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籽粒产量以U+M处理最高,U+M、U和M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较CK处理增产65.96%,49.44%和46.59%,U+M处理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施肥处理。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化肥和有机肥(牛粪)1∶1配施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改善冬小麦耗水特性,增加作物耗水量,且显著降低水分淋洗损失,增加灌浆阶段的水分供应,提高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是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较为合理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有机无机肥配施 耗水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氮素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19
17
作者 井永苹 李彦 +4 位作者 薄录吉 张英鹏 王艳芹 付龙云 仲子文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48-54,共7页
针对粮田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以及不合理施用有机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基于产量和环境条件探索有机肥部分替代无机肥的适宜配比,为科学施肥、减少氮素淋失、保护土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麦玉轮作区进行大田试验,设置... 针对粮田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以及不合理施用有机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基于产量和环境条件探索有机肥部分替代无机肥的适宜配比,为科学施肥、减少氮素淋失、保护土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麦玉轮作区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施氮肥(T1)、牛粪有机肥氮与化肥氮配比分别为1∶1、1∶2、1∶3、1∶4(简称T2、T3、T4、T5)和单施化肥(T6)6个处理,研究自然降水条件下不同有机肥化肥配施比例对作物产量、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比为1∶2时小麦、玉米平均总产量最高,为11.4t·hm^-2,比不施氮肥处理提高46.2%,比单施化肥处理提高3.6%。0~100cm各土层硝态氮累积量随着牛粪有机肥所占比例降低而升高,以单施化肥处理土壤中硝态氮累积量最高,此趋势在小麦玉米收获期的80~100cm土层表现更明显。表明该时期土壤硝态氮已存在迁移累积现象,对地下水带来潜在的污染风险。因此,在兼顾小麦玉米产量和环境双重条件下,小麦、玉米两季的结果均表现为有机与无机氮肥最佳配比为1∶2,在此比例下,有机肥的替代施用较纯化肥处理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能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氮素迁移 硝态氮累积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紫云英利用的化肥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周兴 谢坚 +6 位作者 廖育林 杨曾平 鲁艳红 徐文仕 涂赛军 聂军 曹卫东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8-193,共6页
通过连续4年定位大田试验,研究基于紫云英利用下的不同化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稻谷经济效益、氮素累积量以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紫云英利用(22 500 kg/hm2)下,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以提高水... 通过连续4年定位大田试验,研究基于紫云英利用下的不同化肥施用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稻谷经济效益、氮素累积量以及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紫云英利用(22 500 kg/hm2)下,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以提高水稻两季总产量,其中减少20%和40%化肥施用量处理比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处理分别增产2.37%和3.34%,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0∶7∶3处理的增产效果次之;②紫云英利用后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增加水稻产值,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的处理能增加水稻年平均产值3.0%,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0∶7∶3的处理增加年平均产值的效果次之;③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可提高水稻氮素累积总量、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其中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处理提高水稻氮素累积总量、氮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及氮素收获指数的作用最好;④化肥施用时间适当后移还可提高土壤碳和全氮含量,其中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处理的效果最佳。综合比较以上结果,认为紫云英利用后化肥施用时间可适当后移,基肥、分蘖肥、壮籽肥质量比为3∶4∶3的施肥方法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又能提升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紫云英 化肥 产量 经济效益 氮素累积量 土壤碳含量 土壤氮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缓/控释氮肥对主要粮食作物及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杜学初 谭德水 +1 位作者 江丽华 刘兆辉 《农学学报》 2014年第6期27-31,共5页
围绕着近年来缓/控释氮肥在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上的应用展开综述。从小麦和玉米适用的缓/控释氮肥类型、缓/控释氮肥对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土壤理化性状及耕作方式、环境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较全面的总结了施用缓/控释氮肥对... 围绕着近年来缓/控释氮肥在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上的应用展开综述。从小麦和玉米适用的缓/控释氮肥类型、缓/控释氮肥对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土壤理化性状及耕作方式、环境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较全面的总结了施用缓/控释氮肥对小麦、玉米作物及土壤、环境的影响,并对未来粮食生产的可能影响进行剖析。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缓/控释氮肥能不同程度提高小麦和玉米产量或保证稳产;合理施用缓/控释氮肥能够提高氮肥料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素累积、减少氮素损失;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和酶的活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及降低地下水体的硝酸盐污染;并指出缓/控释氮肥在生产成本、应用效果评价体系、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氮肥 粮食作物 产量 氮肥利用率 环境 氮平衡与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籼晚粳”双季机插周年氮肥高效运筹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阳 杨晓龙 +3 位作者 汪本福 张枝盛 李进兰 程建平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6,共8页
以“早籼晚粳”(早稻“两优287”,晚稻“鄂粳403”)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组氮肥组合,包括早稻3组(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1/N2(6:4:0)、N3/N4(6:3:1)和N5/N6(5:3:2))、晚稻2组(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1/N3/N5(5:3:2)、N2/N4/N6(... 以“早籼晚粳”(早稻“两优287”,晚稻“鄂粳403”)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了6组氮肥组合,包括早稻3组(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1/N2(6:4:0)、N3/N4(6:3:1)和N5/N6(5:3:2))、晚稻2组(基肥:分蘖肥:穗肥分别为N1/N3/N5(5:3:2)、N2/N4/N6(5:2:3)及不施氮肥处理(对照,CK,N0),考察双季的分蘖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LAI)和SPAD值、关键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产量构成、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结果显示:早稻氮素施用后移显著提高成穗率,N5/N6的成穗率达到95.5%,晚稻以N3处理有效穗最高;早稻叶面积指数以N3/N4处理最高,较N1/N2提高42.6%,前者叶片衰老速度低于后者,晚稻LAI也以N3处理最高;早稻氮素施用后移后,N3/N4和N5/N6产量较N1/N2显著提高,增产分别达到17.3%、14.6%,晚稻N3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周年产量以N3处理最高;N3处理的周年氮肥农学利用率(AE)比其他处理的平均值高43.3%,氮肥偏生产效率(PFP)高11.7%。研究表明早籼稻氮肥施用比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6:4:0,晚粳稻以5:3:2的搭配组合对提高周年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有显著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晚粳” 双季稻 机插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