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加载方式下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与集料运动特性研究
1
作者 刘天运 王修山 +2 位作者 张南童 刘宇 方秋逸 《力学与实践》 2024年第5期963-974,共12页
为探究不同加载方式下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与集料运动特性,利用智能骨料进行静态压实和旋转压实试验测试;同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以及图像处理技术构建具有真实形态特征的粗集料,建立沥青混合料压实过程的离散元模型,并借助智能骨料... 为探究不同加载方式下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与集料运动特性,利用智能骨料进行静态压实和旋转压实试验测试;同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以及图像处理技术构建具有真实形态特征的粗集料,建立沥青混合料压实过程的离散元模型,并借助智能骨料测试结果对模型进行准确性验证;最后,分析了沥青混合料内部集料运动和接触状况。结果表明,均匀增长的竖向压实载荷无法有效地使颗粒沿水平方向运动,在持续性的竖向载荷以及周期性的揉搓作用下,颗粒水平方向上的迁移和旋转能力得到激发,最终实现材料的致密化;在均匀增长的竖向压实载荷下,试件骨料-骨料间接触力较大,周期性的揉搓作用减轻了试件高压实阻力的形成,使其在后期获得更好的压实效果;靠近载荷作用区域的颗粒所受的运动更加激烈,主动压实区的颗粒运动活跃度大于被动压实区,而边缘区域的颗粒运动变异系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骨料 压实 载荷方式 集料运动 接触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制导仿真中合成目标视线法原理与仿真
2
作者 李慧 许振领 +2 位作者 王重阳 苏振强 孙静泊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1-786,共6页
设计了一种多模复合制导仿真中利用三轴仿真转台实现弹体姿态和弹目视线运动的复合模拟方法。首先阐述了合成目标视线方法的技术原理,建立了仿真坐标系统,给出了角速度矢量转换及其软硬件空间的映射关系,然后研究了合成目标视线半实物... 设计了一种多模复合制导仿真中利用三轴仿真转台实现弹体姿态和弹目视线运动的复合模拟方法。首先阐述了合成目标视线方法的技术原理,建立了仿真坐标系统,给出了角速度矢量转换及其软硬件空间的映射关系,然后研究了合成目标视线半实物仿真的实现流程,推导了三轴仿真转台驱动数据解算和导引头稳定回路注入视线角速度解算方法;最后开展了合成目标视线法的数学仿真,与真实视线模拟方法相比,导引头跟踪目标的光轴运动规律以及目标偏差角和弹目视线角速度指令输出一致,为多模复合制导半实物仿真中弹目视线运动的模拟实现方案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也为该方法的仿真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复合制导 弹目视线运动 合成目标视线法 制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墙后有限宽度无黏性土主动土压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47
3
作者 杨明辉 戴夏斌 +1 位作者 赵明华 罗宏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137,共7页
针对无黏性土体,开展了刚性挡墙平动、绕墙底转动和绕墙顶转动3种墙体主动变位模式情况下墙后有限宽度土体土压力试验。通过观察墙后不同宽度土体的破坏过程及对土压力的全程量测,对其破坏模式及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 针对无黏性土体,开展了刚性挡墙平动、绕墙底转动和绕墙顶转动3种墙体主动变位模式情况下墙后有限宽度土体土压力试验。通过观察墙后不同宽度土体的破坏过程及对土压力的全程量测,对其破坏模式及土压力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墙后有限宽度土体的破坏面为一连续曲面,随着墙后土体宽度的增加,土体破坏面逐渐向外侧偏移,最终趋于某一固定位置,但始终位于库仑破坏面内侧。土压力值监测表明,库仑土压力理论并不适用于有限宽度土体。当填土宽度为有限宽度时,土压力值小于库仑主动土压力值,其差距随土体宽度减小而逐渐增大。当墙体平动时,土压力值沿墙高先增大后减小;墙体绕墙底转动时土压力值则呈线性增长趋势;而当墙体绕墙顶转动时,在挡墙上部出现了明显的土拱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土压力 有限土体 刚性挡墙 破坏模式 主动变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挡墙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及分布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应宏伟 朱伟 +1 位作者 郑贝贝 王小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1-6,共6页
已有研究表明,柔性挡墙在不同位移量和位移模式下,主动土压力的大小和分布均发生变化,其分布也与刚性挡墙有明显区别。在前人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位移变化效应的柔性挡墙土压力计算模型,采用中间状态系数来统一... 已有研究表明,柔性挡墙在不同位移量和位移模式下,主动土压力的大小和分布均发生变化,其分布也与刚性挡墙有明显区别。在前人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位移变化效应的柔性挡墙土压力计算模型,采用中间状态系数来统一反映挡墙位移模式和位移量的影响,提出了任意位移柔性挡墙主动土压力合力系数的计算公式;在求得合力基础上,将土体简化为非线性弹簧和刚塑性体的组合体,提出了任意位移下的土压力分布和合力作用点高度的计算方法。以前人模型试验为算例,将本文方法与试验结果、已有理论方法的对比表明,本文方法得到的土压力分布与试验值更接近。研究还发现,随着柔性挡墙位移量的增大,土压力合力逐渐减小,土压力分布的非线性程度逐渐增大;合力作用点位置随挡墙位移形态的变化而改变;在典型鼓胀形变位模式下,土压力呈R形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挡墙 位移模式 位移量 主动土压力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的石油污染 被引量:116
5
作者 任磊 黄廷林 《农业环境保护》 CSCD 2000年第6期360-363,共4页
综述了土壤石油污染的研究方法 ,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的途径、存在形态及其在土壤环境中的归宿。同时指出 ,在进行土壤污染研究中 ,首先必须正确选择研究对象 ;然后要对污染方式做深入的调查 ,以确定其在土壤中的分布方式 ;最后 ,根据石... 综述了土壤石油污染的研究方法 ,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的途径、存在形态及其在土壤环境中的归宿。同时指出 ,在进行土壤污染研究中 ,首先必须正确选择研究对象 ;然后要对污染方式做深入的调查 ,以确定其在土壤中的分布方式 ;最后 ,根据石油类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途径 ,结合不同污染现场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的污染防治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石油污染 污染方式 污染物迁移 存在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变位模式下挡土墙被动土压力的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顾长存 陆海源 +2 位作者 刘汉龙 高玉峰 周云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30-433,共4页
基于库仑土压力理论,通过对滑动土体中水平薄层单元的分析,建立了墙体绕基础转动(RB)模式和墙体绕墙顶转动(RT)模式下的被动土压力的一阶微分方程,给出了土压力强度、土压力合力、土压力作用点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将该理论计算公式与墙体... 基于库仑土压力理论,通过对滑动土体中水平薄层单元的分析,建立了墙体绕基础转动(RB)模式和墙体绕墙顶转动(RT)模式下的被动土压力的一阶微分方程,给出了土压力强度、土压力合力、土压力作用点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将该理论计算公式与墙体平动(T)模式和库仑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土压力强度分布呈曲线分布.合力作用点到墙底的距离依RB模式、T模式和RT模式次序增大.q0=0时,各变位模式合力计算值与库仑理论值一致;q0>0时,RT模式合力计算值比库仑理论值大,RB模式合力计算值比库仑理论值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位模式 挡土墙 被动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变位模式下无黏性土非极限被动土压力计算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杨泰华 龚建伍 +2 位作者 汤斌 俞晓 贺怀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979-2983,2990,共6页
假定内摩擦角与位移呈非线性关系,采用所提出的土压力计算理论,结合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对墙体的平移(T模式)、绕墙体底采点转动(RBT模式)、绕墙顶采点转动(RTT模式)变位模式下考虑位移的被动土压力进行计算分析,分析表明:计算结果在土压... 假定内摩擦角与位移呈非线性关系,采用所提出的土压力计算理论,结合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对墙体的平移(T模式)、绕墙体底采点转动(RBT模式)、绕墙顶采点转动(RTT模式)变位模式下考虑位移的被动土压力进行计算分析,分析表明:计算结果在土压力强度沿墙高度上的分布、土压力合力大小以及合力作用点位置均与实测值较为吻合,从而表明:(1)用该计算理论公式计算不同变位模式下被动土压力是可行的。(2)从土压力强度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情况来看:RBT变位模式下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最好,T变位模式下次之,RTT变位模式下相对最差。(3)从达到朗肯被动土压力合力所需位移量来看:T变位模式下最小,RTT变位模式下次之,RBT变位模式下相对最大。(4)土压力合力作用点位置:T变位模式下在离墙底1/3高度处,RBT模式下均位于离墙底1/3高度以上,RTT模式下均位于离墙底1/3高度以下,并且RBT和RTT模式下均随着转动点至挡土墙最近端点的距离与墙高的比值n的增大逐渐向T变位模式下的合力作用点位置靠拢(即离墙底1/3高度处),这一观点与事实情况完全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移效应 变位模式 非极限状态 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墙体绕基础转动情况下挡土墙主动土压力分布 被引量:50
8
作者 王元战 李蔚 黄长虹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8-211,共4页
采用库仑土压力理论的假设 ,挡土墙上的主动土压力是由墙后填土在极限平衡状态下出现的滑动楔体产生 ,在该滑动楔体上沿填土深度方向取水平层薄单元进行分析 ,建立关于挡土墙上土压力强度的一阶微分方程 ,给出了墙体绕地基转动变位模式... 采用库仑土压力理论的假设 ,挡土墙上的主动土压力是由墙后填土在极限平衡状态下出现的滑动楔体产生 ,在该滑动楔体上沿填土深度方向取水平层薄单元进行分析 ,建立关于挡土墙上土压力强度的一阶微分方程 ,给出了墙体绕地基转动变位模式下 ,土压力强度、土压力合力和土压力合力作用点的理论公式 ,并与库仑土压力理论、墙体平动变位模式下土压力和有关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墙体绕地基转动变位模式下土压力合力与墙体平动变位模式下土压力合力相等 ,并等于库仑土压力理论计算结果 ,但土压力合力作用点和土压力分布有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挡土墙 绕地基转动 土压力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性挡土墙主动土压力颗粒流模拟 被引量:15
9
作者 周健 彭述权 樊玲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29-632,638,共5页
将土体离散为具有滑动连接模型的刚性条块,用颗粒流PFC2D程序数值从细观力学角度模拟了墙体平移(T)、绕墙底转动(RB)和绕墙顶转动(RT)位移模式下不同位移大小时刚性挡土主动土压力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刚性挡墙主动土压力非线性分布、墙... 将土体离散为具有滑动连接模型的刚性条块,用颗粒流PFC2D程序数值从细观力学角度模拟了墙体平移(T)、绕墙底转动(RB)和绕墙顶转动(RT)位移模式下不同位移大小时刚性挡土主动土压力分布。模拟结果表明:刚性挡墙主动土压力非线性分布、墙土间外摩擦角和土体剪切角或内摩擦角对土压力有很大影响;墙体绕顶部转动时,大约0.3倍墙高以上的主动土压力大于静止土压力产生土拱效应;模拟计算值与模型试验实测数据吻合比较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流 刚性挡土墙 主动土压力 位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安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5-150,共6页
本文通过对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的深入解析,认识到它在文化色彩、旋律线条、调式特性及其逻辑关系、对称性结构原则、调中心游移的色彩转换等方面的特性与特质,剖析其皖江水域的风俗内蕴和审美情趣,并对其文化属性进行历史评价。进而认为,... 本文通过对当涂民歌音乐形态的深入解析,认识到它在文化色彩、旋律线条、调式特性及其逻辑关系、对称性结构原则、调中心游移的色彩转换等方面的特性与特质,剖析其皖江水域的风俗内蕴和审美情趣,并对其文化属性进行历史评价。进而认为,只有藉此而对其进行基于现代审美语境的发展和改编,才是当涂民歌传承保护的可行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形态 音乐素材 旋法 韵律 线性思维 结构动力 调式游移 民歌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颗粒抗转模型的平移刚性挡墙被动土压力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蒋明镜 贺洁 刘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88-2795,共8页
将颗粒抗转动模型引入离散元程序中,模拟了砂性填土刚性挡土墙平移过程中的被动土压力发展过程,对比分析了考虑和不考虑抗转两种情况下墙后土压力随位移的变化规律及墙后填土微观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颗粒抗转动能力对墙后土压力大... 将颗粒抗转动模型引入离散元程序中,模拟了砂性填土刚性挡土墙平移过程中的被动土压力发展过程,对比分析了考虑和不考虑抗转两种情况下墙后土压力随位移的变化规律及墙后填土微观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颗粒抗转动能力对墙后土压力大小和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否考虑颗粒抗转动作用,被动土压力沿墙深基本呈线性分布,且合力作用点维持在距墙底1/3墙高处,但考虑颗粒抗转动作用时总土压力随位移量增大的幅度更加明显,且模拟结果更接近Coulomb理论解。平均纯转动率的分析结果表明,挡墙平移时墙底处颗粒转动速度较大,该处能量消散较快;若考虑颗粒抗转动作用时,该处平均纯转动率值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单元法 被动土压力 平移模式 抗转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挡墙变位模式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方焘 孙书翰 +3 位作者 徐长节 王海龙 杨锐锐 王宁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78-1185,共8页
经典土压力理论中假定墙背后土体为半无限空间,墙后土体宽度减小至一定宽度时就不再适用。为研究有限宽度土体情况下的土压力分布特性,设计有限土体自动控制模型试验装置,采用福建标准砂,在测试砂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标定土压力量测元器... 经典土压力理论中假定墙背后土体为半无限空间,墙后土体宽度减小至一定宽度时就不再适用。为研究有限宽度土体情况下的土压力分布特性,设计有限土体自动控制模型试验装置,采用福建标准砂,在测试砂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和标定土压力量测元器件基础上,开展挡土墙绕墙趾及墙顶转动、平动等3种变位模式下的有限土体主动土压力分布特性模型试验研究;同时,运用极限平衡法计算得到各组试验主动土压力合力,与模型试验开展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各填土宽度砂土主动土压力试验的破裂面均为直线,当宽度减小到一定值时,土体破裂棱体均由三角形变为梯形;随着填土宽度的减小,墙后土压力合力也随之减小;3种不同变位模式下土压力分布规律不同;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最大相差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土体 模型试验 主动土压力 变位模式 极限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一) 被引量:10
13
作者 崔乐泉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6,共6页
以体育为载体的国际社会文化活动——奥林匹克运动,在19世纪末期诞生不久,即随着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传入被介绍到了中华大地,为奥林匹克运动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新中国的成立,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 以体育为载体的国际社会文化活动——奥林匹克运动,在19世纪末期诞生不久,即随着西方近代体育文化的传入被介绍到了中华大地,为奥林匹克运动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和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新中国的成立,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背景逐渐交流、融合,并在中华大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当代中国体育的主流。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民众对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奥林匹克的关注程度,甚至高于对其他许多社会问题的关心。现代体育意识和奥运意识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当代中国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一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林匹克运动 奥运模式 北京奥运会 近代体育 体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挡土墙主动土压力计算问题 被引量:24
14
作者 王元战 黄长虹 《港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27,共6页
采用库仑土压力理论 ,挡土墙的主动土压力是由墙后填土在极限平衡状态下出现的滑动楔体产生的假设 ,建立关于挡土墙上土压力强度的一阶微分方程 ,并求得精确解 ,分别给出了墙体水平变位、墙体绕地基转动、墙体绕墙顶转动三种变位模式下 ... 采用库仑土压力理论 ,挡土墙的主动土压力是由墙后填土在极限平衡状态下出现的滑动楔体产生的假设 ,建立关于挡土墙上土压力强度的一阶微分方程 ,并求得精确解 ,分别给出了墙体水平变位、墙体绕地基转动、墙体绕墙顶转动三种变位模式下 ,土压力强度、土压力合力和土压力合力作用点的理论公式 ,并与库仑土压力公式和有关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三种墙体变位模式下的土压力合力等于库仑土压力公式计算结果 ,但土压力合力作用点有显著差别。结合工程设计 ,对挡土墙主动土压力的大小和分布 ,以及作用点的取值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挡土墙 主动土压力 计算 库仑土压力 变位模式 土压力强度 土压力合力 土压力合力作用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性墙后有限宽度土体被动滑裂面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崇宇 刘晓平 +1 位作者 张家强 曹周红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39-1849,1860,共12页
利用无黏性粗砂开展刚性墙后有限宽度被动土体模型试验,采用高速相机监测了试验过程的土体变形图像,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对土体变形、剪切应变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平动(T模式)、绕墙顶转动(RT模式)、绕墙底转动(RB模式)3种变位模式下土体... 利用无黏性粗砂开展刚性墙后有限宽度被动土体模型试验,采用高速相机监测了试验过程的土体变形图像,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对土体变形、剪切应变进行了分析,以揭示平动(T模式)、绕墙顶转动(RT模式)、绕墙底转动(RB模式)3种变位模式下土体滑裂面的特征。结果表明:有限被动宽度土体宽高比(B/H)界限值为T模式B/H≤2.0、RT模式B/H≤1.6、RB模式B/H≤1.1;T模式下,当1.6≤B/H≤2.0时,被动滑裂面由两个不连续的破裂面组成,下、上破裂面起点分别为移动挡墙墙踵、固定挡墙墙顶,当1.10≤B/H≤1.35时,滑裂面为一条曲面,两端点分别为移动挡墙墙踵、固定挡墙墙顶,当B/H≤0.75时,滑裂面为多条直线组成的"反射折线",由移动挡墙、固定挡墙为起点的滑裂线与水平夹角差别明显;RT模式下,被动滑裂面为移动挡墙墙踵后H/4点、固定挡墙墙顶两点形成的曲面;RB模式下,被动滑裂面以固定挡墙墙顶为起点,向移动挡墙墙身中部延伸,延伸点高度随B/H减少逐步抬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试验 有限宽度土体 被动土体 不同变位模式 滑裂面 无黏性粗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游泳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实证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扆铮 尹军 王姣姣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1-136,共6页
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中国游泳队的应用过程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和总结,从身体机能、基本动作模式和身体素质3个方面出发,研究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践效果。对中国游泳队35名队员为期9周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进行观察、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 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中国游泳队的应用过程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和总结,从身体机能、基本动作模式和身体素质3个方面出发,研究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践效果。对中国游泳队35名队员为期9周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进行观察、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现:(1)训练后,运动员在握力、心率和尿液颜色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变化;在Move2perform数据库对比分析中,训练后,男组运动员在握力、安静时心率和尿液颜色没有达到平均基准分;女组运动员在安静时心率和尿液颜色没有达到平均基准分;(2)在FMS0分动作中,"躯干稳定性俯撑(TSPU)"是最为常见的疼痛动作模式;(3)训练前男女组运动员LUQY-Z分数低于基准分,训练后男女组运动员LLQY-Z、RLQY-Z、LUQY-Z和RUQY-Z分数均高于基准分;(4)踝关节灵活性训练前后没有显著变化;(5)1PU测试男女组运动员均超过基准分,1DIP测试没有达到基准分;(6)男女组运动员训练前腹部核心力量耐力均没有达到基准分,训练后测试均达到基准分。结果表明:(1)握力、心率和尿液颜色3个指标可以用于对游泳运动员身体机能进行监控和评估。(2)针对运动员存在的疼痛动作模式,提出"灵活性-静态动作控制-动态动作控制-力量训练"的纠正策略,根据该策略制定的纠正练习方案是有效的。(3)提出游泳专项力量训练动作图谱,并以此为指导设计训练方案实现了"重点发展上肢力量,保持下肢力量"的集训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赛与训练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 身体机能 基本动作模式 身体素质 游泳运动员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坡土体侧移模式对抗滑桩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爱军 莫海鸿 向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719-2723,2728,共6页
在开挖、降雨或地震等外部因素作用下,边坡土体很容易进入局部或瞬态大变形乃至失稳滑动,使抗滑桩产生附加位移及弯矩。基于两阶段分析方法,采用Winkler模型模拟抗滑单桩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单桩水平位移控制方程组,根据内力与位移... 在开挖、降雨或地震等外部因素作用下,边坡土体很容易进入局部或瞬态大变形乃至失稳滑动,使抗滑桩产生附加位移及弯矩。基于两阶段分析方法,采用Winkler模型模拟抗滑单桩与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单桩水平位移控制方程组,根据内力与位移的连续条件得到考虑不同土体侧移模式下求解桩身响应的矩阵解析表达式,并采用现场监测数据及Poulos弹性理论进行验证,证明该方法是合理可行的,并通过参数分析土体侧移对抗滑桩水平承载性状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土体侧移模式包括最大侧移值、分布形状及重心、侧移势等,对抗滑桩的挠度和弯矩均有显著影响,在工程设计中应予以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NKLER地基梁 桩-土相互作用 土体侧移模式 抗滑桩 两阶段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藏破坏控制因素与模式划分 被引量:6
18
作者 屈泰来 吴宝海 +3 位作者 李小地 邬光辉 苏劲 孙启良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7-301,共5页
讨论了破坏油气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新的油气藏破坏模式划分方案。指出,盖层被剥蚀破坏、裂缝或微裂隙缝使盖层封闭作用失效、圈闭遭受断层破坏、圈闭几何形态发生改变、水动力冲刷、气洗和扩散作用、水洗氧化-生物降解及热裂解等是... 讨论了破坏油气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新的油气藏破坏模式划分方案。指出,盖层被剥蚀破坏、裂缝或微裂隙缝使盖层封闭作用失效、圈闭遭受断层破坏、圈闭几何形态发生改变、水动力冲刷、气洗和扩散作用、水洗氧化-生物降解及热裂解等是油气藏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其中,成藏要素的破坏主要表现为盖层和圈闭的破坏,导致油气向浅部运移形成次生油气藏或直接运移至地表散失;烃类流体的流动和水动力的冲刷均可以导致圈闭内油气部分或全部流出圈闭;烃类流体遭受改造表现为水洗、生物降解和热裂解作用,使轻质油最终转化为重油、稠油和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破坏模式 控制因素 构造运动 盖层 水动力冲刷 烃类流体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返盐及水盐运移规律 被引量:11
19
作者 赵文举 马宏 +1 位作者 豆品鑫 郁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10-214,共5页
干旱地区地表蒸发引起土壤水分的散失是造成盐分表聚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表层进行覆盖处理可改变地表结构,从而影响土壤水分蒸发和盐分迁移过程,本研究旨在通过野外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返盐及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土壤... 干旱地区地表蒸发引起土壤水分的散失是造成盐分表聚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表层进行覆盖处理可改变地表结构,从而影响土壤水分蒸发和盐分迁移过程,本研究旨在通过野外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模式下土壤返盐及水盐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表层进行不同覆盖处理均可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土壤保水效果为:覆砂+覆膜〉覆秸秆+覆砂〉覆砂〉覆秸秆+覆膜〉无覆盖(C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减小的趋势逐渐减缓。不同覆盖处理也可有效抑制土壤盐分表聚,缩小盐分在土壤中迁移的范围;覆盖处理的土壤盐分向上迁移主要发生在0~20 cm范围内,无覆盖处理在0~35 cm范围内,覆盖后可较好地抑制土壤返盐。综合考虑认为砂石覆盖模式是较适合该试验区的覆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盖模式 土壤返盐 水盐运移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齿状纹石藻的生物学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雪梅 李亚宁 安鑫龙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21-23,共3页
研究了齿状纹石藻(Pleurochrysis dentata)的室内一次性培养特征、运动方式和繁殖方式等基本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齿状纹石藻室内一次培养过程中培养液颜色发生明显规律性变化,由指数期的黄褐色逐渐变为衰亡期的乳白色;齿状纹石藻的运... 研究了齿状纹石藻(Pleurochrysis dentata)的室内一次性培养特征、运动方式和繁殖方式等基本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齿状纹石藻室内一次培养过程中培养液颜色发生明显规律性变化,由指数期的黄褐色逐渐变为衰亡期的乳白色;齿状纹石藻的运动方式为旋转式运动或前进;无性繁殖方式为产生似亲孢子。齿状纹石藻的生物学特征是研究其生态学及对其进行有效调控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纹石藻 运动方式 繁殖方式 培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