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豆禾混播组合及比例促进川西山地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效果比较
1
作者 方雪梅 冉卓雅 +6 位作者 修粤 刘琳 周冀琼 马周文 尼玛拉姆 白彦福 孙飞达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6-315,共10页
为探究豆禾混播对川西山区草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三叶(T.pratense)分别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在川西山地混播建植栽培草地,设置5꞉5、4꞉6、3꞉73个不同... 为探究豆禾混播对川西山区草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影响,本研究选用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三叶(T.pratense)分别与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在川西山地混播建植栽培草地,设置5꞉5、4꞉6、3꞉73个不同豆禾混播比例,比较分析不同豆禾草种及比例混播草地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含量变化,以筛选出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混播组合。结果表明,与白三叶相比,红三叶混播组合与土壤有机碳及重组有机碳(HFOC)关系密切。且0-30 cm土壤有更高的HFOC含量和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P<0.05),15-30 cm土壤有更高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P<0.05);土壤有机碳及组分含量和BG、PPO活性在混播比例为4꞉6时最高。因此,在川西山地以红三叶作为豆科牧草,并与鸭茅、多年生黑麦草按2꞉2꞉1进行混播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 混播比例 红三叶 白三叶 土壤有机碳 重组有机碳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热研4号’王草与穗序木蓝混合青贮效果
2
作者 姜太玲 肖明昆 +7 位作者 张林辉 熊贤坤 刘倩 沈绍斌 段春芳 沈正松 周迎春 严炜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14-2122,共9页
为生产优质的青贮饲料,探讨不同比例‘热研4号’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P. glaucum‘Reyan No.4’)和穗序木蓝(Indigofera hendecaphylla)混合青贮后其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以‘热研4号’王草和穗序木蓝按质量比8:2(A1组)、6:4... 为生产优质的青贮饲料,探讨不同比例‘热研4号’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P. glaucum‘Reyan No.4’)和穗序木蓝(Indigofera hendecaphylla)混合青贮后其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以‘热研4号’王草和穗序木蓝按质量比8:2(A1组)、6:4(A2组)、4:6(A3组)、2:8(A4组)进行混合青贮,对照组(CK)为‘热研4号’王草单独青贮,发酵60 d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穗序木蓝比例的增加,处理组的干物质、粗蛋白质、Ca含量及pH、相对饲喂价值呈增加趋势,脂肪、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氨含量及相对饲草品质呈降低趋势;各处理组的干物质、粗蛋白、脂肪、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Ca含量及pH、相对饲喂价值、相对饲草品质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差异(P<0.05)。各处理组的干物质、粗蛋白、Ca、乳酸含量及相对饲喂价值均显著高于CK组(P<0.05),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低于CK组(P<0.05),脂肪、酸性洗涤纤维、氨、丁酸、总可消化养分含量及相对饲草品质在处理组和CK组间均呈现差异不显著(P > 0.05)。通过发酵品质评价,各处理组的费氏评分均显著高于CK组(P<0.05),A4组得分最高;各处理组的费氏青贮得分均低于CK组,A4组得分最低。通过混合青贮效果的综合评价可知,各处理组和CK组的排序为A2组> A4组> A3组> A1组> CK组。因此,在‘热研4号’王草中添加穗序木蓝进行混合青贮,青贮效果得到改善,当‘热研4号’王草与穗序木蓝的比例为6:4时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饲料 ‘热研4号’王草 穗序木蓝 混合青贮 营养成分 发酵品质 最佳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与老芒麦混播对牧草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独双双 祁娟 +3 位作者 李霞 路欣 贾燕伟 赛宁刚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2,共9页
为获得持续高产及土壤肥力显著改善的豆禾混播人工草地,选择建植第三年的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1)和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Qingshui)混播草地,对不同豆禾混播比例(2∶4、2∶5、2∶6、2∶7和2∶8)及... 为获得持续高产及土壤肥力显著改善的豆禾混播人工草地,选择建植第三年的青牧1号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cv.Qingmu No.1)和清水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cv.Qingshui)混播草地,对不同豆禾混播比例(2∶4、2∶5、2∶6、2∶7和2∶8)及播种方式(同行和间行)下牧草干草产量及土壤肥力特性进行综合评价,以获得最优种植模式。结果表明:混播方式与比例对牧草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其中,豆禾比2∶4同行混播干草产量最高,较老芒麦单播提高了7倍;各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当豆禾比为2∶5时,同行混播的土壤全氮和间行混播的碱解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混播处理,且分别较老芒麦单播显著增加80.00%和21.99%,其间行混播较苜蓿单播碱解氮含量显著增加17.47%;随着混播比例中老芒麦占比增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显著,其中豆禾比2∶8间行混播有效磷含量较老芒麦和苜蓿单播分别提高了1.4倍和2.4倍,豆禾比2∶7间行混播有效磷含量较苜蓿单播提高了1.7倍;豆禾比2∶6同行和间行混播全钾含量较苜蓿单播分别增加12.55%、9.04%,其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单播,较苜蓿单播分别提高9.95%、8.95%,较老芒麦单播分别提高13.32%、11.26%;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表明,混播处理均优于单播处理,其中豆禾比2∶5和2∶6同行混播模式相对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 混播模式 全量养分 速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豆—禾混播的草产量及其种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樊子菡 邢亚亮 +5 位作者 高俊臣 闫科技 李成 武晓梅 关望源 李孟蔚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3-17,26,共6页
为了研究豆—禾混播组合产量与其种间的关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旱作条件下对沙打旺(Astragalus laxmannii)、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小冠花(Coronilla vari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进行了3种草... 为了研究豆—禾混播组合产量与其种间的关系,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旱作条件下对沙打旺(Astragalus laxmannii)、百脉根(Lotus corniculatus)、小冠花(Coronilla vari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进行了3种草种的9个混播组合和5个单播处理,并对混播组合和单播处理的株高、产量和草种之间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打旺+百脉根+无芒雀麦(ALB)混播处理的3种草种的株高均高于其单播时的株高,干草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混播对豆科株高的影响较大,对禾本科株高的影响较小,混播并不能提高其所有组合的产量。当豆∶禾=2∶1时,豆科表现出受种内的竞争压力大于种间,即豆科牧草受到禾本科牧草的抑制;当豆∶禾=1∶2时,禾本科表现出受种内的竞争压力大于种间,禾本科牧草受到豆科牧草的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混播 产量 种间关系 豆禾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禾混播比例对科尔沁地区退化草地修复效果的影响
5
作者 杨晓华 孟根其木格 +2 位作者 华桂兰 王竹天 王恩慈 《草原与草业》 2024年第4期33-38,共6页
本试验通过设1∶2、1∶3、1∶4三个水平的豆禾混播比例,研究不同混播比例对牧草返青日期、植被盖度、高度、群落物种数、牧草产量等的影响,以期确定本地区天然退化草原修复的最佳豆禾混播比例。结果表明,豆禾比1∶2混播组合是提高产量... 本试验通过设1∶2、1∶3、1∶4三个水平的豆禾混播比例,研究不同混播比例对牧草返青日期、植被盖度、高度、群落物种数、牧草产量等的影响,以期确定本地区天然退化草原修复的最佳豆禾混播比例。结果表明,豆禾比1∶2混播组合是提高产量的最佳组合,从提高植被盖度及有利于恢复退化草原的角度考虑,豆禾比1∶4组合为最佳混播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 混播比例 草地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混播方式下豆禾混播草地种间竞争动态研究 被引量:72
6
作者 郑伟 朱进忠 +3 位作者 库尔班 张强强 加娜尔古丽 李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68-575,共8页
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猫尾草(Phleum pratense)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5、4、3及豆禾... 以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鸭茅(Dacty-lis glomerat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和猫尾草(Phleum pratense)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5、4、3及豆禾比为5∶5、4∶6、3∶7的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测定株高、相对密度(RD)、相对产量总和(RYT)及竞争力(CR),比较其种间竞争的相对激烈程度及种间竞争关系动态,探讨不同混播方式豆禾混播草地稳定持续利用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各混播处理禾草、红三叶株高均低于单播处理,混播红豆草、紫花苜蓿则高于单播,2009年5月16日~7月1日是株高增长的快速期;各混播处理下RD1和RDg值在各测定时期均显著高于1(P〈0.05),5月16日~6月1日期间RDl和RDg值出现了峰值,豆禾比越高则RDl值越低、RDg值越高;各混播处理下RYT值仅在5月16日显著高于1(P〈0.05),且出现了明显的夏季低谷期;5月1日~6月16日禾草CRi值逐渐下降,豆科牧草CRj值逐渐上升,之后禾草CRi值上升,豆科牧草CRj值下降,禾草竞争力大部分时期大于豆科牧草。说明不同混播种类和混播比例组合主要通过光资源竞争改变种间竞争关系,而温度对豆禾混播牧草种间竞争关系也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混播种类 混播比例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对豆禾混播草地浅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56
7
作者 郑伟 加娜尔古丽 +1 位作者 唐高溶 朱进忠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9-339,共11页
以3种豆科牧草与3种禾本科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0年各混播处理的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了混播种类与豆禾混播比例对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的影响。... 以3种豆科牧草与3种禾本科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0年各混播处理的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分析了混播种类与豆禾混播比例对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豆禾牧草混播后,土壤碱解氮较单播禾草增加,土壤有效磷则较所有单播草地都增加。随着豆科牧草比例的减少,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减少趋势。混播种类较少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全钾含量较高,而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低;混播种类较多时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含量较高,而土壤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较低。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混播种类及混播种类与混播比例的交互效应是影响土壤养分差异的主导因素,而混播比例仅对土壤全磷、全钾含量造成了显著影响(P<0.05)。因此,豆禾牧草混播有利于改善土壤速效氮、磷养分的供应,而增加豆科牧草的比例并没有显著增加土壤养分供给(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 混播种类 混播比例 土壤有机质 土壤N、P、K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混播方式下豆禾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的测度与比较 被引量:44
8
作者 郑伟 加娜尔古丽 +1 位作者 唐高溶 朱进忠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5-167,共13页
以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2年各混播组合的群落组分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和可入侵性,比较了21个豆禾混播组合的... 以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豆禾牧草在混播种类为3、4、5、6与豆禾比5∶5、4∶6和3∶7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依据2008-2012年各混播组合的群落组分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和可入侵性,比较了21个豆禾混播组合的群落稳定性。从组分稳定性来看,含红豆草的组合豆科植物稳定性较差;而不含红豆草组合豆科植物稳定性较高;从功能稳定性来看,随着混播种类数量的增加,群落稳定性呈增加趋势,豆禾比4∶6的群落稳定性低于豆禾比5∶5和3∶7。从可入侵性来看,混播种类对其影响较小,豆禾比5∶5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包含组分稳定性、功能稳定性和可入侵性3个方面的群落稳定性以豆禾比为4∶6较低,而混播种类对群落稳定性影响较小。因此,混播种类与比例仅能影响到群落稳定性的某一方面,还需探寻适宜的时空尺度与评价"标尺"下影响群落稳定性的其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混播种类 混播比例 群落稳定性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播草地中豆科/禾本科牧草氮转移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4
9
作者 谢开云 王玉祥 +4 位作者 万江春 张树振 隋晓青 赵云 张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7-170,共14页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简称豆/禾牧草)之间的氮转移在草地农业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系统和豆科/禾谷类作物间作系统存在一种氮素共享的通道,即在间(混)作中,豆科植物固定大气中的氮在满足自身生... 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简称豆/禾牧草)之间的氮转移在草地农业系统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系统和豆科/禾谷类作物间作系统存在一种氮素共享的通道,即在间(混)作中,豆科植物固定大气中的氮在满足自身生长需求前提下,还通过各种途径为伴生的禾本科植物提供氮源。在混播草地中氮素转移途径主要分地上和地下两种。地上途径主要是豆科牧草的地上部分经放牧家畜采食后粪便归还土壤,后又被禾本科牧草吸收利用或者地上凋落物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矿化释放出有效氮被另一种植物吸收利用(反之亦成立)。地下途径相对复杂,可能有以下3种:1)通过植物根际沉积氮转移。2)通过菌根真菌的菌丝传递。3)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中含氮化合物来转移。目前的研究虽然明确了有可能转移的途径,但哪一种途径是主要的方式?在氮素转移的过程中,某一途径会部分的发生,还是好几种途径同时发生,每一个途径的贡献为多少?这仍缺少关键的证据。本研究针对国内外关于豆/禾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生物固氮、豆/禾牧草间氮转移的研究现状,重点对混播草地中豆/禾牧草之间的氮素转移数量、转移途径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对可能存在的氮素转移机理进行了综述,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下一步通过将豆科植物引入我国农牧业种植结构来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氮 氮素转移 豆科牧草 禾本科牧草 混播草地 根际氮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豆禾混播模式的草地生产性能 被引量:60
10
作者 祁军 郑伟 +3 位作者 张鲜花 唐高溶 王祥 朱进忠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6-128,共13页
选择5种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建植同行与异行豆禾混播草地,混播种类为2种豆禾牧草混播、5种豆禾牧草混播,豆禾混播比例为豆禾比6∶4、5∶5和4∶6。依据2012-2013年各混播组合的牧草产量、粗蛋白产量、粗脂肪产量、中性洗涤纤维产量、相对产... 选择5种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建植同行与异行豆禾混播草地,混播种类为2种豆禾牧草混播、5种豆禾牧草混播,豆禾混播比例为豆禾比6∶4、5∶5和4∶6。依据2012-2013年各混播组合的牧草产量、粗蛋白产量、粗脂肪产量、中性洗涤纤维产量、相对产量总和(RYT)及豆科牧草与禾草的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相异度,分析了不同混播群落空间结构下各混播处理的生产性能变化。结果表明,混2-1(鸭茅Dactylis glomerata+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混2-2(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红豆草)的1∶1行处理具有较高的牧草产量与粗蛋白、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产量,且均高于同行混播;同行混播牧草产量均低于异行混播。各混播处理RYT值均高于1,且混2-1、混2-2的1∶1行处理RYT值高于同行混播。2∶2行、3∶3行具有较高的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相异度,同行混播具有较低的相对密度和相对产量相异度。由此可见,从同行混播改为异行混播,可提高牧草产量、牧草品质和种间相容性,维持较高的群落稳定性,使豆禾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进一步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同行混播 异行混播 生产性能 模糊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添加对豆禾牧草种间竞争力与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郑伟 加娜尔古丽 +1 位作者 唐高溶 朱进忠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22-425,共4页
选择6种豆禾牧草和3个豆禾比进行5个N添加水平对混播牧草竞争力与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分析2009—2011年牧草产量、营养物质产量、豆禾产量比、相对密度、相对产量总和与牧草竞争率。结果表明:牧草、粗蛋白与粗脂肪产量在添加N后显著上... 选择6种豆禾牧草和3个豆禾比进行5个N添加水平对混播牧草竞争力与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分析2009—2011年牧草产量、营养物质产量、豆禾产量比、相对密度、相对产量总和与牧草竞争率。结果表明:牧草、粗蛋白与粗脂肪产量在添加N后显著上升,生产性能提高。豆禾产量比、相对密度在添加N后变化不明显。添加N后,豆禾牧草的生态位更加分化,豆科牧草竞争力下降,而禾草竞争力上升。添加N有利于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提高,但不利于群落维持稳定的种间竞争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禾混播草地 N添加 豆禾混播比例 生产性能 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半干旱区不同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谢开云 曹凯 +3 位作者 万江春 王玉祥 赵云 朱进忠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40,共12页
混播草地竞争和促进关系是影响生产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终都通过牧草干物质产量以及草地物种的组成变化等指标表现出来。研究选择当地生产最常用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鸭茅、红豆草、红三叶,以单播为对照,通过对2种豆/禾和3种牧草组... 混播草地竞争和促进关系是影响生产力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最终都通过牧草干物质产量以及草地物种的组成变化等指标表现出来。研究选择当地生产最常用的4种牧草无芒雀麦、鸭茅、红豆草、红三叶,以单播为对照,通过对2种豆/禾和3种牧草组合的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物种组成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变化以及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不论是单播还是混播,刈割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7年高于2018年。放牧干物质产量在年际间均表现为2018年显著高于2017和2016年,鸭茅/红三叶混播草地除外。对2种牧草混播草地各物种干物质产量、密度及粗蛋白贡献的比例分析,从2016年到2018年,无芒雀麦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增加,鸭茅和红三叶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均显著下降。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混播时逐步降低,而与鸭茅混播时显著增加。3种牧草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的比例显著增加,红三叶和鸭茅干物质产量和密度所占比例显著降低。综上所述,干旱区混播草地年际间干物质产量的消长变化主要取决于年均降水量和牧草的适应性。从混播草地干物质产量和密度的变化来看,随着年限增加,无芒雀麦和红豆草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占据优势,鸭茅和红三叶在混播草地中逐渐处于劣势,且有消退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草地 生产力 蛋白质产量 豆科牧草 禾本科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半干旱地区不同种类混播草地的牧草产量和营养价值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谢开云 孟翔 +4 位作者 徐珍珍 张力文 万江春 颜安 李陈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35-1842,共8页
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和维持其营养价值对提高新疆半干旱地区放牧家畜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4种牧草,以单播为对照,设置豆禾两种牧草和3种牧草进行混播,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牧草营养价值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播相比,混播草地... 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和维持其营养价值对提高新疆半干旱地区放牧家畜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4种牧草,以单播为对照,设置豆禾两种牧草和3种牧草进行混播,分析混播草地生产力和牧草营养价值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播相比,混播草地不仅具有明显生物量优势,而且牧草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更低,粗蛋白含量、干物质消化率、干物质采食量和相对饲喂价值更高;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2016年到2018年),单播和混播草地牧草干物质产量、粗蛋白产量、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增加,但粗蛋白含量、干物质消化率、干物质采食量和相对饲喂价值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混播草地 豆科牧草 禾本科牧草 营养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播方式对豆禾混播草地植物根系构型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朱亚琼 郑伟 +1 位作者 王祥 关正翾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3-85,共13页
为从地下根系方面阐明红豆草与无芒雀麦型混播草地高效生产机制,将种群空间距离(行距)、种群空间作用方式(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地下根系竞争环境的变化因素,从根系的几何形态、拓扑结构和分形特征分析和比较2种牧草在竞争生境中根... 为从地下根系方面阐明红豆草与无芒雀麦型混播草地高效生产机制,将种群空间距离(行距)、种群空间作用方式(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地下根系竞争环境的变化因素,从根系的几何形态、拓扑结构和分形特征分析和比较2种牧草在竞争生境中根系构型的变化。结果表明:1)异行混播和行距增大使2种牧草地上生物量增加,无芒雀麦的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也增加,但红豆草的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变化不明显。2)异行混播+行距增大使无芒雀麦≤0.16mm的细根增加,红豆草0.16~0.50 mm的根系增加,从而增加了根长、根表面积和比根长;异行混播+阻隔使得2种牧草的根系直径增加,从而使得根系体积和比根面积增加。3)2种牧草在不同混播方式下拓扑指数(TI)均接近于1,修正拓扑指数(qa)大于0.5,分支结构均为鱼尾状分支;随着种群空间距离的增加,2种牧草根系的拓扑结构有向叉状分支方向发展的趋势。4)2种牧草的根长、根表面积与根系生物量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线性的正相关关系,其他根系形态参数与根系生物量相关性显著,而与地上生物量、根冠比相关性不显著。因此,种群的空间距离、种群的空间作用方式改变了混播群体地下根系的竞争环境,其通过形态、拓扑结构和分形的可塑性来响应种间竞争关系变化,采取了拓展空间和高效利用水分养分的生态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播方式 豆禾牧草 根系形态 根系拓扑结构 根系分形 群体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苜蓿+禾草混播方式对二龄混播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永亮 潘东 吴明浩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9期2210-2219,共10页
在科尔沁沙地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共3种禾本科牧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按豆禾行数比1∶1、1∶2、2∶1和2∶2建植混播草地,分析了禾草种类和混播比例对二龄混播... 在科尔沁沙地以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共3种禾本科牧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按豆禾行数比1∶1、1∶2、2∶1和2∶2建植混播草地,分析了禾草种类和混播比例对二龄混播禾草、苜蓿及禾豆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草种类及混播比例对混播组分及群体产量影响显著(P<0.05)。除第1茬禾草产量以苜蓿+虉草混播组合最高外,其余茬次及全年禾草产量均以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组合最高,苜蓿+垂穗披碱草混播各茬次及全年禾草产量最低。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虉草1∶1混播全年禾豆总产量分别比单播苜蓿产量高25.70%(P<0.01)和14.21%(P>0.05),但禾草产量占比仅为16.10%和16.63%。豆禾1∶2混播全年禾草产量占比达到27.20%~37.57%,但禾豆总产量显著(P<0.01)低于其他混播组合。在科尔沁沙地,苜蓿∶禾草1∶1混播短期内可获得最高的禾豆总产量,1∶2混播全年禾豆总产量最低,而禾草产量比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行混播 混播比例 混播组合 禾草种类 禾豆产量 禾草产量比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豆组合与间作方式对牧草产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16
作者 张永亮 张丽娟 +1 位作者 于铁峰 潘东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10-1418,共9页
本文以三种禾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禾豆种类组成和间作方式对禾豆产量、产量稳定性、产量可持续性和土地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豆组合对禾草产量及禾豆总产量影响显著,而对苜蓿产量影响不显著;间... 本文以三种禾草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混播草地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禾豆种类组成和间作方式对禾豆产量、产量稳定性、产量可持续性和土地当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禾豆组合对禾草产量及禾豆总产量影响显著,而对苜蓿产量影响不显著;间作方式对禾草、苜蓿及禾豆产量、产量稳定性、产量可持续性和土地当量均有显著影响;苜蓿-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组合禾草产量、禾豆总产量、禾草产量比和产量稳定性显著高于苜蓿-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组合;苜蓿-虉草(Phalaris.arundinacea)组合产量可持续指数显著高于苜蓿-无芒雀麦和苜蓿-垂穗披碱草组合;豆禾1∶1处理苜蓿产量、禾豆总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禾草产量比较低(14.67%);豆禾1∶2处理禾草产量及禾草产量比(26.02%)极显著高于1∶1和2∶1处理,但禾豆总产量最低。在本试验条件下,苜蓿-无芒雀麦或苜蓿-虉草2∶2混播组合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豆组合 间作方式 牧草产量 产量时间稳定性 可持性产量指数 土地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豆混播草地生长性能分析与生产动态的探讨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孝 邢其银 +1 位作者 哈斯通拉嘎 李建平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9-53,共5页
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分别以4.5kg/hm^2和15.75kg/hm^2混播的情况下,研究混播草内部各组分的相互关系以及牧草的生长动态,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类草地的生产规律和利用特点,为畜牧业服务。结果表明:(1)苜蓿和无芒雀麦的AGR(绝对生长率)均呈... 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分别以4.5kg/hm^2和15.75kg/hm^2混播的情况下,研究混播草内部各组分的相互关系以及牧草的生长动态,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类草地的生产规律和利用特点,为畜牧业服务。结果表明:(1)苜蓿和无芒雀麦的AGR(绝对生长率)均呈双峰动态模式,第1个峰值出现在开花到成熟期,第2个峰值出现在果后营养后期,第1个峰值显著高于第二个峰。在开花(扬花)期以前,无芒雀麦的AGR高于苜蓿,但之后却是苜蓿高于无芒雀麦,杂草的AGR值也呈双峰曲线,但第1个峰值在抽穗扬花期,第2个高峰在完熟期;(2)苜蓿和无芒雀麦的RGR(相对生长率)呈双峰动态模式,峰值分别在春季分蘖期和果后营养中期,杂草则呈现由高到低的动态规律;(3)混播牧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呈双峰曲线,地上生物量峰值分别在完熟期(1137.45gDM/m^2)和果后营养后期(985.63gDM/m^2),生产最快在4月中旬到6月中旬期间。根冠比呈现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的V型动态模式,最大值在越冬期,最小值在成熟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牧草 豆科牧草 混播 草地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禾豆牧草混播增产增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8
作者 苟文龙 李平 +5 位作者 肖冰雪 张瑞珍 董臣飞 李达旭 师尚礼 白史且 《草学》 2020年第3期16-23,共8页
禾豆混播具有提质增产效应,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为了发挥混播草地的优势及生产潜力,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本文从混播组合及比例、种间竞争与协同、改土培肥以及禾豆混播对根系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禾豆混播草地提质... 禾豆混播具有提质增产效应,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为了发挥混播草地的优势及生产潜力,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本文从混播组合及比例、种间竞争与协同、改土培肥以及禾豆混播对根系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禾豆混播草地提质增产效应,总结了禾豆混播草地中的“根—土—草—微生物—酶”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禾豆混播草地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牧草 豆科牧草 混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北亚热带夏秋牧草混播组合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驰 匡崇义 +3 位作者 薛世明 袁福锦 杨雪梅 黄必志 《草业与畜牧》 2011年第6期24-25,49,共3页
总结了在云南北亚热带昆明小哨开展两年的夏秋饲草豆禾混播试验,提出在云南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适宜的刈割型豆禾混播组合为非洲狗尾草+三得利紫花苜蓿。
关键词 北亚热带 夏秋饲草 豆禾牧草混播 营养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草与豆科牧草混作下农艺性状的研究
20
作者 郭孝 邓红雨 +3 位作者 白昌军 胡华锋 邢其银 唐军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48-54,共7页
在黄河滩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通过王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单作及与苜蓿(Medicago sativa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inn)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等豆科牧草的混作,研究该草的生长特点和生产性能,探索在温带的条件下,... 在黄河滩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通过王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单作及与苜蓿(Medicago sativa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inn)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等豆科牧草的混作,研究该草的生长特点和生产性能,探索在温带的条件下,优质化种植该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丰富河南饲草资源,发展黄河滩现代草食畜牧业提供保证。结果表明,王草在河南适合在4月10日到4月20日栽植,生长期为6个月,生长最快在6~7月份,植株全年都处于营养生长期,不抽穗不扬花,全年茎叶比和鲜干比分别平均为0.77∶1和7.01∶1,鲜草产量为323.23t/hm^2。王草与苜蓿和苕子等豆科牧草混作,可以促进分蘖、提高叶面积指数和生长速度,提高王草的产草量,其中,苕子效果最为显著,可提高王草个体鲜重10.14%(P<0.05),生长速度13.43%(P<0.05),鲜草总产量12.68%(P<0.05),其次是苜蓿,可提高王草个体鲜重5.58%(P<0.05),生长速度9.70%(P<0.05),鲜草总产量7.96%(P<0.05)。同时王草与苕子和苜蓿混作还能降低其倒伏性,8~9月份的倒伏率分别降低8.48%(P<0.05)和4.60%,有利于收获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草 豆科牧草 混作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