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4篇文章
< 1 2 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IP3参与的线粒体DNA-cGAS-STING信号通路在HK-2细胞缺氧-复氧模型中的作用
1
作者 孔亚坤 王焕 +4 位作者 尹俊杰 熊承云 吴苏豫 张莹 赵建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3-608,共6页
目的:探究RIP3参与的线粒体DNA(mtDNA)-cGAS-STING信号通路在HK-2缺氧-复氧(H-R)细胞模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H-R细胞模型,取对数生长期HK-2细胞,于无葡萄糖和血清的特殊培养基中缺氧培养3、6和12 h后复氧,同时设置对照组,采用MTT... 目的:探究RIP3参与的线粒体DNA(mtDNA)-cGAS-STING信号通路在HK-2缺氧-复氧(H-R)细胞模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H-R细胞模型,取对数生长期HK-2细胞,于无葡萄糖和血清的特殊培养基中缺氧培养3、6和12 h后复氧,同时设置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检测RIP3、cGAS、STING、TBK1、IRF3、IFN-α、IFN-β、TNF-α、IL-1β、NF-κB蛋白表达水平,RT-qPCR检测RIP3、cGAS、STING mRNA表达水平。细胞转染及加入RU.521(cGAS抑制剂)、Mito-TEMPO(线粒体ROS特异性清除剂)和溴化乙锭(EtBr)验证cGAS-STING信号通路激活机制,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mtD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R 3、6、12组细胞存活率均降低,mtDNA-cGAS-STING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RIP3、cGAS、STING、TBK1、IRF3、IFN-α、IFN-β、TNF-α、IL-1β、NF-κB及RIP3、STING mRNA表达水平均上升,H-R 6、12组cGAS mRNA表达水平均上升(P<0.05)。与H-R 12+si-NC组相比,H-R 12+si-cGAS组细胞存活率升高,RIP3、cGAS、STING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与H-R 12组相比,H-R 12+RU.521组与H-R 12+Mito-TEMPO组RIP3、cGAS、STING、TBK1、IRF3、IFN-β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H-R处理12 h可增加胞质双链DNA且其与线粒体共定位,而EtBr处理可减少胞质mtDNA(P<0.05)。结论:H-R可影响HK-2细胞活力及mtDNA-cGAS-STING信号通路,cGAS在其中起重要作用,且胞质mtDNA对cGAS-STING轴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复氧 HK-2细胞 RIP3 线粒体dna-cGAS-STING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新安江水牛mt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与系统进化研究
2
作者 赵拴平 金海 +5 位作者 刘峻 李永胜 金磊 李倩 徐磊 贾玉堂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试验旨在分析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新安江水牛群体的分子遗传特性,探究其母系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利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测定28头新安江水牛的mtDNA D-Loop序列,下载GenBank数据库中24个中国水牛群体的693条D-Loop序列,利用生... 试验旨在分析安徽省黄山市新安江流域上游地区新安江水牛群体的分子遗传特性,探究其母系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利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测定28头新安江水牛的mtDNA D-Loop序列,下载GenBank数据库中24个中国水牛群体的693条D-Loop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发生树和Media-joining网络,探索不同水牛群体的遗传距离。结果显示,28头新安江水牛的mtDNA D-Loop序列共有117个变异位点,构成25种单倍型,其核苷酸多样性为0.02602±0.00303,单倍型多样性为0.989±0.014。新安江水牛群体的变异性水平与中国其他水牛群体接近。N-J系统进化树显示,新安江水牛25个单倍型分为A、B两个支系,具有A支系和B支系2个母系来源,其中A支系占据主导地位。Media-joining进化网络显示,中国水牛主要为沼泽型水牛,分为沼泽型水牛A支系和B支系,B支系又分为b1亚支系和b2亚支系。综上,新安江水牛群体变异水平与中国其他地方水牛群体接近,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且新安江水牛属于沼泽型水牛,具有2个线粒体母系来源,与我国其他地方水牛群体具有一定的遗传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牛 线粒体dna 遗传多样性 单倍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瑶鸡母系起源进化研究
3
作者 马尹鹏 贾晓旭 +2 位作者 陆俊贤 唐修君 樊艳凤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5,共5页
试验旨在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区)序列分析瑶鸡的遗传多样性。试验通对64只瑶鸡线粒体DNA D-loop区进行全序列测序,分析瑶鸡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特点,构建不同单倍型与红色原鸡之间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瑶鸡的单倍型遗传多样性... 试验旨在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区)序列分析瑶鸡的遗传多样性。试验通对64只瑶鸡线粒体DNA D-loop区进行全序列测序,分析瑶鸡遗传多样性和单倍型特点,构建不同单倍型与红色原鸡之间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瑶鸡的单倍型遗传多样性为0.779和核酸多样性为0.00148,共发现10种单倍型分别归属于A、B、C和E 4个单倍型群,其中E为优势单倍型类群,主要的母系来源可能是南亚的印度亚种。研究结果丰富了我国鸡群遗传多样性资料,为瑶鸡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与遗传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瑶鸡 线粒体dna 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唇鱼属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4
作者 刘兰苑 郑鹏 +5 位作者 周江伟 陈锭娴 王凯丰 林胜跃 李强 桂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81-86,共6页
采用PCR和DNA基因测序技术对采集的5种光唇鱼属鱼类样本线粒体控制区(mtDNA D-loop)基因组进行测序、MEGA 11.0软件对已有光唇鱼属14条mtDNA D-loop基因序列和碱基构成进行分析、双参数法计算控制区序列的遗传距离、邻接法(NJ)构建系统... 采用PCR和DNA基因测序技术对采集的5种光唇鱼属鱼类样本线粒体控制区(mtDNA D-loop)基因组进行测序、MEGA 11.0软件对已有光唇鱼属14条mtDNA D-loop基因序列和碱基构成进行分析、双参数法计算控制区序列的遗传距离、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此了解光唇鱼属鱼类mtDNA D-loop结构及其系统发育。结果表明:研究所用的引物对5种光唇鱼mtDNA D-loop序列PCR扩增均可获得相应的序列;光唇鱼属14条mtDNA D-loop基因序列长度在931~941 bp之间,碱基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34.5%、32.0%、20.8%、12.7%,A+T平均含量为66.5%、C+G平均含量为33.5%;14个各物种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处于0.022~0.165之间,均大于0.020,可以认为是有效种;光唇鱼属鱼类系统发育树表明,云南光唇鱼和宽口光唇鱼组成了支系Ⅱ、其余十二种光唇鱼组成了支系Ⅰ,在Ⅰ支系中又可分为A和B两个姐妹群,A群包含了北江光唇鱼、厚刺光唇鱼、窄条光唇鱼、武夷光唇鱼、台湾光唇鱼和虹彩光唇鱼,B群包含侧条光唇鱼、半刺光唇鱼、吉首光唇鱼、温州光唇鱼、薄颌光唇鱼和光唇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控制区 结构 光唇鱼属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的养殖与野生褐菖鲉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5
作者 欧莹莹 郭浩宇 +5 位作者 吕陈航 王玉成 吴雯艳 茹江枫 柴学军 张秀梅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29-36,共8页
褐菖鲉是近岸岛礁海域广泛分布的岩礁生境底栖鱼类,也是我国东海区重要的增殖放流种。旨在通过分析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序列,探究养殖与野生褐菖鲉群体在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水平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养殖与野生褐菖鲉DNA序列的A+... 褐菖鲉是近岸岛礁海域广泛分布的岩礁生境底栖鱼类,也是我国东海区重要的增殖放流种。旨在通过分析线粒体DNA控制区(D-loop)序列,探究养殖与野生褐菖鲉群体在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水平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养殖与野生褐菖鲉DNA序列的A+T含量分别为56.75%和51.56%。养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0.800±0.057)、核苷酸多样性(π=0.01779±0.00141)明显低于野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hd=0.957±0.026)、核苷酸多样性(π=0.02204±0.00404),表明褐菖鲉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系统发育树、单倍型最小跨度树及遗传分化指数显示,野生和养殖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较低。经过对单倍型最小跨度树和系统发育树的分析,并未检测到明显的谱系结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在褐菖鲉人工增殖苗种繁育过程中,应通过增加亲本群体来源提高人工增殖苗种的单倍型多样性,以降低养殖放流群体与野生群体之间在遗传多样性上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菖鲉 遗传多样性 增殖放流 线粒体控制区 养殖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突变和拷贝数变异与肿瘤诊治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李懿皞 郭玮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6-449,457,共5页
线粒体是细胞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其基因组具有易突变、缺乏损伤修复机制等特点。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突变及拷贝数变异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种肿瘤疾病中都存在... 线粒体是细胞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细胞器之一,其基因组具有易突变、缺乏损伤修复机制等特点。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突变及拷贝数变异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多种肿瘤疾病中都存在mtDNA的突变及拷贝数变异,而针对肿瘤组织mtDNA,尤其是患者体液中游离mtDNA的检测也有可能成为提示肿瘤疾病的重要方法。本文旨在总结线粒体基因组突变及拷贝数变异与肿瘤疾病及其诊断的相关性,并对其作为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为肿瘤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dna(mtdna) 线粒体dna突变 肿瘤诊断 拷贝数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烧烤肉类真伪鉴别中的应用
7
作者 王林俊 任茸茸 +3 位作者 朱安琪 李炳鑫 朱梓伟 龚理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5-1314,共10页
【目的】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烧烤肉类真伪鉴别中的应用,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分子数据及技术支持。【方法】从烧烤店、食堂、超市和线上平台4个渠道随机采集常见烧烤肉类食材共33份,利用PCR扩增测序技术获得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 【目的】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常见烧烤肉类真伪鉴别中的应用,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分子数据及技术支持。【方法】从烧烤店、食堂、超市和线上平台4个渠道随机采集常见烧烤肉类食材共33份,利用PCR扩增测序技术获得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基因(COI)和12S rRNA序列,与NCBI-BLAST比对,从分子水平对这些烧烤肉类食材进行鉴定。通过与商品名对比,判断是否存在混伪现象。【结果】利用通用引物扩增测序共获得28份烧烤肉类的线粒体COI基因和12S rRNA序列,其长度分别为630 bp(编码210个氨基酸残基)和552 bp。通过比对鉴定出28份烧烤肉类来源为家猪(Sus scrofa domesticus)、家牛(Bos taurus)、瘤牛(Bos indicus)、绵羊(Ovis aries)、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白鹅(Anser cygnoides domestics)、原鸡(Gallus gall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茎柔鱼(Dosidicus gigas),序列相似性为99.30%~100.00%;剩余5份样品因无法扩增或序列双峰原因无法通过分子水平进行准确鉴定。系统发育树明显分为两支,一支仅包括茎柔鱼,代表无脊椎动物;另一支由其余8个物种组成,共同构成脊椎动物群。在28份烧烤肉类食材中,共有9份样品的商品名与实际物种不符,均为利用廉价的商品冒充价格更高的食材,其中采集自食堂的掺假率100%,烧烤店的掺假率40%,线上平台购买的食材无掺假现象。【结论】以线粒体COI基因和12S rRNA序列为代表的DNA条形码技术可对市场上常见烧烤肉类进行快速、准确地鉴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线粒体COI基因 12S rRNA 遗传距离 物种鉴定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郧西马头山羊线粒体DNA D-loop区遗传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程蕾 刘辰晖 +6 位作者 陈杨 向敏 余婕 钟朱夏 夏永春 杨务军 胡修忠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98-202,共5页
基于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评估郧西马头山羊(Capra hircus)的遗传多样性。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184只郧西马头山羊mtDNA D-loop区全序列,系统分析其核苷酸多态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开展中性检验(Tajima’s D、Fu’... 基于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评估郧西马头山羊(Capra hircus)的遗传多样性。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184只郧西马头山羊mtDNA D-loop区全序列,系统分析其核苷酸多态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开展中性检验(Tajima’s D、Fu’s Fs)和错配分布分析,并与不同山羊品种的mtDNA D-loop序列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郧西马头山羊mtDNA D-loop的A、G、C、T 4种碱基占比分别为30.77%、14.26%、26.26%、28.71%,A+T碱基的占比为59.48%,明显高于G+C(40.52%)。郧西马头山羊mtDNA D-loop共有52种单倍型,131个变异位点,其中单一多态位点51个,简约信息位点80个。Fu’s Fs检验结果显示,Fs为-2.48,显著偏离中性模型(P<0.05)。郧西马头山羊与其他5个山羊品种(川东白山羊、陕南白山羊、黄淮山羊、北川白山羊、波尔山羊)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84个个体被分为3个大分支,分别为2个本地支与1个波尔山羊杂交支。郧西马头山羊群体的多态程度高,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较大的育种潜能,但存在周边多个地方山羊品种和波尔山羊的遗传渗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郧西马头山羊(Capra hircus) 线粒体dna 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thod for Isolating Mitochondrial DNA from Etiolated Tissue of Cabbage
9
作者 Wang Shuai Wang Chao Zhang Xiao-xua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4年第3期23-29,F0003,共8页
Isolation of high-quality mitochondrial DNA(mtDNA) is an important premise for research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in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of cabbage(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An efficient protocol for... Isolation of high-quality mitochondrial DNA(mtDNA) is an important premise for research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in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of cabbage(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 An efficient protocol for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mitochondria and extraction of mitochondrial DNA(mtDNA) from etiolated tissues of cabbage was developed. We took a method combined mannitol density gradient with 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 selected appropriate rotational speed, extended DNase I treating time and changed mitochondria cracking con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tracted mitochondria in this protocol had complete structure, appeared to ellipsoid and had not been contaminated with other impurities under the Jannus Green B staining. The isolated mitochondrial DNA had high purity and yield through detecting the optical density, nuclear specific primer PCR and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itochondrial DNA extracted by this protocol had high quality and enabled to be used in futher genetic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BBAGE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 mitochondrial dna(mtdna) ISO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mtDNA多态性及其起源分化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李祥龙 张亚平 +3 位作者 陈圣偶 曾凡同 邱祥聘 刘相模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3-319,共7页
本文用14种识别6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ApaⅠ、BamHⅠ、BglⅠ、BglⅡ、DraⅠ、EcoRⅠ、EcoRⅤ、KpnⅠ、PvuⅡ、PstⅠ、SacⅠ、SalⅠ、SmaⅠ和XhoⅠ研究了来自我国12个省和自治区共计1... 本文用14种识别6碱基的限制性内切酶ApaⅠ、BamHⅠ、BglⅠ、BglⅡ、DraⅠ、EcoRⅠ、EcoRⅤ、KpnⅠ、PvuⅡ、PstⅠ、SacⅠ、SalⅠ、SmaⅠ和XhoⅠ研究了来自我国12个省和自治区共计18个地方山羊品种218个个体mtDNA的RFLP,并运用Nei氏公式计算了各限制性类型间的遗传距离P和群体遗传多态度π值。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所有个体中共检测到41个酶切位点,18种限制性态型,其中BamHⅠ、BglⅡ、DraⅠ、EcoRⅠ和SalⅠ共5种酶表现出多态。18种限制性态型可归结为6种基因单倍型,单倍型Ⅰ(BamHⅠB、BglⅡA、DraⅠA、EcoRⅠA和SalⅠA)和单倍型Ⅱ(BamHⅠB、BglⅡA、DraⅠA、EcoRⅠA和SalⅠB)为两种基本单倍型,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地方山羊品种起源于两种不同的母系祖先。各限制性类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436,整个群体的平均遗传多态度π值为00487%,表明我国地方山羊品种mtDNA遗传多样性比较贫乏,分化程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mtdna RFLP 起源分化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罗布诺尔地区铜器时代古代居民mtDNA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崔银秋 许月 +3 位作者 杨亦代 谢承志 朱泓 周慧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50-652,共3页
目的 :通过新疆罗布诺尔地区铜器时代古代居民 m t DNA多态性分析 ,探讨新疆境内古代欧洲人种成分的来源。方法 :从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古代居民人骨中提取出古 DNA。用 4对套叠引物对线粒体基因组的调控区(36 3bp)进行扩增、测序。结果 :1... 目的 :通过新疆罗布诺尔地区铜器时代古代居民 m t DNA多态性分析 ,探讨新疆境内古代欧洲人种成分的来源。方法 :从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古代居民人骨中提取出古 DNA。用 4对套叠引物对线粒体基因组的调控区(36 3bp)进行扩增、测序。结果 :10个个体中具有 10个 DNA序列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罗布诺尔古代居民的核酸多样性及平均配对差异均与欧洲群体接近。结论 :早在 380 0年前的铜器时代 ,罗布诺尔地区已有单一的欧洲人种构成的人群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线粒体 序列分析 dna 多态现象(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黄牛mtDNA D-loop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9
12
作者 刘若余 夏先林 +3 位作者 雷初朝 张明忠 陈宏 杨公社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79-284,共6页
对贵州4个地方黄牛品种共计8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910bp进行分析,检测到31种单倍型,其核苷酸多态位点65个,约占所测核苷酸总长的7.14%,其中有62个转换,2个颠换,1个转换/颠换共存。贵州4个黄牛品种mtDNA D-loop区... 对贵州4个地方黄牛品种共计8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D-loop区全序列910bp进行分析,检测到31种单倍型,其核苷酸多态位点65个,约占所测核苷酸总长的7.14%,其中有62个转换,2个颠换,1个转换/颠换共存。贵州4个黄牛品种mtDNA D-loop区核苷酸多样度(π值)为2.16%~2.61%,单倍型多样度(H)为0.695~0.909,表明贵州黄牛mtDNA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根据单倍型构建了贵州4个黄牛品种的NJ分子系统树。聚类表明,贵州黄牛有普通牛和瘤牛2大母系起源,其影响较为均一。并探讨了用核苷酸多样度π值的大小来衡量黄牛群体遗传分化程度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黄牛 线粒体dna D-LOOP 遗传多样性 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牦牛mt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分化 被引量:32
13
作者 张成福 徐利娟 +2 位作者 姬秋梅 信金伟 钟金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87-1395,共9页
通过测定和分析西藏11个牦牛类群114个个体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对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及其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西藏牦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长度为890—896 bp,4种核苷酸T、C、A、G的平均比例分别... 通过测定和分析西藏11个牦牛类群114个个体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对西藏牦牛的遗传多样性、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及其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西藏牦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长度为890—896 bp,4种核苷酸T、C、A、G的平均比例分别为28.5%、25.3%、32.4%、13.8%,西藏牦牛mtDNA D-loop区富含碱基A+T,表现出一定的碱基偏好性。②共检测到130个变异位点,占分析总位点数的14.33%;其中单一多态位点85个,占多态位点总数的65.38%,简约信息位点45个,占多态位点总数的34.62%。序列变异中碱基缺失、插入和碱基替换等均有,其中碱基替换变异类型中转换114次,颠换12次,在转换变异类型中以A/G、T/C为主,占95.61%,在颠换变异类型中以A/T为主,占75%。③在114个个体中鉴定出90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81±0.008,核苷酸多样性为0.01056±0.00701,均说明西藏牦牛具有丰富的单倍型类型。④90种单倍型分为2个聚类簇(Ⅰ、Ⅱ),聚类簇Ⅰ包含80种单倍型,占全部单倍型的88.89%,涵盖本研究中所有的西藏牦牛类群;聚类簇Ⅱ中有10种单倍型,占单倍型总数的11.11%,涉及的类群有工布江达、帕里、丁青、巴青、江达、类乌齐、桑桑、桑日、斯布,说明西藏牦牛可能有2个母系起源。⑤西藏牦牛类群间核苷酸分歧度(Dxy)在0.503%—1.416%之间,聚类分析和AMOVA分析显示西藏牦牛可分为两大类,康布牦牛、嘉黎牦牛为一类,其余的牦牛类群为另一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牦牛 mtdna 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5个地方绵羊群体mtDNA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管松 何晓红 +3 位作者 浦亚斌 叶绍辉 关伟军 马月辉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9-224,共6页
采用PCR-SSCP技术及mtDNA D-loop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云南昭通绵羊、腾冲绵羊、宁蒗绵羊及西藏的多玛绵羊、江孜绵羊5个地方绵羊群体共232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PCR-SSCP分析显示,在西藏的多玛绵羊和江孜绵羊中... 采用PCR-SSCP技术及mtDNA D-loop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云南昭通绵羊、腾冲绵羊、宁蒗绵羊及西藏的多玛绵羊、江孜绵羊5个地方绵羊群体共232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系统进化分析。PCR-SSCP分析显示,在西藏的多玛绵羊和江孜绵羊中均检测到线粒体编码区的Cytb和ND2基因的3种单倍型A、B和C,且在西藏的多玛绵羊、江孜绵羊中C单倍型比例高于B型;而在云南的昭通绵羊、腾冲绵羊和宁蒗绵羊中只检测到单倍型A和B。根据不同的单倍型从5个群体中筛选出39个样品进行mtDNA D-loop区克隆测序,经过系统进化分析揭示西藏绵羊存在A、B、C 3种mtDNA单倍型;而云南绵羊只存在A、B 2种mtDNA单倍型。以上基于PCR-SSCP和D-loop区序列的分析结果一致提示西藏绵羊有3个母系来源,云南绵羊有2个母系来源。基于mtDNAD-loop序列的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西藏多玛绵羊和江孜绵羊的单倍型多样度(Hd)、核苷酸多样度(Pi)及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均高于云南3个地方绵羊品种,提示西藏绵羊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云南绵羊遗传多样性相对贫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 mtdna 遗传多样性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tDNA Cytb基因全序列分析中国5个马鹿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 被引量:18
15
作者 张丽 滚双宝 +3 位作者 雷天云 刘丽霞 秦大伟 赵世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16,共5页
为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马鹿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对我国5个马鹿群体43头马鹿mtDNA 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马鹿群体mtDNA Cytb基因全序列中A、T、G、C含量没有明显差别;多态位点占分析位点的7.63%,天山马鹿和塔里木... 为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马鹿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对我国5个马鹿群体43头马鹿mtDNA 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马鹿群体mtDNA Cytb基因全序列中A、T、G、C含量没有明显差别;多态位点占分析位点的7.63%,天山马鹿和塔里木马鹿的单倍型比例分别为100%,50%,单倍型多样度(Hd)分别为(1.000±0.218),(0.700±0.096),核苷酸多样度(Pi)分别为0.00333,0.00544,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值(K)分别为3.800,6.200,其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对13个马鹿单倍型序列的系统发生分析表明,我国马鹿有2个母系起源。从GenBank获得33个马鹿Cytb基因全序列与本研究的马鹿Cytb基因的单倍型进行网络关系分析,发现塔里木马鹿与西方马鹿群体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dna CYTB 起源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马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两个蛋鸭品种和常见野鸭线粒体DNA(mtDNA)限制性酶切图谱的比较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奕欣 赵扬 +1 位作者 吕良炬 赖垣忠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8-111,共4页
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BglⅡ、EcoRⅠ、EocRⅤ、PstⅠ、SacⅠ、XbaⅠ)分析了蛋鸭(金定鸭、莆田黑鸭)、野鸭(斑嘴鸭、绿头鸭)的mtDNA限制性类型,并用双酶法构建了以上鸭类的mtDNA限制性... 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BglⅡ、EcoRⅠ、EocRⅤ、PstⅠ、SacⅠ、XbaⅠ)分析了蛋鸭(金定鸭、莆田黑鸭)、野鸭(斑嘴鸭、绿头鸭)的mtDNA限制性类型,并用双酶法构建了以上鸭类的mtDNA限制性酶切图谱.结果表明,蛋鸭与野鸭在mtDNA结构上发生了明显分岐.比较两种野鸭和金定鸭的图谱,发现金定鸭与绿头鸭的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类 线粒体dna 限制性酶切图谱 野鸭 品种 蛋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牦牛(Bos grunniens mutus)mt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1
17
作者 马志杰 钟金城 +3 位作者 韩建林 徐惊涛 窦全林 常怀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798-4803,共6页
为从分子水平上评价野牦牛(Bosgrunniens mutus)的遗传多样性,对6头野牦公牛线粒体DNAD-loop区全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定(GenBank登录号为:FJ548840~FJ548845),结合GenBank中已刊登的2条野牦牛的相应序列,使用BioEdit7.0.9、DnaSP4.10.1... 为从分子水平上评价野牦牛(Bosgrunniens mutus)的遗传多样性,对6头野牦公牛线粒体DNAD-loop区全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定(GenBank登录号为:FJ548840~FJ548845),结合GenBank中已刊登的2条野牦牛的相应序列,使用BioEdit7.0.9、DnaSP4.10.1、Arlequin3.11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全部8条序列开展了比对分析,确定了多态位点与单倍型数目,计算了核苷酸多样度和单倍型多样度。结果表明8条野牦牛线粒体DNAD-loop区全序列长度在891~894bp之间,其中A、T、G和C4种核苷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68%、28.65%、13.46%和25.21%,A+T的平均含量为61.33%。排除4处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后,共检测到39处转换和颠换位点,占分析序列总长度的4.38%,其中包括4处单一多态位点和35处简约信息位点。依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了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为0.9643,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2144,提示野牦牛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牦牛 线粒体dna D-LOOP区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DNA中COⅠ分子标记在常见食尸性蝇类 鉴定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14
18
作者 蔡继峰 刘敏 +7 位作者 应斌武 邓仁丽 董建国 张林 陶 涛 潘洪富 闫红涛 廖志钢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0-385,共6页
死后不同时间,在尸体上出现不同种类食尸性蝇类的演替规律,可用于准确推断死亡时间。传统上仅依据蝇类形态学特征来判断种属,但由于蝇类的形态结构复杂和种间形态差异微小等特点,对蝇类尤其是对蝇类幼虫的种属鉴别很难。因此应用分子生... 死后不同时间,在尸体上出现不同种类食尸性蝇类的演替规律,可用于准确推断死亡时间。传统上仅依据蝇类形态学特征来判断种属,但由于蝇类的形态结构复杂和种间形态差异微小等特点,对蝇类尤其是对蝇类幼虫的种属鉴别很难。因此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食尸性蝇类及其幼虫进行种属鉴定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是利用此方法对我国西部部分地区常见双翅目食尸性蝇类包括:开普黑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及部分卵,铜绿蝇、棕尾别麻蝇及部分幼虫和蛹的线粒体DNA(mtDNA)上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Ⅰ(COⅠ)中278bp的基因序列进行鉴别。除个别蝇类如丝光绿蝇与铜绿蝇外,该方法均能有效地将上述食尸性蝇类鉴定到种属水平。在我国,它将成为法医鉴别食尸性蝇类种属的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尸性蝇类 物种鉴定 线粒体dna 细胞色素氧化酶辅酶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群体中mtDNA和GJB2基因变异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艳 戴朴 +15 位作者 薛希均 韩东一 王国建 袁永一 韩冰 陈良飞 钟玲 任黎 孙林辉 陈克久 杨晓东 张培华 张波 杨有声 王顺跃 张金淑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37-139,198,共4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基因及GJB2基因突变与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NI HL)易感性的关系,为易感个体的基因筛查及相关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了北京某部349名接触军事噪声的官兵,收集军事噪声性听力... 目的探讨线粒体基因及GJB2基因突变与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 induced hearing loss,NI HL)易感性的关系,为易感个体的基因筛查及相关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调查了北京某部349名接触军事噪声的官兵,收集军事噪声性听力损失易感者和耐受者外周血标本182份,提取DNA,PCR扩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目的片段及GJB2编码区,产物直接基因测序。结果基因序列分析共发现98种mtDNA和12种GJB2变异基因型,其中41种存在于12SrRNA;在易感者中发现4例mtDNA突变均为T1095C合并G7642A,在耐受者中未发现该突变;另有3例耐受者均为961delT+insC(其中一人合并235delC杂合),而易感者中未发现该突变。结论证实12SrRNA确为线粒体高突变区。T1095C合并G7642A突变在这些无相同遗传背景但受相同环境因素影响的人群中集中出现,强烈提示该突变可能为导致NI HL的致病性突变。3例有961delT+in-sC的耐受者均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这与该突变应为条件致病性突变的推测相符,但与NI HL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声性聋 线粒体dna GJB2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K、V型胞质不育系和杂种mtDNA的RAPD分析及育性相关片段的克隆 被引量:16
20
作者 孙兰珍 姚方印 +3 位作者 李传友 李利斌 刘保申 高庆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用 RAPD技术对细胞质分别来源于粘果山羊草 (Ae.kotschyi)、偏凸山羊草 (Ae.ventricosa)、提莫菲维小麦 (T.timopheevii)的三种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 - - K型、 V型、 T型及相应的保持系、恢复系以及杂种 F1代的线粒体 DNA(mt DNA)进行了... 用 RAPD技术对细胞质分别来源于粘果山羊草 (Ae.kotschyi)、偏凸山羊草 (Ae.ventricosa)、提莫菲维小麦 (T.timopheevii)的三种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 - - K型、 V型、 T型及相应的保持系、恢复系以及杂种 F1代的线粒体 DNA(mt 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1)发现在 mt DNA组织结构上 K型、V型、T型不育系之间以及与保持系之间均呈现差异 ,这从 DNA水平上提供了三类不育系胞质来源不同的证据 ;(2 )利用 2 3个引物的扩增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 ,绘制出了 T型、K型、V型三种不育系、保持系和 K、V型共同的恢复系及杂种 F1代树式遗传关系图 ;(3)对两个特异的多态性DNA片段进行了回收 ,克隆、并制备探针 ,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不育系与保持系间存在多态性 ,有两个片段可能与育性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线粒体dna RAPD分析 育性 杂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