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晚唐的社会变迁与文学中的情感呈现
1
作者 刘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102,共16页
中晚唐是重大历史事件后制度、观念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期,感知古今之别、重视历史流变中的制度变迁与历史体验,为中晚唐文学的情感呈现奠定了基调。身处财经、地方行政及举选制度叠加更变中的士人,有着浓厚的漂泊、孤独、困窘乃至怨恨等情... 中晚唐是重大历史事件后制度、观念与社会结构的调整期,感知古今之别、重视历史流变中的制度变迁与历史体验,为中晚唐文学的情感呈现奠定了基调。身处财经、地方行政及举选制度叠加更变中的士人,有着浓厚的漂泊、孤独、困窘乃至怨恨等情感,同时也因其职任而有不能当其职的愧悔与自省。在频繁的迁移与激烈的资源竞争中,重视两性之情与亲子之爱,以及借途私人空间的营造安顿身心的疲惫,成为士人应对生存压力的重要路径,并由之产生了新型家庭关系与男女关系模式。但缘于生存与身份认同的压力,中晚唐士人在对弱者有着深切同情的同时,对处于同一圈层的士人却有着人心不古、人面兽心的感慨与指责。人之为人的问题也由之在人兽之间的框架下,得到了具体的展现,并构成了中晚唐文学拼图中一个崭新的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唐 社会变迁 制度更变 情感基调 愧悔与自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之际的思想变革与园林审美转向
2
作者 汤凌云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61,共12页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自得其乐,追求心性的和谐,重视赏园观景对于颐养性情、调理身心、培育人格的重要作用。与唐人的感伤惆怅不同,宋人赏园观景时把物之兴废视为天地常理,超然物外,坦然面对,表现出通透的存在智慧。在唐宋思想变革作用下,宋代园林美感出现了先忧后乐、林泉之乐、孔颜之乐等美感新形态,呈现出世俗化、哲理化、综合化等新特征,从而使园林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态,丰富了中国园林美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园林审美 转向 中国美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唐气象、文化自信与时代表达:以《长安三万里》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钟晟 危彦霖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1,共7页
大唐气象是根植于盛唐时期精神风貌的文化自信表达与美学意象。《长安三万里》是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的优秀代表,它通过对大唐气象的浪漫主义表现,以李白、高适两位诗人的人生历程为双线条的叙事结构,再造了“长安”... 大唐气象是根植于盛唐时期精神风貌的文化自信表达与美学意象。《长安三万里》是近年来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国产动画电影的优秀代表,它通过对大唐气象的浪漫主义表现,以李白、高适两位诗人的人生历程为双线条的叙事结构,再造了“长安”作为盛世理想的空间符号和“三万里”的宏阔历史时空,“以诗为史”重现气象恢宏的大唐史诗画卷,映射出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气象。《长安三万里》将大唐气象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叙事,对于新时代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有诸多启示:一是找准历史与当代的精神契合,二是实现技术与美学的融合创新,三是引发价值与情感的深层共鸣,通过中华文明历史叙事塑造新时代大国气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唐气象 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 《长安三万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渭河流域与泾河流域涝灾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赵景波 顾静 邵天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0-55,共6页
关中渭河流域与泾河流域,唐代早、晚期是洪水少发期,中期是洪水多发期,其中以中度涝灾和轻度涝灾为主,大涝灾次之,特大涝灾较少。洪灾频次和等级表明,唐代该地区气候明显分为3个阶段,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降水量较少,中期阶段降... 关中渭河流域与泾河流域,唐代早、晚期是洪水少发期,中期是洪水多发期,其中以中度涝灾和轻度涝灾为主,大涝灾次之,特大涝灾较少。洪灾频次和等级表明,唐代该地区气候明显分为3个阶段,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降水量较少,中期阶段降水量较多。在公元750—769年出现了降水显著增多的湿润气候。根据关中现代大洪水发生的降水量初步确定,唐代特大洪水发生时的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000mm,大洪水的发生也代表了年降水量的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洪涝灾害 唐代 气候变化 发生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长安城城门管理制度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肖爱玲 周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71,共7页
中国古代都城不仅是帝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还是礼法制度的主要策源地。唐长安城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都城,城门管理制度严格而完备,由严密详尽的宫城门籍制度、禁止城市居民夜间活动的宵禁制度、完善的城门启闭及维修制度等共同构成... 中国古代都城不仅是帝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还是礼法制度的主要策源地。唐长安城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都城,城门管理制度严格而完备,由严密详尽的宫城门籍制度、禁止城市居民夜间活动的宵禁制度、完善的城门启闭及维修制度等共同构成的城门管理系统,不仅维护着都城的安全与稳定,还是维系都城社会空间、等级秩序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都学 唐长安城 城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维坤 张小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4期127-131,共5页
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隋唐洛阳城是一座具... 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隋唐洛阳城是一座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都城,对唐以后的都城及邻近国家,尤其对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的设计也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洛阳城 隋唐长安城 设计思想 影响 考古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长安城园林体系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2
7
作者 传小林 肖斌 李佳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8-211,215,共5页
园林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之一,从文化的角度探讨唐长安城园林体系内皇家园林、寺观园林、私家园林和曲江公共景区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与发展变迁。
关键词 唐长安 园林体系 文化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朝三省的权力格局及其地位变化 被引量:3
8
作者 宁志新 董坤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2-96,共5页
唐朝三省地位并不完全平等,前后期曾发生较大变化。从班序上看:唐初至大历二年(767年),尚书省第一,门书省第二,中书省第三;唐大历二年(767年)至唐末,门下省第一,中书省第二,尚书省第三。从实际权力方面来看:唐初至永淳二年(683年),尚书... 唐朝三省地位并不完全平等,前后期曾发生较大变化。从班序上看:唐初至大历二年(767年),尚书省第一,门书省第二,中书省第三;唐大历二年(767年)至唐末,门下省第一,中书省第二,尚书省第三。从实际权力方面来看:唐初至永淳二年(683年),尚书省第一,门下省第二,中书省第三;唐永淳二年(683年)至开元初年,尚书省第一,中书省第二,门下省第三;唐开元初年至至德二载(757年),中书省第一,门下省第二,尚书省第三;唐至德二载(757年)至唐顺宗朝,中书、门下二省并列第一,尚书省第二;唐宪宗朝至唐末,门下省第一,中书省第二,尚书省第三。三省地位的这种升降变化,主要是唐朝统治者维护封建皇权的需要,也与君权和相权之争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尚书 中书 门下三省 地位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 被引量:8
9
作者 胡沧泽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8-44,共7页
中国的监察制度自秦汉创立 ,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到隋唐时期产生重大的变革。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 ,监察体制中御史监察系统的统一和完整 ,是到唐代才完成的 ,唐代御史机构完整统一 ,所属有台、殿、察三院 ,... 中国的监察制度自秦汉创立 ,中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 ,到隋唐时期产生重大的变革。唐代监察体制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 ,监察体制中御史监察系统的统一和完整 ,是到唐代才完成的 ,唐代御史机构完整统一 ,所属有台、殿、察三院 ,分工明确 ,各司其职 ,制度健全 ,职权扩大。其次 ,监察体制中言谏监察系统获进一步发展 ,有专门的言谏机关 ,谏官种类增加 ,权力增大 ,除了言事谏诤权的行使外 ,封驳诏书权的健全 ,加强了宰相间的相互制约和对皇帝决策的监督。其三 ,地方监察制度的完备和崇重。其四 ,监察官吏行使权力的独立性和规范性为以往历代所不及。唐代监察体制的这些变革 ,进一步摆脱了门阀士族的羁绊 ,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使中国封建监察体制趋于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察机关 唐代 监察体制 监察制度 谏官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插画辨析及流变考 被引量:9
10
作者 姚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3-85,177,共3页
本文对插画这一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插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插画即书籍插画;广义的插画,则是在特定场合与情境中起到辅助说明或传达信息作用的图像,它由狭义的插画扩展而来。本文还对唐代之前的插画流变进行一番梳理和归纳。
关键词 插画 唐代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农产品价格变迁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商兆奎 邵侃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38-1239,共2页
唐代的农产品价格问题历来被人们所关注。从分析唐代农产品价格的变迁入手,揭示了农产品价格变迁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对其进行了历史反思,认为唐政府在对农产品价格问题的处理上是不成功的,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产品价格的预报机制和应... 唐代的农产品价格问题历来被人们所关注。从分析唐代农产品价格的变迁入手,揭示了农产品价格变迁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对其进行了历史反思,认为唐政府在对农产品价格问题的处理上是不成功的,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产品价格的预报机制和应急机制,造成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唐代的社会进程。在此基础上,希望对当今的农产品价格问题有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农产品价格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宋时期茶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洪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8-134,共7页
我国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进入唐宋以来,茶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茶业经济的异军突起,对唐宋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茶业不仅大大促进了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商品经济的力量,而且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 我国的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进入唐宋以来,茶业成为社会经济的新兴产业,发展十分迅速。茶业经济的异军突起,对唐宋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茶业不仅大大促进了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商品经济的力量,而且促进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文化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茶业经济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支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74,共7页
理学的形成可以说是宋代最为重要的历史特征之一,然而到了近现代,理学竟然成为最为人们诟病的文化传统。从学术的层面来思考,人们往往把宋代理学的研究引入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因为随着近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引进,理学的研究被划入哲... 理学的形成可以说是宋代最为重要的历史特征之一,然而到了近现代,理学竟然成为最为人们诟病的文化传统。从学术的层面来思考,人们往往把宋代理学的研究引入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因为随着近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引进,理学的研究被划入哲学研究的专业范围,而历史学的研究,又往往被断代史的分割而无端阻隔。从完整的意义上说,宋代理学应该包含道德倡导与社会构建的两个部分的内容体系。经过元明清历朝政府的改造与制度化实践,宋代理学中所拥有的社会批判精神逐渐消失,作为皇权政治的附庸文化角色则得到空前的加强。而宋代理学中的关于基层社会管理与民间礼仪的部分,较少受到政府制度化的影响,因而得到了比较良好的实践与传承。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不能对于宋代理学所提倡的具有社会和谐意义的家族制度等视而不见和全盘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明清实践 理学 朱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敦煌文书看唐五代佛教寺院的“唱衣”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进宝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59,共7页
敦煌寺院的"唱衣"制度,相当于现代的拍卖,它来源于佛教律藏的有关规定,即僧侣圆寂后,其衣物等便分给别的僧众。当分配不均时,可能就采取竞卖的办法,将亡僧的轻物变卖,然后由僧尼均分钱财。敦煌寺院所唱卖的全是衣物。"唱... 敦煌寺院的"唱衣"制度,相当于现代的拍卖,它来源于佛教律藏的有关规定,即僧侣圆寂后,其衣物等便分给别的僧众。当分配不均时,可能就采取竞卖的办法,将亡僧的轻物变卖,然后由僧尼均分钱财。敦煌寺院所唱卖的全是衣物。"唱衣"不是某一个寺院的单独活动,而是整个敦煌教团的集体行动。唱卖所得也不是货币,而都是麦粟、绢帛、布疋等实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文书 唐五代 佛教寺院 唱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士大夫与西南、岭南地区的移风易俗 被引量:12
15
作者 马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9-44,共6页
唐代西南地区由于经历魏晋南北朝二次“蛮夷化过程”,文明程度出现逆转退化,山南、剑南儒学教育文化落后,民间流行多神崇拜,湘西南与岭南人口买卖现象严重;宋代云南、四川原始巫文化仍然甚为盛行,杂祠淫祀现象严重,为全国典型的淫祠区... 唐代西南地区由于经历魏晋南北朝二次“蛮夷化过程”,文明程度出现逆转退化,山南、剑南儒学教育文化落后,民间流行多神崇拜,湘西南与岭南人口买卖现象严重;宋代云南、四川原始巫文化仍然甚为盛行,杂祠淫祀现象严重,为全国典型的淫祠区。西南地区地方官员尤其是流贬士大夫执着于以破除迷信、引导文明生活方式的移风易俗活动,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治理效果,也典型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处江湖之远”而自觉践履儒家“以夏化夷”、“有教无类”的思想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唐宋士大夫 移风易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建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73,100,共8页
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既有单纯的包容,又有主动的吸取。其兼容并蓄的开放特点,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而且在政治上扩大了唐代对外的影响,也使得唐代文明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形成了空前的开放态势,取得了辉煌成果;但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 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既有单纯的包容,又有主动的吸取。其兼容并蓄的开放特点,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而且在政治上扩大了唐代对外的影响,也使得唐代文明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形成了空前的开放态势,取得了辉煌成果;但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亦非尽善尽美,而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长安 对外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书铺再认识 被引量:4
17
作者 范建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3-169,共7页
宋代书铺大致有刊书售书、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型及兼及二者三类。它萌芽于唐代中后期,至迟在北宋仁宗庆历时已形成规模,北宋末年已出现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书铺。书铺(指专门从事社会服务者)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而是凭藉某种资格在民众、... 宋代书铺大致有刊书售书、专门从事社会服务型及兼及二者三类。它萌芽于唐代中后期,至迟在北宋仁宗庆历时已形成规模,北宋末年已出现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书铺。书铺(指专门从事社会服务者)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而是凭藉某种资格在民众、政府及民众与政府之间开展业务,获取薪酬的民间组织,并不是"公证机构"。书铺的出现及其发展,揭示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在唐宋之际发生了变化。换言之,唐宋之际在原有的社会结构中出现了居中协调、处理官民及他们之间利益的民间组织,而书铺就是它们中的突出代表者。而这些社会组织的存在及其发展,不仅是唐宋之际社会变迁的体现,更是宋代社会显著进步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书铺 民间组织 唐宋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宗奭案与沧州之变——兼论唐元和、长庆之际的横海局势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达志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44,共10页
唐元和十三年发生的横海节度使郑权奏管内沧州刺史李宗奭最终致后者获罪身死一案的历史记载,存在诸多疑点。通过细致爬梳史料可以发现,元和、长庆之际横海管内沧、景二州与德、棣二州发生复杂的建置分合,横海治州亦曾在沧、德二州之间... 唐元和十三年发生的横海节度使郑权奏管内沧州刺史李宗奭最终致后者获罪身死一案的历史记载,存在诸多疑点。通过细致爬梳史料可以发现,元和、长庆之际横海管内沧、景二州与德、棣二州发生复杂的建置分合,横海治州亦曾在沧、德二州之间发生移改往复。正是在朝廷力图控制河北的时空背景之下,横海局势的变化与李宗奭的动向才显得如此敏感。将李宗奭案置于宪宗平藩后河北地区微妙的政治关系之中分析,可以揭示朝廷借横海牵制河北的政治意图,以及横海诸节帅借李宗奭案与相关战略部署取信朝廷的政治实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李宗奭案 沧州之变 横海局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20世纪的中日古代都城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维坤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46-152,共7页
从 2 0世纪初开始 ,中日学术界围绕日本平城京的模仿原型展开讨论 ,存在三种观点。其一是以日本学者关野贞先生的观点为代表 ,他在 190 7年就提出了“模仿隋唐长安城说”的新观点 ;其二则是以中国学者宿白教授的观点为代表 ,他在 1978... 从 2 0世纪初开始 ,中日学术界围绕日本平城京的模仿原型展开讨论 ,存在三种观点。其一是以日本学者关野贞先生的观点为代表 ,他在 190 7年就提出了“模仿隋唐长安城说”的新观点 ;其二则是以中国学者宿白教授的观点为代表 ,他在 1978年又提出了“仿效隋唐时代长安和洛阳的制度 ,是它们的共同点”的所谓“模仿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说” ;其三乃是以日本学者岸俊男先生的观点为代表 ,他在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否定了关野贞先生和宿白先生的学说 ,提出了“模仿魏晋南北朝都城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长安城 平城京 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壁画汉唐长安城相关问题申论 被引量:7
20
作者 沙武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70,共16页
敦煌壁画中有关汉唐长安城的图像,分别出现在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昙延法师灵异故事",莫高窟盛唐第217、103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序品"中,另有以莫高窟第85窟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华严... 敦煌壁画中有关汉唐长安城的图像,分别出现在莫高窟初唐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昙延法师灵异故事",莫高窟盛唐第217、103窟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序品"中,另有以莫高窟第85窟为代表的晚唐五代时期华严经变中的里坊图像。这些唐五代宋初出现在敦煌壁画中的有关汉唐长安城的图像,是目前所知仅存的以彩色壁画形式记录汉唐长安城相关信息珍贵资料,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敦煌壁画是"形象的历史",仔细梳理和解读几处敦煌壁画中与汉唐长安城有关的画面,可以看到长安城在中古时期绘画史中蛛丝马迹的影像,使得曾经极其宏伟壮观、令世人无限向往的汉唐国际大都会长安城,通过敦煌壁画的片断式记载而展现在世人眼前。虽然目前揭示出来的仅是宏大的长安城的一个个小场景,但也初步展现长安城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彰显敦煌壁画研究的价值及其美妙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壁画 汉唐长安城 甘泉宫 西明寺 里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