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化阶段六堡茶微生物多样性及品质成分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甘亮成 韦云伊 +4 位作者 何娇 陈伟恒 程忠 康超 朱婧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07,共12页
为探讨陈化阶段六堡茶微生物群落变化对茶品质及风味的影响,以广西梧州天然陈化阶段的六堡茶为研究对象,运用宏基因组技术解析六堡茶自然陈化阶段的微生物群落演替,结合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 为探讨陈化阶段六堡茶微生物群落变化对茶品质及风味的影响,以广西梧州天然陈化阶段的六堡茶为研究对象,运用宏基因组技术解析六堡茶自然陈化阶段的微生物群落演替,结合Evolutionary genealogy of genes:Non-supervised Orthologous Groups(eggNO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和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CAZy)数据库,对物质代谢途径、相关微生物及代谢酶进行功能注释与系统分析。同时通过理化性质测定,深入探讨微生物菌群及其代谢途径对茶汤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陈化阶段的六堡茶样品共注释得到细菌基因2114299个、真菌基因3066435个、古菌基因1833个、病毒基因9473个,属于107个门、155个纲、322个目、773个科、2345个属的9482种微生物。陈化阶段的优势微生物变化趋势表现为由细菌向真菌转变,随后再由真菌回转为细菌的动态过程,其主要优势菌为谢瓦氏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s)、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riseus)、鸡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gallinarum)、糖多孢菌属菌株HNM0986(Saccharopolyspora sp.HNM0986)等。此外,在6个六堡茶样品中共鉴定出966551个基因,这些基因被注释到6个功能单元,其中以氨基酸的转运和代谢功能为主。研究发现,陈化中期曲霉属菌群的丰度及其能量转化代谢途径与六堡茶的理化指标和色泽呈显著正相关,微生物群落代谢中复杂的酶体系被认为是驱动六堡茶风味和色泽变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揭示了六堡茶陈化过程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功能基因,并初步探讨了微生物群体对化学成分的影响,为解析六堡茶微生物动态和茶汤成分形成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宏基因组学 微生物多样性 化学成分 功能基因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氮蓝藻添加量对低温秸秆腐解和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吴帆 樊聪聪 +3 位作者 赵丽霞 梁玉婷 赵远 王晓玥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84,共8页
为探究不同固氮蓝藻添加量对水稻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机制,采用微宇宙试验和网袋法,设置秸秆还田(CK)、秸秆+低添加量蓝藻(LBA)、秸秆+中添加量蓝藻(MBA)、秸秆+高添加量蓝藻(HBA)4个处理,在10℃下培养90d,分别测定30、60和90 d后,不同... 为探究不同固氮蓝藻添加量对水稻秸秆的促腐效果及其机制,采用微宇宙试验和网袋法,设置秸秆还田(CK)、秸秆+低添加量蓝藻(LBA)、秸秆+中添加量蓝藻(MBA)、秸秆+高添加量蓝藻(HBA)4个处理,在10℃下培养90d,分别测定30、60和90 d后,不同处理下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并利用Biolog方法分析秸秆腐解微生物的碳源代谢活性潜势(AWCD)及其α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蓝藻添加量下,秸秆腐解速率均呈现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并且随腐解时间增加,微生物碳源代谢的活性潜势,特别是对碳水化合物等易分解碳源的代谢活性潜势显著降低。蓝藻添加量显著影响了秸秆的腐解速率和微生物的碳源代谢功能潜势及其多样性。在腐解30 d内,HBA处理中水稻秸秆腐解速率最高;在腐解30 d后,LBA处理中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最高,而MBA和HBA处理中水稻秸秆的腐解速率最低。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在90d的腐解期内,微生物对多聚物等复杂碳源的分解是促进低蓝藻添加量下秸秆腐解的主要原因,这可能与低氮条件下,微生物的氮挖掘机制有关。本文为促进寒温带稻田中的水稻秸秆腐解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 固氮蓝藻 秸秆腐解 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技术分析自然发酵羊肉香肠中微生物多样性及挥发性风味功能基因 被引量:4
3
作者 牛茵 吴双慧 +3 位作者 何济坤 蔡自建 尤天棋 陈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测定自然发酵过程中羊肉香肠的微生物群落演替,并运用直系同源蛋白分组比对、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对挥发性风味物质代谢途径、参与代谢的微生物和酶进行注释与分析。结果发现,羊肉香肠样... 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测定自然发酵过程中羊肉香肠的微生物群落演替,并运用直系同源蛋白分组比对、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和碳水化合物活性酶数据库对挥发性风味物质代谢途径、参与代谢的微生物和酶进行注释与分析。结果发现,羊肉香肠样品中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酒类酒球菌等是发酵过程的优势菌种,样品发酵至14d腐生葡萄球菌与马胃葡萄球菌相对丰度达到最大值(16.52%与10.53%)。在发酵0、5、14d和26d样品中,发酵5d样品注释到的基因数最多,发酵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是注释最多的代谢途径,糖苷水解酶与糖基转移酶是数量最多的碳水化合物酶。有167个基因参与氨基酸代谢所需酶的编码,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所需酶由217个基因编码,脂肪酸代谢途径中共有92个基因参与了相关酶的编码,参与3条代谢途径的酶注释到的微生物主要是葡萄球菌属、明串珠菌属、假单胞菌属、嗜冷杆菌属、弧菌属等,发酵14d样品中3条代谢途径的大部分酶丰度达到最大值。研究结果对于解析羊肉香肠中微生物的动态变化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肉香肠 宏基因组学 微生物多样性 挥发性风味物质 代谢途径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株高对菌草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4
作者 陈诗瑜 王贺 +5 位作者 王欣玥 李维波 陈帅 张春源 赖泽成 叶文雨 《青海农林科技》 2024年第4期69-75,103,共8页
本文采用Biolog-ECO技术研究不同株高巨菌草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集辽宁省营口市4 m及1 m高的巨菌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为试验样品,并分析其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显示,平均颜色变化率以及多样性... 本文采用Biolog-ECO技术研究不同株高巨菌草对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集辽宁省营口市4 m及1 m高的巨菌草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为试验样品,并分析其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结果显示,平均颜色变化率以及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顺序均为4 m高巨菌草>1 m高巨菌草>对照组。主成分分析显示,4-羟基苯甲酸、1-磷酸葡萄糖与主成分1具有较高正相关性,衣康酸与主成分2具有较高正相关性。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从大到小顺序为4 m高巨菌草>1 m高巨菌草>对照组,主要表现在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富度和代谢类型,以及提高以氨基酸类和胺类为主的各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 巨菌草 根际土壤 微生物群落 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腐熟程度有机物料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77
5
作者 孔维栋 刘可星 +2 位作者 廖宗文 朱永官 王碧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291-2296,共6页
室内培养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Shannon多样性指数降低,中期又提高。有机物料种类和腐熟水平可明显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对Biolog微平板中碳源的利用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各类碳源的能力随培养试验的延长而降... 室内培养条件下,施用有机物料初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Shannon多样性指数降低,中期又提高。有机物料种类和腐熟水平可明显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对Biolog微平板中碳源的利用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利用各类碳源的能力随培养试验的延长而降低,在25d内新鲜有机物处理对碳源的利用率的下降速度低于同类腐熟有机物料处理。糖类是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利用碳源。土壤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表明,在施用有机物料后25d内腐熟水平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素,新鲜有机物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似,腐熟有机物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似,培养50d后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土壤 微生物群落 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小麦、玉米和大豆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严君 韩晓增 +3 位作者 陈旭 邹文秀 陆欣春 郝翔翔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1-177,共7页
为了明确长期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作物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选取长期定位实验站长期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的小麦、玉米和大豆连作处理,通过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测定土壤细菌、真菌、放... 为了明确长期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作物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选取长期定位实验站长期施肥和不施肥条件下的小麦、玉米和大豆连作处理,通过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测定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碳源代谢活性等指标,为建立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大豆、小麦和玉米连作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不施肥处理,且均以大豆连作处理细菌和真菌数量最高。不施肥条件下小麦和玉米连作土壤细菌总数较大豆连作处理分别下降了24.8%和31.0%,真菌总数分别下降了64.0%和51.2%;施肥条件下小麦和玉米连作土壤细菌总数则较大豆连作处理分别下降了29.0%和45.5%,真菌总数分别下降了26.7%和31.5%。Biolog结果表明,不施肥条件下小麦连作处理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高于玉米和大豆连作处理,施肥条件下则是大豆连作处理的AWCD值高于小麦和玉米连作处理。不施肥条件下大豆、玉米和小麦连作处理利用最多的碳源是碳水化合物类,施肥后不同连作处理利用最多的是碳水化合物类和多聚物类。大豆和小麦连作不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利用率最高的碳源均是α-D-乳糖,施肥条件下利用率最高的碳源均是D,L-α-甘油,而不论施肥与否,玉米连作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利用率最高的碳源均是D-半乳糖醛酸;葡萄糖-1-磷酸盐和γ-羟基丁酸是农田黑土微生物群落特异利用的关键碳源。主成分分析得出,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的影响大于作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连作 平均颜色变化率 碳源代谢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樟树林红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郁培义 朱凡 +3 位作者 王志勇 闫文德 宿少锋 李天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0-74,共5页
为探讨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 AN、FF、GenIII和YT 4种微生物平板测定了氮添加不同水平樟树林红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1)高浓度施氮对樟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厌氧菌的代谢功能具有促... 为探讨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采用BIOLOG AN、FF、GenIII和YT 4种微生物平板测定了氮添加不同水平樟树林红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1)高浓度施氮对樟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厌氧菌的代谢功能具有促进作用,而低浓度施氮抑制其活性。(2)氮添加不同水平处理均促进土壤微生物革兰氏好氧菌的活性,且施氮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3)氮添加不同水平处理均抑制土壤微生物真菌和酵母菌活性。多样性的研究结果也与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的变化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BIOLOG 微生物群落 代谢功能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对烤烟黑胫病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6
8
作者 张云伟 徐智 +3 位作者 汤利 李艳红 宋建群 殷红慧 《中国烟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9-65,72,共8页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施肥处理对烤烟产质量、黑胫病以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的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能获得与常规化肥处理(T1)相近或更高的产量和产值,并显著提高了烤烟的上等烟比例,减轻黑胫病...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施肥处理对烤烟产质量、黑胫病以及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的条件下,配施生物有机肥能获得与常规化肥处理(T1)相近或更高的产量和产值,并显著提高了烤烟的上等烟比例,减轻黑胫病的危害。其中,以化肥减量20%配施0.3 kg/m2生物有机肥(T3)处理表现最好。随着生物有机肥施用量的增加,烤烟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碳源利用强度、Shann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呈现增加的趋势。与T1相比,T3处理的根际放线菌数量和碳源利用强度分别增加了112.6%、24.3%,并且McIntosh均匀度指数增加了17.5%。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明显改变了烤烟根际微生物的群落功能,相对于糖类和酚类,氨基酸类、羧酸类、聚合物类、胺类的代谢对生物有机肥的施入更为敏感。与其他两个处理相比,T3处理明显提高了烤烟根际微生物对氨基酸类、酚类碳源的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烤烟黑胫病 根际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碳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芋与玉米间栽对魔芋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9
作者 白学慧 姬广海 +2 位作者 李成云 卢俊 董坤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6期736-740,745,共6页
研究了魔芋与玉米间栽对魔芋软腐病的控制作用,同时采用Biolog方法间栽对魔芋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魔芋与玉米间栽能有效控制魔芋软腐病,其中玉米2∶魔芋4(T3)效果最好,相对防效可达61.27%。另外,魔芋与玉米... 研究了魔芋与玉米间栽对魔芋软腐病的控制作用,同时采用Biolog方法间栽对魔芋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魔芋与玉米间栽能有效控制魔芋软腐病,其中玉米2∶魔芋4(T3)效果最好,相对防效可达61.27%。另外,魔芋与玉米间栽使魔芋根际微生物Shannon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每孔颜色平均变化率(AWCD)发生变化,魔芋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情况也发生了改变,与净栽魔芋(CK)相比,T3对聚合物类和酚类化合物的利用率分别升高了25.7%和23.5%,而对糖类、羧酸类、氨基酸类和胺类这4类碳源的利用率分别降低了30.7%,39.9%,34.9%和38.6%。主成分分析表明,间栽处理的魔芋根际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与净栽相比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芋 间栽 微生物群落 BIOLOG 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7
10
作者 魏媛 张金池 +1 位作者 俞元春 喻理飞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0-235,共6页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研究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研究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分析表明:植被恢复往往导致较高的平均颜色变化率、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乔木群落阶段的平均诱导底物利用率最高,明显地与其他3个恢复阶段不同。总之,植被恢复使得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碳源平均利用率增强。因此,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更有利于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喀斯特植被 恢复序列 土壤微生物数量 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垄耕作和间作绿肥还田对甘蔗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周灵芝 黄渝岚 +7 位作者 周佳 申章佑 李艳英 王锋 李素平 张宪 劳承英 韦本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640-2650,共11页
【目的】探讨粉垄耕作和间作绿肥还田后对甘蔗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设常规单作(CT)、常规间作绿肥还田(CTJ)、粉垄单作(FL)和粉垄间作绿肥还田(FLJ)4个处理,利用Bio... 【目的】探讨粉垄耕作和间作绿肥还田后对甘蔗不同生长时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设常规单作(CT)、常规间作绿肥还田(CTJ)、粉垄单作(FL)和粉垄间作绿肥还田(FLJ)4个处理,利用Biolog微平板法研究不同处理对甘蔗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培养期内,不同处理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培养至168 h时,甘蔗3个生长时期0~20 cm土层中各处理的AWCD值均为分蘖期>伸长期>成熟期,每个时期各处理在0~20 cm土层的AWCD值大于20~40 cm土层。在0~20 cm土层,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FLJ处理的AWCD值分别比其他处理增加24.6%~55.2%、114.8%~205.3%和25.9%~47.8%。在甘蔗整个生育期,0~20和20~40 cm土层中FLJ处理的Shannon-wiener多性样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Mclntosh丰富度指数最大(成熟期Mclntosh丰富度指数除外),但与其他处理总体差异不显著(P>0.05)。碳水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为微生物代谢利用最主要的碳源,0~20 cm土层中FLJ处理对碳水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胺类、酚酸类六类碳源的利用强度总体上大于其他处理。在分蘖期,土壤微生物对多聚物类和氨基酸类的利用程度最高;在伸长期和成熟期均为对碳水类和氨基酸类的利用程度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粉垄耕作和间作绿肥还田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能力,各处理的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导致微生物群落功能差异的特征碳源为碳水类、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结论】粉垄耕作结合间作绿肥还田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并提高其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可作为一种耕作与栽培模式在广西蔗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垄耕作 绿肥还田 微生物群落 代谢功能 功能多样性 甘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原位堆肥提升番茄连作土壤质量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曹云娥 尹翠 +3 位作者 吴泽帅 张美君 李建设 田永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7-259,共13页
目的】连作障碍引起的土壤质量劣变是制约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蚯蚓腐熟粪肥能有效提升连作障碍土壤质量。本研究比较了蚯蚓原位腐熟粪肥和使用异地腐熟粪肥对提高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的效果,以提出高效可行... 目的】连作障碍引起的土壤质量劣变是制约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蚯蚓腐熟粪肥能有效提升连作障碍土壤质量。本研究比较了蚯蚓原位腐熟粪肥和使用异地腐熟粪肥对提高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的效果,以提出高效可行的蚯蚓堆肥施用模式。【方法】田间试验在宁夏连续种植5年番茄的温室内进行,供试番茄品种为‘粉宴1号’。试验以施用尿素0.69 t/hm^(2)为对照(CK),设置了蚯蚓粪肥异位堆肥(将蚯蚓消解腐熟的牛粪有机肥130.4 t/hm^(2)均匀铺在垄上,T1)和原位堆肥(将牛粪179.4 t/hm^(2)和蚯蚓1.76 t/hm^(2)均匀铺在垄上,T2)处理,共3个等氮处理。异位堆肥处理为每季施用蚯蚓腐熟的粪肥;原位堆肥处理为只在试验开始时引入蚯蚓,之后只施加牛粪。在连续种植3年后,在番茄盛果期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多样性和代谢功能。【结果】1)两个蚯蚓粪处理(T1和T2)的土壤pH和电导率(EC)值均显著低于CK;T2处理的土壤pH和EC值在前两茬显著低于T1,而在第三茬与T1差异不显著;在连续3个茬口,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总碳、有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呈T2>T1>CK的趋势(P<0.05)。2)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OTUs数量、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看,T1处理在第一茬与CK没有显著差异,从第二茬起显著高于CK,而T2处理从第一茬起即显著高于CK,且在第三茬显著高于T1 (P<0.05);3个处理的Simpson指数无显著性差异。3)相较于CK,T1和T2处理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和硝化螺旋菌门均显著增加,而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显著降低;相较于CK和T1处理,T2处理显著增加了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4)土壤中全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速效钾含量与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相较于蚯蚓异位堆肥,蚯蚓原位堆肥在提高土壤肥力和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面更有效。此外,蚯蚓原位堆肥处理增加了绿弯菌门、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与连作障碍相关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数量,因而缓解连作障碍的效果更佳。因此,在实际生产中,推荐使用蚯蚓原位堆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连作障碍 蚯蚓堆肥 土壤质量 微生物多样性 代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酸对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影响及间作缓解机制 被引量:6
13
作者 董艳 董坤 +3 位作者 杨智仙 朱锦惠 汤利 郑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03-515,共13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肉桂酸不同浓度(C0(0.0 mg kg^(-1))、C1(14.0 mg kg^(-1))、C2(28.0 mg kg^(-1))和C3(56.0 mg kg^(-1)))处理对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影响及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肉桂酸自毒效应的缓解机制。结果表明:(1)蚕豆单作条件下,肉...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肉桂酸不同浓度(C0(0.0 mg kg^(-1))、C1(14.0 mg kg^(-1))、C2(28.0 mg kg^(-1))和C3(56.0 mg kg^(-1)))处理对蚕豆枯萎病发生的影响及小麦与蚕豆间作对肉桂酸自毒效应的缓解机制。结果表明:(1)蚕豆单作条件下,肉桂酸处理显著降低了根系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并增加了丙二醛(MDA)含量,导致根系脂质过氧化伤害加剧;肉桂酸处理降低了根际微生物的活性(AWCD值)、香农(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丰富度指数(S)并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肉桂酸处理显著增加蚕豆根际土壤中镰刀菌数量,提高了枯萎病病情指数并降低根系干重。(2)肉桂酸胁迫下,与单作蚕豆相比,小麦与蚕豆间作提高了蚕豆根系的POD活性,降低了MDA含量,提高了根际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及根际微生物的H和S,明显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间作显著降低了蚕豆根际土壤中镰刀菌数量及枯萎病病情指数,显著增加了蚕豆地上部干重和根系干重。表明小麦与蚕豆间作一方面提高蚕豆对枯萎病菌的生理抗性,另一方面有效调节根际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从而缓解了肉桂酸引起的枯萎病危害,促进了蚕豆生长,但间作减轻枯萎病危害的效果受肉桂酸处理浓度的影响。因此,利用非寄主作物小麦的化感效应而采取的间作模式是缓解蚕豆自毒效应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酸 蚕豆枯萎病 间作 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油松侧柏混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邓娇娇 朱文旭 +3 位作者 杨立新 殷有 张淞著 周永斌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4,共8页
为探讨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混交林造林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朝阳市建平县白山林场试验区油松纯林(YC)、无植物种植土壤(NP)和油松-侧柏二者的混交林(YB)为研究对象,运用Biolog-... 为探讨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混交林造林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朝阳市建平县白山林场试验区油松纯林(YC)、无植物种植土壤(NP)和油松-侧柏二者的混交林(YB)为研究对象,运用Biolog-Eco技术,对不同造林模式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对不同造林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差异显著,总碳源的利用能力(AWCD)的顺序为:YB>YC>NP,油松、侧柏混交林土壤微生物代谢最快,活性最强。3种造林模式土壤微生物对6大碳源的利用率存在差异,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对L-天门冬酰胺、L-苯基丙氨酸、吐温40、吐温80、i-赤藓糖醇、D-甘露醇和4-羟基苯甲酸7种碳源的利用代谢能力显著高于油松纯林(p<0.05)。Biolog代谢指纹图谱分析表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对吐温80的利用能力最高,AWCD值为1.6537;油松纯林土壤微生物对L-精氨酸的利用能力最高,AWCD值为1.547。主成分分析显示,YB和YC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碳源利用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相似。3种造林模式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H)和Simpson指数(D)无明显差异,物种Mclntosh指数(U)依次为YB>YC>NP。油松和侧柏混交后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由此可见,在辽西半干旱区营造油松-侧柏混交林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碳源利用 主成分分析 Biolog代谢指纹图谱 Biolog微平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土壤类型桑园根际与非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及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于翠 胡兴明 +4 位作者 李欣 邓文 叶楚华 李勇 熊超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6,共9页
采用常规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研究湖北省蚕区3种土壤类型桑园获取3种土壤类型桑园的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群结构与代谢功能多样性,为改善桑园土壤质量及改进桑园肥培管理提供依据。7个采样点获取3种土壤类... 采用常规稀释平板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研究湖北省蚕区3种土壤类型桑园获取3种土壤类型桑园的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种群结构与代谢功能多样性,为改善桑园土壤质量及改进桑园肥培管理提供依据。7个采样点获取3种土壤类型桑园的桑树根际细菌数量(黄棕壤土样2-2除外)、种群结构、微生物代谢活性(AWCD)、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并且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均是对糖类的利用能力最强,而对胺类和其他混合物类碳源的利用能力较低。黄棕壤土样2-1检测到的桑树根际细菌数量、多样性指数、AWCD值及对氨基酸类、糖类、羧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高于其他桑园土壤样品,而石灰岩土样1-2检测到的桑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细菌与真菌数量、AWCD值最低,碳源利用主成分分析亦表明该土样采集桑园与其他土壤类型桑园间的差异较大。石灰岩土样1-1和黄棕壤土样2-1、2-2、2-3检测到的桑树根际优势菌属中均有Rhizobium,且桑树根际土壤的速效氮含量均高于其他采样点桑园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的细菌数量与AWCD值和多样性指数两两之间达到了极显著相关(P<0.01)或显著相关水平(P<0.05),而真菌数量除与AWCD值呈正相关外,与其他各指标间均呈负相关关系。综上认为,黄棕壤土样2-1采集桑园的土壤能够为桑树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微生态环境;石灰岩土样1-2采集桑园则应通过耕作、施肥措施为桑树创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园 根际土壤 非根际土壤 微生物种群结构 BIOLOG Eco微平板技术 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区水土保持林对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范瑞英 杨小燕 +2 位作者 王恩姮 邹莉 陈祥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1-47,共7页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典型黑土区美青杨林、水曲柳林、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林表层土壤(0~10cm)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培养144h时,4种林地土壤碳源平均颜色...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典型黑土区美青杨林、水曲柳林、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林表层土壤(0~10cm)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培养144h时,4种林地土壤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范围为0.11—0.62,且表现为美青杨林最高,依次分别为水曲柳林和落叶松林,樟子松林最低;2)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22、1.37~3.00、0.62—0.94和1.46—5.21,同样表现为美青杨林最高、其他依次分别为水曲柳林、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的规律;3)4种林地土壤微生物均以多聚物类为主要利用碳源,除此之外,阔叶林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类型还包括氨基酸类和羧酸类;4)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极为密切。可以认为,阔叶林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作用优于针叶林,研究结果可为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的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林 黑土 微生物群落 碳源代谢 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甲基吡啶对滴灌棉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涛 梁永超 褚贵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68-974,共7页
已知硝化抑制剂氯甲基吡啶能有效抑制土壤硝化,减少氮的淋洗和硝化-反硝化损失,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但是其对干旱区滴灌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试验研究了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Nitrapyrin)分次随水滴施对干... 已知硝化抑制剂氯甲基吡啶能有效抑制土壤硝化,减少氮的淋洗和硝化-反硝化损失,促进作物对氮素的吸收,但是其对干旱区滴灌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尚不明确。本试验研究了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Nitrapyrin)分次随水滴施对干旱区滴灌棉田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和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施氮肥[CK,0 kg(N)·hm^(-2)]、单施尿素[Urea,225 kg(N)·hm^(-2)]和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Urea+nitrapyrin,225 kg(N)·hm^(-2)+2.25 kg(nitrapyrin)·hm^(-2)]3个处理,重复4次,采用Biolog-ECO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碳代谢和功能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氮肥(CK)相比,施用尿素和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代谢能力(AWCD)和代谢强度(S)(P<0.05),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 Intosh指数和Richness指数)以及对各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随水滴施后,土壤微生物AWCD值、碳代谢强度、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c Intosh指数以及Richness指数均大于单施尿素处理,且较单施尿素处理分别提高13.83%、9.33%、1.29%、1.34%、11.26%、11.79%(P>0.05),均匀度指数则低于单施尿素处理(P>0.05)。PCA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施用尿素和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与单施尿素处理差异不显著;氯甲基吡啶的添加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聚合物、酚酸、羧酸、氨基酸以及胺类的利用,降低了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P>0.05)。上述研究结果得出,在干旱区滴灌棉田,尿素添加氯甲基吡啶分次随水滴施可调控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增加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缓解因长期施用无机氮肥导致的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甲基吡啶 土壤微生物 碳代谢 群落功能多样性 滴灌施肥 棉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白浆土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陆欣春 郑永照 +3 位作者 韩晓增 陈旭 邹文秀 严君 《土壤与作物》 2021年第2期194-201,共8页
为探究不同施用量的生物炭对中国东北酸化白浆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的影响,设置了不施用生物炭的对照(C0t)和生物炭用量分别为15 t·hm^(-2)(C1t)、30 t·hm^(-2)(C2t)与60 t·hm^(-2)(C3t)的处理,运用Biolog-Eco微... 为探究不同施用量的生物炭对中国东北酸化白浆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的影响,设置了不施用生物炭的对照(C0t)和生物炭用量分别为15 t·hm^(-2)(C1t)、30 t·hm^(-2)(C2t)与60 t·hm^(-2)(C3t)的处理,运用Biolog-Eco微孔板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C0t处理相比,增施生物炭处理土壤微生物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WC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增加。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碳源利用由多聚物类向氨基酸类和羧酸类碳源转变。D-木糖、D-半乳糖醛酸、N-乙酰基-D-葡萄胺、L-天冬酰胺酸、L-苏氨酸、吐温-40、吐温80、肝糖和腐胺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C0t处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类和胺类是不同处理下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综合考虑,认为30 t·hm^(-2)生物炭施用量对玉米连作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玉米 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 碳源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IOLOG指纹解析土壤可培微生物对铀污染的响应 被引量:23
19
作者 宋收 陈晓明 +5 位作者 肖伟 伍迪 郝希超 张祥辉 张倩 罗学刚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69-1177,共9页
为考察铀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50、100、150 mg·L-1铀处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未处理的土壤为对照(CK),采用BIOLOG-ECO微孔板技术考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动力学特征等的变化。根据微孔板中的孔平均颜色... 为考察铀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50、100、150 mg·L-1铀处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未处理的土壤为对照(CK),采用BIOLOG-ECO微孔板技术考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和碳源利用动力学特征等的变化。根据微孔板中的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可知,铀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生理活性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采用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Mc Intosh指数描述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铀处理组与CK的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在3个多样性指数上均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有所不同,以氨基酸类和胺类碳源为主;铀处理后,6类碳源相对利用率均比CK显著降低,其中羧酸类和多聚物类的利用率下降50%以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铀污染后的土壤微生物特异利用的碳源主要有β-甲基-D-葡萄糖苷、D-半乳糖酸-γ-内脂、L-精氨酸等。因此,铀污染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导致微生物生理代谢等功能特性的变化。BIOLOG-ECO技术结合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可以较为直观、快捷地反映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为评估和修复铀污染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LOG-ECO 微生物代谢活性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碳源利用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七收获后不同年限土壤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靳百慧 杨羚钰 +7 位作者 徐玉龙 张义杰 魏正孟 康洪宽 侯永明 朱书生 朱有勇 何霞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4-292,共9页
采用Biolog技术,对云南省砚山县的盘龙、阿猛、干河3个乡镇进行了三七历年种植地的调查研究,以未种植过三七的土壤为对照,研究三七收获后1-6 a不同年限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映土壤... 采用Biolog技术,对云南省砚山县的盘龙、阿猛、干河3个乡镇进行了三七历年种植地的调查研究,以未种植过三七的土壤为对照,研究三七收获后1-6 a不同年限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映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并未随年限增加呈现明显变化规律;微生物培养96 h活性旺盛。对Biolog板31种碳源吸光度值聚类分析表明,3个乡镇所取三七收获后1 a和6 a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均可聚为一类,其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相似,其余不同年限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聚类并未出现一定规律;与未种植过三七的土壤相比,三七收获后1 a、6 a土壤微生物均对碳水化合物类、聚合物类、羧酸类和酚类碳源的利用分别高出25.97%-55.59%和53.14%-65.68%;随着三七收获后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类、羧酸类碳源利用呈收获后2 a升高、4 a和5 a下降趋势。收获三七后1-6 a土壤与未种植过三七的土壤相比,氮、磷、钾及有机质含量差异均不显著。除干河乡外,阿猛乡和盘龙乡收获三七后1-6 a土壤微生物与未种植过三七的相比,Shannon-Wiener指数、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均值总体差异不明显。试验说明三七轮作至少需6 a以上时间,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优势利用可反映出三七连作障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 连作障碍 微生物代谢 Biolog-ECO 功能多样性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