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细胞质的普通小麦“中国春”(Triticum aestivum var.Chinese Spring)与小偃麦杂交F_1代的育性与减数分裂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同昌 刘伟华 +3 位作者 石锐 郭长虹 徐香玲 李集临 《木本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4-312,共9页
1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 ,杂种F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表明 :普通小麦与天蓝偃麦草的F或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部分同源关系 ;D2 型细胞质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但却抑制同源染色体配对 ;Sv 型细胞质对同源染... 1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杂交 ,杂种F1减数分裂的染色体行为表明 :普通小麦与天蓝偃麦草的F或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部分同源关系 ;D2 型细胞质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但却抑制同源染色体配对 ;Sv 型细胞质对同源染色体或部分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均有抑制作用 ;G型细胞质促进同源染色体配对。1 5个不同细胞质“中国春”小麦与六倍体小偃麦杂交 ,F1结实率很低 ,减数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行为混乱 ,单价体过多 ,或许意味着在天蓝偃麦草 (Elytrigiain termedium)与长穗偃麦草 (E .elongatum)的E组染色体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别。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 ,选出G型、D2 型、Mt 型、Mu 型等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八倍体小偃麦品系 ,其中D2 型细胞质八倍体小偃麦具有光周期敏感性雄性不育的特征 ;G型细胞质“远中 3”育性正常 ,表明八倍体小偃麦“远中 3”的E组染色体中存在G型胞质的育性恢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代换 小偃麦 育性 减数分裂 雄性不育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Ae.ovata胞质不育系恢复基因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詹克慧 范濂 +2 位作者 武跃廷 孙笑梅 范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4,共4页
选用豫 麦3 号卵 圆山羊 草( Ae .ovata) 细 胞质不育 系,对 其育 性恢 复基 因的 遗传 进行 了研究。结 果表明, T 型 恢复 系中具 有显 性恢复 基因, 能够恢 复卵 圆山羊 草胞 质不育 系的 育性,普 通小麦品种 豫麦... 选用豫 麦3 号卵 圆山羊 草( Ae .ovata) 细 胞质不育 系,对 其育 性恢 复基 因的 遗传 进行 了研究。结 果表明, T 型 恢复 系中具 有显 性恢复 基因, 能够恢 复卵 圆山羊 草胞 质不育 系的 育性,普 通小麦品种 豫麦2 号 中具有一 对隐性 恢复基因 ,显性与 隐性基 因间 的互 作方 式为 基因 上位 作用。 在讨论中对 卵圆山 羊草细胞 质的利用 价值提 出了看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细胞质 不育系 恢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詹克慧 程静 +3 位作者 崔党群 范濂 许海霞 宋迎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3-877,共5页
选用K型不育系豫麦3号、S43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与恢复系豫麦2号和豫麦49组配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三种回交群体,对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力的... 选用K型不育系豫麦3号、S43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与恢复系豫麦2号和豫麦49组配了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不育系//不育系/恢复系和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三种回交群体,对小麦K型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力的恢复系携带的恢复基因对数不同,恢复力较强的豫麦2号携带2对主效基因,恢复力较低的豫麦49仅携带1对主效基因。此外,还有微效基因对育性恢复起作用,这种基因不仅存在于恢复系中,也存在于不育系(保持系)中。在K型细胞质背景下,不携带恢复基因的雄配子的传递率很低,而雌配子传递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K型不育系 恢复基因 遗传 配子传递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atp6基因转录本编辑位点 被引量:19
4
作者 韩艳芬 张龙雨 +6 位作者 胡俊敏 张改生 李亚鑫 盛英 位芳 牛娜 马守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179-2184,共6页
以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Kots)-90-110(A)及其近等可育基因系BC5F2为材料,采用克隆测序与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黏类小麦线粒体atp6基因在花药发育各阶段的RNA编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atp6基因保守区DNA序列在供试材料不... 以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s(Kots)-90-110(A)及其近等可育基因系BC5F2为材料,采用克隆测序与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对黏类小麦线粒体atp6基因在花药发育各阶段的RNA编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atp6基因保守区DNA序列在供试材料不育系及其近等可育基因系中完全一致,且与普通小麦和提莫菲维小麦atp6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两种方法测序分析atp6基因转录本保守区RNA编辑的结果规律相似。atp6基因共有15个编辑位点,其中13个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一和第二位点上,这些位点的编辑都使氨基酸种类发生了变化;有2个发生在密码子的第三位点上,不引起氨基酸种类的变化;其中第6和第7位点是共转录的。随着花药发育时期的推移,各位点的编辑频率逐渐增高。不育系与其近等可育基因系相比,在引入核恢复基因后,各位点的编辑频率明显提高。编辑不充分的转录产物可能会影响线粒体功能的正常发挥,表明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线粒体atp6基因转录本保守区的编辑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ATP6 RNA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被引量:19
5
作者 赵卜 张向展 +3 位作者 郑炜君 陈林 吴迪 柴守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18-925,共8页
为明确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理,以西农979为对照,采用醋酸洋红染色制片等方法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小孢子发育过程及成熟花粉粒育性表现,并套袋自交,于成熟期统计结实率。结果发现,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仅有2.15%的花... 为明确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理,以西农979为对照,采用醋酸洋红染色制片等方法观察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小孢子发育过程及成熟花粉粒育性表现,并套袋自交,于成熟期统计结实率。结果发现,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仅有2.15%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Ⅱ异常,其余绝大多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正常,但小孢子由单核期进入二核期后,生殖核和营养核先后降解,导致无核小孢子的出现,其比率为77.04%。成熟花粉粒经1%I2-KI染色后显示异常的花粉粒比率高达94.8%,其中包括圆败、典败和染败类型,但以染败型为主。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套袋自交结实率为2.5%。上述三方面的研究结果彼此相符,据此认为,小孢子由单核期进入二核期后,生殖核和营养核先后降解导致无核小孢子的产生是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雄性败育的主要细胞学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 小孢子发育 减数分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不同胞质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韩笑冰 利容千 +2 位作者 徐乃瑜 王建波 徐祖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46-651,T002,共7页
以5种小麦同核异质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观察具花药及小孢子的形成与发育过程,对各个材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1.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小孢子发育的各个时期,小孢子母细胞时期与单核期为两个败育高峰期。 2.单核期以前出现小孢子母细胞粘... 以5种小麦同核异质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观察具花药及小孢子的形成与发育过程,对各个材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1.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小孢子发育的各个时期,小孢子母细胞时期与单核期为两个败育高峰期。 2.单核期以前出现小孢子母细胞粘连、大型细胞、多核质团及整个花药败育等现象,单核期发生大量败育,以小孢子胞质稀薄式解体为主,兼有部分绒毡层异常;单核期以后存留极少数小孢子,可继续进行有丝或无丝的核分裂,形成2~3核结构或多个游离核,但最终解体。 3.5种同核异质不育系,败育特点有相同和相异。相同或相近细胞质类型的材料败育表现相似。 4.认为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的败育,是核质互作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小孢子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花药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陈蕊红 叶景秀 +5 位作者 张改生 王俊生 牛娜 马守才 赵继新 朱建楚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1-440,共10页
为了能从蛋白质水平揭示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制,采用IEF/SDS-PAGE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小麦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S)-1376A及其保持系(A)-1376B在花药发育的单核期、二核期蛋白质进行了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经考马斯亮蓝染色,... 为了能从蛋白质水平揭示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遗传机制,采用IEF/SDS-PAGE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小麦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系(S)-1376A及其保持系(A)-1376B在花药发育的单核期、二核期蛋白质进行了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得到了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图谱.PDQuest软件在分子质量9.0~100.0ku、等电点4~7线性范围内,可识别约610个蛋白质点,对28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分离飞行时间质谱进行肽指纹图谱分析,并利用Mascot软件在NCBInr数据库搜索,鉴定出12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5个差异表达蛋白可能与雄性不育有关,分别是泛素结合酶E2、甘氨酸富集蛋白、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假定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及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小链克隆512,它们参与了物质能量代谢、细胞程序化死亡及花发育调控等过程,推测不育系(S)-1376A雄性不育性可能与这些生理生化代谢有关.研究结果为揭示雄性不育机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 差异蛋白质组学 双向凝胶电泳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K型不育系的易恢性及育性恢复的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詹克慧 崔党群 +4 位作者 吕德彬 许海霞 程西永 范濂 董中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490-1494,共5页
利用2个K型不育系与不同K型恢复系组配测交组合,研究了不同不育系的易恢性及其遗传机理,恢复系在年份间恢复度的稳定性以及播期、播量对育性恢复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K型不育系易恢性有明显差异,其易恢性受2对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共同... 利用2个K型不育系与不同K型恢复系组配测交组合,研究了不同不育系的易恢性及其遗传机理,恢复系在年份间恢复度的稳定性以及播期、播量对育性恢复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K型不育系易恢性有明显差异,其易恢性受2对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共同控制,不育系易恢性与恢复系恢复力差异的机理是相同的。大多数K型杂交组合的恢复度在不同年份间有较大差异,但恢复度高的组合稳定性较好,异常年份鉴定恢复系的恢复力是最有效的。播期对恢复度的影响较大,播量影响较小。抽穗至开花期间的异常高温是恢复度不稳定的主要外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K型不育系 育性恢复 易恢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K、V型胞质不育系和杂种mtDNA的RAPD分析及育性相关片段的克隆 被引量:16
9
作者 孙兰珍 姚方印 +3 位作者 李传友 李利斌 刘保申 高庆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用 RAPD技术对细胞质分别来源于粘果山羊草 (Ae.kotschyi)、偏凸山羊草 (Ae.ventricosa)、提莫菲维小麦 (T.timopheevii)的三种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 - - K型、 V型、 T型及相应的保持系、恢复系以及杂种 F1代的线粒体 DNA(mt DNA)进行了... 用 RAPD技术对细胞质分别来源于粘果山羊草 (Ae.kotschyi)、偏凸山羊草 (Ae.ventricosa)、提莫菲维小麦 (T.timopheevii)的三种普通小麦雄性不育系 - - K型、 V型、 T型及相应的保持系、恢复系以及杂种 F1代的线粒体 DNA(mt 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如下 :(1)发现在 mt DNA组织结构上 K型、V型、T型不育系之间以及与保持系之间均呈现差异 ,这从 DNA水平上提供了三类不育系胞质来源不同的证据 ;(2 )利用 2 3个引物的扩增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 ,绘制出了 T型、K型、V型三种不育系、保持系和 K、V型共同的恢复系及杂种 F1代树式遗传关系图 ;(3)对两个特异的多态性DNA片段进行了回收 ,克隆、并制备探针 ,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不育系与保持系间存在多态性 ,有两个片段可能与育性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线粒体DNA RAPD分析 育性 杂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K、V、T、CHA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的光合特性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乔晓琳 高庆荣 +3 位作者 张爱民 赵桂清 刘正斌 邱新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323-1328,共6页
利用2套同核异质的K、V、T、CHA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对其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光合特性及光合产物的积累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的胞质效应。结果表明:(1)叶绿素含量在各个材料中表现不同,K、V、T型不育系与保持系... 利用2套同核异质的K、V、T、CHA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对其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光合特性及光合产物的积累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不同小麦雄性不育类型的胞质效应。结果表明:(1)叶绿素含量在各个材料中表现不同,K、V、T型不育系与保持系相差不大,也未表现出不良效应,CHA型抽穗期的叶绿素含量为2.368—1.253mg/g,较K、V、T型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低0.668~1.719mg/g,差异显著,开花期后差距不断缩小,趋于一致;(2)K型不育系的Fv/Fm值大多保持在0.84以上,其他不育系及保持系多在0.77~0.84之间,其中ФPSⅡ也相对较高,而T型胞质类型的Fv/Fm值相对要低,在孕穗期仅为0.77~0.806,后期有所增加;(3)保持系从抽穗期到灌浆后期Pn值多在10以上,而K、V、T型3种不育胞质类型表现出负效应,尤其在灌浆后期差异显著。在抽穗期,K型不育系的Pn值较低,T型不育系的Pn值下降幅度最大,在灌浆后期降到1.45~1.9,显著低于K、V型的1.55~2.85,太911289CHA型不育系的Pn值较高而冀5418CHA不育系Pn值较低;(4)不同不育类型的光合产物积累存在~定差异,K、V、T型3种不育系的千粒重为29.1~37.82g,CHA型不育系仅22.73~23.51g,均低于保持系,在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上也有类似的表现,但是CHA型不育系蛋白质含量为19.13%-19.93%,高于其他类型不育系0.58%-3.08%,保持系最低,仅15.47%~15.38%,说明CHA造成的伤害对光合产物积累造成的影响要大于胞质效应;(5)不同基因型对细胞质的反应不同。冀5418不育系与其B系在光合速率及光合产物积累上的增减幅度小于太911289,说明后者对胞质反应较前者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胞质效应 雄性不育系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T、V、CHA型杂种小麦品质性状的细胞质效应 被引量:13
11
作者 高庆荣 张爱民 +2 位作者 王瑞霞 乔晓琳 张永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7,共5页
采用 2个母本基因型、4种细胞质类型的两因素实验设计 ,对T、K、V、CHA型杂种小麦的品质性状表现及其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K、V、T型细胞质对杂种小麦某些品质性状具有正向效应 ,其中K型细胞质效应较大 ,其杂种的千粒重、面... 采用 2个母本基因型、4种细胞质类型的两因素实验设计 ,对T、K、V、CHA型杂种小麦的品质性状表现及其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K、V、T型细胞质对杂种小麦某些品质性状具有正向效应 ,其中K型细胞质效应较大 ,其杂种的千粒重、面粉白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淀值、降落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评价值均表现正向杂种优势 ,超MP 2 .0 8%~ 16 .82 % ,与V、T、CHA型相比有多个性状优势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容重和吸水率的杂种优势在细胞质间差异不显著 ,无细胞质优势效应 ;母本基因型与细胞质具有交互作用 ,对杂种F1 代的性状表现具有一定影响。杂种F1 的容重和评价值的互作值较大 ,分别为 2~ 34g·L- 1 和 2~ 2 8,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的互作值较小 ,分别为0 .4 2 %~ 2 .4 %和 0 .2~ 2 .2min。对优势效应大的细胞质类型 ,选择敏感的母本基因型配制杂种有利于提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效应 杂种小麦 雄性不育系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K型雄性不育系易恢性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詹克慧 高翔 +3 位作者 程西永 许海霞 董中东 崔党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7-72,共6页
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对16个K型不育系与12个恢复系组配的192个杂交组合的恢复度进行了鉴定,研究了不同不育系易恢性的差异以及恢复系的恢复力表现。结果表明,在16个不育系中,豫麦3号、豫农93019、豫农93151和漯珍1号的平均恢复度都在70%以... 在两种环境条件下对16个K型不育系与12个恢复系组配的192个杂交组合的恢复度进行了鉴定,研究了不同不育系易恢性的差异以及恢复系的恢复力表现。结果表明,在16个不育系中,豫麦3号、豫农93019、豫农93151和漯珍1号的平均恢复度都在70%以上,为易恢性好的类型;豫教1号、豫农93221、S33、豫农92369、豫农92368和豫农92382的平均恢复度在60%-70%,为易恢性中等的类型;MS43、S34、豫麦21号、S43、矮82056和豫农212M2的平均恢复度在60%以下,为易恢性差的类型。在12个恢复系中,携带2对恢复基因的豫麦2号不仅平均恢复度高,而且在不同不育系间恢复力最稳定;豫麦54号和豫麦66号的恢复力最差,二者均没有携带Rfv1基因。不育系与恢复系间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K型不育系 育性恢复 易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杂种线粒体DNA的RFLP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姚方印 孙兰珍 +2 位作者 李传友 刘宝申 高庆荣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707-714,共8页
对细胞质分别来源于提莫菲维 ( T.timopheevii) ,粘果山羊草 ( Ae.kotschyi) ,偏凸山羊草 ( Ae.ventricosa)的 3种普通小麦的雄性不育系 ,相应保持系和恢复系及其杂种的 mt DNA用 1 2个线粒体基因探针进行了 RFL P分析 ,结果为 :( 1 ) T... 对细胞质分别来源于提莫菲维 ( T.timopheevii) ,粘果山羊草 ( Ae.kotschyi) ,偏凸山羊草 ( Ae.ventricosa)的 3种普通小麦的雄性不育系 ,相应保持系和恢复系及其杂种的 mt DNA用 1 2个线粒体基因探针进行了 RFL P分析 ,结果为 :( 1 ) T、K、V型不育系的 mt DNA在组织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 ;( 2 ) T、K、V不育系的 mt DNA与共同的保持系间显著不同 ,推测 mt D-NA与小麦 cms有关 ;( 3)在 ATP6/Hind ,ATP6/Bam HI,2 6S/Hind ,2 6S/Bam HI组合中 ,检测到 T、K型不育系与其相应 F1代之间出现了多态性 ,证明核恢复基因影响 mt DNA的结构 ;( 4 )把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着重比较不育系和 F1代之间的差异 ,并对其差异与 cms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线粒体 DNA 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性对小麦K、V、T型不育系育性及籽粒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吴世文 高庆荣 +4 位作者 孙哲 王茂婷 孙正娟 袁凯 于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95-1002,共8页
为进一步探寻小麦不育系的不育机制和籽粒不饱满的生理机制,以冀5418核基因为遗传背景,对同核异质K、V、T型不育系叶片、幼穗和籽粒中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ase)活性和淀粉积累量进行了动态观... 为进一步探寻小麦不育系的不育机制和籽粒不饱满的生理机制,以冀5418核基因为遗传背景,对同核异质K、V、T型不育系叶片、幼穗和籽粒中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ase)活性和淀粉积累量进行了动态观测,并与各自的保持系进行了比较。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不育系幼穗中AGPase活性较保持系高9.33~27.94μmolg-1FWh-1,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133.81,P<0.0001);而在四分体期,不育系幼穗中该酶活性极显著低于保持系(F=13.97~75.20,P<0.0001),差异为4.27~7.44μmolg-1FWh-1。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至四分体时期,不育系叶片中AGPase活性较保持系高7.39~80.77μmolg-1FWh-1,差异极显著(F=135.76~5454.28,P<0.0001)。不育系强、弱势粒中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积累量、AGPase平均活性、淀粉含量及直/支比均极显著低于保持系,且这些指标均表现为强势粒显著高于弱势粒。Logistic方程显示,不育系籽粒淀粉积累量的减少主要由淀粉积累速率降低引起;籽粒AGPase活性与淀粉积累速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4460~0.7150,P=0.0004~0.0487);灌浆期,叶片中AGPase活性与光合速率呈负相关(r=-0.28634,P=0.2823)。因此,雄性不育的可能原因是雌雄蕊原基分化期幼穗和叶片中AGPase活性高,幼穗发育所需能量供应不足;而四分体期幼穗AGPase活性低,影响花粉中淀粉积累。不育系对籽粒AGPase活性具有明显的不良胞质效应,降低ADPG供应水平,影响淀粉的积累,以及旗叶AGPase活性对净光合速率的不良影响,是籽粒不饱满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不育机制 同核异质小麦不育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庆富 覃亚 +2 位作者 谭武芳 刘漂 杨天飞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2-65,共4页
以三种小麦胞质雄性不育系(Q型不育系、T型不育系和AL型不育系)与13个Q型胞质恢复系进行杂交,以花粉碘染率为指标,比较研究了不同恢复系对不同不育系的恢复度.研究发现,尽管Q型胞质恢复系本身育性正常,但它与Q型不育系杂交后所得F1代,... 以三种小麦胞质雄性不育系(Q型不育系、T型不育系和AL型不育系)与13个Q型胞质恢复系进行杂交,以花粉碘染率为指标,比较研究了不同恢复系对不同不育系的恢复度.研究发现,尽管Q型胞质恢复系本身育性正常,但它与Q型不育系杂交后所得F1代,育性有较大变幅,花粉碘染率0.177 7~0.774 7.有些恢复系如QR3、QR3-37、QR30207等对AL型不育系、恢复系QR2-143对T型不育系的恢复度(杂种花粉碘染率)较高,达0.85以上.在对供试恢复系对不同不育系的恢复度进行t检验后发现,这三种不育系在恢复程度上无显著差别,说明它们可能是同类不育系,或者可能是所涉及的恢复系具有广泛恢复能力.在上述三种类型不育系中,QA92-8的可恢复程度偏低,其原因可能是其核遗传背景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胞质雄性不育系 育性恢复 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姜奇彦 张改生 +3 位作者 王军卫 王小利 刘宏伟 牛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986-990,共5页
应用石蜡切片和醋酸洋红压片法,从细胞学角度对4个同质异核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ms bicor -8222、ms bicor -80 6 、ms bicor -5-4及ms bicor -5-8的花粉败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 4种不育系败育特点总趋势基本雷同,但也因特... 应用石蜡切片和醋酸洋红压片法,从细胞学角度对4个同质异核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ms bicor -8222、ms bicor -80 6 、ms bicor -5-4及ms bicor -5-8的花粉败育过程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1 4种不育系败育特点总趋势基本雷同,但也因特定核型亦存在一些差异; 2 二角型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与其保持系相似,花粉败育就花药而言,中层有延迟退化、解体的趋势,就花粉粒而言,败育主要发生在二细胞花粉粒后期至三细胞花粉粒期; 3 4个不育系花粉败育异常,主要表现为二分体细胞内有微核出现,内缘壁周缘细胞均呈次生纤维状增生;维管束鞘细胞排列不规则,花粉大小不一; 4 花粉败育与营养供应无直接关系,细胞核对花粉育性及育性相关性状相对细胞质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二角型雄性不育系 花粉败育 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类小麦CMS育性基因分布区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郭艳萍 程海刚 +1 位作者 张改生 张慧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7-1013,共7页
为更有效地选育小麦不育系的高恢复系,以8个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ytoplasmic malesterility,CMS)为测验种,对310份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普通小麦品种及亲本材料对粘类小麦CMS系的育性恢保关系进行调查,并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了粘... 为更有效地选育小麦不育系的高恢复系,以8个粘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ytoplasmic malesterility,CMS)为测验种,对310份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普通小麦品种及亲本材料对粘类小麦CMS系的育性恢保关系进行调查,并采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了粘类小麦CMS育性基因的地区分布。结果表明:(1)高恢复能力的品种在中国春麦区和南方冬麦区的分布比例均超过50%,具有保持性的品种在加拿大分布最多,我国北方冬麦区次之,春麦区分布最少。(2)不同地区品种恢复度存在差异。(3)将48个普通品种聚为3类:第1类品种对粘类CMS的平均恢复度均低于20%,属全不育和高不育类型;第2类品种的平均恢复度在20%~55%范围内,基本属于半不育类型;第3类品种的平均恢复度均大于55%,属高可育和全可育类型。(4)对不育系进行聚类:90-110核背景下,K型和V型聚为一类,Ven型和B型聚为一类;224核型下V型和B型聚为一类,再和K型聚为一类,与Ven型距离最远;相同细胞质背景下,90-110和224两种核型分别在一定水平上被分为2个类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粘类CMS 育性基因 分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线粒体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巴青松 张改生 +1 位作者 李桂萍 傅兆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1,共6页
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CMS是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互作的结果。线粒体基因组是细胞质育性因子的载体,其突变和重组与CMS有直接关系。本文综述了线粒体基因组... 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大量研究表明CMS是线粒体基因与细胞核基因互作的结果。线粒体基因组是细胞质育性因子的载体,其突变和重组与CMS有直接关系。本文综述了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及线粒体DNA多态性、线粒体基因转录、线粒体多肽差异和线粒体细胞学超微结构等几个方面与CMS的关系,并对小麦CMS分子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清晰揭示CMS形成的分子机制及最终对CMS三系杂交种选育和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线粒体 细胞质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辐射雄性不育系89AR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线粒体DNA的RAPD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岳光 杨典洱 +1 位作者 王琳清 王斌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共4页
8 9AR是通过辐射结合远缘杂交获得的新疆小麦亚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采用 RAPD技术对 89AR及其保持系原冬 3号和恢复系 BPM1 5的线粒体 DNA(m t DNA)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89AR与其保持系原冬 3号之间扩增带的差异率为 38.9% ,而原... 8 9AR是通过辐射结合远缘杂交获得的新疆小麦亚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采用 RAPD技术对 89AR及其保持系原冬 3号和恢复系 BPM1 5的线粒体 DNA(m t DNA)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89AR与其保持系原冬 3号之间扩增带的差异率为 38.9% ,而原冬 3号和 BPM1 5之间差异仅为 14 .9% ,不育系与保持系 m t DNA之间的差异显著 ,推测这种差异与不育性有关。为了进一步研究 89AR的雄性不育机理 ,我们采用 RAPD技术分析了同质异核的不育系 89AR(原冬 3号 )与 89AR(原冬 3号 )× BPM1 5杂种 F1 的 m t DNA的多态性扩增 ,结果表明 ,不育系与其杂种F1 之间即同质异核间 mt DNA扩增带存在差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9AR 保持系 恢复系 线粒体 小麦 辐射 雄性不育系 MTDNA RAPD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DNA-RAPD方法筛选与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相关的线粒体转录产物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鹏 牟秋焕 +4 位作者 石运庆 刘保申 董树亭 孔进 李阳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50-754,共5页
为了研究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不育机理,以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一套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利用cDNA-RAPD方法对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F1线粒体RNA进行了比较分析。共用了284个引物,有104个引物在不育系和保持系间存在扩增差异,22个引... 为了研究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不育机理,以V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一套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利用cDNA-RAPD方法对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F1线粒体RNA进行了比较分析。共用了284个引物,有104个引物在不育系和保持系间存在扩增差异,22个引物在不育系和杂种F1间存在扩增差异,找到了一个在不育系中特异表达的差异片段S238999,Northern杂交证实该片段在不育系、保持系和杂种F1的转录的确有差异,它的转录本丰度随着恢复基因的导入明显降低,表明该片段与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通过NCBI数据库的同源性比对,发现该片段仅与一个Hordeum vulgare基因组DNA片段有84 bp的同源序列,表明这是一个新的可能与V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线粒体RNA RA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