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KE/PSO-SVR的香炉评价与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文思 李晶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7-454,485,共9页
目的 旨在设计一款融合文化元素的香炉,通过融合机器学习算法提高设计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方法 首先,使用里克特量表法设计问卷进行调研。在收集到足够的反馈后,使用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回归(PSO-SVR)方法对产品特性-用户反馈这一非线性... 目的 旨在设计一款融合文化元素的香炉,通过融合机器学习算法提高设计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方法 首先,使用里克特量表法设计问卷进行调研。在收集到足够的反馈后,使用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回归(PSO-SVR)方法对产品特性-用户反馈这一非线性组合进行建模并得出最优模型。以优化后的模型为基础,得出最优的产品特性组合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产品设计。结论 以该方法进行的香炉设计生成结果用户满意度高,设计过程更为便捷。用户对最优设计的评价结果与系统的预测结果高度一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先进性。本研究更好地平衡了设计师的主观体验和用户的客观信息,提高了产品设计决策的准确性,帮助设计师开发出与用户需求密切相关的创新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评价 香炉设计 用户情感需求 感性工程 优化支持向量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唐香囊 被引量:3
2
作者 尚刚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54-57,共4页
唐代的香囊尤负盛名,而何家村与法门寺的出土物展现了金银艺术的由盛转衰。熏香之外,香囊还有暖手的功用。香囊起于西汉之说未必可信,其制作自唐代始相沿不绝,蒙元时代,又在伊斯兰世界引来仿效。唐人也将这种圆形器具称为"香球&quo... 唐代的香囊尤负盛名,而何家村与法门寺的出土物展现了金银艺术的由盛转衰。熏香之外,香囊还有暖手的功用。香囊起于西汉之说未必可信,其制作自唐代始相沿不绝,蒙元时代,又在伊斯兰世界引来仿效。唐人也将这种圆形器具称为"香球",此称谓被后人沿用。唐以来的香囊还有玉石和丝绸材质,著名的杨妃香囊即丝绣制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囊 香球 蹙金 杨妃香囊 《西京杂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当进香习俗地域分布刍议 被引量:8
3
作者 杨立志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19,共6页
武当山朝山进香习俗历史悠久,在全国影响很大。根据地方志、金石铭文等资料记载,元明以来到武当山进香的香客来自今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台... 武当山朝山进香习俗历史悠久,在全国影响很大。根据地方志、金石铭文等资料记载,元明以来到武当山进香的香客来自今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台湾等地。这些史料显示,元明以来武当进香习俗具有全国性的地域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当山 朝山进香 香客 真武信仰 地域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西地区博物馆藏长柄铜香炉──兼谈敦煌壁画的长柄香炉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明珠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8-33,共6页
本文将定西博物馆藏长柄铜香炉与敦煌壁画所绘作了对比,又据敦煌文献定名,并探讨这种香炉在古代是普遍使用的一种供养具。
关键词 定西博物馆 长柄铜香炉 敦煌壁画 敦煌文献 供养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所见晋唐时期的长柄香炉 被引量:3
5
作者 冯慧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2-133,共12页
晋唐时期的长柄香炉在中国出土品和日本传世品中均有所见,本文梳理其实物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该如何准确命名,并将它们分为鹊尾、狮子镇、塔形镇和如意形几类,且进行时代先后排序,探讨其演变规律。笔者考察相关壁画内容组合和文献资... 晋唐时期的长柄香炉在中国出土品和日本传世品中均有所见,本文梳理其实物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其该如何准确命名,并将它们分为鹊尾、狮子镇、塔形镇和如意形几类,且进行时代先后排序,探讨其演变规律。笔者考察相关壁画内容组合和文献资料,通过分析长柄香炉出现的场合,探讨了其具体用法,推测长柄香炉不仅仅用于供养,还有表示礼敬及导引的作用。其用途并不限于佛教,在道教文献中长柄香炉也不鲜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柄香炉实物 图像 手炉 佛教 供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华宫”铜炉年代考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小平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69,共6页
"奇华宫"铜炉因铭刻"天汉二年"往往被认定为西汉武帝时期遗物,但是其器形与与唐宋时期的香炉十分接近,与汉六朝时期的炉相差甚远;铜炉腹部和足面装饰狮子图案也流行于唐宋时期;铭文所记二级工官制度目前发现仅出现... "奇华宫"铜炉因铭刻"天汉二年"往往被认定为西汉武帝时期遗物,但是其器形与与唐宋时期的香炉十分接近,与汉六朝时期的炉相差甚远;铜炉腹部和足面装饰狮子图案也流行于唐宋时期;铭文所记二级工官制度目前发现仅出现于汉元帝及以后时期,汉武帝时期并没有出现。据此判断"奇华宫"铜炉所刻铭文乃后期伪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华宫”铜炉 西汉 唐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陶瓷香炉造型设计探究
7
作者 陈钧锴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0-83,共4页
以中国古代陶瓷香炉的造型设计演变路径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从中总结出陶瓷香炉造型的设计要素为烟气的走向控制和炉内气流方向的设计。
关键词 陶瓷香炉 豆式炉 博山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丽青瓷鼎形炉的年代和社会功能初探:兼与张公巷窑出土器物之比较 被引量:1
8
作者 成高韵 刘朝晖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32-36,共5页
0引言当前,河南汝州的张公巷窑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一座官窑[1-3],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但由于它的地层堆积复杂,从北宋到金代的文物均有出土[4],加之各类器物烧造年段不长,因此出土器物的具体年代一般较难考证.鼎形炉是张公巷窑出土器物之... 0引言当前,河南汝州的张公巷窑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一座官窑[1-3],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但由于它的地层堆积复杂,从北宋到金代的文物均有出土[4],加之各类器物烧造年段不长,因此出土器物的具体年代一般较难考证.鼎形炉是张公巷窑出土器物之一,是一类模仿青铜器型的瓷器,高丽青瓷的相关文献中介绍其为没有花盖、只有下部香炉的三足器型,在《宣和博古图》里也可看到它的具体外形特征.高丽的北宋使臣徐兢认为高丽青瓷和汝窑类似[5]①,这一观点为考证张公巷窑出土器物具体年代及其时代背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张公巷窑 高丽青瓷 鼎形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香炉造型设计的和谐理念 被引量:8
9
作者 魏洁 顾平 刘琛淼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26-130,共5页
目的分析传统焚香器具——香炉设计思想对当今设计的意义。方法分析了香炉的造型来源、设计方法以及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结论要想使当今的设计在世界文明浪潮中保持独立的识别性和长远的发展,必须结合传统造物精神的内涵,才可制造出能唤... 目的分析传统焚香器具——香炉设计思想对当今设计的意义。方法分析了香炉的造型来源、设计方法以及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结论要想使当今的设计在世界文明浪潮中保持独立的识别性和长远的发展,必须结合传统造物精神的内涵,才可制造出能唤醒灵魂并符合本土精神要素的优秀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炉 传统 思想 造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冈石窟雕刻中的长柄香炉小议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雪芹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46,共6页
通过对云冈石窟雕刻中长柄香炉的调查,笔者认为长柄香炉在云冈石窟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北魏太和年间,这一器物并不是当时普及的供器,而是身份较高的人才有资格使用。云冈石窟中的长柄香炉虽有炳灵寺的遗风,但创新多于传承,对后世长柄香... 通过对云冈石窟雕刻中长柄香炉的调查,笔者认为长柄香炉在云冈石窟出现的时间大约是在北魏太和年间,这一器物并不是当时普及的供器,而是身份较高的人才有资格使用。云冈石窟中的长柄香炉虽有炳灵寺的遗风,但创新多于传承,对后世长柄香炉的雕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长柄香炉 供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视角下束腰构件对古家具形制的意义研究--以明清几类家具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盛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0-73,共4页
对明清几类家具的束腰构件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符号学角度对束腰构件与家具整体形制之间的关系、束腰构件在古家具中的符号学形式、束腰构件与古家具形制发展的关系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图例分析法、归纳法和图像重构法,结合平面构成原... 对明清几类家具的束腰构件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符号学角度对束腰构件与家具整体形制之间的关系、束腰构件在古家具中的符号学形式、束腰构件与古家具形制发展的关系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图例分析法、归纳法和图像重构法,结合平面构成原理分析得出:①几类家具中束腰构件在结构形态上具有分隔与连接功能;②几类家具装饰发展的根源是基于社会体系产生的多元化装饰形态;③家具符号系统对个体的构件有明确的指向作用。此外深入剖析了局部构件对于家具形态变迁的具象化意义,为完善我国古家具造型与装饰研究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束腰构件 古家具 明清家具 香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明代鋄金熏炉的工艺 被引量:1
12
作者 黎永辉 邓汶慧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8-126,共9页
以无损的科学分析方法研究3件明宣德年制的鋄金熏炉,以解释明代时期的工艺特色。研究方法包括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扫描电镜/能谱测定铁体和鋄金的成分,反射光显微镜深入观察铁器表面网纹坑的分布,密度和深度。以红外光谱仪检测得出熏... 以无损的科学分析方法研究3件明宣德年制的鋄金熏炉,以解释明代时期的工艺特色。研究方法包括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扫描电镜/能谱测定铁体和鋄金的成分,反射光显微镜深入观察铁器表面网纹坑的分布,密度和深度。以红外光谱仪检测得出熏炉的表面褐色涂料为传统的大漆。以探索当中3件熏炉工艺的异同,讨论技术上的改良变化为器物带来的好坏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鋄金熏炉 鋄金工艺 大漆 网纹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