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捕光复合物LHCⅡ的荧光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4
1
作者 彭菊芳 王水才 +3 位作者 贺俊芳 蔡霞 刘晓 匡廷云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215,共4页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 ,在 2 73K下用波长为 5 0 7nm的光激发对菠菜光系统Ⅱ捕光天线LHCⅡ的光谱特性和时间特性作了研究 将获得的荧光光谱进行高斯解析 ,得到 6个光谱组分 ,反映了光谱特性 :Chla6 6 26 6 0 /6 6 1、Chla/b6 726 7...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 ,在 2 73K下用波长为 5 0 7nm的光激发对菠菜光系统Ⅱ捕光天线LHCⅡ的光谱特性和时间特性作了研究 将获得的荧光光谱进行高斯解析 ,得到 6个光谱组分 ,反映了光谱特性 :Chla6 6 26 6 0 /6 6 1、Chla/b6 726 70 /6 71、Chla6 83 56 80 /6 81和Chla6 99 96 95 0 ,而中心波长为 738.6nm、76 1.0nm的光谱组分则可能对应着主发射峰的振动副带 通过对荧光衰减曲线进行三指数时间拟合 ,得到激发能在LHCⅡ中传递的时间常数 :8.8ps、5 0 0ps、1.6n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光复合物LHC 荧光光谱特性 时间特性 Chlα CHL b 类胡萝卜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冬期广玉兰阳生叶和阴生叶PSⅡ功能及捕光色素分子内禀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胡文海 叶子飘 +1 位作者 闫小红 杨旭升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1-287,共7页
捕光色素分子的内禀特性不仅决定了光能的吸收与传递,也将影响到激发能向光化学反应、热耗散和叶绿素荧光的分配。本文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和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机理模型,研究了越冬期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阳生叶和阴生叶两种不... 捕光色素分子的内禀特性不仅决定了光能的吸收与传递,也将影响到激发能向光化学反应、热耗散和叶绿素荧光的分配。本文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和光合电子流对光响应机理模型,研究了越冬期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阳生叶和阴生叶两种不同光环境下叶片PSⅡ功能及其捕光色素分子内禀特性的差异,以探索广玉兰越冬的光保护策略。结果表明:越冬期低温导致叶片轻微光抑制的发生,全光照加剧了阳生叶光抑制程度,而弱光环境有利于阴生叶光抑制的恢复。阳生叶可通过降低叶绿素含量和捕光色素分子数量以减少对光能的吸收,并且具有较强的光化学和热耗散能力以保护光合机构免受低温强光伤害。而阴生叶虽然其光化学反应能力相对较弱,但具有较强的热耗散能力,可有效地保护其免受短时曝露在强光下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玉兰 越冬期 PS功能 捕光色素分子内禀特性 光保护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系统Ⅱ捕光复合物中能量传递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任兆玉 贺俊芳 +2 位作者 王水才 侯洵 匡廷云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13-518,共6页
采用时间分辩荧光光谱技术研究捕光色素复合体 (LHC )荧光的时间光谱特性 .以脉宽为 1 2 0 fs、重复率为 82 MHz、波长为 3 60 nm~ 42 0 nm激光激发 L HC 样品荧光 .原始信号经过数据处理 ,多指数拟合 ,解得了能量在 LHC 中传递的时间... 采用时间分辩荧光光谱技术研究捕光色素复合体 (LHC )荧光的时间光谱特性 .以脉宽为 1 2 0 fs、重复率为 82 MHz、波长为 3 60 nm~ 42 0 nm激光激发 L HC 样品荧光 .原始信号经过数据处理 ,多指数拟合 ,解得了能量在 LHC 中传递的时间常量分别为 3 2 0±1 0 fs、4.0± 0 .1 ps、2 0 .0± 0 .1 ps.相对应的各组分荧光占总荧光的百分比分别为 3 .4%、5 0 %、46.6% .经过全局分析 ,解得荧光强度随波长变化曲线 ,其三个峰值波长分别为65 2 nm、673 nm、692 nm(以去离子水为悬浮液 )和 65 8nm、687nm、70 0 nm(以酒精为悬浮液 ) .根据 LHC 结构以及荧光的时间、光谱特性分析 ,认为 3 2 0± 1 0 fs的时间组分属于一个单体内同一膜平面中 Chlb→Chla的能量传递时间 ;4.0± 0 .1 ps的时间组分属于同一单体中不同膜平面间 Chlb→Chla和 Chla→ Chla的能量传递时间 ;2 0 .0± 0 .1 ps的时间组分属于不同单体之间、不同三聚体之间 Ch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光复合体(LHC) 三聚体 单体 能量传递 时间常量 荧光特性 动力学 光系统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 植物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绿素缺乏油菜突变体的LHCⅡ多肽组成、蛋白含量与cab基因转录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年辉 杜林方 +2 位作者 赵云 林宏辉 梁厚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84-487,共4页
与野生型油菜相比 ,叶绿素缺乏油菜突变体 Cr35 2 9L HC 多肽组成并未发生改变 ,但其含量却都明显降低 .RNA印迹及点杂交结果都显示出 Cr35 2 9cab基因的转录增加 .这些结果表明 :该叶绿素缺乏突变体仅影响L HC 多肽的蛋白含量 ;并未影... 与野生型油菜相比 ,叶绿素缺乏油菜突变体 Cr35 2 9L HC 多肽组成并未发生改变 ,但其含量却都明显降低 .RNA印迹及点杂交结果都显示出 Cr35 2 9cab基因的转录增加 .这些结果表明 :该叶绿素缺乏突变体仅影响L HC 多肽的蛋白含量 ;并未影响其组成 ;突变体 L HC 蛋白量的减少并非 cab基因转录降低所致 .可见转录水平的调节仅对 L HC 在类囊体膜上的积累起有限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缺乏突变体 油菜 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 cab基因表达 质体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捕光天线LHCⅡ的荧光光谱特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彭菊芳 王水才 +3 位作者 贺俊芳 蔡霞 刘晓 匡廷云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5-68,共4页
采用稳态荧光光谱技术在低温 83K下用波长为 4 36nm和 5 0 7nm的连续光激发对LHCⅡ进行研究 ,得到两种波长光激发下LHCⅡ的荧光光谱 ,并采用高斯组分光谱解析的方法 ,分别解析出四个谱带 ,结合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分析 ,认为各自其中两... 采用稳态荧光光谱技术在低温 83K下用波长为 4 36nm和 5 0 7nm的连续光激发对LHCⅡ进行研究 ,得到两种波长光激发下LHCⅡ的荧光光谱 ,并采用高斯组分光谱解析的方法 ,分别解析出四个谱带 ,结合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分析 ,认为各自其中两个反映了两种光谱特性 :Chla6 83 6 6 80 /6 81、Chla6 94 .06 90 .0 和Chla/b6 71.4 6 70 .0 和Chla6 83.86 80 /6 81,其余两个长波长组分可能是Chla分子主发射峰的振动副带 另外还将两种波长光激发下得到的荧光光谱特性做了比较 ,4 36nm光激发下LHCⅡ发出的荧光强度要高于 5 0 7nm光的激发 ,这是由于接收 4 36nm光的Chla分子数目多于接收5 0 7nm光的类胡萝卜素分子 ,且 4 36nm下Chla的吸收率也大于 5 0 7nm下类胡萝卜素的 从峰值上看 ,4 36nm较 5 0 7nm光激励下的荧光光谱峰值产生红移 ,表明在不同波长光激励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光天线LHC Chlα Chlb 类胡萝卜素 荧光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作为DNA分子光开关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3
6
作者 张黔玲 史菊英 +1 位作者 刘剑洪 王明良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3-259,共7页
阐述八面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配合物的荧光会发生显著变化,使其能够作为DNA的敏感探针.介绍八面体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在DNA结构探针、DNA分子光开关及DNA序列选择断裂试剂等生... 阐述八面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质.当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与DNA作用时,配合物的荧光会发生显著变化,使其能够作为DNA的敏感探针.介绍八面体多吡啶钌(Ⅱ)配合物在DNA结构探针、DNA分子光开关及DNA序列选择断裂试剂等生物无机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评述单核及双核钌(Ⅱ)多吡啶配合物作为DNA分子光开关方面的研究前景与方法,对深入研究新型高效的DNA分子光开关提出建议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钌()多吡啶配合物 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光开关 双核 过渡金属离子 核酸分子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Ⅱ)-PAN-SDBS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钴 被引量:3
7
作者 刘运美 杨静 高治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67-1469,共3页
在pH=9.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Co(Ⅱ)与PAN形成带正电荷的二元阳离子螯合物。进而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形成离子缔合物Co(Ⅱ)-PAN-SDBS体系,体系RRS强度增强,并产生相应的共振散射光谱。在0-5.0×10^-7g/mL浓度范围内... 在pH=9.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Co(Ⅱ)与PAN形成带正电荷的二元阳离子螯合物。进而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BS形成离子缔合物Co(Ⅱ)-PAN-SDBS体系,体系RRS强度增强,并产生相应的共振散射光谱。在0-5.0×10^-7g/mL浓度范围内,△IRRs与Co(Ⅱ)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r=0.9980,检出限为2.68×10^-9g/mL。将该法用于人发、茶叶、维生素B12中钴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7.83%-105.4%。方法选择性好,有较高灵敏度,操作简便,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AN-SDBS 离子缔合物 共振光散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根羽藻外周天线LHCⅡ寡聚体的瞬态吸收光谱(英文)
8
作者 贺俊芳 朱长军 +1 位作者 赵小侠 李院院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5-220,共6页
采用时间分辨瞬态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假根羽藻外周天线寡聚体的光保护机制.分别以667nm飞秒激光脉冲和白光脉冲作为泵浦光和探测光,探测光与泵浦光之间的延时范围和准确度分别为340ps和134fs.实验结果表明在泵浦光激发之后外周天线... 采用时间分辨瞬态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假根羽藻外周天线寡聚体的光保护机制.分别以667nm飞秒激光脉冲和白光脉冲作为泵浦光和探测光,探测光与泵浦光之间的延时范围和准确度分别为340ps和134fs.实验结果表明在泵浦光激发之后外周天线对探测光的吸收是动态变化的.对瞬态吸收光谱进行多指数拟合,并结合外周天线的荧光发射谱和激发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600am的瞬态吸收谱主要来源于类胡萝卜素分子,外周天线寡聚体至少包含四种具有光保护作用的类胡萝卜素分子,对应的S0→Sn跃迁光谱为511nm和55413.111,522nm和541nm,530nm和563nm(对应管藻黄素),536nm和575nm;类胡萝卜素分子以两种方式参与到光保护过程中:一种是直接方式,在几皮秒范围内猝灭叶绿素三重态;另一种是间接方式,在几百皮秒范围内猝灭从叶绿素分子获得能量的单线态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态吸收光谱 光合作用 泵浦探测 外周天线 光保护 类胡萝卜素 叶绿素 单线态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诱导新型羧基芳基苄醚树枝配体周边取代酞菁锌(Ⅱ)配合物的分子内能量转移
9
作者 郑思宁 陈婉玲 彭亦如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224-3229,共6页
通过紫外光谱法、稳态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比较,研究了光诱导新型1-2代羧基芳基苄醚树枝配体周边取代酞菁锌(Ⅱ)配合物的分子内能量转移。研究结果表明:1-2代羧基芳基苄醚树枝配体周边取代酞菁锌(Ⅱ)配合物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于二甲基... 通过紫外光谱法、稳态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比较,研究了光诱导新型1-2代羧基芳基苄醚树枝配体周边取代酞菁锌(Ⅱ)配合物的分子内能量转移。研究结果表明:1-2代羧基芳基苄醚树枝配体周边取代酞菁锌(Ⅱ)配合物主要以单体形式存在于二甲基亚砜中;在270nm处树枝配体吸收峰强度随着树枝代数增加而增加,因此树枝配体的光捕获能力增强;树枝代数对酞菁核的荧光特性影响显著,随着树枝代数增加,荧光寿命和荧光量子产率降低;在270nm激发,能量从外围树枝配体(给体)传递给酞菁核心(受体),这一过程中外围树枝充当能量肼的角色,随着树枝代数增加,分子内能量转移效率增大。因此,新型羧基为端基的芳基苄醚树枝酞菁锌配合物是一类新型光捕获天线结构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菁锌 树枝配体 光捕获体系 分子内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甲磺酸席夫碱-邻菲啰啉镍(Ⅱ)配合物与DNA反应的共振散射光谱的研究及应用
10
作者 赖丽燕 刘峥 +2 位作者 李巍 高炅杨 黄红霞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47-850,共4页
氨基甲磺酸席夫碱-邻菲哆啉镍(Ⅱ)配合物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的共振散射光谱在311nm处体系有共振光散射,据此提出了一种测定脱氧核糖核酸的新方法。优化的试验条件如下:①缓冲溶液的pH为7.5;②反应温度为37.5℃;③反应时间为... 氨基甲磺酸席夫碱-邻菲哆啉镍(Ⅱ)配合物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的共振散射光谱在311nm处体系有共振光散射,据此提出了一种测定脱氧核糖核酸的新方法。优化的试验条件如下:①缓冲溶液的pH为7.5;②反应温度为37.5℃;③反应时间为25min;④配合物的用量为1.1mL。脱氧核糖核酸的线性范围为0.53~7.87mg·L-1,方法的检出限为0.16mg·L-1。方法用于人工试样的分析,回收率在99.7%~102%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9)为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散射光谱法 氨基甲磺酸席夫碱-邻菲啰啉镍()配合物 脱氧核糖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卤化锰(Ⅱ)配合物的结构调控及力致发光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秦妍妍 佘鹏飞 +4 位作者 郭颂 黄晓萌 刘淑娟 赵强 黄维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9-255,共7页
力致发光是一种力刺激诱导的发光现象。由于其独特的发光方式,使得力致发光材料在结构损伤检测、压力传感、显示和安全标记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目前已报道的力致发光材料大多基于无机材料体系,而有机力致发光材料体系相对较... 力致发光是一种力刺激诱导的发光现象。由于其独特的发光方式,使得力致发光材料在结构损伤检测、压力传感、显示和安全标记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目前已报道的力致发光材料大多基于无机材料体系,而有机力致发光材料体系相对较少,并且人们对其发光机理的认识仍不清晰。在本文中,我们发现锰(Ⅱ)配合物[BPP]2[Mn Br4]具有力致发光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力致发光性质的四卤化锰(Ⅱ)配合物。改变有机阳离子配体或者卤素阴离子可对其光物理性质进行有效调控。固态下,这些锰(Ⅱ)配合物均显示出了较强的光致发光现象,同时表现出了明显的力致发光特性。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分子内/分子间强的C―H…X(X=Br或Cl)相互作用对锰(Ⅱ)配合物的力致发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由分子振动和旋转造成的能量损失。本工作将为力刺激响应型材料体系的拓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致发光 锰()配合物 绿光发射 磷光 分子内/分子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光系统Ⅱ捕光过程的超分子结构基础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安节 柳振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35-946,共12页
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是位于植物、藻类和蓝细菌等放氧光合生物类囊体膜上的重要超分子复合物,它可通过捕获光能用于激发反应中心的电荷分离并驱动电子传递过程,在常温常压下可将水分子裂解产生氧气和质子.植物光系统Ⅱ的外周... 光系统Ⅱ(photosystemⅡ,PSⅡ)是位于植物、藻类和蓝细菌等放氧光合生物类囊体膜上的重要超分子复合物,它可通过捕获光能用于激发反应中心的电荷分离并驱动电子传递过程,在常温常压下可将水分子裂解产生氧气和质子.植物光系统Ⅱ的外周存在主要和次要捕光复合物Ⅱ(major and minor light-harvesting complexⅡ,LHCⅡ),它们负责吸收光能并向光系统Ⅱ传递激发能,并且还参与非光化学淬灭和状态转换相关的捕光调节过程.近年来,围绕光系统Ⅱ和LHCⅡ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本文总结了PSⅡ、LHCⅡ和二者共同组成的PSII-LHCII超级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历程以及最新进展,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系统 捕光复合物 结构生物学 膜蛋白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四氮唑的Cu(Ⅰ)/Cu(Ⅱ)配合物及其可见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 被引量:4
13
作者 侯不唯 李恺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07-1014,共8页
利用1,2,4,5-四(2H-四氮唑)苯配体(H4TTB)和三苯基磷(PPh_3)与氰化亚铜在水热/溶剂热条件下的反应得到一价铜配合物[Cu_2(TTB)_(0.5)(PPh_3)]n(1)和二价铜配合物{[Cu(TTB)0.5(H_2O)_2]·H_2O}n(2),并通过红外光谱、热稳定性分析和X... 利用1,2,4,5-四(2H-四氮唑)苯配体(H4TTB)和三苯基磷(PPh_3)与氰化亚铜在水热/溶剂热条件下的反应得到一价铜配合物[Cu_2(TTB)_(0.5)(PPh_3)]n(1)和二价铜配合物{[Cu(TTB)0.5(H_2O)_2]·H_2O}n(2),并通过红外光谱、热稳定性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对它们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结构解析表明,1中的每个TTB4-配体都有12个N原子参与配位,进而使得配合物1拥有了二维的骨架结构,而配合物2则呈现出一维双Cu^(2+)链结构。这两个配合物在可见光照射下对罗丹明B(RhB)和亚甲基蓝(MB)都表现出很好的催化降解性能:氙灯照射1 h,一价铜配合物1和二价铜配合物2对Rh B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88%和78%;而这两个配合物对MB的降解效果更好,在40 min后都达到了93%,这也说明一价铜配合物和二价铜配合物都能有效的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Ⅰ)/Cu()合物 有机染料降解 可见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小麦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20
14
作者 韦振泉 林宏辉 +1 位作者 何军贤 梁厚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55-560,共6页
棉农 4号春小麦幼苗 (Triticum aestivum L.cv.Miannong No.4)经 - 0 .5MPa PEG溶液渗透胁迫 2 4、48和 72 h,使叶片分别受到轻度、中度和重度的水分胁迫。在此渐进水分胁迫条件下 ,叶绿体类囊体膜中光系统 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 (LHC ... 棉农 4号春小麦幼苗 (Triticum aestivum L.cv.Miannong No.4)经 - 0 .5MPa PEG溶液渗透胁迫 2 4、48和 72 h,使叶片分别受到轻度、中度和重度的水分胁迫。在此渐进水分胁迫条件下 ,叶绿体类囊体膜中光系统 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 (LHC )的各组分含量发生了不同变化。对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物进行的温和电泳结果显示 ,在轻度水分胁迫 (2 4 h)时 ,三聚体形式的 LHC b含量有所增加 ,而在中度 (48h)和重度 (72 h)胁迫下其含量减少 ,说明轻度水分胁迫对其有诱导作用 ,而中、重度水分胁迫对它有破坏作用。与 L HC b的变化不同 ,LHC a和 LHC c的含量在轻度水分胁迫时就开始下降 ,LHC d的含量在整个胁迫过程中变化不大。讨论了 LHC 各组分在水分胁迫下发生不同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小麦 光系统 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AO对Rhodobacter azotoformans外周捕光复合体LH2构象及其细菌叶绿素解离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艮贵 董彦敏 +2 位作者 杨素萍 焦念志 曲音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807-2811,共5页
为探求LDAO与LH2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深入认识LDAO对LH2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采用光谱法系统地研究了LDAO对Rhodobacter azotoformans134K20菌株LH2构象及其在极端环境中细菌叶绿素(BChl)解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室温pH 8.0缓冲... 为探求LDAO与LH2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深入认识LDAO对LH2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采用光谱法系统地研究了LDAO对Rhodobacter azotoformans134K20菌株LH2构象及其在极端环境中细菌叶绿素(BChl)解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室温pH 8.0缓冲溶液中,LDAO导致LH2构象变化,α-螺旋含量提高,Tyr和B850细菌叶绿素特征峰蓝移,能量传递效率提高。(2)在60℃pH 8.0缓冲溶液中,LH2B800和B850细菌叶绿素可解离为游离BChl。LDAO能增加LH2的高温稳定性,延缓并改变B800和B850解离过程和行为。(3)在室温强酸和强碱溶液中,LDAO加剧了B800和B850的解离并分别转化为游离细菌脱镁叶绿素(BPhe)和游离BChl,表现出不同的解离行为。在不含LDAO的强酸溶液中,B850呈现先解离再自组装的过程。LDAO作用于LH2,可使其B800和B850在不同极端环境中的解离行为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捕光复合体 细菌叶绿素 十二烷基二甲基胺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肽调控生色团自组装纳米结构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焦体峰 马凯 +2 位作者 邢蕊蕊 张乐欣 周靖欣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共12页
自然界中,蛋白质/肽与功能发色团结合,自组装形成的复合物用于光合成系统中的光捕获和能量转移。由于肽分子结构可设计、自组装形式多样,并且可与自然界中存在的蛋白质相对照,因此,通过合成肽分子来人工仿制自然界中的光捕获复合物成为... 自然界中,蛋白质/肽与功能发色团结合,自组装形成的复合物用于光合成系统中的光捕获和能量转移。由于肽分子结构可设计、自组装形式多样,并且可与自然界中存在的蛋白质相对照,因此,通过合成肽分子来人工仿制自然界中的光捕获复合物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基于肽调控的功能性生色团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结构进行人工模拟光捕获系统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且对肽调控生色团的组织形式、合成肽-生色团复合物以及肽分子与发色团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组装进行了重点阐述。同时,本文也对人工仿制光捕获复合物的光捕获性能及能量转移进行了讨论,并且对这类复合物在无机纳米粒子矿化、分子产氢产氧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调控 生色团 自组装 仿生 人工光捕获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检测植物类囊体膜蛋白体内磷酸化的方法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炯 杜林方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40-743,共4页
借助特异的磷酸蛋白探针 ,建立了快速检测植物类囊体膜蛋白体内磷酸化的方法 ,可以检测到光照处理的豌豆叶圆片类囊体膜中 8条磷酸化蛋白带存在 ,它们的分子质量分别为 6 5、 45、 36、 33、 30、 2 9、 2 0和10ku .进一步使用光系统Ⅱ... 借助特异的磷酸蛋白探针 ,建立了快速检测植物类囊体膜蛋白体内磷酸化的方法 ,可以检测到光照处理的豌豆叶圆片类囊体膜中 8条磷酸化蛋白带存在 ,它们的分子质量分别为 6 5、 45、 36、 33、 30、 2 9、 2 0和10ku .进一步使用光系统Ⅱ反应中心蛋白和捕光色素复合物Ⅱ (LHCⅡ )的特异抗体 ,确定了上述磷酸化蛋白的归属 ,分别是磷酸化D1和 (或 )D2的聚合体 (6 5ku)、CP43(4 5ku)、D2 (36ku)、D1(33ku) ,LHCB1(30ku) ,LHCB2 (2 9ku)和 psbHgene产物 (10ku) ,2 0ku小肽尚不清楚其来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磷酸化 PS核心蛋白 捕光色素复合物 检测方法 植物类囊体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L-LH2中色素分子间的单重激发态能量传递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晓辉 梁俊 +5 位作者 马菲 苏文杰 王鹏 付立民 艾希成 张建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9-153,共5页
采用飞秒时间分辨吸收光谱手段观测了在500和800nm激发下高光培养的紫色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Rps).palustris外周捕光天线LH2(HL—LH2)中不同共轭链长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简称Car)和细菌叶绿素α(Bacteriachlorophy... 采用飞秒时间分辨吸收光谱手段观测了在500和800nm激发下高光培养的紫色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Rps).palustris外周捕光天线LH2(HL—LH2)中不同共轭链长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简称Car)和细菌叶绿素α(Bacteriachlorophyll α,简称BChl α)的特征吸收光谱,光谱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HL—LH2中不同Car分子间可能存在复杂的单重激发态能量平衡过程,Car分子同时向BChl α分子发生多途径的单重激发态能量传递,B800主要接受来自Car的S2和S1态能量;B850则主要接受来自长共轭链Car(共轭双键数目n=13)的S1态和B800的激发态能量,整个能量传递过程在3~5ps内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捕光天线 细菌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激发态能量传递 时间分辨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3种抗逆相关基因对苗蚜为害的应答反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帅 崔金杰 +2 位作者 吕丽敏 王春义 雒珺瑜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5-221,共7页
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中棉所41、中棉所44、中棉所49和中棉所79等4种不同遗传背景的棉花品种在受到苗蚜为害时,编码类受体蛋白激酶(LRR-RLK)、ATP合酶β亚基(Atpβ)和捕光蛋白复合物Ⅱ(Lhcb2)等3种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在4种... 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中棉所41、中棉所44、中棉所49和中棉所79等4种不同遗传背景的棉花品种在受到苗蚜为害时,编码类受体蛋白激酶(LRR-RLK)、ATP合酶β亚基(Atpβ)和捕光蛋白复合物Ⅱ(Lhcb2)等3种代谢相关基因的变化情况。在4种棉花品种中,LRR-RLK的表达量变化情况差异较大,该类LRR-RLK的表达量变化与蚜虫的为害有关;Lhcb2基因在中棉所41的子叶和真叶中、中棉所49的真叶中、中棉所44和中棉所79的子叶中对棉蚜的为害应答比较强烈;Atpβ基因在中棉所41和中棉所49真叶中、中棉所44子叶和真叶中应答反应比较强烈,在中棉所79中应答反应较弱。以上试验结果暗示不同的棉花品种应对苗蚜为害可能存在不同的代谢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苗蚜 代谢相关基因 ATP合酶β亚基(Atpβ) 捕光蛋白复合物 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配合物磷光材料在OLED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越华 付裕 +5 位作者 沈文渊 聂飞 穆英啸 孙宇曦 曾庆明 霍延平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0-518,共9页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开发和商业化的一项关键突破是将磷光材料用作发光材料,与荧光材料相比,磷光材料的内部量子效率提高了3倍。在所有磷光材料中,方形平面铂(Ⅱ)配合物由于高的结构刚性而表现出磷光量子产率高、磷光寿命短以及化学和...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开发和商业化的一项关键突破是将磷光材料用作发光材料,与荧光材料相比,磷光材料的内部量子效率提高了3倍。在所有磷光材料中,方形平面铂(Ⅱ)配合物由于高的结构刚性而表现出磷光量子产率高、磷光寿命短以及化学和热稳定性高等优点,这对于实现具有长使用寿命的OLED至关重要。另一方面,铂(Ⅱ)配合物由于其平面配位几何形状,可以轻松构建二齿、三齿或四齿配体,从而可显著调控铂(Ⅱ)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除此之外,含多个Pt中心可以进一步增强分子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从而增强其磷光发射。基于以上考虑,该文对含二齿、三齿和四齿配体的单核及多核铂(Ⅱ)配合物在OLED发光材料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配体结构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最后,对铂(Ⅱ)配合物材料的研究难点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配合物 磷光材料 聚集诱导发光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