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toparasite communities on Tupaia belangeri (Scandentia:Tupaiidae) in surrounding areas of Erhai Lake in Yunnan,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Dong Wenge Guo Xianguo +2 位作者 Men Xingyuan Qian Tijun Wu Dian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9年第4期215-222,共8页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ctoparasite communities on Tupaia belangeri (T. belangeri)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Erhai Lake and their potential importance in medic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 Methods: Different loc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ctoparasite communities on Tupaia belangeri (T. belangeri)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Erhai Lake and their potential importance in medic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 Methods: Different locations in surrounding areas of Erhai Lake in Yunnan were selected as the investigation spots. T. belangeri were randomly captured with baited mouse cages and then brought to the laboratory for ident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body shape, size and color, and measurements such as the lengths of their body, ear and hind feet. Ectoparasites on them were collected and identified to determine the species under microscope after specimens were mounted on slides, with the clearing and drying process completed. The constituent ratio (C), prevalence (P) and average ectoparasite abundance (A) were used to test the prevalence and density of ectoparasites; Non-parametric Mann-Whitney U-tests were used to tes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abundance and richness of ectoparasites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hosts;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toparasites and the body parameters of hosts. Results: There was very high species diversity of ectoparasites found on T. belangeri and some species of ectoparasites were reported associated with human diseases. A high proportion (88%) of 107 T. belangeri was found to be infested with ectoparasites. A total of 75 species of ectoparasites on them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58 species of chigger mite, 12 species of gamasid mite, 4 species of flea and 1 species of sucking louse. Within this ectoparasite complex, 13 species were previously reported to be vectors of human disease agents. Non-parametric Mann-Whitney U-tes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T. belangeri in terms of the abundance and richness of total ectoparasites. However,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of chigger mites, sucking lice, fleas or gamasid mites present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hosts. 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none of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host body parameters with abundance and richness of total ectoparasites, chigger mites, suckinglice, fleas or gamatid mites.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is very high species diversity of ectoparasites on T. belangeri, consisting mainly of communities of sucking lice, fleas, chiggers and gamasid mi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upaia belanger ECTOPARASITES Vector-borne disease erhai lake YUNN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UFER-village模型分析洱海流域不同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
2
作者 李志刚 郑毅 +5 位作者 梁启斌 王艳霞 侯磊 李晓琳 胡丹 王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1-482,共12页
为分析洱海流域农牧系统的氮素流动特征,明确不同类型农牧系统氮素损失差异,依据农村主要产业发展类型,将洱海流域村庄划分为种植型、养殖型和农牧结合型3大类型,并进一步依据主要种植作物类型、畜禽养殖类型以及不同种养结合形式,划分1... 为分析洱海流域农牧系统的氮素流动特征,明确不同类型农牧系统氮素损失差异,依据农村主要产业发展类型,将洱海流域村庄划分为种植型、养殖型和农牧结合型3大类型,并进一步依据主要种植作物类型、畜禽养殖类型以及不同种养结合形式,划分16个亚类。最后运用村级尺度的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定量洱海流域不同农牧系统氮素投入特征、养分利用效率及环境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单位产品氮素投入量以养殖型最高(5.65~8.92 t),农牧结合型最低(1.92~2.96 t)。其中养殖型以养殖羊亚类氮素投入最高,农牧结合型中以林果+羊亚类投入最低;氮素利用效率从高到低分别为种植型(30.0%~48.8%)、农牧结合型(19.0%~30.8%)、养殖型(5.5%~10.4%)。种植型、农牧结合型、养殖型对应的最高氮素利用效率亚类分别为玉米、林果+羊、家禽;单位产品氮素环境排放量以养殖型最高(5.22~9.03 t),农牧结合型最低(0.66~1.27 t)。其中养殖型以养殖羊亚类氮单位产品氮素环境排放量最高,而农牧结合型中立体种养模式均较低(0.66~0.86 t)。氨挥发是所有类型农村农牧系统主要环境排放形式。洱海西部和北部存在较多高污染排放村,环境风险大,且高污染村以畜禽养殖为主。洱海流域农牧体系氮素投入量较高且养分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环境排放强度高,未来可结合高原湖泊流域特征,进一步推行立体种养模式,从而实现区域农牧系统与环境保护协同的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系统 NUFER-village模型 洱海流域 氮素流失 立体种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的磷干湿沉降特征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郭树芳 许稳 +2 位作者 翟丽梅 刘宏斌 雷宝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01-2911,共11页
为明确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磷(P)干湿沉降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洱海流域典型蔬菜和水旱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磷干沉降和湿沉降的时间分布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蔬菜系统PM2.5浓度均值为4... 为明确不同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磷(P)干湿沉降特征及影响因素,本研究以洱海流域典型蔬菜和水旱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种典型农田生态系统大气磷干沉降和湿沉降的时间分布特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蔬菜系统PM2.5浓度均值为41.6μg·m^(-3),显著(P<0.05)高于水旱轮作系统(34.9μg·m^(-3))。蔬菜和水旱轮作系统总磷(TP)干沉降量分别为0.233 kg·hm^(-2)和0.084 kg·hm^(-2),可溶性总磷(DTP)占90%以上,主要分布在冬季和春季(1—4月),且蔬菜系统显著(P<0.01)高于水旱轮作系统。蔬菜和水旱轮作系统TP湿沉降量分别为0.72 kg·hm^(-2)和0.91 kg·hm^(-2),以DTP沉降为主。蔬菜和水旱轮作两种农田生态系统的TP沉降均以湿沉降为主,分别占75.6%和91.6%,其中夏季和秋季(6—11月)沉降量分别占年沉降总量的70.7%和76.4%。风速、干沉降中磷浓度、大气湿度和降雨量是磷干沉降的关键影响因素,风速、大气温度、湿度和降雨量是磷湿沉降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可见,作物种植模式和气象因素等影响了PM2.5、降雨量和磷沉降速率等,进而改变了不同农田系统磷干沉降和湿沉降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农田生态系统 磷沉降 干沉降 湿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藻类时空变化及生长条件分析
4
作者 李星澄 刘光宇 +2 位作者 刘峰 宗兆星 李冬梅 《现代农业研究》 2024年第11期1-7,共7页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泊,浮游植物作为湖泊的初级生产者对湖泊状况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对洱海12个月藻类组成的调查分析,发现洱海藻类主要由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组成,其中蓝藻门的微囊藻属和硅藻门的脆杆藻属是全年的优势属。...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泊,浮游植物作为湖泊的初级生产者对湖泊状况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对洱海12个月藻类组成的调查分析,发现洱海藻类主要由绿藻门、硅藻门和蓝藻门组成,其中蓝藻门的微囊藻属和硅藻门的脆杆藻属是全年的优势属。藻类丰度和生物量随时间和空间出行显著变化,其中以秋季和南部区域最为丰富,这种时空变化特征与季节、地表径流、人口分布等多种环境因素相关。并对藻类的生长条件以及过生长后发生的水华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随后针对洱海藻类的恢复提出了详细复现方案。这为进一步认识洱海生态系统,实施湖泊保护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藻类 时空变化 生长条件 复现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水稻氮足迹与减排潜力预测
5
作者 肖作敏 刘鹏祺 +5 位作者 史晴雯 王明阳 吴语潇 陈卓 营浩 丛汶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11-1321,共11页
协同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对于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高原湖泊流域内广泛种植,然而以往对全流域水稻氮的研究往往忽视了排放因子的空间异质性,且通过田间综合技术优化对水稻增产与减排潜力的影响... 协同环境保护和粮食安全对于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高原湖泊流域内广泛种植,然而以往对全流域水稻氮的研究往往忽视了排放因子的空间异质性,且通过田间综合技术优化对水稻增产与减排潜力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为典型案例,基于洱海全域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生命周期评价与随机森林模型方法系统评估流域水稻生产氮足迹;并基于西南地区田间试验预测该流域水稻生产的减排潜力。结果表明:洱海流域水稻平均产量为8598.5 kg∙hm^(−2),平均氮肥投入量为222.0 kg(N)∙hm^(−2),主要以洱海北部和西部区域较高。平均活性氮损失为55.1 kg(N)∙hm^(−2),其中氧化亚氮(N2O)排放、氨(NH3)挥发、氮径流和氮淋洗占比分别为0.8%、61.3%、15.1%和22.9%;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洱海北部和西部具有较高的环境风险。结合区域水稻种植面积,流域水稻活性氮损失为440.0 t。通过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洱海流域水稻种植可减少22.9%的活性氮损失,同时增加21.1%的产量。该研究可为探索高原湖泊流域内水稻绿色生产可持续氮素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足迹 活性氮损失 减排潜力 洱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感生态学在洱海东岸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6
作者 尹一帆 胡多才 余京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7期76-80,85,共6页
洱海东岸恶劣的立地条件和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严重威胁着洱海流域的生态安全。从流域系统层面出发,综合性开展洱海东岸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完善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体系的现实需要。景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 洱海东岸恶劣的立地条件和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严重威胁着洱海流域的生态安全。从流域系统层面出发,综合性开展洱海东岸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是完善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体系的现实需要。景感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从生态系统整体解决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难点或关键问题。根据洱海东岸25个生态系统脆弱点的现状及问题特征,应用景感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湖滨生态带修复、森林生态修复、非煤废弃矿山修复、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等方面构建洱海东岸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系统治理工程,为洱海东岸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奠定基础,实现洱海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景感生态学 洱海东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污染负荷分析——以洱源县为例
7
作者 王智敏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年第19期92-94,97,共4页
洱源县坚持环保优先的方针,把截污治污体系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善洱海源头水环境的一个重要载体。目前,洱源县洱海流域建成并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7座,村落污水处理厂站96座,设计处理总规模为3.34万m3/d,配套建设污水... 洱源县坚持环保优先的方针,把截污治污体系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及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善洱海源头水环境的一个重要载体。目前,洱源县洱海流域建成并运行城镇污水处理厂7座,村落污水处理厂站96座,设计处理总规模为3.34万m3/d,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1 121公里,初步构建了“农户化粪池→管网→污水处理厂(站)→尾水湿地”的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通过对2021-2023年洱源县入洱海4条河流水量、水质的分析,可以看到截污治污体系在洱海保护治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可有效削减生活污水中88.12%的COD、96.94%的NH3-N、75.42%的TN、92.63%的TP,同时将向河道贡献的COD污染负荷从34.17%降低至3.96%,NH3-N污染负荷从1 692.07%降低至51.38%,TP污染负荷从195.59%降低至14.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截污治污体系 污染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灌水模式对稻田可溶性氮磷浓度的影响
8
作者 贺文保 王莹 +3 位作者 陈丽红 刘清圣 陆金文 王根茂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5期86-91,112,共7页
面源污染是全球水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氮磷污染是面源污染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探索洱海流域水稻种植较优的灌水模式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减少面源污染,开展了稻田不同灌水模式施肥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氮磷浓度变化试验... 面源污染是全球水环境污染治理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氮磷污染是面源污染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探索洱海流域水稻种植较优的灌水模式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减少面源污染,开展了稻田不同灌水模式施肥后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氮磷浓度变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施肥量处理下,稻田地表水中铵态氮和磷酸盐浓度在施肥后1 d达到峰值,7 d达到最低值,之后趋于相对稳定。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峰值滞后2 d。与常规淹灌模式相比,控制灌溉模式同一指标浓度总体较高,有利于提高水肥利用率,同时渗漏量较低,使得通过渗漏进入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灌水模式 控制灌溉 常规淹灌 可溶性氮磷 洱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农田氮、磷流失特性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汤秋香 任天志 +5 位作者 雷宝坤 翟丽梅 胡万里 张继宗 林涛 刘宏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8-615,共8页
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农田氮、磷流失特性,客观评价环境污染风险。试验在洱海北部地区沿弥苴河和罗时江流域的7个乡镇进行。采用定点取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点重复监测,调查不同轮作模式、轮作周期内田面水和沟... 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农田氮、磷流失特性,客观评价环境污染风险。试验在洱海北部地区沿弥苴河和罗时江流域的7个乡镇进行。采用定点取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点重复监测,调查不同轮作模式、轮作周期内田面水和沟渠水的氮、磷含量变化情况,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磷污染的负荷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田面水中,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素的流失差异显著且以水溶态为主,可溶性氮浓度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油菜-水稻模式最低,其它轮作模式居中分布;降雨径流氮流失量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磷素流失总量偏低,且以泥沙结合态为主,轮作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田面水质劣于沟渠水,田面水对沟渠水存在不同程度增荷作用;农田水对沟渠水总氮和总磷的增荷率分别为73%和82%,其中追肥是导致农田水对沟渠水增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大蒜-水稻是洱海流域农田氮、磷流失风险最高的种植模式;蚕豆-水稻比大蒜-水稻模式减少氮素流失风险38%。因此,应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为洱海流域种植结构调整、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农田 轮作 氮磷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北部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汤秋香 翟丽梅 +4 位作者 雷宝坤 刘宏斌 任天志 郑洁 刘培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63-2170,共8页
为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改善洱海水质、遏制富营养化发展,以洱海流域北部8个乡(镇)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与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洱海流域北部10种典型轮作模式的施肥量、作物养分吸收量、农田养分盈余量以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对... 为减少农田氮磷流失,改善洱海水质、遏制富营养化发展,以洱海流域北部8个乡(镇)为研究区域,采用现场调查与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洱海流域北部10种典型轮作模式的施肥量、作物养分吸收量、农田养分盈余量以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对不同轮作模式农田养分平衡及残留特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水稻-大蒜轮作模式下有机肥和氮肥的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水稻-蔬菜作物轮作模式的磷肥投入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不同轮作模式间土壤养分残留差异性以硝态氮最为突出:水稻-大蒜轮作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达43.4mg.kg-1,明显高于其他轮作模式;10种轮作模式均处于养分盈余状态,以水稻-大蒜轮作模式养分盈余量最大,为1258.8kgN.hm-2和1472.7kgP2O5.hm-2;养分盈余量差异主要凸现在小春季作物上;土壤中易流失的硝态氮、铵态氮和速效磷与氮磷肥的投入量和养分盈余均呈显著相关。表明水稻-大蒜和水稻-蔬菜轮作是洱海流域农田环境污染风险较高的种植模式,需要重点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模式 农田养分平衡 土壤养分残留 洱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哈湖和洱海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明义 张伟 +2 位作者 梁小兵 郑娅萍 赵由之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10,19,共3页
采用MPN法分析了贵州阿哈湖和云南洱海春秋两个季节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结果表明淡水湖泊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低于海洋沉积物;洱海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低于阿哈湖沉积物,秋季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高于春季,且有该类微生物... 采用MPN法分析了贵州阿哈湖和云南洱海春秋两个季节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结果表明淡水湖泊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低于海洋沉积物;洱海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低于阿哈湖沉积物,秋季沉积物硫酸盐还原菌含量高于春季,且有该类微生物栖息的沉积物深度增加。分析造成硫酸盐还原菌含量发生改变的环境因素可能是沉积物中硫酸根浓度、温度以及有机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硫酸盐还原菌 阿哈湖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下洱海流域水稻-大蒜轮作体系氮磷径流损失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姚金玲 张克强 +3 位作者 郭海刚 王风 张贵龙 任天志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287-2296,共10页
为寻找洱海流域水稻-大蒜轮作农田的合理施肥方式,以减少氮磷径流损失,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大蒜产量和地表径流氮磷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氮肥输入的条件下,与习惯施肥(CF)相比,50%有机-无机配施(50%O)、100%缓释掺混肥(100... 为寻找洱海流域水稻-大蒜轮作农田的合理施肥方式,以减少氮磷径流损失,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大蒜产量和地表径流氮磷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氮肥输入的条件下,与习惯施肥(CF)相比,50%有机-无机配施(50%O)、100%缓释掺混肥(100%BB)处理下水稻-大蒜产量无显著差异,而100%有机肥处理(100%O)水稻-大蒜产量显著降低。CF和100%BB处理水稻氮(磷)肥农学利用效率高于其他处理,CF和50%O处理大蒜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00%BB处理大蒜磷肥农学利用效率最高。与CF相比,水稻季100%BB处理径流总氮、总磷流失量和氮、磷损失率最低,总氮流失量和氮损失率分别降低55.34%和86.95%,总磷流失量和磷损失率分别降低70.14%和89.07%。径流中硝态氮和铵态氮流失量之和占总氮流失量的13.19%~21.69%,磷流失以可溶态速效磷为主,占总磷流失量的83.25%~90.93%。研究表明,100%BB处理方式能够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显著降低氮磷径流损失,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施肥方式 水稻-大蒜轮作 氮磷削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洱海稳态阶段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汪贞 李根保 +2 位作者 王高鸿 沈银武 刘永定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58,共6页
稳态转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的变化,也常常用于描述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状态发生本质、渐进和持续的转变过程。对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而言,研究其变化过程及驱动因子将有助于理解当前水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为水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提... 稳态转化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系统的变化,也常常用于描述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状态发生本质、渐进和持续的转变过程。对淡水湖泊生态系统而言,研究其变化过程及驱动因子将有助于理解当前水环境问题的本质特征,为水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为了确定典型高原湖泊洱海所处的稳态阶段及其转换取向,在野外调查研究及文献资料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用模糊评价法分析洱海所处的稳态转换阶段。评价结果表明,洱海1985-2001年处于清水稳态,2002年系统发生跃迁,2003年退化到藻草共存、草藻共存的过渡态。从2009-2010年洱海各阶段的隶属度来看,系统仍有可能转化为藻型浊水稳态,警示对洱海的保护和治理工作不可松懈。在缺乏水生物数据的条件下,模糊评价法可用于稳态转换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评价法 洱海 稳态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VM意愿调查的洱海流域上游农业生态补偿研究 被引量:24
14
作者 施翠仙 郭先华 +2 位作者 祖艳群 陈建军 李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0-736,共7页
农民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其对生态补偿的认知态度和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以洱海流域上游水源地洱源县为例,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5份。获得洱源县农户对周... 农民是农业生态补偿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其对生态补偿的认知态度和参与意愿直接影响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效果和可持续性。以洱海流域上游水源地洱源县为例,运用条件价值法(CVM),发放调查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5份。获得洱源县农户对周边生态环境的认知状况、对生态补偿的认知度及补偿意愿(WTA)的相关数据,并测算出农业结构调整的生态补偿额度。运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和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洱源县农户对补偿方式的选择偏好及生态补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70%左右的农户对周边生态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认识,农户对生态补偿认知度也较高;(2)2007—2009年间,参与了生态补偿项目的农户,一半以上对政府的补偿表示满意,42.77%的农户持不满意态度,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补偿资金过低和补偿中出现不公平现象;(3)农户对补偿方式的偏好主要是政策补偿和技术补偿,在四种不同的农业结构调整模式下,有71.15%的农户选择了非零受偿意愿,全县农户总受偿意愿为3.248 0×108元·a-1;(4)农户的文化水平、生态补偿认知度和是否参与过生态补偿3个因素对补偿方式的选择偏好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收入来源对其有显著负向影响,显著影响农户参与生态补偿意愿的主要因素是生态补偿认知度和是否参与过生态补偿。因此提高农户的生态补偿认知度和做好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是生态补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以为洱海流域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和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件价值法 洱海流域 生态补偿 受偿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氮素管理模式对洱海流域大蒜生长和氮素流失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培财 雷宝坤 +4 位作者 翟丽梅 倪喜云 罗兴华 胡万里 刘宏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64-1370,共7页
为探求能有效提高洱海流域土壤生产力并降低氮素流失风险的适宜氮素管理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5种氮素管理模式对大蒜农艺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氮素利用率、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 为探求能有效提高洱海流域土壤生产力并降低氮素流失风险的适宜氮素管理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5种氮素管理模式对大蒜农艺性状、产量与经济效益、氮素利用率、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氮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优化施肥结合免耕秸秆覆盖可提高大蒜产量7.9%,增加经济效益14.1%,氮肥利用率增加约20个百分点,达42.3%,降低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44.3%;优化施肥结合秸秆翻埋和优化施肥处理的大蒜产量较习惯施肥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7%和3.4%,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约11和13个百分点,分别为32.7%和34.5%,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分别降低60.9%和41.1%;氮素调控处理产量较习惯施肥无显著性差异,经济效益降低3.2%,氮肥利用率提高18个百分点,为40.3%,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降低53.0%;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单施牛粪处理虽然可降低0-30cm土壤无机氮残留92.4%,但大蒜减产22.8%,经济效益降低19.1%。综合研究结果可知,有机无机配施结合免耕秸秆覆盖或秸秆翻埋是洱海流域氮素管理的优化模式,是保证作物产量、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环境风险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氮素 管理模式 大蒜 硝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面源污染型湖滨带的生态修复 被引量:18
16
作者 叶春 金相灿 +3 位作者 孔海南 王中琼 沈兵 刘滨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23,共5页
分析了湖滨带水陆生态系统中过渡与缓冲区域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提出了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目标和设计工艺流程。洱海小关邑湖滨带受人为活动的破坏和农村面源污染比较严重,根据湖滨带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将退化湖滨带的生态修复与农村面源... 分析了湖滨带水陆生态系统中过渡与缓冲区域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提出了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目标和设计工艺流程。洱海小关邑湖滨带受人为活动的破坏和农村面源污染比较严重,根据湖滨带的特征,因地制宜地将退化湖滨带的生态修复与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相结合。工程实施后,大型水生植物恢复了,水质改善了,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结构得到了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带 生态修复 农村面源污染 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湖滨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丑明 张君倩 +2 位作者 蒋小明 熊晶 谢志才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5-30,共6页
洱海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湖泊,拥有生物较为丰富的湖滨带和特有种,如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绘环棱螺(Bellamya limnophila)。2009年5月和12月在洱海湖滨带开展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0个分类单元;其中,寡毛类、摇蚊科幼虫和软体动... 洱海是云贵高原第二大湖泊,拥有生物较为丰富的湖滨带和特有种,如螺蛳(Margarya melanioides)、绘环棱螺(Bellamya limnophila)。2009年5月和12月在洱海湖滨带开展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0个分类单元;其中,寡毛类、摇蚊科幼虫和软体动物等主要类群为11种、7种和9种,分别占物种总数的36.7%、23.3%和30.0%,其它动物3种。在密度方面,群落结构以寡毛类为主,平均密度达488个/m2(占总丰度的89.7%),密度峰值出现在弥苴河口(7424个/m2);而在生物量方面则以软体动物占优势,平均生物量为67.26g/m2(占总丰度的91.4%)。按密度的平均相对丰度计算,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为第一优势种(平均相对丰度24.4%),其次为异腹腮摇蚊(Einfeldia sp.)(13.2%)、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11.6%)和正颤蚓(Tubifex tubifex)(11.5%)。按生物量计算,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sp.)为第一优势种(占总生物量的79.3%),其次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10.6%)和环棱螺(Bellamya sp.)(6.2%)。洱海的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1.08,西岸比东岸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洱海浮游生物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施利民 段晓艳 +1 位作者 刘春燕 王重力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6年第4期46-53,共8页
2010年7月及2011年7月先后3次在云南省大理市洱海进行水样采集以对洱海的浮游生物种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回的水样中共鉴定出8门43科196种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分居第一、第二、第三的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分别鉴定出17科89种、1... 2010年7月及2011年7月先后3次在云南省大理市洱海进行水样采集以对洱海的浮游生物种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回的水样中共鉴定出8门43科196种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分居第一、第二、第三的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分别鉴定出17科89种、10科55种、5科32种浮游植物;共检出3门68属131种浮游动物。种类数量分居第一、第二、第三的轮虫纲动物、甲壳纲动物和鳃足亚纲动物分别鉴定出26属71种、22属30种、10属18种浮游动物。浮游生物中存在多种耐污种,显示了洱海水质仍处于中富营养水平。水样中检出飞燕角甲藻,显示了经过一系列治理措施,洱海水质未继续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定性分析 富营养化 飞燕角甲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 被引量:20
19
作者 卫志宏 张利仙 +3 位作者 杨四坤 吕兴菊 朱江 窦嘉顺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25,共5页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对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洱海常见浮游植物有7门、80属、115种;其中,蓝藻门24种,硅藻门16种,绿藻门65种,金藻门和隐藻门各2种,甲藻门和裸藻门各3种。春季以钝脆杆藻(Fragilaria ...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对洱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季节演替进行了周年调查。结果表明,洱海常见浮游植物有7门、80属、115种;其中,蓝藻门24种,硅藻门16种,绿藻门65种,金藻门和隐藻门各2种,甲藻门和裸藻门各3种。春季以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直链藻(Melosira sp.)、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为优势种;夏季以直链藻、小环藻(Cyclotella sp.)、转板藻(Mougeotia sp.)、尖尾蓝隐藻、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乌龙藻(Woronichinia sp.)为优势种;秋季以乌龙藻、游丝藻(Planctonema lauterbornii)为优势种;冬季以游丝藻、水华束丝藻(Aphanizonmenon flos-aquae)、钝脆杆藻为优势种;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表现为秋季最高、夏冬季次之、春季低,最高值出现在11月,达5 899.17×104个/L,最低值出现在2月,为339.21×104个/L。与历史资料相比,近年来洱海浮游植物生物量呈上升趋势,多样性指数降低,蓝藻水华优势种由鱼腥藻转变为微囊藻和乌龙藻,绿藻门细胞数量占浮游植物细胞总数量的比例持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季节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捕食线虫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杨晓燕 刘立盘 +3 位作者 苏锡钧 叶远邦 黄爱英 苏鸿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14183-14184,14207,共3页
[目的]调查洱海底泥中捕食线虫真菌生物多样性。[方法]采集洱海底泥616份,应用传统的分类鉴定方法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3属22种捕食线虫真菌,其中少孢节丛孢、弯孢节丛孢和长孢隔指孢为优势种,检出率分别为28.05%、16.04%... [目的]调查洱海底泥中捕食线虫真菌生物多样性。[方法]采集洱海底泥616份,应用传统的分类鉴定方法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共分离鉴定3属22种捕食线虫真菌,其中少孢节丛孢、弯孢节丛孢和长孢隔指孢为优势种,检出率分别为28.05%、16.04%和8.92%。通过对4个季节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分析,发现夏、春和秋3季的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9、2.47和2.34,冬季多样性指数较低,为1.48。在所分离到的捕食线虫真菌中,产黏性菌网的菌种占优势(41.00%)。[结论]洱海中存在丰富的捕食线虫真菌资源,其生物多样性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产黏性菌网的捕食线虫真菌为洱海中捕食线虫真菌的优势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捕食线虫真菌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