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Mn/Fe比例天然含铁锰矿的As(Ⅲ)吸附性能与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田周炀 郑倩 +3 位作者 杜晓丽 陈成 李传维 涂书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17-2727,共11页
水体中的砷主要以亚砷酸(As(Ⅲ))形态存在.金属氧化物常用于水体砷的去除,但其对As(Ⅲ)的亲和力较弱,导致水体砷很难去除,因此,寻求高效、廉价、绿色的除As(Ⅲ)材料具有显著的环境意义.天然含铁锰矿是一种高效的砷吸附剂,由于自然形成... 水体中的砷主要以亚砷酸(As(Ⅲ))形态存在.金属氧化物常用于水体砷的去除,但其对As(Ⅲ)的亲和力较弱,导致水体砷很难去除,因此,寻求高效、廉价、绿色的除As(Ⅲ)材料具有显著的环境意义.天然含铁锰矿是一种高效的砷吸附剂,由于自然形成条件复杂,其不同含铁锰矿对As(Ⅲ)的去除性能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两种不同Mn/Fe比例的天然含铁锰矿(NFM-L、NFM-H)为研究对象,评估其对As(Ⅲ)的吸附性能,并结合XPS、XRD等光谱学表征手段探究其砷的去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NFM-L的Fe含量是NFM-H的5.61倍,其As(Ⅲ)的最大吸附量(24.82 mg·g^(−1))与吸附速率亦显著高于NFM-H(18.94 mg·g^(−1)),NFM-L和NFM-H对As(Ⅲ)的等温吸附曲线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影响因子实验表明,溶液pH值对NFM-L的影响更大,共存离子H_(2)PO_(4)^(−)能够显著抑制两种材料对As(Ⅲ)的吸附,但是材料粒径对As(Ⅲ)去除的影响较小.光谱学表征发现,两种矿物吸附砷后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锰氧化物能将As(Ⅲ)氧化为As(V),从而显著提高了铁锰矿对砷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含铁锰矿 As(Ⅲ) mn/fe 氧化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Fe摩尔比对A356铸造铝合金富铁相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宋东福 王顺成 郑开宏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832-1838,共7页
在含1.0%Fe(质量分数)的A356铝合金中添加不同含量的Mn,采用OM、SEM、EDS及DSC等分析方法研究Mn/Fe摩尔比对富铁相形态的影响及其规律,探讨添加Mn后A356-1.0Fe合金中物相的凝固顺序。结果表明:随着Mn/Fe摩尔比的提高,富铁相形态的演... 在含1.0%Fe(质量分数)的A356铝合金中添加不同含量的Mn,采用OM、SEM、EDS及DSC等分析方法研究Mn/Fe摩尔比对富铁相形态的影响及其规律,探讨添加Mn后A356-1.0Fe合金中物相的凝固顺序。结果表明:随着Mn/Fe摩尔比的提高,富铁相形态的演变顺序为:针状→汉字状→树枝状→星形→多边形状,当Mn/Fe摩尔比超过1.2时可基本消除针状铁相。富铁相中(Fe,Mn)/Si摩尔比随富铁相形态的凝固先后顺序逐渐增加,分别为针状富铁相中(Fe,Mn)/Si摩尔比为0.5-0.7,树枝状和汉字状富铁相中(Fe,Mn)/Si摩尔比为的1.2-1.7,星型和多边形富铁相中(Fe,Mn)/Si摩尔比为1.9。富铁相的平均晶粒尺寸和体积分数随Mn/Fe摩尔比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而后再增加。其中当Mn/Fe摩尔比为1.0时,富铁相的平均晶粒尺寸和体积分数均为最小,与A356-1.0Fe合金的相近。此外,Mn的添加有利于提高共晶相和α(Al)基体相的形成温度,有利于多边形富铁相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356铝合金 富铁相 mn/fe摩尔比 凝固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地下水中Fe和Mn的检测
3
作者 刘斌 汪威良 +3 位作者 刘清 聂俊飞 马世祥 郭连波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0-124,共5页
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并结合在锌基板上液固转换的样品处理方法,对标准水溶液样品中Fe、Mn进行检测,并根据标准曲线法建立Fe、Mn的定量模型;再利用所建立的LIBS定量模型,对洞庭湖区地下水实际水样中Fe、Mn含量进行检测,并与... 采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技术并结合在锌基板上液固转换的样品处理方法,对标准水溶液样品中Fe、Mn进行检测,并根据标准曲线法建立Fe、Mn的定量模型;再利用所建立的LIBS定量模型,对洞庭湖区地下水实际水样中Fe、Mn含量进行检测,并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得到Fe、Mn的LIBS定标曲线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98,相对标准偏差均为4.3%,留一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24、0.007 mg/L,Fe、Mn的检出限分别为0.028、0.008 mg/L;采用LIBS对洞庭湖地下水实际水样中Fe、Mn含量检测的结果与ICP–MS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 地下水 铁(fe) 锰(m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锰矿成矿过程中铁锰分离与富锰矿形成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连昌 李文君 +5 位作者 董志国 李文 徐一帆 高炳宇 王长乐 朱明田 《矿床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100,共16页
沉积型锰矿和沉积(变质)型铁矿在地球历史上具有明显的时控特征,前者集中形成于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显生宙,后者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之前和新元古代;在空间上可表现为数百公里至上千公里的铁、锰分离。铁、锰分离的控制因素... 沉积型锰矿和沉积(变质)型铁矿在地球历史上具有明显的时控特征,前者集中形成于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和显生宙,后者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大氧化事件之前和新元古代;在空间上可表现为数百公里至上千公里的铁、锰分离。铁、锰分离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①锰与铁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不同,如在pH>7.78时锰单独沉积,pH值在6.5~8.0之间铁、锰可同时沉淀,pH<7.78铁则单独沉淀;②原始含铁、锰物质溶解度的差异引起铁、锰浸出率的不同;③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④早期黄铁矿在缺氧还原条件下的优先沉淀;⑤来自陆源的可溶性Fe2+和Mn2+在海水介质中,由于胶体或有机颗粒吸附和自身氧化作用能力的不同。综合研究表明铁锰分离是锰沉积成矿的必经过程,不同沉积锰矿床的铁、锰分离程度(Mn/Fe值)差异较大,海洋环境中的铁、锰分离和富锰成矿过程主要受控于次氧化条件下铁的优先氧化或缺氧硫化条件下黄铁矿的大量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fe比值 铁锰分离 富锰矿床 沉积成矿机制 沉积锰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对Fe(Ⅱ)氧化过程中锰氧化菌失活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孙群群 屈婧祎 +1 位作者 童曼 袁松虎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107,205,F0003,共9页
溶解态Fe(Ⅱ)和Mn(Ⅱ)常共存于还原性地下水中,受O2扰动Fe(Ⅱ)会快速发生氧化。为了解地下水化学组成对Fe(Ⅱ)氧化过程中锰氧化菌Pseudomonas putida MnB1失活的影响,利用平板计数和邻菲咯啉显色法研究了pH值、天然有机质和阴阳离子对Fe... 溶解态Fe(Ⅱ)和Mn(Ⅱ)常共存于还原性地下水中,受O2扰动Fe(Ⅱ)会快速发生氧化。为了解地下水化学组成对Fe(Ⅱ)氧化过程中锰氧化菌Pseudomonas putida MnB1失活的影响,利用平板计数和邻菲咯啉显色法研究了pH值、天然有机质和阴阳离子对Fe(Ⅱ)氧化过程中MnB1菌株活菌数量和Fe(Ⅱ)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7.0的实验体系中MnB1菌株的失活率大于pH值为6.6的实验体系;柠檬酸钠、草酸和腐殖酸均能抑制MnB1菌株的失活,其机制可能为抑制铁(氢)氧化物沉淀的生成,其中草酸和腐殖酸的抑制作用大于柠檬酸钠;PO^(3-)_(4)通过与Fe(Ⅲ)形成不可溶的非晶态铁(氢)氧化物,从而促进MnB1菌株的失活;Mg^(2+)、Ca^(^(2+))的加入可通过降低实验体系的pH值以及共存的Cl^(-)竞争·OH,进而抑制MnB1菌株的失活。该研究结果补充了对地下水中铁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锰氧化菌 fe(Ⅱ)氧化 活性氧 铁锰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锰改性生物炭对水稻镉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德正 谭文韬 +4 位作者 曾鹏 马兰心 周航 辜娇峰 廖柏寒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97-2308,共12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铁锰改性生物炭(BC_(FM))对水稻Cd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BC_(FM)可有效降低水稻对Cd的吸收,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对照相比,添加0.5~2g/kg BC_(FM)后土壤有机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总Fe和...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铁锰改性生物炭(BC_(FM))对水稻Cd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BC_(FM)可有效降低水稻对Cd的吸收,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对照相比,添加0.5~2g/kg BC_(FM)后土壤有机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总Fe和总Mn无显著变化;而添加4g/kg BC_(FM)后,土壤有机质、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总Fe和Mn含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13.6%、13.58%、5.0%和12.1%,同时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显著(P<0.05)降低67.9%,且水稻茎、叶和糙米中Cd含量分别显著(P<0.05)降低74.3%、44.9%和84.9%.添加BC_(FM)后,水稻根际土壤Firmicutes、Proteobacteria等门水平物种的相对丰度提高,而Bacteroidota、Patescibacteria、Desulfobacterota和Nitrospirae等门水平物种的相对丰度降低.热图分析结果表明,BC_(FM)可提高水稻根际土壤中Bacillus、Citrifermentans、Geobacter、Desulfovibrio等参与铁锰氧化还原和硫酸盐还原细菌的相对丰度.RDA和网络分析表明,BC_(FM)可通过影响土壤总Fe、有机质含量和Cd的生物有效性来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土壤细菌间的正交互作用.因此,BC_(FM)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生态安全的钝化剂用于Cd污染农田土壤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改性生物炭 水稻 CD吸收 微生物群落结构 铁锰氧化还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锰结核的元素组成及微形态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民 马丽 骆洪义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3期305-314,共10页
本文研究了钙质变性土中铁锰结核的矿质全量组成、微量元素丰度、微形态特征以及土壤和铁锰结核中各形态铁锰氧化物的组成特点。结果表明,铁锰结核中仍以SiO2含量最高,但Fe2O3含量增加超过了Al2O3,MnO含量大大增加... 本文研究了钙质变性土中铁锰结核的矿质全量组成、微量元素丰度、微形态特征以及土壤和铁锰结核中各形态铁锰氧化物的组成特点。结果表明,铁锰结核中仍以SiO2含量最高,但Fe2O3含量增加超过了Al2O3,MnO含量大大增加超过了K2O、Na2O、TiO2和MgO的含量。所测定的9种微量元素中以Ba含量最高,其次是V、Ni、Co3种铁族元素,Cu和Pb含量也较高,但Zn和Cr含量较低。一般黑土层中的结核较小,颜色较深,薄片观察可见粗骨颗粒表面有亮线状光性定向粘粒,凝团、结核外部均有光性定向粘粒与铁共聚现象,含方解石较少。砂姜层中的铁锰结核大多是铁质方解石混合凝团或复合凝团,含较多碳酸盐及方解石,凝团表面仍可见光性定向粘粒与铁共聚呈同心圆垒结。铁锰结核中的氧化铁主要是游离铁,铁游离度达78%,晶化度达82.2%,远高于土壤中的铁氧化物。氧化锰的游离度在90%以上,高于铁游离度。锰的活化度多在30%以上,明显高于铁的活化度,并且不同层次中的铁锰结核,其锰的游离度和活化度没有明显差异,说明锰在土壤中比铁更加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铁锰结核 微形态 铁锰氧化物 变性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加钠盐添加剂的高铁锰矿煤基直接还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元波 赵熠 +1 位作者 游志雄 李光辉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5-89,共5页
采用煤基直接还原-磁选工艺对某高铁锰矿进行铁-锰分离的试验研究。不配加添加剂时磁性产物铁品位为59.42%,锰品位为20.73%;非磁性产物锰品位为48.88%,铁品位为5.91%。为强化铁-锰分离,选择Na2CO3、Na2SO4和Na2S2O3作为添加剂进行还原试... 采用煤基直接还原-磁选工艺对某高铁锰矿进行铁-锰分离的试验研究。不配加添加剂时磁性产物铁品位为59.42%,锰品位为20.73%;非磁性产物锰品位为48.88%,铁品位为5.91%。为强化铁-锰分离,选择Na2CO3、Na2SO4和Na2S2O3作为添加剂进行还原试验,结果表明3种添加剂在还原过程中都能促进铁-锰分离,且Na2S2O3效果最优。在Na2S2O3用量为5%时,磁性产物的铁品位提高至85.38%,锰品位降低至9.08%;非磁性产物的锰品位提高至54.72%,铁品位降低至2.59%。研究了加入添加剂前后焙烧矿的微观结构和物相转变,结果表明Na2S2O3有利于Mn S和Mn2Si O4的形成并促进了铁晶粒的聚集长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锰矿 煤基直接还原 铁锰分离 钠盐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洪雅林场杉木黄化病因研究——Ⅱ.叶中铁锰测定和沙培水培结果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光材 段官安 刘国祥 《西南林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25-35,共11页
本测定表明了叶中铁锰含量的增加或减少与土壤测定相一致。沙培和水培进一步证明了水溶性铁含量增高是致使根系衰弱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也是抑制对锰吸收的主要因子;在通气差的条件下尤为严重。土壤含水率高,是卵菌纲(Oomycctcs)中兼性寄... 本测定表明了叶中铁锰含量的增加或减少与土壤测定相一致。沙培和水培进一步证明了水溶性铁含量增高是致使根系衰弱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也是抑制对锰吸收的主要因子;在通气差的条件下尤为严重。土壤含水率高,是卵菌纲(Oomycctcs)中兼性寄生菌对杉木根系侵柒的主要条件,由此加速了杉木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黄化病 铁锰 浓度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锰铁锂低温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飞 苑永 +2 位作者 孔德香 李积刚 陈文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44-447,共4页
为了分析磷酸锰铁锂相对于磷酸铁锂低温性能提升的机理,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充放电测试,研究磷酸锰铁锂不同大小一次粒径的低温性能和Fe、Mn平台各自的低温性能。研究显示磷酸锰铁锂Mn平台在低温-20℃容量发挥占Mn平台容量的94.52%、95.5... 为了分析磷酸锰铁锂相对于磷酸铁锂低温性能提升的机理,通过扫描电镜SEM和充放电测试,研究磷酸锰铁锂不同大小一次粒径的低温性能和Fe、Mn平台各自的低温性能。研究显示磷酸锰铁锂Mn平台在低温-20℃容量发挥占Mn平台容量的94.52%、95.52%,得出磷酸锰铁锂低温性能优异是因低温下Mn平台容量几乎全部发挥出来所致的这一结论,磷酸锰铁锂中Mn平台在低温环境中较高的容量发挥是磷酸锰铁锂低温性能优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锰铁锂 低温性能 mn平台 fe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锰氧化菌对水稻幼苗根系铁锰膜形成的影响及效果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金媛 范芳娟 +1 位作者 靳梦楠 李丁 《湖南农业科学》 2022年第5期41-44,共4页
以华占和台北309为供试水稻品种,通过水培试验探究了LLDRA6菌株悬浮液和Fe^(2+)、Mn^(2+)溶液处理对水稻幼苗根系铁锰膜形成的影响及其对Cd转运的阻隔效果。结果表明:菌株悬浮液+Fe;处理的2个水稻品种的根系均呈现明显的红色,说明菌株LL... 以华占和台北309为供试水稻品种,通过水培试验探究了LLDRA6菌株悬浮液和Fe^(2+)、Mn^(2+)溶液处理对水稻幼苗根系铁锰膜形成的影响及其对Cd转运的阻隔效果。结果表明:菌株悬浮液+Fe;处理的2个水稻品种的根系均呈现明显的红色,说明菌株LLDRA6悬浮液可促进水稻根系表面形成铁锰膜;DCB法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菌株悬浮液+Fe^(2+)处理的水稻根系表面DCB-F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系酶活检测结果显示,经Fe^(2+)和Mn^(2+)处理后,水稻根系的POD酶和SOD酶的活性高于空白对照组;经Fe^(2+)处理后,2个水稻品种茎叶部分的Cd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由此推测,菌株LLDRA6可促进水稻根系表面铁锰膜的形成,对Cd在水稻植株中的迁移具有显著的阻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锰膜 水稻 幼苗根系 铁锰氧化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