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部人群IRF6基因V274I位点SNP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马坚 黄永清 +6 位作者 马敏 伍俊 朱露颖 高军 张雷 李亚娣 石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7-421,共5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V274I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儿332例,患者父亲243例,患者母亲289例,核心家庭224个,对照组正常新生儿174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V274I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儿332例,患者父亲243例,患者母亲289例,核心家庭224个,对照组正常新生儿174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RF6基因V274I多态位点基因型,进行病例对照和传递不平衡(TDT)研究。结果:在中国西部人群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唇裂和唇腭裂组V274I位点SNP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的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而在单纯腭裂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699)。运用传递不平衡研究发现IRF6基因V274I多态性突变的G等位基因在唇裂和唇腭裂患者中存在过传递(P=0.000)。结论:在中国西部人群中IRF6基因V274ISNP位点G等位基因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存在强的相关性,而与单纯腭裂没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 干扰素调节因子6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部人群IRF6基因SNPs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黄永清 马敏 +7 位作者 马坚 李亚娣 李迎春 王珑 高军 张雷 乔光伟 石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7-231,共5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rs2013162和rs223537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病例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儿332例,患者父亲243例,患者母亲289例,完整的核心家庭206个。对照组收集正常新生儿...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rs2013162和rs2235375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病例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儿332例,患者父亲243例,患者母亲289例,完整的核心家庭206个。对照组收集正常新生儿174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RF6基因这2个多态位点基因型,进行病例对照和传递不平衡(TDT)分析。结果:在中国西部人群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唇腭裂组rs2235375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1)。运用传递不平衡研究发现IRF6基因rs2235375位点的G等位基因在唇腭裂患者中存在过传递(P<0.01)。有5种单倍型组合显示有传递不平衡。结论:在中国西部人群中IRF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发生存在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SCL/P) 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RF6调控IFN-β的功能验证与结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魏迪洋 闫利明 +1 位作者 李巍然 贾绮林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17,共4页
利用X射线衍射晶体学方法解析IRF6蛋白的三维结构,同时验证IRF6对干扰素-β的转录调控作用,为IRF6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研究利用高通量基因克隆、蛋白表达与纯化获得大量的IRF6 N端蛋白结构域可溶性表达。凝胶迁移试验(EMSA)... 利用X射线衍射晶体学方法解析IRF6蛋白的三维结构,同时验证IRF6对干扰素-β的转录调控作用,为IRF6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研究利用高通量基因克隆、蛋白表达与纯化获得大量的IRF6 N端蛋白结构域可溶性表达。凝胶迁移试验(EMSA)结果显示,IRF6 N端结构域可与干扰素-β启动子核酸片段形成蛋白-核酸复合体,具有明确的相互作用。将孵育后的蛋白-核酸复合体进行悬滴气相扩散法晶体筛选与优化后获得了X射线衍射分辨率达2.68的晶体,为进一步揭示IRF6蛋白三维结构提供了帮助。验证了IRF6具有结合干扰素-β启动子元件特定片段的N端结构域,可调控干扰素-β的转录与表达,并通过IRF6 N端结构域与干扰素-β启动子核酸片段共同孵育后获得高分辨率蛋白晶体,以解析IRF6蛋白三维结构。研究结果对IRF6相关疾病机制研究及干扰素相关免疫通路的调控机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6 干扰素-Β 蛋白纯化 蛋白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 p65调控IRF-8基因启动子活性及其启动子结合元件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文博 钱宝梅 +6 位作者 罗灿 彭明玉 张婧 赵聃 王迎伟 邱文 季明德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8-644,共7页
目的:探讨大鼠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亚基在细胞内过表达和其活性变化对干扰素调节因子-8(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8,IRF-8)基因启动的影响,并初步筛查IRF-8启动子上可能的p65结合元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 目的:探讨大鼠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亚基在细胞内过表达和其活性变化对干扰素调节因子-8(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8,IRF-8)基因启动的影响,并初步筛查IRF-8启动子上可能的p65结合元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扩增大鼠p65基因蛋白编码区(complete sequence coding,CDS)序列,将其插入到空载p IRES2-EGFP质粒中,构建大鼠野生型(wild type,WT)p65过表达质粒(pIRES2-p65 WT)。在此基础上,将p65第535位丝氨酸(serine,S)突变为天冬氨酸(aspartic,D)或丙氨酸(alanine,A),分别构建p65持续活化突变型质粒(pIRES2-p65 S535D)和p65显性负性突变型质粒(pIRES2-p65 S535A)。之后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IRF-8基因启动子区p65的结合元件,并据此构建IRF-8启动子全长(full-length,FL)和3个截短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即pGL3-IRF-8-FL(-1892^+174 nt)、pGL3-IRF-8-1(-1360^+174 nt)、pGL3-IRF-8-2(-752^+174 nt)和pGL3-IRF-8-3(-68^+174 nt)。将上述质粒行不同组合共转染人胚肾293T(human embryonic kidney 293T,HEK-293T)细胞,Western blot和荧光素酶实验分别检查p65的表达和IRF-8的启动子活性,并分析IRF-8启动子区可能的p65结合元件。结果:菌液PCR及测序证实上述质粒构建成功。分别将pIRES2-p65 WT、pIRES2-p65S535D、pIRES2-p65 S535A和p GL3-IRF-8-FL共转染HEK-293T,发现过表达pIRES2-p65 WT或pIRES2-p65 S535D均可明显增加IRF-8启动子活性,且以pIRES2-p65 S535D更为显著;而过表达pIRES2-p65 S535A后,IRF-8启动子活性无明显变化。将pGL3-IRF-8-FL、pGL3-IRF-8-1~3和pIRES2-p65 S535D共转染HEK-293T后发现,pGL3-IRF-8-3的启动子活性显著低于pGL3-IRF-8-FL、pGL3-IRF-8-1和p GL3-IRF-8-2,提示大鼠IRF-8启动子-752~68 nt区域可能存在p65结合元件。结论:在HEK-293T细胞内过表达野生型或持续活化突变型p65可显著促进IRF-8基因的启动,且p65与IRF-8启动子的结合元件可能位于-752^-68 nt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 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 启动子 结合元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肺炎大鼠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变化 被引量:36
5
作者 陈业民 黄文杰 +1 位作者 李胜利 梁坤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92-494,共3页
目的:研究SD大鼠细菌性重症肺炎模型中的IFN-γ、IL-6、TNF-α含量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Ⅱ组、模型Ⅰ组和对照组,每组分为3小组,前两组每小组8只,对照组每小组4只。其中,模型Ⅱ组和模型Ⅰ组分别接种相同浓度不同剂量的肺炎克... 目的:研究SD大鼠细菌性重症肺炎模型中的IFN-γ、IL-6、TNF-α含量变化。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Ⅱ组、模型Ⅰ组和对照组,每组分为3小组,前两组每小组8只,对照组每小组4只。其中,模型Ⅱ组和模型Ⅰ组分别接种相同浓度不同剂量的肺炎克雷伯菌菌液,对照组接种剂量相同的生理盐水。分别与接种后的第2、4、6d分批处死动物,动态观察动物的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情况。结果:模型Ⅱ组和模型Ⅰ组的IL-6、TNF-α于接种后第2、4、6d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尤以接种高剂量菌液模型Ⅱ组升高明显;IFN-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尤以接种高剂量菌液模型Ⅱ组下降明显;而模型Ⅰ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诸多细胞因子可能参与重症肺炎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接种一定浓度菌液剂量的增加,致使大鼠肺炎明显加重,IL-6、TNF-α、IFN-γ较一般肺炎变化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克雷伯菌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 干扰素Ⅱ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任红旺 赵桂治 +5 位作者 黄永清 马敏 马坚 孙衍波 高军 石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52-355,360,共5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rs642961和rs484488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宁夏地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18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RF6基因多态位点rs642... 目的探讨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rs642961和rs4844880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宁夏地区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患者18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IRF6基因多态位点rs642961和rs4844880基因型,进行病例对照分析、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唇裂组和唇腭裂组rs642961和rs4844880位点的AA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腭裂组均没有意义(P=0.15,P=0.967);TDT研究发现IRF6基因rs642961位点的A等位基因和rs4844880位点的A等位基因在唇裂和唇腭裂患者中存在过传递(P<0.05);2个位点在腭裂组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91,P=0.95)。结论 IRF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 干扰素调节因子6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sIL-2R、TNF-α、IFN-γ、IL-6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31
7
作者 李红 唐神结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的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214例初治肺结核的血清中sIL-2R、TNF-α、IL-6、IFN-γ的水平。结...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的血清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214例初治肺结核的血清中sIL-2R、TNF-α、IL-6、IFN-γ的水平。结果肺结核病人血清sIL-2R的检测结果各组平均值均高于正常,随着病灶范围增加sIL-2R的水平也增加;3~4肺野组与5~6肺野组sIL-2R水平明显高于1~2肺野组(P<0.01);痰菌阳性组sIL-2R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肺结核病人血清TNF-α的检测结果显示1~2肺野组与3~4肺野组平均值均高于正常,随着病灶范围增加TNF-α的水平减少,5~6肺野组在正常范围,1~2肺野组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5~6肺野组(P<0.01);无空洞组TNF-α平均值高于有空洞组(P<0.05)。肺结核病人的血清INF-γ的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平均值均高于正常,其中5~6个肺野组比3~4肺野组高(P<0.05);痰菌阳性组比阴性组IFN-γ水平高(P<0.05)。结论不同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sIL-2R、TNF-α、IFN-γ、IL-6水平存在着差异,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在结核病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肺/血液 受体 白介素-2 肿瘤坏死因子Α 干扰素Ⅱ型 白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白介素-6对CD4^+CD25^-T细胞表型、细胞因子分泌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于艳辉 李鹏飞 卢思广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白介素(IL)-6对体外培养CD4+CD25-T细胞表型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CD4+CD25-T细胞和CD4+CD25+nTreg细胞,分别或同时使用TGF-β1和IL-6体外刺激CD4+CD25-T细...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白介素(IL)-6对体外培养CD4+CD25-T细胞表型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CD4+CD25-T细胞和CD4+CD25+nTreg细胞,分别或同时使用TGF-β1和IL-6体外刺激CD4+CD25-T细胞,培养120 h后检测细胞表型,以及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CD4+CD25-T细胞在TGF-β1刺激下CD4+CD25+T细胞比例增高,细胞培养液中IL-10、IFN-γ、IL-4升高,IL-17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GF-β1和IL-6联合刺激CD4+CD25-T细胞时,CD4+CD25+T细胞比例减少,细胞培养液中IL-10、IFN-γ、IL-4降低,IL-17水平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GF-β1可诱导CD4+CD25-T细胞分化为CD4+CD25+Treg细胞;IL-6可抑制TGF-β1诱导CD4+CD25-T细胞分化为CD4+CD25+iTreg细胞,而促进Th17细胞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白介素-6 调节性T细胞 TH17细胞 免疫磁珠分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血液回输对脊柱手术患者术后IL-6、IFN-γ和TNF-α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伍虹飞 李水清 王军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9期837-840,共4页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输血和自体血液回输对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脊柱手术的患者44例,按手术日奇偶数分为2组,自体组术中仅输注自体洗涤红细胞(22例),异体组术中仅输注异体悬浮红细胞(22例),分别测定2组术前、术后1...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输血和自体血液回输对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脊柱手术的患者44例,按手术日奇偶数分为2组,自体组术中仅输注自体洗涤红细胞(22例),异体组术中仅输注异体悬浮红细胞(22例),分别测定2组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7天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与术前相比,自体组术后1天、7天血清IFN-γ和IL-6均增高,IL-6升高尤为显著,明显高于异体组,2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2组术后的TNF—α水平在各个时间点都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与同种异体输血相比,在脊柱手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输对术后患者血清中TNF-α的影响不明显,但可以明显提高IFN-γ和IL-6的水平。自体血液回输对术后免疫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远小于异体输血,能够保护甚至增强脊柱手术患者术后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输血 同种异体输血 白细胞介素6 干扰素Γ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中活化转录因子ATF6抑制SREBP1的转录活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红玲 ZENG Lingfang +2 位作者 王保国 庞炜 朱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6-553,共8页
内质网膜定位的活化转录因子ATF6和SREBP1均是经过蛋白酶切水解激活,激活后的ATF6(N)和SREBP1(N)进入细胞核内,分别指导内质网膜未折叠蛋白聚集反应相关基因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肝细胞内葡萄糖饥饿激活ATF6并抑制SREBP... 内质网膜定位的活化转录因子ATF6和SREBP1均是经过蛋白酶切水解激活,激活后的ATF6(N)和SREBP1(N)进入细胞核内,分别指导内质网膜未折叠蛋白聚集反应相关基因和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肝细胞内葡萄糖饥饿激活ATF6并抑制SREBP1的转录活性及其靶基因的表达.过表达ATF6(N)能够抑制SREBP1介导的转录及其下游基因的表达.免疫共沉淀实验显示,ATF6(N)在细胞核内结合SREBP1(N),这种结合在无糖状况下增强.不同功能区缺失分析表明,ATF6和SREBP1通过亮氨酸拉链(leucinezipper)功能区相互作用.在葡萄糖饥饿状况下,ATF6对SREBP1转录活性的抑制保证了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转录因子6 葡萄糖 脂质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脂代谢 肝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梁建涛 王振宇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37-840,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脑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水平,分析这几种炎性因子在不同类型脑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按脑动脉...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脑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水平,分析这几种炎性因子在不同类型脑动脉狭窄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按脑动脉狭窄部位分为颅内狭窄组(26例),颅外狭窄组(30例),颅内、外混合狭窄组(27例)及单纯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组(25例),另外包括对照人群33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IFN-γ、IL-6和TNF-α的含量并采用SPSS 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血清中3种因子的检测发现,颅内狭窄组、颅外狭窄组、混合狭窄组和MCA狭窄组血清中的IFN-γ和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但在各狭窄组间IFN-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颅内狭窄组的IL-6含量低于其他狭窄组(P<0.05)。对TNF-α的检测发现,只有颅内狭窄组和MCA狭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颅外狭窄组和混合狭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实验结果提示IFN-γ、IL-6和TNF-α可能参与某些类型脑动脉狭窄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疾病 脑血管循环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细胞因子对整合素αvβ6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邬姝阳 李萍 +3 位作者 曾新 孙惠敏 马致南 童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88-691,共4页
目的整合素αvβ6与阴道黏膜感染防御的研究较少。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对阴道上皮细胞株中整合素αvβ6表达的影响... 目的整合素αvβ6与阴道黏膜感染防御的研究较少。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对阴道上皮细胞株中整合素αvβ6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永生化人阴道上皮细胞(VK2/E6E7),分别应用梯度浓度的IL-6(1、10、50、100 ng/m L)、TGF-β(0.1、1、10、100 ng/m L)、IFN-γ(50、500、2500、5000 U/L)干预,分别记为IL-6处理组、TGF-β处理组、INF-γ处理组。另设空白对照组(等量不含细胞因子的培养液)。培养48 h后收集细胞,TRIzol法提取总RNA,逆转录为c DNA。应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细胞内整合素α和β6亚基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11、10 ng/m L IL-6处理组中α、β6亚基mRNA表达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50 ng/m L IL-6处理组β6亚基mRNA表达量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100 ng/m L IL-6处理组α、β6亚基高于空白对照组(1.14±0.12 vs 1.00±0.06,1.37±0.25 vs 1.00±0.09,P<0.05),并且αvβ6 mRNA表达量随IL-6作用浓度的增高呈上升趋势。20.1、1 ng/m L TGF-β处理组α、β6亚基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10 ng/m L TGF-β处理组β6亚基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4.31±0.78 vs 1.00±0.09,P<0.01),100 ng/m L TGF-β处理组α、β6亚基的表达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并且αvβ6 mRNA表达量也随TGF-β作用浓度的增高而呈上升趋势。350、500、2500、5000 U/L IFN-γ处理组整合素αvβ6 mRNA的表达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阴道上皮细胞中整合素αvβ6的表达受细胞因子IL-6、TGF-β、IFN-γ的调控,可能是其参与Th1、Th2介导的黏膜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上皮细胞 整合素ΑVΒ6 白细胞介素-6 转化生长因子-Β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人群干扰素调节因子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相关性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亚丽 马利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4期397-405,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亚洲人群中干扰素调节因子6基因(IRF6)的rs2235371和rs642961位点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数据提取由2位评审者独立完成。用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评价IRF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发...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亚洲人群中干扰素调节因子6基因(IRF6)的rs2235371和rs642961位点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方法数据提取由2位评审者独立完成。用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评价IRF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发病风险的关系。采用敏感性分析来评估单项研究对总体估计的影响。采用Egger试验和漏斗图评估出版偏差。结果 IRF6 rs2235371、rs642961位点与唇腭裂风险在杂合子比较中有显著差异。在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中,对于rs2235371位点,GA、AA和GA+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的OR(95% CI)分别为0.77(0.73~0.81)、0.53(0.41~0.70)和0.77(0.72~0.81);对于rs642961位点,GA、AA和GA+AA基因型与GG基因型的OR(95% CI)分别为1.34(1.09~1.65)、3.56(2.14~5.92)和1.45(1.19~1.77)。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任何一项单独的研究均不能够影响合并的OR。漏斗图和Egger试验均未检测到发表偏倚。结论 IRF6 rs642961位点多态性可能增加亚洲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发病风险,而rs2235371位点多态性不会增加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 单核苷酸多态性 干扰素调节因子6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6基因多态性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研究
14
作者 黄永清 石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19-121,共3页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学者们陆续报道了10~20个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有关的易感基因和位点,其中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是迄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发病相关的基因之一。本文就IRF-6基因的结构和功能、IRF-6基因的...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学者们陆续报道了10~20个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有关的易感基因和位点,其中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基因是迄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发病相关的基因之一。本文就IRF-6基因的结构和功能、IRF-6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6 基因多态性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6基因致病的Van der Woude综合征的家系调查和遗传特点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新雅 李晓宇 +2 位作者 武斌 谢春 田卫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3-627,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人Van der Woude综合征(VWS)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先证者法收集14个VWS家系并进行口腔专科检查、家系调查及基因突变分析,分析不同VWS家系个体或同一家系不同个体的临床表型,绘制家系图谱,明确遗传方式及致病基因,... 目的探讨中国人Van der Woude综合征(VWS)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先证者法收集14个VWS家系并进行口腔专科检查、家系调查及基因突变分析,分析不同VWS家系个体或同一家系不同个体的临床表型,绘制家系图谱,明确遗传方式及致病基因,计算表型分布频率和表型基因频率。结果 VWS家系基本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患者多数表现为典型的VWS,致病基因为干扰素调节因子6(IRF6)。VWS表型分布频率为:唇瘘91.9%,唇腭裂73.0%,牙畸形8.1%。不同家系个体和同一家系的不同个体临床表型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收集的家系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度变异大。中国人群VWS致病基因为IRF6,为Ⅰ型V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N der Woude综合征 临床表型 唇腭裂 干扰素调节因子6 遗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IL-1β、IL-6和TNF-α活性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吕亚南 孙丽雅 黄建荣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32-234,共3页
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IL- 1β、IL- 6 和TNF- α活性的变化规律,探索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制。用ELISA 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用聚合酶链反应(P... 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IL- 1β、IL- 6 和TNF- α活性的变化规律,探索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机制。用ELISA 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检测HBV- DNA,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IL- 1β、IL- 6 、TNF- α。结果1 .干扰素治疗组治疗后IL- 1β、IL- 6 和TNF- α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2 .治疗组HBeAg 和HBV- DNA阴转的20 例中,治疗前IL- 1β、IL- 6 和TNF- α明显高于未转阴组( P< 0-01 ,P< 0-05 和P< 0-0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 1β、IL- 6 和TNF- α活性测定可以作为评估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乙型肝炎 IL-1Β IL-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F6对骨肉瘤MCA205细胞免疫原性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探索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恩厚 李莫寒 +2 位作者 李培培 夏琳 马瑜婷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14-723,共10页
目的:探讨活化转录因子6(ATF6)对骨肉瘤细胞MCA205免疫原性的影响,初步解析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MCA205细胞的Atf6基因,借助CCK-8实验、细胞能量代谢检测、流式细胞术、ATP检测试剂盒、干扰素刺激响应元件(ISRE)-... 目的:探讨活化转录因子6(ATF6)对骨肉瘤细胞MCA205免疫原性的影响,初步解析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MCA205细胞的Atf6基因,借助CCK-8实验、细胞能量代谢检测、流式细胞术、ATP检测试剂盒、干扰素刺激响应元件(ISRE)-荧光素酶报告细胞实验和qPCR法分别检测野生型(WT)和Atf6^(-/-)MCA205细胞在PBS或衣霉素(Tm)处理后的活力、线粒体耗氧速率(OCR)和胞外酸化速率(ECAR)、磷脂酰丝氨酸外翻和细胞膜通透性、胞内钙离子动员、胞内外ATP浓度、IFN-a/β分泌和干扰素刺激基因(ISG)的表达水平。在免疫系统健全的小鼠皮下接种WT或Atf6^(-/-)MCA205细胞,比较两者的成瘤速度、肿瘤组织基因转录图谱、局部抗肿瘤效应T细胞活化有无差异。将WT和Atf6^(-/-)MCA205细胞分别接种于nu/nu小鼠背部两侧皮下,或将Atf6^(-/-)MCA205细胞分别接种于免疫系统健全小鼠和Ifnar^(-/-)小鼠皮下,记录肿瘤生长曲线。分别用Tm预处理的WT和Atf6^(-/-)MCA205细胞对na?ve小鼠(未经免疫刺激的小鼠)进行初次免疫,使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发生初次活化(prime),随后收集引流淋巴结细胞并进行体外再刺激(boost),分析特异性T细胞再次活化有无差异。按照不同的效靶比,将NK细胞与染料标记的WT和Atf6^(-/-)MCA205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杀伤情况。结果:PBS或Tm处理后,WT和Atf6骨肉瘤细胞活力和增殖、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离子霉素触发的胞内钙离子动员、胞内外ATP和IFN-a/β分泌均无显著差异。Tm处理后,Atf6细胞死亡比例低于WT细胞(P<0.01)。在免疫系统健全的小鼠体内,Atf6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WT肿瘤(P<0.05)。然而,在缺乏T细胞的nu/nu小鼠体内,两种肿瘤生长速度的差异显著缩小。与免疫系统健全的小鼠相比,Ifnar^(-/-)小鼠体内Atf6肿瘤的生长速度略快(P<0.05)。Atf6肿瘤内免疫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效应T细胞的活化均显著高于WT肿瘤(P<0.05)。与WT MCA205细胞相比,Atf6^(-/-)MCA205细胞与NK细胞共培养后死亡比例更高(P<0.05)。在Tm刺激后,Atf6^(-/-)MCA205细胞比WT细胞表达更多的Irf3和Irf7,前者在prime-boost实验中可刺激T细胞分泌更多的IFN-γ。结论:阻断ATF6信号通路能显著增强MCA205细胞的免疫原性,促进免疫监视,阻碍肿瘤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MCA205细胞 未折叠蛋白反应 肿瘤免疫原性 活化转录因子6 干扰素 T细胞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中IRF-3调控新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殿波 钱远宇 +1 位作者 张七斤 陈忠斌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90-1095,共6页
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regulatoryfactor-3,IRF-3)是IRF家族中重要转录因子之一,在调控干扰素(interferon,IFN)基因表达和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最新发现的MITA(mediator of IRF-3 activation,又称STING/ERIS)蛋白是... 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regulatoryfactor-3,IRF-3)是IRF家族中重要转录因子之一,在调控干扰素(interferon,IFN)基因表达和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最新发现的MITA(mediator of IRF-3 activation,又称STING/ERIS)蛋白是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的一种重要调节分子.病毒侵染时,MITA与IRF-3相互作用,特异性激活IRF-3,并募集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kinase 1,TBK1)与IFN通路中的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mitochondrial anti-viralsignaling protein)形成复合物,且MITA可被TBK1磷酸化,诱导Ⅰ型IFN及IFN刺激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 genes,ISG)的表达,诱发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同时还发现,泛素连接酶RNF5(ringfingerprotein 5)可对MITA发生泛素化修饰从而抑制其对IRF-3活化,实现对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负调节作用.本室研究发现,严重性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SARS-CoV)和人类新型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 NL63,HCoV-NL63)的木瓜样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PLP)利用其特有的去泛素化酶(deubiquitinase,DUB)活性,通过宿主细胞泛素-蛋白酶体信号系统对IRF-3的泛素化等翻译后修饰进行调节,从而成为该种病毒逃逸机体抗病毒防御系统主要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天然免疫 干扰素 干扰素调节因子-3 MITA RNF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Caspase8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的构建及其与IRF-1结合位点的鉴定 被引量:1
19
作者 单锴 邱文 +4 位作者 李妍 周建博 刘丽莎 赵聃 王迎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1-296,共6页
目的:构建大鼠Caspase 8基因启动子(全长和截短)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观察在人胚肾细胞(HEK293)中,过表达干扰素调节因子-1(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1,IRF-1)对Caspase 8基因启动活性的影响。同时,筛选其可能的IRF-1结合位点。方法... 目的:构建大鼠Caspase 8基因启动子(全长和截短)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观察在人胚肾细胞(HEK293)中,过表达干扰素调节因子-1(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1,IRF-1)对Caspase 8基因启动活性的影响。同时,筛选其可能的IRF-1结合位点。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出大鼠Caspase 8基因启动子序列(-1136~+101 nt),将Caspase 8基因启动子插入到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basic中。将Caspase 8基因启动子全长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GL3-Caspase 8-FL)和大鼠野生型IRF-1表达质粒(pcDNA3.1-IRF-1)共转染HEK293细胞,检测其荧光素酶活性,确定IRF-1对Caspase 8基因的启动作用。另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Caspase 8基因启动子上IRF-1潜在的结合位点,并构建Caspase 8基因启动子截短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即pGL3-Caspase8-1~4)。将上述Caspase 8基因启动子全长和各截短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和IRF-1过表达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再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筛选IRF-1的结合位点。结果:菌液PCR及核酸测序证实,上述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均构建成功。将pGL3-Caspase8-FL和pcDNA3.1-IRF-1共转染HEK293细胞发现,Caspase 8基因启动子活性显著增加。而将pGL3-Caspase 8-FL、pGL3-Caspase 8-1~4和pcDNA3.1-IRF-1共转染HEK293细胞后证实,pGL3-Caspase 8-4的启动活性显著低于pGL3-Caspase 8-2和pGL3-Caspase 8-3。提示IRF-1可能结合在Caspase 8基因启动子的-336~-136 nt区域。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大鼠Caspase 8基因启动子全长及截短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初步筛查出IRF-1在Caspase 8基因启动子上的结合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PASE8 干扰素调节因子-1 荧光素酶报告质粒 启动子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XAF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质粒的构建及IRF-1结合位点的鉴定
20
作者 周建博 邱文 +3 位作者 卢燕来 单锴 赵聃 王迎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95-300,共6页
目的:构建大鼠X染色体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associated factor 1,XAF1)基因启动子(全长和截断)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观察在人胚肾细胞HEK293中过表达干扰素调节因子-1(interferon regulatoryfac... 目的:构建大鼠X染色体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associated factor 1,XAF1)基因启动子(全长和截断)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观察在人胚肾细胞HEK293中过表达干扰素调节因子-1(interferon regulatoryfactor-1,IRF-1)对XAF1基因启动活性的影响,同时,筛选其可能的IRF-1结合位点。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出大鼠XAF1基因启动子序列(-1497~+166 nt),将XAF1基因启动子插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basic中获得pGL3-XAF1-QC,与大鼠野生型IRF-1表达质粒(pcDNA3.1-IRF-1)共转染HEK293细胞,检测其荧光素酶活性,确定IRF-1对XAF1基因的启动作用。同时,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XAF1基因启动子上IRF-1潜在的结合位点,并构建截断的XAF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质粒(pGL3-XAF1-1、pGL3-XAF1-2、pGL3-XAF1-3和pGL3-XAF1-4)。将上述全长和各截断的XAF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和IRF-1过表达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再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筛选IRF-1的结合位点。结果:菌液PCR及核酸测序证实,上述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均构建成功。将pGL3-XAF1-QC和pcDNA3.1-IRF-1共转染HEK293细胞发现,XAF1基因启动子活性显著增加。而将pGL3-XAF1-QC、pGL3-XAF1(1~4号)和pcDNA3.1-IRF-1共转染HEK293细胞后证实,pGL3-XAF1-3的启动活性显著低于pGL3-XAF1-1和pGL3-XAF1-2。提示IRF-1可能结合在大鼠XAF1基因启动子的-337~-47 nt区域。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大鼠全长及截断的XAF1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并初步筛查出IRF-1在XAF1基因启动子上的结合区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染色体连锁的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XAF1) 干扰素调节因子-1(irf-1) 启动子 生物信息学 荧光素酶报告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