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对局地气候的影响研究进展
1
作者 邓鸣阳 裴浩 +1 位作者 徐丽娜 刘诗梦 《南方能源建设》 2025年第2期15-25,共11页
[目的]风光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同时,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建设运行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文章重点总结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对局地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为指导其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以及风能太阳能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依据。[方法]... [目的]风光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同时,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建设运行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文章重点总结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对局地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为指导其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以及风能太阳能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依据。[方法]对该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风电场和光伏电站局地气候效应的研究方法、影响机理、研究过程及成果。[结果]结果显示:风电机组作为动量汇和湍流源,一方面使下风向风速减小,另一方面通过改变边界层湍流运动,影响陆气之间能量物质的交换,进而引起近地层风速、动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变化,间接改变降水量和云量。光伏电站的建设,显著改变了陆地表面特征,导致陆气之间能量收支和分配发生变化,同时伴随物理遮挡、地表蒸散发作用降低、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等因素导致的环境温度冷却效应和光伏组件在光电转换的过程中热量释放、地表的夜间辐射冷却削弱等因素产生的增温效应,进而对局地气候系统产生反馈。风电光伏一体化运行,可能会形成地表粗糙度增大/反照率减小-降水增加-植被增加的正反馈机制,导致局地气候的变化加剧。[结论]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以“沙戈荒”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成为“十四五”新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研究需持续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场 光伏电站 局地气候效应 一体化运行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农耕文化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2
作者 李建军 李硕 《古今农业》 2024年第3期8-14,共7页
农耕文化泛指与农耕生产相关的综合性的知识形态和文化表征,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显著的地域性、意义和价值的多层面性以及低成本的可叠加性等特征而具有强大的使能性,是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 农耕文化泛指与农耕生产相关的综合性的知识形态和文化表征,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显著的地域性、意义和价值的多层面性以及低成本的可叠加性等特征而具有强大的使能性,是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有力杠杆。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同质化竞争等严峻挑战,亟需发挥农耕文化的赋能作用。农耕文化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行动策略可以概括为三大步骤,即“普查”“链接”和“激活”。通过对农耕文化的“普查”并将其与现代生活和乡村产业发展相“链接”,有助于“激活”农耕文化和农业农村资源的巨大潜能,让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进而赋能乡村农工文旅产业融合创新,整体推动农业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赋能 链接 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随机森林—模糊积分模型的家庭农牧场信用评级研究
3
作者 李战江 廖湘黔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3-62,92,共11页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实现家庭农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构建家庭农牧场信用评级体系是解决该难题的基础。针对家庭农牧场信用风险评估中样本数据指标多、噪声复杂、非线性乃至高维度等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500个家庭农牧场... 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实现家庭农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构建家庭农牧场信用评级体系是解决该难题的基础。针对家庭农牧场信用风险评估中样本数据指标多、噪声复杂、非线性乃至高维度等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500个家庭农牧场为信用评价对象,将XGBoost算法、随机森林算法、模糊积分模型进行组合,构建了改进的随机森林—模糊积分模型,对家庭农牧场进行信用评级。分析结果表明:运用改进的随机森林—模糊积分模型对家庭农牧场进行信用评级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1分数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GBoost 随机森林 模糊积分 信用评级 家庭农牧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2种水产养殖模式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3
4
作者 董寅 李冰 +3 位作者 贾睿 侯诒然 刁维旭 朱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2,共10页
本研究以长江流域内的池塘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2种水产养殖模式为对象,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2种养殖模式对能源消耗(EU)、全球变暖潜势(GWP)、酸化潜势(AP)、富营养化潜势(EP)以及水资源消耗(WU)5种环境指标的影响,并探究2种主要输... 本研究以长江流域内的池塘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2种水产养殖模式为对象,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2种养殖模式对能源消耗(EU)、全球变暖潜势(GWP)、酸化潜势(AP)、富营养化潜势(EP)以及水资源消耗(WU)5种环境指标的影响,并探究2种主要输入因子(饲料和电力供应)和养殖过程对各环境指标的影响,从而评价2种养殖模式对环境影响的差异。生命周期评价结果标准化处理和加权评估显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WU、EP、GWP、AP和EU值分别为11.650、0.770、0.141、0.096和0.003,总环境影响指数(TEII)为12.660;池塘养殖模式的WU、EP、GWP、AP和EU值分别为31.453、1.187、0.210、0.174和0.007,TEII为33.031。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相比,池塘养殖模式的各项环境指标均较高。对环境影响的贡献率分析表明,饲料供应对EU、GWP和AP的贡献率最高,EP主要受饲料供应和养殖过程的共同影响,而WU主要集中在养殖过程中,电力供应主要影响EU、GWP和AP。生命周期评价的结果表明,与池塘养殖模式相比,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显示出更友好的环境效益,在我国长江流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种养殖模式的贡献率分析表明,改进饲料生产工艺、建立精准投喂技术、应用先进的尾水处理技术和适当提高养殖密度是我国长江流域水产养殖环境友好生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渔综合种养 池塘养殖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种养技术采纳能否提升农户社会资本?——以稻虾生态种养技术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田卓亚 齐振宏 +2 位作者 杨彩艳 杨兴杰 汪熙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5-368,共14页
生态种养技术的经济和生态功能一直备受关注,但社会功能却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为探究生态种养技术的社会功能,本文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1039份稻虾生态种养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分析并检验了生态种养技术采纳行为对农户社... 生态种养技术的经济和生态功能一直备受关注,但社会功能却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为探究生态种养技术的社会功能,本文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1039份稻虾生态种养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分析并检验了生态种养技术采纳行为对农户社会资本水平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1)稻虾生态种养技术的社会功能十分突出,稻虾生态种养技术采纳行为对农户社会资本存在显著的提升效应。农户采纳稻虾生态种养技术后社会资本总量水平会提升0.047个单位,其中社会网络规模将扩大114.266个单位,而社会网络地位则降低了3.595个单位。2)从影响机制来看,合作社参与和互联网使用是稻虾生态种养技术采纳行为提升农户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3)从异质性分析来看,稻虾生态种养技术采纳行为对农户社会资本的提升效应存在收入和年龄异质性,稻虾生态种养技术采纳行为对高收入和60岁以下农户的社会资本提升效应更为明显。因此,要全面地认识和客观地评价稻虾生态种养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而促进农户社会资本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纳行为 社会功能 社会资本水平 稻虾生态种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漂浮式风电技术现状及中国深远海风电开发前景展望 被引量:22
6
作者 刘小燕 韩旭亮 秦梦飞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242,共10页
随着海上风电高速发展及近海场址资源趋紧,适用于深远海域风资源利用的海上漂浮式风电成为中国海上风电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介绍国外和国内漂浮式风电发展历程与现状,详细阐述了漂浮式风电从样机示范、小型漂浮式风电场到大规模商业化开... 随着海上风电高速发展及近海场址资源趋紧,适用于深远海域风资源利用的海上漂浮式风电成为中国海上风电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介绍国外和国内漂浮式风电发展历程与现状,详细阐述了漂浮式风电从样机示范、小型漂浮式风电场到大规模商业化开发的发展路径,分析不同漂浮式风电基础概念及其特点。剖析了中国漂浮式风电本土化发展所需要面临的技术挑战,主要包括大容量漂浮式风力发电机组、低成本漂浮式风电基础平台、新型系泊系统国产化研制、动态缆系统研制、高效建造安装施工模式和智慧运维安全保障等。针对中国独有的海洋环境、港口码头状况和风电产业链情况,提出了海上漂浮式风电研究方向和发展建议:研发设计适用于中国深远海抗台型大容量漂浮式风电,突破漂浮式风电降本平价发展瓶颈;考虑高效集约用海布局,规模化发展漂浮式风电场;强健漂浮式风电产业完整供应链,推进核心部件和设备国产化进程;创新“海上风电+”新模式新路径,探索海上风电与油气田多能互补融合发展。本文研究对海上漂浮式风电平价商业化开发和扩展海洋能源利用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浮式风电 深远海 发展现状 风电基础 规模化 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兴安盟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探讨
7
作者 张燕 张振红 +2 位作者 李义明 张鹏 王娟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2期188-191,共4页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收、提质、优化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速,近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趋于稳定,产业发展模式愈加丰富,潜力较大。在剖析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收、提质、优化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迅速,近年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趋于稳定,产业发展模式愈加丰富,潜力较大。在剖析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其效益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兴安盟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进一步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渔综合种养 效益 发展对策 乡村振兴 内蒙古兴安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风电场电力系统电压波动的随机潮流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28
8
作者 别朝红 刘辉 +1 位作者 李甘 王锡凡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00-1505,共6页
提出了用随机潮流计算分析风电场并网所引起的系统电压波动的方法.该方法全面考虑了风电场出力变化、负荷波动、发电机停运以及线路故障等随机因素,通过随机潮流计算求出风电场并网后系统各节点电压的概率分布,其中特别包括风电场接入... 提出了用随机潮流计算分析风电场并网所引起的系统电压波动的方法.该方法全面考虑了风电场出力变化、负荷波动、发电机停运以及线路故障等随机因素,通过随机潮流计算求出风电场并网后系统各节点电压的概率分布,其中特别包括风电场接入点的电压波动情况.在此基础上,该方法可以对风电场的无功补偿进行进一步分析.此外还证明了用三参数的Weibull分布描述风速变化可以更好地反映高风速对风电机组输出功率的影响,对于常年风速较高的风电场更适合采用此分布描述.对接有风电场的IEEE RTS 24节点系统进行的算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通过实例说明了如何利用该方法指导对异步风力发电机的无功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并网 电压波动 随机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精准种植技术的集成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谢高地 陈沈斌 +2 位作者 齐文虎 杨星卫 刘成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4-47,共4页
研制开发了水稻精准种植信息处理系统和精准农业谷物联合收割机智能测产应用系统,水稻精准种植信息处理系统由农田GIS和农田DSS组成,采用面向空间、对象和用户的基本设计思想,具有网络化、构件化、层次化、智能化、可视化和开放性等特点... 研制开发了水稻精准种植信息处理系统和精准农业谷物联合收割机智能测产应用系统,水稻精准种植信息处理系统由农田GIS和农田DSS组成,采用面向空间、对象和用户的基本设计思想,具有网络化、构件化、层次化、智能化、可视化和开放性等特点;智能联合收割机自动测产应用系统充分采用低成本高精度全球定位DGPS技术、RS遥感图像识别技术、数字地球GIS技术、智能传感器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技术,在收割过程中可直观、准确地提供地块的粮食产量及产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 技术集成 效益分析 精准农业 精准种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农区草业在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被引量:40
10
作者 张卫建 谭淑豪 +1 位作者 江海东 章熙谷 《草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6,共6页
在对中国南北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广泛比较的基础上 ,通过生产调研和田间试验 ,剖析了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将面临的新问题 ,预示经济复苏后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转变。根据这些分析 ,提出发展南方农区草业是... 在对中国南北自然资源优势进行广泛比较的基础上 ,通过生产调研和田间试验 ,剖析了农产品市场国际化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将面临的新问题 ,预示经济复苏后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转变。根据这些分析 ,提出发展南方农区草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最后提出了南方农区草业的发展策略 ,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配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农区 草业工程 农牧结合 农业持续发展 综合效益 资源利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 被引量:55
11
作者 侯扶江 南志标 任继周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1-234,共24页
作物与家畜是农业系统的核心组分,相互作用推动农业系统不断进化。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中,作物生产与家畜生产之间构成较为完整和通畅的物流与能流网络,它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原始的食物收集系统(OHF)→原始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OICL)... 作物与家畜是农业系统的核心组分,相互作用推动农业系统不断进化。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中,作物生产与家畜生产之间构成较为完整和通畅的物流与能流网络,它经历了6个演化阶段:原始的食物收集系统(OHF)→原始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OICL)→粗放的专门化生产系统(ES,ESC和ESL)→粗放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EICL)→集约化的专门生产系统(IS,ISC和ISL)→集约化的作物-家畜综合系统(IICL),经过2次专门化和3次整合,表现为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主要综合系统类型包括传统的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C-ICL)、作物/天然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R)、草田轮作-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CF)、栽培草地-家畜综合生产系统(ICL-SP)、农林牧复合系统(ICL-W)和作物-家畜/基塘综合生产系统(ICL-P),相互之间沿着一定的环境梯度演替。集约化系统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粗放型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较为普遍,两者在系统结构、作物与家畜的互作模式、外部投入与生产力水平、生产目的等方面明显不同。作物-家畜互作对农业系统中土壤、植物、微生物、家畜、营养物质循环、能量平衡和经济效益有显著作用。国内外对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的内涵、发展阶段、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有诸多异同,但是尚存在研究对象不全面,尺度单一,方法不可靠,主要针对的是作物系统,及能流分析与物流分析脱节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作物 家畜 作物-家畜综合生产系统 混合农业系统 能量平衡分析 放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26
12
作者 甄若宏 王强盛 +3 位作者 周建涛 郑建初 何加骏 卞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9008-9011,9021,共5页
[目的]为稻鸭共作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分析稻鸭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水体理化性状、稻鸭共作对稻田常发性及危害严重的病虫草的发生情况以及对稻田天敌蜘蛛的影响和稻田生态系统的价值流动。[结果]结果表... [目的]为稻鸭共作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分析稻鸭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水体理化性状、稻鸭共作对稻田常发性及危害严重的病虫草的发生情况以及对稻田天敌蜘蛛的影响和稻田生态系统的价值流动。[结果]结果表明,稻鸭共作较明显地改善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状,与对照处理相比,表层土壤容重降低5.30%,土壤总孔隙度提高2.52%,土壤有机质增加6.41%;水体总氮、氧化还原电位、化学需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31%、27.51%、16.46%。稻鸭共作对稻田有害生物也有较明显的控制效应,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别为65.49%和39.27%,对条纹叶枯病、稻田杂草的防效比常规稻作分别高0.62和22.2个百分点。稻鸭共作经济效益比常规稻作高3492元/hm2。[结论]稻鸭共作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土壤肥力 病虫草 价值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鳝种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不同除草剂对黄鳝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涛 范洁群 +3 位作者 钱振官 袁国徽 沈国辉 吕卫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4-229,共6页
为了明确稻鳝种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除草剂安全用药技术,采用取样计数的方法调查了稻鳝种养田杂草种类及田间密度,并采用静水式试验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稻田常用除草剂对黄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鳝种养降低了杂草的丰富度、多样性... 为了明确稻鳝种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除草剂安全用药技术,采用取样计数的方法调查了稻鳝种养田杂草种类及田间密度,并采用静水式试验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稻田常用除草剂对黄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稻鳝种养降低了杂草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杂草危害减轻。茎叶处理除草剂100 g/L氰氟草酯EC、25 g/L五氟磺草胺OD、13%2甲4氯钠AS和480 g/L灭草松AS对黄鳝生长安全,可安全应用于稻鳝种养田防除杂草。土壤处理除草剂中,30%丙草胺EC、10%吡嘧磺隆WP、40%苄嘧磺隆·丙草胺WP对黄鳝生长安全,是稻鳝种养田使用土壤处理除草剂的优先选择。60%丁草胺EC和12%噁草酮EC与黄鳝的死亡率存在着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浓度的提高,黄鳝死亡率显著上升,不推荐用于稻鳝种养田防除杂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鳝种养 黄鳝 除草剂 安全用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稻虾共作模式提高稻田土壤生物肥力的机理 被引量:18
14
作者 佀国涵 袁家富 +5 位作者 彭成林 赵书军 徐大兵 喻永冰 谢媛圆 周剑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68-2176,共9页
【目的】长期稻虾共作是提高稻田肥力的有机生态途径。研究该模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该模式的可持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连续10年(2005—2015)中稻单作和稻虾共作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5年10月中旬水稻... 【目的】长期稻虾共作是提高稻田肥力的有机生态途径。研究该模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该模式的可持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连续10年(2005—2015)中稻单作和稻虾共作的田间定位试验,于2015年10月中旬水稻收获后,按照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土层采集土样,分析不同土层中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土壤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易氧化有机碳(easily-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和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测定不同土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计算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同时分析了与土壤碳、氮和磷代谢有密切关系的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1)相对于中稻单作,稻虾共作显著增加了各土层中TOC、POC和DOC含量,增加30—40 cm土层中MBC含量以及10—40 cm土层中EOC含量;2)稻虾共作显著提高了10—30 cm土层中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碳库管理指数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层中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了52.7%和58.2%;3)稻虾共作模式下,0—20 cm土层中小于0.053 mm粉-黏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而在20—3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中稻单作模式;4)与中稻单作相比,稻虾共作土壤脲酶活性在10—20 cm土层显著降低了16.7%,而在20—30 cm土层纤维素酶活性显著提高了28.0%;5)除DOC外,TOC、POC、MBC与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长期稻虾共作提高了稻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特别是提高了20—30 cm土层纤维素酶活性,促进了根茬等有机物的分解,提高了该层次各粒级团聚体内的有机碳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加大了水稻根系的下扎深度,改善了固持速效养分的能力,从而提升了稻田土壤生物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稻鸭共作对土壤养分动态变化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63
15
作者 张苗苗 宗良纲 谢桐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6-260,共5页
土壤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间的矛盾是影响有机种植作物产量的技术瓶颈之一。试验通过对常规稻田、转换期稻鸭共作稻田和有机稻鸭共作稻田3种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定位监测,分析土壤基本养分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有机稻... 土壤养分供应与作物需求间的矛盾是影响有机种植作物产量的技术瓶颈之一。试验通过对常规稻田、转换期稻鸭共作稻田和有机稻鸭共作稻田3种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定位监测,分析土壤基本养分在水稻不同生长阶段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有机稻鸭共作稻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养分指标在整个水稻生长期基本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幼穗分化期速效钾含量高于常规稻田,在成熟期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远高于常规稻田。有机稻鸭共作稻田水稻产量较常规稻田有所降低,由于有机稻米的价格远高于常规稻米,实际经济效益可观,是值得推广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水稻 稻鸭共作 土壤养分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整数非线性规划的农机系统优化配备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马力 王福林 +1 位作者 吴昌友 王英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15,共5页
针对以往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作业面积及收获作业天数可变的情况下,建立整数非线性规划的一般数学模型,选用适用于求解整数规划问题的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同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计算,证明了该一般模型的有效... 针对以往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作业面积及收获作业天数可变的情况下,建立整数非线性规划的一般数学模型,选用适用于求解整数规划问题的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同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计算,证明了该一般模型的有效性,得出农业机器系统优化配备获得整数最优解的必要性及经济性,可为当前农业企业在选择配备大功率农机具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器系统 整数非线性规划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萍共作复合生态系统的物能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甄若宏 王强盛 +3 位作者 周建涛 郑建初 何加骏 卞新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4-579,共6页
对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物能流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在稻田生态位添加鸭子和绿萍,使原来的稻田食物链结构趋向复杂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最高,比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分别提高18.52%... 对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物能流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在稻田生态位添加鸭子和绿萍,使原来的稻田食物链结构趋向复杂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最高,比稻鸭共作生态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分别提高18.52%和23.08%;能流循环指数为0.096,显著高于稻鸭共作系统和常规稻作系统。此外,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氮磷钾各养分循环通量也表现为最高,显示稻鸭萍共作生态系统农田养分循环强度较高,对施肥的依赖程度较低,对环境压力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萍共作 光能利用率 能流循环指数 能量转化 养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对土壤养分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妹娟 周念 +2 位作者 章家恩 向慧敏 梁开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鸭稻共作和水稻混种均可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但能否将两项技术结合起来,即通过不同水稻品种混种与稻田养鸭的叠加,进而产生"1+1>2"的生态效应和生产效益,是一项值得加以实践和探讨的课题。为探明多品种水稻混作养鸭这类复... 鸭稻共作和水稻混种均可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但能否将两项技术结合起来,即通过不同水稻品种混种与稻田养鸭的叠加,进而产生"1+1>2"的生态效应和生产效益,是一项值得加以实践和探讨的课题。为探明多品种水稻混作养鸭这类复合生物多样性利用模式的应用可行性,本试验设置了水稻单作常规种植(施药施肥)、水稻单作养鸭、水稻单作空白对照(不养鸭不施肥药)、水稻品种混作常规种植(施药施肥)、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和水稻品种混作空白对照(不养鸭不施肥药)6种种植模式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对土壤养分动态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双季稻后,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种植模式。早晚季水稻生长期间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处理的土壤全氮含量低于水稻品种混作常规种植处理,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各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以水稻单作空白对照处理的最高,总体上,混作处理比单作处理平均土壤速效磷含量高。种植双季稻后,水稻品种混作养鸭种植模式的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水稻品种混作养鸭处理的稻米出糙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较其他处理高,且垩白粒率较其他处理低。综合表明,水稻品种混作养鸭模式更有利于改善田间土壤养分状况,提高稻米的品质,故此模式可为优质健康稻米生产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稻共作 水稻品种混作 土壤养分动态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洼田湿地“植-鱼”种养结合模式对莲藕、菱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8
19
作者 姚祥坦 沈亚强 +3 位作者 张红梅 王润屹 徐素琴 程旺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643-1649,共7页
本研究通过对"藕-鱼"、"菱-鱼"共生种养结合模式下莲藕、南湖菱生长发育、品质及食品安全性的比较,研究了不同种养结合模式下水生蔬菜的生长发育、品质等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洼田湿地农业"藕-鱼"共生种养结合模式莲藕的生长发育... 本研究通过对"藕-鱼"、"菱-鱼"共生种养结合模式下莲藕、南湖菱生长发育、品质及食品安全性的比较,研究了不同种养结合模式下水生蔬菜的生长发育、品质等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洼田湿地农业"藕-鱼"共生种养结合模式莲藕的生长发育、产品商品性较单种藕对照有所提高,"莲藕-鲫鱼、黄颡"、"莲藕-黄颡、泥鳅"和"莲藕-乌鳢"3种种养模式较单种对照莲藕叶片长增加1.2%~38.2%,叶片宽增加-8.6%~30.9%,叶柄长增加10.1%~33.2%;莲藕的产品商品性较单种对照明显提高,全藕重较单种对照增加19.0%~77.8%,最大藕节重增加22.0%~77.5%;营养品质中,3种模式种养结合后莲藕产品淀粉含量较单种藕对照增加23.3%~34.0%,"莲藕-鲫鱼、黄颡"和"莲藕-黄颡、泥鳅"两种模式中粗蛋白含量分别较单种对照提高5.4%和47.3%,氨基酸总量分别较对照提高11.3%和48.7%,但"莲藕-乌鳢"模式中,莲藕产品的粗蛋白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较单种对照略有降低。"菱-鳖"种养结合模式中,虽然南湖菱的营养品质较鱼塘单种菱对照略有下降,但南湖菱的生长发育性状和商品性均有提高,"菱-乌鳢"种养结合对南湖菱生长发育虽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产品商品性、营养品质较对照也均有所提升。"植-鱼"共生种养结合,对莲藕和南湖菱的食品安全性指标包括农药残留以及有毒重金属含量等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洼田 湿地农业 “植-鱼”种养结合 莲藕 南湖菱 生长发育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模化养猪场粪污治理模式构建探讨 被引量:9
20
作者 钱蕾 林斌 +2 位作者 官雪芳 黄菊青 徐庆贤 《中国沼气》 2018年第5期82-87,共6页
针对规模化养猪场,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实现粪污达标排放为目标,辅以资源化利用最大化为原则,笔者通过工艺技术集成创新,提出了"固液分离-厌氧发酵-好氧曝气-达标排放"粪污治理工艺,结合沼气、沼液温室大棚应用以及粪渣... 针对规模化养猪场,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实现粪污达标排放为目标,辅以资源化利用最大化为原则,笔者通过工艺技术集成创新,提出了"固液分离-厌氧发酵-好氧曝气-达标排放"粪污治理工艺,结合沼气、沼液温室大棚应用以及粪渣、沼渣厌氧干发酵堆肥等资源化利用,形成规模化猪场粪污治理模式。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实现粪污治理达标排放,避免粪污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实现有效资源再利用,有望为规模化猪场建立一种实用污水达标排放生态型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养猪场 固液分离 厌氧发酵 好氧曝气 技术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