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L-10、M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哮喘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孙敏英 李粉霞 +1 位作者 杨学习 李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96-1100,共5页
目的:分析IL-10基因rs1800896、rs3024492位点和髓样分化蛋白1(Myeloid differentiation1,MD-1)基因rs7740529、rs223312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哮喘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以及过敏性鼻炎(Allerg... 目的:分析IL-10基因rs1800896、rs3024492位点和髓样分化蛋白1(Myeloid differentiation1,MD-1)基因rs7740529、rs223312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哮喘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以及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对哮喘遗传易感性的影响。方法:应用Sequenom MassARRAYSNP分型技术对141例哮喘患者和145例正常对照的四个SNP位点(rs1800896、rs3024492、rs7740529、rs2233128)进行基因分型,再将哮喘患者中确定有过敏性鼻炎和无过敏性鼻炎者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χ2检验统计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影响,计算比数比(OR)和95%可信区间(CI),以此评价各位点多态性与哮喘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以及过敏性鼻炎对哮喘易感性的影响。结果:(1)IL-10rs1800896多态性位点GG、GA、AA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在哮喘组、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共患组、哮喘而无鼻炎组的分布频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无过敏性鼻炎对其影响不明显。相较GG或AA基因型,携带基因型GA的个体,哮喘的患病风险明显降低(OR=0.033,95%CI:0.017~0.065)。(2)MD-1rs7740529位点CC、CT、TT三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在哮喘患者组、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共患组、哮喘而无鼻炎组的分布频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有无过敏性鼻炎对其影响不明显。相比较CC或TT基因型,携带基因型CT的个体,哮喘的患病风险明显降低(OR=0.369,95%CI:0.225~0.606)。(3)IL-10rs3024492位点TA、AA基因型和MD-1rs2233128位点AG、GG基因型在哮喘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0rs1800896与MD-1rs7740529位点多态性与哮喘的遗传易感性相关,其杂合型的患病风险均明显降低,且有无过敏性鼻炎对其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10 MD-1 哮喘 单核苷酸多态性 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牙周炎自然病程1年观察及其与IL-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黄萍 章锦才 +3 位作者 黄海云 张蕴惠 庞若愚 戚刚刚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了解慢性牙周炎病程的自然发展及其与IL-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对166位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自然病程观察,分别在基线、12个月检查全口余留牙的牙周袋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量(AL)、探诊出血(B0P),每个牙检查6个位点,... 目的:了解慢性牙周炎病程的自然发展及其与IL-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对166位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自然病程观察,分别在基线、12个月检查全口余留牙的牙周袋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量(AL)、探诊出血(B0P),每个牙检查6个位点,对其中的111例牙周炎患者,分析其IL-1A-889、IL-1B+3954的基因多态性。结果:166人平均牙周袋深度增加1.12 mm,平均附着丧失量增加1.628 mm;有94位患者249个牙位出现了AL≥2 mm。没有发现IL-1A-889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快速进展组(至少1个部位AL增加≥2 mm)和非快速进展组间有显著性差异;IL-1B+3954基因型1/2的分布和等位基因2的频率在快速进展组高于非快速进展组(P<0.05)。1年后PD的改变和AL的改变在IL-1A-889和IL-1B+3954不同基因型携带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不同个体其牙周病变的发展是不一样的;虽然IL-1B+3954等位基因2的频率在快速进展组高于非快速进展组,但分布频率很低,实际意义可能不大;没有发现PD和AL的改变与IL-1基因多态性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il-1基因多态性 牙周袋 牙周附着丧失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RN基因多态性与安徽地区胃癌易感性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和平 张红 +1 位作者 吴继锋 秦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6-569,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IL-1RN)多态性与安徽地区胃癌易感性的关系,并比较不同种族和地区之间IL-1RN*2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安徽地区91例胃腺癌患者及55例健康对照者IL-1R... 目的初步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IL-1RN)多态性与安徽地区胃癌易感性的关系,并比较不同种族和地区之间IL-1RN*2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安徽地区91例胃腺癌患者及55例健康对照者IL-1RN基因多态性。结果IL-1RN*2*2基因型频率及IL-1RN*2等位基因频率在胃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不同种族的比较中,IL-1RN*2等位基因频率在本研究人群显著低于欧洲高加索人群,不论在胃癌组还是对照组(15.4%vs57.4%,14.5%vs44.8%)(P<0.01);在胃癌组略高于日本人群(15.4%vs7.7%)(P<0.05)。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比较中,IL-1RN*2等位基因频率在本研究人群(安徽地区)显著低于北部地区人群,不论在胃癌组还是对照组(15.4%vs76.0%,14.5%vs46.0%)(P<0.01);在对照组中略高与西部地区人群(14.5%vs3.6%)(P<0.05);与东部及南部地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IL-1RN*2*2基因型及IL-1RN*2等位基因在胃癌高发区安徽地区与胃癌的易感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遗传学 多态现象 遗传 基因频率 胃肿瘤/流行病学 安徽/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基因多态性对类风湿关节炎病情及IL-1蛋白表达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潘云峰 张晓 +4 位作者 尹培达 何东华 汤美安 余步云 陆才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987-990,共4页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 1α(IL - 1α)和白细胞介素 - 1β(IL - 1β)基因多态性对类风湿关节炎 (RA)病情及对IL - 1β产生的影响。方法 :检测 13 6例RA病人及 10 2例正常人的IL - 1等位基因分布 ,其中 72例病人系已明确患病 2年内出现...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 1α(IL - 1α)和白细胞介素 - 1β(IL - 1β)基因多态性对类风湿关节炎 (RA)病情及对IL - 1β产生的影响。方法 :检测 13 6例RA病人及 10 2例正常人的IL - 1等位基因分布 ,其中 72例病人系已明确患病 2年内出现关节破坏者 ,IL - 1基因多态性检测采用PCR -RFLP法 ,同时分析不同类型基因型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受刺激后分泌IL - 1β水平的不同。结果 :IL - 1α等位基因 1、2的频率和携带率在RA组及正常人组无显著差异。IL - 1β纯合子等位基因 2频率在 2年内出现骨侵蚀组明显高于 2年内未出现骨侵蚀组 ,IL - 1β纯合子等位基因 2携带病人组具有较高的血沉及关节肿胀、压痛指数 ,从携带IL - 1β纯合子等位基因 2病人中分离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脂多糖刺激后分泌的IL - 1β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病人。结论 :RA与IL - 1β基因多态显著相关 ,IL - 1β等位基因 2促进IL - 1β分泌 ,IL - 1β等位基因 2的检测可作为预测RA严重性的一个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 类风湿关节炎 基因多态性 il-1A il-1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傣族、汉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IL-6-572C/G和IFNAR1-168G/C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婷婷 张亚龙 +2 位作者 高建梅 贺军栋 严新民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56-2061,共6页
目的:探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和汉族人群IL-6-572C/G和I型干扰素受体1(interferon alpha receptor 1,IFNAR1)-168G/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疾病转归的关联性。方法:采集西双版纳州傣族、汉族人群血液样本共60... 目的:探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和汉族人群IL-6-572C/G和I型干扰素受体1(interferon alpha receptor 1,IFNAR1)-168G/C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疾病转归的关联性。方法:采集西双版纳州傣族、汉族人群血液样本共600份,其中每个民族包括健康对照组100名、HBV感染患者200名(含100名自限性恢复患者和100名慢性乙肝患者),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和DNA测序技术对IL-6-572C/G和IFNAR1-168G/C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傣族人群中,-572C/G位点基因型多态性与HBV感染后转归的关联性并无统计学显著性。C、G等位基因型在HBV感染组、正常对照组之间和慢性乙肝组、自限恢复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但是在G显性模式(GG+CG/CC)下,GG+CG基因型为HBV感染者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保护因素(P<0.05)。汉族人群中,-572C/G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各组比较中无统计学显著性,并且在G显性模式和G隐性模式比较中也无统计学显著性。在上述4种比较中,IFNAR1-168G/C位点在汉族和傣族样本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IL-6-572C/G位点GG+CG基因型可能是傣族人群中HBV感染者发展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的保护因素,而IFNAR1-168G/C多态性与HBV感染后转归在傣、汉两族中并无显著性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 干扰素α受体1 基因多态性 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甲素抑制PBMC分泌IL-1β蛋白量与IL-1β基因多态性有关(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盛冬云 涂胜豪 +1 位作者 陈红波 胡永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抑制作用与IL-1β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法对31名健康志愿者IL-1β基因启动子区-511位点C-T多态性进行基因型检测,同时进行PBMC培养,用脂多糖(L...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抑制作用与IL-1β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法对31名健康志愿者IL-1β基因启动子区-511位点C-T多态性进行基因型检测,同时进行PBMC培养,用脂多糖(LPS)刺激培养细胞,并予以雷公藤甲素处理PBMC,收集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1β的含量。结果:携带IL-1β-511T/T纯合子基因型PBMC经LPS刺激后IL-1β的分泌量明显较非T/T纯合子为高(P<0.05);雷公藤甲素能显著抑制LPS诱导的C/C和C/T基因型PB-MC分泌IL-1β(P<0.05),但对T/T基因型的抑制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IL-1β基因-511C-T多态性与IL-1β的分泌量相关,雷公藤甲素对不同基因型的IL-1β抑制作用有差异,这可能是导致雷公藤药理作用出现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 基因 多态现象(遗传学) 雷公藤属 关节炎 类风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关系 被引量:15
7
作者 朱冬林 席云 吴雪琼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64-868,共5页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MI(GSTM1)和T1(GSTT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TDLI)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抗结核治疗后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228例(病例组)及未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300例(对照组,应用...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谷胱甘肽S转移酶MI(GSTM1)和T1(GSTT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ATDLI)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抗结核治疗后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228例(病例组)及未发生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300例(对照组,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其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GSTM1基因缺失型频率分别为58.3%和5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I.363,95%CI=0.963-1.929);GSTT1基因缺失型频率分别为45.2%和49.3%,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联合分析也未发现两种基因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发生中具有协同作用。结论汉族人群GSTM1和GSTT1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TM1 GSTT1 结核 肝损害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I与IGFBP-1基因对京海黄鸡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秀华 王金玉 +4 位作者 张跟喜 魏岳 顾玉萍 俞亚波 施会强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158,共7页
旨在对IGF-I和IGFBP-1基因部分SNPs与鸡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试验以京海黄鸡为材料,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2个候选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采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IGF-I基因外显子3序列的... 旨在对IGF-I和IGFBP-1基因部分SNPs与鸡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试验以京海黄鸡为材料,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2个候选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采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IGF-I基因外显子3序列的60bp处有A→G的点突变,在京海黄鸡中检测到AA、AB、BB 3种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为0.613,B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387;IGFBP-1基因外显子2序列的21bp处有A→T的点突变,104bp处有T→C的突变,在京海黄鸡中检测到CC、CD和DD 3种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为0.558,D等位基因频率为0.442。IGF-I基因BB基因型个体4周龄体质量显著高于AA和AB型个体(P<0.05);IGFBP-1基因DD基因型个体8周龄体质量显著高于CC基因型个体(P<0.05),4、12和16周龄体质量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推测这些SNPs对京海黄鸡生长性状具有一定的影响,应用于鸡育种过程中的标记辅助选择可以加快育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海黄鸡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基因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基因 遗传多态性 遗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及其亲属白细胞介素-1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任秀云 徐莉 +5 位作者 孟焕新 路瑞芳 陈智滨 冯向辉 释栋 张立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8-33,共6页
目的:研究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及其亲属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基因多态性与AgP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66个核心家系共180名成员,进行全口牙周检查、摄全口根尖片并拍摄口内彩色照片,AgP先证者的诊断参照1999年... 目的:研究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及其亲属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基因多态性与AgP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66个核心家系共180名成员,进行全口牙周检查、摄全口根尖片并拍摄口内彩色照片,AgP先证者的诊断参照1999年牙周病分类法,其亲属的诊断参照1999年牙周病分类法和现状与回顾性相结合的评分标准作出评估诊断。提取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分析IL-1A+4845,IL-1B-51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及IL-1RN第二内含子中的可变数目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s,VNTR)的多态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各组之间基因型/等位基因分布差异的比较,同时还采用以家系为基础的关联检验的方法(family-based association test)进行关联分析。结果:未发现,IL-1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基因型在AgP先证者与其亲属之间、以及亲属各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家系为基础的关联检验表明,IL-1B-511和,IL-1A+4845等位基因1在加性、显性及隐性3种遗传模型检验中,P值均大于0.05,即未发现见IL-1基因各位点的多态性与AgP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但是,当把所有AgP患者按照全口牙槽骨吸收特点进行亚型分型并经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了年龄、性别和吸烟状况后发现,在IL-1B-511位点,以局限型破坏为主的AgP患者A1A1基因型的频率比非AgP患者显著升高(43.8%vs22.8%,OR=7.32,95%C/=1.84~29.11,P=0.005),等位基因A1的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71.9%vs41.2%,OR=3.64,95%C/=1.55~8.58,P=0.002);而广泛型AgP患者与非AgP患者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A1A1:P=0.88,等位基因A1:P=0.64)。结论:IL-1B-511位点的SNP可能与以局限型破坏为主的AgP的易感性有关,但仍需要在更大样本量中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多态现象 遗传 白细胞介素1 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QO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代恩勇 卢振霞 +2 位作者 史洁萍 于雅琴 张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探讨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醌氧化还原酶(NQO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型分析技术对101例大肠癌患者及103例对照者NQO1cDNA609位点多态性进行测定... 目的:探讨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醌氧化还原酶(NQO1)基因多态性与大肠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型分析技术对101例大肠癌患者及103例对照者NQO1cDNA609位点多态性进行测定。结果:基因型频率分布在大肠癌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χ2=9.52,P<0.01),T/T基因型携带者大肠癌患病危险性是野生纯合型(C/C)的3.56倍(OR=3.56,95%CI为1.58~7.96)。NQO1T等位基因及C等位基因频率在大肠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42.1%、57.3%,57.9%、42.7%,T等位基因频率两组有显著差异(χ2=9.43,P<0.01),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是C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85倍,(OR=1.85,95%CI为1.25~2.73)。结论:NQO1在大肠癌的形成过程中起一定的保护作用,而NQO1cDNA609位点T等位基因可能是大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NQO1基因的多态性与生活特征共同决定个体大肠癌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赖还原型辅酶Ⅰ/Ⅱ 醌氧化还原酶 大肠癌遗传易感性 基因 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B-511和白细胞介素-1RN基因多态性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球森 张磊 +2 位作者 梅俏 胡咏梅 许建明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35-738,共4页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B-511(IL-1B-511)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基因多态性是否与消化性溃疡的易感性有关。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21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15例、胃溃疡患者...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B-511(IL-1B-511)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基因多态性是否与消化性溃疡的易感性有关。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217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15例、胃溃疡患者102例)和110例正常对照组基因多态性。结果十二指肠溃疡患者IL-1RN*2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8.7%vs9.5%,P=0.005),IL-1RNL/2和2/2基因型的OR为1.93,95%CI为1.04~3.58,在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感染阳性的人群中,这种基因多态性的影响表现更为明显,OR为2.18(95%CI=1.01~4.68)。十二指肠溃疡组和胃溃疡组IL-1B-511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1RN*2等位基因及H.pylori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分别为3.04(95%CI=1.44~6.40)和15.27(95%CI=5.42~43.00)。结论IL-1RN*2等位基因与十二指肠溃疡的易感性有关,IL-1RN*2与H.pylori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发挥着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螺旋杆菌 幽门 白细胞介素1 多态现象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人群中N-乙酰基转移酶1表型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张巍 许建明 +1 位作者 梅俏 徐新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223-1228,共6页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N-乙酰基转移酶1(NAT1)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以及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相关分析,以评价NAT1乙酰化代谢多态性对5氨-基水杨酸等药物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140例汉族健康人的外周血,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 目的探讨汉族人群中N-乙酰基转移酶1(NAT1)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以及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相关分析,以评价NAT1乙酰化代谢多态性对5氨-基水杨酸等药物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140例汉族健康人的外周血,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多重PCR技术,进行NAT1等位基因分型研究。同时从140例检测标本中选择32份不同NAT1基因型进行外周血白细胞中NAT1的活性检测,计算NAT1内部清除率(C lint)、酶催化反应最大速率(Vm ax)和米氏常数(Km),代谢产物测定采用HPLC方法。结果联合应用PCR-RFLP及多重PCR方法可避免多种限制性内切酶之间的相互干扰,可准确区分不同NAT1基因型。在140例检测标本中,NAT1*3,NAT1*4,NAT1*10和NAT1*11的发生频率分别是8.2%,49.6%,40%和2.2%。NAT1*4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欧美人群,但高于东南亚和非洲人群;NAT1*10的发生率高于欧美人群,NAT1*3和NAT1*11的发生率较低,与大多数亚洲人群基本一致。32份不同NAT1基因型中,与野生型NAT1*4*/4相比,NAT1*4*/10、NAT1*10/*10以及NAT1*10/*3酶活性属于快代谢表型(P<0.05);NAT1*11*/11和NAT1*4/*11酶活性要明显低于NAT1*4*/10、NAT1*10*/10和NAT1*10*/3(P<0.05),与NAT1*4*/3、NAT1*3/*3以及NAT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汉族人群中的NAT1基因型分布与其他国家检测情况有所差异。140名汉族人外周血NAT1表型检测结果差异较大,依据酶学代谢动力学参数的不同,NAT1*10的杂合子与纯合子均属于快代谢型基因,NAT1*11及其他基因型则属于慢代谢型基因,在本次实验中未发现中间代谢型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1 基因多态性 基因型 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ERCC1 C19007T多态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熊兴东 古李中 +4 位作者 曾俐琴 杨志宏 张志珍 罗喜平 刘新光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86-288,289,共4页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妇女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19007T(Asn118Asn,rs11615)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妇女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位点C19007T(Asn118Asn,rs11615)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为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对91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和103例健康对照个体(对照组)的ERCC1C19007T多态位点进行分型。采用非条件逻辑回归分析统计该多态位点与宫颈癌易感的相关性,并用年龄进行校正,计算相对危险度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T等位基因在宫颈癌组中的分布频率(31.3%)高于对照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显著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调整后的OR=3.68,95%CI=1.22~11.14,P=0.021)。而且T等位基因增加个体患宫颈癌风险的趋势在Ⅰ期的宫颈癌患者(TTvsCC:调整后的OR=4.69,95%CI=1.36~16.21)以及在<45岁的人群中(TTvsCC:调整后的OR=5.05,95%CI=1.01~25.20)更加明显。结论:ERCC1C19007T多态与广东地区汉族妇女宫颈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T等位基因可能是影响宫颈癌易感的一个风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单核苷酸多态性 宫颈癌 遗传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绒山羊群体KAP13-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明娜 刘秀 +2 位作者 王继卿 李少斌 罗玉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3,共7页
【目的】对中国河西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和陇东绒山羊4个绒山羊群体KAP13-1基因的遗传特征进行分析,为揭示绒山羊遗传特征和生产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河西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及... 【目的】对中国河西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和陇东绒山羊4个绒山羊群体KAP13-1基因的遗传特征进行分析,为揭示绒山羊遗传特征和生产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河西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及陇东绒山羊(共721只)KAP13-1基因的多态性。同时基于DA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以明确各群体间的遗传关系。【结果】基因组DNA扩增后得到491bp的扩增产物,经SSCP分析,从4个绒山羊群体KAP13-1基因中共发现6种基因型,4个等位基因中存在5个变异位点,这些多态位点主要为点突变,且均处于编码区,其中转换位点3个(占60%),颠换位点2个(占40%)。在170和197位分别发生了T→G、C→G的错义突变,导致氨基酸分别由Leu、Thr变为Arg、Ser。该基因在河西绒山羊与陇东绒山羊中均存在4个等位基因,而内蒙古绒山羊未检测到C和D等位基因,辽宁绒山羊未检测到D等位基因。聚类结果显示,河西绒山羊与陇东绒山羊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小,在系统发生树中聚为一支,辽宁绒山羊与内蒙古绒山羊聚为一支。【结论】KAP13-1基因在4个绒山羊群体中呈中度多态,群体间存在差异。生态学作用对4个绒山羊品种的进化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P13-1基因 绒山羊 PCR—SSCP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成人牙周炎患者白细胞介素-1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梁焕友 吴坚 刘国萍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68-472,共5页
【目的】分析汉族成人牙周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 1(IL 1)基因家族多态性特征。【方法】将 10 9名汉族成人牙周炎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 ,用PCR和限制性酶切方法 ,对其与 2 0名正常人的IL 1A 889基因位点 ,IL 1B +395 3基因位点、IL 1R... 【目的】分析汉族成人牙周炎患者的白细胞介素 1(IL 1)基因家族多态性特征。【方法】将 10 9名汉族成人牙周炎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 ,用PCR和限制性酶切方法 ,对其与 2 0名正常人的IL 1A 889基因位点 ,IL 1B +395 3基因位点、IL 1RN内含子 2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重度成人牙周炎患者的IL 1B等位基因 2携带率 (35 9% )较正常人 (15 0 % )和轻 (6 8% )、中度 (18 8% )牙周炎患者的高 ,其同时携带IL 1A等位基因 2、IL 1B等位基因 2的发生率亦比其他各组患者的高(P<0 0 5 )。而IL 1A、IL 1RN的多态性分布在各组中无明显差异。【结论】汉族重度成人牙周炎患者与轻度、中度患者的IL 1B(+395 3)基因多态性差异可能是他们临床表现差异的内在原因 ,这有助于提高对成人牙周炎疾病本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 牙周疾病 遗传学 牙周炎 基因多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易感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国凤 徐宽枫 杨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1-256,共6页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T1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Wan Fang等数据库中获得有关VDR基因多态性与T1D易感性病例-对照关联研究的文献,计算相关基因位点的OR值和95%的可...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T1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通过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Wan Fang等数据库中获得有关VDR基因多态性与T1D易感性病例-对照关联研究的文献,计算相关基因位点的OR值和95%的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37篇,研究间有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BsmⅠ和ApaⅠ多态性是T1D的易感基因(B vs b:OR=1.10,95%CI:1.04~1.18,P=0.003,AA vs aa:OR=1.24,95%CI:1.05~1.48,P=0.012),而FokⅠ和TaqⅠ多态性与T1D的易感性无关。按种族区域进行亚组分析发现,BsmⅠ多态性是东亚和拉丁美洲T1D的易感基因(B vs b分别为:OR=1.52,95%CI:1.33~1.74,P〈0.01;OR 1.51,95%CI:1.25~1.82,P〈0.001),ApaⅠ多态性是东亚T1D易感基因(AA vs aa:OR=1.99,95%CI:1.20~3.29,P=0.007)。结论:BsmⅠ和ApaⅠ多态性是东亚T1D的易感基因,且BsmⅠ有可能是拉丁美洲T1D的易感基因,而FokⅠ和TaqⅠ多态性与T1D易感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受体 基因多态性 1型糖尿病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TR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易感性相关 被引量:3
17
作者 尹雪瑶 李红 +3 位作者 宣君丽 陈怡馨 李霖 董雪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51,共7页
目的:探讨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ngiotensinⅡtypeⅠreceptor,AGTR1)A1166C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研究AGTR1多态性在正常对照组(157例)、2型糖尿病非肾病组(141例,糖尿病病程≥10年)... 目的:探讨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ngiotensinⅡtypeⅠreceptor,AGTR1)A1166C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研究AGTR1多态性在正常对照组(157例)、2型糖尿病非肾病组(141例,糖尿病病程≥10年)、2型糖尿病肾病组(152例)中的基因频率分布。结果:2型糖尿病肾病组AGTR1 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2型糖尿病非肾病组(P<0.05),正常对照组与2型糖尿病非肾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GTR1 A1166C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相关,即C等位基因携带可能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管紧张素 1 遗传学 多态现象 遗传 糖尿病 2型 并发症 糖尿病肾病 遗传学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基因频率 等位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F1 3A遗传多态性对高血压患者应用卡托普利疗效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严研 宁晨 +3 位作者 周环 杨锡恒 杨天 刘昭前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49-556,共8页
目的:研究SDF1 3A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易感性和高血压患者应用卡托普利疗效的关系。方法:运用PCR-RFLP对214名高血压患者和228名正常健康个体进行SDF1 3A基因分型。在39名不同SDF1 3A基因型的个体中, 13名高血压患者同时口服卡托普利(2... 目的:研究SDF1 3A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易感性和高血压患者应用卡托普利疗效的关系。方法:运用PCR-RFLP对214名高血压患者和228名正常健康个体进行SDF1 3A基因分型。在39名不同SDF1 3A基因型的个体中, 13名高血压患者同时口服卡托普利(25 mg/d)和尼群地平(30 mg/d) , 12名高血压患者仅口服尼群地平(30 mg/d) ,所有患者连续服药8周以上,14名正常健康个体没有服任何药物。检测所有受试者的血压变化,以此评估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在卡托普利和尼群地平治疗后,SDF1 3AAA+AG基因型或GG基因型的高血压患者中血浆SDF-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05) ;AA基因型携带者与GG基因型相比较,有较低水平的血浆总蛋白和球蛋白(P<0.05 ) ;高血压患者经卡托普利治疗后,AA +AG基因型个体的收缩压降低效果明显好于GG基因型个体(P<0.05)。结论:SDF1 3A遗传多态性可以影响中国汉族高血压患者应用卡托普利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SDF-1 SDF1 3A基因多态性 卡托普利 尼群地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傣族、景颇族人群中与艾滋病相关的CCR5△32、CCR2b-64I、SDF1-3′A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 被引量:11
19
作者 叶峻杰 王福生 +3 位作者 彭林 金磊 丁明 刘明旭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55-659,共5页
为了调查HIV 1感染相关的等位基因CCR5△32、CCR2b 64I、SDF1 3′A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州傣族景颇族人群中的频率和多态性分布,此课题以101例傣族和113例景颇族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PCR、PCR RFLP(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为了调查HIV 1感染相关的等位基因CCR5△32、CCR2b 64I、SDF1 3′A在我国云南省德宏州傣族景颇族人群中的频率和多态性分布,此课题以101例傣族和113例景颇族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PCR、PCR RFLP(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进行检测,计算突变基因频率;并对其群体分布、性别分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傣族景颇族人群中未发现CCR5△32等位基因突变;傣族CCR2b 64I、SDF1 3′A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0.2130和0.2030,景颇族CCR2b 64I和SDF1 3′A基因突变频率分别为0.1637和0.1770;与中国汉族人群相比较,傣族和景颇族中SDF1 3′A突变频率较低(P值分别为0.0322和0.0021);两个民族的CCR2b 64I和SDF1 3′A等位基因群体分布符合Hardy Weinberg平衡,在性别之间分布无显著差异。中国傣族景颇族人群的CCR2b 64I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与汉族人相似,SDF1 3′A等位基因的突变频率比汉族人低,此两种突变基因在艾滋病发病过程中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由于未发现CCR5△32基因突变,中国傣族景颇族人群对HIV 1感染可能有较大的遗传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族 景颇族 基因多态性 趋化因子受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艾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1基因1G/2G多态性在胃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宋传贵 刘星 +3 位作者 黄昌明 官国先 欧周罗 卢辉山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1期964-967,共4页
背景与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metalloproteinase-1,MMP-1)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屏障促进肿瘤的浸润转移,本研究探讨MMP-1基因1G/2G多态性在胃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高效... 背景与目的: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metalloproteinase-1,MMP-1)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屏障促进肿瘤的浸润转移,本研究探讨MMP-1基因1G/2G多态性在胃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enaturing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DHPLC)方法,对102例胃癌患者进行MMP-1基因1G/2G多态性的基因型分析,比较基因型分布和胃癌组织浸润转移等侵袭性指标的关系。结果:MMP-1基因1G/2G多态的1G/1G、1G/2G和2G/2G基因型在胃癌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5(14.7%)、48(47.1%)、39(38.2%);1G/2G多态性基因型分布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程度(N1vsN2+N3)显著相关(P=0.013);与1G/1G纯合子基因型相比,携带2G等位基因型的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更严重(P<0.05)。1G/2G基因型分布与胃癌组织学类型,肿瘤部位,组织病理分级及胃壁浸润深度(T1+T2vsT3+T4),临床病期等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MMP-1基因1G/2G多态性与胃癌的侵袭性有关,携带2G等位基因可能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MMP-1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