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7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粗糙度对径向动静压轴承湍流润滑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杨帅 赵树森 +1 位作者 王晓鹏 郭红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26,共9页
目前关于粗糙表面轴承湍流润滑的研究多在单一工况下展开,表面粗糙度多侧重于特定类型,缺乏在不同表面粗糙度下对润滑特性参数的全面分析。以针对应用在高速旋转主轴的深浅腔动静压轴承,结合Ng-Pan湍流模型与Christensen随机粗糙表面润... 目前关于粗糙表面轴承湍流润滑的研究多在单一工况下展开,表面粗糙度多侧重于特定类型,缺乏在不同表面粗糙度下对润滑特性参数的全面分析。以针对应用在高速旋转主轴的深浅腔动静压轴承,结合Ng-Pan湍流模型与Christensen随机粗糙表面润滑理论,构建适用于一维纵向、横向及各向同性等不同类型粗糙表面的湍流Reynolds方程、能量方程及边界条件,求解承载力、摩擦功耗、端泄流量等润滑特性参数,并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油膜压力场与温度场沿周向呈现阶梯变化,在浅腔与周向封油面交界处出现局部压力峰值,轴向封油面处油膜温度上升较快;承载力随纵向、横向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各向同性粗糙度的增加而减小;横向粗糙峰分布方向与润滑油卷吸速度方向一致时,对承载力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摩擦力与摩擦功耗均随3种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加;端泄流量随横向、各向同性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加,沿轴向分布的纵向粗糙峰对润滑油端泄的阻滞作用,增加了润滑区域液阻,端泄流量随纵向粗糙度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压轴承 表面粗糙度 湍流 承载能力 润滑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混合配筋偏压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试验及理论计算
2
作者 陆春华 葛浩 +3 位作者 倪铭志 漆仲浩 张虹宇 张云舒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1,共11页
为研究普通钢筋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筋双层混合配筋混凝土柱的偏心受压性能,对3种双层配筋形式的混凝土柱进行了偏心受压静载试验;对比分析了双层混合配筋混凝土柱与双层单一配筋混凝土柱的偏压破坏过程、侧向变形以及荷载-应... 为研究普通钢筋与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FRP)筋双层混合配筋混凝土柱的偏心受压性能,对3种双层配筋形式的混凝土柱进行了偏心受压静载试验;对比分析了双层混合配筋混凝土柱与双层单一配筋混凝土柱的偏压破坏过程、侧向变形以及荷载-应变关系等试验结果,推导了双层混合配筋偏压混凝土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在相同配筋率下,双层混合配筋柱极限承载力明显高于纯钢筋柱,纯GFRP筋柱极限承载力最小;双层纯钢筋柱的侧向变形最小,纯GFRP筋柱的侧向变形最大,混合配筋柱介于二者之间;双层混合配筋柱正截面平均应变分布仍符合平截面假定;提出的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预测值与试验实测值吻合较好,二者比值的均值为0.98,变异系数为0.076;研究成果可为双层混合配筋柱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RP筋 双层混合配筋 混凝土柱 受压承载力 计算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遗传混合算法的高速球轴承优化设计方法
3
作者 杨文 叶帅 +2 位作者 姚齐水 余江鸿 胡美娟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6-236,共11页
目前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等为代表的超高转速运行场景越来越多,对轴承类关键零部件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对轴承的承载性能和温升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优化轴承的结构,提升其服役性能,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6206轴承为例,提出... 目前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等为代表的超高转速运行场景越来越多,对轴承类关键零部件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对轴承的承载性能和温升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优化轴承的结构,提升其服役性能,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6206轴承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粒子群-遗传混合算法的球轴承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建立了以轴承最大额定动载荷、最大额定静载荷和最小摩擦生热率为目标函数的优化数学模型;然后,利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MOPSO)的全局搜索能力和改进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的进化操作,引入粒子寻优速度控制策略、交叉变异策略和罚函数机制,解决了带约束优化问题求解和局部最优问题,增强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和解集探索能力;最后,在特定工况下对轴承结构进行了优化,采用层次分析法,从Pareto前沿中优选了内外圈沟曲率半径系数、滚动体数量、滚动体直径和节圆直径的最优值。研究结果表明:在16 kN径向载荷、15 000 r/min的高转速工况下,以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6206型深沟球轴承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的轴承接触应力下降了21.2%,应变下降了25.6%,摩擦生热下降了16.7%,体现了该方法在收敛性能、寻优速度等方面的优势。该优化设计方法可为球轴承的工程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球轴承结构设计 多目标粒子群-遗传混合算法 改进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优化设计目标函数 层次分析法 6206型深沟球轴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异极径向混合磁悬浮轴承的建模及仿真
4
作者 刘欣 袁鹏禹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4-953,共10页
针对高速电机和飞轮储能系统等对空间利用率要求较高的场合,提出一种新型异极径向混合磁轴承(heteropolar radial hybrid magnetic bearing,HRHMB).首先,建立该磁轴承的等效磁路模型,通过解析磁场得出其电流刚度、位移刚度及电磁力,并... 针对高速电机和飞轮储能系统等对空间利用率要求较高的场合,提出一种新型异极径向混合磁轴承(heteropolar radial hybrid magnetic bearing,HRHMB).首先,建立该磁轴承的等效磁路模型,通过解析磁场得出其电流刚度、位移刚度及电磁力,并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其有效性;然后,在相同约束条件下与传统偏置磁轴承进行对比,分析磁轴承的刚度特性和空间利用率;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研究新型磁轴承径向两自由度间的电磁力耦合,并与传统磁轴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承载力等约束条件下,该新型磁轴承的体积仅为传统磁轴承的0.87倍,其电磁力在控制电流和转子位移影响下的相对误差值为6.5%,而传统磁轴承的电磁力相对误差为13.6%,表明新型磁轴承径向两自由度的电磁力耦合小于传统磁轴承,解耦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偏置 径向混合磁轴承 有限元仿真 等效磁路法 电磁力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RP混合配筋偏心受压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5
作者 王坦 尹俊博 +5 位作者 李立巍 周志杰 杨帆 金沐 吴宁 戴素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9-429,共11页
为进一步探讨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GFRP)混合配筋偏心受压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基于前期实验数据,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参数化分析,界定计算公式中的关键参数,细化芯柱对承载力的作用。分别建立受压... 为进一步探讨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GFRP)混合配筋偏心受压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基于前期实验数据,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参数化分析,界定计算公式中的关键参数,细化芯柱对承载力的作用。分别建立受压破坏、屈服-受压破坏,以及屈服-受拉破坏模式下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和设计流程,并对公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公式计算值与实际值吻合较好。该公式适用于大偏心受压下各类纤维增强合金材料(FRP)混合配筋偏心受压柱,为该类混合配筋柱的工程应用提供设计依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配筋 GFRP筋 偏心受压柱 有限元分析 承载力计算 受压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载荷对动静压径向轴承时变热流体润滑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苗新明 郭红 +1 位作者 寇清硕 杨帅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9-57,共9页
综合流体力学、热力学、转子动力学等理论,建立冲击载荷作用下动静压轴承热流体数学模型,运用有限差分法和欧拉法等计算并分析冲击载荷对轴承热流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动静压轴承受到冲击后承载力等参数呈现正弦变化趋势,轴心轨迹为... 综合流体力学、热力学、转子动力学等理论,建立冲击载荷作用下动静压轴承热流体数学模型,运用有限差分法和欧拉法等计算并分析冲击载荷对轴承热流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动静压轴承受到冲击后承载力等参数呈现正弦变化趋势,轴心轨迹为闭合曲线;方向相反、幅值相等的冲击载荷使得动静压轴承承载力和轴心轨迹呈现对称变化趋势,冲击幅值每提高120 N,水平承载力变化峰值增加33.0%~47.0%,竖直承载力变化峰值提升1.9%~2.3%;冲击载荷及轴承结构参数对最小油膜厚度影响显著,冲击幅值每增加120 N,最小油膜厚度变化约0.3μm;计入温度场分布动静压轴承特性参数与等温模型相比,最大油膜压力值降低2%,最小油膜厚度降低7%,轴心轨迹变化趋势一致,但初始位置相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压轴承 温度场 压力场 冲击载荷 轴心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动静压球轴承转子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朱锐 沈景凤 +1 位作者 卢明明 顾春兴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共11页
液体动静压球轴承在中高速下,动压效应使楔形空间内的流体发生涡动,转子的振动特性可能受到油膜涡动影响,主轴回转精度因此降低。针对小孔节流的液体动静压球轴承,将涡动形式分为柱面涡动与锥面涡动,建立润滑数学模型与转子动力学模型... 液体动静压球轴承在中高速下,动压效应使楔形空间内的流体发生涡动,转子的振动特性可能受到油膜涡动影响,主轴回转精度因此降低。针对小孔节流的液体动静压球轴承,将涡动形式分为柱面涡动与锥面涡动,建立润滑数学模型与转子动力学模型并联立求解,得到轴心轨迹与振动幅值;探究形心偏移距离、初始偏转角度对转子系统振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柱面涡动相比,综合考虑锥面涡动之后,轴心轨迹稳定性下降,振动幅值增加;随着形心偏移距离的增加,轴心轨迹的稳定性与振动幅值大幅度下降;随着初始偏转角度的增加,轴心轨迹的稳定性与振动幅值仅会小幅度下降。由此得出,改变形心偏移距离比改变初始偏转角度对轴承转子系统的轴心轨迹稳定性及转子系统的振动特性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动静压球轴承 油膜涡动 轴心轨迹 振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层交互Q学习算法的轴承生产智能排程 被引量:1
8
作者 裴志杰 杨晓英 +1 位作者 杨欣 杨逢海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1-462,共12页
针对带装配的两阶段分布式混合流水车间(TSDHFSSP)环境下的轴承排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交互Q学习算法(DIQLA)的车间调度方法,以解决轴承生产智能排程问题。首先,描述了轴承的排程问题,建立了以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为目标的数学模型... 针对带装配的两阶段分布式混合流水车间(TSDHFSSP)环境下的轴承排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层交互Q学习算法(DIQLA)的车间调度方法,以解决轴承生产智能排程问题。首先,描述了轴承的排程问题,建立了以最小化最大完工时间为目标的数学模型;然后,引入马尔科夫决策过程(MDP),模拟了轴承生产排程过程,根据两阶段生产过程,搭建了双智能体交互的Q学习模型,接着对两阶段的的智能体进行了建模,设计了双智能体的状态变量、调度规则动作集和即时奖励函数,改进了传统的贪婪搜索策略,提出了两阶段联合排程算法;最后,利用实例数据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验证,将其与单一智能体Q学习算法(QL)及非支配遗传算法(NSGA-II)、带精英策略的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IWOA)等算法进行了对比,先在同一算例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再通过对比不同订单算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性能,并利用实例数据再次验证了该算法在两阶段排程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阶段联合排程算法在解决轴承排程问题时具有可行性,在优化轴承生产排程方面上具有较好的效果;在实际的应用中,与原有人工排产相比,其产品的加工周期平均缩减了17%,订单交付率平均提升了9%。该方法为轴承制造类企业生产排程提供了一种智能化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承生产 车间调度方法 智能排程 两阶段分布式混合流水车间 Q学习 双层交互 两阶段联合排程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轴颈倾斜对水润滑艉轴承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
9
作者 陈毅华 王楠 +3 位作者 王明武 王鹏 张昌明 赵一帆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4-1002,共9页
水润滑艉轴承运行中其轴颈常存在双向倾斜,极大影响轴承特性,但轴径双向倾斜对轴承特性的影响机理以及轴承在该条件下的特性变化规律尚不明确。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了考虑润滑界面粗糙度、微凸体接触、衬层弹性变形和轴颈双向耦合倾斜... 水润滑艉轴承运行中其轴颈常存在双向倾斜,极大影响轴承特性,但轴径双向倾斜对轴承特性的影响机理以及轴承在该条件下的特性变化规律尚不明确。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立了考虑润滑界面粗糙度、微凸体接触、衬层弹性变形和轴颈双向耦合倾斜的水润滑艉轴承混合弹流润滑数学以及物理模型,研究了轴承在轴颈双向倾斜时其特性随水平倾角、转速和载荷的变化规律,并与仅考虑单向垂直轴颈倾斜时的轴承特性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高转速或重载荷条件下,双向轴颈倾斜对轴承特性的影响显著;相同双向轴颈倾角下,转速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增大最小水膜厚度和降低最大接触压力改善润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轴颈倾斜 水润滑艉轴承 水膜压力 混合弹流润滑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杂非结构型和结构型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板抗弯试验
10
作者 赖富才 刘霞 +2 位作者 汪昕 李伟涛 吴智深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0-270,共11页
针对混杂非结构型和结构型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单向板开展四点弯试验,对比单向板的破坏模式、裂缝分布和荷载曲线,理论分析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板的极限荷载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混杂纤维的加入改变了BFRP筋混凝土板的破坏模式,由脆性斜... 针对混杂非结构型和结构型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单向板开展四点弯试验,对比单向板的破坏模式、裂缝分布和荷载曲线,理论分析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板的极限荷载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混杂纤维的加入改变了BFRP筋混凝土板的破坏模式,由脆性斜拉破坏转变为延性弯曲破坏。非结构型纤维限制微裂缝的发展,保证了加载初期混凝土的整体性;混凝土开裂后,结构型纤维承担混凝土开裂面上的部分拉力,有效限制较大裂缝的发展。板底裂缝向上发展到纵筋所在高度前,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板试件跨中截面的中和轴位置基本保持不变,板横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与C-5S8试件相比,HFRC-5S8试件的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分别提升35.6%、51.1%、34.8%;与C-5B8试件相比,HFRC-5B8试件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分别提升50.7%、30.2%。钢筋混凝土试件的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较为一致;而混杂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试件的计算值比试验值低22%,理论计算方法获得的混杂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试件极限承载力偏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纤维 破坏模式 裂缝发展机制 玄武岩纤维增强混凝土 极限承载力 混凝土开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板连铸连轧用静动压油膜轴承润滑特性分析
11
作者 李炫儒 王建梅 +1 位作者 邵元朝 袁彦伟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4,共7页
静动压油膜轴承是薄板连铸连轧中的重要零件之一,随着轧制技术的提高,轧辊所受的压力和摩擦力越来越大。为探究轧机静动压油膜轴承的承载能力,以薄板连铸连轧机油膜轴承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对高偏心率下油膜流体域进行... 静动压油膜轴承是薄板连铸连轧中的重要零件之一,随着轧制技术的提高,轧辊所受的压力和摩擦力越来越大。为探究轧机静动压油膜轴承的承载能力,以薄板连铸连轧机油膜轴承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对高偏心率下油膜流体域进行数值计算,研究静压油腔形状、布置方式和轴颈转速对油膜压力和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腔形状对油膜压力和承载力影响较大,当各油腔形状等效面积相同时,矩形静压油腔的油膜压力和承载力最大,然后依次为圆形和椭圆形静压油腔;油腔的布置方式对油膜压力和承载力影响较大,当油腔位于承载区且不发生偏移时油膜压力和承载力达到最高;在低速重载情况下,转速与油膜压力和承载力呈正相关,但是转速对两者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动压油膜轴承 润滑特性 低速重载 高偏心率 油膜压力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VPWM的混合磁轴承三相全桥开关功放的单周期数字控制模型
12
作者 刘泽远 吴幸成 +3 位作者 蔡骏 陈小元 杨艳 刘程子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469-4478,I0029,共11页
针对现有单周期方法无法直接用于三相全桥开关功放驱动且具有三相悬浮绕组的混合磁轴承电流控制的问题,结合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技术,提出该类磁轴承三相全桥开关功放的新型电流型单周期控制... 针对现有单周期方法无法直接用于三相全桥开关功放驱动且具有三相悬浮绕组的混合磁轴承电流控制的问题,结合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pace vector pulse width modulation,SVPWM)技术,提出该类磁轴承三相全桥开关功放的新型电流型单周期控制方法。首先,介绍三相全桥开关功放驱动式六极混合磁轴承的径向悬浮与SVPWM原理;其次,基于七段式SVPWM方法,建立混合磁轴承三相全桥开关功放的电流型单周期数字控制模型;然后,给出以X、Y两轴方向电流变量为坐标,且可计及相电阻压降的扇区判别方法;最后,采用3个负载电感线圈模拟磁轴承三相绕组,设计电流闭环控制的仿真与实验方案。结果表明,各负载线圈电流脉动小,且跟踪精度较高,进而验证所提单周期模型和扇区判据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磁轴承 三相全桥开关功放 单周期数字控制模型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配式风电混塔胶黏拼缝的内聚力本构模型及塔筒承载力研究
13
作者 黄赐荣 张栋梁 +3 位作者 付坤 李天昊 何澜 章家炜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1,共11页
为了探究装配式风电混塔胶黏拼缝的黏结性能以及塔筒整体的承载力,开展了混凝土-结构胶黏结界面的法向拉伸和切向剪切试验。针对混凝土黏结界面位置的裂纹开展以及破坏模式进行了详细考察,明确了黏结界面的法向以及切向的内聚力本构模... 为了探究装配式风电混塔胶黏拼缝的黏结性能以及塔筒整体的承载力,开展了混凝土-结构胶黏结界面的法向拉伸和切向剪切试验。针对混凝土黏结界面位置的裂纹开展以及破坏模式进行了详细考察,明确了黏结界面的法向以及切向的内聚力本构模型。基于试验得到的内聚力本构模型建立了6节段的装配式风电混塔简化模型,开展了装配式塔筒在纯扭及弯扭荷载工况下的承载能力研究,探究了竖缝结构胶对于装配式混塔承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混凝土-结构胶-混凝土黏结试件的剪切破坏模式以黏结界面破坏为主,抗剪性能会弱于混凝土本身;而法向拉伸破坏模式以混凝土基材破坏为主,抗拉性能会强于混凝土本身;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发现,相比于摩擦接触模型,竖缝内聚力模型(cohesive zone model,CZM)的抗扭承载能力有显著提升,但扭矩持续加载导致竖缝内聚力单元破坏后,其抗扭承载力和摩擦接触模型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上风电 装配式 混塔 胶黏拼缝 内聚力模型(CZM) 数学本构模型 抗扭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遇地震下高速铁路大跨矮塔斜拉桥减隔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谢明志 袁晶莲 +2 位作者 郭世杰 杨永清 黄胜前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7,共17页
为研究不同减隔震装置对高速铁路大跨矮塔斜拉桥的减隔震机理,以某(90+180+90)m矮塔斜拉桥为研究背景,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摩擦摆支座、黏滞阻尼器和减隔震组合装置的减震效果及桥梁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作... 为研究不同减隔震装置对高速铁路大跨矮塔斜拉桥的减隔震机理,以某(90+180+90)m矮塔斜拉桥为研究背景,基于非线性时程分析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摩擦摆支座、黏滞阻尼器和减隔震组合装置的减震效果及桥梁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罕遇地震作用下,全桥主塔处采用摩擦摆支座和黏滞阻尼器的组合装置可以有效解决抗震问题,优化后选取摩擦系数为0.06、曲率半径为2 m的摩擦摆支座和阻尼系数为12000 kN·(m·s^(-1))-α、阻尼指数α为0.8的黏滞阻尼器;相比于单独使用摩擦摆支座或黏滞阻尼器,减隔震组合装置可大幅度减小全桥各关键截面的内力、桥墩位移及梁端转角,显著提升桥梁的抗震性能,剪力和弯矩的减震率分别达70.85%和76.94%,桥墩墩顶位移减震率达76.08%;各关键截面安全系数均大于1,结构均处于弹性范围,满足桥梁抗震性能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矮塔斜拉桥 罕遇地震 减隔震性能 摩擦摆支座 黏滞阻尼器 组合支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MFDE和t-SNE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 被引量:4
15
作者 尹久 张杰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8-1067,共10页
针对旋转机械的故障特征提取较难,以及单一类型的特征无法全面反映故障特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多尺度波动散布熵(HMFDE)、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和郊狼优化算法(COA)优化极限学习机(ELM)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采用... 针对旋转机械的故障特征提取较难,以及单一类型的特征无法全面反映故障特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多尺度波动散布熵(HMFDE)、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t-SNE)和郊狼优化算法(COA)优化极限学习机(ELM)的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方法。首先,采用特征加权提出了混合多尺度波动散布熵方法,并将其用于提取旋转机械振动信号的故障特征;随后,采用t-SNE方法对混合故障特征进行了特征降维,挑选出了最能够反映故障特性的特征子集,构建了敏感特征样本;最后,采用郊狼优化算法对极限学习机的输入权重和隐含层阈值进行了优化,完成了旋转机械的故障识别和分类;以齿轮箱和滚动轴承故障数据集为对象,对基于HMFDE、t-SNE和COA-ELM的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HMFDE-t-SNE-CAO-ELM故障诊断方法可以取得100%的故障识别准确率,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诊断旋转机械的不同故障类型和损伤;相较于基于单一类型特征的故障诊断方法,其准确率分别可以提高0.68%、22.42%、29.18%(齿轮箱)和1.43%、8.23%、23.67%(滚动轴承),虽然牺牲了一定的计算效率,但准确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相较于其他常规故障分类器,COA-ELM的故障识别准确率具有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机械 故障诊断 齿轮箱 滚动轴承 混合多尺度波动散布熵 t分布-随机邻域嵌入 郊狼优化算法 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攻螺钉与拉铆钉混合连接受剪承载性能试验
16
作者 褚云朋 伏金蓉 +1 位作者 钟志豪 陈晓强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7,共10页
为改善自攻螺钉连接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拉脱导致结构严重破坏的缺点,提升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抗破坏能力,分析了组合墙体层间连接处的传力机理,针对自攻螺钉的破坏模式,提出拉铆钉与自攻螺钉混合连接。为研究混合连接的抗剪性能... 为改善自攻螺钉连接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拉脱导致结构严重破坏的缺点,提升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抗破坏能力,分析了组合墙体层间连接处的传力机理,针对自攻螺钉的破坏模式,提出拉铆钉与自攻螺钉混合连接。为研究混合连接的抗剪性能,共进行了48组连接接头抗剪性能试验,包含冷弯薄壁型钢结构常用的5种连接板厚度,不同搭接板厚比(变化范围1.0~2.0),包含纯自攻螺钉连接、纯拉铆钉连接及混合连接的连接方式。观察混合连接的破坏模式,自攻螺钉未发现拉脱破坏,其破坏模式主要表现为:板承压破坏与螺钉倾斜组合破坏、铆钉剪断破坏及板承压与铆钉部分剪断组合破坏3种;相较单一连接方式,混合连接荷载–位移曲线表现出更长的塑性阶段;当板厚比大于1.5且组合板厚小于3.0mm,混合连接的承载力及延性较单一连接增长明显;利用现有计算方法对混合连接的承载力进行累加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计算结果偏保守。研究发现:混合连接能较好地弥补拉铆钉和自攻螺钉受剪过程中的缺陷,有效改善自攻螺钉拉脱破坏,从而提升连接的承载力及延性;板厚和板厚比是影响混合连接破坏模式及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与单一连接相比,板厚比越大,承载力提升越大;排布方式对混合连接的力学性能及破坏机理影响有限;在本文试验工况下,结合混合连接的破坏模式,在现有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改善后的计算方法,其计算结果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铆钉连接 拉铆钉-螺钉混合连接 组合墙体 受剪性能 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载荷下动静压轴承特性变化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苗新明 郭红 +1 位作者 吴培飙 李瑞珍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5-61,共7页
为研究冲击载荷作用下动静压轴承特性变化,以深腔和浅腔组合的动静压轴承为研究对象,建立动态时变Reynolds方程、膜厚方程、转子动力学方程及边界条件的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和欧拉法计算冲击载荷作用下油膜压力分布等参数,并分析... 为研究冲击载荷作用下动静压轴承特性变化,以深腔和浅腔组合的动静压轴承为研究对象,建立动态时变Reynolds方程、膜厚方程、转子动力学方程及边界条件的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和欧拉法计算冲击载荷作用下油膜压力分布等参数,并分析冲击角度、长径比及半径间隙等因素对动静压轴承轴心轨迹、承载力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方向相反、幅值相等的冲击载荷使得动静压轴承承载力和轴心轨迹呈现对称变化趋势;动静压轴承长径比越大,冲击载荷下承载力峰值变化越小;半径间隙越小,冲击载荷下承载力峰值变化越小。因此降低半径间隙、提高长径比有利于提升动静压轴承的抗冲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压轴承 冲击载荷 轴心轨迹 承载能力 润滑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FCC-IMFCC混合倒谱的托辊轴承故障诊断 被引量:9
18
作者 陶瀚宇 陈换过 +2 位作者 彭程程 高祥冲 杨磊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5-1222,共8页
针对梅尔倒谱系数(MFCC)对托辊轴承高频特征提取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梅尔倒谱系数和翻转梅尔倒谱系数(MFCC-IMFCC)的混合倒谱以及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的托辊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分析了三种状态下的托辊声音信号,明确了... 针对梅尔倒谱系数(MFCC)对托辊轴承高频特征提取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梅尔倒谱系数和翻转梅尔倒谱系数(MFCC-IMFCC)的混合倒谱以及长短时记忆(LSTM)网络的托辊轴承故障诊断方法。首先,分析了三种状态下的托辊声音信号,明确了托辊轴承故障信息主要分布在中高频区域;然后,为有效保留高频信息,提取了MFCC-IMFCC,以帧级串联的方式组成了混合倒谱特征;最后,将混合倒谱特征输入到双层LSTM模型中进行了训练,建立了托辊轴承故障诊断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托辊正常、滚动体故障和偏心旋转故障三种状态,LSTM结合混合倒谱特征的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96.72%,相比于单一的MFCC和IMFCC特征,准确率分别提升3.94%和7.41%,凸显了混合倒谱特征在表征托辊轴承故障信息方面的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辊轴承 轴承故障声音信号 高频信息 梅尔倒谱系数 翻转梅尔倒谱系数 混合倒谱系数 长短时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槽小孔节流动静压气体轴承稳态承载力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通 董志强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5,共7页
为研究空气轴承在动静压下的稳态承载性能,使用三维建模工具建立动静压气体轴承模型,从连续方程、可压缩流体润滑方程、气体状态方程出发,得到等温条件下稳态气体润滑Reynolds方程,并计算轴承稳态承载力。对螺旋槽小孔节流空气轴承结构... 为研究空气轴承在动静压下的稳态承载性能,使用三维建模工具建立动静压气体轴承模型,从连续方程、可压缩流体润滑方程、气体状态方程出发,得到等温条件下稳态气体润滑Reynolds方程,并计算轴承稳态承载力。对螺旋槽小孔节流空气轴承结构建立三维模型,借助Fluent仿真软件对整个流体域进行仿真分析,探讨螺旋角、偏心率、槽宽比、槽深比、槽长比等参数对气体轴承承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源压力一定时,气膜承载力随着偏心率的增加呈现非线性上升趋势,随着槽宽比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槽宽比越大,这种下降趋势更加明显;随着槽深比和槽长比的增加,气膜承载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对轴承结构进行优化,优化后的轴承承载性能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压气体轴承 螺旋槽小孔节流 承载力 结构参数 气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超高速液体动静压轴承油膜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资恒 谭雁清 +1 位作者 马廉洁 徐芃阳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57,共8页
考虑润滑油的黏温效应对动静压滑动轴承的影响,建立超高速液体动静压滑动轴承的油膜-轴瓦流固耦合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求解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和Navier-Stokes方程组得到动静压轴承油膜的压力场和温度场;采用双向流固耦... 考虑润滑油的黏温效应对动静压滑动轴承的影响,建立超高速液体动静压滑动轴承的油膜-轴瓦流固耦合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求解连续性方程、能量方程和Navier-Stokes方程组得到动静压轴承油膜的压力场和温度场;采用双向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对动静压轴承进行计算,分析轴承弹性形变对油膜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动静压轴承的油膜压力和最大形变量均随着转速的升高以及供油压力的增加而增大;提高供油压力可以加剧润滑介质的流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油膜温度;考虑流固耦合作用之后,动静压轴承的实际承载力和油膜压力均一定程度上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压轴承 流固耦合 弹性形变 黏温效应 油膜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