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6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nitrite intercalated Mg-Al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on mortar durability under Cl−and SO_(4)^(2-) coexisting environment 被引量:7
1
作者 WANG Xu-hui XU Jin-xia TAN Qi-p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546-560,共15页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itrite intercalated Mg-Al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Mg-Al LDH-NO_(2))on mortar durability under the coexisting environment of Cl−and SO_(4)^(2-).Cl−and SO_(4)^(2-...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itrite intercalated Mg-Al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Mg-Al LDH-NO_(2))on mortar durability under the coexisting environment of Cl−and SO_(4)^(2-).Cl−and SO_(4)^(2-) binding properties of Mg-Al LDH-NO_(2) in simulated concrete pore solutions,Cl−and SO_(4)^(2-) diffusion properties of mortars with Mg-Al LDHNO 2 were examined.The steel corrosion and resistance of mortar against SO_(4)^(2-) attack were also evaluat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g-Al LDH-NO_(2) can effectively adsorb the Cl−and SO_(4)^(2-) in simulated concrete pore solution,and inhibit the diffusion of Cl−and SO_(4)^(2-) into cement mortars.The presence of SO_(4)^(2-) can greatly affect the uptake amount of Cl−,and there is a coupled effect of Cl−and SO_(4)^(2-) on their penetration into mortar specimens.In addition,Mg-Al LDH-NO_(2) can greatly upgrade the resistance of mortars against SO_(4)^(2-) attack and well prevent the steel from corrosion.However,Cl−will aggravate the SO_(4)^(2-) attack and SO_(4)^(2-) can initially decrease and then increase the steel corro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mortar durability SO_(4)^(2-)attack steel corrosion Cl−and SO_(4)^(2-)coexisting environ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汉共居村落共同体的形塑路径——基于云南大理上村的调查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曼云 李若青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8,共10页
村落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云南大理上村白汉共居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既有赖于共同地域上的相邻关系和族际通婚实现的血统混合,也是共同... 村落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云南大理上村白汉共居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既有赖于共同地域上的相邻关系和族际通婚实现的血统混合,也是共同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经济交往、文化基础和党的民族政策产生的趋合力与趋同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而形成了超越宗族意识的村落认同,超越民族边界的深度交融,超越文化差异的文化共享,超越个体利益的经济共生等,为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发现,村落主体自觉的内部行动逻辑和国家在场的外部制度逻辑合力形塑了村落共同体的中国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共居 村落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医学新质高技术 被引量:8
3
作者 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当今医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以人工制造、再生、合成、增强人体组织和器官,甚或再造生命体为主要特征的医学新质高技术的阶段;经验的医学、实验和循证的医学和新质技术的医学三者并存,可能是当今和以后医学发展的总体框架;与... 当今医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以人工制造、再生、合成、增强人体组织和器官,甚或再造生命体为主要特征的医学新质高技术的阶段;经验的医学、实验和循证的医学和新质技术的医学三者并存,可能是当今和以后医学发展的总体框架;与原先的医学相比,医学新质高技术有其自身的内涵和特点、构成基础也有不同,实践的后果和影响是复杂而且多维的;人造生命和人造人虽紧密相连但是不同质的;尽管人造人在未来也许在某些方面逼近真实,但自然人与人造人的界限仍是无法抹杀的;人造生命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得到伦理学的辩护,但人造人类生命则是否定的;医学新质高技术只有在若干根本性伦理规约限度内纵横驰骋,方能造福于人类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新质高技术 合成生物学 人造生命 去自然化 人与自然共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和平体育外交的历史溯源、时代特征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2
4
作者 袁雷 孙卓 俞大伟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3,共8页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和平体育外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政治理念、深邃的文化源流与独特的民族气质。通过从“起点”溯源至“新起点”展望,采用由远及近和自下而上的推导,形成历史与现实、理论与... 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和平体育外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政治理念、深邃的文化源流与独特的民族气质。通过从“起点”溯源至“新起点”展望,采用由远及近和自下而上的推导,形成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对外战略指引下,中国和平体育外交积极融入全球发展轨道,经历了开启“和平外交”政策的起步阶段,倡导“和平共处”原则的探索阶段,推进“和平统一”方针的改革阶段,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转型阶段,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未来,中国和平体育外交应激发内在动力,持续加强与“体育强国”建设的协同、“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动和“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实现点、线、面一体化的创新发展,为特色大国外交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外交 和平体育外交 和平共处 和平统一 和平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水四定”研究Ⅰ:概念内涵及理论依据 被引量:1
5
作者 左其亭 李佳敏 +1 位作者 马军霞 张志卓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1-488,共8页
“四水四定”作为一种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原则,以水资源刚性约束为核心理念,强调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系统梳理“四水四定”提出背景与实践成效,分析其实施意义。在基于对“四水四定”多维理解的基础上,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 “四水四定”作为一种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原则,以水资源刚性约束为核心理念,强调资源分配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系统梳理“四水四定”提出背景与实践成效,分析其实施意义。在基于对“四水四定”多维理解的基础上,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界定“四水四定”的概念,从收支平衡、和谐平衡、供需平衡、共生平衡4方面解读其内涵;探讨“四水四定”的科学道理,阐述“四水四定”的5个基本原理,总结“四水四定”的主要理论和理论依据。对“四水四定”概念解读及理论基础的分析,有助于拓展“四水四定”研究思路,为后续“四水四定”应用与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水四定” 水资源刚性约束 水资源动态调配 人水关系学 和谐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储层中氟迁移的多因素影响研究
6
作者 赵丽 胡鸿博 +2 位作者 张庆 邢明飞 刘亦菲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1,共7页
该研究以新近系明化镇组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静水压力和多离子共存条件下F^(-)在砂土中的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静水压力的增加,F^(-)穿透曲线右移,开始穿透时间及峰值到达时间均延长。双点位模型对... 该研究以新近系明化镇组地热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静水压力和多离子共存条件下F^(-)在砂土中的迁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静水压力的增加,F^(-)穿透曲线右移,开始穿透时间及峰值到达时间均延长。双点位模型对不同静水压力下F^(-)的穿透曲线拟合效果较好,拟合结果显示,弥散系数和阻滞系数均随静水压力的增加而增大,表明弥散作用和吸附能力均得到了增强。常压下F^(-)的吸附过程是受速率限制的,而高静水压力下F^(-)的迁移则处于瞬时吸附平衡状态,符合局域平衡假设。对于高静水压力下不同注入方式对F^(-)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NaF合加NaCl或Na_(2)SO_(4)溶液的穿透曲线相较于单加NaF溶液的穿透曲线呈右移趋势,开始穿透时间和峰值到达时间均有所延迟,尤其在NaF合加Na_(2)SO_(4)溶液条件下延迟最为显著。对流弥散方程对多离子共存条件下的F^(-)穿透曲线拟合度较高,拟合结果表明土柱实验主要由对流作用主导,弥散作用则以机械弥散为主。尽管弥散系数相差不大,在相同Na^(+)浓度条件下,阻滞系数仍差异显著,具体为R_(NaF+Na_(2)SO_(4))>R_(NaF+NaCl)>R_(NaF),Na^(+)并非直接导致氟吸附性增强的原因,而Cl^(-)和SO_(4)^(2-)的存在能显著增强砂土对F^(-)的吸附能力,且SO_(4)^(2-)的影响大于Cl^(-)。该研究为理解不同静水压力和多离子共存条件下F^(-)的迁移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并通过实验和模型拟合深入揭示了相关机制,对环境水文地质和污染物迁移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型地热储层 氟离子 共存离子 静水压力 迁移规律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线性分解算法研究多组分的天麻粉荧光光谱
7
作者 李雷 吴庆州 王涛 《激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3-367,共5页
为了解决化学提纯方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采用三线性分解算法、平方误差和法、折半信度法与同步荧光光谱相结合,对多组分共存的天麻粉荧光光谱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并确定了天麻粉溶液荧光的算法模型具有3种组分。结果表明,第1组分... 为了解决化学提纯方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采用三线性分解算法、平方误差和法、折半信度法与同步荧光光谱相结合,对多组分共存的天麻粉荧光光谱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并确定了天麻粉溶液荧光的算法模型具有3种组分。结果表明,第1组分荧光特征峰激发波长λ_(ex)在275 nm~280 nm,发射波长λ_(em)在305 nm~310 nm,该组分对应的荧光物质应该是天麻中含量较高的天麻素;第2组分荧光特征峰激发波长λ_(ex)在305 nm~310 nm,发射波长λ_(em)在400 nm~405 nm;第3组分荧光特征峰激发波长λ_(ex)在355 nm~360 nm,发射波长λ_(em)在440 nm~445 nm;采用数学分离三线性分解算法可以替代繁杂的化学分离,同时具有去除背景噪声干扰、简化高维光谱分析等优点,且从整体视角、全局特征表达了多组分共存物质的荧光特性。该研究对多组分物质的光谱分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学 荧光光谱 同步光谱 三线性分解算法 天麻 多组分共存 光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油气共生矿井油型气涌出危险性定量评价
8
作者 魏明尧 皇甫昊棋 +3 位作者 高康 陆春钦 蔚立元 付士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5,共9页
为解决煤油气共生矿井面临的油型气涌出灾害,提出油型气涌出危险性定量评价技术。首先将煤层顶底板岩层稳定性作为评价油型气涌出的关键参数,并以电阻率水平分布均匀度来表征岩层稳定性,采用直流电法探究顶底板岩层电阻率分布特征,提出... 为解决煤油气共生矿井面临的油型气涌出灾害,提出油型气涌出危险性定量评价技术。首先将煤层顶底板岩层稳定性作为评价油型气涌出的关键参数,并以电阻率水平分布均匀度来表征岩层稳定性,采用直流电法探究顶底板岩层电阻率分布特征,提出基于岩层电阻率变异系数的岩层稳定性动态定量探测方法;同时,综合考虑地质结构的影响,辅以岩层采动破坏深度、力学参数、渗透性及断层构造等静态参数,并采用变权理论的层次分析法(AHP)定量计算出各因素对于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提出油型气涌出危险性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最后定量评价黄陵矿区2个典型区域的油型气涌出危险性,其结果与现场实际油型气抽采钻孔的抽采量数据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油气共生矿井 油型气 涌出危险性 定量评价 地质构造 电阻率 电法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测度及区域时空差异研究
9
作者 纪逗 白烨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4,共1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等五个维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省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基于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制度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现代化等五个维度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各省2011—2022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泰尔指数、局部莫兰指数等测算方式,实证检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时空演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全国及各地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差异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差异重点来自地区内差异,且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呈逐步增长的态势。全国及各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水平均不具有σ收敛特征,但均支持β收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区域时空差异 收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含外部摩擦力的碰撞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
10
作者 朱喜锋 郑冬 +1 位作者 付文斌 马硕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5,共6页
研究一类机械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受到外部摩擦力和双侧非线性约束的影响。通过使用四阶变步长龙格库塔数值算法,分析该系统在p/1周期下的动力学特性和相互转迁规律。揭示系统在p/1周期运动中的频率迟滞特性和共存吸引子的范围... 研究一类机械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受到外部摩擦力和双侧非线性约束的影响。通过使用四阶变步长龙格库塔数值算法,分析该系统在p/1周期下的动力学特性和相互转迁规律。揭示系统在p/1周期运动中的频率迟滞特性和共存吸引子的范围,并使用胞映射法研究多态共存区内不同吸引子和吸引域的分布情况以及转迁规律。最后研究阻尼系数变化对系统多态共存区的影响,发现随着阻尼系数的增大,系统周期共存区的运动特性状态由复杂状态逐渐演化为单一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颤振 非线性约束 分岔 共存吸引子 吸引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科书“文图”关系:演进历程、功能定位与实践应对
11
作者 杨晓奇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2,共6页
“文图”是表征教科书内容的基本要素,也是承载育人价值的核心载体。探赜“文图”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教科书“文图”关系历经了孕育期、发展期、成熟期与博弈期,其功能定位可以归纳为“文图并茂”的表征功能、“文图相生”的... “文图”是表征教科书内容的基本要素,也是承载育人价值的核心载体。探赜“文图”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发现,教科书“文图”关系历经了孕育期、发展期、成熟期与博弈期,其功能定位可以归纳为“文图并茂”的表征功能、“文图相生”的认知功能及“文图互借”的教学功能。在应对教科书“文图”关系的教学实践中,要全面认识“文图”依存的语境,正确把握教科书“文图”承载的教育意义;有效利用“文图”形成的心理机制,促进学生对教科书“文图”的深度理解;高度重视“文图”的美学意蕴,有效释放教科书“文图”的浸润效能;慎重对待“文图”博弈带来的风险,积极规避教科书“文图”阅读的浅层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科书 “文图”关系 “文图”并茂 “文图”相生 “文图”共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化、层圈相互作用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
12
作者 刘丛强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共6页
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主导下地球系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地球系统有限承载力与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 全球变化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主导下地球系统发生的结构性转变,其核心在于地球系统有限承载力与人类无限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气候、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变化。圈层相互作用是驱动全球变化的关键因素,精准解析和预测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动态演变及相应的气候、环境和生态效应,有助于揭示全球变化的深层机制、准确评估地球系统突变风险和设计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专辑聚焦全球变化与圈层相互作用前沿科学问题,从地球系统观测、模拟和管理等方面,详细阐述地球系统关键界面过程机制及其与人类活动的互馈关系,概述了当前全球变化和圈层相互作用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进展,梳理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前沿科学问题,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全球变化科学应对、人类-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 圈层相互作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资本视角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
13
作者 巫达 陈开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5,共12页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的关系备受瞩目。本文基于西部边疆H镇的田野调查,借助文化资本理论,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实践与教育选择的主体性逻辑。研究显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快速...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的关系备受瞩目。本文基于西部边疆H镇的田野调查,借助文化资本理论,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实践与教育选择的主体性逻辑。研究显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快速推广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自觉”的理性选择,其工具性价值(社会融入、经济转化)与文化认同功能相辅相成。本文认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主流文化资本具备制度性优势,民族语言作为潜在文化资本同样存在传承需求,由此提出双向发展路径,促使二者在“多元一体”格局中形成互动增益,通过场景化分工与资本转化达成共生。此举既有助于破解民族语言保护难题,也能为多民族地区语言政策优化提供“文化驱动—制度支撑—实践创新”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文化资本 民族语言文化 文化自觉 多语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存中的竞争:中美俄“C5+1”机制间关系
14
作者 周明 林宇晴 《国际展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95,164,共26页
近年来,中美俄“C5+1”机制在中亚地区形成了共存中竞争的局面。三国间“无声的协调”、中亚国家对区域身份的认可以及机制和政策的扩散,共同促成了三国“C5+1”机制在中亚地区的共存,但中美俄在中亚地区的机制竞争也日益凸显。梳理并... 近年来,中美俄“C5+1”机制在中亚地区形成了共存中竞争的局面。三国间“无声的协调”、中亚国家对区域身份的认可以及机制和政策的扩散,共同促成了三国“C5+1”机制在中亚地区的共存,但中美俄在中亚地区的机制竞争也日益凸显。梳理并比较中美俄创建“C5+1”机制的战略目标后发现,三国“C5+1”机制在中亚的竞争,在侧重领域、比较优势和投入力度方面均存在差异。相较中国聚焦于打造“和合”关系,美国侧重于权力竞争,俄罗斯注重恢复主导地位。中美俄三国分别通过雄厚经济实力和规范性理念、软实力、历史文化联系等方式吸引中亚国家参与机制建设,但在机制建设的投入上不尽相同。在中美俄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三国“C5+1”机制虽呈现出竞争力度加剧、竞争领域扩大、竞争层级上升的趋势,但也存在机制合作的空间。未来,中美俄围绕中亚区域政治、经济、安全秩序的竞争仍将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5+1”机制 中亚地区 竞争性共存 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膜中典型腐蚀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下的腐蚀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金峰 王亚楠 +3 位作者 张一梦 郭定 张进凯 段继周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共16页
当微生物附着于金属表面,其细胞活动及代谢产物对金属造成的腐蚀影响称为微生物腐蚀(Microbiological Influenced Corrosion,MIC),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被认为是较具代表性的腐蚀性细菌之一。自然界中微生物... 当微生物附着于金属表面,其细胞活动及代谢产物对金属造成的腐蚀影响称为微生物腐蚀(Microbiological Influenced Corrosion,MIC),而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被认为是较具代表性的腐蚀性细菌之一。自然界中微生物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多种微生物通过分泌胞外聚合物、群体感应等机制形成生物膜(Biofilm)共同定植在基体表面,这也是微生物腐蚀区别于其他腐蚀形式的重要结构。在混合微生物共存环境中,复杂的种间关系对金属材料可能造成比单一微生物更为严重的腐蚀破坏。针对生物膜及锈层中典型腐蚀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致金属腐蚀现象,分别论述了生物膜形成过程、影响微生物成膜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生物膜结构特征及与微生物腐蚀的相关性,系统地对实海金属锈层测序分析发现的典型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影响下的腐蚀机制进行讨论,包括藻菌体系、铁氧化菌(IOB)与SRB、产甲烷古菌(MA)与SRB等。最后总结了腐蚀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并对后续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腐蚀 生物膜 微生物共存 种间相互作用 硫酸盐还原菌 铁氧化菌 产甲烷古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麝及其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时间生态位格局初步研究
16
作者 庞大鹏 王兰荣 +7 位作者 卢雨婷 黄嘉伟 许鹏 江清悦 丁仲文 陈云峰 丁俊 张保卫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2-311,共10页
掌握同域分布有蹄类的活动节律有助于理解它们的时间生态位关系和共存机制。为了解安徽麝(Moschus anhuiensis)及其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及重叠情况,本研究于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安徽万佛山省级自然保护... 掌握同域分布有蹄类的活动节律有助于理解它们的时间生态位关系和共存机制。为了解安徽麝(Moschus anhuiensis)及其同域分布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及重叠情况,本研究于2021年7月至2023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安徽万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布设红外相机46台,对安徽麝及其同域分布的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野猪(Sus scrofa)进行监测,分别获得326次、1110次和488次独立有效探测。本研究使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在年度、季节和月份3种时间尺度上对上述3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特征和重叠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安徽麝的日活动节律呈三峰型模式,且以夜间活动为主,小麂表现为晨昏性活动,呈双峰型活动模式,而野猪则表现为典型的昼行性,呈单峰型活动模式;(2)从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来看,安徽麝和小麂全年日活动节律的重叠程度较高(Δ4=0.89,P=0.01),但二者与野猪的重叠程度则相对较低(Δ4=0.54,P<0.01;Δ4=0.57,P<0.01);从季节尺度看,安徽麝在秋冬季与小麂活动节律重叠程度显著上升,在冬季与野猪重叠程度显著上升;(3)3种有蹄类动物的年活动节律均在秋冬季出现高峰,安徽麝月活动节律指数在11—12月达到峰值,小麂在2月,野猪在9月。安徽麝与小麂均在秋冬季出现活动高峰,且彼此间竞争加剧,可能是冬季食物资源匮乏导致。本研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初步掌握了万佛山省级自然保护区3种有蹄类动物的日活动节律及其重叠程度的变化规律,为深入理解它们的时间生态位分化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基于上述结果,建议保护区在保护有蹄类动物冬季食物资源的同时,应对其种间关系进行长期监测,以期更好地保护安徽麝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麝 有蹄类 日活动节律 共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的地球物理特征与识别
17
作者 王秀娟 韩磊 +3 位作者 刘俊州 靳佳澎 匡增桂 周吉林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5,共16页
全球多个海域钻探表明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不同共存层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与富集程度存在差异,形成识别共存层的方法有利于准确评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本文分析了南海与国际典型井位的多种测井与地震资料,总结了4种类型的天然气... 全球多个海域钻探表明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不同共存层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与富集程度存在差异,形成识别共存层的方法有利于准确评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本文分析了南海与国际典型井位的多种测井与地震资料,总结了4种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层,包括细粒泥质储层稳定带附近共存、细粒泥质粉砂储层水合物稳定区底界(BSR)下方共存、细粒泥质储层冷泉发育区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内共存和粗粒砂质储层快速沉积区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对比不同储层类型异常特征变化,通过多种属性联合与交会分析形成识别共存层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形态方法。结果表明,生物成因气与热成因气都能形成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在生物成因气发育区,由于快速沉积作用导致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向上调整,天然气水合物发生分解。因分解需要时间,在一定时期内的局部区域会出现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而热成因气发育区,易形成Ⅱ型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共存。利用孔隙度、电阻率与饱和水层的差异进行交会分析,根据曲线变化趋势能识别共存层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形态,多种地球物理属性对比分析认为横波速度是识别共存层天然气水合物与游离气富集差异的关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游离气 共存 横波速度 交会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实共在与智能延展:AIGC赋能中华文化传播力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勋亚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86,共8页
中华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底蕴。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技术成为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新引擎,引发全球文化生态大变革,也为中华文化传播力提升开辟了新路径。文化生产是文化传播的根基,AIGC作为新型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中华文... 中华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底蕴。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技术成为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新引擎,引发全球文化生态大变革,也为中华文化传播力提升开辟了新路径。文化生产是文化传播的根基,AIGC作为新型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了中华文化虚实共在的生产新样态,又通过智能延展开拓了文化传播新空间、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内容及形式,成为促进中华文化广泛传播的强劲驱动。但当前AIGC与中华文化双向互动存在一定的应用风险,规避传播主体泛化对文化认同的解构、警惕技术黑箱对文化传播内容的异化、正视智能依赖对中华文化创新力与发展力的阻遏,能在一定程度上纾难解困。厘清AIGC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的技术可行性、生产机理、实践逻辑,以及AIGC赋能中华文化传播的多维治理,对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实共在 智能延展 AIGC 中华文化 传播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掺杂及缺陷共存对ZnO光催化影响的理论研究
19
作者 张海峰 赵晋忠 +1 位作者 伊思静 卢士香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共9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u掺杂及缺陷共存对ZnO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计算时考虑了富O和贫O两种掺杂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富O条件有利于Cu的掺杂,贫O条件则产生抑制作用.当Cu掺杂浓度较低时,不论在何种掺杂条件下,Cu的主要掺杂方式均为Cu_(Zn)...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u掺杂及缺陷共存对ZnO光催化性能的影响.计算时考虑了富O和贫O两种掺杂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富O条件有利于Cu的掺杂,贫O条件则产生抑制作用.当Cu掺杂浓度较低时,不论在何种掺杂条件下,Cu的主要掺杂方式均为Cu_(Zn)型.当Cu掺杂浓度较高时,富O条件下以Cu_(Zn)-Cu_(Zn)型掺杂方式为主,贫O条件下Cu_(Zn)-Cu_(Zn)和Cu_(Zn)-Cui这两种掺杂方式都有可能出现.富O条件下Cu掺杂会促进V_(Zn)和O_(i)缺陷的产生,且引入的V_(Zn)和O_(i)缺陷趋向于距离Cu原子最近.Cu掺杂可有效降低ZnO的带隙宽度,且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加,相应模型的带隙宽度会继续降低.V_(Zn)、O_(i)和V_(O)缺陷共存使相应模型的带隙宽度有所增加.Cu掺杂及V_(Zn)、O_(i)、V_(O)缺陷共存使模型对可见光发生响应,扩展了模型对太阳光的吸收范围.对于Cu掺杂模型,富O条件下Cu_(Zn)-Cu_(Zn)是有利的光催化模型.对于缺陷共存模型,富O条件下Cu_(Zn)-Cu_(Zn)-V_(Zn)是有利的光催化模型,其次是Cu_(Zn)-V_(Zn)和Cu_(Zn)-O_(i),贫O条件下Cu_(Zn)-V_(O)是有利的光催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CU掺杂 缺陷共存 密度泛函理论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非线性约束下单自由度碰撞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20
作者 马成 朱喜锋 +1 位作者 郑冬 付文斌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9,共8页
研究了一类单自由度含非线性项以及单侧新型非线性约束机械碰撞振动系统模型,利用变步长4阶RungeKutta数值算法以及多参数协同仿真,分析该系统在低频激励下的p/1周期运动的动力学特性,以及擦边分岔与鞍结分岔在p/1周期运动中的频率迟滞... 研究了一类单自由度含非线性项以及单侧新型非线性约束机械碰撞振动系统模型,利用变步长4阶RungeKutta数值算法以及多参数协同仿真,分析该系统在低频激励下的p/1周期运动的动力学特性,以及擦边分岔与鞍结分岔在p/1周期运动中的频率迟滞特性,发现两种不同的运动会同时存在,揭示了相邻周期运动之间转迁不可逆。最后研究了间隙的改变对系统的多态共存区的影响,随着间隙的增大,部分周期运动共存区段减小并向低频区段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约束 分岔 多参数协同 吸引子共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