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9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参苓白术散改良方发酵工艺及对GES-1细胞酒精性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
1
作者 刘红宁 郑凯麒 +2 位作者 陈丽华 姜佳恩 周权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2,I0001,共8页
目的研究阿氏肠杆菌和蛹虫草真菌发酵参苓白术散改良方最佳发酵条件,并在细胞层面评价发酵液的安全性和对酒精性胃损伤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实验检测经不同条件发酵后的参苓白术散改良方发酵液中功能成分的含量,并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 目的研究阿氏肠杆菌和蛹虫草真菌发酵参苓白术散改良方最佳发酵条件,并在细胞层面评价发酵液的安全性和对酒精性胃损伤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实验检测经不同条件发酵后的参苓白术散改良方发酵液中功能成分的含量,并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单因素实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酒精作用24 h建立GES-1细胞酒精性损伤模型,考察参苓白术散改良方水提液(0.938 mg/g)和发酵液在低、中、高剂量(0.469、0.938、1.876 mg/g)对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株GES-1细胞酒精性损伤基础凋亡的干预作用。结果阿氏肠杆菌发酵参苓白术散改良方的最佳发酵工艺为pH值5,接种量1%,发酵时间1 d。蛹虫草真菌发酵参苓白术散改良方的最佳发酵工艺为pH值6,接种量3%,发酵时间3 d。多菌种发酵最佳接种顺序为先接种阿氏肠杆菌。最佳发酵工艺下人参皂苷Re、橙皮苷、总黄酮和总多糖含量均得到显著性提高;参苓白术散改良方发酵液作用于GES-1细胞48 h时使细胞增殖活力提高,且中、高剂量组发酵液能降低GES-1细胞酒精性损伤的总凋亡率。结论参苓白术散改良方发酵后其成分影响较大,含量有明显变化,发酵工艺可行,且对GES-1细胞有增殖作用,同时能降低GES-1细胞酒精性损伤的总凋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发酵 GES-1细胞 酒精性胃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创”教育融入发酵工程专业实验的路径探索
2
作者 张强 杨玉洁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3期102-104,共3页
为培养“双创”型生物工程类人才,本文对发酵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双创”教育融入该专业实验的路径。现状方面,程序化的实验教学存在师生互动不足问题,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路径探索方面,渐进式优化实验... 为培养“双创”型生物工程类人才,本文对发酵工程专业实验课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双创”教育融入该专业实验的路径。现状方面,程序化的实验教学存在师生互动不足问题,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路径探索方面,渐进式优化实验教学内容,通过玉米原料酒精发酵等实验,强化基础性、综合性等实验技能;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应用虚拟仿真等技术资源,加深知识理解;加强对教师工程实践技能及课程思政培训,组织教师深入企业或承担相关课题;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讲座、创新创业大赛等课外活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设置动态考核机制,实验总成绩由出勤、预习情况、综合技能等5个部分组成。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93.5%的学生认为掌握了专业知识并提升了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平均成绩较上一级提高了8.2分。本文为高校生物类相关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创”教育 发酵工程 玉米原料酒精发酵 现代生物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酒和蒸馏酒中甲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思琪 吴正云 +2 位作者 刘巧 张文学 五味胜也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共6页
甲醇是饮料酒中的健康风险因子之一,对人体的毒害作用较大。由于原料和发酵工艺的不同,各种酒中甲醇的含量存在差异。该文对常见发酵酒和蒸馏酒中甲醇含量水平和生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酿酒中甲醇生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 甲醇是饮料酒中的健康风险因子之一,对人体的毒害作用较大。由于原料和发酵工艺的不同,各种酒中甲醇的含量存在差异。该文对常见发酵酒和蒸馏酒中甲醇含量水平和生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进行了讨论,并探讨了酿酒中甲醇生成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酿酒中甲醇可通过果胶分解和甘氨酸代谢途径产生,主要涉及果胶酯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甘氨酸脱羧酶。果胶酯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主要来源于曲霉属(Aspergillus)和根霉属(Rhizopus),甘氨酸脱羧酶主要来源于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从几种关键酶的角度看,控制酿酒原料中果胶含量,降低果胶酶和甘氨酸脱羧酶的活性,选育低产甲醇的发酵菌种,是减少酒中甲醇生成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酒 蒸馏酒 甲醇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新型无醇啤酒酵母的筛选及其应用
4
作者 徐晨宇 车金名 +3 位作者 刘春凤 钮成拓 郑飞云 李崎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96-304,I0017,I0018,共11页
目前采用发酵法生产无醇啤酒时,存在发酵度偏低、口感风味不佳等问题,消费者接受度不高。为筛选适于无醇啤酒酿造的酵母菌株,该研究从各种水果中共富集得到682株酵母菌株,经筛选后得到10株产独特香气、低产乙醇且具有发酵能力的非酿酒... 目前采用发酵法生产无醇啤酒时,存在发酵度偏低、口感风味不佳等问题,消费者接受度不高。为筛选适于无醇啤酒酿造的酵母菌株,该研究从各种水果中共富集得到682株酵母菌株,经筛选后得到10株产独特香气、低产乙醇且具有发酵能力的非酿酒酵母。酒花耐受性实验和麦汁中发酵能力测试结果显示,菌株X-21(Cyberlindnera jadinii)在麦汁中的发酵度和总糖利用率可以分别达到20.13%和30.83%,相较于商用无醇啤酒酵母LA-01分别提高了75.16%和64.25%。该菌对麦芽糖有10%的利用率,酒精度在0.5%(体积分数)以内;发酵液中乙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含量分别达到21.13、5.539 mg/L,呈现特殊的花果香风味,无麦芽异杂味。研究结果为无醇啤酒工艺的改进以及新型无醇啤酒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酿酒酵母 菌株筛选 无醇啤酒 发酵性能 限制发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脯氨酸利用能力的本土酿酒酵母的筛选
5
作者 孙鲁星 刘豆豆 +3 位作者 杨涵钰 庞红勋 刘延琳 姜娇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0,共7页
脯氨酸是葡萄汁中含量最为丰富的α-氨基酸之一,但难以被酵母利用。为筛选出高脯氨酸利用能力的本土酿酒酵母,本研究对靛红衍生化比色法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脯氨酸的最佳检测条件;在以脯氨酸为唯一氮源的模拟葡萄汁中检测了17个酿酒酵母... 脯氨酸是葡萄汁中含量最为丰富的α-氨基酸之一,但难以被酵母利用。为筛选出高脯氨酸利用能力的本土酿酒酵母,本研究对靛红衍生化比色法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脯氨酸的最佳检测条件;在以脯氨酸为唯一氮源的模拟葡萄汁中检测了17个酿酒酵母菌株对脯氨酸的利用特性,于含有不同水平酵母可同化氮(YAN)和脯氨酸的模拟汁中检测菌株发酵后的脯氨酸残留量,计算脯氨酸利用率。结果表明,在100 mg·L^(-1) YAN+350 mg·L^(-1)脯氨酸和250 mg·L^(-1) YAN+200 mg·L^(-1)脯氨酸的条件下,与450 mg·L^(-1) YAN相比,酿酒酵母的平均发酵速率减缓了22.98%和12.15%,其中本土酿酒酵母LFP525的脯氨酸利用率达69.42%与62.31%,高出EC1118商业酿酒酵母5.42个百分点与11.29个百分点,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酿酒酵母 脯氨酸 酒精发酵 酵母可同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开菲尔粒中产酸菌株的筛选及其在无醇发酵麦芽汁中的应用
6
作者 文舒瑶 郭宝松 +4 位作者 梁悦琪 卫晓涵 陈映羲 纪超凡 张素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0-67,76,共9页
为开发一款营养丰富、无醇的麦芽汁饮料,该文以水开菲尔粒为原料,以菌株在麦芽汁中的生长能力、产酸能力、酒精度、抗氧化性能和感官特性为评价指标,筛选出麦芽汁最优发酵菌株——红条乳杆菌(Liquorilactobacillus satsumensis)。同时对... 为开发一款营养丰富、无醇的麦芽汁饮料,该文以水开菲尔粒为原料,以菌株在麦芽汁中的生长能力、产酸能力、酒精度、抗氧化性能和感官特性为评价指标,筛选出麦芽汁最优发酵菌株——红条乳杆菌(Liquorilactobacillus satsumensis)。同时对L.satsumensis发酵的麦芽汁进行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析。研究发现L.satsumensis在麦芽汁基质中生长良好且发酵后总酸含量增加至(9.35±0.01)g/L。此外,经L.satsumensis发酵麦芽汁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达到了(1.39±0.02)g GaE/L和(5.89±0.07)g RuE/L,高于未发酵的原麦汁,抗氧化活性增强至(0.29±0.04)g GaE/L。同时,其感官特性良好,感官接受度得到提高,总体评分达到(14.82±0.44)分,发酵后麦芽汁中香气更加饱满。因此,L.satsumensis能显著提升麦芽汁品质,具有应用于发酵麦芽汁的潜力。该研究可为麦芽汁发酵加工拓展菌种资源,为新型麦芽汁饮料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芽汁 红条乳杆菌 发酵 水开菲尔粒 无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黑糯米酒发酵工艺优化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
7
作者 刘邱阳 陈焱林 +1 位作者 李思 镇达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6-242,共7页
该研究以富硒黑糯米为原料发酵制备富硒黑糯米酒,并以硒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辅以总酚含量、酒精度及感官评分,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富硒黑糯米酒发酵工艺。采用常规方法检测黑糯米酒的品质,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该研究以富硒黑糯米为原料发酵制备富硒黑糯米酒,并以硒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辅以总酚含量、酒精度及感官评分,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优化富硒黑糯米酒发酵工艺。采用常规方法检测黑糯米酒的品质,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其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富硒黑糯米酒的最佳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110 h、糖化曲添加量6‰、料液比1.0∶1.1(g∶mL)、发酵温度30℃,在此条件下发酵制备的富硒黑糯米酒,酒精度为9.90%vol,还原糖含量为2.14 g/100 g,蛋白质含量为3.02 g/100 g,总酸含量为0.91 g/100 g,硒含量为0.19 mg/L,总酚含量为963.20 mg/L;菌落总数为8 CFU/g,未检出大肠菌群;感官评分为95.06分,其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从富硒黑糯米酒中共检测到2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醇类4种、酯类8种、酸类7种以及酚类3种,其关键香气成分(ROAV>1)包括异戊醇、苯乙醇、4-乙基苯酚、正丁酸、棕榈酸乙酯、苯乙酸乙酯、癸酸乙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黑糯米 米酒 发酵工艺 响应面法 总酚 酒精度 感官评分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枣果酒发酵中甲醇与高级醇变化规律的研究
8
作者 冶明珠 白羽嘉 +5 位作者 李和旭 方强 蒋艺轩 肖寒睿 王强通 冯作山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99-108,共10页
该研究以新疆骏枣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发酵过程中红枣果酒甲醇及高级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红枣酒发酵过程中,采用不同发酵方式(全果发酵与全汁发酵)、添加不同果胶酶以及控制不同发酵温度时,其甲醇含量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该研究以新疆骏枣为原料,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发酵过程中红枣果酒甲醇及高级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红枣酒发酵过程中,采用不同发酵方式(全果发酵与全汁发酵)、添加不同果胶酶以及控制不同发酵温度时,其甲醇含量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高级醇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规律。红枣发酵醪液经酶解后,原果胶、果胶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发酵后红枣酒中酒精度、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总酸、总黄酮含量均有较明显的变化。不同果胶酶酶解后,添加EX果胶酶(0.2 g/L)红枣发酵醪液原果胶含量最低,为0.62%,可溶性果胶含量为0.42%;发酵温度控制在24℃,发酵后红枣酒酒精度为12.45%vol,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7.0%,还原糖含量为5.8 g/L,总酸含量为5.67 g/L,总酚含量为956.52 mg/L、总黄酮含量为0.475 mg/mL。全果发酵高级醇含量明显高于全汁发酵,发酵温度越高,高级醇生成含量越多,不同品种果胶酶对红枣酒发酵过程中高级醇生成含量无明显影响。因此,采用全汁发酵方式、添加EX果胶酶、发酵温度控制为24℃,发酵11 d后红枣酒甲醇含量最低,为366.44 mg/L,研究结果有利于发酵过程中甲醇含量的控制,并提高了红枣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枣酒 甲醇 高级醇 全汁发酵 果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树莓酒发酵过程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香气成分分析
9
作者 马统魏 张波 +6 位作者 王红娟 张潇方 钱敏敏 安敏 周彦栋 熊邦 段建玲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360-368,I0018-I0021,共13页
该研究旨在研究红树莓果酒酒精发酵过程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该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仪,分析酒... 该研究旨在研究红树莓果酒酒精发酵过程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该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仪,分析酒精发酵过程中红树莓酒游离态和结合态香气物质种类及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红树莓酒精发酵过程中游离态和结合态香气物质共检测出61种,其中游离态香气化合物52种,结合态香气化合物30种,6种主要化合物以游离态和结合态2种形式存在。香气轮廓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游离态香气化合物在酒精发酵前期以表现青草香型的醇类物质为主,随着酒精发酵的进行,表现果香特征的癸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等化合物以及表现花果香特征的辛酸乙酯、庚酸乙酯、癸酸甲酯等化合物的含量增加明显;结合态香气化合物以花果香为主。该研究将为红树莓酒的风味品质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莓 结合态香气化合物 游离态香气化合物 酒精发酵 香气轮廓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植物乳植杆菌对麸醋酒精发酵阶段品质的影响
10
作者 姜文艺 李丽 +2 位作者 刘根侨 冯治平 刘军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1-227,共7页
通过测定麸醋酒精发酵阶段CO_(2)质量损失,发酵酒样酒精度、还原糖、总酸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及香气感官品质,考察不同时间添加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编号为S4L、S2L、SL... 通过测定麸醋酒精发酵阶段CO_(2)质量损失,发酵酒样酒精度、还原糖、总酸含量、挥发性风味物质及香气感官品质,考察不同时间添加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和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编号为S4L、S2L、SL、L2S、L4S、S)对麸醋酒精发酵阶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第一天CO_(2)质量损失最大,之后缓慢减少并趋于稳定,且植物乳植杆菌接种时间越早,CO_(2)质量损失越小。接种植物乳植杆菌抑制酒精生成,除S4L组,其余各组酒精度显著降低(P<0.05),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总酸含量随植物乳植杆菌接种时间提前而逐渐增加;接种植物乳植杆菌能显著提高发酵体系还原糖利用率(P<0.05)。发酵酒样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为酯类、醇类和酸类,接种植物乳植杆菌影响酒样风味,植物乳植杆菌接种时间越早,酯类和醇类物质总含量越高,酒样果香、青草香和酸香越突出,但对甜香和粮香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除L2S组,醋酸含量随植物乳植杆菌接种时间提前而增加。综上,接种植物乳植杆菌能提升麸醋酒精发酵阶段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麸醋 植物乳植杆菌 接种时间 理化指标 挥发性风味物质 香气感官品质 酒精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式固相萃取-UPLC-MS/MS测定发酵酒中15种生物胺
11
作者 徐潇颖 张一涵 梁晶晶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269,共7页
该研究通过考察色谱条件、前处理方法及基质效应建立同时测定发酵酒中15种生物胺的通过式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样品加入同位素内标后经PRiME HLB柱净化,以0.1%甲酸乙腈-0.1%... 该研究通过考察色谱条件、前处理方法及基质效应建立同时测定发酵酒中15种生物胺的通过式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样品加入同位素内标后经PRiME HLB柱净化,以0.1%甲酸乙腈-0.1%甲酸水为流动相,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BEH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能对15种生物胺进行有效分离,通过多反应监测(MRM)模式采集数据。其中,腐胺、N1-乙酰精胺、亚精胺、3-甲基组胺4种生物胺无基质效应,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其余11种生物胺采用内标法进行定量。15种生物胺均在1~100μg/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0.99,检出限和定量限均分别为0.1 mg/L和0.3 mg/L;在3种发酵酒基质中添加3个不同质量浓度的生物胺(0.3 mg/L、1.0 mg/L、10.0 mg/L),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6%~109.5%,精密度实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6.4%,说明该方法适用于发酵酒中15种生物胺的同时检测。采用该方法从黄酒、葡萄酒、啤酒实际样品中均检出腐胺、三甲胺、酪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酒 生物胺 通过式固相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秋’葡萄酒酒精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研究
12
作者 索昊 王际辉 白卫滨 《中国果菜》 2025年第4期13-22,共10页
为研究‘紫秋’葡萄酒酒精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 为研究‘紫秋’葡萄酒酒精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技术对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探究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差异性。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定性检测出11种挥发性成分,而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共鉴别出22种物质。PCA和PLS-DA结果表明,发酵前期(0~2 d)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与发酵中期(3~5 d)、后期(6~8 d)有明显的差别,而发酵中后期的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依据变量重要投影值(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筛选出5种得分大于1的差异标志物,分别是正己醇、乙醇、反-2-己烯醛、(E,E)-2,4-庚二烯醛与丁酸。综上,随着发酵的进行,葡萄酒的果香味逐渐增加,而生青味逐渐减少,此研究能够为‘紫秋’葡萄酒风味的改善及酿酒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秋’葡萄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 气相-离子迁移谱 酒精发酵 风味成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P阶段性控制提高葡萄酒中链脂肪酸乙酯和高级醇含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靳国杰 王馨茹 +4 位作者 瞿嘉宁 何双 陈小敏 张瑞霞 杨华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3-362,共10页
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反映了发酵系统的氧化还原状态,与酵母代谢以及香气化合物合成密切相关,其水平在各酒精发酵阶段存在差异。为了实现ORP在不同发酵阶段的科学控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 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反映了发酵系统的氧化还原状态,与酵母代谢以及香气化合物合成密切相关,其水平在各酒精发酵阶段存在差异。为了实现ORP在不同发酵阶段的科学控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感官量化分析法在葡萄酒酒精发酵的不同阶段控制不同水平的ORP,观察酵母生长、香气化合物合成以及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48 h阶段ORP的变化对酵母活菌数和香气化合物含量的影响远高于其他阶段。提高此阶段ORP有利于酵母生长和糖消耗,而较低ORP有利于香气化合物合成。与对照相比,0 mV(0~48 h)-自然条件(48~96 h)-自然条件(96 h至发酵结束)处理组可显著提高中链脂肪酸乙酯中的己酸乙酯、癸酸乙酯含量;0 mV-0 mV-60 mV处理组可显著提高乙酸酯含量;60 mV-0 mV-60 mV处理组可显著提高高级醇含量。0 mV-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处理增强了赤霞珠葡萄酒中红色水果香气和爱格丽葡萄酒花果类香气,并减弱了爱格丽葡萄酒的动物类气味。ORP的阶段性控制为葡萄酒发酵过程的精准调控提供了依据,为提高葡萄酒香气化合物含量以改善葡萄酒的香气质量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酒 氧化还原电位 阶段性控制 酒精发酵 香气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孢杆菌属在烟叶发酵和醇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赵亮 琚绍煊 +5 位作者 时向东 丁松爽 金一骁 刘冰洋 陈一鑫 王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1期1-4,共4页
芽孢杆菌属在烟叶发酵和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烟叶发酵和醇化过程中细菌群落的研究进展,对芽孢杆菌属在协调烟叶化学成分、增加烟叶香气物质含量、改善烟叶感官质量、缩短发酵醇化时间和抑制烟叶霉变等方面的应用... 芽孢杆菌属在烟叶发酵和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综述了烟叶发酵和醇化过程中细菌群落的研究进展,对芽孢杆菌属在协调烟叶化学成分、增加烟叶香气物质含量、改善烟叶感官质量、缩短发酵醇化时间和抑制烟叶霉变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芽孢杆菌属在雪茄烟叶发酵过程中的研究方向及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应用芽孢杆菌菌剂提升国产雪茄烟叶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烟叶发酵 烟叶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枣果酒发酵的工艺优化
15
作者 郭芳 王瑞 +1 位作者 冯彩平 董玉珊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2期46-49,53,共5页
以酒精度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发酵温度、酵母菌接种量、发酵液pH值、发酵液初始糖量对酸枣果酒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确定酸枣果酒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6℃,酵母菌接种量4%,发酵... 以酒精度和感官评价为指标,研究发酵温度、酵母菌接种量、发酵液pH值、发酵液初始糖量对酸枣果酒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确定酸枣果酒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6℃,酵母菌接种量4%,发酵初始糖量18%,pH值4.0。采用最佳工艺参数进行发酵,使得酸枣果酒的酒精度达到7.9%Vol,感官评分为90分,制得的果酒颜色为红棕色,澄清透明有光泽,果香酒香、浓郁协调,品尝后口留余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 果酒 果酒发酵 酒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发酵法酿造豆渣食醋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成 张杰 +1 位作者 王晗 孔欣欣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98,169,共10页
为增加豆渣的利用率和附加值,以豆渣为主要原料,通过液态发酵法酿造一款豆渣食醋,并探索其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首先以酒精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酒精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其次,以最佳酒精发酵工艺为基础... 为增加豆渣的利用率和附加值,以豆渣为主要原料,通过液态发酵法酿造一款豆渣食醋,并探索其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首先以酒精度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酒精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其次,以最佳酒精发酵工艺为基础,以食醋的感官评分和总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醋酸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180 mL纯净水为基准,最佳酒精发酵工艺为豆渣干粉添加量14 g、蔗糖添加量6 g、酵母菌接种量0.4%、酒精发酵温度32℃、酒精发酵时间6 d;以100 mL酒精滤液为基准,最佳醋酸发酵工艺为醋酸菌接种量3.85%、醋酸发酵温度29.5℃、醋酸发酵时间5 d。此工艺条件下豆渣食醋的感官评分为83.2分,总酸含量为5.05 g/dL,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含量为3.5 g/dL,氨基酸态氮含量为122.4 mg/dL,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均符合国家标准。豆渣食醋成品呈琥珀色,澄清透亮,质地均匀,酸味适中,带有浓郁的醋香和豆渣特有的豆香味,营养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渣 食醋 液态发酵法 酒精发酵 醋酸发酵 响应面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荞麦食醋酒精发酵工艺 被引量:3
17
作者 杜津昊 季彬 +2 位作者 梁燕 芮文君 王治业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67,共6页
为了提高荞麦食醋发酵过程中酒精发酵阶段的乙醇产量,以发酵醪酒精度为响应值,以固液比、酵母接种量、接种温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因素为自变量,利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荞麦醋酒精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酒精发酵工艺... 为了提高荞麦食醋发酵过程中酒精发酵阶段的乙醇产量,以发酵醪酒精度为响应值,以固液比、酵母接种量、接种温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因素为自变量,利用单因素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荞麦醋酒精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酒精发酵工艺为固液比1∶4(g∶mL)、酵母接种量30%、酵母接种温度30℃,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7 d。在此优化条件下,酒精度为9.52%vol,比优化前(8.51%vol)提高了1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食醋 酒精发酵 响应面试验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菌种混合发酵神农架猕猴桃果醋的工艺优化及风味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学娜 林聪聪 +1 位作者 刘睿 鲁群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6-215,共10页
以神农架猕猴桃为原料,通过多菌种混合发酵制备猕猴桃果醋。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其酒精、醋酸发酵工艺条件,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及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别分析果醋的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结果表明,最佳酒精发酵工艺为:酵母... 以神农架猕猴桃为原料,通过多菌种混合发酵制备猕猴桃果醋。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其酒精、醋酸发酵工艺条件,采用氨基酸分析仪及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别分析果醋的氨基酸、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结果表明,最佳酒精发酵工艺为:酵母菌接种量0.9%,乳酸菌接种量7%,初始可溶性固形物19°Bx,发酵温度27℃。在此优化条件下,酒精度为(8.82±0.57)%vol,乳酸含量为(12.15±0.73)mg/mL。最佳醋酸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8 d,醋酸菌接种量12%,初始酒精度7%vol,发酵温度32℃。在此优化条件下,醋酸含量为(4.34±0.17)g/100 mL,感官评分为80分。多菌种混合发酵猕猴桃果醋共检出15种氨基酸,包含7种必需氨基酸;共检出3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酯类17种,酸类5种,醛类2种,酮类5种,苯类2种,醇类4种,酚类1种,其他类1种。综上,多菌种混合发酵有利于促进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从而提升果醋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果醋 多菌种混合发酵 酒精发酵 醋酸发酵 工艺优化 氨基酸 挥发性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对小鼠酒精性肝、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玉麒 王嵋 +5 位作者 曹晓念 李强 吴定涛 董玲 张凤菊 胡一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6-306,共11页
目的:研究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体内对酒精性肝脏、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本实验检测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中功能成分的含量,并分析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以Lieber-DeCarli酒精液体饲料建立小鼠慢性酒精性肝脏、... 目的:研究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体内对酒精性肝脏、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本实验检测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中功能成分的含量,并分析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以Lieber-DeCarli酒精液体饲料建立小鼠慢性酒精性肝脏、胃黏膜损伤模型,考察发酵后的苦荞提取物在低、高剂量(1.5 g/kg B.W.、3.0 g/kg B.W.)对肝脏和胃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液中含有较多的抗氧化成分,其中多酚、黄酮、三萜含量分别为11.40±0.32 mg GAE/g DW、17.19±0.30 mg RE/g DW、7.59±0.24 mg/g,黄酮类物质:芦丁和槲皮素含量分别为13.55±0.05、0.665±0.01 mg/g;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液的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及其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16.66±0.65、33.49±1.26、15.68±1.17μmol Trolox/g DW;与模型组相比,高、低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丙二醛(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P<0.01)、乳酸脱氢酶(P<0.05)、白细胞介素1β(P<0.05)水平,并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P<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0.01)水平,下调了活性氧(P<0.01)、鼠肉瘤蛋白(P<0.01)、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0.0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0.05)、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P<0.05)的蛋白表达量。结论:杏鲍菇发酵苦荞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小鼠慢性酒精性肝脏、胃黏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杏鲍菇 发酵 抗氧化活性 慢性酒精性肝损伤 慢性酒精性胃黏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产杂醇高产酯酵母菌株的选育和共酵对黄酒品质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娅 刘双平 +2 位作者 刘甜甜 谢铃 毛健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4,共14页
杂醇和酯是影响黄酒品质的关键化合物,寻找发酵性能优良的酵母菌株,开发低产杂醇高产酯的发酵工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以酿酒酵母jiangnan1#作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以实验室模拟发酵制得的黄... 杂醇和酯是影响黄酒品质的关键化合物,寻找发酵性能优良的酵母菌株,开发低产杂醇高产酯的发酵工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以酿酒酵母jiangnan1#作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技术,以实验室模拟发酵制得的黄酒中杂醇、酯类化合物质量浓度为评价指标,筛选出1株优良的突变菌株,命名为YAR28。对YAR28进行了生孢纯化筛选,获得1株产醇酯较佳的酿酒酵母,命名为酿酒酵母Y28-23。将酿酒酵母Y28-23连续5次传代培养,进行稳定性验证,结果显示,该酿酒酵母的酒精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产杂醇的质量浓度[(378.16±28.76)mg/L]比出发菌株降低了21.41%,且产酯的质量浓度[(152.86±19.73)mg/L]增加了35.57%。将酿酒酵母Y28-23与52株具备潜在产酯性能的非酿酒酵母共酵,以低产杂醇高产酯为评价指标,最终确定了异常威克汉姆酵母Y34为较佳的非酿酒酵母。进一步优化酿酒酵母Y28-23与异常威克汉姆酵母Y34的共酵条件,发现在主发酵阶段的温度为20℃的条件下以1∶10的添加比例共酵黄酒,对于黄酒醇酯比的优化效果较佳,杂醇的质量浓度为(281.20±5.73)mg/L,酯类的质量浓度为(240.02±2.47)mg/L。相比于单菌发酵,黄酒中杂醇的质量浓度降低了25.63%,而酯类的质量浓度增加了57.13%。基于代谢组学分析,获得多条与黄酒发酵过程中底物利用及风味形成密切相关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阐明了黄酒共酵过程中异常威克汉姆酵母Y34对酿酒酵母Y28-23的代谢调节作用。研究可为利用发酵菌株控制黄酒酿造过程中的醇酯含量提供技术支持,对黄酒发酵菌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黄酒品质的提升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产杂醇高产酯 酿酒酵母 异常威克汉姆酵母 共酵 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