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不同肥力条件下玉米秸秆腐解效果 被引量:65
1
作者 王旭东 陈鲜妮 +2 位作者 王彩霞 田霄鸿 吴发启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2-257,共6页
为了探讨农田不同肥力对玉米秸秆腐解转化和能态变化的影响,该文采用砂滤管法在陕西关中高、中等、低3种肥力塿土上进行了480d的玉米秸秆腐解试验,研究了腐解进程中玉米秸秆的分解率以及有机碳组成和能态变化。结果显示,随着腐解进行,... 为了探讨农田不同肥力对玉米秸秆腐解转化和能态变化的影响,该文采用砂滤管法在陕西关中高、中等、低3种肥力塿土上进行了480d的玉米秸秆腐解试验,研究了腐解进程中玉米秸秆的分解率以及有机碳组成和能态变化。结果显示,随着腐解进行,腐解产物中的苯–醇溶性、水溶性组分下降,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而木质素增加;腐解物的能态呈现上下起伏、下降和相对稳定3个阶段的变化,总体是一个放能过程。腐解产物的热值与其有机碳、苯–醇溶性组分、水溶性组分、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其灰分、木质素、腐殖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腐解480d,3种肥力间比较发现,玉米秸秆在中等肥力田块上矿化率最高,低肥力田块上的最低;中等肥力土壤能够促进玉米秸秆中的水溶性有机组分和木质素的分解,而高肥力土壤能够促进苯–醇溶性组分和半纤维素、纤维素分解,并有利于腐殖物质的形成,而且腐解物的能态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能态 分解 土壤 肥料 玉米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夏玉米两茬秸秆还田不同耕作方式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刘海忠 王保强 +2 位作者 武玉华 徐有 张庆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9,20,共4页
针对太行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农田秸秆全量还田后的一系列问题,从配套的土壤耕作施肥技术上进行了试验研究。该研究重点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结合秸秆还田不同耕作方式的氮磷钾养分配比的效果对小麦、玉米产... 针对太行山前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农田秸秆全量还田后的一系列问题,从配套的土壤耕作施肥技术上进行了试验研究。该研究重点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结合秸秆还田不同耕作方式的氮磷钾养分配比的效果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后,两季作物全年适宜施肥量:N420~480kg hm2、P2O5135~150kg hm2。在秸秆还田加深松的地块应控制磷肥的施用量,钾肥在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地块增产效果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秸秆还田 耕作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玉米秸秆还田秋施肥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周怀平 杨治平 +1 位作者 关春林 李红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25-127,共3页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玉米秸秆还田秋施肥具有显著增产效果 ,10年累计玉米籽粒增产12 10~ 17 2 7t/hm2 ,增幅达 2 5 5 9%~ 36 5 2 % ;玉米秸秆增加 5 9~ 13 3t/hm2 ,为秸秆还田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源。秸秆还田秋施肥可...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地玉米秸秆还田秋施肥具有显著增产效果 ,10年累计玉米籽粒增产12 10~ 17 2 7t/hm2 ,增幅达 2 5 5 9%~ 36 5 2 % ;玉米秸秆增加 5 9~ 13 3t/hm2 ,为秸秆还田提供了充足的有机肥源。秸秆还田秋施肥可起到秋保春墒的作用 ,苗全苗壮 ,养分充分得到有效利用 ,且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繁殖 ,促进秸秆等有机物料腐解 ,对提高矿质营养元素有效性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玉米 秸秆还田秋施肥 生态效应 水分利用效应 微生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农区秸秆还田秋施肥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杨治平 周怀平 李红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9-53,共5页
在我国典型半湿润偏旱的山西寿阳试区 ,通过 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 ,研究秸秆还田秋施肥对春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方式的秸秆还田结合秋施肥是一项适用于该区的行之有效的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可以起到蓄水保墒的功效 ,... 在我国典型半湿润偏旱的山西寿阳试区 ,通过 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 ,研究秸秆还田秋施肥对春玉米生长和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方式的秸秆还田结合秋施肥是一项适用于该区的行之有效的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可以起到蓄水保墒的功效 ,特别是土壤表土的含水率较春施肥提高了 1.0 9%~ 3 .0 4 % ,从而提高了春玉米的出苗率 ,使得苗齐、苗壮。秸秆还田秋施肥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0 .2 6~ 0 .2 9g/ kg,氮磷肥利用率分别提高 3 .9%~13 .9%和 3 .0 %~ 9.1%。从 5年的产量统计结果看 ,秋施肥和春施肥处理相比较 ,玉米籽粒增产 2 .5 6~ 3 .88t/ hm2 ,增产幅度为 8.10 %~ 13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秋施肥 春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旱作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氮磷钾分配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邵云 赵院利 +3 位作者 冯荣成 王小洁 张紧紧 胡永娟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7-122,共6页
为了探究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分配和利用的影响,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在深耕、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性状及氮磷钾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小麦... 为了探究耕层调控和有机物料还田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分配和利用的影响,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分析了在深耕、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产量性状及氮磷钾在地上部分各器官中的分配特点。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器官氮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茎鞘>颖壳+穗轴,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植株氮素积累;地上部器官磷含量表现为:籽粒>叶片>颖壳+穗轴>茎鞘,有机肥还田促进了磷素向地上部分配,秸秆还田影响不如有机肥明显;地上部器官钾含量表现为:茎鞘>叶片>颖壳+穗轴>籽粒,有机肥还田可显著促进植株对钾素的吸收。深耕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其中深耕+有机肥+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养分利用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深耕 有机肥 秸秆还田 产量 养分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追施量对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闫贵龙 鲁琳 +1 位作者 孟庆翔 褚海义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85-792,共8页
用目前生产中普遍种植的青饲玉米品种白马牙(Zea mays L.)的秸秆为试验材料,通过化学成分分析、活体外消化率测定、活体外发酵产气量测定和羊的饲养试验,研究了氮肥施肥量(尿素0、150、3004、50 kg/ha)对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 用目前生产中普遍种植的青饲玉米品种白马牙(Zea mays L.)的秸秆为试验材料,通过化学成分分析、活体外消化率测定、活体外发酵产气量测定和羊的饲养试验,研究了氮肥施肥量(尿素0、150、3004、50 kg/ha)对玉米秸秆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追施尿素量的增加,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和粗蛋白、真蛋白、各种必需氨基酸、Ca含量呈直线规律提高(P<0.001),而粗脂肪和ADF含量则均不受影响(P>0.05);追施尿素低于300 kg/ha时,总糖含量不受尿素量的影响,尿素量高于300 kg/ha时,总糖含量则随尿素量的提高而减少。追施尿素能够提高(P<0.001)玉米秸秆活体外DMD、CPD、NDFD和ADFD,并且,各项消化率指标随尿素量的提高也呈直线规律提高(P<0.001),但尿素量超过300 kg/ha时,这种作用效果不再提高。用不同尿素追施量的青贮玉米秸秆饲喂大尾寒羊羔羊,羔羊增重、饲料转化效率和经济效益随施肥量的提高而提高,其中,以尿素量为300kg/ha时效果最好。可见,追施氮肥不仅能够改变玉米秸秆的化学成分含量,而且能够提高玉米秸秆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玉米秸秆 化学成分 体外消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堆肥处理效果研究及在生菜上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陈珏 刘冲 +3 位作者 许梅玲 张瑞明 李珍珍 朱恩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110,共4页
通过试验比较不同制剂处理的玉米秸秆堆肥效果,同时研究了堆肥成品与商品有机肥对生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尿素或微生物菌剂对玉米秸秆堆肥时间、堆体体积变化影响不明显,各处理堆肥效果无显著差异;与商品有机肥比较,堆肥成品养... 通过试验比较不同制剂处理的玉米秸秆堆肥效果,同时研究了堆肥成品与商品有机肥对生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尿素或微生物菌剂对玉米秸秆堆肥时间、堆体体积变化影响不明显,各处理堆肥效果无显著差异;与商品有机肥比较,堆肥成品养分含量相当,且对生菜生长的影响较显著,单株重等指标优势明显,其中添加谷霖腐的玉米秸秆堆肥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玉米秸 肥效 生菜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钾肥对玉米青枯病及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梅丽艳 李莫然 +1 位作者 王芊 韩庆新 《黑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22-24,共3页
1991~1993年,钾肥对玉米青枯病及其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钾肥对玉米青枯病有防治作用。在增施钾肥的同时,氮、磷、钾合理配合使用是防治玉米青枯病的有效途径,因玉米品种的不同防效达7.52~65.15%。钾肥能改善... 1991~1993年,钾肥对玉米青枯病及其产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钾肥对玉米青枯病有防治作用。在增施钾肥的同时,氮、磷、钾合理配合使用是防治玉米青枯病的有效途径,因玉米品种的不同防效达7.52~65.15%。钾肥能改善玉米的农艺性状,具有增产作用,增产效果达3.99~13.92%,最适的氯化钾施用量为15公斤/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青枯病 钾肥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发酵牛粪有机肥有机氮含量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武金霞 赵朋飞 张贺迎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8-81,共4页
利用外源微生物进行牛粪发酵试验,研究了原料配比、菌种配比、C/N、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条件对牛粪发酵过程中有机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大量堆肥生产试验及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当黑曲霉3324∶绿色木霉JD-1∶产朊假丝酵母C-1︰假丝酵... 利用外源微生物进行牛粪发酵试验,研究了原料配比、菌种配比、C/N、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条件对牛粪发酵过程中有机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大量堆肥生产试验及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当黑曲霉3324∶绿色木霉JD-1∶产朊假丝酵母C-1︰假丝酵母F-2的体积比为1∶3∶3∶3,牛粪与玉米秸秆质量比为3∶1,C/N为22,培养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4 d时,有机氮含量最高,为2.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 玉米秸秆 混菌发酵 有机氮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腐熟土著菌对土壤肥力及秸秆腐熟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孟祥海 王佰成 +8 位作者 王延锋 王金贺 邵广忠 王立柱 李玉梅 王根林 孙殷会 张庆娜 程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6期72-75,79,共5页
为了明确玉米秸秆还田下低温秸秆腐熟土著菌剂(菌剂A)田间秸秆促腐应用效果,采取小区定位试验和网袋翻埋研究方法,于上茬玉米秋季收获后,原田表面喷施清水(CK)、低温秸秆腐熟菌(菌剂A)和对照腐熟菌剂(菌剂B、菌剂C),采用3种秸秆还田深度... 为了明确玉米秸秆还田下低温秸秆腐熟土著菌剂(菌剂A)田间秸秆促腐应用效果,采取小区定位试验和网袋翻埋研究方法,于上茬玉米秋季收获后,原田表面喷施清水(CK)、低温秸秆腐熟菌(菌剂A)和对照腐熟菌剂(菌剂B、菌剂C),采用3种秸秆还田深度(10、20、30 cm),针对玉米秸秆还田后的土壤肥力、秸秆腐解率及秸秆残余物组分含量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剂在秸秆还田10 cm可显著增加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菌剂A效果最佳,分别较菌剂B、菌剂C增加2.72%、2.21%,深层还田20、30 cm土壤肥力各项指标增加不显著,菌剂对土壤肥力优化效果呈现菌剂A>菌剂C>菌剂B,菌剂A和菌剂C能够较好地释放秸秆中的养分,改良土壤,提高地力;菌剂A秸秆促腐熟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秸秆降解率提高比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以8月份降解率增幅最大;菌处秸秆残余物的粗纤维、半纤维素、全磷和全钾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降低幅度分别是6.81%~15.35%、3.53%~23.55%、7.06%~37.04%和21.93%~3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低温腐熟 土著菌 土壤肥力 腐熟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疏松材料对冀东滨海粉砂淤泥质土壤渗透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文成 郭艳超 +2 位作者 孙昌禹 薛志忠 孙宇 《河北农业科学》 2012年第8期41-44,共4页
利用有机玻璃管土柱模拟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滨海粉砂淤泥质土壤中加入不同厚度的半腐熟玉米秸秆肥、稻壳和河沙对提高土壤渗透性的效果。结果表明:施入河沙后的水分入渗速度和单位时间渗水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施入稻壳后,虽然水分... 利用有机玻璃管土柱模拟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在滨海粉砂淤泥质土壤中加入不同厚度的半腐熟玉米秸秆肥、稻壳和河沙对提高土壤渗透性的效果。结果表明:施入河沙后的水分入渗速度和单位时间渗水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施入稻壳后,虽然水分入渗速度和单位时间渗水量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但远不及施入半腐熟玉米秸秆肥的效果好。改善滨海粉砂淤泥质土壤渗透效果的适宜技术为铺5 cm半腐熟玉米秸秆肥,混入0~40 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砂淤泥质土壤 半腐熟玉米秸秆肥 稻壳 渗水试验 渗水速度 渗出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玉米秸秆脲醛缩合物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
12
作者 宋伟 徐雪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3-96,共4页
以尿素和甲醛为原料,玉米秸秆粉末为填料,制备出低成本脲醛缓释化肥。获得了适宜的合成工艺参数:尿素和甲醛配比为1.4∶1(m∶m),加入玉米秸秆粉末量为尿素质量的20%;加成反应温度为75-80℃,pH值为8.5-9.0,反应时间为90 min,缩合反应... 以尿素和甲醛为原料,玉米秸秆粉末为填料,制备出低成本脲醛缓释化肥。获得了适宜的合成工艺参数:尿素和甲醛配比为1.4∶1(m∶m),加入玉米秸秆粉末量为尿素质量的20%;加成反应温度为75-80℃,pH值为8.5-9.0,反应时间为90 min,缩合反应温度为80℃,pH值为4.5-5.0,反应时间为30-45 min。以水溶液和模拟土壤法对合成得到的脲醛缩合物进行了尿素缓释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合成得到的缓释化肥,其7 d水中溶出率低于25%,7 d土壤中溶出率低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化肥 缓释性能 脲醛缩合物 玉米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新碳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分配与固定 被引量:11
13
作者 谢柠桧 安婷婷 +7 位作者 李双异 孙良杰 裴久渤 丁凡 徐英德 付时丰 高晓丹 汪景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42-950,共9页
外源新碳加入土壤后,传统技术尚无法区分其与原土壤有机碳的不同。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方法,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讨玉米秸秆和根茬添加到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后外源新碳在土壤中分配与固定的差异。结果表明:(1)低肥土壤添加叶28 d后土壤... 外源新碳加入土壤后,传统技术尚无法区分其与原土壤有机碳的不同。利用13C稳定同位素方法,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讨玉米秸秆和根茬添加到不同肥力水平土壤后外源新碳在土壤中分配与固定的差异。结果表明:(1)低肥土壤添加叶28 d后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高于添加根和茎的;高肥土壤添加叶在整个培养期间(1~180 d)SOC含量都高于添加根和茎;两种肥力水平土壤在添加玉米根、茎、叶180 d后SOC含量均接近相等。(2)玉米根、茎、叶的添加对SOC中外源新碳含量以及残体残留率的影响不同,28 d前低肥土壤外源新碳含量高于高肥土壤,28 d后结果与之相反;低肥土壤在培养28 d后添加根的残留率比添加茎和叶的低,高肥土壤在培养7 d后添加叶的残留率比添加根和茎的低。以上结果表明,外源新碳在土壤中的固定受其来源和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与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力 玉米秸秆和根茬 δ13C 外源新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固态复合微生物菌肥发酵及应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世浩 程琪 包永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8-498,共11页
通过对固氮、释磷能力以及对层出镰孢菌抗病能力的测定,筛选得到固氮菌N3(Arthrobacter sp.ZSH N3)、水解土壤有机磷细菌Y1(Enterobacter asburiae ZSH Y1)、释放不溶性无机磷细菌W3(Enterobacter hormaechei ZSH W3)和生防菌KY2(Bacill... 通过对固氮、释磷能力以及对层出镰孢菌抗病能力的测定,筛选得到固氮菌N3(Arthrobacter sp.ZSH N3)、水解土壤有机磷细菌Y1(Enterobacter asburiae ZSH Y1)、释放不溶性无机磷细菌W3(Enterobacter hormaechei ZSH W3)和生防菌KY2(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KY2)。采用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试验,以活菌数为指标,优化玉米秸秆固态发酵工艺的参数,在温度30.4℃、初始pH 7.8、初始含水量100%、接种量15.5%、接种间隔时间24 h、发酵时间120 h,菌肥中N3、Y1、W3和KY2实际有效活菌数分别达到2.27×10^9、3.11×10^9、7.10×10^8和3.21×10^9 CFU·g^-1,总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为原材料的6.07倍和11.43倍。盆栽试验表明,菌肥能够显著促进烟草的光合作用,并有效防治层出镰孢菌引起的枯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肥 固氮菌 释磷菌 生物防治 固态发酵 玉米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