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0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terary Construction of Liang Qichao's China Dream in Late Qing Dynasty--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ang Qichao's Political Novels
1
作者 Xiao Aiy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79-284,共6页
Liang Qichao actually influenced Chinese society of late Qing dynasty in a great and profound way.H e founded several political newspapers,pioneered a literary style called political commentary and wrote many politica... Liang Qichao actually influenced Chinese society of late Qing dynasty in a great and profound way.H e founded several political newspapers,pioneered a literary style called political commentary and wrote many political fictions,which fully embody his deep thinking over China’s destiny at that time under impacts of western politics as well as his practical activities.H is political fiction does not only pioneer new forms and contents of modern fiction,but also play a crucial role in leading numerous writers to construct a"Chinese Dream"literature by granting politics as theme of fiction and shaping of political heroes.W hat’s more,his political fiction also becomes a basis of integr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影响 梁启超 小说 文学 中国 晚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Rise and Fall of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2
作者 Huang Haiju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7-292,共6页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 epublic of China,foreign invasion made China suffer from an unprecedented humiliation,and the W estern powers initiated a commercial intrusion by forcing China to sign unequal ...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 epublic of China,foreign invasion made China suffer from an unprecedented humiliation,and the W estern powers initiated a commercial intrusion by forcing China to sign unequal treaties and open treaty ports. From this perspective,a deep exploration is made to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 and its function. The rule shows that the developing route of national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can determine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in addition,it objectively reflects that the social nature is vital to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人 民国 早期 中华 发展趋势 中国 商业性 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胜于言:从教育强国理念到教育强国建设
3
作者 刘海峰 赵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3,共12页
清末民国时期已萌生教育强国理念,并出现“教育强国”连称的提法。从表述方式、论述群体、论述内容、传播途径等来看,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相较清末有所发展,并已出现思潮化转向。然而,中国近代虽有教育强国理念,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 清末民国时期已萌生教育强国理念,并出现“教育强国”连称的提法。从表述方式、论述群体、论述内容、传播途径等来看,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相较清末有所发展,并已出现思潮化转向。然而,中国近代虽有教育强国理念,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知行无法合一,还没有当代意义上的“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满足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领导力强大、教育发展到较高程度、教育得到其他领域支持等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从“教育优先政策”到“教育强国战略”的发展过程。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贵在付诸行动,应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高考综合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促进部省合建高校的跃升,发挥教育强国领头羊作用、有计划且分步骤地加快“双一流”建设,强化基础研究支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理念 清末民国时期 教育优先政策 教育强国建设 行胜于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中国学者的世界认知与“学术戍边”
4
作者 张丹丹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5-123,共9页
晚清学者的“学术戍边”行为是伴随其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而次第展开的。鸦片战争爆发后,明末以来传入的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促使林则徐、魏源等人自觉编译近代地理学著作,部分学者的夷夏观念和中国中心观发生动摇,他们主动了解“夷情”... 晚清学者的“学术戍边”行为是伴随其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而次第展开的。鸦片战争爆发后,明末以来传入的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促使林则徐、魏源等人自觉编译近代地理学著作,部分学者的夷夏观念和中国中心观发生动摇,他们主动了解“夷情”开启对世界的全新认知,拉开了“学术戍边”的序幕。十九世纪初,欧洲的东方学兴起,探险家来华考察,刺激了中国“经世致用”的传统学术理念,推动了中国边疆史地学向近代具有“戍边”意义的研究转型。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万国公法》的传入改变了中国学界对于国际秩序的认知,清廷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逐步重视爱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并将其应用于边疆领土守卫和外交谈判的实践中。宋教仁所著的《间岛问题》成功地守卫了延边地区的领土主权,将晚清中国学者的“学术戍边”推向了巅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世界认知 “学术戍边” 边疆史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雍正朝西湖行宫改置圣因寺园林考论
5
作者 陈兆肆 黄思珩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35,共12页
雍正五年,清帝同意浙江总督李卫所请,将康熙帝的西湖行宫改造成圣因寺园林。自此,圣因寺园林开始呈现“景观化”和“宗教化”的双重特性。此举洵非“体圣心而惜物力”之类表面说辞所能解释,实则背后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具体表现在:以“俯... 雍正五年,清帝同意浙江总督李卫所请,将康熙帝的西湖行宫改造成圣因寺园林。自此,圣因寺园林开始呈现“景观化”和“宗教化”的双重特性。此举洵非“体圣心而惜物力”之类表面说辞所能解释,实则背后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具体表现在:以“俯顺浙民慕思无已之诚”为由,缓和雍正帝先前与浙江士民剑拔弩张的关系;通过士民御容瞻仰、御碑观摩等活动,完成天命、亲民、仁泽等诸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渗透,成为“恩威并施”统治策略的具体展示;利用改造后的圣因寺,对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佛教秩序重加整顿,并适时获取地方情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朝 西湖行宫 圣因寺园林 政治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俄界约与清朝对西北边民归属的态度变化(1860—1894)
6
作者 易锐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5,共9页
19世纪后期,伴随着中俄界约议订和边界划分,清朝对西北边民归属的态度发生了重要转变。同治初年,鉴于“地随人归”之恶果,清廷之态度从过去宽允藩属入界游牧而拒其内附,调整到确保边民各安其境。至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为... 19世纪后期,伴随着中俄界约议订和边界划分,清朝对西北边民归属的态度发生了重要转变。同治初年,鉴于“地随人归”之恶果,清廷之态度从过去宽允藩属入界游牧而拒其内附,调整到确保边民各安其境。至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为防“人随地归”条款造成边民过度流失,清朝开始对新界外真心内附之边民予以接纳。中俄《改订条约》签订前后,针对俄方争民占地之图谋,清朝始则限制伊犁民人“自愿”迁居俄国,继则主张对边民实行真正“自愿迁居”。这一系列态度变化,影响到中俄界约签订和运作,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边民流失和疆土沦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中俄界约 西北边疆 边民归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希霍芬《中国地图集》编绘对德绘早期中国地图的影响
7
作者 张萍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165,共10页
1868—1872年间,李希霍芬以上海为基地在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在旅途中进行了地质与矿产勘探、海港形势考察、地图测绘等活动,对所经之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并测绘编成一套完整的中国地形、地质图集——... 1868—1872年间,李希霍芬以上海为基地在中国进行了七次考察,在旅途中进行了地质与矿产勘探、海港形势考察、地图测绘等活动,对所经之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分析和研究,并测绘编成一套完整的中国地形、地质图集——《中国地图集》。在李希霍芬的影响并指导之下,斯文·赫定、菲尔希讷、达菲尔进一步考察了新疆、西藏、黄河沿线以及中亚地区,补测了《中国地图集》未测的地区。同时,李希霍芬依据胡林翼主编的《大清一统舆图》地名数据,同卡尔·俾斯麦、卡尔·希姆利一起编制了中德地名索引,并制作出一套完整的中德地名转译标准。他的地图为晚清时期德国陆军绘制中国军用地图提供了参考,开启了德国测绘中国地图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希霍芬 《中国地图集》 晚清 德文版中国地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上海报刊与慈善义演的兴起和发展
8
作者 张秀丽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76,共8页
晚清慈善义演最早在上海兴起与发展,与上海报刊业的发展格局紧密相关。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开始零星报道侨居上海西人举办的义演活动。虽然这些义演活动影响有限,但其窗口效应不容忽视。以1877—187... 晚清慈善义演最早在上海兴起与发展,与上海报刊业的发展格局紧密相关。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英文报刊《北华捷报》《字林西报》等开始零星报道侨居上海西人举办的义演活动。虽然这些义演活动影响有限,但其窗口效应不容忽视。以1877—1878年“丁戊奇荒”为契机,英文报刊登载西人义演活动的消息开始增多,系统性也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中文报刊也发布论说,呼吁国人效仿西人举行义演活动筹集资金,用于灾荒救济。之后,中文报刊便大量刊登海内外相关义演广告和义演活动资讯,引导国人通过举行义演活动筹款,用于慈善救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报刊的不断创办,大量义演消息不断被报道、传播,加以社会灾荒不断,义演活动可谓此起彼伏,其中报刊的大力宣介与呼吁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上海 中英文报刊 《申报》 《字林西报》 慈善义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亲王奕譞隐执朝政的方式与限度
9
作者 刘文华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72,共10页
光绪十年甲申易枢后,醇亲王奕譞奉懿旨与军机处商办紧要事件,有人称之为“隐执朝政”。经梳理分析,醇亲王参与政务处理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奉懿旨与议重要政事,二是政事交由神机营、海军衙门议复,三是重要折件“过府”。醇亲王意见、... 光绪十年甲申易枢后,醇亲王奕譞奉懿旨与军机处商办紧要事件,有人称之为“隐执朝政”。经梳理分析,醇亲王参与政务处理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奉懿旨与议重要政事,二是政事交由神机营、海军衙门议复,三是重要折件“过府”。醇亲王意见、建议上达的方式亦有三种,一是召见时面奏,二是呈递奏折,三是致函军机大臣转奏。由此,可对光绪十年至十六年期间清廷的中枢权力运作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可推知醇亲王隐执朝政是有一定限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亲王奕譞 慈禧太后 垂帘听政 晚清政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适、规范与整合:档案所见晚清循化厅的征粮活动与基层治理
10
作者 周敏 杜常顺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9,共11页
清代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边疆多民族地区设厅筑城是实现疆域统合和地方治理的重要举措。然而,国家力量在厅域内的下移与深入并非一蹴而就,需在具体实践中达到社会整合与国家认同的目的,赋税征收正是其... 清代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边疆多民族地区设厅筑城是实现疆域统合和地方治理的重要举措。然而,国家力量在厅域内的下移与深入并非一蹴而就,需在具体实践中达到社会整合与国家认同的目的,赋税征收正是其重要途径。文章以循化厅档案为考察中心,以“征粮”这一与基层民众日常息息相关之事为交汇点,呈现中央、官府、地方权威、民众等不同力量多元的互动面相。认为,清王朝通过调适征粮政策、规范基层民众、整合地方力量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延伸了对厅域管理的触角,提升了边疆治理水平;征粮活动加速了多民族地区整合进王朝国家的进程,是历史上国家力量在边疆地区推进和深入的重要实践,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基层治理方面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循化厅 征粮 基层治理 循化厅档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金阊名园图》论16世纪中叶江南园林艺术特征
11
作者 庞世源 黄晓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140,共8页
【目的】16世纪中叶是明中后期江南私家造园转型的关键节点,但学界对当时园林的典型艺术特征尚未展开进一步讨论。文徵明《金阊名园图》描绘的徐封园(后称紫芝园)是16世纪中叶新建江南园林的代表,对其展开案例研究有助于获取佐证明中后... 【目的】16世纪中叶是明中后期江南私家造园转型的关键节点,但学界对当时园林的典型艺术特征尚未展开进一步讨论。文徵明《金阊名园图》描绘的徐封园(后称紫芝园)是16世纪中叶新建江南园林的代表,对其展开案例研究有助于获取佐证明中后期造园转型的论据,梳理和归纳假山、水体、植物和建筑等造园要素发生的具体变化。【方法】基于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对《金阊名园图》所绘园林进行复原,阐析此图展示的造园要素及设计手法,并与16世纪中叶前后其他明代江南园林进行比较,探寻明嘉靖以降造园转型的主要趋势。【结果】《金阊名园图》描绘的徐封园以奢丽风格和社交功能而著称,园内假山、水体、植物和建筑等造园要素既存在异于16世纪中叶以前传统文人园林的特征,也有顺接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造园全盛时期设计语言的现象。【结论】徐封园的局部平面复原与造园要素分析揭示了明嘉靖以降造园转型的2个主要趋势:叠山、理水的程式运用表明江南地区的造园者历经长期探索后逐渐确立广受认可并广泛运用的设计范式;植物、建筑的功能转变源自商品经济推动下园林社交功能的强化。16世纪中叶江南私家造园转型源自社会演变与艺术发展的共同作用,推动该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个案研究上升到群像调查,有助于宏观把握明中后期江南造园艺术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园林 江南园林 明中后期 园林复原 图文互证 造园要素 徐封园 紫芝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士绅的经济生活——以徽州进士汪宗沂往来家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陶良琴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3,共11页
晚清徽州进士汪宗沂与其长子汪福熙的往来家书,为系统研究士绅长时段的经济生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原始个案资料。汪宗沂早年游历于曾国藩幕府时年薪约300两,中进士后,在李瀚章和李鸿章幕府任幕僚时年入约700两,任山长时年入约500两。除... 晚清徽州进士汪宗沂与其长子汪福熙的往来家书,为系统研究士绅长时段的经济生活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原始个案资料。汪宗沂早年游历于曾国藩幕府时年薪约300两,中进士后,在李瀚章和李鸿章幕府任幕僚时年入约700两,任山长时年入约500两。除入幕、从教外,汪宗沂还凭借百亩田产的收入和为他人看地、治病所得来维持家用。汪宗沂的经济理念主要表现为多元治生与勤俭节用并举,重视事关家族建设的长远投资,立德行善时不计金钱,积极承担士绅的经济职责。汪宗沂先后任高级幕府幕僚和书院山长的治生经历及其经济理念,为其家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本,是其家族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这一个案探讨也为研究近代士绅阶层的家族兴衰与变迁,提供了可资观察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徽州 士绅 经济生活 家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男学生操衣的起源及演变探析
13
作者 刘佳宁 李健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91-98,共8页
操衣为中国近代出现的名词,是学生服分化过程中的一个服装品类。为了进一步明晰操衣的起源,文章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探析了清末体操传入之初操衣的穿着概况,并结合历史图像资料梳理了军事学堂与非军事学堂学生操衣的演变过程。研究认... 操衣为中国近代出现的名词,是学生服分化过程中的一个服装品类。为了进一步明晰操衣的起源,文章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探析了清末体操传入之初操衣的穿着概况,并结合历史图像资料梳理了军事学堂与非军事学堂学生操衣的演变过程。研究认为,男学生操衣由军衣发展而来,首先传入军事学堂,而后由于其款式简洁便于活动传入非军事学堂,操衣不再专指军衣,代指体操运动时所穿服饰。同时,受到西式军服与日本学生制服文化的影响,清末军事学堂与非军事学堂学生操衣款式均从传统中式服装过渡到短衣窄裤的西式风格,逐渐演变为现代服饰,影响着当时的时代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学堂 男学生 体操 操衣 军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别样的赫尔巴特:外来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样本
14
作者 林慧清 黄明喜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11,共14页
自教育界“新宠”至教育界“陈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历经由本相至变相的传衍,定下其后百余年的接受基调。晚清时期(1901—1911年)的教育改革以日为师,学界以译编为先导,经日本引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并将五段教授法奉为圭臬... 自教育界“新宠”至教育界“陈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历经由本相至变相的传衍,定下其后百余年的接受基调。晚清时期(1901—1911年)的教育改革以日为师,学界以译编为先导,经日本引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并将五段教授法奉为圭臬。但因接受过程存在诸多失真与误用问题,致使在日已呈朦胧之态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愈加迷蒙。步入民国初期(1912—1918年),伴随新旧教育理念碰撞,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进入深层次调和更新阶段,出现接受的准确与偏误并存的矛盾现象。民国中后期(1919—1949年)在提倡新教育的“五四”主潮下,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接受热情急遽回落,引发贬斥与辩驳、批评与实践之争,使得“在场”与“退场”的情形不断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 本土化 五段教授法 晚清民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初期的圆明园研究——以美国学者马隆的考察与著述为例
15
作者 许琬琪 洪泉 唐慧超 《广东园林》 2025年第1期58-65,共8页
20世纪初西方学界涌现一批中国园林研究论著,美国学者卡罗尔·布朗·马隆的《清代北京夏宫史》是首部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专题史研究。为剖析其研究材料、方法及重点,明晰该研究的历史价值,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梳理马隆的职业生涯与... 20世纪初西方学界涌现一批中国园林研究论著,美国学者卡罗尔·布朗·马隆的《清代北京夏宫史》是首部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专题史研究。为剖析其研究材料、方法及重点,明晰该研究的历史价值,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梳理马隆的职业生涯与在华行迹,对比其著作与喜龙仁的《中国园林》在研究材料及方法上的异同;并使用ROSTCM6和微词云软件探究马隆的研究关注点,分析其背后成因。研究发现,马隆以历史学、政治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综合视角,结合文献、田野考察和口述三重史料,对清代北京皇家园林营造史进行纵向梳理,特别关注园林建筑特征、相关历史人物、政治和社会因素。最后总结马隆的研究具有注重田野考察与事实考证、通过深层探索追溯本源的特征,但因客观条件限制,其部分结论存在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皇家园林 圆明园 西方学者 卡罗尔·布朗·马隆 喜龙仁 跨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清社会小说的历史发生与时代关怀
16
作者 晋海学 李绥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88,共7页
社会小说是晚清“小说界革命”的产物,是小说家们基于“救世”而进行的文学叙事。社会小说在晚清的发生分别与人们对英文词汇“society”的接受、小说家对社会与小说结合的期待,以及众多小说家们的身体力行等要素有关。社会小说对时代... 社会小说是晚清“小说界革命”的产物,是小说家们基于“救世”而进行的文学叙事。社会小说在晚清的发生分别与人们对英文词汇“society”的接受、小说家对社会与小说结合的期待,以及众多小说家们的身体力行等要素有关。社会小说对时代的关怀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以谴责为主,它们或揭示儒家伦理在晚清“破碎”之后的社会世相,或展示知识者在推崇西学过程中进行欺世盗名的“奇形”与“怪象”;其二,以救世为主,它们或期望做循序渐进的社会改良,或倡导革命才是拯救危机的唯一之路,或仰望融中学与西学于一体的“文明境界”。整体而言,晚清社会小说以其对社会特有的理解和叙述,不仅充分展示了小说家们对改良社会这一历史实践的关切之心,而且真实呈现出了他们因关切而介入其中的救世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社会小说 发生 谴责 救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陕甘茶票发行年代、数额考析
17
作者 马明臣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3,共6页
左宗棠建立的茶票制度,是其治理西北的重要经济举措。但相关研究在使用茶票发放年代、数额时引用的近人统计数据存在错漏,通过梳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茶票换发相关奏疏档案,对部分茶票发放年代、票额的讹误进行了订正。分析所得数... 左宗棠建立的茶票制度,是其治理西北的重要经济举措。但相关研究在使用茶票发放年代、数额时引用的近人统计数据存在错漏,通过梳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茶票换发相关奏疏档案,对部分茶票发放年代、票额的讹误进行了订正。分析所得数据可见,清末陕甘茶政恢复过程分为缓慢恢复期、快速恢复期、飞速增长期及增长冷却期四个阶段,且复合年均增长率(CAGR)约为2.11%。因此,从总体上看,清末陕甘茶政的恢复过程较为缓慢。这为进一步探讨此时清廷边疆治理能力以及西北各族民众经济互动过程提供了新的学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陕甘 茶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午战后“国民”概念的救亡图存意蕴
18
作者 李金飞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125,共7页
甲午战后至清朝灭亡的这段时间里,“国民”概念迅速流播,成为不同群体、阶层均在使用的动员话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救亡图存意蕴。其在运用“国民”概念之时,注重阐释国民与国家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通过揭示国民对国家存亡的决定性影响... 甲午战后至清朝灭亡的这段时间里,“国民”概念迅速流播,成为不同群体、阶层均在使用的动员话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救亡图存意蕴。其在运用“国民”概念之时,注重阐释国民与国家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通过揭示国民对国家存亡的决定性影响来增进国民的国家认同。“国民”概念极力突出“四万万”人全部觉醒对于救亡图存目标实现的极端重要性,注重宣传国民觉醒后会强大,醒来的迫切性与艰难性以及应该怎样实现觉醒等。“国民”概念的救亡意蕴还体现为对全体国民同种同族共同体身份的建构,以族群意识来强化国民之间的团结、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从而凝聚起救亡图存的人心与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甲午战争 国民 国家 民族 社会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为诗”与晚明清初诗学观念流变
19
作者 胡媚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9,共11页
陈师道《后山诗话》批评韩愈“以文为诗”导致不工,这个诗学论断对后世影响深广。“以文为诗”在晚明的讨论,关涉诗歌正变、诗文辨体、唐宋诗之争等重要话题。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元和诸公是构成诗歌史上“大变”的诗人群体,又通过... 陈师道《后山诗话》批评韩愈“以文为诗”导致不工,这个诗学论断对后世影响深广。“以文为诗”在晚明的讨论,关涉诗歌正变、诗文辨体、唐宋诗之争等重要话题。许学夷《诗源辩体》认为元和诸公是构成诗歌史上“大变”的诗人群体,又通过对“以文为诗”的深度阐释完成了复古诗学理论在晚明的建构。反复古派袁宏道等人明确反对“以文为诗”之法,强调诗和文的体制界线。在反思和矫正晚明诗学的基础上,清初诗家主张博观兼采,打破唐宋门户之见,诗文相生因此取代了诗文分途的观念。古文家姜宸英从发愤抒情的角度肯定“以文为诗”仍属于复古之制。桐城文人方世举以“理气”这个文论话语证明诗歌创作采取“以文为诗”的合理性和优势。“以文为诗”可以承载复古或反复古的不同诠释,宗唐或宗宋的不同导向,贬义或褒义的不同态度,以概念阐释的拓展反映了诗学观念在晚明清初阶段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诗 晚明清初 诗源辩体 博观 诗文相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劝稼穑事:清中后期丹噶尔地区的农官群体
20
作者 田汉 《古今农业》 2025年第2期34-41,10,共9页
传统中国以农立国,因此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清中后期的丹噶尔地区,地方政府专门设立农官劝导农事。农官是联系州县和基层民众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人员的选任由士绅、乡约(红牌)等地方精英力量公举,经由政府发... 传统中国以农立国,因此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清中后期的丹噶尔地区,地方政府专门设立农官劝导农事。农官是联系州县和基层民众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人员的选任由士绅、乡约(红牌)等地方精英力量公举,经由政府发给执照承担相应的职役。农官的承充多来自熟习地方农事之人,也不乏士绅担任该职。从农官群体整体来看,以士绅、乡约(红牌)为代表的地方精英力量和政府展开密切合作,意味着国家力量已经深入影响到了丹噶尔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官群体 丹噶尔地区 清中后期 官民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