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2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C-IMS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黑鱼内脏粗鱼油精制过程中挥发性物质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袁丽萍 钟比真 +4 位作者 胡明明 余诚玮 彭斌 涂宗财 李金林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3-281,共9页
探究黑鱼内脏粗鱼油精制阶段的单因素最佳条件及挥发性物质变化。本文以黑鱼内脏为原料提取粗鱼油,随后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单因素优化脱胶、脱酸和脱色精制条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 探究黑鱼内脏粗鱼油精制阶段的单因素最佳条件及挥发性物质变化。本文以黑鱼内脏为原料提取粗鱼油,随后以酸价和过氧化值为指标,单因素优化脱胶、脱酸和脱色精制条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光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检测粗鱼油精制不同阶段的挥发性物质,结合化学计量学法、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筛选黑鱼粗鱼油单因素最佳精制条件下关键挥发性物质。结果显示,黑鱼粗鱼油单因素最佳精制条件为0.6%磷酸脱胶,0.7%超量碱(NaOH,4 mol/L)脱酸,5%活性白土脱色,鱼油酸价和过氧化值最低,分别为0.59 mg KOH/g和2.62 mmol/kg。黑鱼粗鱼油精制阶段GC-IMS共检测出5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以醛类最为丰富(22种),其次为醇类(11种)和酮类(8种)。脱胶油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后续随着精制进行,挥发性物质种类和浓度逐渐降低。黑鱼内脏粗鱼油经过脱酸和脱臭阶段,挥发性物质种类和浓度降低最为显著(P<0.05)。GC-IMS结合OPLS-DA和预测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分析筛选出10种关键性挥发性物质,分别为香茅醛、(Z)-4-庚烯醛、丁醛、3-甲硫基丙醛、1-辛烯-3-醇、正丁醇、(Z)-2-戊烯-1-醇、1-戊烯-3-酮、(E)-2-己烯和吡啶。ROAV显示,(E)-2-壬烯醛是黑鱼油风味的主要贡献者,与1-辛烯-3-醇、(E,E)-2,4-庚二烯醛、香茅醛、正辛醛、(Z)-4-庚烯醛、己醛、3-甲基丁醛、丙醛、庚醛、壬醛、(E)-2-辛烯醛、3-甲硫基丙醛、2-己酮、戊酸乙酯、2-正戊基呋喃和2-己烯17种关键性风味物质共同构成了黑鱼油的独特香气。综上,脱酸和脱臭精炼显著减少黑鱼粗鱼油中关键性挥发性物质含量,提升鱼油品质。研究可为后期低腥味鱼油研发制备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鱼油 精制 挥发性物质 gc-IMS 化学计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分析草莓番茄贮藏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新玉 闫新焕 +3 位作者 谭梦男 潘少香 范艺璇 刘雪梅 《中国果菜》 2025年第5期9-15,79,共8页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草莓番茄常温贮藏(1~10 d)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通过构建GC-IMS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共定性... 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草莓番茄常温贮藏(1~10 d)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通过构建GC-IMS指纹图谱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共定性了3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化合物占比最高,是草莓番茄主要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为60%~63%;酮类物质次之,相对含量为20%~24%。指纹图谱结果显示,在贮藏过程中,草莓番茄的挥发性成分变化明显,贮藏初期(1~3 d)挥发性成分含量相对稳定,贮藏3 d后挥发性成分变化显著,特别是6-甲基-5-庚烯-2-酮和反式-2-戊烯醛在贮藏早期含量较高,随后明显下降;在贮藏后期(7~10 d),丙酸、苯甲醛等具有不愉快气味的物质逐渐积累。PCA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贮藏3 d后草莓番茄的挥发性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本研究为草莓番茄采后最佳食用期和风味品质保持研究提供了参考信息,也为贮藏保鲜技术开发及分析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番茄 挥发性成分 gc-IMS 指纹图谱 PC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GC-TOF MS的煤液化产物油分子组成结构表征
3
作者 李奕菲 苏沿霏 +5 位作者 尹甜 姜浩强 许志明 张霖宙 史权 徐春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3-553,F0001,共12页
煤直接液化产物分子组成复杂,探究产物的详细分子组成对煤制油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煤液化油及其加氢过程产物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GC-TOF MS/FID)分子层次的组成和结构定性定量表征方... 煤直接液化产物分子组成复杂,探究产物的详细分子组成对煤制油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煤液化油及其加氢过程产物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GC-TOF MS/FID)分子层次的组成和结构定性定量表征方法,揭示了煤液化加氢反应规律。GC×GC-TOF MS液化油分子组成表征技术通过分子极性在二维上的差异初步解决了一维色谱中多个化合物因保留时间相近共逸出的问题。煤液化油加氢后环烷烃含量增加,芳烃含量减少。在循环溶剂中主要通过三环、四环芳烃分子不同程度的氢化分子起到溶氢供氢的作用。另外,针对煤直接液化石脑油和柴油也建立了GC×GC-TOF MS/FID烃族组成表征,与直馏加氢汽柴油的族组成含量相比,煤直接液化产物中含有较多的环烷烃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油 加氢 化学分析 gc×gc-TOF MS 分子工程 定性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霉变烟叶的GC-MS和FTIR分析及鉴别
4
作者 叶艳青 张海瑜 +8 位作者 沈迪 乐志伟 吴玉萍 孔光辉 张建荣 田孟玉 陈建华 张承明 王晋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4,共7页
采用GC-MS和FTIR分析,结合PCA、PLS等多元分析方法,对霉变烟叶进行评价鉴别。GC-MS分析筛选得到2-乙基己醇等9个烟叶霉变标记物。通过4-羟基丁酸内酯等9个关键化合物构建的线性判别方程,可以实现烟叶霉变准确识别,初始验证准确率100%和... 采用GC-MS和FTIR分析,结合PCA、PLS等多元分析方法,对霉变烟叶进行评价鉴别。GC-MS分析筛选得到2-乙基己醇等9个烟叶霉变标记物。通过4-羟基丁酸内酯等9个关键化合物构建的线性判别方程,可以实现烟叶霉变准确识别,初始验证准确率100%和留一交叉验证准确率为98.7%。FTIR研究表明,烟叶霉变过程中消耗了烟叶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质等。GC-MS和FTIR,分别结合PCA和PLS-DA能实现霉变烟叶的有效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霉变烟叶 气相色谱-质谱联机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感官、电子鼻和GC-IMS分析的东北臭酱气味特征判别
5
作者 汲生泷 李美善 +2 位作者 李凤林 陈福玉 魏登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3,共10页
[目的]探究4种市售臭酱挥发性风味的差异性并进行气味特征判别。[方法]利用感官剖面、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全面分析4种臭酱中挥发性风味的差异性及气味特征。[结果]... [目的]探究4种市售臭酱挥发性风味的差异性并进行气味特征判别。[方法]利用感官剖面、电子鼻结合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全面分析4种臭酱中挥发性风味的差异性及气味特征。[结果]4种东北臭酱中的主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为酯类、酸类、醛类、酮类以及吡嗪、呋喃和吡咯等杂环类挥发物;酸香、腐香是构成臭酱“闻着臭”的核心气味,CJ1臭酱的刺激性“臭味”较突出;CJ2臭酱气味层次感更强;CJ3臭酱气味较融合;CJ4臭酱臭味较轻,清香和芳香味重且柔和;不同臭酱中的气味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结论]基于感官剖面、电子鼻结合GC-IMS技术能够全面有效区分和判别4种不同市售臭酱的挥发性风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臭酱 感官剖面分析 电子鼻 gc-IMS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源地区花椒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的构建
6
作者 张艳 何飞 +8 位作者 潘文慧 龚霞 温铿 张月滢 王海峰 李佩洪 吴银明 曾攀 钟珉菡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1,共9页
【目的】为汉源地区花椒的产地鉴定和品质分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汉源县不同乡镇的20个花椒材料作为样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汉源花椒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挥发油成分的分析和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组分的相对... 【目的】为汉源地区花椒的产地鉴定和品质分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汉源县不同乡镇的20个花椒材料作为样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汉源花椒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挥发油成分的分析和鉴定,采用峰面积归一法计算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分类,再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价系统软件构建指纹图谱并计算相似度。【结果】从汉源地区花椒挥发性物质中分离出60多种成分,20份样品的挥发性成分相近且种类差别较小,包括烯烃类、醇类、酯类、烷烃类、苯类、酮类、呋喃类、酸类、醛类等,其中前3类的相对质量分数较高。分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花椒样品不存在差异较大的样品,满足建立指纹图谱的条件。通过构建汉源地区花椒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标定出19个共有峰为汉源花椒挥发性物质特征峰,分别为α-蒎烯、桧烯、β-水芹烯、β-蒎烯、β-月桂烯、D-柠檬烯、β-罗勒烯、紫苏烯、芳樟醇、香茅醛、α-松油醇、香芹酮、乙酸芳樟酯、乙酸松油酯、橙花醇乙酸酯、乙酸香叶酯、石竹烯、γ-枫香脂、大根香叶烯D,各样品的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在0.9以上,表明建立的指纹图谱可靠。【结论】完成了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的构建,该指纹图谱可用于汉源地区花椒的产地鉴定、品质评价及种质资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源 花椒 挥发油 gc-MS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数据分析方法在解释GC-MS动植物油脂数据中的应用
7
作者 刘平阳 刘占芳 +5 位作者 周红 张冠男 孙振文 李亚军 周正 刘耀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1,共12页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结合多元分辨与多元数据分析的综合方法,以实现对法庭科学中常见老化动植物油脂的快速、准确鉴别,特别是针对腐败降解后脂肪酸组成复杂、难以...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结合多元分辨与多元数据分析的综合方法,以实现对法庭科学中常见老化动植物油脂的快速、准确鉴别,特别是针对腐败降解后脂肪酸组成复杂、难以通过传统谱图比对区分的样品。【方法】首先,采用直观推导式演进投影法(heuristic evolving latent projection, HELP)对GC-MS采集的复杂重叠峰进行解析,分离并提取出动植物油脂中各化学组分的纯色谱图和纯质谱图。随后,运用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HC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两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对附着于5种不同载体上、经60℃老化36 d后的13种动植物油脂的GC-MS数据进行降维和聚类分析,以探索其种属间的差异。进一步地,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 OPLS-DA)这一有监督学习方法,对油脂样品的地域来源及品牌进行快速鉴别。【结果】HCA和PCA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有效区分出老化后动植物油脂的种属类别,但在进一步区分不同地区或品牌的油脂时存在局限性。而OPLS-DA模型则展现出更高的分类精度,成功实现了对不同地区或品牌老化动植物油脂的快速准确鉴别。【结论】通过GC-MS结合HELP多元分辨技术及HCA、PCA、OPLS-DA分析方法,为法庭科学中老化动植物油脂的鉴别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的技术方案。该方法有效解决了油脂腐败降解复杂性问题,并实现了对不同地区或品牌油脂的快速准确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分辨技术 多元数据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动植物油脂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感官与HS-GC-IMS技术探究不同复热方式对川菜回锅肉风味的影响
8
作者 朱开宪 郭明遗 +1 位作者 王天杨 吴华昌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5-135,共11页
为探究直接复热、水浴复热、微波复热和汽蒸复热方式对川菜回锅肉风味的影响,该研究以智能感官技术中的电子鼻和电子舌与氨基酸分析仪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相结合,对回锅肉在4种复热方式处理下的风味特征进行了系统分... 为探究直接复热、水浴复热、微波复热和汽蒸复热方式对川菜回锅肉风味的影响,该研究以智能感官技术中的电子鼻和电子舌与氨基酸分析仪和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相结合,对回锅肉在4种复热方式处理下的风味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和电子舌能有效识别回锅肉的香气与口感特征;其中微波复热显著提升了回锅肉的营养价值。该研究共检测到17种游离氨基酸,经微波复热处理后的回锅肉总游离氨基酸含量达到最高值(202.08±6.68)mg/g。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显示直接复热与汽蒸复热之间的风味差异最显著,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筛选出22种关键差异香气物质,包括1-戊烯-3-醇、顺-2-戊烯醇等,可作为区分不同复热方式回锅肉香气特征的挥发性标志物。该研究为回锅肉的复热方式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并为进一步探究不同复热方式对回锅肉风味的影响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锅肉 复热方式 智能感官 HS-gc-IMS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厂家水基胶挥发性物质的GC-IMS差异分析
9
作者 魏敏 褚玮 +3 位作者 司辉 程占刚 何昀潞 王波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59-168,共10页
目的快速分析不同厂家水基胶中的挥发物特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技术对各种水基胶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生物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PCA)法以及欧式距离分析法对不同水基胶样品进行差异对比分析。结果... 目的快速分析不同厂家水基胶中的挥发物特性。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技术对各种水基胶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生物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PCA)法以及欧式距离分析法对不同水基胶样品进行差异对比分析。结果水基胶中共识别出88种挥发性化学物质,涵盖酯类、酮类、醇类、醛类、杂环类、酸类、芳香类、醚类、萜类、酰胺类和腈类等11大类别,其中酯类物质占据显著比例,达26种,占总挥发性物质的38%~46%。结论采用GC-IMS技术结合生物指纹图谱、PCA以及欧式距离分析,能够有效区分不同厂家水基胶样品,同时同一厂家不同规格样品之间显示出较高的相似性;GC-IMS技术为不同厂家水基胶的快速溯源鉴别及挥发性物质差异分析提供了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胶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和快速气相电子鼻对我国东北地区代表性粳米香气组分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蒋森涛 段晓亮 +5 位作者 张东 商博 刘辉 马航 杨潮锋 刘兴泉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1-179,共9页
为探究我国东北地区4种代表性粳米(香米五优稻4号、绥粳18和非香米龙粳31、盐丰47)香气组分差异,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和快速气相电子鼻(Flash GC e-nose)技术对粳米香气组分进行鉴定。研究采用正交偏... 为探究我国东北地区4种代表性粳米(香米五优稻4号、绥粳18和非香米龙粳31、盐丰47)香气组分差异,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和快速气相电子鼻(Flash GC e-nose)技术对粳米香气组分进行鉴定。研究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和层次聚类分析(HCA)等方法对4种粳米香气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粳米的主要香气组分构成类似,以己醛、壬醛等醛类为主;五优稻4号主要香气成分含量显著(P≤0.05)高于其他3个品种粳米,使得其香气更加浓郁;关于粳米香气组分鉴定技术,GC-MS技术的准确度和检测范围优于电子鼻技术,而检测效率低于电子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粳米 香气组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 快速气相电子鼻(Flash gc e-nose)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层次聚类分析(H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GC-IMS分析爆珠香精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 被引量:4
11
作者 金强 孙学锋 +4 位作者 唐伟 胡玉轩 罗亮 陆飞 廖惠云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4-581,共8页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对不同清新玫瑰爆珠样品中的香精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通过感官评价,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等多元统计方法识别判定不同样品的主要风...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技术,对不同清新玫瑰爆珠样品中的香精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通过感官评价,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等多元统计方法识别判定不同样品的主要风味成分差异。结果表明:①感官评价显示该爆珠样品风格特征主要以花香、果香、木香为主,并辅以青香、甜香与酒香香韵,不同样品在花香、果香属性上呈显著差异(p<0.05);②GC-IMS非靶向定性出样品中22种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组分,其中醇类8种、酯类3种、酮类3种、醛类3种、烯烃类3种、酸类1种、吡嗪类1种,且指纹图谱直观显示出挥发性较强的醇类、酯类等香气化合物在样品间差异明显;③PCA、PLS-DA能对不同样品进行有效区别,并筛选出10个特征差异组分(VIP>1),PLSR得出样品感官差异主要与2-甲基丁酸乙酯、丁酸乙酯、环己酮、苯乙酮、辛醛、正丙醇和芳樟醇有关。该方法可有效区分不同清新玫瑰爆珠样品,其判定结果与感官评价结果一致,具有准确可靠、可视化强等特点,能够为烟用爆珠产品感官质量快速检验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 爆珠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风味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GC-IMS分析陇南主栽品种初榨橄榄油的风味特征成分 被引量:2
12
作者 白万明 王菊花 +4 位作者 马赛买 白小勇 孔维宝 马君义 张继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6,共6页
旨在为我国甘肃陇南产区初榨橄榄油(VOO)的快速鉴别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采用HS-GC-IMS技术对甘肃陇南主栽品种莱星(LX)、佛奥(FO)、科拉蒂(KLD)、皮削利(PXL)、鄂植8号(EZ8)以及LX与KLD的混合品种(... 旨在为我国甘肃陇南产区初榨橄榄油(VOO)的快速鉴别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采用HS-GC-IMS技术对甘肃陇南主栽品种莱星(LX)、佛奥(FO)、科拉蒂(KLD)、皮削利(PXL)、鄂植8号(EZ8)以及LX与KLD的混合品种(HH)6种VOO中的风味特征成分进行定性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6种VOO中共检测出39种风味特征物质,定性出22种,其中醛类(9种)、酮类(5种)化合物为主要的风味特征成分,此外还包括酯类(3种)、醇类(3种)、萜烯类(1种)和呋喃类(1种)等物质;6种VOO中含有的风味特征物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LX、KLD和HH中的风味特征物质较为相似,其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E)-2-戊烯醛、辛醛和2-正戊基呋喃含量较高,FO中的正戊醇、正己醛和3-戊酮含量较高,PXL中的(Z)-3-己烯乙酸酯、α-松油烯、2-己酮的含量较高,EZ8中的乙酸乙酯含量最高,HH中的2-丁酮、丙酮、(E)-2-庚烯醛的含量较高。综上,采用HS-GC-IMS可以有效检测VOO中的风味特征物质,定性出的风味特征物质可作为区分6种VOO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榨橄榄油 风味特征成分 HS-gc-IMS 指纹图谱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分析五种市售不同工艺油莎豆油理化品质与风味差异 被引量:9
13
作者 牛志雅 王亚杰 +3 位作者 张高虔 万一来 刘文玉 魏长庆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8-267,共10页
为研究市售不同工艺油莎豆油理化品质与风味的差异性,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比不同工艺(物理压榨、热榨、亚临界萃取、高压冷榨和冷榨工艺)油莎豆油挥发性化... 为研究市售不同工艺油莎豆油理化品质与风味的差异性,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比不同工艺(物理压榨、热榨、亚临界萃取、高压冷榨和冷榨工艺)油莎豆油挥发性化合物之间的差异性。GC-IMS结果显示,不同工艺油莎豆油中共鉴定出7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包括酯类12种、醇类16种、醛类29种、酮类9种、酸类5种、呋喃类3种、吡嗪类1种、硫类1种。热榨组醛类、酯类和呋喃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53.54%,13.06%,5.41%)。不同工艺油莎豆油风味差异性主要来源于四种关键风味物质:1-烯-3-辛醇、壬醛、(E)-2-辛烯醛和己醛。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PC1和PC2分别为48.7%和30.1%,累计差异贡献率为78.8%,不同工艺油莎豆油风味物质差异显著,能够对不同工艺油莎豆油良好区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油莎豆油b*值与酸价、过氧化值、p-丙二醛值和1-烯-3-辛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0.57<r<0.88,P<0.05)。本研究结对市售油莎豆油生产加工、理论研究和质量检测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油莎豆油 不同工艺 挥发性化合物 主成分分析(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白术挥发性成分指纹谱图谱和系统聚类分析
14
作者 王聪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45-2050,共6页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FE-GC/MS)测定了4个不同产地的13个白术样品,按试验选定的最佳条件:萃取温度30℃,萃取压力15 MPa,静态萃取25 min,动态萃取15 min,进行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所得萃取物收集于甲醇1mL。色谱分离采用H...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FE-GC/MS)测定了4个不同产地的13个白术样品,按试验选定的最佳条件:萃取温度30℃,萃取压力15 MPa,静态萃取25 min,动态萃取15 min,进行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所得萃取物收集于甲醇1mL。色谱分离采用HP-5ms石英毛细管色谱柱和在50~220℃之间程序升温模式;质谱测定采用电子轰击(EI)离子源,质荷比(m/z)50~500内进行扫描。所得总离子流色谱图中近50个色谱峰,选择保留时间在19~51 min以内的13个共有峰作为考察对象,选择保留时间为31.595min的苍术酮为参考峰,计算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α和峰面积百分比S以及各样品与S5的S值的最大差值ΔS(max)%,并建立了13个样品的指纹图谱。根据GC-MS分析所得结果并与NIST 14谱库比对,对共有峰作出鉴定。通过Origin 2021软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所分析的13批次生晒白术样品的指纹图谱进行分类比较。应用指纹图谱对2个市售白术产品作了产地溯源和挥发性成分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超临界流体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指纹图谱 系统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分析新疆不同寄主肉苁蓉挥发性物质 被引量:8
15
作者 彭旭阳 陈君然 +4 位作者 崔瀚元 胡立武 张子迪 朱星宇 陈存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2-279,共8页
以新疆和田地区‘梭梭’和‘红柳’肉苁蓉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分析两种不同寄主肉苁蓉挥发性物质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GC-IMS共检测出3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定性出27... 以新疆和田地区‘梭梭’和‘红柳’肉苁蓉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分析两种不同寄主肉苁蓉挥发性物质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GC-IMS共检测出3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定性出27种挥发性物质,包括醛类8种、醇类5种、酯类4种、酮类1种,以醛、醇类物质为主。‘红柳’肉苁蓉和‘梭梭’肉苁蓉挥发性物质差异明显。二者主要差异物质为2-苯基乙醛、苯甲醛、(E)-2-庚烯醛、3-甲硫基丙醛、1-己醛、庚醛、3-甲基-2-丁烯醛、乙酸甲酯、乙酸己酯、1-己醇、乙酰妥英、异丁醇、乙酸乙酯。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区分两种不同寄主肉苁蓉,PC1和PC2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1%。同时,通过构建挥发性物质聚类热图和指纹图谱等手段,为不同寄主肉苁蓉的鉴定和挥发性物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 气相离子迁移色谱 挥发性成分 指纹图谱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肉豆蔻精油及其GC-MS成分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盖旭 程庠 +1 位作者 姜子涛 罗君萍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5-170,共6页
采用双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产肉豆蔻的精油,并通过GC-MS对其进行成分分析。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加酶量2%、酶解pH 4.0、酶解温度40℃,在此条件下,肉豆蔻精油的得率为6.50 mL/100 g。利用GC-MS和保留指数法从精... 采用双酶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产肉豆蔻的精油,并通过GC-MS对其进行成分分析。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加酶量2%、酶解pH 4.0、酶解温度40℃,在此条件下,肉豆蔻精油的得率为6.50 mL/100 g。利用GC-MS和保留指数法从精油中鉴定出56种化合物,占精油总量的99.71%,主要成分为肉豆蔻醚(16.60%)、甲基丁香酚(14.78%)、桧烯(13.47%)、(+)-柠檬烯(7.29%)、4-萜烯醇(6.75%)、榄香素(6.62%)、γ-松油烯(4.28%)、反式-甲基异丁香酚(3.73%)、β-蒎烯(3.59%)和黄樟素(3.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豆蔻精油 双酶辅助水蒸气蒸馏 提取 气相色谱-质谱 成分分析 保留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MS分析不同资源姜黄挥发油成分及含量差异
17
作者 刘梦婷 王清隆 +6 位作者 羊青 王祝年 晏小霞 汤欢 袁浪兴 王茂媛 冯世秀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7-176,共10页
为比较不同资源姜黄挥发油成分的异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4批姜黄样品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鉴定各色谱峰的化学成分;采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24批挥发油... 为比较不同资源姜黄挥发油成分的异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24批姜黄样品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离鉴定各色谱峰的化学成分;采用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24批挥发油成分进行组学分析和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表明,24批姜黄挥发油提取得率为0.30%~1.10%,从中共检测出63种成分,主要为姜黄酮类成分,相对含量在50%以上,其次为萜烯类物质,含量低且组成复杂。建立姜黄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相似度在0.911~0.997之间,从中确认7个共有峰。HCA和PCA将其中21个样品分为A组和B组,OPLS-DA筛选出19个差异代谢物,聚类热图分析显示A组的特征性成分为姜黄酮类物质芳姜黄酮、α-姜黄酮和β-姜黄酮,B组为姜烯、β-红没药烯和β-倍半水芹烯等16种萜烯类成分。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来源的姜黄挥发油存在一定的质量差异,姜黄酮的含量与姜黄切面的颜色直接相关,含量越高,姜黄颜色越深。该研究通过对比24批不同来源的姜黄挥发油成分及其差异物质,为今后姜黄种质资源鉴定和质量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筛选出6种挥发油和姜黄酮类成分含量均较高的优异种质,可用于指导姜黄新品种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 挥发油 gc-MS 组学分析 姜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的不同产地青钱柳茶挥发性成分表征及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罗洁 邹雅倩 田星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167,233,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青钱柳茶挥发性气味物质差异。方法:以湖南常德、湖南张家界、湖南邵阳、江西修水、贵州黔东南、湖北恩施的青钱柳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探讨不同...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青钱柳茶挥发性气味物质差异。方法:以湖南常德、湖南张家界、湖南邵阳、江西修水、贵州黔东南、湖北恩施的青钱柳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探讨不同产地青钱柳茶中特征差异挥发性物质及其相似度。结果:不同产地青钱柳茶共检测出120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部分物质的单体及其多聚体,分别为醛类34种、烯烃类21种、醇类19种、酮类16种、酯类10种、羧酸类8种、呋喃类5种、吡嗪类4种、醚类2种及苯系物1种。其中γ-松油烯、苯乙烯、4-甲基-1-戊醇、正辛醛为主要特征差异挥发性物质。结论:不同产地间青钱柳茶挥发性有机物质均存在一定差异(P<0.05),GC-IMS技术可有效实现青钱柳茶的产地鉴别和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茶 挥发性物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 主成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全血中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及基质效应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智 冯泽阳 +4 位作者 曾力希 赵晶 王广 张娜 谢依侨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06-912,共7页
为探究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测定全血样品中微塑料的基质效应影响以及建立相关的定量方法,该文以聚苯乙烯微塑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3种基质和2种前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实验,以期找到降低基质效应影响的最优前处理方法。... 为探究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PY/GC-MS)测定全血样品中微塑料的基质效应影响以及建立相关的定量方法,该文以聚苯乙烯微塑料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3种基质和2种前处理方式进行分组实验,以期找到降低基质效应影响的最优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加标样品均存在显著的基质增强效应,但使用氢氧化钾(KOH)试剂法进行前处理后基质效应的影响明显减弱,且优于目前主流的酶法前处理结果。该方法易于操作,试剂成本低,可应用于大批量样品的前处理,是目前最优的前处理方法。在优化的前处理方法基础上建立了PY/GC-MS测定全血样品中聚苯乙烯微塑料的定量方法,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26 ng/mL和100 ng/mL,可用于实际应用。该研究对于其他生物基质中微塑料的定量检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聚苯乙烯微塑料 定量分析 基质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鲜连钱草茎叶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矜烁 崔彤彤 +2 位作者 孙强 崔鸿飞 范传优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0,共8页
为探究干鲜连钱草不同部位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干鲜连钱草茎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再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法,对提取的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 为探究干鲜连钱草不同部位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利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干鲜连钱草茎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再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法,对提取的成分进行分析鉴定,最后运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分析其成分差异。由GC-MS数据分析可知,从连钱草干鲜茎叶提取的挥发性液体中共鉴定出125种成分,其中主要挥发性成分70种,包括醇类、羧酸类、酮类等。从鲜叶、鲜茎、干叶和干茎中分别鉴定出39、13、52、25种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分别占各组总挥发油的83.92%、97.21%、67.48%和98.29%,其中共有挥发性成分5种,各部位特有成分分别有13种、1种、16种和1种。分析结果表明,连钱草的鲜叶和干叶中挥发成分有显著差别,鲜茎和干茎中的挥发成分较为相似,但与鲜叶和干叶有较大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钱草 气相色谱-质谱(gc-MS) 挥发性成分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