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叶菌唑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假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及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室内防效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鑫雨 高续恒 +2 位作者 钱乐 姜佳 刘圣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1-789,共9页
主要由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真菌病害。为明确叶菌唑对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菌的抑制活性,测定了叶菌唑对从供试的219株菌株中随机选取的3株菌株(JY2208、HB2201和XC2116)不同... 主要由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真菌病害。为明确叶菌唑对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菌的抑制活性,测定了叶菌唑对从供试的219株菌株中随机选取的3株菌株(JY2208、HB2201和XC2116)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以及叶菌唑分别与咪鲜胺、氰烯菌酯、氟啶胺和咯菌腈按质量比5:1、3:1、1:1、1:3和1:5复配对菌株JY2208的联合毒力;采用胚芽鞘接种法测定了叶菌唑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室内防效。结果显示:叶菌唑对3株假禾谷镰孢菌JY2208、HB2201和XC2116菌株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EC50值分别为(0.0397±0.0035)、(0.9549±0.1152)、(0.6114±0.0393)及(0.0235±0.0015)μg/mL;叶菌唑对219株假禾谷镰孢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范围为0.0207~0.0839μg/mL,平均EC50值为(0.0406±0.0114)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可作为河南省假禾谷镰孢菌对叶菌唑的敏感性基线。叶菌唑与咪鲜胺、氰烯菌酯、氟啶胺以及咯菌腈复配的增效系数(SR)范围为0.51~2.32,不同组合、不同配比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或增效作用,表明叶菌唑可以与咪鲜胺、氰烯菌酯、氟啶胺、咯菌腈复配使用。其中,当叶菌唑与氟啶胺按质量比5:1复配时,增效作用最强,SR为2.32。8%叶菌唑悬浮剂与50%氟啶胺悬浮剂按有效成分质量比5:1复配,在80μg/mL剂量下,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室内防治效果达100%。该研究结果可为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禾谷镰孢菌 小麦茎基腐病 叶菌唑 复配剂 抑菌活性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啶胺对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菌的抑制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
2
作者 罗诗瑶 韩易 +5 位作者 郑伟 辛赫文 张继宇 张珂 侯颖 徐建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1018,共8页
为了明确假禾谷镰刀菌对吡啶胺类药剂氟啶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啶胺对2022年4—5月份从河南省各地市分离的86株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建立了敏感性基线,并开展了氟啶胺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 为了明确假禾谷镰刀菌对吡啶胺类药剂氟啶胺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氟啶胺对2022年4—5月份从河南省各地市分离的86株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毒力,建立了敏感性基线,并开展了氟啶胺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对假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20μg/mL,对86个菌株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为0.013~0.492μg/mL,平均EC_(50)值为0.194μg/mL;57株(占总数的66.3%)的敏感性呈近似正态分布,将其平均EC_(50)值(0.201±0.057)μg/mL作为假禾谷镰刀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基线;同一地市内菌株间敏感性差异较大,EC_(50)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在2.8~36.7之间,漯河差异最大,许昌差异最小;不同地市间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关联性;菌株对氟啶胺的敏感性与其对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采用500 g/L氟啶胺悬浮剂浸种,对小麦茎基腐病防治效果较好,伊川县、新安县两地在起身期的发病率分别降低了45.46%和56.88%,乳熟期的白穗率分别降低了8.73%和13.67%。表明500 g/L氟啶胺悬浮剂浸种对起身期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效较好,两地均达51%以上。本研究为氟啶胺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氟啶胺 菌丝生长速率法 敏感性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病原群体组成
3
作者 陶希 危学华 +5 位作者 聂晓 张美惠 刘伟 曹世勤 范洁茹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6-282,共7页
随着北京市小麦种植面积的逐步恢复,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发生范围也逐渐扩大。为明确北京地区小麦赤霉病及茎基腐病的病原群体组成,于2023年从北京市6个区14个采样点采集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得到290株小麦赤霉... 随着北京市小麦种植面积的逐步恢复,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发生范围也逐渐扩大。为明确北京地区小麦赤霉病及茎基腐病的病原群体组成,于2023年从北京市6个区14个采样点采集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得到290株小麦赤霉病菌株及163株小麦茎基腐病菌株。采用翻译延伸因子TEF1-α基因进行分子鉴定,明确了北京地区不同区县小麦赤霉病菌和茎基腐病菌的群体组成。北京地区小麦赤霉病的病原主要是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和假禾谷镰孢F.pseudograminearum,其中禾谷镰孢占群体总数的92.41%,是整个北京地区的优势致病菌,也是海淀、平谷、顺义、密云和延庆地区的优势致病菌,假禾谷镰孢是怀柔地区的优势致病菌。北京地区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主要是假禾谷镰孢(45.40%)和禾谷镰孢(37.42%),还分离出层出镰孢F.proliferatum(1.23%)、中华镰孢F.sinense(7.36%)、锐顶镰孢F.acuminatum(4.29%)、三线镰孢F.tricinctum(3.07%)和木贼镰孢F.equiseti(1.23%)。海淀和密云地区的小麦茎基腐病优势致病菌是假禾谷镰孢,平谷、顺义和延庆地区的优势致病菌是禾谷镰孢。该研究结果为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的预测预报和精准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霉病 茎基腐病 病原菌群体组成 禾谷镰孢 假禾谷镰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小麦冠腐病发生现状及病原菌初探 被引量:23
4
作者 纪莉景 栗秋生 +3 位作者 王连生 孙梦伟 王亚娇 孔令晓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4-157,共4页
2013-2015年对河北省小麦主产区65县124点小麦冠腐病的田间症状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该病主要引起小麦茎基部变褐,灌浆期引起枯白穗,对产量影响较大。调查结果表明,小麦冠腐病发生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而且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 2013-2015年对河北省小麦主产区65县124点小麦冠腐病的田间症状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该病主要引起小麦茎基部变褐,灌浆期引起枯白穗,对产量影响较大。调查结果表明,小麦冠腐病发生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而且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趋势。2013年田间很少见由小麦冠腐病引起的枯白穗,2015年田间普遍发生枯白穗,严重发生地块局部枯白穗率达到20%~50%。病原菌分离结果显示,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小麦冠腐病菌的分离频率较高,东北部麦区分离频率较低;经形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河北省小麦冠腐病的病原菌主要为假禾谷镰刀菌和禾谷镰刀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冠腐病 发生分布 病原鉴定 假禾谷镰刀菌 禾谷镰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姜珊珊 韩志磊 +5 位作者 郭霞 吴斌 张眉 王升吉 朱立贵 辛相启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12期99-102,共4页
为探究有机物料腐熟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本试验分析了添加有机物料腐熟剂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程度。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相比,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后小麦茎基腐发病率和小麦死亡率分别降低48.80%和62.56%;生理指标分析显示有机物料腐... 为探究有机物料腐熟剂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本试验分析了添加有机物料腐熟剂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程度。结果显示,与阳性对照相比,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后小麦茎基腐发病率和小麦死亡率分别降低48.80%和62.56%;生理指标分析显示有机物料腐熟剂处理后小麦株高和地上部、根鲜重高于阳性对照,根部受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侵染较少。综上,使用有机物料腐熟剂可以减轻小麦茎基腐病原菌对小麦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腐熟剂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发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原假禾谷镰刀菌的鉴定及种质资源抗性筛选 被引量:15
6
作者 郭炜 李雪萍 +5 位作者 漆永红 郭成 李潇 沈瑞清 雷斌 李敏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4-170,共7页
【目的】明确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原是否存在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并筛选出抗病种质资源.【方法】2015年和2016年从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冬小麦茎基腐病病株上分离得到了16株疑似假禾谷镰刀菌的纯菌株,对这... 【目的】明确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原是否存在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并筛选出抗病种质资源.【方法】2015年和2016年从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冬小麦茎基腐病病株上分离得到了16株疑似假禾谷镰刀菌的纯菌株,对这些菌株采用小烧杯法测定致病性,结合翻译延长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1-α,tef1-α)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和形态学特征对这些菌株进行了物种鉴定,并以38个小麦品种为供试品种进行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结果】16株纯菌株对冬小麦幼苗都有致病性,发病率大于70%,病情指数18.3~92.3.tef1-α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树中代表性菌株HYZ.3b和GenBank中的假禾谷镰刀菌序列以100%的支持率聚为一个分支;PDA培养基上菌落红色至深红色,大型分生孢子5~7个隔膜,孢子大小为43~90μm×2.7~5.4μm,与假禾谷镰刀菌的形态一致.因此将这些菌株鉴定为假禾谷镰刀菌.在38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未发现免疫及高抗品种,‘兰15’等6个小麦品种表现为中抗,占供试品种总数的15.79%;‘兰航选122’等23个小麦品种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总数的60.53%;其余23.68%的小麦品种均表现为高感.【结论】假禾谷镰刀菌是引起西北地区冬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其致病性强,导致冬小麦幼苗的发病率达70%以上。目前缺乏对假禾谷镰刀菌有抗性的冬小麦品种,应加强对抗病种质资源的选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致病性 抗病品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 被引量:7
7
作者 殷消茹 徐建强 +5 位作者 孙莹 朱凯 杨霞 熊姿 郑伟 侯颖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87,共7页
主要由假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已蔓延成为黄淮麦区的主要病害,对小麦的稳产、高产带来极大威胁。为了解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菌灵对2019年从河南省8个地市分离的90株假禾谷镰刀菌的毒... 主要由假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已蔓延成为黄淮麦区的主要病害,对小麦的稳产、高产带来极大威胁。为了解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菌灵对2019年从河南省8个地市分离的90株假禾谷镰刀菌的毒力;分别通过方差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多菌灵与戊唑醇和咯菌腈对病菌毒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多菌灵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为2.4μg/mL,EC50值在0.436~1.73μg/mL之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98倍,平均EC50值为(0.750±0.291)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尽管病菌群体中存在着对多菌灵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仍有61株供试菌株位于相应的主峰范围内,敏感性频率分布仍为连续单峰曲线,可以将该值作为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市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较小,各地市菌株平均EC50值变化范围为0.604~1.04μg/mL,最低和最高的分别为新乡红旗和新乡辉县菌株,两者相差1.72倍;同一地市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南阳内乡菌株差异最大,最不敏感菌株的EC50值是最敏感菌株的3.98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关联性。病菌对多菌灵与其对戊唑醇和咯菌腈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温室防效结果显示,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处理小麦种子,对小麦茎基腐病可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有效成分3.90 mg/g处理防效最高,可达76.66%。本研究结果可为多菌灵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为病原菌对药剂的敏感性监测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多菌灵 菌丝生长速率法 敏感性 温室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嘧菌酯对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菌的抑制活性及对病害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5
8
作者 郭雨薇 徐建强 +3 位作者 亢豪佳 殷消茹 刘圣明 陈根强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09-1416,共8页
主要由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茎基腐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对产量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目前尚无登记应用在该病害防治上的化学药剂。本研究从河南省17个地市采集病害样本,分离纯化得到82株小麦茎基腐病菌菌株,包括7... 主要由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茎基腐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对产量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目前尚无登记应用在该病害防治上的化学药剂。本研究从河南省17个地市采集病害样本,分离纯化得到82株小麦茎基腐病菌菌株,包括76株假禾谷镰孢和6株禾谷镰孢。嘧菌酯抑制76株假禾谷镰孢孢子萌发的EC_(50)值为0.02~1.54μg/mL,平均EC_(50)值为(0.33±0.29)μg/mL;经数据异常值检验,舍弃异常菌株LHWY-6及SQYC-6后,嘧菌酯对74株(97.37%)正常菌株的平均EC_(50)值(0.30±0.24)μg/mL可作为假禾谷镰孢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不同地市菌株间敏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地市菌株间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大,许昌、焦作、洛阳和商丘4市的菌株间敏感性差异倍数均在20.00以上,南阳、三门峡和开封3地的菌株间差异倍数均在2.00以下,其他地市菌株间差异倍数在2.70~12.00之间;假禾谷镰孢孢子萌发对嘧菌酯与其对丙硫菌唑、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敏感性相比,除吡唑醚菌酯外其余5种药剂的抑制作用均弱于嘧菌酯;嘧菌酯对6株禾谷镰孢的EC_(50)值在0.10~0.42μg/mL之间,平均EC_(50)值为(0.19±0.12)μg/mL;嘧菌酯对两种镰孢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均较弱,EC_(50)都在7μg/mL以上。离体条件下,15%嘧菌酯悬浮种衣剂在260 g/(100 kg种子)剂量下防效达63.64%;温室盆栽时,在220 g/(100 kg种子)剂量下防效为55.24%。嘧菌酯对小麦茎基腐病菌孢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离体和温室条件下对病害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备选药剂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菌酯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孢 禾谷镰孢 敏感性基线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假禾谷镰刀菌对3种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季锋 王珊珊 +7 位作者 许景升 徐进 冯洁 张爱香 田海月 王连刚 黄俊霞 张昊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3-337,共5页
以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为主要病原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已经成为黄淮麦区的主要小麦病害之一,对小麦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为了解假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咯菌腈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 以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为主要病原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已经成为黄淮麦区的主要小麦病害之一,对小麦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为了解假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咯菌腈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河南、河北、山东的108株假禾谷镰刀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对假禾谷镰刀菌的EC_(50)为0.088~0.929μg/mL,EC_(50)均值为(0.471±0.181)μg/mL;敏感性分布为连续单峰曲线,经Shapiro-Wilk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W=0.988,P=0.437>0.05),所以将所有菌株的EC_(50)平均值0.471μg/mL定为假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基线;戊唑醇对供试菌株的EC_(50)为0.015~0.961μg/mL,EC_(50)均值为(0.384±0.219)μg/mL,敏感性分布不符合连续单峰的正态分布;咯菌腈对供试菌株的EC_(50)为0.029~0.354μg/mL,EC_(50)均值为(0.153±0.075)μg/mL,敏感性分布不符合连续单峰的正态分布。不同地理来源菌株间敏感性存在差异,但对这3种杀菌剂都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本试验结果为3种杀菌剂在小麦茎基腐病上的防治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病原菌对药剂的敏感性、抗药性监测提供了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杀菌剂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对茎基腐病抗性鉴定及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玉星 韩森 +4 位作者 王亚娇 张巧丽 高建海 栗秋生 孔令晓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67-271,283,共6页
为明确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对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水平,采用温室苗期与田间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评价20份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的抗病性。结果显示,‘衡0628’苗期表现为抗病,‘山农22’等6... 为明确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对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水平,采用温室苗期与田间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评价20份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的抗病性。结果显示,‘衡0628’苗期表现为抗病,‘山农22’等6个品种苗期表现为中抗,‘冀麦585’等5个品种成株期表现为中抗,‘石麦15’和‘藁优5766’2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中抗。抗性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苗期病情指数与茎基部组织中病原菌DNA含量有极强的相关性,成株期病情指数与白穗率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石麦15’和‘藁优5766’两个品种的抗性水平较高,且抗性稳定,可利用苗期茎基部组织中病原菌DNA含量及成株期白穗率分别作为评价小麦茎基腐病苗期及成株期抗性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刀菌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小麦茎基腐病菌致病力比较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谢伟 严雳 +5 位作者 田海月 李海珍 冯洁 陈万权 岳海梅 张昊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8-284,共7页
为明确我国不同种、地理来源和毒素化学型小麦茎基腐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采用纸塔法对来自全国9个省市80个采样点分离的224株小麦茎基腐病菌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镰刀菌的致病力不同,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禾谷镰刀... 为明确我国不同种、地理来源和毒素化学型小麦茎基腐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采用纸塔法对来自全国9个省市80个采样点分离的224株小麦茎基腐病菌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镰刀菌的致病力不同,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假禾谷镰刀菌F.pseudograminearum及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致病力强于其他种。F.culmorum致病力显著高于F.pseudograminearum和F.asiaticum,而F.pseudograminearum,F.graminearum及F.asiaticum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中华镰刀菌F.sinensis,木贼镰刀菌F.equiseti,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致病力较弱,三者间苗期致病力无显著性差异;多数省份F.pseudograminearum群体间致病力无显著差异,仅山东F.pseudograminearum群体的致病性显著低于河南群体;此外,产毒类型为3ADON的F.pseudograminearum群体致病力显著高于15ADON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致病力 假禾谷镰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介导的假禾谷镰孢菌GFP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2
12
作者 闫佩瑶 张莉 +2 位作者 王明玉 于海涛 于金凤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90-95,共6页
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是引起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研究假禾谷镰孢菌的侵染机制,可为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GFP基因导入假禾... 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pseudograminearum)是引起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研究假禾谷镰孢菌的侵染机制,可为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将GFP基因导入假禾谷镰孢菌中获得转化菌株,经PCR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该菌株可稳定遗传;致病力测定发现,GFP转化菌株致病力未减弱。转化菌株侵染试验表明,种衣剂包衣处理可有效防止小麦幼苗被假禾谷镰孢菌侵染;相比10、15℃,20℃条件更有利于假禾谷镰孢菌侵入。本研究建立的PEG介导的假禾谷镰孢菌遗传转化体系,可用于该菌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标记菌株可用于病菌侵入、田间消长动态、侵染循环等病菌发生规律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禾谷镰孢菌 PEG介导 绿色荧光蛋白(GFP)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亚伟 徐建强 +4 位作者 王硕 许道超 马世闯 黄宇龙 侯颖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6-314,共9页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已成为重要的土传病害,并且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为了明确中国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对2019年从河南省6个地市分离的105株... 由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已成为重要的土传病害,并且影响小麦的品质和产量。为了明确中国河南省假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对2019年从河南省6个地市分离的105株假禾谷镰刀菌F.pseudograminearum的敏感性,通过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和SPSS聚类方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测定了假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分析了咯菌腈与这两种杀菌剂毒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咯菌腈对供试菌株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0.2400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EC_(50)值范围在0.0027~0.0470μg/mL,敏感性差异达17.41倍;敏感性频率分布为连续单峰曲线,平均EC_(50)值为(0.0263±0.0101)μg/mL,可作为假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县市的小麦假禾谷镰刀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_(50)值变化范围为0.0150~0.0335μg/mL,其中咯菌腈对郑州中牟的敏感性最低和最高菌株的EC_(50)值相差16.78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菌菌株对咯菌腈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关联性。多菌灵和戊唑醇对病菌的平均EC_(50)值分别为(0.7881±0.3153)μg/mL和(0.0886±0.1453)μg/mL。病菌对咯菌腈与其对多菌灵和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温室防效结果显示,用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对小麦进行拌种处理,2020年(咯菌腈有效成分为75.0μg/g)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可达58.00%,2021年(咯菌腈有效成分为50.0μg/g)的防治效果可达到63.69%。本研究结果可为咯菌腈在小麦茎基腐病防治中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为病原菌对药剂的敏感性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禾谷镰刀菌 咯菌腈 菌丝生长速率法 敏感性 温室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禾谷镰孢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与防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4
作者 李怡文 李桂香 +2 位作者 黄中乔 苗建强 刘西莉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49-961,共13页
小麦茎基腐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生日趋严重,不但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还存在真菌毒素污染的潜在威胁,危害人畜健康。本文概述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危害现状以及在不同地区引起该病害的优势镰孢菌种类,明确了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 小麦茎基腐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生日趋严重,不但威胁我国粮食安全,还存在真菌毒素污染的潜在威胁,危害人畜健康。本文概述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危害现状以及在不同地区引起该病害的优势镰孢菌种类,明确了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在我国多个小麦主产区已逐渐上升为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假禾谷镰孢的侵染循环和遗传多样性,揭示了小麦茎基腐病严重发生与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农业措施及多种环境气候因素,尤其是干旱环境密切相关。总结了目前已报道的调控假禾谷镰孢致病的关键蛋白,揭示了假禾谷镰孢的产毒类型,明确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合成的生化途径,不同杀菌剂对镰孢菌毒素合成的影响,以及杀菌剂刺激或抑制DON合成的机制。并以“防病减毒”为目的,提出了多种协同防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为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禾谷镰孢 小麦茎基腐病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氰烯菌酯假禾谷镰孢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生物学特性
15
作者 逯燕腾 李新蕾 +4 位作者 邓渊钰 曹淑琳 李伟 孙海燕 陈怀谷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5-242,共8页
为评估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对氰烯菌酯的抗性风险,对5株敏感菌株进行了室内药剂驯化,获得33株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6.5%,其对氰烯菌酯的抗性水平范围为7.39~1665.76倍,3株表现低抗,4株表现... 为评估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对氰烯菌酯的抗性风险,对5株敏感菌株进行了室内药剂驯化,获得33株抗性突变体,突变频率为16.5%,其对氰烯菌酯的抗性水平范围为7.39~1665.76倍,3株表现低抗,4株表现中抗,26株表现高抗;发现在myosin-5基因上存在11种抗性突变类型,其中217位的丝氨酸突变为亮氨酸(S217L)、420位的谷氨酸突变为赖氨酸(E420K)和135位的丙氨酸突变为苏氨酸(A135T)为主要突变类型,其比例分别为45.5%、15.2%和9.1%。S217L型抗性突变体的产孢量显著下降,菌丝生长速率和致病力与亲本菌株无显著差异。E420K型抗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和致病力显著下降,产孢量与亲本菌株无显著差异。A135T型抗性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与亲本菌株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孢在药剂选择压力下易形成氰烯菌酯的抗性群体,对氰烯菌酯存在中到高等的潜在抗性风险,其myosin-5的点突变与其对氰烯菌酯的抗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茎基腐病 假禾谷镰孢 氰烯菌酯 抗药性 生物学特性 myosin-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