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前臂骨密度测定在诊断骨质疏松中的应用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昱 邓雪蓉 +1 位作者 耿研 张卓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58,共7页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前臂骨密度扫描的分布规律,并通过与椎体、髋部双能X线(DXA)进行对比,确定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DXA法,同时测量200例女性绝经后RA患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以及腰椎...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前臂骨密度扫描的分布规律,并通过与椎体、髋部双能X线(DXA)进行对比,确定其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DXA法,同时测量200例女性绝经后RA患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以及腰椎、左髋部骨密度。比较不同扫描部位之间骨密度值的关系,并探讨以诊断中轴骨密度异常的诊断界值,以及可能影响外周骨密度的因素。结果 (1)200例女性绝经RA患者平均年龄(55.9±13.8)岁。根据中轴DXA结果及骨折病史,170例(85.0%)骨密度异常(T值<-1.0)。(2)RA患者中轴骨密度异常组前臂远端骨密度(0.33±0.13)g/cm^2,低于正常组(0.44±0.06)g/cm^2,(t=4.29,P<0.01)。(3)病程1年以上、抗CCP抗体阳性RA患者前臂骨密度降低。(4)前臂骨密度与中轴骨密度呈正相关。(5)使用前臂骨密度诊断腰椎和左髋骨质疏松的最佳T值分别为-2.65(敏感度为0.702,特异度为0.774)和-2.50(敏感度为0.741,特异度为0.70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12)、病程(P=0.011)、以及抗CCP抗体阳性(P=0.05)分别是造成RA患者前臂BMD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患者前臂骨密度可以作为筛查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轴骨质疏松的辅助工具,高龄、疾病病程长以及抗CCP抗体阳性患者更容易出现骨密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骨密度 骨质疏松 类风湿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老年人腰椎与前臂骨密度的调查及相关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沈惠良 雍宜民 周玉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1期18-22,共5页
采用DEXA检查了北京市三个地区共625例60岁以上老年人腰椎与前臂的bonemineraldensity(BMD)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的情况,其中腰椎588例、前臂472例。女性腰椎BMD随年龄增高而逐渐递减(P>0.... 采用DEXA检查了北京市三个地区共625例60岁以上老年人腰椎与前臂的bonemineraldensity(BMD)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的情况,其中腰椎588例、前臂472例。女性腰椎BMD随年龄增高而逐渐递减(P>0.05);男性BMD与年龄无显著相关(P<0.05)。按年龄组比较,男性69岁、女性79岁以前,L1~4的BMD均为城区大于山区及平原。男性的骨质疏松患病率在各地区间无显著性差异,女性则为城区小于平原及山区。前臂BMD不论男、女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1)。60岁以后男性及女性BMD下降率最快的部位均为10%处。地区间同一年龄组BMD的比较:男性以10%部位最为敏感,均为城区大于平原;女性80岁以前,在UD及10%的部位敏感,为城区大于平原。骨质疏松的患病率,男性各部位均为城区小于平原,女性在UD、33%两个部位为城区小于平原。在调查中发现,BMD较低的受试者常伴有前臂尺、桡骨远端长度变化,尺骨远端较桡骨远端长,形成一“台阶”样改变。经统计分析表明,“台阶”与UD部位BMD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骨质疏松(OP)试者的“台阶”样变化比无OP受试者的变化明显(P<0.05)。作者认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D 老年人 男性 腰椎 部位 骨质疏松 女性 桡骨远端 前臂 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女性前臂骨密度正常值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的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姜岩 苗莉 +10 位作者 刘忠厚 谢雄 王春寅 嵇志光 王晓慧 王利明 曹松 张强 金信爱 郭亦超 李扶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30-31,共2页
本研究利用丹麦 Pronosco公司生产的数码式 X线片骨密度扫描仪 ,摄取非优势手及前臂中远 1/ 3处 X光片 ,测量了中国女性 353人 ,年龄 2 0~ 79岁 ,骨密度 ,峰值 ,年龄组为 30~ 39岁 ,(BMD=0 .556  SD=0 .0 2 7)。本实验采用降低骨峰值... 本研究利用丹麦 Pronosco公司生产的数码式 X线片骨密度扫描仪 ,摄取非优势手及前臂中远 1/ 3处 X光片 ,测量了中国女性 353人 ,年龄 2 0~ 79岁 ,骨密度 ,峰值 ,年龄组为 30~ 39岁 ,(BMD=0 .556  SD=0 .0 2 7)。本实验采用降低骨峰值 2 .0标准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与以往使用其他仪器测定结果相似 ,丹麦数码式 X线片扫描仪价格低廉 ,使用方便 ,准确性高 ,适用于发展中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前臂骨密度 X线片扫描仪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技术在儿童前臂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杨晓东 唐学阳 +2 位作者 蒋欣 刘利君 王道喜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4期287-289,294,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监测指导儿童前臂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3年7月我们实施的130例儿童前臂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患儿临床资料。手术均由本院同一组医生完成。根据术中监测骨折...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监测指导儿童前臂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3年7月我们实施的130例儿童前臂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患儿临床资料。手术均由本院同一组医生完成。根据术中监测骨折复位情况分为两组:采用术中超声监测加间断X线摄片进行骨折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针内固定术65例,为实验组;采取间断C臂摄片了解复位情况及内固定位置情况65例,为对照组。结果在术中超声监测下,实验组全部闭合复位成功,并成功穿针固定。术毕X线C臂照射确证复位内固定满意,闭合复位及穿针过程无神经血管损伤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所需时间更少[(13±5)min vs(19±6)min,P=0.03],闭合复位成功率更高(100%vs73.8%,P〈0.01),C臂照射次数明显减少(1.2±0.3vs5.1±0.7,P〈0.01)。结论术中超声监测加X线片可清楚显示骨折断端、远端骨骺骺板及周围软组织形状及变动情况,显示闭合复位术中骨折的复位过程及弹性髓内针在骨折端的通过情况,闭合复位成功率高,且一次复位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术中X线C臂照射次数少,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 骨折 骨折复位术 超声检查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前臂骨密度动态变化特点 被引量:3
5
作者 沈惠良 雍宜民 李春荣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6-39,共4页
目的了解前臂不同部位BMD丢失的动态变化特点以及男女之间的差异。方法在第1次检查的基础上,两年后,采用相同的检查条件,对181位老年人(62~90岁)进行了复查。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大多数老人各部位的BMD... 目的了解前臂不同部位BMD丢失的动态变化特点以及男女之间的差异。方法在第1次检查的基础上,两年后,采用相同的检查条件,对181位老年人(62~90岁)进行了复查。利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大多数老人各部位的BMD有不同程度下降,部分老人的BMD显现出增高。女性在UD、10%、33%处BMD降低的相对变化值(%)与年龄组之间有显著性相关(P<0.05)。不论男、女各年龄组BMD降低的相对变化幅度,由远端向近端三个部位(5mm、10%、33%)逐步递减,表明松质骨变化更为明显。在多数年龄组及部位,BMD的相对变化值幅度(%)均为女性高于男性。结论多数女性老年人的前臂BMD丢失速率有随龄逐渐加快的趋势。纵向动态比较更能反映老年人BMD的实际变化情况。两年的随访期尚不足以反映出男性老人BMD的变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MD 老年人 前臂骨密度 部位 年龄组 老人 动态变化 松质骨 检查 增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亢^(131)I治疗前后前臂骨密度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吴立兵 刘刚 +1 位作者 李伏燕 王卫民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前后对前臂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102例甲亢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及6个月分别检测其血清TT3、TT4、FT3、FT4、TSH以及骨钙素(BG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Ca)和无机磷... 目的探讨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前后对前臂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102例甲亢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及6个月分别检测其血清TT3、TT4、FT3、FT4、TSH以及骨钙素(BG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Ca)和无机磷(P)的含量,治疗前后均采用DTX-200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其前臂骨密度(BMD)值。结果 1、甲亢131 I治疗后痊愈组、好转组和甲低组3个月至6个月前臂骨密度值呈上升趋势,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前的BMD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甲亢治疗无效组BMD与治疗前BM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甲亢131 I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BGP、ALP、血清Ca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甲亢治疗无效组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甲亢患者经131I治疗后前臂骨密度及其骨代谢指标均有较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31I 前臂骨密度 骨代谢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髂骨加前臂皮瓣修复上颌缺损(附4例报告) 被引量:11
7
作者 于擘 顾晓明 龚振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5-216,共2页
目的 :通过 4例上颌骨肿瘤行上颌骨低位切除后缺损的修复 ,评估上颌重建的效果。方法 :采用游离髂骨加前臂皮瓣移植修复上颌缺损。结果 :4例患者的游离髂骨及前臂皮瓣均成活 ,经术后半年随访 ,移植之髂骨及前臂皮瓣生长良好。结论 :游... 目的 :通过 4例上颌骨肿瘤行上颌骨低位切除后缺损的修复 ,评估上颌重建的效果。方法 :采用游离髂骨加前臂皮瓣移植修复上颌缺损。结果 :4例患者的游离髂骨及前臂皮瓣均成活 ,经术后半年随访 ,移植之髂骨及前臂皮瓣生长良好。结论 :游离髂骨加前臂皮瓣是上颌低位重建的较满意的方法 ,它可恢复患者的面形及语言和吞咽功能 ,解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缺损 游离髂骨 前臂皮瓣 修复 上颌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0例学龄少女前臂骨密度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加昌 张瑾 +2 位作者 欧阳巧洪 刘青 滕小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37-338,334,共3页
目的 了解少女 (10~ 11岁 )前臂骨密度 (BMD)年增长情况以及BMD与身高、体重的关系。方法 对 6 0 0例健康少女行左前臂扫描 ,按首次平均体重指数 (BMI)分组 ,正常组 (BMI =14 2~ 19 6 ) ,超重组 (BMI>19 6 ) ,偏轻组 (BMI<14 ... 目的 了解少女 (10~ 11岁 )前臂骨密度 (BMD)年增长情况以及BMD与身高、体重的关系。方法 对 6 0 0例健康少女行左前臂扫描 ,按首次平均体重指数 (BMI)分组 ,正常组 (BMI =14 2~ 19 6 ) ,超重组 (BMI>19 6 ) ,偏轻组 (BMI<14 2 )。一年后 ,采用同台双能X线骨密度仪再次扫描 ,追踪观察一年中BMD的变化。结果  6 0 0例少女前臂远端 1 10、1 3处BMD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9%和 10 6 % ,年增长率以正常组最快 ,超重组次之 ,偏轻组最慢。前后两次前臂远端 1 10、1 3处BMD与身高、体重均呈明显正相关 (r =0 30 7~ 0 6 49,P <0 0 0 1)。结论 该年龄段发育正常者身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前臂 体重指数 青少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骨骨密度测定诊断骨质疏松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朱国英 陈晓 +3 位作者 李敏 施燕 高林峰 顾淑珠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0年第4期291-297,共7页
目的探讨女性前臂骨骨量的年龄分布规律,为建立周围骨骨密度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积累数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452名20~79岁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骨和尺骨(distal radius+ulna... 目的探讨女性前臂骨骨量的年龄分布规律,为建立周围骨骨密度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积累数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452名20~79岁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骨和尺骨(distal radius+ulna)、近端桡骨和尺骨(proximal radius+ulna)以及近端桡骨(proximal radius)的BMD值,以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分析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BMD变化的年龄分布规律。结果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BMD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健康女性峰值骨密度出现在40~44岁年龄段,此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在50~59岁和70岁以上年龄段出现快速骨丢失,尤其是前臂远端骨丢失速率较快,55~59岁年龄段女性骨累积丢失率达25%,与DXA测定中轴骨的骨量丢失规律一致。前臂远端桡+尺骨的骨质疏松(OP)检出率较高,是围绝经期妇女OP检出的敏感部位。50~54岁年龄段女性低骨量发生率为57.6%,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25.8%(以低于PBM-2.0s为诊断标准)和12.1%(以低于PBM-2.5s为诊断标准);55~59岁年龄段女性低骨量发生率上升至80.9%,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上升至50.0%和30.9%。60岁以后,低骨量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增加速度趋缓,但70岁以后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再次上升。结论前臂骨骼BMD测定可以作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筛查的有效工具。将前臂远端桡+尺骨为BMD主要检测部位,以低于PBM-2.0s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是筛查骨质疏松人群和评估干预措施较适宜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前臂骨 骨密度 骨质疏松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位改变对前臂骨密度测定的影响
10
作者 金文雅 赵晋华 +1 位作者 邢岩 姚玉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40-441,413,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前臂骨密度测定是否有影响,能否让患者采取卧位测定前臂骨密度,减少行动不便患者因检查带来的麻烦。方法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健康体检者分别采用卧位及坐位测量前臂骨密度,测量范围包括桡骨UD(桡骨最远端),桡...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前臂骨密度测定是否有影响,能否让患者采取卧位测定前臂骨密度,减少行动不便患者因检查带来的麻烦。方法运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对健康体检者分别采用卧位及坐位测量前臂骨密度,测量范围包括桡骨UD(桡骨最远端),桡骨33%,桡骨全部。测量数据包括骨密度值(BMD)、骨矿含量(BMC)、T评分(T-score)、Z评分(Z-score)以及测量的长度、面积等。结果采用两种不同体位测量的桡骨UD、桡骨全部的骨密度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不同体位测量的桡骨33%的骨密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位改变会对前臂骨密度的测量结果有影响,应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定的体位进行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体位 前臂 桡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春市24831例前臂远端骨密度影响因素研究
11
作者 张萌萌 李亚刚 +5 位作者 刘颖 潘雪娜 梁斌斌 郭忠 李强 高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25-127,83,共4页
目的研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饮食、运动、吸烟、嗜酒、慢性胃炎、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父亲骨折病史、母亲骨折病史及女性生育、绝经等因素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pDXA)检测前臂远端BMD,用自... 目的研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饮食、运动、吸烟、嗜酒、慢性胃炎、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父亲骨折病史、母亲骨折病史及女性生育、绝经等因素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双能X线骨密度仪(pDXA)检测前臂远端BMD,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记录受试者生活习惯、慢性病史及女性绝经、生育史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性别、体重、运动、饮食、吸烟、嗜酒、慢性胃炎、高血压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及母亲骨折病史与BMD检测值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父亲骨折病史、Ⅱ型糖尿病病史与BMD无关,女性绝经年限和生育次数与BMD呈明显负相关。结论吸烟、嗜酒、母亲骨折病史、慢性胃炎、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病史及女性绝经、生育次数是OP的危险因素。运动、喝牛奶、吃海产品、体重指数是OP的可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远端骨密度 影响因素 骨质疏松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对前臂骨密度的影响及其与体质量指数的交互作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焕欣 李忠 +3 位作者 聂倩 陈菲菲 张令霞 马慧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男性体检人群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对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及SUA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BMD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年度体检的50... 目的探讨男性体检人群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对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及SUA与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BMD影响的交互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年度体检的50岁及以上的2270名男性。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非优势侧前臂桡骨远端1/3处BMD值,计算T值,根据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SUA水平在正常范围者按四分位分为Q1~Q4组,高于正常范围者为Q5组。探讨各组SUA变化及与BMD的关系,分析骨量异常的影响因素,建立相乘和相加效应模型分析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结果骨质疏松组SUA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Q1~Q5组BMD值、T值、骨量减少患病率、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BMD值、T值均与SUA呈正相关性(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SBP)、患有高血压与骨量异常的风险呈正相关性,BMI、SUA与骨量异常的风险呈负相关性(P<0.05)。SUA与BMI对骨量影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RERI、AP和S的估计值(95%CI)分别为-0.114(-0.622,0.394)、-0.177(-0.980,0.627)和1.475(0.189,11.485)。结论在50岁以上的男性体检人群中,年龄、SBP、患有高血压是骨量异常的危险因素,BMI、SUA是骨量异常的保护因素。BMI与SUA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尿酸 前臂 骨密度 骨质疏松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人前臂桡骨数字X射线骨密度测量结果:全国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7
13
作者 应奇峰 余卫 +5 位作者 尹香君 张骏 陈锦平 李志新 王临虹 夏维波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8-473,共6页
目的分析全国流调中数字X射线测量正常人群前臂桡骨骨密度的结果及其特点。方法收集全国12个流调点4982例正常受试志愿者行数字X射线测量前臂桡骨骨密度的测量结果。桡骨测量部位和感兴趣区为非优势侧前臂桡骨远端1/3处。其中男性2110人... 目的分析全国流调中数字X射线测量正常人群前臂桡骨骨密度的结果及其特点。方法收集全国12个流调点4982例正常受试志愿者行数字X射线测量前臂桡骨骨密度的测量结果。桡骨测量部位和感兴趣区为非优势侧前臂桡骨远端1/3处。其中男性2110人,平均年龄(54.8±14.2)岁(20~89岁);女性2872人,平均年龄(55.5±13.0)岁(20~89岁)。结果前臂桡骨骨密度峰值均位于30~40岁年龄组,男性骨峰值(0.990±0.118)g/cm^2,显著高于女性骨峰值(0.844±0.100)g/cm 2(P<0.001);峰值后,随年龄组的增加而下降,女性各年龄组的下降率均高于男性,特别是50~60岁年龄组女性骨密度下降最为明显(12.87%/10年)。结论前臂X线骨密度检测系统用于此次流调时的测量结果可反映正常人群前臂桡骨骨密度、骨密度随年龄变化及老年人群骨密度不同程度下降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X射线骨密度检测系统 骨密度 前臂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女性前臂骨密度的增龄性改变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姜岩 苗莉 +10 位作者 刘忠厚 谢雄 王春寅 嵇志光 王晓会 王利明 曹松 张强 金信爱 郭亦超 李扶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45-46,共2页
目的 通过对健康中国女性进行X ray骨密度检测 ,从而找到前臂骨密度的变化与年龄增长的关系以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 30 7例职业女性采用丹麦Pronosco公司生产的数码式X光片骨密度扫描仪进行前臂骨密度测定 ,将数据用Excel... 目的 通过对健康中国女性进行X ray骨密度检测 ,从而找到前臂骨密度的变化与年龄增长的关系以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情况。方法 对 30 7例职业女性采用丹麦Pronosco公司生产的数码式X光片骨密度扫描仪进行前臂骨密度测定 ,将数据用Excel数据表格、电子表格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 7岁以前 ,骨密度呈增加趋势 ,2 8~ 34岁达峰值 ,35岁以后逐年下降 ,49岁以后骨密度明显下降 ;34岁以前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 0 ,35岁以后 ,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随年龄增长逐年增加 ,49岁以后明显增加 ,70岁以后已过半。结论 骨生长、发育、衰老具有一定变化规律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与生理年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骨密度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女性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FRAX预测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鸿兵 白广深 +4 位作者 郭美灵 高强 王继红 梁俊刚 张智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71-774,共4页
目的应用FRAX对比女性前臂骨密度和股骨颈骨密度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方法对行骨密度检查的女性作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前臂骨密度检查10 519例,行股骨颈骨密度检查1 280例。根据FRAX指定的危险因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 目的应用FRAX对比女性前臂骨密度和股骨颈骨密度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方法对行骨密度检查的女性作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前臂骨密度检查10 519例,行股骨颈骨密度检查1 280例。根据FRAX指定的危险因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既往骨折史、父母髋部骨折史、吸烟史、饮酒史、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史、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史、前臂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值或T值。以每10岁年龄段分组,分别运用前臂骨密度T值及股骨颈骨密度计算FRAX评分。应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两组间计量数据比较使用t检验,不符合t检验条件时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臂骨密度低于股骨颈骨密度。40~50岁组骨密度T值前臂要高于股骨颈,60~80岁组骨密度T值前臂低于股骨颈,除80岁组外,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组前臂骨质疏松检出率低于股骨颈骨质疏松检出率;50~80岁组前臂骨质疏松检出率较高(P<0.05)。40~50岁组预测主要部位骨折风险前臂要低于股骨颈;70岁组预测主要部位骨折风险系数前臂要高于股骨颈(P<0.05)。40~50岁组预测髋部骨折风险前臂低于股骨颈;70岁组预测髋部骨折风险系数前臂高于股骨颈(P<0.05)。结论前臂骨密度可以用于FRAX进行骨折风险的预测,但各年龄段的评估概率会与股骨颈有一定差距,还需进行深入细致更准确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FRAX 前臂 股骨颈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3例QCT腰椎骨骨密度测量与DTX-200双能X前臂骨骨密度测量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鸿兵 郭美灵 +3 位作者 何旭颖 王超 张继 宋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19-222,共4页
目的对比同一组检测者,使用DTX-2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前臂骨骨密度(bone mineraldensity,BMD)与QCT测量腰椎骨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发现不同设备,不同部位骨密度测量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选取志愿者63例(男性19例,女性43例),分别用DTX-... 目的对比同一组检测者,使用DTX-2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前臂骨骨密度(bone mineraldensity,BMD)与QCT测量腰椎骨骨密度的测定结果,发现不同设备,不同部位骨密度测量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方法选取志愿者63例(男性19例,女性43例),分别用DTX-200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前臂骨BMD值和T值(n=63),再用QCT测量腰椎骨的BMD值和T值(n=63)。分别以QCT测量腰椎骨T值、DTX-200双能X线测量前臂骨T值,进行骨质疏松症诊断(诊断标准1994年WHO制定,T值≥-1.0SD为骨量正常,-2.5SD<T值<-1.0SD为骨量减低,T值≤-2.5SD为骨质疏松)。用SPSS13.0软件对DTX-200和QCT测量的BMD值和T值,年龄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两组骨质疏松诊断结果分别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两种设备的检测结果BMD均与年龄呈负相关性,相同年龄段QCT测得的BMD较DTX-200测得的BMD要低,40岁以后更为明显,DTX-200与QCT测量的BMD值的相关系数=0.554(P<0.01),二者骨质疏松症总体诊断符合率为52.4%。结论 DTX-200双能X线测量前臂骨BMD值与QCT测量腰椎骨BMD值密切相关,目前直接使用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对QCT与DTX-200的测量结果进行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是否合适有待进一步探讨,不同的检测设备,不同的检查部位应有不同的诊断标准或换算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QCT) 腰椎骨 前臂骨 双能X线(DTX-200)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重建前臂功能
17
作者 何爱咏 傅荫宇 +1 位作者 许焕学 李贺君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57-258,共2页
目的 :分析和报道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重建前臂功能的效果。方法 :14例前臂骨缺损造成的前臂功能障碍 ,采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进行前臂功能重建。结果 :14例病人前臂功能恢复满意 ,效果良好。结论
关键词 前臂功能重建 腓骨移植 吻合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