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6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2022年四川省极端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卫仁娟 钟馨 +3 位作者 史雯雨 郭蕾蕾 赵璐 崔宁博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139,共16页
【目的】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四川省极端气候变化特征,以期减轻极端气候灾害对区域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的不良影响。【方法】利用1961—2022年四川省40个气象站点的数据(包括逐日降水量、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计算了20个... 【目的】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四川省极端气候变化特征,以期减轻极端气候灾害对区域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的不良影响。【方法】利用1961—2022年四川省40个气象站点的数据(包括逐日降水量、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计算了20个极端气候指数,采用线性趋势法、局部加权回归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及Arcgis软件分析了四川省川东盆地山地区、川西高山高原区和川西南山地区三个分区极端气候指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结果显示:四川省极端气温指数以增暖为主要变化特征,增温趋势显著;极端降水指数以增加为主要变化特征,但变化趋势不显著。【结论】结果表明:(1)1961—2022年四川省极端暖(冷)事件增加(减少),且呈现“低温上升比高温明显、夜间增暖高于白天、暖日数高于冷日数”的特征;空间上,四川省各分区极端气温指数均呈现变暖趋势,且变暖趋势在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南山地区等高海拔区域更显著。(2)四川省降水量以增加为主,降水量的集中程度增大;空间上,川西高山高原区具有湿润化倾向,川东盆地山地区和川西南山地区具有干旱化倾向。极端降水指数表现出“西湿化东干化”的变化特征。(3)大部分极端气候指数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经度和海拔呈现显著相关性,而与纬度相关性较低。大气环流因子中大西洋年代际振荡指数(AMO)对四川省极端气候影响最显著。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变化特征的分析对四川省防洪抗旱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极端气温 极端降水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降雨下黄土体灾变机制与滑坡风险防控 被引量:1
2
作者 范文 邓龙胜 +8 位作者 于渤 魏亚妮 梁鑫 魏心声 于宁宇 苑伟娜 梁佳宇 宋宇飞 张宝庆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5-312,F0002,共29页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黄土高原极端降雨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极端降雨下的黄土滑坡出现3个新特点:点多面广危害大、突发性强监测难、链生性强防控难。同时,黄土体灾变过程也发生新的变化:水文响应速度加快、渗流模...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黄土高原极端降雨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极端降雨下的黄土滑坡出现3个新特点:点多面广危害大、突发性强监测难、链生性强防控难。同时,黄土体灾变过程也发生新的变化:水文响应速度加快、渗流模式显著变化;水-土相互作用加速、黄土体损伤劣化加剧;灾害防控从单一灾害向系统性防御转变。这给黄土滑坡灾害评价和防控带来很多新的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黄土体多尺度灾变演化机理及风险演进机制,开展黄土地质灾害“区域-流域-斜坡”多尺度协同预警与风险防控,以应对极端降雨下黄土高原灾害新形势。系统梳理了黄土高原极端降雨规律、降雨作用下坡面流和坡体入渗规律、极端天气斜坡破坏模式、灾变力学机制和风险防控技术等方向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本团队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机器学习算法等方法得到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的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极端降雨 灾变力学 风险防控 气候变化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极端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杨肖丽 张佳乐 +2 位作者 黄星怡 曹段冉 吴凡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采用PCR-GLOBWB模型模拟长江流域自然情景和人类活动情景下的月径流过程,使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划分基准期和影响期,并基于标准化径流指数和广义极值分布计算了不同重现期两种情景下的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变化范围,定量评估了长江流... 采用PCR-GLOBWB模型模拟长江流域自然情景和人类活动情景下的月径流过程,使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划分基准期和影响期,并基于标准化径流指数和广义极值分布计算了不同重现期两种情景下的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变化范围,定量评估了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极端径流演变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气候变化是长江流域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变化的主要贡献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长江上游中部及中、下游地区的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发生的严重程度;人类活动对于极端高流和极端低流影响的区域差异性显著,缓解了丹江口水库和四川盆地极端高流的严重程度,但加重了中、下游的极端低流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径流 PCR-GLOBWB模型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年以来中国区域性气候与极端事件变化格局
4
作者 王倩 翟盘茂 张强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0-989,共10页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气候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入了解和认识区域气候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对于气候变化应对和灾害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回顾并梳理了中外相关的前沿科学...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气候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了显著变化。深入了解和认识区域气候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对于气候变化应对和灾害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文中回顾并梳理了中外相关的前沿科学进展,对比了东部和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响应的共性和差异。研究表明,1961年以来,中国的气温和降水总体呈上升趋势,而降水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西部地区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暖湿化”,以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为主,西南部分地区表现出“暖干化”特征。东部地区降水主要呈“南涝北旱”的格局,2010年之后,伴随东北和华北地区降水明显增多,这种格局逐渐改变。伴随着气候变化,极端高温、强降水和干旱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大。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人类活动是观测到的平均气温和极端温度升高的主要驱动因素;人类活动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共同驱动了区域降水的变化。此外,还展望了未来中国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事件 驱动机制 归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东部地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5
作者 任玉峰 李晖 +3 位作者 高奉先 朱韶楠 刘新波 马一鸣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891-895,共5页
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洪灾事件风险评估理论研究,关乎流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解决四川省东部地区极端降雨较多,导致的洪灾事件不确定性较大、洪灾事件风险评估准确量化困难等问题,建立基于证据理论和可变... 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雨洪灾事件风险评估理论研究,关乎流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为解决四川省东部地区极端降雨较多,导致的洪灾事件不确定性较大、洪灾事件风险评估准确量化困难等问题,建立基于证据理论和可变模糊集相结合的洪灾风险计算方法,对该地区洪灾风险实现准确评估。采用证据理论构建洪灾事件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的风险量化体系,同时采用可变模糊集计算证据理论的基本信任分配函数,建立基于证据理论和可变模糊集相结合的极端洪灾风险评估方法,并在四川省东部地区洪灾风险分析中加以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气候变化下极端洪灾事件风险客观、准确地量化评估,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流域防洪决策制定和防洪工程安全评估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 洪灾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文瑶 陈雪荣 +2 位作者 谢洪芳 田艳丽 胡白石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0,122,共10页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是瓜类作物上重要的种传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我国是全球西甜瓜的主要生产区。近年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我国西甜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明...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是瓜类作物上重要的种传细菌性病害,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我国是全球西甜瓜的主要生产区。近年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我国西甜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明确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的适生性,根据其在全球的最新分布数据,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结合ArcGIS软件预测了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表明,MaxEnt模型的平均AUC(area under curve,AUC)值均大于0.9,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在历史气候条件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适生区分布广泛,主要包括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以及部分华北、东北地区,占我国面积的47.36%。影响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潜在分布区域的主要气候因子包括最热月份最高温度、月平均昼夜温差、最干月份降水量和最干季平均温度。未来气候情景无论是低环境强迫还是高环境强迫,适生区面积均呈现增长的趋势,预示着随着气候的变化,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发生的风险不断增加,因此建议应加强检疫监测和防控,严防其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潜在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植物物种地理分布变化趋势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思雨 吴建国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0-516,共17页
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地理分布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2010年以来发表的220篇文献,总结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植物地理分布变化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表... 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地理分布的影响,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2010年以来发表的220篇文献,总结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植物地理分布变化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1)自2010年以来,我国学者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1058种植物中地理分布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其中地理分布变化信息明确的仅有636种。(2)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518种被子植物中195种地理分布范围呈增加趋势,245种呈减少趋势;57种裸子植物中12种地理分布范围呈增加趋势,38种呈减少趋势;1种蕨类植物分布范围呈增加趋势;60种苔藓植物中7种地理分布范围呈增加趋势,53种呈减少趋势;其他植物的地理分布范围表现为不一致或缺少变化信息。(3)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植物地理分布格局明确呈现向西北、华北或东北迁移的有137种,同时向高纬度和高海拔迁移的有19种,仅向高纬度迁移的有125种,其他植物表现为不同方向迁移或缺乏迁移信息。(4)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在概率大于0.6时,约有32种被子植物、42种裸子植物和48种苔藓植物地理分布范围将面临完全丧失的风险,而不考虑概率下约有57种被子植物和96种裸子植物地理分布范围将面临丧失的风险。研究不足包括①研究植物种数较少;②选择气候变化情景和模型单一;③缺乏对气候和其他环境因子综合考虑与多模型的对比研究;④缺少系统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植物地理分布范围丧失风险等。综上认为,未来在丰富研究植物种数的同时,需要加强利用多种气候变化情景,发展适合中国区域特色的生态位模型,开展多种气候变化情景下不同植物地理分布变化的对比研究,并且也需要加强气候变化情景下植物地理分布范围丧失风险的分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植物物种 地理分布 影响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朱顶红花叶病毒的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2
8
作者 刘静远 杨宇超 +7 位作者 于子祥 田沂民 何坤林 汪莹 秦誉嘉 滕凯 余慧 于翠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1,共7页
为探究朱顶红花叶病毒(Hippeastrum mosaic virus,HiMV)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基于HiMV在全球的分布数据,运用MaxEnt模型与ArcGIS 10.2空间分析软件预测HiMV在历史和未来的2个不同气候场景条件下(低强迫场景SSP126、高强迫场景SSP585)... 为探究朱顶红花叶病毒(Hippeastrum mosaic virus,HiMV)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基于HiMV在全球的分布数据,运用MaxEnt模型与ArcGIS 10.2空间分析软件预测HiMV在历史和未来的2个不同气候场景条件下(低强迫场景SSP126、高强迫场景SSP585)的潜在地理分布。MaxEnt模型的测试者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40,预测结果可靠性高。对HiMV分布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是:最干季均温(bio 9)、最湿月降水量(bio 13)、最干月降水量(bio 14)、最湿季均温(bio 8)和月平均昼夜温差(bio 2)。在历史气候条件下,HiMV在欧洲、中美洲及南美洲中南部、亚洲南部、大洋洲及非洲中部广泛适生;在我国除新疆、青海、甘肃西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西藏及四川西部以外的地区适生;在未来气候情景下,HiMV分布在欧洲呈现向东扩的趋势,在我国的适生区可向北延伸至吉林、黑龙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顶红花叶病毒 MaxEnt模型 气候变化 潜在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贵州省极端气温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祥周 肖丽英 +2 位作者 高桂青 成玉祥 李路雨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0,共12页
【目的】贵州省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持续性因其独特的地形和多样气候而显著加剧,但目前关于该省极端气温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为掌握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1960—2020年29个气象站气温及大尺度气候指数(... 【目的】贵州省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持续性因其独特的地形和多样气候而显著加剧,但目前关于该省极端气温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为掌握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1960—2020年29个气象站气温及大尺度气候指数(PDO、ENSO、SOI、AMO)等数据,针对5个极端气温指数,【方法】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R/S分析了贵州省极端气温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趋势,利用相关分析及小波分析揭示了极端气温指数与大尺度气候指数等因素的联系。【结果】结果表明:(1)时间变化上,寒潮持续时间和霜冻时间显著减少,然而,月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以及夏日数均表现出上升趋势;极端气温指数的突变均集中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未来5年内,极端气温指数将继续保持这种趋势;空间分布上,自西向东方向,低温指数的多年平均值逐渐减少,高温指数则逐渐增加;(2)寒潮持续指数发生突变很可能受到ENSO、SOI较长年际周期(2~16 a)的影响,极端高温指数则受到较短周期(2~4 a)的影响。另外,霜冻日数、月极端最低气温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与海拔,另外还有人类活动方面。研究结果为灾害预防与对地方气候影响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差异 R/S分析 相关性分析 极端气温指数 贵州省 气候变化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候情景下三种槐树在中国的潜在分布 被引量:4
10
作者 韩顺鑫 余婷 +4 位作者 金正 邓锐 阳蕊灿 陶建平 罗唯学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5-1787,共13页
豆科槐树植物在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生态树种。全球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地理分布,预测槐树植物的潜在适宜生境有助于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槐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对制定保护... 豆科槐树植物在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和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生态树种。全球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植物的生长状态和地理分布,预测槐树植物的潜在适宜生境有助于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槐树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对制定保护槐树类植物的科学保护策略至关重要。采用优化MaxEnt模型预测刺槐、短绒槐和槐在当前和未来2070年四种气候情景下(SSP1_2.6,SSP2_4.5,SSP3_7.0和SSP5_8.5)在中国的潜在适宜分布,确定影响三种槐树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并使用ArcGIS绘制三种槐树的高精度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温度和降水是影响三种槐树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短绒槐和槐对最干季度均温响应最敏感,而等温性是影响刺槐潜在分布的最重要因子;(2)在当前气候条件下,槐的潜在分布区面积最为广阔共346.49万km^(2),刺槐的潜在分布区面积次之,为252.4万km^(2),而短绒槐的潜在分布区面积最为狭小共77.71万km^(2);(3)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三种槐树的潜在分布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并且主要向更高纬度地区扩张。与当前气候相比,刺槐在未来气候下的潜在分布区主要呈现向东北、华北地区扩张的趋势,短绒槐主要向华北地区、西南地区西部、东北地区北部扩张,槐主要向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扩张。绘制了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三种槐树在中国的潜在适宜分布地图,揭示了三种植物在中国的生境差异,为槐树的种质资源管理和生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槐树 MaxEnt模型 模型优化 气候变化 潜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特有植物马尿泡地理空间格局及其潜在分布区预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少杰 陈凯扬 +2 位作者 王博 高永恒 周国英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8-197,共10页
马尿泡是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预测潜在适宜分布区对其资源保护和人工种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为研究区域,运用MaxEnt模型,利用187个有效分布点和28个环境因子,模拟马尿泡当代地理空间分布,以... 马尿泡是青藏高原特有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预测潜在适宜分布区对其资源保护和人工种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择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为研究区域,运用MaxEnt模型,利用187个有效分布点和28个环境因子,模拟马尿泡当代地理空间分布,以及未来(2050s、2070s)RCP2.6、RCP4.5、RCP6.0和RCP8.5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分布区,并确定了影响其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1)AUC值为0.956,随机误差为0.007,表明MaxEnt模型对未来8个不同气候情景下马尿泡潜在适生区预测效果良好。2)影响马尿泡潜在分布的主导因子主要有海拔、最暖季降水量、总氮、温度季节性方差和等温性,贡献率分别为72.1%、13.9%、6.0%、3.3%和3.2%,占总贡献率的98.5%,海拔和降水量是影响马尿泡分布的决定性因子。海拔(3600~5100 m)、最暖季降水量(320~350 mm)、总氮(1.15~1.18 mg/kg)、温度季节性变化方差(73~82℃)、等温性指标(36%~38%)、土壤pH(6.5~6.8)为马尿泡适宜分布的环境条件。3)在当代气候条件下,马尿泡的总适生区面积为11.20×10^(5)km^(2),集中分布在青海大部、西藏中东部、四川西北部和甘肃甘南地区。4)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在2050sRCP2.6、RCP4.5、RCP6.0和RCP8.5气候条件下总适生区的面积分别为10.30×10^(5)、9.79×10^(5)、9.93×10^(5)km^(2)和9.23×10^(5)km^(2);在2070sRCP2.6、RCP4.5、RCP6.0和RCP8.5气候条件下总适生区的面积分别为10.34×10^(5)、9.75×10^(5)、9.66×10^(5)km^(2)和8.51×10^(5)km^(2);马尿泡的潜在适生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高排放情景比低排放情景更为明显,2070s比2050s更为明显,新疆、四川、甘肃境内的马尿泡适生区逐渐消失,主要集中于青海、西藏境内。5)马尿泡的潜在适生区向西北向迁移,整体向高纬度地区退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马尿泡 气候变化 潜在适生区 MaxEnt模型 分布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3种优良牧草适生区的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纪萍 兰措卓玛 +3 位作者 王伟 王寒冬 王稳 赵佳丽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1-616,共16页
研究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适生区的影响,可以为高原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和优化草畜矛盾提供建议。本研究基于ArcGIS 10.2软件和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构建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nutans)和紫花针茅(St... 研究长时间序列的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牧草适生区的影响,可以为高原畜牧业应对气候变化和优化草畜矛盾提供建议。本研究基于ArcGIS 10.2软件和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构建了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垂穗披碱草(E.nutans)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3种牧草的潜在适生区空间分布,研究了影响青藏高原牧草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和在气候变化下古气候时期(末次间冰期、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当前(1970-2000年)和未来80年RCP 2.6和RCP 8.5(RCP为未来气候模式中代表性浓度路径)两种情景下牧草在青藏高原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结果显示:1)影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适生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而影响紫花针茅适生区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降水,紫花针茅具有更强的耐寒耐旱性。2)在末次间冰期至全新世中期,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增加,而紫花针茅的适生区面积减少。未来,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适生区面积呈继续增加趋势,向高寒草原地区扩展,紫花针茅适生区面积呈减少趋势。3)当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湿润地区,紫花针茅则主要分布在高原干旱区域。4)在RCP 2.6和RCP 8.5情景下,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和紫花针茅3种牧草适生区质心位置存在差异,主要受到牧草适生区空间分布的影响。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的质心位置均向高纬度位移,紫花针茅的质心位置变化不大。5)当前,这3种牧草的高适生区最适宜混播区主要分布在河湟谷地周围。预计未来,牧草适宜混播区的面积将减少,主要原因是紫花针茅的适生区面积将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牧草 适生区变化 环境因子 最大熵模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冲击下的企业信用违约与宏观经济波动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雨恬 杨子晖 温雪莲 《管理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8,共19页
随着“全球沸腾时代”的到来,如何准确剖析极端气温对我国经济金融系统的冲击影响,已成为现阶段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为了克服我国经纬度跨越大、气温测算难度高的局限,通过最小化距离匹配中国上市公司与0.5°×0.5°经纬度... 随着“全球沸腾时代”的到来,如何准确剖析极端气温对我国经济金融系统的冲击影响,已成为现阶段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为了克服我国经纬度跨越大、气温测算难度高的局限,通过最小化距离匹配中国上市公司与0.5°×0.5°经纬度网格节点的距离,准确测算各公司极端温度的暴露天数,构建一级、二级、三级极端高温指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分区、行业分类等我国自然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异质性特征,充分厘清高温暴露对企业违约风险的作用机制,并探究其对企业收入端与费用端的长期影响.此外,进一步深入探究极端高温引发的宏观经济波动,就各级高温对我国主要城市GDP、通货膨胀率等宏观变量的冲击展开全面的定量分析.最后,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以期妥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防范化解气候金融风险的长效机制,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高温 违约距离 信用风险 宏观经济波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冷蒿在我国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毅倩 余国杰 +1 位作者 殷晓洁 平晓燕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50-1964,共15页
气候变化会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物种分布模型是探究物种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工具。冷蒿(Artemisia frigida)作为我国温带草原的退化指示种,其地理分布格局会如何响应气候变化还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以冷蒿为研究对象,选取355... 气候变化会影响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物种分布模型是探究物种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工具。冷蒿(Artemisia frigida)作为我国温带草原的退化指示种,其地理分布格局会如何响应气候变化还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以冷蒿为研究对象,选取355个地理分布记录和13个环境影响因子,对R语言“Biomod2”包中11个物种分布模型进行筛选,选择最大熵模型(MaxEnt)、随机森林(RF)、广义加法模型(GAM)和极端梯度提升(XGBOOST)等模型构建集成模型,对冷蒿在未来气候情景(ssp126、ssp245、ssp585)和两个时间序列(2041—2060年和2061—2080年)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年降水量、最湿季节降水量、最冷季均温、年均温是影响冷蒿分布的主导气象因子。当下情景(1970—2000年)冷蒿分布在我国北部草原,主要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黑龙江省、四川省、山西省和吉林省。未来三种气候情景下冷蒿的分布均表现为扩张,收缩区域主要发生在400 mm降水线以下中部地区。在高碳气候情景(ssp245和ssp585)下,冷蒿向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的扩张趋势更加明显,ssp245情景下,2041—2060年和2061—2080年依次扩张14.86%、17.07%;ssp585情景下,2041—2060年和2061—2080年依次扩张17.09%、24.81%。未来气候情景下冷蒿的分布质心总体向西南方向迁移。高碳气候情景(ssp585)会加快冷蒿的迁移速率,进而对原生群落物种组成产生影响,可能会影响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态格局。冷蒿草原较易沙化,未来在暖干化趋势较为明显的东北地区如何科学合理的管理冷蒿草原对该区域荒漠化防治和生态修复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研究结果将为理解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冷蒿的分布格局和合理管理北方草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冷蒿 物种分布模型 集成模型 潜在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滇中地区极端降水指标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加顺 赵伟华 +1 位作者 刘丽 周彩霞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目的】极端降水是产生洪涝灾害的首要原因之一,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为探讨云南省滇中地区极端降水指标的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利用1960—2020年滇中地区44个气象台站日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Sen斜率估计、连续小波... 【目的】极端降水是产生洪涝灾害的首要原因之一,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为探讨云南省滇中地区极端降水指标的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利用1960—2020年滇中地区44个气象台站日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Sen斜率估计、连续小波分析研究了极端降水指标的年内、年际及周期性变化特征。【结果】结果显示:60年来,发现在年内1 d最大降水量(Rx1day)、5 d最大降水量(Rx5day)、降水强度(SDII)、中雨以上日数(R10)、大雨以上日数(R20)、持续湿期日数(CWD)、强降水量(R95p)和特强降水量(R99p)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持续干期日数(CDD)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年尺度上,Rx1day、SDII、R99p呈显著增加的趋势,CDD、Rx5day、R10、R20、R95p和总降水量(PRCPTOT)变化趋势不显著,CWD呈显著减小的趋势;Rx1day、Rx5day、R10、R20、R95p、R99p和PRCPTOT高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西北部、东北部及东南部,低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中偏西部;SDII高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西北部,低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中偏西部;CDD呈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的趋势;CWD高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西北部、东南部和中部,低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中偏西部;小波分析显示Rx1day、Rx5day、R10、R20、SDI、CDD、CWD、R95p、R99p和PRCPTOT均存在8a内的周期特性。【结论】结果表明:Mann-Kendall趋势分析对于降水要素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分析,能发挥重要的作用;Sen斜率估计针对降水要素长时间序列数据的趋势分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连续小波分析能够推断出降水要素存在的周期性变化,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通过对滇中地区极端降水指标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可为滇中地区灌溉排水规划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指标 Mann-Kendall趋势分析 Sen斜率估计 连续小波分析 滇中地区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宁蒙段冰情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解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中元 王涛 +3 位作者 孙泽朝 陈博文 靳少波 程佳长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9-629,共11页
为支撑黄河流域冰凌洪水灾害防御等相关工作,基于黄河宁蒙段的多年冰情、水情、气象等相关观测资料,采用Sen斜率分析等方法分析冰情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该河段冰凌洪水灾害明显减少,1970-2000年平均每年1.3次,2000年之后为0... 为支撑黄河流域冰凌洪水灾害防御等相关工作,基于黄河宁蒙段的多年冰情、水情、气象等相关观测资料,采用Sen斜率分析等方法分析冰情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该河段冰凌洪水灾害明显减少,1970-2000年平均每年1.3次,2000年之后为0.46次,灾害发生位置有向黄河宁蒙河段下游区域转移趋势;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断面流凌天数自1950年以来分别以0.43、0.59 d/(10 a)的速率增加;头道拐断面受万家寨水库运用影响较大,水库运用前期流凌天数以8.85 d/(10 a)的速率增加,水库运用后以6.40 d/(10 a)的速率快速减少,即封河过程加快;在气候变暖影响下3个断面的封冻天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巴彦高勒断面距上游水库最近下降趋势最快,为-7.64 d/(10 a);水库运行可减缓其上游河段因气候变暖导致的封冻天数下降,1998年万家寨水库运用之后头道拐站、三湖河口站封冻天数变化趋势由-7.06、-7.98 d/(10 a)转变为-4.94、-1.49 d/(10 a),封冻天数降低速率明显减缓,并且距离库区越近这种减缓作用越明显;河冰对河道泥沙输移影响显著,头道拐断面封、开河期的含沙量分别是稳封期的6.2倍、9.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冰情 凌汛灾害 时空分布 黄河宁蒙段 气候变化 水库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入侵杂草续断菊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
17
作者 刘泽渊 魏有海 +4 位作者 严旭发 程亮 侯璐 严紫玮 郭良芝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5-852,共8页
外来入侵杂草续断菊(Sonchus asper L. Hill.)适应性强,种子萌发生长快,成株生物量大,结籽量多,蔓延扩散快,对作物、草坪等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明确续断在中国的生境适应性及影响其分布的气候环境变量,根据146条地理分布数据,结合8个气... 外来入侵杂草续断菊(Sonchus asper L. Hill.)适应性强,种子萌发生长快,成株生物量大,结籽量多,蔓延扩散快,对作物、草坪等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明确续断在中国的生境适应性及影响其分布的气候环境变量,根据146条地理分布数据,结合8个气候因子和6个土壤因子,利用Biomod2包构建集成模型预测了续断菊在当前及未来2050s、2070s在3种气候情景下(RCP2.6、RCP4.5和RCP8.5)中国的潜在适生区。结果表明:1)集成模型(EMcaByROC)的AUC值为0.943,具有较高准确度;2)当前气候情境下续断菊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和东部地区,潜在适生区面积为2.67×10^(6) km^(2),占中国总面积的27.8%,而在未来情景下,其适生区面积呈上升趋势,尤其在RCP8.5情景下,2050s和2070s适生区面积分别为3.41×10^(6) km^(2)和3.88×10^(6) km^(2),较当前时期分别增加了22%和31%;3)生态位变化分析显示,续断菊在RCP8.5情景下,生态位重叠值最低为0.829,表现出较大的迁移,适宜栖息地进一步扩大;4)影响续断菊分布的主要气候和土壤变量分别是气温年较差(bio7)、最湿季均温度(bio8)和酸碱度(pH,water)、总氮含量(total N)。该研究阐述了续断菊在中国的适宜生境分布变化,分析了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有助于了解该物种入侵动态及危害,以及开展早期监测预警,为及时采取防控措施阻止其传播扩散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Biomod2 续断菊 地理分布 生态位重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研究进展
18
作者 周佰铨 杨婷婷 +3 位作者 周波涛 孙建奇 王倩 翟盘茂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6-728,共13页
气候变化预估研究致力于为决策者提供更可靠、不确定性更小的未来气候变化信息。该综述梳理回顾了近10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预估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预估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预估表明,未来中国区域平均气温将升高、降水将增加,且... 气候变化预估研究致力于为决策者提供更可靠、不确定性更小的未来气候变化信息。该综述梳理回顾了近10年来中国在气候变化预估方面的主要进展,并对预估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预估表明,未来中国区域平均气温将升高、降水将增加,且在高排放情景下的增幅最大。未来中国区域极端冷事件将减少,极端高温将增多;极端降水明显增多且强度增强。未来中国区域复合型极端事件也将显著增多,且越罕见的极端事件在未来增多越显著。统计订正、模式加权、基于归因结论的约束和萌现约束等观测约束方法在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中的应用已比较广泛。整体来说,约束预估不会改变模式原始预估的定性结论,但在变化幅度上有所调整。观测约束方法在不同区域、不同变量的约束预估中体现出了减小预估不确定性的能力。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区域气候变化预估研究的进步,需深化对气候系统及其反馈过程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观测资料的质量与气候模式的模拟效果,并加强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预估 极端事件 观测约束 模式加权 萌现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脱贫县破纪录极端天气事件研究
19
作者 陈思达 刘凯 +1 位作者 李博浩 汪明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7-339,共13页
脱贫地区作为高脆弱性地区,往往承受着更高的自然灾害致贫返贫风险,而目前有关我国脱贫县未来面临的破纪录极端天气危险性认识不足。文中基于NEX-GDDP-CMIP6全球降尺度气候情景的22个模式数据,结合8个极端天气指标,探讨中国832个脱贫县... 脱贫地区作为高脆弱性地区,往往承受着更高的自然灾害致贫返贫风险,而目前有关我国脱贫县未来面临的破纪录极端天气危险性认识不足。文中基于NEX-GDDP-CMIP6全球降尺度气候情景的22个模式数据,结合8个极端天气指标,探讨中国832个脱贫县和其他县极端天气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极端高温威胁。1950—2014年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呈快速增加趋势,在高排放情景下(SSP3-7.0),2040年中国84.82%的县份暖夜日数(TN_(90p))破纪录概率将突破80%,到2050年83.40%的县份暖昼日数(TX_(90p))破纪录概率将突破80%。脱贫县面临更严重的极端高温威胁,高温热浪(HW)破纪录概率显著高于其他县,同时TX_(90p)破纪录概率将于2030—2040年间超过50%,早于其他县10年。胡焕庸线西部脱贫县历史复合干旱-热浪(CDHW)增长速率是其他地区的10余倍,未来破纪录概率是东部脱贫县的1~2倍。其中,新疆、内蒙古西部、青海及云南南部的脱贫县是CDHW破纪录概率高值区;胡焕庸线沿线区域(南北两翼)、海南岛、黄渤海沿岸区及新疆西北部拥有更高的连续洪水-热浪(SFH)破纪录概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脱贫县受破纪录极端天气威胁更高。为有效防范应对极端天气,提出了水利设施、防灾减灾设施、巨灾保险、公众宣传教育等方面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胡焕庸线 脱贫县 破纪录概率 极端高温 极端降水 复合极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夏玉米花期前后高温时空分布及其对产量影响
20
作者 张祯祯 王靖 +6 位作者 尹红 陈仁伟 黄明霞 马雪晴 李扬 李树岩 游超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01-110,共10页
为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花期前后高温时空分布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华北平原340个气象站点的1981—2022年的逐日气象资料、1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发育期资料和已发表文献中的高温试验资料,以32、35、38℃为高温阈值... 为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夏玉米花期前后高温时空分布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华北平原340个气象站点的1981—2022年的逐日气象资料、1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发育期资料和已发表文献中的高温试验资料,以32、35、38℃为高温阈值,以高温累计度日(extreme growing degree days,EDD)和高温发生天数(extreme heat days,EHD)为指标分析华北平原夏玉米穗期(拔节-抽雄)和花粒期(抽雄-成熟)的高温时空分布特征,构建花期前后高温对夏玉米减产率影响方程,计算不同生育期各省份高温发生概率,定量评估花期前后高温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平原高温加剧。夏玉米生长季发生32、35、38℃及以上高温的EDD和EHD随年份均呈上升趋势(P<0.05),EDD倾向率分别为13.8、4.0和0.4℃·d/10a,EHD倾向率分别为4.0、2.3和0.4 d/10 a。2)夏玉米穗期EDD和EHD均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花粒期高温呈现西南多东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穗期和花粒期高温呈增长趋势。以38℃为阈值温度时,穗期河南省北部显著增温,EDD和EHD每10年分别增加0.4℃·d和0.5 d;花粒期河南省南部和河北省任县显著增温,EDD和EHD的气候倾向率为0.4℃·d/10a和0.5 d/10a。3)花期前后发生32、35、38℃以上高温概率最大的省份均为河南省。华北平原当前主栽玉米品种高温危害阈值约为35℃,35℃以上危害积温每增加1℃·d,夏玉米减产率增加0.45%。2011—2020年,花期前后高温对河南省的影响尤为显著,河南省南部焦作等地和河南省东南部淮滨等地花期前后高温导致的玉米减产率约为2%~5%。研究结果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准确评估华北平原不同生育期夏玉米的高温风险与发展防灾减灾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高温累计度日 高温发生天数 减产率 高温发生概率 不同温度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