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m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rock considering damage threshold and residual strength 被引量:31
1
作者 XU Xiao-li KARAKUS Murat +1 位作者 GAO Feng ZHANG Zhi-zh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2523-2536,共14页
With the gradual deple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shallow part of the earth,resource exploitation continues to move deeper into the earth,it becomes a hot topic to simulate the whole process of rock strain soften... With the gradual deple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shallow part of the earth,resource exploitation continues to move deeper into the earth,it becomes a hot topic to simulate the whole process of rock strain softening,deformation and failure in deep environment,especially under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On the basis of Lemaitre’s strain-equivalent principle,combined with statistics and damage theory,a statistical 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 thermal damage under triaxial compression condition is established.At the same time,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xisting damage model is difficult to reflect residual strength after rock failure,the residual strength is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by introducing correction factor of damage variable,the model rationality is also verified by experiments.Analysis of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damage evolution curve reflects the whole process of rock micro-cracks enclosure,initiation,expansion,penetration,and the formation of macro-cracks under coupled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confining pressure.Rock thermal damage shows logistic growth func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temperature.Under the same strain condition,rock total damage decreases with the rise of confining pressure.By studying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es(SEM)of rock fracture,it is inferred that 35.40 MPa is the critical confining pressure of brittle to plastic transition for this granite.The model parameter F reflects the average strength of rock,and M reflect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stress–strain curves.The physical meanings of model parameters are clear and the model is suitable for complex stress states,which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study of rock deformation and stability in deep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damage model temperature effect confining pressure damage threshold residual streng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of rock-like materials containing a single crack under the action of chemical corrosion and uniaxial compression 被引量:12
2
作者 PAN Ji-liang CAI Mei-feng +1 位作者 LI Peng GUO Qi-f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486-498,共13页
To describe the deformation and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roded rock-like specimens containing a single cra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a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combining hydro-chemical damage with coupli... To describe the deformation and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roded rock-like specimens containing a single cra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a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combining hydro-chemical damage with coupling damage of micro-flaws and macro-cracks is proposed.Firstly,based on phenomenological theory,the damage variable of the rock-like specimens subjected to water environment erosion and chemical corrosion is obtained.Secondly,a coupled damage variable for cracked rock-like specimens is derived based on the Lemaitre strain equivalence hypothesis,which combines the Weibull statistical damage model for micro-flaws and the fracture mechanics model for a macro single crack.Then,considering the residual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ock-like materials,the damage variable is modified by introducing the correction coefficient,and the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of the corroded rock-like specimens with a single cra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is established.The model is verified by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stress−strain curves,and the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provided in the literature.Finally,the corre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damage variabl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discussed.The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developed in this paper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describe the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and residual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roded rock-like specimens with a single crack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like material single-cracked rock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hydro-chemical erosion residual strength damage variab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及塑性-损伤模型研究进展与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丁发兴 吴霞 +7 位作者 吕飞 王文君 孙浩 SADAT Said Ikram 许云龙 王恩 王莉萍 余志武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0-711,共22页
为完善混凝土强度理论和塑性-损伤模型,通过参考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根据现有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等多类混凝土多轴强度试验数据,推荐损伤比变量中的五经验系数取值,完善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并揭示... 为完善混凝土强度理论和塑性-损伤模型,通过参考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根据现有普通混凝土、再生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等多类混凝土多轴强度试验数据,推荐损伤比变量中的五经验系数取值,完善多类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并揭示约束混凝土工作原理。分析表明,随着静水压力的增加,混凝土压损伤比将由单轴受压时为1左右线性递减至小于0.5,八面体剪应力先增大后减小,轴向峰值应力提升为某一定值,压损伤比取值减小引发非弹性体积膨胀减小至不变,因而导致混凝土由单轴受压脆性破坏向多轴受压塑性破坏转变,该理论为钢管混凝土柱中发挥混凝土耗能潜力提供理论依据。依据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确定多类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中的三轴强度参数,包括膨胀角、拉压子午线强度比值和二轴等压与单轴抗压强度比值,并建议常温静力荷载下多类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常温地震荷载下普通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以及火灾升温环境下普通混凝土的单轴受压、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及其参数表达式,建立约束混凝土三轴塑性-损伤模型。介绍多类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中的应用,模型中混凝土采用实体单元而钢管与钢梁采用壳单元,可模拟钢管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滑移与约束作用,当采取增强约束拉筋强柱构造方法时可提升钢管混凝土柱及其结构的承载力、抗震与抗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损伤比 强度理论 塑性-损伤模型 三轴参数 应力-应变曲线 实体-壳单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不同角度等长双裂纹损伤钢构件的力学试验及剩余极限强度研究
4
作者 昌毅 马东杰 +2 位作者 李英豪 杨子健 李革新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0-218,共9页
选取含不同角度等长双裂纹损伤Q355钢构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单轴拉伸试验,得到了断后伸长率、屈服强度及剩余极限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通过分析相对裂纹长度、相对裂纹间距及裂纹角度等几何参数,研究这些参数与不同角度等长双裂纹Q... 选取含不同角度等长双裂纹损伤Q355钢构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单轴拉伸试验,得到了断后伸长率、屈服强度及剩余极限强度等力学性能指标。通过分析相对裂纹长度、相对裂纹间距及裂纹角度等几何参数,研究这些参数与不同角度等长双裂纹Q355钢构件的断后伸长率、屈服强度及剩余极限强度的关系。基于投影等效转换,进而分析这些几何参数对剩余极限强度的影响,在含单一裂纹损伤钢构件的剩余极限强度计算公式中引入了裂纹角度和相对裂纹间距,提出了改进型剩余极限强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改进型剩余极限强度计算公式的误差保持在3.4%以内,具有较高精度,可为钢结构的设计、维护、安全性评估及其塑性性能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性性能 双裂纹损伤 钢构件 剩余极限强度 投影等效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轴压缩下含舱内爆炸凹陷损伤薄板的剩余极限承载能力试验分析
5
作者 敖雷 史治中 +3 位作者 张磊 丁子奇 裴志勇 吴卫国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5,共11页
[目的]为评估舰船毁伤生命力并支撑战场快速决策,进行复杂海况下损伤结构剩余承载能力分析。[方法]针对舱内爆炸损伤后的船体薄板,通过模型试验,分析双轴压缩下含凹陷损伤薄板的剩余承载能力。通过不同载荷比例加载,分析凹陷损伤薄板在... [目的]为评估舰船毁伤生命力并支撑战场快速决策,进行复杂海况下损伤结构剩余承载能力分析。[方法]针对舱内爆炸损伤后的船体薄板,通过模型试验,分析双轴压缩下含凹陷损伤薄板的剩余承载能力。通过不同载荷比例加载,分析凹陷损伤薄板在组合载荷作用下的力学特性。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DIC),建立三维全场应变测量系统,详细记录薄板的面外变形过程,揭示双轴压缩下含凹陷损伤薄板的破坏失效模式。[结果]结果显示,在任意加载比例下,凹陷损伤的存在都会显著降低薄板的剩余承载能力,最大可达19.96%,所有板均是因加载边夹角处的塑性大变形而破坏失效;随着双向轴压一端载荷的增加,另一端的极限承载能力会显著下降。[结论]所做研究对复杂应力下舰船毁伤生命力评估和安全返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 舱内爆炸 凹陷损伤 双向轴压 全场应变测量技术 剩余极限强度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比强度理论的约束地聚物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及应用
6
作者 张绍松 丁发兴 吴霞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35-1746,共12页
为建立约束地聚物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地聚物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数据资料,对地聚物混凝土的各种力学性能指标进行了统一分析,提出了地聚物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包括轴心抗压(拉)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弹性模量、轴心受压(... 为建立约束地聚物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整理分析了国内外地聚物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数据资料,对地聚物混凝土的各种力学性能指标进行了统一分析,提出了地聚物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包括轴心抗压(拉)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弹性模量、轴心受压(拉)峰值应变等统一计算公式,建立了地聚物混凝土单轴受压(拉)应力-应变全曲线表达式。基于其他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和现有地聚物混凝土围压三轴强度试验数据,提出了地聚物混凝土损伤比强度理论,建议了地聚物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中的三轴参数,包括膨胀角、拉压子午线强度比值和二轴等压与单轴抗压强度比值等,形成了约束地聚物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对钢筋地聚物混凝土简支梁四点弯曲试验、钢管地聚物混凝土短柱轴压试验及钢筋地聚物混凝土柱拟静力试验进行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1)提出的各基本力学性能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计算精度较高;2)提出的地聚物混凝土单轴受压与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度较高;3)应用约束地聚物混凝土三轴塑性-损伤模型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包括钢筋地聚物混凝土简支梁荷载-挠度曲线、钢管地聚物混凝土短柱轴压荷载-应变曲线及钢筋地聚物混凝土柱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和试验结果较为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比强度理论 地聚物混凝土 力学性能 塑性-损伤模型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不同角度和长度裂纹损伤钢构件的试验及剩余极限强度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昌毅 马东杰 +4 位作者 江元琪 邱森贵 杨子健 李英豪 何春锋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7-265,共9页
为研究含裂纹损伤钢构件的剩余极限强度,分别对Q235和Q355两种含不同角度和长度的裂纹损伤钢构件展开试验,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了裂纹角度为90°(裂纹与受力方向垂直)的含裂纹损伤钢... 为研究含裂纹损伤钢构件的剩余极限强度,分别对Q235和Q355两种含不同角度和长度的裂纹损伤钢构件展开试验,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非线性拟合,得到了裂纹角度为90°(裂纹与受力方向垂直)的含裂纹损伤钢构件剩余极限强度的计算公式。进而通过投影等效转换的方法推导出了含任意角度裂纹损伤钢构件剩余极限强度的统一计算公式,并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裂纹角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相对裂纹长度的增加,剩余极限强度减小;而在相对裂纹长度一定的情况下,随着裂纹角度的增加,剩余极限强度减小。经验证,本文提出的剩余极限强度的统一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与实际试验数据的误差保持在4%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极限强度 裂纹损伤 有限元模拟 投影等效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役高速列车车体铝合金材料率相关剩余强度预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小瑞 朱涛 +5 位作者 张敬科 丁浩谞 肖守讷 鲁连涛 杨冰 阳光武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00-2010,共11页
高速列车结构与材料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因受复杂边界条件的影响将逐渐趋于劣化,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本文以高速列车常用铝合金6005A-T6为对象,首先将材料细观微结构解耦为基体相与空洞相,推导符合微结构连续度Weibull分布特征的损伤演化... 高速列车结构与材料在长期服役过程中因受复杂边界条件的影响将逐渐趋于劣化,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本文以高速列车常用铝合金6005A-T6为对象,首先将材料细观微结构解耦为基体相与空洞相,推导符合微结构连续度Weibull分布特征的损伤演化方程;继而提出一种考虑应变率的试验−数值方法,识别材料颈缩后损伤的加速演化行为,进而推导得到覆盖空洞相萌生、生长、聚合全过程的损伤演化方程,并得出基体相的无损本构;最后结合细观物理机制提出损伤顺序交互作用模型,以实现仅测量材料表观弹性模量即可获取含先前服役损伤材料在后续延性变形中的损伤演化方程,准确预测含服役损伤材料的率相关剩余强度。研究结果表明:预测值与试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不超过1%。损伤随延性发展由应变率正敏感性转变为负敏感性;对于疲劳−延性机制,空洞在先前疲劳损伤发展的空洞基础上继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率相关 本构模型 损伤演化 剩余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损伤的土与结构物界面损伤强度模型
9
作者 李怀鑫 晏长根 +3 位作者 谢家乐 孙巍锋 石玉玲 贾卓龙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184,共11页
为探究土与结构物界面的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通过直剪试验分析了不同剪切面积土体条件下土与结构物界面的强度特性,且基于土体剪切面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剪切过程中的损伤演化特征,构建土与结构物界面的等效损伤因子,提出基于等效损伤... 为探究土与结构物界面的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通过直剪试验分析了不同剪切面积土体条件下土与结构物界面的强度特性,且基于土体剪切面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剪切过程中的损伤演化特征,构建土与结构物界面的等效损伤因子,提出基于等效损伤的土与结构物界面统计损伤本构关系,并结合试验结果对模型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土体剪切面积比对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影响明显,相同法向应力条件下,土与结构物界面抗剪强度随着土体剪切面积比的增加呈线性增长的发展趋势;相对土体剪切面而言,土与结构物界面在剪切过程中孔隙和微裂纹发生剧烈变化,宏观表现为土与结构物界面强度低于土体剪切面强度;试样加载过程中,土与结构物界面总损伤为等效初始损伤、受荷损伤、等效初始损伤和受荷损伤相互作用产生的耦合损伤;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拟合度较高,能反映土与结构物界面应变硬化或应变软化型曲线特征。研究成果可为边坡桩–土界面分析及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与结构物界面 抗剪强度 等效损伤 统计损伤理论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载荷作用下剩余强度的估算 被引量:9
10
作者 敖波 张定华 +2 位作者 赵歆波 徐夏刚 王唤抒 《机械强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63-467,共5页
针对现有方法在估算多级载荷作用下的剩余强度时存在的不足,文中在Schaff提出的剩余强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等损伤比剩余强度模型,并用于多级载荷作用下剩余强度的估算,给出多级载荷作用下剩余强度的退化模型公式。此剩余强度退化模型计... 针对现有方法在估算多级载荷作用下的剩余强度时存在的不足,文中在Schaff提出的剩余强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等损伤比剩余强度模型,并用于多级载荷作用下剩余强度的估算,给出多级载荷作用下剩余强度的退化模型公式。此剩余强度退化模型计算公式把后期计算建立在前期剩余强度的基础上,适于递归计算。由于采用等损伤比模型,适用于任意级载荷作用或随机载荷作用下的剩余强度估算,因此适用范围更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 剩余强度 损伤 等损伤比剩余强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余强度修正的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65
11
作者 曹瑞琅 贺少辉 +1 位作者 韦京 王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52-1660,1667,共10页
岩石随着围压的增大,残余强度的增加幅度比峰值强度大,残余强度逐渐成为影响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后段的主要因素,因此,建立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时,对残余强度进行修正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岩石应变强度理论以及岩石微元强度服从Wei... 岩石随着围压的增大,残余强度的增加幅度比峰值强度大,残余强度逐渐成为影响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后段的主要因素,因此,建立岩石损伤软化统计本构模型时,对残余强度进行修正是非常必要的。基于岩石应变强度理论以及岩石微元强度服从Weibull随机分布的假设,考虑岩石峰后残余强度对损伤变量进行修正,在微元破坏符合Hoek-Brown屈服准则条件下,建立了能够反映岩石峰后软化特征的三维损伤统计本构模型;依据岩石试验全应力-应变曲线的几何特征,推导出本构模型参数的数学表达式,并基于花岗岩室内试验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探讨,研究了Weibull分布参数与本构模型的关系,探讨了损伤修正系数的取值和岩石累积损伤的扩展过程;将建立的本构模型理论曲线与4种岩石(斑状二长花岗岩、细晶大理岩、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不同围压下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岩石破裂过程的全应力-应变关系和表征岩石残余强度特征。这对于岩石损伤软化问题以及岩石加固处理措施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模型 HOEK-BROWN准则 WEIBULL分布 残余强度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荷载作用下基于残余强度特征的岩石损伤模型 被引量:31
12
作者 张慧梅 孟祥振 +4 位作者 彭川 杨更社 叶万军 申艳军 刘慧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404-3411,共8页
岩石变形破坏特性是寒区岩土工程建设所直接面临的基础力学问题。为模拟冻融与荷载作用下岩石变形破坏的全过程,将冻融-荷载作用下的岩石微元在轴向抽象为未损伤、冻融损伤、受荷损伤、冻融与荷载共同损伤4部分,这4部分材料共同承受轴... 岩石变形破坏特性是寒区岩土工程建设所直接面临的基础力学问题。为模拟冻融与荷载作用下岩石变形破坏的全过程,将冻融-荷载作用下的岩石微元在轴向抽象为未损伤、冻融损伤、受荷损伤、冻融与荷载共同损伤4部分,这4部分材料共同承受轴向应力,其中冻融损伤、受荷损伤、冻融与荷载共同损伤3部分可承受残余应力。采用Weibull分布描述岩石材料的非均匀性,基于D-P破坏准则,定量表述了冻融与荷载的耦合效应对总损伤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考虑残余强度特征的冻融受荷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基于岩石变形破坏特征,推导出模型参数的理论表达式;开展红砂岩冻融循环及三轴压缩试验,研究岩石的变形破坏过程及冻融循环和围压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验证所建模型的合理性;分析冻融-荷载作用下岩石的损伤力学特性。研究表明:本文所建模型反映了冻融受荷岩石变形破坏的全过程,并能表征冻融循环和围压对岩石变形特性的影响;岩石的总损伤演化途径反映了细观力学响应与宏观变形破坏特征相一致,刻画出冻融与荷载2种作用因素对岩石总损伤扩展的非线性影响特性,探寻了细观损伤演化所诱发的宏观力学效应,为揭示岩石的冻融破坏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损伤 残余强度 本构模型 模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余强度变形阶段特征的岩石变形全过程统计损伤模拟方法 被引量:54
13
作者 曹文贵 赵衡 +1 位作者 李翔 张玲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9-145,共7页
岩石应变软化变形破坏全过程模拟是岩石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首先在分析岩石应变软化变形全过程不同阶段变形特征基础上,针对现有岩石损伤模型难以反映岩石破坏后仍具残余强度特性的不足,假设受载岩石可抽象为损伤和未损伤两部分材料组... 岩石应变软化变形破坏全过程模拟是岩石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首先在分析岩石应变软化变形全过程不同阶段变形特征基础上,针对现有岩石损伤模型难以反映岩石破坏后仍具残余强度特性的不足,假设受载岩石可抽象为损伤和未损伤两部分材料组成,其所受轴向荷载由这两部分共同承担,且损伤部分所受应力为残余强度,建立出可反映岩石破坏后仍具残余强度特征的新型损伤模型;其次,引进统计损伤理论,在探讨岩石微元强度合理度量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岩石损伤阀值的影响,建立可反映岩石变形全过程特征的岩石统计损伤演化模型;然后,利用上述岩石损伤模型和损伤演化模型建立出可模拟岩石应变软化变形全过程的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并建立其模型参数确定方法,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岩石峰后残余强度阶段变形特征;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与讨论,并与其他同类模型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本文模型与方法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残余强度 应变软化 统计损伤理论 损伤阀值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蜂窝夹芯板低速冲击损伤扩展特性 被引量:17
14
作者 谢宗蕻 苏霓 +5 位作者 张磊 赵剑 李磊 魏宏艳 王俭 杨胜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5,共6页
进行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蜂窝夹芯板低速冲击试验及冲击后面内单向压缩试验,并采用解析解方法对含低速冲击损伤的复合材料蜂窝夹芯板在面内单向压载作用下的损伤扩展过程进行了预测与分析,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进一步扩展... 进行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蜂窝夹芯板低速冲击试验及冲击后面内单向压缩试验,并采用解析解方法对含低速冲击损伤的复合材料蜂窝夹芯板在面内单向压载作用下的损伤扩展过程进行了预测与分析,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研究进一步扩展了解析解模型,使之能够预测和分析在面内双向拉压载荷作用下含低速冲击损伤的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结构的损伤扩展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施加面内横向拉伸载荷会延迟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结构在面内纵向压载作用下低速冲击损伤扩展过程,从而提升结构在纵向的残余压缩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夹芯板 低速冲击 损伤扩展 残余强度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杨建平 陈卫忠 黄胜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7-11,共5页
基于岩石的非均质性,假设岩石微元粘聚力服从Weibull分布,微元破坏后其粘聚力降为0,结合统计理论和岩石剪切面上剪力平衡方程,建立了岩石发生剪切破坏时的损伤演化方程。该损伤演化方程考虑了破坏微元的抗压和抗剪能力,能够反映岩石峰... 基于岩石的非均质性,假设岩石微元粘聚力服从Weibull分布,微元破坏后其粘聚力降为0,结合统计理论和岩石剪切面上剪力平衡方程,建立了岩石发生剪切破坏时的损伤演化方程。该损伤演化方程考虑了破坏微元的抗压和抗剪能力,能够反映岩石峰后强度逐步丧失过程和残余强度。将该模型编入有限元程序,数值计算了不同围压下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与试验曲线比较取得了很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 损伤演化 模型 非均质性 残余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弹性模量变化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23
16
作者 曹文贵 杨尚 张超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48,共7页
为建立更为完善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针对现有模型难以反映某些岩石在三轴试验条件下弹性模量随围压变化而改变的特性,从不同类型空隙对岩石变形性质的影响入手,深入分析了岩石弹性模量变化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弹性参数与岩石... 为建立更为完善的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针对现有模型难以反映某些岩石在三轴试验条件下弹性模量随围压变化而改变的特性,从不同类型空隙对岩石变形性质的影响入手,深入分析了岩石弹性模量变化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弹性参数与岩石中未闭合裂隙数的关系建立了岩石弹性模量变化的分析方法。之后,引入统计损伤理论,考虑损伤阈值的影响和残余强度变形特征,建立了可模拟岩石变形全过程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并给出了基于三轴压缩试验曲线的模型参数确定方法。本文模型可反映岩石弹性模量随围压变化而改变的特性,且具备现有模型的优点,对岩石变形全过程模拟效果良好。最后,通过试验曲线与本文及同类模型理论曲线的对比分析,表明了本文模型的合理性与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模量变化 损伤阈值 残余强度 统计损伤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残余强度影响的结构面与接触面剪切过程损伤模拟方法 被引量:21
17
作者 曹文贵 王江营 翟友成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27-133,共7页
岩土结构面和接触面剪切变形全过程的模拟是岩土结构设计与计算的重要依据。首先在深入探讨结构面和接触面剪切变形过程特征和剪切变形机理基础上,从结构面和接触面剪切单元微观受力入手,并将剪切单元抽象为未损伤和损伤两部分组成,其... 岩土结构面和接触面剪切变形全过程的模拟是岩土结构设计与计算的重要依据。首先在深入探讨结构面和接触面剪切变形过程特征和剪切变形机理基础上,从结构面和接触面剪切单元微观受力入手,并将剪切单元抽象为未损伤和损伤两部分组成,其剪切荷载由这两部分共同承担,且损伤部分所受应力即为残余强度,建立出可以反映结构面和接触面破坏后仍具有残余强度特征的剪切损伤模型;然后,引进统计损伤理论,假定结构面和接触面剪切微元破坏服从Weibull分布,在探讨剪切微元强度度量方法基础上,建立出结构面和接触面剪切变形全过程的统计损伤演化模型,进而建立出模拟结构面和接触面剪切变形全过程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反映结构面和接触面应变软化特性,还可反映法向正应力的影响以及残余强度变形阶段特征;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并与同类模型进行比较,表明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面 接触面 剪切变形 残余强度 统计损伤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岩石应变软化变形全过程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汪辉平 曹文贵 +1 位作者 王江营 张超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49,共6页
建立可以模拟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的本构模型一直是岩土工程中研究的热点之一。首先,在深入探讨应变软化类岩石受力变形全过程每个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并针对Lemaitre应变等价性理论的不足之处,基于更合理的假定建立了能够反映应变软化类... 建立可以模拟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的本构模型一直是岩土工程中研究的热点之一。首先,在深入探讨应变软化类岩石受力变形全过程每个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并针对Lemaitre应变等价性理论的不足之处,基于更合理的假定建立了能够反映应变软化类岩石体积变化以及峰后出现残余强度的新型损伤模型;然后,通过引入统计损伤理论并考虑损伤阈值对岩石变形过程的影响,建立了能够模拟应变软化类岩石受力变形全过程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还可以反映岩石的体积变化以及初始孔隙率对其变形过程的影响;最后,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及他人模型的对比分析,表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统计损伤 本构模型 残余强度 体积变化 软化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修正Lemaitre应变等价性假设的岩石损伤模型 被引量:33
19
作者 李海潮 张升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21-1326,1334,共7页
基于损伤力学和损伤阀值的概念,认为岩石在较小应力状态下为弹性阶段。当应力达到屈服状态时,发生连续损伤;而当完全损伤时,其应力-应变具有残余强度的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三参数Weibull分布描述岩石损伤演化机制,同时对Lemaitre... 基于损伤力学和损伤阀值的概念,认为岩石在较小应力状态下为弹性阶段。当应力达到屈服状态时,发生连续损伤;而当完全损伤时,其应力-应变具有残余强度的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三参数Weibull分布描述岩石损伤演化机制,同时对Lemaitre应变等价性假设进行修正,考虑岩石内部损伤后沿着局部断裂带发生相对滑动变形所产生的滑动摩擦力,最终建立起新的岩石损伤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损伤模型能够准确地描述岩石在低应力水平下的弹性变形和残余强度变形特征,在实际的工程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阀值 三参数WEIBULL分布 Lemaitre应变等价假设 残余强度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纤维单元模型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损伤与失效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吕杨 徐龙河 +1 位作者 李忠献 丁阳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25-929,共5页
应用纤维单元模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损伤分析,并定义了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损伤准则和结构整体损伤准则.对一钢筋混凝土悬臂柱进行了损伤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单元模型能以很低的计算成本获得很高的计算精度,并能很好地模拟柱竖向剩余承... 应用纤维单元模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损伤分析,并定义了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损伤准则和结构整体损伤准则.对一钢筋混凝土悬臂柱进行了损伤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单元模型能以很低的计算成本获得很高的计算精度,并能很好地模拟柱竖向剩余承载力的退化过程.对一个4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损伤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框架底层柱的损伤发展趋势相同,然而轴压比大的柱总滞回耗能小、累积破坏更明显、结构延性较差,其首次超越破坏的阈值较轴压比小的柱大;结构薄弱层的损伤发展过程与单个柱的损伤发展过程相似,表现为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时刻的损伤迅速发展,其余时刻的结构损伤指数缓慢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 损伤分析 纤维单元模型 损伤准则 动力弹塑性分析 竖向剩余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