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PG技术分析茶树品种对茶小绿叶蝉的抗性及其相关的抗性物质 被引量:25
1
作者 郑雨婷 王梦馨 +3 位作者 崔林 韩善捷 俞鹏飞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8015-8028,共14页
为深入探讨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的刺探行为,进而筛选合适的刺探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参数作为评判茶树抗感性指标,遂比较紫鹃、宁波黄金芽和黄观音等11个国家级和特色茶树良种对该叶蝉抗感性,并解析茶树抗感性与主... 为深入探讨假眼小绿叶蝉在茶树上的刺探行为,进而筛选合适的刺探电位(electrical penetration graph,EPG)参数作为评判茶树抗感性指标,遂比较紫鹃、宁波黄金芽和黄观音等11个国家级和特色茶树良种对该叶蝉抗感性,并解析茶树抗感性与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关性。使用刺探电位仪检测了该叶蝉在这11个茶树品种上的多种刺探行为及其参数、以聚类分析等方法解析各品种上EPG参数而判断每品种对于叶蝉的抗感性;再以HPLC检测茶叶主要成分,分析抗感性与化学成分的关联程度。结果如下:(1)进一步明确了代表该叶蝉在茶树上取食行为的7种EPG波形及其可能的生物学意义,即Np、A、S、C、E、F和R波,解析了各种波形的特征和出现规则,认为E波、F波以及未确定生物学意义的R波是抗性相关波。(2)在5h测试期间,叶蝉在黄观音和龙井43品种上的刺探次数最多,紫鹃、宁波黄金芽和金观音上的次之,铁观音和安吉白茶上的最少;E波平均持续时间在铁观音和黄牡丹上最长,乌牛早和安吉白茶上次之,紫鹃上最短;F波平均持续时间在黄观音上最长,紫鹃、龙井43和宁波黄金芽上次之,金观音上最短。(3)以刺探次数、韧皮部取食波E波历期、韧皮部取食困难波F波历期为指标,将11个品种聚为2类,即第Ⅰ类:安吉白茶、乌牛早、紫牡丹、中茶108、黄牡丹和铁观音;第Ⅱ类为黄观音、龙井43、紫鹃、宁波黄金芽和金观音;抗性强弱为:第Ⅱ类>第Ⅰ类。(4)从感性至抗性品种,儿茶素类含量明显升高,且儿茶素总量与E波历期显著负相关(P$0.05);咖啡碱、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皆未与E波、F波历期明显相关。认为:E波和F波历期以及刺探次数可作为茶树抗感性的主要参数;R波可能与韧皮部取食抗性相关;儿茶素类是抗性相关物质。研究可为深入探讨茶树抗虫机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茶树 取食行为 EPg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HYSPLIT模型分析茶园假眼小绿叶蝉迁飞扩散行为
2
作者 高冬梅 皇甫佳一 郭萧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3-599,共7页
【目的】明确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迁飞扩散行为特征,揭示影响其种群迁飞扩散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系留气球悬挂诱虫黄板诱捕不同朝向、不同高度假眼小绿叶蝉,通过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和气象数据,分析模拟假眼小... 【目的】明确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the)]迁飞扩散行为特征,揭示影响其种群迁飞扩散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系留气球悬挂诱虫黄板诱捕不同朝向、不同高度假眼小绿叶蝉,通过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和气象数据,分析模拟假眼小绿叶蝉迁飞扩散行为。通过田间虫口调查,结合种群密度与扩散系数分析,明确推动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布转化的驱动因素。【结果】假眼小绿叶蝉最高飞行高度为8 m,2~8 m高度内,随高度增加,假眼小绿叶蝉数量逐步下降。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迁飞轨迹只与迁飞时间有关,高度对其迁飞轨迹与直线扩散距离没有影响。此外,HYSPLIT-4气流动力模型分析结果还表明,假眼小绿叶蝉24 h直线迁飞距离为35.70~178.10 km。种群密度与扩散系数分析表明,假眼小绿叶蝉有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两种分布型,迁飞和扩散是导致两种分布型转化的重要因素。【结论】借助气流,假眼小绿叶蝉可以实现区域性的迁飞。在种群密度驱动下,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分布存在聚集分布和随机分布的转化,也促使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发生田间扩散和区域性迁飞。因此,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控应以主要防治区为中心,向外扩展200 km的范围内开展统防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迁飞 HYSPLIT模型 分布型 茶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应答茶小绿叶蝉为害的蛋白质组分析
3
作者 王芬 喻佩 +3 位作者 翟媛 李传刚 罗思妤 裴会敏 《福建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79-1188,共10页
【目的】探明都匀毛尖本地种茶树响应茶小绿叶蝉为害相关的蛋白质。【方法】以被茶小绿叶蝉侵染0、12、24、36、48 h的都匀毛尖本地种茶树叶片为材料,利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TMT)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茶小... 【目的】探明都匀毛尖本地种茶树响应茶小绿叶蝉为害相关的蛋白质。【方法】以被茶小绿叶蝉侵染0、12、24、36、48 h的都匀毛尖本地种茶树叶片为材料,利用串联质谱标签(tandem mass tag,TMT)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对茶小绿叶蝉侵染茶树叶片后的蛋白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共鉴定出2893个蛋白质,0 h与12 h、24 h、36 h、48 h之间分别有0、1、848、849个差异蛋白质,共有2622个蛋白质被注释,其中2360个蛋白注释到GO数据库,1232个注释到KEGG数据库。GO和KEGG分析表明茶小绿叶蝉侵染茶树时可能通过差异蛋白质4-二磷酸胞基-2-c-甲基-d-赤藓糖醇激酶、法尼基二磷酸合成酶、香叶基二磷酸合成酶、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合成酶、过氧化物酶、果胶酯酶、丙二烯氧化环化酶、倍半萜类、三萜类、单萜类、二萜类化合物以及倍半萜和三萜生物合成途径、萜类骨架生物合成途径和单萜生物合成途径来抵御害虫的侵染。【结论】筛选出4个差异蛋白质(4-二磷酸胞基-2-c-甲基-d-赤藓糖醇激酶、法尼基二磷酸合成酶、香叶基二磷酸合成酶和香叶基香叶基二磷酸合成酶)和萜类化合物可能在应答防御小绿叶蝉侵害时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揭示茶树应答茶小绿叶蝉为害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茶小绿叶蝉 蛋白质组 TMT 差异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I基因全长序列的假眼小绿叶蝉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周宁宁 王梦馨 +3 位作者 崔林 潘铖 张新亭 韩宝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6879-6889,共11页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the)是我国大陆茶区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茶树害虫,其种群世代重叠严重,数量大。从我国13个主要产茶省份各选出一个重点产茶县(市),采集假眼小绿叶蝉标本,首次扩增得到其线粒体CO I基因全长序列,并以此...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the)是我国大陆茶区分布最广、为害最重的茶树害虫,其种群世代重叠严重,数量大。从我国13个主要产茶省份各选出一个重点产茶县(市),采集假眼小绿叶蝉标本,首次扩增得到其线粒体CO I基因全长序列,并以此探讨了假眼小绿叶蝉13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分子变异、遗传分化程度及基因流水平。在13个地理种群中共得到了176条CO I基因序列,发现了113个变异位点,形成了105个CO I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性Hd为0.9720,种群内单倍型多样性在0.804—1.000范围内,总群体和各种群的Tajima's D检验结果均不显著,说明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进化符合中性模型,种群数量较为稳定。AMOVA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Mantel检验显示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总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03652,固定系数Fst为0.10876,基因流Nm为4.097,表明地理种群间存在较频繁的基因交流,遗传差异较小。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省际之间频繁的茶树鲜叶贩运、异地茶苗的大批量调拨等因素促进了假眼小绿叶蝉的长距离迁移,加强了不同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线粒体COI 遗传分化 基因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茶小绿叶蝉抗药性的地区差异 被引量:77
5
作者 庄家祥 傅建炜 +2 位作者 苏庆泉 李建宇 占志雄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4-158,共5页
采用浸梢法测定茶小绿叶蝉对8种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福建省不同地区茶小绿叶蝉对5种杀虫剂的药剂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联苯菊酯、溴虫腈、三氟氯氰菊酯、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噻嗪酮、杀螟丹等药剂对小绿叶蝉均有较高的毒... 采用浸梢法测定茶小绿叶蝉对8种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福建省不同地区茶小绿叶蝉对5种杀虫剂的药剂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联苯菊酯、溴虫腈、三氟氯氰菊酯、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噻嗪酮、杀螟丹等药剂对小绿叶蝉均有较高的毒力,不同地区小绿叶蝉对药剂的抗性水平不同。福安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啶虫脒已经产生了高抗水平,抗性倍数分别达44.1和97.4倍,对吡虫啉达中抗水平,抗性倍数为11.8倍;北峰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杀螟丹的抗性水平为中抗,抗性倍数为16.4倍;武夷山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啶虫脒已经产生了高抗水平,抗性倍数为52.3倍。不同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溴虫腈表现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小绿叶蝉 药剂敏感性 地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监测及不同地区的敏感性差异 被引量:18
6
作者 李建宇 史梦竹 +4 位作者 傅建炜 游泳 郑丽祯 林涛 杨小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89-992,共4页
采用浸叶法连续3年(2013-2015年)监测了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抗性情况,并于2014年测定福州晋安宦溪、南平建瓯东峰、泉州安溪金谷和宁德蕉城霍童等茶主产区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两种联苯菊酯和啶虫脒的抗性... 采用浸叶法连续3年(2013-2015年)监测了福州市晋安区宦溪镇茶园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抗性情况,并于2014年测定福州晋安宦溪、南平建瓯东峰、泉州安溪金谷和宁德蕉城霍童等茶主产区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两种联苯菊酯和啶虫脒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与2013年相比,2014年宦溪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的抗性增加2.7倍,2015年的抗性则增加了8.6倍,抗性增加的速度较快。不同地区茶园的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和啶虫脒的药剂敏感性显著不同,宦溪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和啶虫脒为低抗水平;金谷种群对联苯菊酯为中抗水平,而对啶虫脒为低抗水平;霍童种群对联苯菊酯为高抗水平,对啶虫脒为低抗水平;而东峰镇的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和啶虫脒均为高抗水平。因此,如果继续大量使用联苯菊酯和啶虫脒,抗性还将会进一步上升,应交替使用不同类型杀虫剂,确保防治效果,延缓假眼小绿叶蝉抗性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联苯菊酯 啶虫脒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虫生真菌高毒菌株的筛选及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31
7
作者 展茂魁 何玲敏 +2 位作者 陈名 王滨 李增智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6,共6页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spp.是我国最重要的茶树害虫,几乎对所有化学农药都产生了很高的抗药性,亟需开发经济有效的生物农药。本研究通过对从茶小绿叶蝉上分离的1株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us和4株自其它叶蝉上分离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spp.是我国最重要的茶树害虫,几乎对所有化学农药都产生了很高的抗药性,亟需开发经济有效的生物农药。本研究通过对从茶小绿叶蝉上分离的1株爪哇棒束孢Isaria javanicus和4株自其它叶蝉上分离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的胞外蛋白酶活性测定,初选出活性较高的爪哇棒束孢和两株球孢白僵菌;对假眼小绿叶蝉低龄若虫的生物测定结果显示,爪哇棒束孢毒力最强,分别比两株球孢白僵菌高2.33~7.26倍和6.08~27.26倍,在1×108孢子mL 1浓度条件下第13 d的致死率达100%,LT50为5.9 d。通过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使用爪哇棒束孢菌株配制的IJOD-1悬乳剂以7.5×1013孢子hm 2的剂量常量喷施,对假眼小绿叶蝉虫口的防治效果在第11 d时为50.32%;第25 d时追加1次放菌,在第55 d时的防治效果达68.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爪哇棒束孢 球孢白僵菌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研究 被引量:48
8
作者 曾莉 王平盛 许玫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0-93,共4页
对茶树抗虫性鉴定的方法、结果以及抗虫性品种的形态特征和生化成分存在的差异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 。
关键词 茶树 假眼小绿叶蝉 抗性 抗病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主要茶树品种间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及其抗虫性比较 被引量:28
9
作者 毛迎新 邹武 +1 位作者 马新华 林乃铨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19,共4页
通过比较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毛蟹、黄棪、铁观音、肉桂)之间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 the)的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之间抗假眼小绿叶蝉的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肉桂和铁观音品种对... 通过比较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毛蟹、黄棪、铁观音、肉桂)之间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 the)的种群数量动态,结果表明:福建6个主要茶树品种之间抗假眼小绿叶蝉的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肉桂和铁观音品种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抗性较强。进一步分析该6个茶树品种主要生化成分含量与叶蝉种群数量的关系,发现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数量与各品种茶梢中的没食子儿茶精(gallo catechin,G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咖啡碱的含量呈负相关。这说明GC和咖啡碱是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的重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品种 假眼小绿叶蝉 种群动态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抗药性比较 被引量:42
10
作者 王念武 徐金汉 +3 位作者 陈峥 翁慧 张灵玲 关雄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9-173,共5页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vitis(Gothe))是我国茶区的主要害虫.本文采用药膜法测定了14种杀虫剂对该虫相对敏感种群的毒力基线,比较了6种常用农药在不同茶园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茶园施药水平的提高,其LC50值和抗药性逐渐增强,对新型药...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vitis(Gothe))是我国茶区的主要害虫.本文采用药膜法测定了14种杀虫剂对该虫相对敏感种群的毒力基线,比较了6种常用农药在不同茶园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茶园施药水平的提高,其LC50值和抗药性逐渐增强,对新型药剂阿克泰的抗性倍数增幅最大,增长了2.2-13.3倍,而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则增幅最小,增长了1.5-3.4倍.毒力基线测定结果表明:敌敌畏的LC50值为310.5990mg·L-1,毒力最低;阿克泰的LC50值为1.2029mg·L-1,毒力最高,相对敌敌畏的毒力为258.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假眼小绿叶蝉 抗药性 害虫 药膜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徐金汉 王念武 +1 位作者 张灵玲 关雄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利用网罩法测定了假眼小绿叶蝉不同虫口密度对茶鲜叶产量及受害指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虫口密度与茶鲜叶经济损失率线性回归方程。根据目前茶叶的生产情况,制定了绿茶和乌龙茶不同茶区、茶季、茶鲜叶价格水平下假眼小绿叶蝉... 利用网罩法测定了假眼小绿叶蝉不同虫口密度对茶鲜叶产量及受害指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虫口密度与茶鲜叶经济损失率线性回归方程。根据目前茶叶的生产情况,制定了绿茶和乌龙茶不同茶区、茶季、茶鲜叶价格水平下假眼小绿叶蝉相应的防治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防治指标 茶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假眼小绿叶蝉抗联苯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解毒酶活性及增效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建宇 史梦竹 +2 位作者 傅建炜 王婷 张志康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3-329,共7页
为了明确茶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对联苯菊酯代谢抗性相关的解毒酶,本研究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比较了假眼小绿叶蝉抗联苯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的3种解毒酶活性差异,并分析了3种增效剂对联苯菊酯的增效作用。解毒酶活... 为了明确茶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对联苯菊酯代谢抗性相关的解毒酶,本研究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生化分析方法,比较了假眼小绿叶蝉抗联苯菊酯品系和敏感品系的3种解毒酶活性差异,并分析了3种增效剂对联苯菊酯的增效作用。解毒酶活性测定表明,茶假眼小绿叶蝉抗联苯菊酯品系羧酸酯酶(Car E)、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O-脱甲基(PN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比活力都高于敏感品系,3种解毒酶活性分别为敏感品系的2.09倍、4.34倍和1.59倍。增效剂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在茶假眼小绿叶蝉敏感品系中的增效比分别为1.04、1.09、1.00,而在联苯菊酯抗性品系中的增效比分别为1.80、7.97、1.03。上述结果证明,羧酸酯酶和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活性的增强在茶假眼小绿叶蝉对联苯菊酯的抗性产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假眼小绿叶蝉 联苯菊酯 抗性 解毒酶 增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模式下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动态的调查 被引量:27
13
作者 汪云刚 李良静 +4 位作者 冉隆珣 玉香甩 吴文伟 韩宝瑜 李忠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3-415,共3页
2007~2008年,以云南西双版纳高山茶区不同种植模式茶园为基地,对茶树种质资源圊中自然生长的茶园、芒果一茶间作茶园、胶一茶问作茶园、纯茶园中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的茶园中假眼小绿叶... 2007~2008年,以云南西双版纳高山茶区不同种植模式茶园为基地,对茶树种质资源圊中自然生长的茶园、芒果一茶间作茶园、胶一茶问作茶园、纯茶园中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的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差异显著;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均呈双峰型,即每年有2次虫口高峰,第1个高峰期为5—6月,第2个高峰期为10一11月;且无明显的越冬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多样化种植模式 假眼小绿叶蝉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海拔高度茶园中2种害虫与其天敌间的数量和空间关系 被引量:18
14
作者 毕守东 柯胜兵 +6 位作者 徐劲峰 周夏芝 邹运鼎 党凤花 禹坤 赵学娟 施晓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5-464,共10页
用灰色系统分析法和生态位分析法对安徽省潜山县高、中、低3种海拔茶园中2种主要害虫与其天敌在数量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进行研讨,经综合排序得出:低海拔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天敌是锥腹肖蛸、茶色新圆蛛和鞍型花蟹蛛,中海拔茶园为八... 用灰色系统分析法和生态位分析法对安徽省潜山县高、中、低3种海拔茶园中2种主要害虫与其天敌在数量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进行研讨,经综合排序得出:低海拔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主要天敌是锥腹肖蛸、茶色新圆蛛和鞍型花蟹蛛,中海拔茶园为八点球腹蛛、锥腹肖蛸和鞍型花蟹蛛,高海拔茶园为锥腹肖蛸、茶色新圆蛛和草间小黒蛛。低海拔茶园柑橘粉虱的主要天敌是八点球腹蛛、茶色新圆蛛和异色瓢虫,中海拔茶园为鞍型花蟹蛛、八点球腹蛛和茶色新圆蛛,高海拔茶园为锥腹肖蛸、八点球腹蛛和斑管巢蛛。上述几种天敌与2种主要害虫在数量和空间上有显著的追随关系。不同海拔高度茶园中2种主要害虫的主要天敌种类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海拔 茶园 假眼小绿叶蝉 柑橘粉虱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宫漏斗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功能反应 被引量:16
15
作者 赵冬香 陈宗懋 程家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共3页
室内试验表明 ,迷宫漏斗蛛雌、雄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HollingⅡ型反应 ,迷宫漏斗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控制能力雌蛛大于雄蛛。捕食量上限雌蛛为 2 95 3头 ,雄蛛为 12 0 7头 。
关键词 迷宫漏斗蛛 假眼小绿叶蝉 捕食功能反应 茶叶害虫 天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tDNACOI的假眼小绿叶蝉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付建玉 李乐 +2 位作者 袁志军 唐美君 肖强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1-608,共8页
克隆测定了12个茶树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种群84个样本和5个叶蝉近缘种外群62个虫体的线粒体DNA COI基因序列片段,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序列同源性、遗传结构及系统进化关系.发现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种群间的遗传... 克隆测定了12个茶树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种群84个样本和5个叶蝉近缘种外群62个虫体的线粒体DNA COI基因序列片段,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序列同源性、遗传结构及系统进化关系.发现我国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5%-1.2%,远小于昆虫物种2%的界限,未呈现明显遗传分化,ML分子系统树也显示其种群个体呈平行分布.假眼小绿叶蝉与几种外群叶蝉的遗传距离在14.8%-24.5%之间,依次为葡萄小绿叶蝉〈葡萄二星叶蝉〈桃一点斑叶蝉,说明它与葡萄小绿叶蝉亲缘关系最近,与系统进化树的聚类结果一致.本研究首次通过mtCOI基因序列分析,揭示了假眼小绿叶蝉遗传结构及它与近缘种叶蝉的系统进化关系,为解释它在茶园的起源及适应机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mtDNACOI 遗传距离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蜡蚧轮枝菌和缨小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协同控制作用 被引量:14
17
作者 郑珊珊 姜荣良 +2 位作者 田麟 林成辉 王联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82-287,共6页
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的寄生蜂缨小蜂(Schizophragma parvulas)和寄生真菌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时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单独进行控制时(在一个世代内按每株放雌蜂3... 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的寄生蜂缨小蜂(Schizophragma parvulas)和寄生真菌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时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单独进行控制时(在一个世代内按每株放雌蜂3头的密度释放缨小蜂,或按5×107孢子/mL施菌2次),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52.7%和50.9%,但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仍然高于1,表明单独使用寄生蜂缨小和寄生真菌蜡蚧轮枝菌不能有效控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增长;缨小蜂和蜡蚧轮枝菌联合使用,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达82.9%和90.8%,且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低于1,表明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眼小绿叶蝉 缨小蜂 蜡蚧轮枝菌 协同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抗假眼小绿叶蝉的叶片解剖特征 被引量:18
18
作者 黄亚辉 张觉晚 +2 位作者 张贻礼 杨阳 王沅江 《茶叶科学》 CAS CSCD 1998年第1期35-38,共4页
虫口密度田间调查和室内水培试验调查表明.茶树品种间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显微观测和数理统计分析表明.茶树叶片栅栏组织厚度(x1)、海绵组织厚度(x3)、主脉下方表皮厚度(x3)和主脉下方厚角组织厚度(x4)与假... 虫口密度田间调查和室内水培试验调查表明.茶树品种间对假眼小绿叶蝉抗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显微观测和数理统计分析表明.茶树叶片栅栏组织厚度(x1)、海绵组织厚度(x3)、主脉下方表皮厚度(x3)和主脉下方厚角组织厚度(x4)与假眼小绿叶蝉的虫口密度(y)呈极显著负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752.67-7.50x1-17.94x2+14.27x3-14.60x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抗虫性 假眼小绿叶蝉 叶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杀虫剂对圆果大赤螨毒力及其对假眼小绿叶蝉捕食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曾兆华 周喆 +2 位作者 魏智娟 陈少波 尤民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7-152,共6页
测定了印楝素、吡虫啉、赛丹、天王星和敌敌畏5种杀虫剂对圆果大赤螨的毒力,及其对茶假眼小绿叶蝉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素和吡虫啉对圆果大赤螨的毒性和捕食功能影响较小,其它3种农药影响较大;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圆果大赤螨功... 测定了印楝素、吡虫啉、赛丹、天王星和敌敌畏5种杀虫剂对圆果大赤螨的毒力,及其对茶假眼小绿叶蝉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印楝素和吡虫啉对圆果大赤螨的毒性和捕食功能影响较小,其它3种农药影响较大;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圆果大赤螨功能反应模型的基本结构没有改变,但影响到了模型的各项参数,药剂处理后圆果大赤螨最大日捕食量降低,处理猎物的时间延长,捕食速率和寻找效应减弱,说明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天敌圆果大赤螨的捕食作用存在着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果大赤螨 假眼小绿叶蝉 捕食作用 杀虫剂 亚致死效应 生态毒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主要茶区茶小绿叶蝉种名的存疑与鉴别 被引量:16
20
作者 施龙清 林美珍 +3 位作者 陈李林 林美强 VASSEUR Liette 尤民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6-459,共4页
于2012和2013年在福建省闽北、闽南和闽中等茶区采集茶小绿叶蝉标本,同时结合2006-2008年在武夷山茶区采集的标本,进行物种形态鉴定.先后共鉴定514头雄性茶小绿叶蝉成虫,结果均为小贯小绿叶蝉,所有鉴定标本中未发现假眼小绿叶蝉.因此,... 于2012和2013年在福建省闽北、闽南和闽中等茶区采集茶小绿叶蝉标本,同时结合2006-2008年在武夷山茶区采集的标本,进行物种形态鉴定.先后共鉴定514头雄性茶小绿叶蝉成虫,结果均为小贯小绿叶蝉,所有鉴定标本中未发现假眼小绿叶蝉.因此,笔者对福建省乃至全国各茶区的茶小绿叶蝉种名的归属问题提出质疑,并同意秦道正等(2014)提出的我国茶树小绿叶蝉种类仍需深入探究的观点,建议在全国各茶区展开大范围的茶小绿叶蝉种类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名 假眼小绿叶蝉 小贯小绿叶蝉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