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虚拟仪器的E-Gas性能测试系统设计
1
作者 李刚 周求湛 +2 位作者 张贺彬 张苑 俞敬 《电子测量技术》 2008年第10期83-86,共4页
针对传统仪器在电子节气门(E-Gas)性能测试中存在的不能自定义和灵活性差等不足,本文将虚拟仪器技术引入到E-Gas性能测试中,开发了基于虚拟仪器的E-Gas性能测试系统。本系统灵活地运用了PID控制策略和虚拟仪器开发软件,实现了E-Gas任意... 针对传统仪器在电子节气门(E-Gas)性能测试中存在的不能自定义和灵活性差等不足,本文将虚拟仪器技术引入到E-Gas性能测试中,开发了基于虚拟仪器的E-Gas性能测试系统。本系统灵活地运用了PID控制策略和虚拟仪器开发软件,实现了E-Gas任意开度的高速控制和切换。实际的E-Gas产品测试证明,通过调节PID算法的参数,系统可以对不同的E-Gas产品完成开度全开时间参数、全闭时间参数、任意位置时间参数和冲击性能的测试,测试的时间精度可达0.1ms。系统运行稳定,使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仪器系统 变参数PID算法 e-gas开度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电站二次设备全向巡检机器人精确定位与作业辨识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杰 董林杰 +2 位作者 汤小兵 张文彬 王兴松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34-243,共10页
通过巡检机器人进行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监测是提升电力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保障电力工程设备的安全运行。文中开发了一种用于变电站二次设备自动化巡检的Mecanum轮式全向移动机器人,其具备自主导航定位与作业辨识的能... 通过巡检机器人进行变电站二次设备的监测是提升电力设备自动化、智能化管理的重要方式,有利于保障电力工程设备的安全运行。文中开发了一种用于变电站二次设备自动化巡检的Mecanum轮式全向移动机器人,其具备自主导航定位与作业辨识的能力,可极大提升设备巡检效率及保护压板状态识别准确性。通过Mecanum轮的驱动方式实现巡检机器人在狭窄作业环境下的灵活运动与姿态调整,通过多轨道升降平台实现对350~1 800 mm高度范围内的二次设备及压板的图像采集与状态辨识。机器人采用基于激光雷达的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SLAM)导航方法进行自主定位导航,并结合基于视觉的路径提取与跟踪算法进行姿态位置修正,实现在待测点位置的精确定位。同时,提出了基于颜色辨识的图像排列与状态辨识方法,针对二次设备保护压板连通状态进行识别和判断。实验结果表明,研制的变电站二次设备巡检机器人可以实现自主导航与位置精确定位,在路径跟踪过程中最大偏角和偏距分别为±3°和±8 mm。结合机器视觉与颜色辨识的压板辨识方法可以准确识别压板状态,识别准确率大于95.80%,有助于提升机器人自动化的电力巡检作业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巡检 压板状态辨识 巡检机器人 导航与定位 路径跟踪 机器人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结构振动主动控制中传感器/执行器位置优化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永 董卓敏 +1 位作者 李红征 孙德敏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9-35,共7页
从二维柔性板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出发 ,采用一种基于能量的传感器 /执行器的最优配置策略。使用该准则可以很自然地研究整个动态模型的可控性和可观性 ,进而确定传感器和执行器的位置。
关键词 柔性结构 振动控制 传感器/执行器 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板压电作动器的优化位置与主动控制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潘继 陈龙祥 蔡国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7-120,共4页
对柔性悬臂板主动控制中作动器的优化位置进行研究,其中作动器采用压电形式,优化算法采用粒子群方法,指标函数采用基于能量的可控Gramian优化配置准则。仿真和实验结果显示,粒子群优化算法能够有效地对作动器的优化位置进行计算,尤其适... 对柔性悬臂板主动控制中作动器的优化位置进行研究,其中作动器采用压电形式,优化算法采用粒子群方法,指标函数采用基于能量的可控Gramian优化配置准则。仿真和实验结果显示,粒子群优化算法能够有效地对作动器的优化位置进行计算,尤其适用于多个作动器的位置优化问题,基于作动器最优位置的控制设计能够取得良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悬臂板 压电作动器 优化位置 粒子群算法 控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热器芯子自动装配机的研究与开发 被引量:1
5
作者 陆宝春 丁武学 +1 位作者 路建萍 张世琪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812-814,825,共4页
提出了管片式散热器芯子自动装配中的自动分片原理和方法。基于可编程序控制器和位置控制脉冲单元的主从控制,研制了散热器芯子自动装配机。样机运行表明:基本解决了国内芯子装配自动化的技术难题。
关键词 散热器 自动分片 可编程序控制器 装配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吸式水稻排种器吸种动力学过程模拟及参数优化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湛 田春杰 +1 位作者 吴亚芳 黄贺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8-44,共7页
准确控制盘吸式排种器的吸种位置是提高水稻育秧播种精度的关键因素,吸盘的吸种位置能够根据种盘内籽粒数量的变化进行自适应调节则是稳定排种器连续作业性能的重要保证。该文通过多球拟合建立了2种椭球体水稻籽粒模型,采用标准k–ε湍... 准确控制盘吸式排种器的吸种位置是提高水稻育秧播种精度的关键因素,吸盘的吸种位置能够根据种盘内籽粒数量的变化进行自适应调节则是稳定排种器连续作业性能的重要保证。该文通过多球拟合建立了2种椭球体水稻籽粒模型,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Euler气固两相流模型进行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离散元(CFD-DEM)耦合,完成了排种器的吸种动力学过程仿真。根据籽粒的空间分布特点,采用均匀分布模型和矩估计法计算了籽粒的空间分布范围和离散系数,获取了垂直往复振动激励下的籽粒离散运动状态和稳定特性,确定了理想的种层厚度范围。以能够有效吸附籽粒为条件,仿真获取了不同种层厚度下的临界吸种位置,分析了吸种距离的变化规律、籽粒形状对吸种性能的影响以及造成漏吸和重吸的原因。受到籽粒相互碰撞挤压等因素影响,CFD-DEM仿真获取的吸种距离小于静止状态下的籽粒吸附临界距离,考虑到实际振动种盘内种群运动的随机性更强,提出在仿真获取的临界吸种位置基础上,适当降低调节距离以提高吸盘的整体吸种性能。结合振动种盘内种层厚度的实时监测技术,以PLC为控制器设计了排种器吸种位置的自动控制装置,并在排种器性能试验台上以压差、吸种位置调节距离、种盘振动频率、种层厚度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通过对吸种合格率的数学回归建模和优化得到:当吸孔直径为2.5 mm、种盘振幅为4.0 mm时,理想的压差为4.4 k Pa、种盘振动频率为10.6 Hz、吸种位置调节距离为2.7 mm。根据优化结果进行吸种性能试验,当种层厚度在15~25 mm范围变化时,排种器的吸种合格率达到94.5%。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盘吸式排种器的自动化水平和连续作业性能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化 优化 模型 育秧排种器 盘吸式 EDEM-CFD耦合 吸种位置 控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极板打包生产线精确位置控制中的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沈勇 黄程凯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6-100,共5页
针对生产线工作台的频繁升降和传送链上的工作位置快速准确定位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以S7-300系列PLC为控制核心,Y系列交流异步电动机为驱动电动机,G120(或M440)变频器为驱动装置,光电编码器为电动机速度反馈和位置反馈测量元件的设计... 针对生产线工作台的频繁升降和传送链上的工作位置快速准确定位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以S7-300系列PLC为控制核心,Y系列交流异步电动机为驱动电动机,G120(或M440)变频器为驱动装置,光电编码器为电动机速度反馈和位置反馈测量元件的设计和实施方案。PLC在完成逻辑控制的同时,实现驱动系统位置环的计算与控制和铜极板打包生产线工作台的频繁升降和传送链位置的快速准确定位,为生产线各控制单元的顺利运行提供了较好的保证,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也为同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系列电动机 位置控制 铜极板打包生产线 变频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变量串级PID板球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9
8
作者 周树道 张阳春 王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454-1458,共5页
传统单级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 control,PID)控制只适用于单一变量的简单线性对象,不适用于板球系统这种复杂的多变量、非线性系统。基于对板球系统物理模型研究,提出一种基于串级PID的板球控制系统,小球的位... 传统单级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 control,PID)控制只适用于单一变量的简单线性对象,不适用于板球系统这种复杂的多变量、非线性系统。基于对板球系统物理模型研究,提出一种基于串级PID的板球控制系统,小球的位置和速度同时作为反馈量,实现对两个变量的同时控制,并设计了板球系统硬件结构,进行了实际验证。测试表明,所提出的板球控制系统调节时间短、超调量小、误差小,且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球系统 电阻屏 位置检测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 串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合金压气机盘锻件纵断面中铌分布的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海舟 李美玲 庄景云 《中国工程科学》 2011年第10期19-27,共9页
采用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技术系统研究了GH169高温合金压气机盘纵断面不同部位铌分布的规律。以所得到的与样品原位置相对应的数以万计原始信号系统解析为基础,进而获得压气机盘锻件的纵断面不同部位铌的定量统计分布信息以及加工工艺... 采用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技术系统研究了GH169高温合金压气机盘纵断面不同部位铌分布的规律。以所得到的与样品原位置相对应的数以万计原始信号系统解析为基础,进而获得压气机盘锻件的纵断面不同部位铌的定量统计分布信息以及加工工艺过程中铌的迁移规律。准确计算判定了盘纵断面不同部位铌的最大偏析度,提出了95%置信度时中位值置信扩展率,即统计偏析度(S)新参数,用以表征铌在压气机盘中分布的均匀度;提出了所有数据在特定含量区间(C0±R)的频度(权重)比率,即统计符合度(F)新参数,用以表征预设质量控制区间铌含量的一致性的概率。采用原位统计分布分析的表征方法,准确定量地评定了高温合金压气机盘件纵断面不同部位铌的分布均匀度和符合度,为加工后盘件的质量控制评估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统计分布分析表征技术 高温合金压气机盘 统计偏析度 统计符合度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热器芯子自动装配机的研制及其控制特点
10
作者 陆宝春 路建萍 +1 位作者 丁武学 张世琪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4-19,共6页
通过散热器芯子结构及装配工艺的分析,提出了管片式散热器芯子自动装配中的自动分片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可编程序控制器和位置控制脉冲单元的主从控制,研制了散热器芯子自动装配机。样机运行表明:基本解决了芯子装配自动化... 通过散热器芯子结构及装配工艺的分析,提出了管片式散热器芯子自动装配中的自动分片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可编程序控制器和位置控制脉冲单元的主从控制,研制了散热器芯子自动装配机。样机运行表明:基本解决了芯子装配自动化的技术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热器 串片机 自动分片 芯子装配 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板的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研究
11
作者 柳波 黄杰 陆江斌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75,共4页
基于CRTSⅡ型轨道板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调整,针对手动调整器耗时、自动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设计了一套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介绍了控制系统的原理和调整过程中的稳定性,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稳态误差,并采用PI... 基于CRTSⅡ型轨道板在高度方向上的位置调整,针对手动调整器耗时、自动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设计了一套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介绍了控制系统的原理和调整过程中的稳定性,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和稳态误差,并采用PID调节器对系统进行校正,且使用Ziegler-Nichols方法整定计算出PID参数,最后运用Simulink软件工具箱对系统进行动态仿真研究。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证明了带PID调节器的电液比例位置控制系统是可行的,其控制的精度、稳定性和响应性均能满足实际施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TSⅡ型轨道板位置调整 电液比例位置控制 数学建模 动态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视觉的全自动下心盘螺栓拧紧机设计 被引量:5
12
作者 刘兵 杨润刚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01-105,共5页
针对铁路货车下心盘螺栓拧紧过程需两名员工手动操作悬臂吊及拧紧机完成拧紧轴套筒与待拧紧螺栓的对位,并由人工卡紧及卸载螺母反力机构,导致人力投入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全自动下心盘螺栓拧紧机。通过自动识... 针对铁路货车下心盘螺栓拧紧过程需两名员工手动操作悬臂吊及拧紧机完成拧紧轴套筒与待拧紧螺栓的对位,并由人工卡紧及卸载螺母反力机构,导致人力投入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全自动下心盘螺栓拧紧机。通过自动识别螺栓位置及转向架型号、自动对位拧紧、自动卡紧和卸载反力机构,实现下心盘螺栓拧紧过程的无人化操作,大大提升了下心盘螺栓拧紧的作业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心盘 机器视觉 自动定位 反力机构 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船舶合拢精度控制
13
作者 戴雨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31-33,共3页
为减少船体的合拢修整率水平,在缩短维修周期的同时,提高主机设备对船舶元件的控制效率,针对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船舶合拢精度控制方法展开研究。通过总组前准备工作,对堆锥垫板的错位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完成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船舶建... 为减少船体的合拢修整率水平,在缩短维修周期的同时,提高主机设备对船舶元件的控制效率,针对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船舶合拢精度控制方法展开研究。通过总组前准备工作,对堆锥垫板的错位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完成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船舶建造特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设置精度控制管理体系,按照精度定位基准的实践需求,确定最终的合拢搭载条件,实现船舶合拢精度控制方法的顺利应用。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总组式控制策略相比,合拢精度控制方法能够较好控制船舶元件的周期性维修时间,实现对船体合拢修整率水平的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合拢精度 修整率 维修周期 垫板错位 控制管理 定位基准 搭载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