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坡耕地红壤剖面磷的储存容量及其流失风险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欢 樊慧琳 +1 位作者 张佳敏 王艳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9,共12页
基于土壤磷储存容量的变化差异,准确评估与判断坡耕旱地与稻田红壤磷的剖面流失风险。以江西鹰潭孙家典型红壤小流域内位于坡上(T)、坡中(M)及坡下(B)的花生旱地(PU)及稻田(PF)各发生层土壤为对象,分析了各发生层土壤全磷(TP)、有效磷(O... 基于土壤磷储存容量的变化差异,准确评估与判断坡耕旱地与稻田红壤磷的剖面流失风险。以江西鹰潭孙家典型红壤小流域内位于坡上(T)、坡中(M)及坡下(B)的花生旱地(PU)及稻田(PF)各发生层土壤为对象,分析了各发生层土壤全磷(TP)、有效磷(Olsen-P)、磷饱和率(PSR)、磷吸持指数(phosphorussorptionindex,PSI)及磷储存容量(Soil phosphorus storage capacity,SPSC)随剖面的变化特征及差异,估测了坡耕地红壤磷的剖面流失风险,探讨了土壤pH、Eh及容重(BD)等因子对坡耕地红壤发生层SPSC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坡位花生旱地与稻田红壤表层TP、Olsen-P含量均显著高于底层土壤,且稻田红壤TP与Olsen-P的剖面变异显著高于花生旱地剖面。与耕作层(Ap1)相比,花生旱地底层土壤PSI显著增加了33.1%~146%,且随剖面深度增加而缓慢降低;而稻田红壤PSI则随着剖面深度增加而增大。花生旱地与稻田红壤(PF-M除外)PSR均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SPSC变化范围分别为–89.2~298.3 mg·kg^(-1)与^(-1)38.1~101.1mg·kg^(-1)。PU-T与PU-M剖面SPSC均为正值,且随剖面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而PU-B(耕作亚层Ap2除外)剖面的SPSC均为负值。PF-T(氧化还原层Br2除外)、PF-M(Ap1除外)及PF-B剖面各发生层的SPSC均为负值,且随剖面深度增加变化显著。基于SPSC理论对坡耕红壤剖面土壤磷储量及其环境流失风险的评估,花生旱地土壤磷沿剖面及坡位的迁移与运移迹象明显,当土壤Olsen-P>27.6mg·kg^(-1)时,花生旱地剖面土壤磷的流失风险将急剧增加,应及时采取管控措施。稻田红壤剖面各发生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磷流失风险,需立即停止施磷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红壤 土壤磷储存容量 发生层 花生旱地 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DC模型的红壤旱坡花生地N_(2)O排放模拟研究
2
作者 赵黎雯 左继超 +3 位作者 聂小飞 刘士余 肖国滨 郑海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0-311,共12页
为探究DNDC模型在红壤旱坡地N_(2)O排放模拟的适用性,以赣北红壤旱坡花生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常规耕作和轻简化免耕2种处理,连续3年(2019—2021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N_(2)O排放的田间原位观测试验,研究不同耕作处理下N_(2)O排放... 为探究DNDC模型在红壤旱坡地N_(2)O排放模拟的适用性,以赣北红壤旱坡花生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常规耕作和轻简化免耕2种处理,连续3年(2019—2021年)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开展N_(2)O排放的田间原位观测试验,研究不同耕作处理下N_(2)O排放特征及DNDC模型模拟效果。结果表明:DNDC模型对不同耕作处理下0~10 cm土壤温度(相关系数r为0.86~0.87)和作物产量(r为0.90)的模拟效果较好。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花生季因施肥和降雨引起的N_(2)O排放波动变化,也能较好地模拟常规耕作下土壤N_(2)O排放峰,但会在一定程度上低估轻简化免耕的N_(2)O排放峰和排放总量,且模型对16 mm以下的降雨响应较小。土壤pH值、施肥量对红壤旱坡花生地N_(2)O排放的影响最大,降雨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粘粒含量也是影响N_(2)O排放的重要因子。模型模拟2019年不同施肥量下N_(2)O排放总量与花生产量发现,氮肥施用量不能低于76.54 kg/hm^(2),也不宜超过106.78 kg/hm^(2)。研究结果可为红壤坡耕地作物种植优化、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坡花生地 N_(2)O 常规耕作 轻简化免耕 DND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高植物篱笆条件下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发生特征 被引量:21
3
作者 李新平 陈欣 +2 位作者 王兆骞 马琨 张如良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8-374,共7页
研究了红壤坡耕地植物篱笆条件下的水土流失特征、土壤入渗特性及径流量、侵蚀量、侵蚀雨量、降雨量、入渗量的发生特征.结果表明,与大豆单作相比,黄花菜(HemerocalliscitrirnaBaroni)和百喜草(Paspalum.notatumFlugge)植物篱笆的径流... 研究了红壤坡耕地植物篱笆条件下的水土流失特征、土壤入渗特性及径流量、侵蚀量、侵蚀雨量、降雨量、入渗量的发生特征.结果表明,与大豆单作相比,黄花菜(HemerocalliscitrirnaBaroni)和百喜草(Paspalum.notatumFlugge)植物篱笆的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减少10.14~11.56倍和135.34~165.84倍;植物篱笆处理和大豆单作处理的径流量、侵蚀量与可产生侵蚀的降雨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建立了相应的降雨产流、降雨产沙、径流侵蚀回归模型,同时建立了降雨入渗、入渗产流、入渗侵蚀的回归模型.植物篱笆水土保持的本质原因是植物篱笆地下部根系显著改善了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显著增强了土壤的入渗能力,植物篱笆带能在较长的时间内维持较高的土壤入渗量和较大的稳定入渗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高植物篱笆 红壤 坡耕地 水土流失 土壤入渗 径流量 侵蚀量 侵蚀雨量 降雨量 入渗量 回归模型 水土保持 土壤物理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坡耕地综合治理与开发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黄道友 陈桂秋 +1 位作者 王克林 盛良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9-92,共4页
坡耕地是在山区落后的生产力背景下,人口与资源矛盾冲突中出现的产物,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但是,不合理的开垦利用甚至超强度的掠夺式经营,已使坡耕地成为南方红黄壤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以湖南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地分析... 坡耕地是在山区落后的生产力背景下,人口与资源矛盾冲突中出现的产物,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但是,不合理的开垦利用甚至超强度的掠夺式经营,已使坡耕地成为南方红黄壤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以湖南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地分析了坡耕地治理与开发的主要障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近10年的攻关研究成果与治理实践经验,阐明了坡耕地治理与开发应采取的原则和选择的模式,并就治理与开发过程中如何防止水土流失、抗御季节性干旱、提高土壤肥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投资机制与激励机制等技术途径和措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耕地 综合治理开发 水土保持 土壤肥力 农业产业化 投资机制 激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作措施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61
5
作者 袁东海 王兆骞 +2 位作者 陈欣 郭新波 张如良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6-69,共4页
研究了 6种不同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同顺坡农作措施相比 ,其它农作措施均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 ,休闲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4 2 .8% ,减少泥沙流失量 85 .0 2 % ;等高土埂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70 .2 0 % ,... 研究了 6种不同农作措施下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 ,结果表明 :同顺坡农作措施相比 ,其它农作措施均具有明显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 ,休闲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4 2 .8% ,减少泥沙流失量 85 .0 2 % ;等高土埂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70 .2 0 % ,减少泥沙流失量 95 .0 4 % ;水平草带能减少径流流失 3 2 .3 3 % ,减少泥沙流失量 4 5 .88% ;水平沟处理能减少径流流失 4 5 .6% ,减少泥沙流失量 63 % ;等高农作能减少径流流失 5 6.3 3 % ,减少泥沙流失量 87.70 %。等高土埂、等高农作、休闲处理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优于水平草带和水平沟处理 ;泥沙流失除等高土埂和等高农作以外 ,其它处理均是推移质流失量大于悬移质流失量 ;径流流失和泥沙流失主要集中在 5~ 8月份 ,约占全年流失总量的 80 %以上。影响径流和泥沙流失的主要因素为降雨量、降雨侵蚀力、植被覆盖度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农作系统 红壤坡耕地 推移质 悬移质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特征与农作处理对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邱学礼 段宗颜 +1 位作者 胡万里 付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2-85,共4页
通过在云南红壤坡耕地上建造径流小区,研究了自然降雨情况下6种不同农作处理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横坡垄作能有效减缓强降雨对坡耕地的侵蚀,减少径流流失,但不能有效防治长降雨的持续冲刷;顺坡垄作对强降雨和长降雨的侵蚀都不能有... 通过在云南红壤坡耕地上建造径流小区,研究了自然降雨情况下6种不同农作处理的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横坡垄作能有效减缓强降雨对坡耕地的侵蚀,减少径流流失,但不能有效防治长降雨的持续冲刷;顺坡垄作对强降雨和长降雨的侵蚀都不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烤烟的不同生长时期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不同。烤烟生长前期,垄作方式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在烤烟生长进入成熟期后,各处理间的泥沙流失量差异都不显著,各处理的地表植被覆盖率都达到最大化,地表植被覆盖率成为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耕地 农作处理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山区苜蓿地土壤水分和养分变异规律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潘占兵 李生宝 +3 位作者 蔡进军 董立国 王月玲 季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67,共7页
以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3年生、7年生、11年生、19年生,以及7年生上坡、中坡、下坡苜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苜蓿地0—5m土壤干层及土壤养分的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坡位与种植年限均对土壤水分产生影响,上坡苜蓿地0—5m土壤平均含... 以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3年生、7年生、11年生、19年生,以及7年生上坡、中坡、下坡苜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苜蓿地0—5m土壤干层及土壤养分的消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坡位与种植年限均对土壤水分产生影响,上坡苜蓿地0—5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6.34%,显著小于中坡和下坡;不同旱作年限苜蓿地0—5m土壤含水量排序为:3年生>7年生>19年生>11年生;土壤干燥化指数SDI排序为:上坡>中坡>下坡;3年生>7年生>19年生>11年生,土壤干燥化程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待苜蓿老化后土壤水分可以得到恢复,土壤干燥化程度降低,但这一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2)在土壤旱化过程中,随着坡位的下降,苜蓿地0—100cm层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下降。随着苜蓿旱作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全磷、速效磷含量呈下降的趋势;待苜蓿老化严重时,土壤有机质、全氮开始逐渐积累,但仍然处于低水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地 含水量 坡位 干层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王飞 陈安磊 +3 位作者 彭英湘 谢小立 尹春梅 王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2-26,共5页
以红壤坡地长期定位试验(1998-2011年)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林、草地、农作、油茶林和湿地松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坡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坡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观测年限内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量大... 以红壤坡地长期定位试验(1998-2011年)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林、草地、农作、油茶林和湿地松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坡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坡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观测年限内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量大小顺序为农作区>油茶林区>湿地松区>草地区>自然林区,年均产流量分别为287.4,124.7,85.7,51.2,21.3m3/hm2。泥沙流失量大小顺序为农作区>湿地松区>油茶林区>草地区>自然林区,年均产沙量分别为117.7,16.7,15.3,6.9,5.4kg/hm2。5种红壤坡地利用方式年际径流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农作区下降幅度最大(年均33.8m3/hm2),自然林、草地利用方式下降幅度平缓。农作区的泥沙流失量与径流量的规律并不一致,年际间波动较大,自然林、草地、油茶林和湿地松4种方式在试验后期(2001-2011年)年泥沙流失量较小,稳定保持在0~50kg/hm2。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红壤坡地采用油茶林和湿地松利用方式,短期内(5年)水土流失就可降低到较稳定阶段;采用自然植被恢复或者草地利用方式,1~2年内水土流失量就降低到较低水平;农作区径流量虽然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呈现显著降低趋势,但是泥沙的流失风险较大(年际波动较大),不适宜在坡地耕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地 土地利用方式 坡地径流量 泥沙流失量 年际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厢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蔡强国 马绍嘉 +2 位作者 吴淑安 张光远 丁树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9-56,共8页
该文在对湖北省通城县水土保持试验站,所布设的12个野外试验观测小区,进行多年天然降雨观测的基础上,借助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横厢耕作措施是一种很好的水土... 该文在对湖北省通城县水土保持试验站,所布设的12个野外试验观测小区,进行多年天然降雨观测的基础上,借助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红壤坡耕地不同耕作措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横厢耕作措施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持措施,纵厢耕作措施比横厢耕作的水土流失量明显增力;2.在横厢耕作农地上实施轮作种植能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保肥增产,但对水土流失并没有十分显著的影响;3.横厢耕作措施是一种在陡坡耕地上也能得到较好效益的水上保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坡耕地 横厢耕作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陈安磊 王卫 +5 位作者 张文钊 王飞 尹春梅 李雁勇 魏文学 谢小立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为探明长期(1995年开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通过2011年10月-2012年9月连续12个月23次径流水质动态分析,研究自然林、草地、农作、油茶林和湿地松5种坡地利用类型下径流水中氮素迁移特性及其泥沙和植物残... 为探明长期(1995年开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径流氮素流失的影响,通过2011年10月-2012年9月连续12个月23次径流水质动态分析,研究自然林、草地、农作、油茶林和湿地松5种坡地利用类型下径流水中氮素迁移特性及其泥沙和植物残体氮的年流失总量。结果表明:(1)径流水中氮素流失量随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表现出明显差异,径流水中氮素流失负荷为85.1-655.5g/hm2,大小顺序为农作〉油茶林〉湿地松〉草地〉自然林。(2)径流中氮素以无机态氮(DIN)为主,其中硝态氮是DIN的主要形态,占全氮的31.5%-54.8%,是铵态氮(NH+4-N)的1.8-5.8倍,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较低,仅占径流TN的10.1%-17.1%,远小于颗粒态氮(PN)所占全氮比值(21.4%-37.2%)。(3)泥沙和植物残体氮素年流失量分别为37.0-154.2g/hm2和28.1-249.6g/hm2,占各利用方式下氮流失总量的17.0%-77.1%,其中自然恢复林地所占比例最高(77.1%),而其他利用方式泥沙和植物残体氮素年流失量(17.0%-30.3%)远低于通过径流水流失的氮量(69.7%-83.0%)。总体来看,径流量是导致土地利用方式间氮迁移通量产生差异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土地利用方式 红壤坡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草覆盖和聚丙烯酰胺对坡地红壤水蚀的阻控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林丽蓉 陈家宙 +2 位作者 曾涛 宋州俊 魏强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18,共5页
通过室内土槽模拟和田间径流小区观测,研究不同条件下稻草覆盖、聚丙烯酰胺(PAM)表施及其组合措施对坡地红壤水蚀的影响。稻草覆盖、PAM表施明显提高了土壤入渗率,降低了产流率,推迟了稳定入渗、初始产流和稳定产流时间的到来,从而增加... 通过室内土槽模拟和田间径流小区观测,研究不同条件下稻草覆盖、聚丙烯酰胺(PAM)表施及其组合措施对坡地红壤水蚀的影响。稻草覆盖、PAM表施明显提高了土壤入渗率,降低了产流率,推迟了稳定入渗、初始产流和稳定产流时间的到来,从而增加降雨入渗,减少产流,并明显提高了旱季0-45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3种措施之间的入渗量和产流量差异与雨强正相关,与初始含水量负相关;稻草覆盖减沙的效果在大雨强、中高初始含水量更明显,而PAM表施在小雨强、中低初始含水量更好;组合措施增加入渗、减流、减沙的效果好于单一措施。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和PAM表施对坡地红壤水蚀具有较好的阻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红壤 水蚀 稻草覆盖 聚丙烯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被引量:37
12
作者 杨武德 王兆骞 +2 位作者 眭国平 陈宝林 徐锴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2-58,68,共8页
利用土壤侵蚀定位土芯Eu示踪新方法所获得的大量侵蚀及其因子实测数据,建立了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空间分异和坡面侵蚀预测模型。模型的可操作性强,所需因子数据用常规方法即可获得。
关键词 土壤侵蚀 红壤坡地 空间分布 坡面侵蚀 模型 土地利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深度对红壤坡耕地花生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黄尚书 武琳 +7 位作者 叶川 黄欠如 成艳红 张昆 吴昌强 周琦娜 杨小华 钟义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9-12,共4页
依托2015年设置的红壤坡耕地耕作深度试验,选取免耕(NT)和梯度耕作深度处理(P10:翻耕10 cm; P20:翻耕20 cm; P30:翻耕30 cm),研究了耕作深度对花生根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作处理在促进根系生长方面明显优于NT处理,尤其以... 依托2015年设置的红壤坡耕地耕作深度试验,选取免耕(NT)和梯度耕作深度处理(P10:翻耕10 cm; P20:翻耕20 cm; P30:翻耕30 cm),研究了耕作深度对花生根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作处理在促进根系生长方面明显优于NT处理,尤其以P20、P30处理的效果更佳,但根系增长潜力以NT处理最大;(2)与NT处理相比,P10、P20处理有利于提高花生各生育期的根系活力,缓解花生根系衰老效果以P20处理最佳;(3)不同耕作深度通过影响花生根系生长及其关键生育期根系活力,进而影响花生产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耕作深度 根系生长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坡地土壤侵蚀定位土芯Eu示踪法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杨武德 王兆骞 +2 位作者 眭国平 陈宝林 徐锴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1-65,共5页
根据创立的土壤侵蚀定位土芯Eu示踪新方法,研究了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的垂直分布规律,介绍了新方法的产生背景和示踪原子选择、示踪用量估算、示踪实施、中子活化及侵蚀结果计算等技术要点,以及在红壤坡地雷竹园的... 根据创立的土壤侵蚀定位土芯Eu示踪新方法,研究了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的垂直分布规律,介绍了新方法的产生背景和示踪原子选择、示踪用量估算、示踪实施、中子活化及侵蚀结果计算等技术要点,以及在红壤坡地雷竹园的部分应用结果。结果表明,新方法对以片蚀和细沟侵蚀为主的红壤坡地是适用的;在复合坡面,随坡面的陡、缓,土壤侵蚀表现强、弱或沉积,反映了坡地土壤侵蚀的垂直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垂直分布 红壤坡地 定位土芯铕示踪 土地利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坡地固体径流基本理化性状探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道友 陈桂秋 +1 位作者 刘守龙 张广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87-90,共4页
研究结果表明红壤坡地固体径流中80%以上土壤颗粒为粉粒和粘粒.与其相应的表层土壤相比,固体径流中砂粒含量比其低24.3%~30.8%,粉粒含量比其高11.4%~15.9%,粘粒含量则基本一致.2001年与1993年相比,坡地2种不同经营方式固体径流,砂粒... 研究结果表明红壤坡地固体径流中80%以上土壤颗粒为粉粒和粘粒.与其相应的表层土壤相比,固体径流中砂粒含量比其低24.3%~30.8%,粉粒含量比其高11.4%~15.9%,粘粒含量则基本一致.2001年与1993年相比,坡地2种不同经营方式固体径流,砂粒含量下降30.0%~53.8%,粉粒、粘粒含量分别增加18.0%~ 21.2%与3.8%~9.4%,其中油菜-玉米/ 甘薯复种制的粉粒化过程明显,乔-灌-草复层植被结构的粉粒化和粘粒化过程显著.2种经营方式固体径流的养分富集率均为水解性氮>有效钾>速效磷≥全N>全K≥全P>有机质,且养分富集率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固体径流中有机质主要富集在0.05~0.001mm土粒中,N主要富集在<0.01mm土粒中,K主要富集在<0.005mm土粒中,其数量占该养分在固体径流中富集总量的73.5%以上;P在固体径流各粒径中均有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坡地 固体径流 理化性状 颗粒组成 营养元素 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坡耕地侵蚀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选择性迁移 被引量:16
16
作者 章明奎 刘兆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49,共5页
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碳素平衡及全球碳循环的影响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对不同类型有机碳在侵蚀过程中的流失、迁移及消长行为与过程的差异还知之甚少。为此,本文在我国亚热带地区选择了一由泥页岩低丘形成的坡耕地,采用... 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碳素平衡及全球碳循环的影响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对不同类型有机碳在侵蚀过程中的流失、迁移及消长行为与过程的差异还知之甚少。为此,本文在我国亚热带地区选择了一由泥页岩低丘形成的坡耕地,采用1.44 m^2微径流小区与集水小区观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采样分析了土壤、微径流小区土壤剥离物和集水小区排水口沉积物中有机总碳、黑碳、颗粒态有机碳和腐殖质碳,比较研究了各形态有机碳迁移行为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微径流小区收集的土壤剥离物中有机总碳含量高于土壤,前者与后者有机总碳的比值(富集系数)在1.63-2.53之间,说明富含有机碳的土壤物质被优先剥离。集水小区收集的沉积物与土壤有机总碳的比值(富集系数)为1.30-2.33,低于土壤剥离物与土壤有机总碳的比值,说明在径流运移过程中侵蚀物质中的部分有机碳发生了损失。微径流小区试验收集的土壤剥离物中黑碳的富集系数为1.46-2.32,而集水区收集的沉积物中黑碳的富集系数为1.91-2.74,高于径流小区试验,说明黑碳在整个侵蚀迁移过程中发生了连续富集,这可能与黑碳比重较轻、对微生物降解抗性较强、容易发生悬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水蚀 有机碳 黑碳 选择性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北红壤坡地土壤水分特征及其水分运移 被引量:9
17
作者 谢小立 王凯荣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4-107,111,共5页
湘北红壤坡地土壤持水力强,有效水含量低(10%左右),含水量呈季节性变化(年变化可分为饱和、亏缺和补充3个时期);土壤结构性差,养分贫乏,原始生产力低,易产生降雨土壤侵蚀。湘北红壤坡地雨水自然资源化程度为降雨量的(46±2)%,农... 湘北红壤坡地土壤持水力强,有效水含量低(10%左右),含水量呈季节性变化(年变化可分为饱和、亏缺和补充3个时期);土壤结构性差,养分贫乏,原始生产力低,易产生降雨土壤侵蚀。湘北红壤坡地雨水自然资源化程度为降雨量的(46±2)%,农业利用中必须强化雨水资源化过程。坡地典型农业利用系统(旱季)地表/大气界面的水分传输表现为:植被构成是影响传输通量的第一要素;气温和界面水势是影响土/气界面水分传输的主导环境气象因子;辐射和空气饱和水气压差是影响叶/气界面水分传输的主导环境气象因子;在一定的土壤含水量范围内,土/气界面水分传输通量受表层土壤含水量控制。土壤水分变化影响能量平衡,土壤蒸发量与土壤表层水分含量之间有线性正相关;土壤水分除通过影响能量分配来影响植物蒸腾外,土壤水分还能通过影响叶片气孔导度来影响植物蒸腾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北地区 红壤坡地 土壤水分 水分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间种玉竹林地截流沟对保土改土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阳琴 魏晓 谢庭生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了解决南方石灰岩红壤地区油茶间种玉竹坡地水土流失问题,采用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试验方法,分别采用了油茶间种玉竹林地挖截流沟(ID)、油茶地间种玉竹(BP)、油茶地清耕(CK)等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进行了为期2 a的保土改土效应试验... 为了解决南方石灰岩红壤地区油茶间种玉竹坡地水土流失问题,采用野外标准径流小区试验方法,分别采用了油茶间种玉竹林地挖截流沟(ID)、油茶地间种玉竹(BP)、油茶地清耕(CK)等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进行了为期2 a的保土改土效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CK试验小区比较,ID试验小区的减流率(70.2%)、减沙率(80.5%)均大于BP试验小区的减流率(50.3%)、减沙率(55.1%),且其减流减沙效应均随其产流产沙量的增加而提高;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ID试验小区比CK试验小区提高4.3%~4.7%,且含水量的提高幅度随含水量的提高量而递减;试验前与挖截流沟2年后ID试验小区的土壤容重,10~20、5~10 cm土层的分别降低了0.19、0.21 g/cm3,其降低率分别为11.9%、13.4%,且ID比CK分别降低了1.9%、3.3%,分别多降低了10.0%、10.1%;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含量,ID比CK分别提高了21.8%、8.6%、22.6%;油茶移栽整4年及2011年测定的油茶地径、冠幅、春梢数量,ID试验小区较CK小区分别增加了49.6%、201.7%、46.4%,且ID试验小区的玉竹产量比BP小区提高了421.5 kg/hm2,提高率为7.4%,处理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文中研究得出,油茶间种玉竹林地等高挖截流沟是行之有效的保土改土措施,且其适用范围广,不仅南方适用,北方也适用,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间种玉竹坡地 截流沟 保土 改土 石灰岩红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稻田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环境影响的监测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峰 王凯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7-71,共5页
利用长期施肥模式定位试验,采用陶土管土壤溶液采集装置,研究了南方红壤丘陵区稻田不同施肥模式对农业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模式下,施肥后5~15d内稻田土壤溶液中的总P及NO2--N和NO3--N含量均较低,而NH4+-N含量较高,且主... 利用长期施肥模式定位试验,采用陶土管土壤溶液采集装置,研究了南方红壤丘陵区稻田不同施肥模式对农业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模式下,施肥后5~15d内稻田土壤溶液中的总P及NO2--N和NO3--N含量均较低,而NH4+-N含量较高,且主要分布于40cm土层溶液和田面水中。非离子态N超过溶液总N量的50%。如果按溶液NH4+-N浓度大于0.5mg·L-1的污染风险标准,在目前的施肥水平下,当稻田地下水位深于40cm时,NH4+-N对地下水体造成污染的风险性较小;而如果地下水位高于40cm,或施肥后5~15d内排水时,可能对农区地表水和地表水体造成较大的NH4+-N污染风险。田面水和土壤溶液中高浓度非离子态N对水环境造成污染的严重性更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丘陵区 稻田 施肥模式 水环境 监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水蚀阻断措施对坡地红壤干旱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丽蓉 陈家宙 +1 位作者 夏冰 吴月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8-111,115,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带状牧草、稻草覆盖和聚丙烯酰胺(PAM)表施及其组合措施对坡地红壤0-45cm土层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水蚀阻断措施都能明显提高坡地红壤表层的土体贮水量;措施之间保水效果的差异在多雨阶段较小,而干旱阶段较大,...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带状牧草、稻草覆盖和聚丙烯酰胺(PAM)表施及其组合措施对坡地红壤0-45cm土层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水蚀阻断措施都能明显提高坡地红壤表层的土体贮水量;措施之间保水效果的差异在多雨阶段较小,而干旱阶段较大,且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变大;水蚀阻断措施能够降低土体干旱发展速度,减轻土壤干旱,从而减轻作物干旱,增加其产量;PAM表施和稻草覆盖的保水抗旱效果要明显好于带状牧草。PAM表施、稻草覆盖分别与带状牧草组合以后,保水效果都有所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地红壤 干旱 水蚀阻断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