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Limited Water Supply and Ridge Plotted Field on Soybean Yield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1
作者 ZHOU Jianghong WEI Yongxiat WANG Chao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6年第1期27-30,共4页
The drought in spring leads to the lack of soil water, which influents sprout and bud of crops, which furthermore affects growth and yield of crops. Studying th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f bed-irrigating sowing, the me... The drought in spring leads to the lack of soil water, which influents sprout and bud of crops, which furthermore affects growth and yield of crops. Studying th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of bed-irrigating sowing, the mending irrigation of seedling stage and the effect of water-saving of ridge plotted field, analyzing the finger of yield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water-saving technology integration have good effects on water-saving, water storage and increasing moisture on soil and enhancement of soybean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ited water supply ridge plotted field yiel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traw Incorporation on Maize Yield,N Accumulation and Remobilization on Slope Farmland in Northeast China
2
作者 Dai Jian-jun Liu Hong-fei +2 位作者 Li Hang Liu Zhao-ting Wu Hai-fe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3年第2期55-67,共13页
Slope farmland is a main type of agricultural land throughout northeast China.Long-term high intensity utilization and unreasonable farming have caused the deterioration of soil resources and a decrease in crop produc... Slope farmland is a main type of agricultural land throughout northeast China.Long-term high intensity utilization and unreasonable farming have caused the deterioration of soil resources and a decrease in crop production.Here,it was hypothesized that crop straw incorporation might help to reduce nutrient losses and increase maize yields across time and space.A field experiment for testing straw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maize across three slope positions(top,back and bottom slopes)was conducted in Northeast China in 2018 and 2019.In this study,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DMA),N accumulation(NA),N remobilization,postsilking N uptake and grain yield were measured under SI(straw incorporation)and NSI(no straw incorporation)across three slope positions of 100-m-long consecutive black soil slope farmland during the maize(Zea mays L.)growth stages.Compared with NSI,S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DMA and NA at the silking and maturity stages.SI typically increased the N remobilization in all slope positions,and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N remob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contribution of N remobilization to grain on the back and bottom slopes.However,post-silking N uptake was only increased by SI on the top slope.SI generally increased the crop yield in three slope positions.In the SI treatments,the bottom slope was the highest yield position,followed by the top,and then the back slopes,suggesting that the bottom slope position of regularly incorporated straw might have increased the potential for boosting maize yield.Overall,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e outsized potential of straw incorporation to enhance maize NA and then increase the grain yield in black soil slope farm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 matter N accumulation N remobilization crop yield black soil slope farmland MAIZ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量对新疆棉花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
作者 王奕丁 张凯 +3 位作者 张凌健 张慧 郭小梦 陈国悦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4-301,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灌溉量处理对棉花的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方法】在新疆博乐市设置大田试验,以正常灌溉量为对照(3360 m^(3)/hm^(2)),设置(正常灌溉的80%,2688 m^(3)/hm^(2)、正常灌溉的60%,2016 m^(3)/hm^(2)、正常... 【目的】探究不同灌溉量处理对棉花的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方法】在新疆博乐市设置大田试验,以正常灌溉量为对照(3360 m^(3)/hm^(2)),设置(正常灌溉的80%,2688 m^(3)/hm^(2)、正常灌溉的60%,2016 m^(3)/hm^(2)、正常灌溉的40%,1344 m^(3)/hm^(2))不用水分梯度,测定棉花不同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果枝数、结铃和脱落特征,采收期测定棉花产量构成。【结果】(1)相比正常灌溉处理,亏缺灌溉使棉花的蕾期、花期、盛铃期、吐絮期分别提前了0~4 d、2~6 d、2~7 d、3~11 d。(2)蕾期之后,棉花株高、主茎节间长度、果枝数和单株蕾铃数均表现出随着灌溉量减少而降低的趋势;主要分布在冠层中下部的结铃和坐果数均随灌水量减少而降低。(3)棉花整株生物量表现出灌溉量减少而降低趋势。(4)籽棉产量表现出灌溉量减少而降低趋势,正常灌溉处理籽棉产量达8120 kg/hm^(2),分别比亏缺灌溉处理高出7.0%~32.4%,主要由单株铃数降低所致;随着灌溉量减少,灌溉水分利用效率逐渐提高,重度缺水处理最高,达4.19 kg/m^(3)。【结论】适度的亏缺灌溉有助于提前棉花开花和结铃时间,缩短棉花生育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生长发育 灌溉处理 产量形成 水分利用效率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氮环境下玉米品种的产量稳定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差异 被引量:2
4
作者 王辉 陈亚飞 +3 位作者 许吉利 殷俐娜 王仕稳 邓西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84,共14页
为深入解析不同玉米品种对水氮环境的适应机制和产量形成过程,通过8个玉米品种在6种水氮处理组合下的田间试验,采用加性主效应和乘性互作(AMMI)模型分析各玉米品种在不同水氮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探讨这些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干物质积... 为深入解析不同玉米品种对水氮环境的适应机制和产量形成过程,通过8个玉米品种在6种水氮处理组合下的田间试验,采用加性主效应和乘性互作(AMMI)模型分析各玉米品种在不同水氮环境下的产量稳定性,探讨这些品种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差异。结果表明,‘军育535’、‘强盛388’、‘美豫22’和‘盛育367’为产量稳定性较高的品种,‘先耕303’、‘秦龙14’、‘西蒙M1711’和‘金北516’为产量稳定性较低的品种。稳定性较高品种的百粒重以及吐丝期穗和成熟期籽粒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系数显著较高,但灌溉和施氮后,稳定性较低品种的百粒重增幅分别比稳定性较高品种提高21.64%和49.22%。补灌处理后,稳定性较低品种的吐丝期穗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幅比稳定性较高品种分别提高14.92%和24.79%,分配系数增幅分别提高58.40%和34.68%;施氮处理后,稳定性较低品种的吐丝期穗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幅比稳定性较高品种分别提高46.96%和27.55%,分配系数增幅分别提高57.93%和61.19%;补灌和施氮后,稳定性较低品种产量增幅分别为5.91%和97.02%,从而使其在W0N0处理下产量比稳定性较高品种低9.60%,但在W1N2处理下提高0.50%。综上,稳定性较低的品种对增施氮肥或补充灌溉的响应更为敏感,其在较优的水氮条件下可表现出更显著的增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水氮调控 AMMI模型 产量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杨永 柴雨葳 +7 位作者 常磊 王泽义 李亚珍 马菊花 徐文杰 刘晓峰 柴娜英 黄彩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66,共12页
于2020—2022年开展2 a大田试验,设置秸秆带状覆盖3行(SM3)、秸秆带状覆盖4行(SM4)、秸秆带状覆盖5行(SM5)与地膜覆盖(PM)4个处理,以露地不覆盖(CK)为对照,分析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返青后干物质积累、花前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 于2020—2022年开展2 a大田试验,设置秸秆带状覆盖3行(SM3)、秸秆带状覆盖4行(SM4)、秸秆带状覆盖5行(SM5)与地膜覆盖(PM)4个处理,以露地不覆盖(CK)为对照,分析不同覆盖处理对冬小麦返青后干物质积累、花前花后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以及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覆盖处理均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平均生长速率和最大相对生长速率;秸秆带状覆盖处理生育期天数、快速生长阶段表现为延长,PM处理则相反。覆盖措施促进了干物质在穗轴+颖壳中的分配,提高了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贡献率,处理间表现为PM>SM5>SM3>SM4。与CK相比,两个生长季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增产1.94%~18.43%,SM5处理产量最高;PM处理增产18.47%~27.28%。经济效益分析表明,秸秆带状覆盖处理产投比显著高于PM处理,且SM5处理纯收益最高,较CK增加989.81~1351.69 CNY·hm^(-2)。综上,覆盖处理有利于冬小麦地上干物质积累和花前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其中秸秆带状覆盖5行措施增产、增收综合效果最优,是西北旱地小麦可持续发展的适宜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带状覆盖 冬小麦 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运转 产量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生态条件下氮素调控对不同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3
6
作者 李旭毅 孙永健 +4 位作者 程洪彪 郑宏祯 刘树金 胡蓉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73-781,共9页
以Ⅱ优498水稻为试材,在温江和汉源两种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方式对宽窄行、三角形、扩行减株稀植和抛秧栽培4种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栽培方式在两地最佳施氮量均为N 180 kg/... 以Ⅱ优498水稻为试材,在温江和汉源两种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方式对宽窄行、三角形、扩行减株稀植和抛秧栽培4种栽培方式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栽培方式在两地最佳施氮量均为N 180 kg/hm2。在此施氮量下,宽窄行和三角形栽培氮肥运筹措施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6∶3∶1最佳,扩行减株稀植栽培方式以5∶2∶3最佳,抛秧栽培温江点和汉源点分别为4∶1∶5和5∶2∶3最佳。不同栽培方式在温江点均可通过适宜的氮肥调控,提高群体颖花量和生物产量而获得高产;汉源点三角形栽培通过适宜的氮肥调控措施不仅生物产量极显著提高,还维持了较高的收获指数(H I),增产潜力显著高于其他栽培方式。此外,宽窄行栽培较扩行减株稀植栽培具有一定的边际效应,生态条件和氮肥调控措施的改变对其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与后期群体大小和温光条件有关;抛秧栽培抽穗前干物质生产优势明显,在不同生态条件下采取适宜的氮肥后移措施来提高其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是其高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态条件 栽培方式 氮素调控 干物质积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小麦秸秆还田对后茬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34
7
作者 殷文 陈桂平 +6 位作者 郭瑶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于爱忠 赵财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10-1218,共9页
干物质是作物光合作用产物的最高形式,其积累动态特性与籽粒产量有密切关系,研究前茬作物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后茬地膜覆盖作物地上干物质积累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对优化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 干物质是作物光合作用产物的最高形式,其积累动态特性与籽粒产量有密切关系,研究前茬作物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后茬地膜覆盖作物地上干物质积累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对优化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在干旱内陆灌区研究了前茬春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M;免耕秸秆立茬还田,NTS;传统翻耕秸秆还田,CTS;传统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照)对后茬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前茬春小麦免耕秸秆还田(NTM,NTS)提高了后茬玉米地上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延迟了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时间,以NTM处理作用效果最明显,较CT玉米地上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5.7%、11.2%,玉米地上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延迟3.4d,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NTM、NTS处理可长时间保持后茬玉米相对较高的地上干物质积累速率,有效延缓吐丝至灌浆期后茬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速率的降低,维持较长的地上干物质积累期,提高完熟期地上干物质积累量,NTM和NTS较CT处理玉米收获期地上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1.3%和9.9%(P<0.05)。NTM、NTS和CTS比CT处理分别增产15.6%、13.0%和7.8%,以NTM处理增产幅度较大,较CTS增产7.3%(P<0.05),增产的主要原因为穗数、穗粒数及粒重的协同提高。通过关联矩阵分析表明,通过优化前茬春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影响后茬玉米穗数来调控群体大小,进而协调穗粒数与粒重,通过三者相互协调发展可实现增产。因此,前茬春小麦免耕25~30cm覆盖秸秆还田(NTM)是典型干旱内陆灌区优化后茬玉米干物质积累特性及获得高产的理想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地膜覆盖 玉米 干物质积累 产量形成 绿洲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房琴 高影 +2 位作者 王红光 李瑞奇 李雁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33-138,共6页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农单902为研究材料,于2013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设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共5个水平)和施氮量(300,375,450 kg/hm^2共3个水平...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夏玉米品种农单902为研究材料,于2013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设5.25万,6.00万,6.75万,7.50万,8.25万株/hm^2共5个水平)和施氮量(300,375,450 kg/hm^2共3个水平)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量对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性状的互作效应不显著。同一施氮量下,随密度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每公顷穗数逐渐增加,但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质量逐渐减小,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吐丝后干物质贡献率及产量则先增加后减少。密度对果穗秃尖长、穗粒数的影响最大,对穗行数的影响最小。同一密度下,随施氮量增加,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除拔节期)、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籽粒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都是先增加后降低,以施氮量375 kg/hm^2最高。本研究条件下,以种植密度6.75万,7.5万株/hm^2,施氮量375 kg/hm^2的处理产量构成因素最为协调,获得了最高的产量,分别为12 797.3,12 425.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施氮量 夏玉米 干物质积累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番茄地上部干物质分配与产量预测模拟模型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新 马富裕 +5 位作者 刁明 樊华 崔静 贾彪 何海兵 刘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171-179,共9页
为了探究加工番茄在滴灌栽培条件下地上部干物质分配动态和产量形成过程,该文通过定量分析加工番茄的生长发育特征,设置不同品种的播期试验,构建了基于分配指数(partitioning index,PI)和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的加工番茄地上部干... 为了探究加工番茄在滴灌栽培条件下地上部干物质分配动态和产量形成过程,该文通过定量分析加工番茄的生长发育特征,设置不同品种的播期试验,构建了基于分配指数(partitioning index,PI)和收获指数(harvest index,HI)的加工番茄地上部干物质分配与产量预测的模拟模型。利用与建模数据相独立的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结果表明,模型对不同播期、品种的加工番茄各生育期(出苗至开花、开花至坐果、坐果至红熟、红熟至拉秧期)干物质量,全生育期总干物质量、地上部茎、叶、果干质量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间的R2分别为0.9754、0.9936、0.9840、0.9713;0.9856;0.9595、0.9798、0.9671;RMSE和RE分别为0.029 t/hm2、11.43%;0.074t/hm2、5.09%;0.250 t/hm2、6.83%;0.102 t/hm2、5.71%;0.504 t/hm2,8.06%;0.332 t/hm2,14.62%;0.200 t/hm2,10.84%;0.549 t/hm2,18.30%。模型对加工番茄产量的预测结果与1:1直线间的R2为0.9658,RMSE和RE分别为5.806 t/hm2、8.07%。该模型对于不同播期、品种的加工番茄干物质分配与产量的预测值与模拟值之间符合度较高,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适用性。该研究可为滴灌加工番茄精准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模拟 模型 预测 滴灌 加工番茄 干物质分配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方程的大豆产量预报方法 被引量:9
10
作者 姜丽霞 那济海 +6 位作者 朱海霞 韩俊杰 纪仰慧 闫平 王萍 王晨轶 李秀芬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4-419,共6页
基于Logistic方程建立大豆干物质累积曲线用来描述大豆干物质累积过程,由于气候条件处于非理想状态,因此对其干物质累积过程进行气象条件订正,并分析干物质累积量与气候产量的关系。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大豆农业气象产量预测模... 基于Logistic方程建立大豆干物质累积曲线用来描述大豆干物质累积过程,由于气候条件处于非理想状态,因此对其干物质累积过程进行气象条件订正,并分析干物质累积量与气候产量的关系。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大豆农业气象产量预测模式。通过计算分析温度和水分订正系数发现:在不同热量带、不同年份、不同发育时段,温度和水分订正系数不同,说明温度和水分条件是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限制因子。利用大豆主产区2004~2006年的气象和产量资料进行预报,预报精确度在95.9%左右,且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关性较好,R^2在0.903~0.948之间,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预测的产量比较准确,模型可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产量 气象条件 干物质积累量 预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期水分亏缺对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乌兰 石晓华 +3 位作者 杨海鹰 秦永林 贾立国 樊明寿 《中国马铃薯》 2015年第2期80-84,共5页
以‘费乌瑞它’和‘克新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在马铃薯苗期设置重度水分亏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35%)、轻度水分亏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0%)和充分灌溉(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5%)3个水分处理,其他时期均充分灌溉,研究了马铃薯苗期不同水分亏缺... 以‘费乌瑞它’和‘克新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在马铃薯苗期设置重度水分亏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35%)、轻度水分亏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50%)和充分灌溉(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5%)3个水分处理,其他时期均充分灌溉,研究了马铃薯苗期不同水分亏缺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品种生育前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随苗期水分亏缺程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复水后,从出苗后22 d至收获的叶面积指数与干物质积累一直表现为:轻度水分亏缺>充分灌溉>重度水分亏缺,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后,马铃薯存在明显的复水补偿效应。收获时2品种的块茎产量依次为:轻度水分亏缺>充分灌溉>重度水分亏缺,其中,轻度水分亏缺处理的商品率均高于其他2个处理,而单株结薯数表现为:充分灌溉>轻度水分亏缺>重度水分亏缺,说明适度的水分亏缺通过控制结薯数与增加块茎重量产生增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水分亏缺 叶面积指数 干物质积累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和钾肥对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丽金 赵雪飞 +1 位作者 李瑞奇 李雁鸣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13,共8页
为明确灌水次数和施钾量对高产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于2006-2007、2007-2008年度在保定市和藁城市选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石新616’)进行了灌水次数(0、1、2和3水)和施钾量(K2O 0、112.5和225 k... 为明确灌水次数和施钾量对高产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于2006-2007、2007-2008年度在保定市和藁城市选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石新616’)进行了灌水次数(0、1、2和3水)和施钾量(K2O 0、112.5和225 kg/hm2)的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2年中越冬期和起身期的总茎数、越冬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的方差不同质,其它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均方差同质。2年综合分析,4个灌水水平中以W2中后期的总茎数最多,而W3的总茎数下降;干物质积累量也随灌溉次数增加而增大,但不同时期不同灌水水平间干物质积累的差异显著性不同,总的趋势是不灌水的W0处理最低,W3处理最高;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值均有所增加,但各个参数增加的幅度不同。由于3个产量构成因素相互作用,总的看来,W2产量最高,W0最低。生育中后期的群体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不同施钾量水平比较,仅K0与K1的穗粒数差异不显著,而3个施钾量水平之间的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都是两两之间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增施钾肥可以全面改善小麦的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提高产量。综合本研究结果,在保证底墒基础上全生育期灌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2次水,在氮磷配合适宜条件下施用K2O 225 kg/hm2,可以基本满足目前高产、超高产对水分和钾肥的需求,实现高产节水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水次数 施钾量 总茎数 干物质积累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gistic模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与叶面积指数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石楠 高志强 +4 位作者 陈崇怡 文双雅 舒畅 汤洪 严玲玲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8,共9页
为研究“单本密植-大苗机插”技术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叶面积指数增长特性,以晶两优华占为材料,在3种大田种植密度(常规密度D0:16万穴·hm;、中密度D1:19万穴·hm^(-2)、高密度D2:24万穴·hm^(-2))和2种施肥(常规... 为研究“单本密植-大苗机插”技术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叶面积指数增长特性,以晶两优华占为材料,在3种大田种植密度(常规密度D0:16万穴·hm;、中密度D1:19万穴·hm^(-2)、高密度D2:24万穴·hm^(-2))和2种施肥(常规施肥处理N0、减施肥处理N1:常规施肥基础上减肥24.19%)下比较其产量形成差异,运用Logistic方程对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学产量增长动态及其特征参数进行模拟,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减少施肥量可增加产量。结果表明,D2N1处理产量较D0N0处理高2.53%,其主要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产量。通过Logistic模型拟合参数发现,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量群体叶面积指数拐点集中于38.63~43.79 d,R;值为0.909~0.998;地上部干物质量拐点集中于63.80~82.14 d,R2值为0.960~0.996,通过实际观测值与拟合曲线估计值比较发现,群体叶面积指数实际观测值与拟合曲线估计值决定系数大于0.90,地上部干物质量实际观测值与拟合曲线估计值决定系数大于0.95,均较好模拟群体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增长特性。采用“单本密植-大苗机插”技术,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减施肥料24.19%,增加33.30%移栽密度,可增产2.53%;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量群体叶面积指数以及地上部干物质量增长特性符合Logistic模型,利用该模型可有效评价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量水稻群体生长发育,为建立水稻高产群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增密减肥 干物质积累 叶面积指数 产量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期对南疆杂交棉物质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冀川 徐雅丽 +1 位作者 谷磊 艾买尔江.吾斯曼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209-1215,共7页
【目的】研究杂交棉生长的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为杂交棉高产创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同播期试验,研究杂交棉在南疆生态区条件下的生长规律、物质分配和产量形成特征。【结果】各处理杂交棉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均符合"S"曲... 【目的】研究杂交棉生长的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为杂交棉高产创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同播期试验,研究杂交棉在南疆生态区条件下的生长规律、物质分配和产量形成特征。【结果】各处理杂交棉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均符合"S"曲线变化,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出现在出苗后95~110 d,各器官干重占全株干重比例,苗期以叶最高,开花期以茎最大,生殖器官自开花后持续上升直至收获,其中从初铃期开始蕾铃生长占优势,为生长中心。随播期推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生殖器官干重比例呈下降趋势,NAR高峰期推后,且后期下降过快,造成产量下降。【结论】播期对杂交棉产量物质的形成有明显影响,生产上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到尽量早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棉 播期 干物质积累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仿真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严力蛟 杜建生 +1 位作者 王兆骞 潘德云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25-31,共7页
在模型L1D和JPRICE的基础上,利用田间试验和文献资料,组建了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仿真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运行后干物质重、经济产量的仿真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 在模型L1D和JPRICE的基础上,利用田间试验和文献资料,组建了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仿真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运行后干物质重、经济产量的仿真值与实测值基本一致,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动态变化,对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干物质生产 产量形成 仿真模型 动态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秋麦物质生产与产量形成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致 李家修 张成琦 《贵州农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1-6,共6页
1990~1995年期间进行的夏秋麦研究及生产试验表明,由于高温对春型强春性和春型春性品种生育的促进作用,夏秋麦营养生长很快结束,分蘖少,茎叶稀,秆矮叶面积小,营养生长不充分,全生育期比同品种冬播时减少1/2以上,其... 1990~1995年期间进行的夏秋麦研究及生产试验表明,由于高温对春型强春性和春型春性品种生育的促进作用,夏秋麦营养生长很快结束,分蘖少,茎叶稀,秆矮叶面积小,营养生长不充分,全生育期比同品种冬播时减少1/2以上,其中幼苗期和器官建成期两生育阶段均缩短2/3左右。单株生物量只有冬播麦的28.26%。夏秋麦干物质积累过程呈S型曲线,以自然生长曲线方程Y=C/l+ae-bx拟合良好;生育期间干物质积累量与叶·日积呈显著正相关,与净同化率无显著相关性。产量因素亩穗数是夏秋麦高产的首要限制因子,其高低主要受播量、田间出苗率及分蘖产生状况的影响。夏秋麦幼穗分化时间短,历时21天,但其穗粒数与冬播麦却无显著差异,仿佛分化时间与环境条件之间有一种互补效应。夏秋麦千粒重与经济系数都比冬播麦低,且年度间差异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秋麦 干物质积累 产量因素 产量形成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加工番茄单株产量的预测方法研究
17
作者 陈华 陈玉佳 姜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3期1-3,共3页
从植物生理学入手,以新疆某加工番茄种植地的种植环境和气候条件为背景,通过广泛收集生产管理资料,结合田间试验,分析各影响因素与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应用数学建模技术和控制算法构造加工番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模型,... 从植物生理学入手,以新疆某加工番茄种植地的种植环境和气候条件为背景,通过广泛收集生产管理资料,结合田间试验,分析各影响因素与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应用数学建模技术和控制算法构造加工番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模型,并通过细化影响因素的作用来提高模型的精准性,实现加工番茄的单株产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工番茄 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模型 单株产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动态与产量形成
18
作者 王荣栋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1年第1期24-29,共6页
通过三年对两个春小麦品种试验研究,说明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强度以拔节至灌浆盛期最大.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全株、主茎、穗、茎和分蘖是S型曲线,叶片、叶鞘和全叶干物质积累呈抛物线.全叶干物质积累与叶面积系数、主茎叶面积,单株叶面积消长... 通过三年对两个春小麦品种试验研究,说明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强度以拔节至灌浆盛期最大.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全株、主茎、穗、茎和分蘖是S型曲线,叶片、叶鞘和全叶干物质积累呈抛物线.全叶干物质积累与叶面积系数、主茎叶面积,单株叶面积消长动态一致.开花后伴随籽粒干物质积累增加,其他非经济器官干物质积累呈有规律的向籽粒转移.叶、鞘、茎三者转移量,叶片>叶鞘>茎,它们转移总量占籽粒重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干物质 积累 分配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产量潜力及超高产物质积累途径优化分析方法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存凯 陈鹏飞 +5 位作者 陶洪斌 孟祥盟 刘慧涛 刘武仁 王璞 廖树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14-1423,共10页
作物产量潜力估计对于作物生产及超高产创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于2005—2013年在吉林省3个不同生态类型区(乾安县、公主岭市和桦甸市)布置密度试验进行玉米超高产研究,利用获取的田间试验资... 作物产量潜力估计对于作物生产及超高产创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于2005—2013年在吉林省3个不同生态类型区(乾安县、公主岭市和桦甸市)布置密度试验进行玉米超高产研究,利用获取的田间试验资料结合FAO-AEZ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化模式的玉米产量潜力估计方法,解决了FAO-AEZ模型中收获指数常数的选择问题,并进一步建立玉米超高产生产中干物质积累途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玉米的产量与描述其干物质积累过程的Logistic方程参数密切相关,所建关系模型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并通过2012年和2013年实际产量统计检验;基于非线性优化理论,利用所建产量关系模型估算出乾安县和桦甸市的产量潜力,较FAO-AEZ模型潜力估计值年平均提高17.5%和16.1%;以实际生产数据作为约束条件,进一步求出乾安县、公主岭市和桦甸市产量达到15 000 kg·hm-2时的最低种植密度分别为7.7万株·hm-2、8.2万株·hm-2和7.9万株·hm-2,同时求出各生态区相应的干物质积累参数和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指标,为玉米超高产栽培播前决策和生育期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分析结果可作为吉林省玉米产量潜力估计及高产与超高产创建的理论依据,所建模型及相关分析方法也可作为其他地区作物产量潜力估计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量潜力 超高产 收获指数 FAO-AEZ模型 干物质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控制的窄河道致密砂岩气富集高产模式——以四川盆地金秋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为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小菊 邓虎成 +8 位作者 徐争启 朱德宇 段博瀚 王小娟 伏美燕 李傥 凌灿 马自立 雍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34-46,共13页
四川盆地中部金秋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大,但该区致密砂岩气高效勘探开发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亟须开展致密砂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进而明确该区天然气富集高产规律,为有利区优选和高产井部署提供理论依据... 四川盆地中部金秋气田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大,但该区致密砂岩气高效勘探开发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亟须开展致密砂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进而明确该区天然气富集高产规律,为有利区优选和高产井部署提供理论依据。为此,以金秋气田沙溪庙组二段一亚段(以下简称沙二1亚段)窄河道砂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等,厘清了天然气分布特征,明确了天然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构建了“双源”控制的窄河道致密砂岩气藏富集高产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砂组不同河道段含气性差异大,高产井主要分布于6号砂组JQ5H井区东北部、ZQ1井区东南部,8号砂组QL16井区中南部及东部、JQ8井区中西部、JQ5H井区西北部,9号砂组ZQ1井区东南部。②沙二1亚段天然气富集高产受控于优越的烃源岩条件、优质储层的发育程度和高效输导体系。③在优越的烃源岩条件下,砂体连通性好且发育有利的断—砂“V”字形组合砂体的天然气充注动力强、充注阻力小,天然气充注程度较高,易形成天然气富集高产区。④东部的JQ5H井区和ZQ1井区,与角1号断裂“V”字形对接的连通砂体内Ⅰ、Ⅱ类储层占比高的河道段为天然气富集区;以须家河组为主要气源的西部QL16井区和JQ8井区,高产井分布在西南部河道砂体连通性最好的8号砂组,自西南向东北压力损失小且持续保持好,为天然气富集区。结论认为,“双源”控制的窄河道致密砂岩气藏富集高产模式揭示了四川盆地金秋气田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富集高产规律,支撑了该区致密砂岩气高效勘探开发,并为相似地质条件下的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金秋气田 中侏罗统 沙溪庙组 致密砂岩气藏 富集高产主控因素 高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