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八大公山表土孢粉组合及其植被指示意义
1
作者 李欣怡 向建军 +5 位作者 李永飞 李蓓蓓 夏仕榕 谷雨 廖博儒 廖艳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470-4488,共19页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北部中山山地,现存有比较完整的亮叶水青冈和多脉青冈原始次生林,基于该区42个样点的表土孢粉数据,探讨不同植物群落的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母体植被的指示意义。结果发现:(1)孢粉组合中木本植... 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中亚热带北部中山山地,现存有比较完整的亮叶水青冈和多脉青冈原始次生林,基于该区42个样点的表土孢粉数据,探讨不同植物群落的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母体植被的指示意义。结果发现:(1)孢粉组合中木本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木本植物花粉(Arboreal Pollen)与非木本植物花粉(Nonarboreal Pollen)比值(AP/NAP)约7.6,孢粉浓度137122粒/g;(2)白辛树、黄柏及5种珍稀植物群落的花粉组合未能反映母体植物群落的组成特征,沼泽、灌丛/灌木林和野生板栗林花粉组合能部分反映母体植物群落的组成特征,亮叶水青冈林和青冈林花粉组合能较好反映母体植物群落的主要组成特征;(3)聚类分析及降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结果显示,孢粉百分含量能较好地区分沼泽、水马桑灌丛、鹅耳枥灌木林和阔叶林,水马桑灌丛、鹅耳枥灌木林和杜鹃灌木林之间可以区分,但杜鹃灌木林、亮叶水青冈林和青冈林分布较为集中,较难区分;(4)主要花粉类型中松属、桤木属、桦木属、落叶栎类等呈超代表性,青冈-常绿栎类花粉代表性适中,水青冈属、禾本科花粉呈低代表性;(5)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外来超代表性花粉对群落优势种花粉含量有较强干扰作用,亮叶水青冈花粉在纯林含量可达40%,共优势群落中其他优势种花粉代表性也能较大地影响其花粉含量;(6)青冈属和常绿栎类花粉形态结构非常相似,鉴定区分困难,孢粉鉴定时宜将两者归并为青冈-常绿栎类花粉进行分析。本研究可为亚热带山地群落演替与环境重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与理论支持,为植被恢复和生态保护提供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大公山 表土孢粉 孢粉组合 植物群落 降趋势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绿绒蒿植物元素聚类分析和DCA分析
2
作者 舍莉萍 卢学峰 +5 位作者 周玉碧 叶润蓉 孙胜男 赵庆帅 彭敏 孙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001-2005,共5页
本文利用湿法消解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六种绿绒蒿属药用植物中元素组成及含量,采用PC-ORD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DCA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元素在不同绿绒蒿样品中显示出不同的含量水平,以含量排序,前6种元素... 本文利用湿法消解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了六种绿绒蒿属药用植物中元素组成及含量,采用PC-ORD数据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DCA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元素在不同绿绒蒿样品中显示出不同的含量水平,以含量排序,前6种元素均依次为K>Ca>Mg>Fe>Al>Na;聚类分析将六种绿绒蒿植物聚为三个类群,即五脉、川西、红花和全缘叶绿绒蒿为第一类群,多刺和总状绿绒蒿分别为第二和第三类群;DCA分析则显示采样点海拔与六种绿绒蒿植物中各元素的富集呈负相关影响,经纬度土壤pH值则与其呈正相关影响。本实验结果可为绿绒蒿属植物资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绒蒿 聚类分析 dca分析 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疆滴灌机采棉田杂草生态位机理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利忠 马保建 刘彤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6-78,共13页
【目的】探究新疆北疆滴灌机采棉田杂草生态位机理。【方法】运用七级目测法调查了新疆北疆5个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3团、145团和147团,昌吉市,奎屯市)25个滴灌机采棉田样点的杂草优势度等级,依据优势度等级转换为重要值,进而... 【目的】探究新疆北疆滴灌机采棉田杂草生态位机理。【方法】运用七级目测法调查了新疆北疆5个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3团、145团和147团,昌吉市,奎屯市)25个滴灌机采棉田样点的杂草优势度等级,依据优势度等级转换为重要值,进而计算出主要杂草(20种)的生态位宽度及重叠值;依据20种主要杂草的优势度及生态位重叠值,采用去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排序和最小生成树法(图论聚类分析),制作反映杂草生态学相似关系的排序图和最小生成树。【结果】田旋花、藜、反枝苋、龙葵、芦苇、狗尾草、苘麻、野西瓜苗和稗的实际生态位较宽,是新疆北疆滴灌机采棉田的优势种群(恶性杂草)。龙葵与藜、苘麻与反枝苋、野西瓜苗与稗、反枝苋与稗等杂草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大,对资源的竞争较为激烈。依据生态位重叠值的大小关系制作的最小生成树中,20种主要杂草被分为4组。在25个样点中,针对20种主要杂草的综合生态需求DCA排序表明:9种恶性杂草几乎都聚集于排序图中央,与居于排序图周边的一般杂草区分较为明显,且20种主要杂草的DCA排序图与最小生成树对应关系较好。【结论】随着滴灌年限的增加,龙葵、田旋花、藜等9种恶性杂草的优势度值与滴灌年限之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回归关系,其中除田旋花、狗尾草2种杂草的优势度值与滴灌年限之间存在极显著的非线性回归关系外,其他7种杂草的优势度值与滴灌年限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杂草 滴灌 生态位 最小生成树 去趋势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云山黄山松群落与环境的关联 被引量:31
4
作者 刘金福 朱德煌 +4 位作者 兰思仁 洪伟 郑世群 何中声 徐道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5731-5736,共6页
基于戴云山黄山松群落类型31个样地(20 m×20 m)野外调查,筛选4个地形因子和11个土壤环境因子,采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探讨黄山松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定量分析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及其对黄山松群落格局的影响。结... 基于戴云山黄山松群落类型31个样地(20 m×20 m)野外调查,筛选4个地形因子和11个土壤环境因子,采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法(DCCA)探讨黄山松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定量分析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及其对黄山松群落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DCCA第一排序轴主要反映黄山松群落的海拔变化,第二轴主要反映坡向变化,即沿第二轴从上到下,坡向越朝向阳坡,黄山松群落分布越明显。(2)DCCA表明第一轴与海拔的相关系数达0.5570,即海拔是黄山松群落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因子,呈现海拔越高,黄山松优势种群越显著,在海拔1400—1600 m表现突出。(3)黄山松群落主要物种在DCCA排序图的相对位置,反映坡向、坡位、有机质、人为干扰因素是影响黄山松群落分布的重要因素。(4)DCCA排序图中黄山松群落种类排序轴与环境排序轴的相关系数高于DCA,且消除CCA的"弓形效应",更能凸显海拔、有机质等环境因子对黄山松群落的影响,即黄山松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关联以DCCA排序方法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山松 dca DCCA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与地形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36
5
作者 王洪丹 王金满 +3 位作者 曹银贵 卢元清 秦倩 王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5098-5108,共11页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与重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土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认识矿区损毁土地植被恢复与地形、土壤因子之间的作用规律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改善至关重要。为此,选择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改善和恢复过程中,植被恢复与重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黄土露天煤矿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认识矿区损毁土地植被恢复与地形、土壤因子之间的作用规律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改善至关重要。为此,选择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南排土场对2条样带27个复垦样地的土壤、地形、植被参数进行了采集与测定,并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CANOCO4.5软件的降趋势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了地形与土壤因子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与土壤变量之间呈显著相关,与地形变量之间相关性不明显;坡度主要影响草本覆盖度,坡向与有机质和速效磷之间具有线性相关性;速效钾对植被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容重与砾石含量对土壤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有机质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各土壤养分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为了改善和恢复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脆弱的生态系统,应该考虑植被和土壤的联合演替。在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下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的关键是改善土壤状况和增加人工植被,同时加强对排土场人工和自然植被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植被恢复 降趋势对应分析 冗余分析 黄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昆仑山北坡策勒河流域生态因素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桂东伟 雷加强 +3 位作者 曾凡江 江源 穆桂金 杨发相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46,共9页
为探讨干旱区山地生境对植被格局的影响,以中昆仑山北坡策勒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对海拔1960~4100m范围内63块样方进行植被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18个环境指标描述群落的空间位置、地形和土壤特征。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无偏对应分析和无... 为探讨干旱区山地生境对植被格局的影响,以中昆仑山北坡策勒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对海拔1960~4100m范围内63块样方进行植被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18个环境指标描述群落的空间位置、地形和土壤特征。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无偏对应分析和无偏典范对应分析,从植物种、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方面探讨研究区的植被分布格局,并给予合理的环境解释。为消除环境因子中存在的冗余变量,采用前向选择法及MonteCarlo检验,筛选出对植物群落产生显著影响(P<0.05)的环境因子参加分析。结果表明,1)采用TWINSAN数量分类方法,将植被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2)对于特定的研究区域策勒河流域,制约群落类型、植物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即水、热2个环境因子,同时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增加呈单调递增趋势;3)对群落产生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海拔、pH等6个变量。DCCA排序图明显反映出排序轴的生态意义,第1轴突出反应了群落所在环境的海拔,沿第1轴从左到右海拔逐渐升高,各群落也沿着海拔依次分布。相比于其他区域,干旱区山地物种稀少,植被格局分异明显,其中海拔是环境因子中对植被群落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利用数量生态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揭示其植被群落同环境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昆仑山 植物群落 TWINSPAN分类 dca排序 DCCA排序 策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及生态评价 被引量:28
7
作者 徐梦珍 王兆印 +2 位作者 潘保柱 巩同梁 刘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51-2360,共10页
雅鲁藏布江起源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是流经我国西藏境内重要的国际河流,其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特殊地貌及生态条件。研究该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是科学评价该区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现资源... 雅鲁藏布江起源于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是流经我国西藏境内重要的国际河流,其河流生态系统具有特殊地貌及生态条件。研究该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是科学评价该区域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础。2009年10月—2010年6月期间,以底栖动物作为指示物种,对雅江流域干支流及堰塞湖的14个采样断面进行河流生态评价。采用Alpha及Beta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指示局部采样河段及全区域的底栖动物多样性。对采样断面底栖动物组成分析发现:14个采样断面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0种,隶属57科102属。雅江干流底栖动物种类数最高为29,平均为19。支流年楚河种类数为17。支流拉萨河,尼洋河,帕龙藏布的最高种类数分别为25,33,36;平均种类数分别为21,21,22,生物多样性普遍高于干流。整个流域中底栖动物平均种类数相差不大,但种类组成和密度相差较大。调查区域的Beta多样性指数β高于低海拔地区的相似的山区河流,说明雅江流域内底栖动物群落差异性高于正常海拔地区。对14个采样断面的物种组成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表明:影响雅江流域底栖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河型,河床阻力结构,堤岸结构,水流流速。保持稳定的阶梯-深潭结构和自然堤岸结构,以及适宜的流速有利于保护雅江河流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河流生态 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海拔 除趋势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现代沉积硅藻分布基本特征 被引量:46
8
作者 董旭辉 羊向东 潘红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98-304,共7页
首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45个湖泊表层沉积硅藻进行了分析.根据硅藻多属种百分含量在总磷浓度和营养梯度上的分布规律以及硅藻数据的降维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硅藻组合响应于湖泊营养态的变化,尤其是当水体接近于富营养态时,硅藻组合出... 首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45个湖泊表层沉积硅藻进行了分析.根据硅藻多属种百分含量在总磷浓度和营养梯度上的分布规律以及硅藻数据的降维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硅藻组合响应于湖泊营养态的变化,尤其是当水体接近于富营养态时,硅藻组合出现迅速转变,即以附生、附生浮游、浮游和底栖种类的多生态型的硅藻组合迅速被富营养浮游种为优势的组合取代.由此提出当Cyclostephanos、Stephanodiscus等种类和Cyclotella meneghiniana、C.atomus组合出现可以预警湖泊水体富营养的发生.另外,硅藻组合还能很好地指示草型和藻型湖泊的特征,可望成为有效判识湖泊生态类型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 湖泊水 湖泊生态 水体 总磷 长江中下游地区 硅藻组合 现代沉积 表层沉积 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河流浅滩深潭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比较研究——以重庆开县东河为例 被引量:16
9
作者 王强 袁兴中 刘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6726-6736,共11页
浅滩和深潭是山地河流中常见的河流生境结构。2011年7月,在重庆开县东河上游双河口-杉木桥河段,选择21个浅滩和深潭,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影响不同生境中底栖动物组成、分布和多样性的生态机理。结果表明:调查河段浅滩和深潭中大型底... 浅滩和深潭是山地河流中常见的河流生境结构。2011年7月,在重庆开县东河上游双河口-杉木桥河段,选择21个浅滩和深潭,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研究影响不同生境中底栖动物组成、分布和多样性的生态机理。结果表明:调查河段浅滩和深潭中大型底栖动物分别为31种和24种,密度分别为450.62个/m2和86.24个/m2,生物量分别为2.88 g/m2和0.55 g/m2。浅滩有指示种11种,即纹石蛾(Hydropsyche sp.)、假蜉(Iron sp.)、假二翅蜉(Pseudocloeon sp.)、舌石蛾(Glossosoma sp.)、高翔蜉(Epeorus sp.1)、背刺蜉(Notacanthurus sp.)、Heterocloeon sp、锯形蜉(Serratella sp.)、朝大蚊(Antocha sp.)、等蜉(Isonychia sp.)、溪颏蜉(Rhithrogena sp.)。深潭指示种仅蜉蝣(Ephemera sp.)和黑大蚊(Hexatoma sp.)两种。刮食者为两类生境的优势功能摄食类群。浅滩中滤食者和刮食者比例显著高于深潭,而收集者和捕食者显著低于深潭。两类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浅滩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改进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明显高于深潭。受地貌形态、水力特征和冲淤变化规律影响的生境稳定性和异质性差异是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浅滩 深潭 生境 除趋势对应分析(dca) 功能摄食类群 山地河流 指示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大亚湾人工鱼礁上附着生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张伟 李纯厚 +2 位作者 贾晓平 陈丕茂 方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053-4060,共8页
通过对深圳大亚湾人工鱼礁区7个月(2008-04~2008-10)挂板实验,同时监测相应的环境因子指标。以附着生物丰度数据进行了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并根据附着生物丰度数据和7个环境因子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CCA)。共鉴定出附着生物54种,... 通过对深圳大亚湾人工鱼礁区7个月(2008-04~2008-10)挂板实验,同时监测相应的环境因子指标。以附着生物丰度数据进行了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并根据附着生物丰度数据和7个环境因子进行了典范对应分析(CCA)。共鉴定出附着生物54种,物种鉴定结果表明实验试板上的常见种有华美盘管虫(Hydroides elegans)、三角藤壶(Balanus trigonus)、细肋肌蛤(Musculus mirandus)等。DCA种类排序图可明显地看出每种附着生物都有自己的分布中心和分布区域;CCA分析结果表明深度、透明度、溶解氧是影响附着生物群落变化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其次是盐度和温度。CCA排序图较好地反映了人工鱼礁上附着生物分布与各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附着生物 环境因子 除趋势对应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上游蝗虫与植被关系的CCA分析 被引量:15
11
作者 赵成章 周伟 +2 位作者 王科明 石福习 高福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384-3390,共7页
蝗虫与植物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能够反映蝗虫对生境的选择和适应能力以及种群内部的协同关系。2009年6—8月在野外实地采样的基础上,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 icalcorresponde... 蝗虫与植物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能够反映蝗虫对生境的选择和适应能力以及种群内部的协同关系。2009年6—8月在野外实地采样的基础上,采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 ical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研究了草地蝗虫种类组成、蝗虫群落分类、优势植物与蝗虫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的13种蝗虫分为6个类群,不同群组间蝗虫的种类数、食性和栖境选择存在较大差异,同组内的蝗虫在发生时间、生活型和营养生态位上不重叠;蝗虫的多度与优势植物盖度之间表现出极显著相关、显著相关和不相关的复杂关系,植物对蝗虫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为蝗虫提供适宜的栖息地而不完全是食物资源,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对蝗虫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蝗虫分布格局受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影响,蝗虫与植物群落和优势植物之间的关系,能够为蝗虫灾害发生与防治提供可借鉴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虫群落 除趋势对应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植物群落 祁连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北部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浮游动物空间生态位及其分化 被引量:38
12
作者 郑挺 林元烧 +4 位作者 曹文清 张文静 郑连明 王宇杰 杨位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3635-3649,共15页
根据2006—2007年北部湾北部海域4个航次调查资料,采用K-优势度曲线法对浮游动物种(类)群进行排序分析,运用Levins公式和Pianka指数分析了主要优势种(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值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通过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研究生态位分... 根据2006—2007年北部湾北部海域4个航次调查资料,采用K-优势度曲线法对浮游动物种(类)群进行排序分析,运用Levins公式和Pianka指数分析了主要优势种(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值和生态位重叠程度,并通过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研究生态位分化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区浮游动物优势种(类)群按生态位宽度值可划分为广生态位、中生态位和窄生态位三大类型。其中,广生态位的种(类)群如肥胖软箭虫、亚强次真哲水蚤、长尾类幼体等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生活范围较广;窄生态位的种(类)群,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对海流和水团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具有指示意义。生态位宽度能够反映种(类)群丰度季节变化,但不能反映具体丰度大小。北部湾北部全年主要优势种(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值介于0.08—0.77之间,并且各优势种(类)群的生态位宽度差异较大,种对间生态位重叠值介于0.02—0.89之间,平均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45,种(类)群之间利用资源环境的互补性较强,这与海域内生境多样化并且各优势种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差异存在一定联系。DCCA分析表明,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深、温度和盐度,其次是叶绿素a和溶解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生态位分化 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坡面土壤水分变异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8
13
作者 张继光 陈洪松 +3 位作者 苏以荣 梁洪波 孔祥丽 张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7-93,共7页
为探明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微地貌等环境因子对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影响,应用植被数量生态学中的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方法(DCCA)在一典型坡面上研究了表层(0~15cm)土壤水分变异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数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为探明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微地貌等环境因子对喀斯特山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影响,应用植被数量生态学中的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方法(DCCA)在一典型坡面上研究了表层(0~15cm)土壤水分变异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数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取样时段内坡面土壤质量含水率均值介于21.36%~32.58%之间,季节变化明显,均呈现中等变异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均呈明显的"四峰型"波动,土壤平均含水率以自然植被最高,撂荒地和坡耕地次之,人工林最低。DCCA的排序结果显示,土层深度、有机碳含量、土地利用方式和裸岩率对坡地土壤水分变异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土壤体积质量和坡度的影响次之,坡位和海拔的影响最小。鉴于喀斯特坡面地形及微地貌的复杂性,后续研究还需要加大采样间隔和密度,并综合考虑坡向、坡面曲率、汇水分布面积等因素对土壤水分变异的影响,并结合各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状况,探讨适应喀斯特坡地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农业工程措施和生态重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 土壤水分 变异 坡面 DCCA排序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丰林保护区地表森林死可燃物载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2
14
作者 吴志伟 贺红士 +6 位作者 刘晓梅 邓华卫 贺伟 李晓娜 李淑华 宋国华 王全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55,共4页
依据11、01、00 h时滞可燃物分类标准,对丰林自然保护区不同红松林群落类型内的地表死可燃物载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利用DCCA排序法对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椴树红松林内地表死可燃物载量最高,枫桦红松林内地表死... 依据11、01、00 h时滞可燃物分类标准,对丰林自然保护区不同红松林群落类型内的地表死可燃物载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利用DCCA排序法对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椴树红松林内地表死可燃物载量最高,枫桦红松林内地表死可燃物载量最低;DCCA排序揭示了该地区地表死可燃物载量分布与海拔、坡度、坡向、坡位、郁闭度、胸径、树高和枝下高8个地形和林分因子的关系,其中海拔、坡度、树高和枝下高是影响可燃物载量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可燃物载量 环境因子 DCCA 丰林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城市主要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0
15
作者 庄雪影 王通 +1 位作者 甄荣东 黄坚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2-189,共8页
报道了增城市主要林区次生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南洋楹林等 4种森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调查了 19个 4 0 0m2 的样方 ,共记录了 16 3种乔灌木植物种类。除 5种未能鉴定外 ,其余15 8种分属 5 0科 97属 ,包括 2种国家保护植物 ... 报道了增城市主要林区次生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南洋楹林等 4种森林群落的植物多样性。调查了 19个 4 0 0m2 的样方 ,共记录了 16 3种乔灌木植物种类。除 5种未能鉴定外 ,其余15 8种分属 5 0科 97属 ,包括 2种国家保护植物 :穗花杉和白桂木。等级聚类分析和无偏对应分析(DCA)结果显示 :次生林群落多样性较高 ,人工林较低。多样性变化的总趋势为 :次生林 >南洋楹林>马尾松林 >湿地松林。次生林与人工林群落在种类组成和多样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次生林群落的树木种类较丰富 ,但大多数为早期的先锋树种 ,原生的地带性森林建群种 ,如壳斗科、樟科、木兰科等种类很少 ,而且相当多的次生林种类仅局限于天然林中 ,很少见于人工林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城 森林群落 植物多样性 广东 等级聚类分析 无偏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斯腾湖表层沉积物中硅藻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俊琢 张成君 +2 位作者 安娟 郭景 褚兆晶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0-274,共5页
通过采集新疆博斯腾湖不同水深、矿化度、营养盐浓度及pH环境下的湖泊表层沉积物,提取硅藻并进行种属组合分析,研究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半封闭淡水湖泊中硅藻的分布特征,并且运用降维对应分析(DCA),探讨了影响博斯腾湖现生硅藻组合特征的... 通过采集新疆博斯腾湖不同水深、矿化度、营养盐浓度及pH环境下的湖泊表层沉积物,提取硅藻并进行种属组合分析,研究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半封闭淡水湖泊中硅藻的分布特征,并且运用降维对应分析(DCA),探讨了影响博斯腾湖现生硅藻组合特征的主要水质环境因子及硅藻种属对水体理化性质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博斯腾湖硅藻组合受湖泊水深、矿化度影响明显分区:河口区受水体扰动作用影响明显,硅藻浓度变化大,以Fragilaria属为主;黄水湾区硅藻分布受矿化度及pH影响显著,以Mastogloia smithii、Navicula anglica、Gomphonema parvulum等底栖、喜碱性、微咸水种为主,淡水种Fragilaria属的含量明显低于其它区域,其含量的高低指示了水体矿化度的变化;在湖心区硅藻组合主要响应于水深变化,当水深增加时,Cyclotella radiosa、C.meneghiniana、Fragilaria bidens等浮游种含量显著增加,Mastogloria smithii、Gomphonema parvulum等底栖种含量明显降低或消失,且发现Fragilaria属在5.4~7.8m水深处生长繁盛。研究结果为建立中国西北干旱区的硅藻-环境因子关系数据库、重建本地区过去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表层沉积物 硅藻 分布特征 d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植被环境关系——植被景观的类型及其排序 被引量:16
17
作者 程占红 张金屯 +1 位作者 吴必虎 牛莉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940-1946,共7页
正确识别旅游活动作用下植被景观的类型及其分布格局,是景区管理者实施生态管理的现实课题。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 正确识别旅游活动作用下植被景观的类型及其分布格局,是景区管理者实施生态管理的现实课题。以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A)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TWINSPAN将所有样地划分为5个不同等级的植被景观类型区,其结果比较客观地反映出旅游开发与植被景观间的生态关系,指示因子也充分地反映了植被区的人为环境和景观特征。与利用旅游影响系数进行的分类相比,TWINSPAN的结果更为科学合理,明显优于单纯依据一个因子划分的结果。(2)DCA第1轴从左到右旅游影响系数和敏感水平越来越小,信息指数越来越大。DCA第3轴从下而上旅游剔除程度逐渐减小。DCA结果能够识别植被景观类型在空间上分布的规律性,但是这种规律性需要根据生态学知识去加以分析和总结,直观性不强。(3)TWINSPAN结果与DCA结果基本一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芽山 植被景观 双向指示种分析 除趋势对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冬季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庆芳 章家恩 秦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21-1526,共6页
对广州市越秀区和天河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绿地、林地、农田)下、6种不同样地(人民公园东部绿地、天河体育中心广场绿地、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郊区岑村农田和郊区凤凰街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数量和结构组成、分布及其... 对广州市越秀区和天河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绿地、林地、农田)下、6种不同样地(人民公园东部绿地、天河体育中心广场绿地、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郊区岑村农田和郊区凤凰街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数量和结构组成、分布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调查期间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1 365个,共25个类群,分别隶属于7门16个类群,优势类群为线虫纲(Nematoda)、蜱螨目(Acarina)和弹尾目(Collembola),共占总捕获量的83.44%。不同样地生境中土壤动物的类群组成以及个体数不同。各样地土壤动物群落复杂性指数(C)以华南植物园为最高,达2.822,人民公园绿地为最低。观测样地中小型土壤动物表现出明显的表聚现象,垂直分布有明显差异,类群数和个体数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群落排序的结果显示,土壤动物群落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有所不同,其中倍足纲(Diplopoda)和石目(Archaeognatha)这两类土壤动物为稀有类群,仅在观测的林地类样地中有分布,对干扰最为敏感,可用于指示城市化进程S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土壤动物 数量结构 除趋势对应分析 土地利用类型 城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安河-鄱阳湖湿地植物群落分布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被引量:21
19
作者 简敏菲 徐鹏飞 +2 位作者 余厚平 熊小英 李林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8-417,共10页
于2012年平水期(4月)、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1月)对乐安河自上游至下游及入鄱阳湖区域内湿地植物群落分布和水土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乐安河不同水期湿地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通过DCCA(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于2012年平水期(4月)、丰水期(8月)和枯水期(11月)对乐安河自上游至下游及入鄱阳湖区域内湿地植物群落分布和水土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乐安河不同水期湿地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通过DCCA(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不同水期植物群落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3个水期内共观测到湿地植物167种,不同水期植物种类及组成结构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平水期湿地植物102种,分属于33科75属;枯水期71种,分属于27科53属;丰水期种类最少,为55种,分属于20科42属.乐安河上游处于未受矿山开采影响的对照区域内,水生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河流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受重金属酸性污染影响较严重的区域,DCCA排序结果显示,水土环境中p H和Cu、Pb、Cd等重金属含量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重要因素.其中,上游湿地植物群落分布主要受Cu含量和p H的影响;中、下游主要受水、土环境中重金属Pb、Cd的复合污染以及p H的影响.乐安河湿地植物群落分布与环境因子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DCCA法能准确识别影响湿地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安河-鄱阳湖 植物群落 分布特征 环境因子 定量关系 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时空分异与环境关系的数量分析 被引量:102
20
作者 邱扬 傅伯杰 +1 位作者 王军 陈利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41-747,共7页
采用 DCCA排序 ,研究了流域尺度上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异类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丰水年土壤水分垂直的分布呈降低型、波动型和增长型 3种类型 ,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地利用与地形 (地貌类型、坡度、坡位与海拔高度 ) ;土壤水... 采用 DCCA排序 ,研究了流域尺度上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异类型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丰水年土壤水分垂直的分布呈降低型、波动型和增长型 3种类型 ,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地利用与地形 (地貌类型、坡度、坡位与海拔高度 ) ;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表现为三峰型、四峰同步型与四峰滞后型 3种类型 ,主要影响因子为降雨与地形 (坡度、海拔高度、坡向与坡位 )。分析得出 ,降低型与波动型的土壤水分利用率较高 ;从丰水年到欠水年 ,降低型向波动型转化 ,波动型向增长型转化 ;丰水年土壤水分的空间稳定层 ( 0~ 5cm)与空间稳定期 (夏季 ) ,对估计整个流域土壤含水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小流域 土壤水分 时空分异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