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SB修复蛋白ATM DNA-PKcs与肿瘤放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冯济龙 黄立新 王力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985-987,共3页
放射线主要通过导致细胞DNA双链断裂(DSB)而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但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DSB修复能力,研究证实DSB修复水平与细胞放射敏感性关系密切。在人类细胞内有2种DSB修复途径:一种是以DNA依赖蛋白激酶(DNA-PK)复合物为主的非同... 放射线主要通过导致细胞DNA双链断裂(DSB)而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但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DSB修复能力,研究证实DSB修复水平与细胞放射敏感性关系密切。在人类细胞内有2种DSB修复途径:一种是以DNA依赖蛋白激酶(DNA-PK)复合物为主的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修复,另一种是以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症突变蛋白(ATM)为主的同源重组(HR)修复在人体内,NHEJ修复是最主要的修复途径,DNA依赖蛋白激酶催化亚单位(DNA-PKcs)是DNA-PK复合物的主要功能单位。DNA-PKcs的激酶活性是NHEJ修复所必须的,其在DSB修复中起核心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ATM、DNA-PKcs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放射敏感性有关。该综述将有关ATM、DNA-PKcs的功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放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进行简要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 ATM dna—PKcs 放射敏感性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聚合酶θ:易错的多功能DNA末端修复分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瑶 陈国江 +3 位作者 冯健男 石艳春 王晶 郑源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03,共11页
DNA聚合酶θ(DNA polymerase theta,Pol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的DNA修复酶。它在选择性末端连接(alternative end-joining,Alt-EJ)途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常参与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损伤修复。在正常生理状... DNA聚合酶θ(DNA polymerase theta,Pol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的DNA修复酶。它在选择性末端连接(alternative end-joining,Alt-EJ)途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常参与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损伤修复。在正常生理状态下,Polθ主要调控基因组稳定性。然而,在恶性肿瘤发生时,Polθ表现出异常高表达水平,并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恶性转变过程。研究表明,抑制Polθ活性可导致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HR)缺陷的肿瘤细胞发生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SL)。因此,已经开发出多种针对Polθ的小分子抑制剂,可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使用以抑制恶性肿瘤的发展。此外,敲除或抑制Polθ活性还能增加HR修复效率,从而提高外源基因靶向整合效果。本文综述了Polθ及其介导的Alt-EJ修复机制在生物学功能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靶向Polθ在肿瘤治疗和基因编辑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聚合酶θ dna双链断裂修复 基因组稳定性 肿瘤抑制 靶向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易感基因1在DNA损伤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锡鹏 张凤梅 凤志慧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6-611,共6页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表明,BRCA1作为调节者参与了DNA损伤修复过程。DNA损伤的最严重的形式是双链断裂,BRCA1通过调控同源重组(HR)在修复双链断裂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从BRCA1主要功能区与H...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表明,BRCA1作为调节者参与了DNA损伤修复过程。DNA损伤的最严重的形式是双链断裂,BRCA1通过调控同源重组(HR)在修复双链断裂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从BRCA1主要功能区与HR的关系、主要功能区基因突变对修复双链断裂的影响、BRCA1与BRCA2,Rad51和CtIP复合物等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蛋白的磷酸化等方面,对BRCA1调控HR的分子机制、BRCA1介导的修复机制缺失在合成致死性中的作用、及BRCA1缺失后细胞对不同DNA损伤制剂敏感性发生的变化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易感基因1 dna损伤 dna修复 dna断裂 双链 重组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氟沙星对锦鲤抗氧化系统和DNA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沈洪艳 王冰 +2 位作者 赵月 曹志会 武彤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9-66,共8页
由于抗生素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潜在的威胁,其大量使用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该研究通过毒性暴露试验,研究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氧氟沙星(OFLX)对锦鲤抗氧化酶活性和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浓度和时间的增加,OFLX对锦鲤鱼肝SOD... 由于抗生素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潜在的威胁,其大量使用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该研究通过毒性暴露试验,研究了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氧氟沙星(OFLX)对锦鲤抗氧化酶活性和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浓度和时间的增加,OFLX对锦鲤鱼肝SOD活性、MDA和GST含量呈现显著的诱导效应。当OFLX浓度200 mg/L,暴露13 d时,锦鲤肝脏各项抗氧化酶活性指标均出现显著降低,表明OFLX对锦鲤的抗氧化系统的累积毒性超出了鱼体的自身调节能力,导致鱼体的抗氧化系统的损伤。鱼鳃组蛋白H2AX(γ-H2AX)磷酸化结果表明,OFLX可造成鱼体DNA损伤,诱导鱼鳃γ-H2AX产生和簇集,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OFLX浓度200 mg/L,暴露4 d时鱼鳃γ-H2AX浓度达到最大值(110.49 ng/L)。随着暴露时间继续增加,各浓度组γ-H2AX含量均有所下降,表明OFLX可能导致造成DNA双链的断裂,导致γ-H2AX浓度下降。该结果为评估OFLX对锦鲤的抗氧化系统和DNA毒性影响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氟沙星 毒性效应 锦鲤鱼 氧化损伤 dna双键断裂 Γ-H2A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双链断裂诱导的细胞损伤应答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沈筱筠 闫春兰 杨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39-542,共4页
DNA双链断裂(DSB)能通过级联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启动DNA修复系统以保证遗传信息的完整。细胞对DSB的DNA损伤应答(DDR)系统是由感应器、传递器及下游效应器分子组成的。首先,感应器在感受到DSB的存在后,激活磷脂酰肌醇激酶相关激酶(PI... DNA双链断裂(DSB)能通过级联激活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启动DNA修复系统以保证遗传信息的完整。细胞对DSB的DNA损伤应答(DDR)系统是由感应器、传递器及下游效应器分子组成的。首先,感应器在感受到DSB的存在后,激活磷脂酰肌醇激酶相关激酶(PIKKs)家族成员,后者可使组蛋白H2AX磷酸化(γH2AX)。γH2AX被认为是DSB的标志,可聚集大量效应分子在DSB位点进行修复,在此过程中则引起细胞周期停滞,染色体结构改变,甚至细胞自噬或凋亡。本文将简单概述当前对DSB细胞应答系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断裂 双链 dna损伤 信号传导 磷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双链断裂损伤反应及它的医学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宋宜 孙志贤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29-934,共6页
DNA损伤应激反应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基石.细胞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由损伤监视、周期调控、损伤修复、凋亡诱导等在内的自稳平衡机制.一方面,借助感应、识别并启动精细而复杂的修复机制修复损伤;另一方面,通过DNA损伤应激活化的细胞周... DNA损伤应激反应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基石.细胞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由损伤监视、周期调控、损伤修复、凋亡诱导等在内的自稳平衡机制.一方面,借助感应、识别并启动精细而复杂的修复机制修复损伤;另一方面,通过DNA损伤应激活化的细胞周期检查点机制,延迟或阻断细胞周期进程,为损伤修复提供时间,使细胞能安全进入新一轮细胞周期;损伤无法修复时则诱导细胞凋亡.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是真核基因组后果最严重的损伤类型之一,其修复不利,同肿瘤等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新进展揭示:DSBs损伤反应信号分子ATM-Chk2-p53、H2AX等的组成性活化,是肿瘤形成早期所激活的细胞内可诱导的抗癌屏障,其信号网络的精确、精细调控在基因组稳定性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HIV病毒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的过程也依赖于宿主细胞中ATM介导的DSBs损伤反应信号转导;ATM特异性的小分子抑制剂在抗HIV感染中显示重要的功能意义.文中重点讨论调控DSBs损伤应激反应信号网络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抗HIV感染中的新医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损伤反应 dna双链断裂(dsbs) ATM P53 dna损伤检查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7
作者 黄敏 缪泽鸿 丁健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95-300,共6页
多种内源或外源因素都能造成细胞基因组DNA损伤,细胞内建立了复杂的修复系统来应对不同形式的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作为最严重的损伤形式,主要激活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和非... 多种内源或外源因素都能造成细胞基因组DNA损伤,细胞内建立了复杂的修复系统来应对不同形式的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作为最严重的损伤形式,主要激活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通路。这两条通路都是由多个修复元件参与、经过多步反应的复杂过程。两者各具特点、协同作用,共同维护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对其分子机制的阐明为肿瘤放化疗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潜在的作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 修复通路 同源重组修复 非同源末端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O_2-Fe^(3+)所致人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损伤 被引量:3
8
作者 隋建丽 吕星 +1 位作者 周平坤 方允中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9-62,共4页
采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检测H2O2-Fe(3+)体系产生的OH对人淋巴细胞DNA的双链断裂损伤.H2O2-Fe(3+)浓度与DNA双链断裂呈明显量效关系;随OH作用时间延长,细胞DNA双链断裂加重;过氧化氢酶对OH损... 采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检测H2O2-Fe(3+)体系产生的OH对人淋巴细胞DNA的双链断裂损伤.H2O2-Fe(3+)浓度与DNA双链断裂呈明显量效关系;随OH作用时间延长,细胞DNA双链断裂加重;过氧化氢酶对OH损伤有明显抑制作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法可检测到的H2O2和FeCl3引起细胞DNA双链断裂的最低浓度为0.3mmol/L和6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dna双链断裂 过氧化氢 铁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Ku70后PARP1参与DNA双链断裂修复 被引量:2
9
作者 程巧 厉红元 +2 位作者 刘胜春 李凡 任国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86-289,共4页
目的研究碱基切除修复途径(base excision repair,BER)关键因子PARP1在Ku70缺失的条件下是否参加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的修复。方法针对人类Ku70构建编码shRNA序列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转染细胞,建立Ku70蛋白表达沉默的细... 目的研究碱基切除修复途径(base excision repair,BER)关键因子PARP1在Ku70缺失的条件下是否参加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的修复。方法针对人类Ku70构建编码shRNA序列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转染细胞,建立Ku70蛋白表达沉默的细胞株。以高效的DNA双链断裂诱导剂刺孢霉素calicheamycin诱导DSB形成,在Ku70沉默或联合PARP1抑制剂条件下,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DSB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以及Western blot检测H2AX的磷酸化状态。根据与染色质相互作用的差别,分段提取细胞蛋白组分,Western blot检测PARP1在各组分的分布变化。结果细胞Ku70蛋白水平在Ku70 shRNA干扰后显著下调。Ku70沉默和PARP1抑制剂明显降低细胞在calicheamycin处理后的存活率(P<0.01),两者有明显协同效应。在Ku70沉默的细胞诱导DSB后,PARP1主要分布在与染色质紧密结合的组分。结论在Ku70缺陷时,PARP1可与染色质结合,且抑制其功能影响细胞生存,说明PARP1可能参与了不依赖于Ku的DNA双链断裂修复的替代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 KU70 PAR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GF1在结直肠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及化疗敏感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楠 徐美兰 廖淑婷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61-866,共6页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因子AGGF1在人结直肠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及化疗抵抗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顺铂诱导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细胞DNA损伤模型,运用siAGGF1及siNC转染结直肠癌细胞干扰AFFF1的表达。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GGF1、γH2AX基因表... 目的研究血管生成因子AGGF1在人结直肠癌细胞DNA损伤修复及化疗抵抗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顺铂诱导结直肠癌细胞株HCT116细胞DNA损伤模型,运用siAGGF1及siNC转染结直肠癌细胞干扰AFFF1的表达。Western blot实验检测AGGF1、γH2AX基因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顺铂诱导HCT116细胞DNA损伤(双链断裂)后,γH2AX和AGGF1在损伤位点的募集情况;MTS法检测损伤细胞的增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AGGF1的表达水平。结果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顺铂处理HCT116细胞明显下调AGGF1表达,干扰AGGF1的表达抑制了γH2AX和NBS1;免疫荧光实验表明AGGF1和γH2AX共定位,细胞增殖实验表明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的敏感性增加(P<0.01);AGGF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1),表明其可能与肿瘤的恶性表型相关。结论下调AGGF1基因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DNA损伤修复,提高其对化疗的敏感性,机制上可能与NBS1磷酸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GF1 结直肠癌 dna双链断裂 顺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离子所致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的γH2AX焦点响应 被引量:2
11
作者 隋丽 王豫 +2 位作者 关华 孔福全 周平坤 《载人航天》 CSCD 2017年第2期245-251,共7页
DNA双链断裂(DSB)是电离辐射所致基因组DNA的主要和最严重的损伤类型,磷酸化组蛋白γH2AX能比较特异地在DSB处形成焦点,是DSB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比较了重离子~7Li、^(12)C与γ射线辐照小鼠MEF细胞诱发γH2AX焦点的规律特征。结果显示,... DNA双链断裂(DSB)是电离辐射所致基因组DNA的主要和最严重的损伤类型,磷酸化组蛋白γH2AX能比较特异地在DSB处形成焦点,是DSB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比较了重离子~7Li、^(12)C与γ射线辐照小鼠MEF细胞诱发γH2AX焦点的规律特征。结果显示,诱发形成的平均每个细胞的γH2AX焦点数目与照后时间相关,表达峰值出现在照后2 h,但不同类型辐射高表达的持续时间不同。在相同剂量下,致焦点形成率与辐射的LET值相关,LET值越高,形成率越大。γ射线诱发的γH2AX焦点尺寸随照后时间无明显变化,高LET重离子诱发的γH2AX焦点尺寸随时间变化先增加后减小;与低LET的γ射线相比,高LET辐射诱发的焦点平均尺寸明显变大,LET越高焦点尺寸越大且保持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稳定性 dna双链断裂 dna修复 磷酸化组蛋白H2AX聚焦点 重离子 γ射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DNA依赖蛋白激酶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晟 许三鹏 李娜萍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0-763,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DNA依赖蛋白激酶(DNA-PK)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乳腺癌组织及5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DNA-PK的3个亚基DNA-PKcs、Ku70、Ku86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这些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及癌基因c-erb...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DNA依赖蛋白激酶(DNA-PK)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乳腺癌组织及5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DNA-PK的3个亚基DNA-PKcs、Ku70、Ku86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这些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及癌基因c-erbB-2的表达。结果Ku70、Ku86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P<0.01),而且Ku70和Ku86的表达随乳腺癌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降低,但DNA-PKcs在两者中的表达则无明显变化。Ku70与Ku86的表达在ER阳性组高于ER阴性组,在c-erbB-2阳性组的表达则低于c-erbB-2阴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Ku70和Ku86的低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意义,且其与ER、c-erbB-2关系密切,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dna双链断裂 dna依赖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RE11在依托泊甙所致U937细胞DNA双链断裂后的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英文)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凌波 田蕾 +3 位作者 黎纬明 李蕾 王利 邹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0-15,共6页
MRE11在DNA损伤反应的信号转导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查明hMRE11与依托泊甙所致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DNA双链断裂的关系。在依托泊甙(VP-16)处理U937细胞后,运用脉冲凝胶电泳(PFGE)检测DNA双链断裂,采用RT-PCR技术检测MRE1... MRE11在DNA损伤反应的信号转导通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查明hMRE11与依托泊甙所致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U937DNA双链断裂的关系。在依托泊甙(VP-16)处理U937细胞后,运用脉冲凝胶电泳(PFGE)检测DNA双链断裂,采用RT-PCR技术检测MRE11的转录水平,借助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MRE11蛋白的分布改变,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细胞周期。结果表明:VP-16诱导U937细胞DNA双链断裂的发生率与其剂量高度相关,从2μg/ml时的(13.0±2.3)%增至20μg/ml时的(32.0±4.3)%(P<0.01)。但VP-16诱导U937细胞前后不同时间内hMRE11mRNA水平未见变化(P>0.05)。hMRE11蛋白丰富而均匀分布于核仁外的细胞核中,但经VP-16处理后则形成独立的核灶(nuclearfocus),并且存在这种核灶的细胞数和细胞中的核灶数量随VP-16的剂量增加而增多。经100μg/mlVP-16处理(2小时)后8小时形成hMRE11蛋白灶的U937细胞数达到(61.54±3.6)%[对照组为(0.47±1.17)%,P<0.01],而且47.55±2.35%的U937细胞[对照组(21.95±2.91)%,P<0.05]停滞于S期,然后逐渐下降。结论:hMRE11蛋白核灶形成可能参与VP-16所致人单核白血病细胞株U937的DNA损伤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RE11 依托泊苷 U937细胞 dna双链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粒子辐照致DNA双链断裂的AFM观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隋丽 梅俊平 +3 位作者 倪嵋楠 赵葵 郭继宇 吴秀坤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7-91,共5页
在放射生物学中 ,脱氧核糖核酸 (DNA)是电离辐射引致细胞杀伤或转化的主要靶分子 ,研究它的电离辐射损伤具有深远的意义。以此为目的 ,选用LET为 90keV μm的α粒子 ,以不同的剂量对纯化的质粒DNA进行辐照 ,并用原子力显微镜 (AFM)对其... 在放射生物学中 ,脱氧核糖核酸 (DNA)是电离辐射引致细胞杀伤或转化的主要靶分子 ,研究它的电离辐射损伤具有深远的意义。以此为目的 ,选用LET为 90keV μm的α粒子 ,以不同的剂量对纯化的质粒DNA进行辐照 ,并用原子力显微镜 (AFM)对其所诱发的DNA双链断裂进行了定性观测。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粒子 电离辐射 原子力显微镜 质粒dna 双链断裂 凝胶电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双链断裂处染色质重组机制 被引量:1
15
作者 纳小凡 姬明飞 岳岩磊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23,共3页
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的修复过程包括DNA断裂处染色质结构变化、DNA修复蛋白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染色质构型的重新恢复等过程。因此,DSB周围包裹的核小体及其染色质构型对断裂处DNA的修复产生一定影响。该文通过从D... 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的修复过程包括DNA断裂处染色质结构变化、DNA修复蛋白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染色质构型的重新恢复等过程。因此,DSB周围包裹的核小体及其染色质构型对断裂处DNA的修复产生一定影响。该文通过从DSBs处开放而松弛的染色质结构的形成机制和DNA修复蛋白在DSB特定区域的募集过程,综述了真核细胞DSB修复的早期事件,以期为研究植物DSB修复过程中表观遗传修饰机制、植物耐逆机制以及作物诱变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 染色质重组 dna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默Ku70促进PARP1、ligase3和XRCC1在DNA双链断裂染色质聚集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巧 厉红元 +1 位作者 王小毅 任国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497-1501,共5页
目的研究碱基切除修复途径(base excision repair,BER)关键因子PARP1、ligase3和XRCC1在Ku70缺失的条件下与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所在染色质的结合及抑制PARP1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可经药物诱导Ku70 shRNA的细胞株,... 目的研究碱基切除修复途径(base excision repair,BER)关键因子PARP1、ligase3和XRCC1在Ku70缺失的条件下与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所在染色质的结合及抑制PARP1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可经药物诱导Ku70 shRNA的细胞株,以高效的DNA双链断裂诱导剂刺孢霉素calicheamicin诱导DSB。分离不同组分蛋白联合稳定同位素标记定量差异蛋白组分析法鉴定Ku70下调后在损伤染色质聚集增多的蛋白,Western blot进行验证并检测PARP1抑制剂DIQ对其染色质聚集的影响。结果在药物Doxy作用下,Ku70明显下调,其余蛋白的表达不受影响。稳定同位素标记定量蛋白组学方法鉴定出PARP1、ligase3和XRCC1在Ku70下调后在损伤染色质聚集增多。Western blot进行了验证并显示PARP1、ligase3和XRCC1在损伤染色质的聚集随DSB程度增加而增加。施加PARP1抑制剂DIQ,随着DIQ浓度的上升,ligase3在损伤染色质的聚集逐渐减少。结论沉默Ku70后,PARP1、ligase3和XRCC1在DSB染色质聚集增加,这种聚集与DSB程度变化一致,并且ligase3的染色质聚集具有一定程度的PARP1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双链断裂 KU70 PARP1 ligase3 XRCC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检测电离辐射所致哺乳动物细胞DNA双链断裂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平坤 魏康 《生物化学杂志》 CSCD 1991年第5期513-517,共5页
本文将反向交变电场和六角形电极电场这两种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技术应用于X线照射小鼠乳癌细胞SR-1所致DNA双链断裂的检测,在本实验条件下,用这种电泳都能检测到低至1.5Gy照射所产生的DNA双链断裂,并且用六角形电极电场电泳获得了DNA双链... 本文将反向交变电场和六角形电极电场这两种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技术应用于X线照射小鼠乳癌细胞SR-1所致DNA双链断裂的检测,在本实验条件下,用这种电泳都能检测到低至1.5Gy照射所产生的DNA双链断裂,并且用六角形电极电场电泳获得了DNA双链断裂程度与照射剂量之间的良好线性关系,此外,还用此方法观察了不同浓度自由基清除剂DMSO对X线照射SR-1细胞所致DNA双链断裂的保护作用,结果进一步证实本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辐射 dna双链断裂 PF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抗MAb225对舌癌细胞DNA放射后损伤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明国 王中和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0-583,共4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MAb225对放射所致舌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MAb225对舌鳞癌细胞Tca8113放射后DNA双链断裂所致的尾矩,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MAb225对放射所致舌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的方法检测MAb225对舌鳞癌细胞Tca8113放射后DNA双链断裂所致的尾矩,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和Western blot检测MAb225对DNA蛋白激酶Ku70、Ku80表达的影响。结果 MAb225作用后的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的彗星尾矩明显高于未处理细胞(P<0.05),并能显著抑制DNA蛋白激酶Ku70、Ku80的表达。结论 MAb225通过抑制DNA蛋白激酶Ku70、Ku80的表达影响了DNA双链断裂的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 舌癌 dna 双链断裂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作用下含修复DNA主链断裂随机动力学理论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凌备备 赵玉芳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2年第3期1-5,共5页
在辐射诱发DNA单链与双链断裂问题的研究中,迄今为止的主要理论——靶学说与击中理论,存在缺少修复机制等缺点,而Chadwick的理论仍属半经验性的.本文在Hug与Kellerer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辐射诱发含修复DNA单、双链断裂的随机动... 在辐射诱发DNA单链与双链断裂问题的研究中,迄今为止的主要理论——靶学说与击中理论,存在缺少修复机制等缺点,而Chadwick的理论仍属半经验性的.本文在Hug与Kellerer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辐射诱发含修复DNA单、双链断裂的随机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随机动力学微分方程组数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修复 辐射诱发 随机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化合物靶向DNA连接酶Ⅳ提高CRISPR/Cas9基因编辑效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肖红卫 毕延震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2期13-19,共7页
基因编辑工具能够在DNA链上制造特定位点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细胞内具有修复DSB的2种不同途径,即同源重组(HD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NHEJ与HDR之间相互竞争,互为替代DNA修复途径。DNA连接酶Ⅳ参与NHEJ途径并发挥... 基因编辑工具能够在DNA链上制造特定位点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细胞内具有修复DSB的2种不同途径,即同源重组(HD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NHEJ与HDR之间相互竞争,互为替代DNA修复途径。DNA连接酶Ⅳ参与NHEJ途径并发挥重要作用。DNA连接酶Ⅳ抑制剂可以抑制DNA修复通路中NHEJ的效率,同时可以提高HDR的效率。为了优选小分子化合物实现更有效的基因定点插入,综述了SCR7、NU7026、白藜芦醇、L755507这4种不同的小分子化合物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效率上的研究,归纳了这4种小分子化合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用生物信息学软件模拟所用小分子化合物与DNA连接酶Ⅳ的对接。在此基础上,对这4种小分子化合物提高基因编辑效率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链断裂 同源重组 非同源末端连接 dna连接酶Ⅳ 小分子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