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DsRed荧光蛋白的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菌株构建 被引量:4
1
作者 陈茂功 韩志群 +3 位作者 林小虎 王晓鸣 周印富 李洪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21,共6页
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ATMT),利用DsRed荧光蛋白基因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致病菌新月弯孢进行遗传转化。通过转化子的荧光蛋白基因和潮霉素B抗性基因的PCR检测,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荧光观察,hyg基因的Southern杂交验证,以及荧光蛋白... 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ATMT),利用DsRed荧光蛋白基因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致病菌新月弯孢进行遗传转化。通过转化子的荧光蛋白基因和潮霉素B抗性基因的PCR检测,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的荧光观察,hyg基因的Southern杂交验证,以及荧光蛋白基因插入位点的TAIL-PCR分析,确定了DsRed荧光蛋白基因插入与表达对新月弯孢转化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定的4株转化子基因组中均成功整合了DsRed荧光蛋白目的基因片段;转化子在生长发育和致病性方面与野生型菌株存在一定差异,分别有2株在产孢量方面略高于野生型菌株,4株转化子在纤维素酶活性和粗毒素致病力方面均低于野生型菌株,有3株转化子在果胶酶活性上较野生型菌株有提高,1株转化子的致病力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获得其中3个转化子插入位点的侧翼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新月弯孢 农杆菌介导转化 红色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抗药性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桂芹 周宇烨 李鑫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3-98,共6页
戊唑醇是防治香蕉叶斑病的常用药剂,为评价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来自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5个省(区)168株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并采用药剂和紫外线诱导戊... 戊唑醇是防治香蕉叶斑病的常用药剂,为评价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及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来自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5个省(区)168株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并采用药剂和紫外线诱导戊唑醇的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抗性菌株,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168株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仍敏感,平均EC;为(4.517 3±1.270 6) mg/L,菌株频率呈连续单峰分布,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群体。因此,将该EC;作为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基线,根据FAO抗性分级标准,未发现抗性菌株。通过药剂逐代诱导获得抗性菌株6株,抗性倍数介于5.64~10.13之间,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质量均低于亲本菌株,仅有1株抗性菌株抗性可以稳定遗传。紫外线诱导获得8株抗性菌株,抗性倍数介于5.88~15.60之间,菌丝生长速度、菌丝干质量均低于亲本菌株,仅有3株菌株抗性可以稳定性遗传。说明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对戊唑醇仍敏感,抗药性风险低,生产上可继续使用戊唑醇防治香蕉弯孢霉叶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 curvularia lunata 戊唑醇 敏感性 EC 抗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荟苦素和芦荟凝胶对新月弯孢的抑菌活性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国辉 李荣玉 +1 位作者 吴小毛 李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6-322,共7页
通过研究芦荟苦素和芦荟凝胶对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的抑菌效果,以期寻找天然活性物质用于水稻新月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滤纸法显示:300 mg/mL的芦荟苦素处理28 h后对新月弯孢可产生明显的抑制带(3.37 mm);在孢子液(3×10^(4)cfu... 通过研究芦荟苦素和芦荟凝胶对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的抑菌效果,以期寻找天然活性物质用于水稻新月弯孢叶斑病的防治。滤纸法显示:300 mg/mL的芦荟苦素处理28 h后对新月弯孢可产生明显的抑制带(3.37 mm);在孢子液(3×10^(4)cfu/mL)平板上可产生直径为51.27 mm的抑菌圈,且抑制效应可达6 d。用1、2、4、8、16、32、64 mg/mL系列质量浓度的芦荟凝胶处理新月弯孢5 d时的菌丝抑制率范围为9.25%~56.21%,抑菌率随芦荟凝胶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此外,从处理后2 d到5 d,64 mg/mL芦荟凝胶的抑制率增加了21.87%。显微镜检表明,160 mg/mL芦荟苦素处理的C.lunata菌丝生长弱于对照,且无附着胞产生。经芦荟凝胶处理后,分生孢子芽管的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对照,其生长抑制率可达75.39%-96.58%。本研究首次报道芦荟苦素能有效抑制C.lunata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而芦荟凝胶能有效抑制C.lunata的菌丝和芽管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荟苦素 芦荟凝胶 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苗期抗病性鉴定及遗传初步分析 被引量:25
4
作者 蔺瑞明 高增贵 +6 位作者 崔明珠 纪明山 陈捷 朱茂山 宋书宏 张凯 韦利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3,共3页
对11份玉米常用骨干自交系及8份重点推广的玉米杂交组合的抗病性进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试材之间抗性差异较大,抗性较好的试材有沈137、Mo17、799、沈试29、丹玉13和丹408等。杂交组合的抗病性与母本及父母本中亲值相关密切,... 对11份玉米常用骨干自交系及8份重点推广的玉米杂交组合的抗病性进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试材之间抗性差异较大,抗性较好的试材有沈137、Mo17、799、沈试29、丹玉13和丹408等。杂交组合的抗病性与母本及父母本中亲值相关密切,相关系数r分别为093和094,而与父本相关系数r为017,母本的抗病性对杂交组合的抗病性决定程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叶斑病 弯孢菌 抗病性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8
5
作者 桑利伟 刘爱勤 +2 位作者 吴伟怀 孙世伟 郑服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1-75,共5页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PSA、PDA和OMA;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pH要求不严格为5~9;在碳源和氮源中,蔗糖、葡萄糖、尿素、磷酸氢二氨和硝酸钠有利于病菌...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PSA、PDA和OMA;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pH要求不严格为5~9;在碳源和氮源中,蔗糖、葡萄糖、尿素、磷酸氢二氨和硝酸钠有利于病菌生长和产孢;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有严格的要求,RH≥80%以上分生孢子萌发,随湿度增加萌发率增高;光照对菌丝体无显著影响,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孢子致死温度为55℃(10min)。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6%戊唑醇微乳剂、25%丙环唑乳油、25%咪鲜胺水乳剂、25%戊唑醇乳油和25%苯醚甲环唑乳油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25%咪鲜胺水乳剂和25%苯醚甲环唑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定法 何培新 +1 位作者 卫秀英 明廷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2-15,共4页
对河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与病级、病情指数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直线相关。病级每提高1级,产量损失平均增加825%。病情指数每增加10%,产量损失平均增加414%。在产量损失构成中,千粒重... 对河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危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产量损失与病级、病情指数之间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直线相关。病级每提高1级,产量损失平均增加825%。病情指数每增加10%,产量损失平均增加414%。在产量损失构成中,千粒重下降处主导地位,约占666%;穗粒数减少次之,约占334%。根据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数学模型,分高、中、低产田对经济允许危害水平进行了估算,并确定了防治指标。经田间验证,可以用此指导该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危害损失 防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黑色素性质及其在致病性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晓飞 薛春生 +2 位作者 徐书法 刘力行 陈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6476-6478,共3页
为了探明玉米弯孢菌黑色素性质及其在致病性中的作用。利用酸碱沉淀法提取了玉米弯孢菌胞内及胞外黑色素,并分别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研究了黑色素的性质;采用黑色素抑制实验研究了黑色素在玉米弯孢菌致病性中的作用。紫外光谱分析表... 为了探明玉米弯孢菌黑色素性质及其在致病性中的作用。利用酸碱沉淀法提取了玉米弯孢菌胞内及胞外黑色素,并分别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研究了黑色素的性质;采用黑色素抑制实验研究了黑色素在玉米弯孢菌致病性中的作用。紫外光谱分析表明,黑色素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光谱扫描没有极值,吸光值取对数后对波长作图可以得到一条斜率为负值的直线,说明该实验提取的物质确实是一类黑色素类物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菌株CX-3胞内与胞外黑色素红外光谱图有一定差异。玉米弯孢菌胞内黑色素以DHN为主,胞外是DOPA;初步证明DHN黑色素在病菌侵染感病玉米叶片过程中有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孢菌 黑色素 二羟基萘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菌毒素培养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唐树戈 庄敬华 +2 位作者 高增贵 吴海云 陈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共3页
研究了玉米弯孢菌产毒能力与培养条件、环境因子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产毒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以CL-1、CL-2、CL-7、CL-13菌株培养液对叶片的破坏能力最强;该病原菌在Fries培养基中有较强的产毒能力;培养基中以蔗糖为碳... 研究了玉米弯孢菌产毒能力与培养条件、环境因子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产毒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以CL-1、CL-2、CL-7、CL-13菌株培养液对叶片的破坏能力最强;该病原菌在Fries培养基中有较强的产毒能力;培养基中以蔗糖为碳源、以KNO3为氮源较适合毒素的产生;在25℃条件下培养20~25d产毒能力较强;光照对毒素的产生没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培养方式对毒素的产生有较大的影响,振荡培养有利于毒素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菌 毒素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介导的玉米弯孢叶斑病菌遗传转化 被引量:4
9
作者 刘铜 侯巨梅 +3 位作者 陈捷 荆晶 王玉莹 左豫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7-30,共4页
为了探索不同酶系组成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建立该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系统,采用酶系混合物裂解菌丝体制备原生质体,采用PEG介导方法进行原生质遗传转化,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ting技术对转化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 为了探索不同酶系组成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建立该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系统,采用酶系混合物裂解菌丝体制备原生质体,采用PEG介导方法进行原生质遗传转化,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ting技术对转化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溶壁酶+1%蜗牛酶+1%纤维素酶混合酶系为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酶系,可以产生原生质体6.78×106 cfu/mL。用PEG介导方法转化共获得16个稳定的转化子,从中随机挑取5个转化子发现质粒pV2已被成功整合到基因组中。本研究获得了制备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原生质体的最佳酶系,建立了PEG介导的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为开展该菌致病相关基因克隆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原生质体 溶壁酶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月弯孢菌及其近似菌菌落形态和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比较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宁红 高荣 +3 位作者 王丽焕 蒋辉 刘如东 刘世贵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12,共4页
通过对分离自玉米及其他寄主的 12个新月弯孢菌菌株和 5个近似菌株菌落形态及可溶性蛋白电泳谱比较分析 ,表明菌落形态在不同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同种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但不稳定和存在变异。 17个菌株可溶性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 通过对分离自玉米及其他寄主的 12个新月弯孢菌菌株和 5个近似菌株菌落形态及可溶性蛋白电泳谱比较分析 ,表明菌落形态在不同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同种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 ,但不稳定和存在变异。 17个菌株可溶性蛋白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 ,Curvularia属在Rf值为 0 177处有一条该属的特征蛋白带 ,新月弯孢菌在Rf值为 0 2 2 5处有一条该种的特征蛋白带 ,但新月弯孢菌蛋白带存在多样性 ,聚类分析将未能确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蛋白 电泳图谱 比较分析 新月弯孢菌 菌落形态 玉米 弯孢菌叶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毒素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树戈 牟林 +2 位作者 郑其格 庄敬华 陈捷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1-113,共3页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在Fries培养基上培养20d左右,菌丝大量生长并紧密交织成团时病原菌即可产生大量毒素。毒素粗提液经高温处理仍具有生物活性,甚至略有增强。该毒素经低温处理后,可保存30d以上而不失活。经验证毒素原液中的活性成分经光...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在Fries培养基上培养20d左右,菌丝大量生长并紧密交织成团时病原菌即可产生大量毒素。毒素粗提液经高温处理仍具有生物活性,甚至略有增强。该毒素经低温处理后,可保存30d以上而不失活。经验证毒素原液中的活性成分经光处理10h不失活,对光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毒素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优质米品种对黑粒病的抗性及其种子带菌量检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方羽生 黄华林 +4 位作者 张建国 陈玉托 吴泳梅 胡耀汉 邝潮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48-750,共3页
种子带菌量检验和田间小区接种诱发病害试验的结果表明:9个拟在广东省推广的水稻优质米品种的种子均携带了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但带菌量与品种的田间发病程度不呈正相关。参试品种中抗性最差为新软占,其次为新雪占,其它品种的抗性差异不... 种子带菌量检验和田间小区接种诱发病害试验的结果表明:9个拟在广东省推广的水稻优质米品种的种子均携带了病原菌的分生孢子,但带菌量与品种的田间发病程度不呈正相关。参试品种中抗性最差为新软占,其次为新雪占,其它品种的抗性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品种 稻黑粒病 新月弯孢霉 种子带菌量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月弯孢霉P450酶在甾体11β羟基化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卢文玉 郭亚文 +2 位作者 陈泮成 王敏 杜连祥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3-576,共4页
目的 :考察底物 17α 羟基孕甾 4 烯 3 ,2 0 二酮 2 1 醋酸酯 (RSA)对P450酶的诱导作用 ,探讨P450酶在细胞内作用的部位 ,进而研究P450酶与新月弯孢霉转化氢化可的松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CO差光谱法对新月弯孢霉P450酶含量进行检... 目的 :考察底物 17α 羟基孕甾 4 烯 3 ,2 0 二酮 2 1 醋酸酯 (RSA)对P450酶的诱导作用 ,探讨P450酶在细胞内作用的部位 ,进而研究P450酶与新月弯孢霉转化氢化可的松能力的关系。方法 :采用CO差光谱法对新月弯孢霉P450酶含量进行检测 ,分别在转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加入不同浓度的RSA ,检测P450酶含量和氢化可的松产量。分别考察RSA在菌体细胞悬液和去菌体细胞上清液中的转化情况。结论 :RSA对P450酶具有诱导作用 ,在对数期初期 (12h)加入 0 5g/L的RSA对P450酶的诱导作用最佳 ,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较小。P450酶是胞内酶。氢化可的松转化过程中 ,在对数生长期 ,P450酶含量平稳升高 ,进入产氢化可的松时期后 ,经过一段迟滞期 ,P450酶含量迅速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弯孢霉 甾体 氢化可的松 细胞色素P450酶 CO差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Clpg1基因功能验证 被引量:7
14
作者 崔佳 赵丰舟 +3 位作者 刘震 曲建楠 刘铜 左豫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3-169,184,共8页
为明确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Clpg1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采用Double-joint PCR技术构建融合片段,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获得18株抗潮霉素突变体,经检测得到1株Clpg1基因敲除突变体ΔClpg1。通过与野生型菌株... 为明确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Clpg1在其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采用Double-joint PCR技术构建融合片段,利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技术获得18株抗潮霉素突变体,经检测得到1株Clpg1基因敲除突变体ΔClpg1。通过与野生型菌株比较,发现ΔClpg1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下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降低,致病力减弱。这些结果表明Clpg1基因影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调控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致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Clpg1 基因敲除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繁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肖兰 郑行恺 +3 位作者 赵爽 郑浩 陆翠梅 蔡秀清 《热带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44-50,共7页
为了深入研究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从三亚南滨农场等南繁种植基地采集病叶,分离得到致病力强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菌C24。利用柯赫氏法则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生长速率测定等方法 ,分别从培养基(PSA、PDA、 Czapek、 PSA+玉米绿叶煎汁、玉米... 为了深入研究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从三亚南滨农场等南繁种植基地采集病叶,分离得到致病力强的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菌C24。利用柯赫氏法则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生长速率测定等方法 ,分别从培养基(PSA、PDA、 Czapek、 PSA+玉米绿叶煎汁、玉米绿叶煎汁、 PDA+玉米绿叶煎汁、燕麦)、温度(10、 15、 20、 25、 28、33、 37、 41℃)、光照(全日光照、全日黑暗)、 pH(5、 6、 7、 8、 9、 10、 11)、碳源(蔗糖、麦芽糖、乳糖、 D-木糖、 D-果糖、可溶性淀粉)、氮源(甘氨酸、苏氨酸、 NaNO3、 L-缬氨酸、 L-丝氨酸、 L-精氨酸、 L-谷氨酰胺、 L-赖氨酸、 L-脯氨酸、 L-亮氨酸)6个方面对南繁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24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24鉴定为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Boedijn)在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在燕麦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最适生长温度在28~37℃;最适pH值为7~9;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L-亮氨酸。本研究发现玉米弯孢霉菌能引起南繁区玉米病害,较适应热带地区高温天气,在28~37℃生长旺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繁种植区 玉米 弯孢霉叶斑病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lg2基因克隆、序列特征和不同发育阶段表达分析
16
作者 侯巨梅 王玉莹 +3 位作者 左豫虎 赵丰舟 王星茗 刘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77,89,共6页
异源三聚体G信号通路在调控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侵染结构形成和致病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新月弯孢全长cDNA文库中的EST序列,克隆获得一个含1 074bp开放读码框(ORF)Gα基因。该基因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 异源三聚体G信号通路在调控植物病原真菌的形态、侵染结构形成和致病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玉米弯孢叶斑病菌新月弯孢全长cDNA文库中的EST序列,克隆获得一个含1 074bp开放读码框(ORF)Gα基因。该基因包含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编码357个氨基酸,被命名为Clg2。通过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证明Clg2蛋白具有Gα蛋白结构特征和保守序列区,与小麦黄斑叶枯病菌(Pyrenophora tritici-repentis Pt-1C-BFP)和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中的Gα蛋白相似性高达96%和97%,处于同一分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Clg2基因在病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水平,显示在菌丝中表达水平最低,在分生孢子中表达量最高,暗示Clg2基因在病菌分生孢子形成期起重要作用。上述结果将为开展Clg2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蛋白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接种对新月弯孢菌侵染玉米籽粒的影响
17
作者 李富华 叶华智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9-41,共3页
研究了人工接种不同接种时期和方法对新月弯孢菌侵染玉米籽粒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可以侵染玉米果穗籽粒,使玉米籽粒产生褐色病斑。伤口接种法能使玉米果穗100%发病;花丝通道接种也可导致果穗发病,但其发病频率很低;而花丝... 研究了人工接种不同接种时期和方法对新月弯孢菌侵染玉米籽粒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可以侵染玉米果穗籽粒,使玉米籽粒产生褐色病斑。伤口接种法能使玉米果穗100%发病;花丝通道接种也可导致果穗发病,但其发病频率很低;而花丝喷雾接种和苞叶喷雾接种病菌不能成功侵染玉米果穗籽粒;吐丝后10 d和乳熟期接种只能引起接种点籽粒发病,病菌扩展不好;但籽粒形成期接种的玉米果穗籽粒不仅接种点发病,而且其周围的籽粒也感染了病菌,病菌扩展情况较好。试验明确,玉米籽粒形成期采用伤口接种是使玉米籽粒发生弯孢叶斑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人工接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理学 玉米孢叶斑病 人工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Fus3/Kss1-MAPK级联途径的相关基因鉴定与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丰舟 刘震 +3 位作者 侯巨梅 崔佳 左豫虎 刘铜 《农学学报》 2017年第1期84-90,共7页
植物病原真菌Fus3/Kss1-MAPK级联途径在调控病原菌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了明确Fus3/Kss1-MAPK级联途径在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中的调控作用,笔者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全基因组中的Fus3/Kss1-MAPK级联途... 植物病原真菌Fus3/Kss1-MAPK级联途径在调控病原菌附着胞形成和致病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为了明确Fus3/Kss1-MAPK级联途径在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中的调控作用,笔者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全基因组中的Fus3/Kss1-MAPK级联途径的相关基因进行鉴定并对其分子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玉米弯孢叶斑病菌中鉴定出Fus3/Kss1-MAPK级联途径中3个蛋白激酶基因Clf、Map2k、Clk1和一个锚定蛋白基因Cl Ste50。蛋白序列分析以及进化树构建等表明它们分别与来源其他植物病原真菌的Fus3/Kss1-MAPK途径中的激酶蛋白和锚定蛋白具有相似的结构特征和保守结构域,有较高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进化关系。玉米弯孢叶斑病菌Fus3/Kss1-MAPK途径的相关蛋白激酶Clk1、Map2k、Clf和锚定蛋白Clste50与其他真菌Fus3/Kss1-MAPK途径的相关蛋白结构相似,推断有相似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孢叶斑病菌 Fus3/Kss1-MAPK 级联途径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柚木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 被引量:2
19
作者 苏勇 张艳明 +5 位作者 廖克波 韦继光 王磊 谢红辉 周颖 汪筱雪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1期91-96,F0002,共7页
采用形态学鉴定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率法,对广西柚木上发生的弯孢霉叶斑病病原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柚木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原为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其... 采用形态学鉴定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率法,对广西柚木上发生的弯孢霉叶斑病病原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柚木弯孢霉叶斑病的病原为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其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7.5~30℃,产孢最适温度为30℃,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5℃;光照不影响其菌丝生长,但对其产孢量有影响,24 h黑暗处理最有利于其产孢,12h光暗交替处理下该菌不产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p H分别为5~10和5;菌丝致死温度为54℃(20min),分生孢子萌发的致死温度为49℃(20 min);培养基PDA有利于菌丝生长,PSA有利于其产孢,但培养基Czapek均不利于两者;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硝酸钾;对该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杀菌剂是咪鲜胺乳油,多·福的效果最差。该病害为柚木新纪录病害,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药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柚木 弯孢霉叶斑病菌 生物学特性 药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品种资源对弯孢菌叶斑病抗性评价及筛选 被引量:1
20
作者 冷廷瑞 刘汉臣 +3 位作者 潘颖慧 卜瑞 赵兵 乔亚民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7期159-161,163,共4页
利用综合感病指数评价品种资源抗病性模型对106份玉米品种资源进行抗弯孢菌叶斑病鉴定,选出高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资源57份,抗弯孢菌叶斑病玉米资源14份。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弯孢菌叶斑病 抗性评价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