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Modeling of the Living Artery: Based on the Zero-Pressure Status and the Anisotropic Hypere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1
作者 Dongliang Zhao Wenchang Tan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07-108,共2页
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aneurysm,hemadostenosis,aortic dissection are the primary causes of people’s death around world.As a result,it is significant to improve our knowledge about them,which can help to treat the ... 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aneurysm,hemadostenosis,aortic dissection are the primary causes of people’s death around world.As a result,it is significant to improve our knowledge about them,which can help to treat the disease.Measuring the hemodynamic factor like the blood pressure,the wall shear stress(WSS)and the oscillatory shear index(OSI)is,however,still beyond the capabilities of in-vivo measurement techniques.So the use of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for the studies of the blood flow in arteries and,in general,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both in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conditions,has received an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e biomedical community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Indeed,such studies aims at enhancing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the physiology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as well as providing reliable tools for the medical doctors to predict the natural course of pathologies and,possibly,the occurrence of cardiovascular accidents.The computational vascular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FSI)methodology is a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which is used to explain the hemodynamic factors.The WSS on the luminal wall and the mechanical stress in the vascular wall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location of the lesion,and the blood flow strongly interacts with the vascular wall motion.The arterial wall continually adapts to the charge of its mechanical environment(due to,for example,growth,atrophy,remodelling,repair,ageing,and disease)and consequently undergoes several irreversible processes.Primary acute mechanisms of vascularFSI numerical simulation seem to be associated with(1)the arterial histology and the patient-specific complex geometry,(2)the typic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layer,(3)properties of the blood is assumed as Newtonian fluid or non-Newtonian fluid based on the scale ofthe diameter of a vessel,(4)residual stress in the zero-pressure configuration.The arterial system naturally function under permanent physiological loading conditions.Fung defined the residual stress and measured the opening angle which varies greatly along the aortic tree.Consequently,most of these systems never experience a stress-free state in their’service life’,so a stress and strain fields are present in any in vivo obtained patientspecific cardiovascular geometry.The residual stress always be ignored in FSI simulation or be assumed to equal zero,and the vivo patient-specific artery geometry is assumed as zero-pressure configuration.To define the in vivo stress state of artery,an inverse problem needs to be solved:the undeformed shape of a body or its stress state in its deformed state needs to be determined given the deformed configuration and the loads causing this deformation.The modular inverse elastostatics method is used to resolve the pressure-induced stress state for in vivo imaging based on cardiovascular modeling proposed by Peirlinck.Here,we build a living vessel FSI model based on 4 key factors.In order to get the universal simulation results,we focus on idealized geometries of the vessel that represent healthy(physiological)conditions of the cerebral vasculature.Blood can be assumed as the Newtonian fluid at this scale.The anisotropic hyperelastic constitutive law(Gasser-Holzapfel-Ogden)is used in zero-pressure configuration.Afterwards,we propose the material parameters for the different constitutive models and the computational configurations.We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of introducing the residual stress into vascular blood flow modeling by performing a comparing zero-pressure configuration and no-resistance configuration.We ge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zero-pressure status model has smaller displacement and larger stress distribution compared with no-resistance stress model.Hence,the methodology presented here will be particularly useful to study the mechanobi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healthy and diseased vascular w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uid structure interaction zero-pressure configuration ANISOTROPIC HYPERELASTIC constitutive la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利权的宪法地位——谨以此文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四十周年 被引量:1
2
作者 郭禾 《知识产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1,共9页
宪法当是万法之母法。合宪是合法的基本要求。法律设定的任何权利都应当在宪法上有其根源。我国《宪法》规定了各类依法产生的权利,其中包括财产权以及属于财产权的所有权;同时,还规定了财产权的分配方式,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 宪法当是万法之母法。合宪是合法的基本要求。法律设定的任何权利都应当在宪法上有其根源。我国《宪法》规定了各类依法产生的权利,其中包括财产权以及属于财产权的所有权;同时,还规定了财产权的分配方式,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然而,专利权作为财产权的一种,其产生并不仅仅依赖劳动,财产权分配也不是以劳动付出为要件,并且我国《宪法》所规定的财产权的分配方式有别于《专利法》所确立的先申请或先发明原则。由此推知,我国《宪法》所规定的财产权的范围未包括专利权。专利权在《宪法》上是一种孤悬于常规财产权体系之外的“孤儿”。为了让“孤儿”回家,《宪法》应当对专利权乃至与之相关的知识产权作出明确规定,否则可能导致合宪性审查中的尴尬,甚至导致法律实施中的“言(理)不顺”,而不仅仅是“名不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专利法 财产权 合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章研究的发展脉络与时代使命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叶中 熊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5,共11页
在党建学主导和法学、政治学等学科参与下,党章研究经40余年之积淀,已形成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并确立起相应的知识框架和研究风格。但在繁荣的研究景象背后,党章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侧重将党章置于党的建设领域,相对忽视... 在党建学主导和法学、政治学等学科参与下,党章研究经40余年之积淀,已形成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并确立起相应的知识框架和研究风格。但在繁荣的研究景象背后,党章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侧重将党章置于党的建设领域,相对忽视党章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过多从党建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议题偏好出发,相对欠缺立足党章本体建构党章自主知识体系的能力。而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迈上新征程、党内法规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党章研究更是面临实践与学术回应性的双重挑战,其内在不足日益凸显。为应对有关挑战,新时代的党章研究应以党内法规学的形成为契机,确立“以中国式现代化为目的、以党内法规学为方法”的研究宗旨,在探索基于党内法规学视角的党章理论的同时,有效关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就需要党章研究进一步树立面向党和国家政治运行的问题意识,构建涵盖党、党章、党和国家治理三个维度的分析结构,形成贯穿党章生成与作用场域的理论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章研究 党章 中国共产党 党和国家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 党内法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建构中国自主纪检监察学知识体系的四个基点 被引量:5
4
作者 张震 《东方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6,共13页
2024年1月,纪检监察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目录发布,这突出体现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阶段性成果。在此背景下,建构中国自主纪检监察学知识体系,应该坚持四个基点。其中,党的领导居于统领,是根本保证,形成领导力;《宪法》明确规定了中... 2024年1月,纪检监察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目录发布,这突出体现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阶段性成果。在此背景下,建构中国自主纪检监察学知识体系,应该坚持四个基点。其中,党的领导居于统领,是根本保证,形成领导力;《宪法》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构成纪检监察工作的根本法律依据,形成依据力;从宪法上的监察权到纪检监察行权体现鲜活的工作实践,形成实践力;纪检监察行权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为通过纪检监察实现党的自我革命提供法治保障,形成制度力。以上四力,既是建构中国自主纪检监察学知识体系的四个基点,也是四个发力点。它们合力保证了中国纪检监察学的自主性和知识性。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的指引下,为实施好新修改的《监察法》,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以上四个基点在建构中国自主纪检监察学知识体系中如何更好协同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检监察学 自主知识体系 纪检监察实践逻辑 历史规范主义宪法观 纪检监察行权 纪检监察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宪法学的实践功能初议
5
作者 莫纪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2,共8页
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首先须健全宪法学的学科体系,而科学地设计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必须区分宪法学学科知识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构建理论宪法学、制度宪法学和实践宪法学三种宪法学知识形态有机统一的宪法学的学科知识... 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首先须健全宪法学的学科体系,而科学地设计宪法学的学科体系必须区分宪法学学科知识的特性,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构建理论宪法学、制度宪法学和实践宪法学三种宪法学知识形态有机统一的宪法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目前,制度宪法学尚未在中国宪法学界引起足够的关注,其所具有的实践功能更是长期被理论界所忽视。认真研究和反思制度宪法学构建的学术意义以及关注制度宪法学的实践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国宪法学理论研究水平,并为全面实施宪法、充分发挥宪法的根本法权威作用提供必要的法理支撑和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宪法学 理论宪法学 宪法哲学 实践宪法学 学科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单裂隙大理岩单轴压缩破裂机理与疲劳本构模型研究
6
作者 任建喜 王瑞雪 +2 位作者 焦金照 张凡 张琨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8,共8页
为研究冻融后单裂隙大理岩的疲劳损伤力学特性与破裂机理,采用宏观单轴压缩疲劳荷载试验与细观核磁共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冻融后的单裂隙大理岩进行了宏细观单轴压缩疲劳破裂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周期荷载幅值对岩样疲劳损伤影响显著,... 为研究冻融后单裂隙大理岩的疲劳损伤力学特性与破裂机理,采用宏观单轴压缩疲劳荷载试验与细观核磁共振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冻融后的单裂隙大理岩进行了宏细观单轴压缩疲劳破裂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周期荷载幅值对岩样疲劳损伤影响显著,单裂隙大理岩的疲劳寿命对裂隙倾角的变化不敏感;在周期荷载作用下,大理岩预制裂隙端部产生的微裂纹充分发展,产生局部剪切破坏;细观机理表现为周期荷载振幅越小,大理岩内部微小裂纹的贯通连接现象越显著,岩样的破坏越彻底;通过引入冻融损伤变量,并用循环次数与频率换算代替蠕变时间,基于传统的西原蠕变模型,建立了周期荷载下冻融单裂隙大理岩单轴压缩疲劳本构模型。研究结果可为寒区裂隙岩体边坡稳定性评价及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单裂隙大理岩 周期荷载 破坏规律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监督论
7
作者 范进学 《交大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9,共13页
习近平总书记宪法监督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从宪法监督的科学内涵、健全和完善宪法监督机制和程序、坚持宪法实施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系统推进、人大宪法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地位与作用等多... 习近平总书记宪法监督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从宪法监督的科学内涵、健全和完善宪法监督机制和程序、坚持宪法实施宪法解释宪法监督系统推进、人大宪法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地位与作用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特色宪法监督制度与理论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本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监督的重要论述,就上述四个层面的要求进行了学理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宪法监督重要论述对于推动中国特色宪法监督理论研究与中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与深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宪法监督 宪法实践 健全宪法全面实施制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
8
作者 陈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5,共11页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包含一系列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宪法的核心要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对宪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加以...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包含一系列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宪法的核心要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对宪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加以研究分析,既有助于从宪法视角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也有利于为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更好开展确立行动指南。“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我国政法话语体系中历来居于重要位置,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系统论述里,是理解中国宪法的政治内涵、人民属性和实践指向的关键线索。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宪法的首要政治内涵。中国宪法由此肩负着重要的政治使命,是巩固和保障党的领导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法治保障。坚持人民当家作主集中彰显中国宪法的人民属性。中国宪法是人民的宪法,宪法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是宪法实施的崇高追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宪法实施的最终归宿。只有牢牢依靠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宪法才能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宪法全面实施战略布局的实践指向,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有效实现展开。坚持党的领导,是宪法全面实施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宪法全面实施的根基所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宪法全面实施的必然要求,也为宪法全面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正是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坚持和实现,确保了宪法全面实施不是空洞的宣示,而是有着具体的实践路径和坚实的实施基础,我国宪法所承载的政治内涵、所保障的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够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对宪法的系统阐释,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西方宪政话语模式的关于中国宪法的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为我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中国宪法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中国宪法学的理论研究树立了正确典范。中国宪法学应当根植于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实践之中,将研究的视角和重心真正聚焦在中国真实生动的政法实践中,这是认知中国宪法真实,推动中国宪法实施,建立中国宪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宪法 政治内涵 人民属性 宪法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湖泊相黏土胶结结构性与各向异性本构模型
9
作者 朱楠 诸葛爱军 +2 位作者 喻志发 朱耀庭 李雨润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0-170,共11页
湿地湖泊相黏土由湖泊湿地或古湖泊湿地干缩形成,具有明显的胶结特性、结构性及初始各向异性。为了有效描述湿地湖泊相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屈服特性,建立了考虑胶结强度演化、结构性及初始各向异性影响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基于纯... 湿地湖泊相黏土由湖泊湿地或古湖泊湿地干缩形成,具有明显的胶结特性、结构性及初始各向异性。为了有效描述湿地湖泊相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屈服特性,建立了考虑胶结强度演化、结构性及初始各向异性影响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基于纯剪切应力路径下胶结强度p′r的变化规律,以及等向压缩条件下屈服面与胶结强度p′r的对应关系,提出了适用于等向压缩、纯剪切及压缩剪切共同作用3种应力状态的胶结强度演化规律;基于修正剑桥模型理论框架,引入了胶结强度演化规律,并考虑体积应变硬化和剪切应变硬化的影响对硬化规律进行改进;引入各向异性参数ηNCL,对p′-q平面进行极坐标变换来反映初始各向异性的影响;采用相关联流动法则,建立了土体的胶结结构性和各向异性本构模型。所有的模型参数均可通过固结压缩试验、三轴试验及K 0固结试验获得。模型预测与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合理地描述胶结强度及结构性与初始各向异性对土体应力-应变特性及屈服特性的影响,可以有效反映加载过程中土体胶结强度的渐进退化,以及在卸载应力路径下胶结强度对土体抗拉强度的提高作用。该模型考虑了胶结强度特性、结构性和各向异性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表征湿地湖泊相黏土的力学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强度 结构性 初始各向异性 硬化规律 本构模型 湿地湖泊相黏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细观颗粒破损的粒状材料弹塑性本构模型研究
10
作者 王小婵 兰恒星 +1 位作者 刘世杰 孙巍锋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89-1297,共9页
建立考虑颗粒形状与破碎物理机制的粒状材料本构模型,是土石坝工程力学稳定性计算的重要理论基础。研究讨论了不同形状的粒状材料内部颗粒破碎、转动和滑移等对变形的影响规律,基于岩土损伤力学及热力学定义,构建了考虑颗粒形状的颗粒... 建立考虑颗粒形状与破碎物理机制的粒状材料本构模型,是土石坝工程力学稳定性计算的重要理论基础。研究讨论了不同形状的粒状材料内部颗粒破碎、转动和滑移等对变形的影响规律,基于岩土损伤力学及热力学定义,构建了考虑颗粒形状的颗粒破碎功及剪胀能数学表达式;并结合颗粒破损率方程,阐释了压缩过程颗粒破碎功、剪胀能和破损程度的演化规律,定量揭示了粒状材料的细观破碎变形机制。最后,将颗粒破碎功、剪胀能的定量计算方程引入D-C模型,建立了一个考虑颗粒形状与细观破碎机制的粒状材料弹塑性本构模型,并通过试验曲线与理论曲线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形状 颗粒破碎 颗粒破碎功 破碎演化规律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政策融入生态环境法典及其合宪性控制
11
作者 李雷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0-184,共15页
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同属环境治理体系的两大核心工具,均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政策种类繁多、层次复杂、内容广泛,环境政策法律化的趋势日渐显现,可尝试以制定主体和政策内容为划分依据,将环境政策按照形式和实质标准有序分... 环境政策与环境法律同属环境治理体系的两大核心工具,均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政策种类繁多、层次复杂、内容广泛,环境政策法律化的趋势日渐显现,可尝试以制定主体和政策内容为划分依据,将环境政策按照形式和实质标准有序分类。同时,还必须明晰环境政策融入生态环境法典的基本原则,总体上应该遵循谦抑性、充分性、有限性等原则,确保生态环境法典对环境政策的科学合理吸纳。此外,还应通过分析归纳瑞典、法国、美国等域外国家环境政策融入环境立法的经验,参考水污染防治政策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立法过程,探寻环境政策融入生态环境法典的可行路径。如环境政策的宏观精神可直接采纳,环境政策的具体制度应转化吸收,环境政策话语需转化为法律话语,党政联合发文有必要选择性融入等。未来应该继续强化环境政策融入生态环境法典的合宪性控制,从控制主体、标准、程序三个维度着手,共同构建政策入典的合宪性控制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典编纂 生态文明 环境政策 生态环境法典 政策入典 合宪性控制 域外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业言论宪法保护的域外经验与中国路径
12
作者 龙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5,共13页
商业言论自由是现代宪法之言论自由在经济领域的自然延伸,其概念范围可以通过内涵设定与外延区分予以确认。作为宪法保护的逻辑起点,商业言论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语言、文字、图形、标识等方式作出的、影响自己或他人商业利益的... 商业言论自由是现代宪法之言论自由在经济领域的自然延伸,其概念范围可以通过内涵设定与外延区分予以确认。作为宪法保护的逻辑起点,商业言论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语言、文字、图形、标识等方式作出的、影响自己或他人商业利益的言论。从域外实践来看,美国商业言论的宪法保护经历了从“完全拒绝”到“逐渐拥抱”四个阶段,法官们在分歧巨大的司法裁判中逐渐形成对商业言论提供“有限保护”的共识。欧洲法院对待商业言论的态度从一开始即表现得十分积极,虽然相关司法实践呈现出两种不同的保护模式,但是其自始至终均采取“商业言论与政治言论区别保护”的方法。美欧保护商业言论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商业言论的宪法保护提供参考借鉴:一是通过宪法非原旨主义的解释方法和经济宪法的观察视角,明确商业言论同等保护的宪法立场;二是通过传统比例原则和域外“四步分析法”的相互融合,构建管制措施正当评价的基本方法;三是通过实体要素和程序制度的优化设计,完善关联规范合宪性审查的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言论自由 绝对化用语 广告法 律师广告 合宪性审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数字治理背景下宪法权利与民法权利的互动重构
13
作者 曾庆辉 刘秦姚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111,共14页
数字治理背景下,技术发展特别是数据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引入,使得宪法和民法之间的要素相互渗透,尤其是在数据保护、数字身份、隐私权、言论自由等权利保障方面,二者的功能呈现交织与融合的态势。数字治理要求宪法与民法相... 数字治理背景下,技术发展特别是数据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引入,使得宪法和民法之间的要素相互渗透,尤其是在数据保护、数字身份、隐私权、言论自由等权利保障方面,二者的功能呈现交织与融合的态势。数字治理要求宪法与民法相互补充、相互依赖,无法简单地将其职能加以割裂或单独处理。在此过程中,宪法权利为民法实施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方向指引,民法权利则为宪法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性保障。而行政监管与平台自治的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取舍构成数字治理中的双重价值系统,成为数字化社会转型过程中宪法权利与民法权利交汇的焦点。二者的协同发展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数字治理中的诸多难题,还能够在保护公民权利的同时,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意味着宪法权利与民法权利要进行包括价值、体系、工具、关系在内的理念重构,涵括一体化、聚合性、合作式的思维重构,以及基于正式立法与非正式立法的规范性保障重构、配套衔接实施的机制性保障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权利 民法权利 数字治理 平台治理 互动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备案审查制度基本功能的成熟度:标尺与方法
14
作者 谭清值 《东方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6-200,共15页
一项制度预设的基本功能奠定了该制度的基调和底色,备案审查制度也概莫能外。可以从空间大小、关系结构及形态优劣三阶框架,检验、剖析备案审查制度基本功能的成熟度。在空间划定上,基于功能均衡的意旨,维护法制统一、保护合法权益和推... 一项制度预设的基本功能奠定了该制度的基调和底色,备案审查制度也概莫能外。可以从空间大小、关系结构及形态优劣三阶框架,检验、剖析备案审查制度基本功能的成熟度。在空间划定上,基于功能均衡的意旨,维护法制统一、保护合法权益和推进有效治理是备案审查制度的必备基本功能。在关系构造上,“保障宪法法律实施”是总括性功能,涵括了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的必备基本功能。必备基本功能之间的存续关系表现为“功能交错”,而适用关系会发生“功能冲突”。在形态演变上,维护“法制统一”功能应让位于维护“法治统一”功能,保护合法权益功能的外延应从抽象权益延展至综合权益,推进有效治理功能应通过法理立制实现一种规范上的制度自觉。只有备案审查制度基本功能臻于完备,才能打破西方对于立宪主义制度的话语垄断,为重要政治制度贡献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备案审查 宪法监督 规范性文件 法治统一 人权保障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对法律的合宪性审查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锦光 苏锴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7-50,156,共15页
长期以来,受观念、制度、程序等因素影响,对法律进行合宪性审查的制度推进较为缓慢。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的背景下,落实对法律的合宪性审查,从学理上还是实践中对于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都具... 长期以来,受观念、制度、程序等因素影响,对法律进行合宪性审查的制度推进较为缓慢。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正式提出“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的背景下,落实对法律的合宪性审查,从学理上还是实践中对于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要依托法律草案合宪性说明制度,强化对法律草案的合宪性审查工作,还要根据我国宪法监督体制对法律实施阶段的合宪性审查设计科学、合理、可行的机制和程序,构建从事前到事后的全过程的合宪性审查环节,实现对法律是否合宪的有效监督。对法律的合宪性审查有利于保障宪法权威和法治统一,推进宪法全面实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合宪性审查 宪法监督 宪法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开通对普铁站周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影响:事实与解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超 闫泽坤 逯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36,156,共13页
本文以二氧化硫(SO2)作为污染物代表,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探究高速铁路(高铁)的开通对普速铁路(普铁)车站周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铁开通能够推动普铁站周边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 本文以二氧化硫(SO2)作为污染物代表,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探究高速铁路(高铁)的开通对普速铁路(普铁)车站周边企业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铁开通能够推动普铁站周边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具体而言,高铁开通引发的“客货分线”效应改变了普铁站周边企业的生产过程,这些企业会通过减少工业锅炉使用数量、降低工业锅炉燃料消耗、提高污染处理能效、提升技术水平的手段逐步减少污染物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开通 企业污染物排放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派驻监督的组织逻辑:法律地位、职责与界限——建构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旭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0,共11页
派驻是中国以自我监督为本质的国家组织的重要形式,实现了组织主体统一人格与具体监督功能的分离,是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围绕宪法、监察法、国家机关组织法及相关规范,运用宪法学国家层面的组织理论系统分析派驻机构的法律地... 派驻是中国以自我监督为本质的国家组织的重要形式,实现了组织主体统一人格与具体监督功能的分离,是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围绕宪法、监察法、国家机关组织法及相关规范,运用宪法学国家层面的组织理论系统分析派驻机构的法律地位与构造、派驻监督的监察职责、派驻监督的角色与行为界限这三个理论问题,以尝试中国特色纪检监察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分析认为,派驻机构是一种具有部分法律能力的国家机关,与派出它的纪检监察机关之间形成代表关系。作为派驻监督的组织,派驻机构在运行中要基于民主集中制原则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合理厘定四项法律职责,并建立起派驻监督动态分类的活动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派驻监督 派驻机构 宪法学 纪检监察学 组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宪法实践创新的授权改革试点 被引量:3
18
作者 秦小建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45,共15页
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权改革试点决定,是在新时代改革形势下在法治轨道上协调具体法律制度与改革紧张关系的创新举措,构成了一项重大的宪法实践创新。虽然《立法法》将这一实践创新确立为法律制度,但仍需从宪法视角来理解其宪法意义及... 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权改革试点决定,是在新时代改革形势下在法治轨道上协调具体法律制度与改革紧张关系的创新举措,构成了一项重大的宪法实践创新。虽然《立法法》将这一实践创新确立为法律制度,但仍需从宪法视角来理解其宪法意义及宪制功能,据此为其上升为宪法正式制度提供规范依据。授权改革试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授权类型,在性质、目的及所涉及的宪法权限关系上均不同于其他授权类型。授权改革试点消解了具体法律制度与改革的紧张关系,通过暂停适用或暂时调整法律规定为改革试验创造法治空间,既满足了改革主体的改革意愿,调动了地方试点的积极性,又强化了改革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效果检验机制,增强了改革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贯彻了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的要求。下一步授权改革试点要上升为宪法制度,首先要通过宪法解释来明确其宪法依据,进而构造由法律保留原则、授权明确性原则和比例原则共同构成的原则体系,为其设定合宪性的基本遵循和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授权改革试点 宪法实践创新 法治与改革关系 合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里士多德论法治与人治
19
作者 何博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148,共11页
亚里士多德在早期著作《修辞术》中首先关注了法治与人治的问题。在这部作品里,他先是从人治转向法治,进而又从法治走向人治,两种治理方式构成了辩证的交互关系。后来的《政治学》继续这一思路,通过它来考察各种政体形式,最终提出了平... 亚里士多德在早期著作《修辞术》中首先关注了法治与人治的问题。在这部作品里,他先是从人治转向法治,进而又从法治走向人治,两种治理方式构成了辩证的交互关系。后来的《政治学》继续这一思路,通过它来考察各种政体形式,最终提出了平衡法治与人治的中间政体。而实际上,《修辞术》早已暗示了相似的适度平民制。凭借哲学式修辞术,亚里士多德规划了与《修辞术》相应的、理想的精英平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修辞术》 《政治学》 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使命:方法论自觉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昌领 杨成波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4,共8页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法、哲学以及复杂性科学等研究方法,阐明了中国运动训练理论恪守“构成论规律”方法论的困囿,阐释了突破中国训练理论方法论瓶颈的进路,提出了新时代中国训练理论创新建设的重要命题。研究认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 综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法、哲学以及复杂性科学等研究方法,阐明了中国运动训练理论恪守“构成论规律”方法论的困囿,阐释了突破中国训练理论方法论瓶颈的进路,提出了新时代中国训练理论创新建设的重要命题。研究认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主要载体为《运动训练学》教材,承袭了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原理》主要思想,创建了中国训练理论体系和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理论,至今仍深度契合一般系统论方法论纲领和思想。突破“构成论规律”方法论的困囿,需以当代训练问题为中心,建立多重研究范式的统一视域。重视“向上因果”研究,建立“双因果链”理论解释的方法;从“简单性”到“复杂性”,重塑训练理论研究的理论依据;倡导“融贯方法论”,构建中国训练理论研究方法论原则。新时代中国训练理论创新建设应重在顶层设计,勇于解惑训练理论中的科学问题,夯实前瞻性基础研究,破解“组分结构”和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助推理论创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训练理论 方法论自觉 构成论规律 运动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