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明确长期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培养技术和Biolog微平板法相结合对长期施用微生物农药苏云·稻纵颗(CnmeGV·Bt)和化学杀虫剂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为了明确长期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培养技术和Biolog微平板法相结合对长期施用微生物农药苏云·稻纵颗(CnmeGV·Bt)和化学杀虫剂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代谢功能活性及碳源利用类型多样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化学杀虫剂相比较,施用CnmeGV·Bt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分别为化学杀虫剂处理的1.86倍、1.75倍和1.34倍。进一步筛选发现真菌中木霉菌数量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差异显著。细菌中芽孢杆菌、溶磷功能菌、解钾功能菌数量与化学杀虫剂处理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开始的48 h AWCD变化很小,48~144 h快速升高。CnmeGV·Bt处理后AWCD值在48~192 h均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无显著变化,Simpson指数和Inv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对多种类型碳源的利用发生变化。对7种糖类、2种氨基酸类、6种己糖酸类、7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对4种糖类、3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低于化学杀虫剂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与CnmeGV·Bt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葡糖醛酰胺、粘液酸、果胶、L-鼠李糖、?-甲酰-D-葡糖苷等,与化学杀虫剂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龙胆二糖、L-岩藻糖、D-苹果酸等。研究结果说明稻田应用微生物杀虫剂替代化学杀虫剂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代谢功能,对于Bt类生物农药应用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展开更多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mith、黏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对当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影响。明确3种重大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mith、黏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对当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影响。明确3种重大迁飞性害虫在广西沿海地区的种群动态,有助于揭示其在我国的迁飞规律,为当地乃至全国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于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在广西东兴市利用高空测报灯对3种重大迁飞性害虫进行诱集,并对3种害虫的发生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空测报灯下,黏虫和稻纵卷叶螟的诱集量远高于草地贪夜蛾,虫量发生季节性差异明显,大部分虫量诱集于春季的3—5月;稻纵卷叶螟高空测报灯下出现3次高峰,分别为9月中旬、4月上旬及5月上旬,其中5月上旬诱虫量最高;黏虫高峰期出现在3月初至3月中旬,峰值呈现双峰型,高峰日出现在3月17日(1027头);草地贪夜蛾虽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出现2个高峰,但峰值不高。总体上,3种迁飞性害虫的种群发生量差异较大,草地贪夜蛾的诱集量最低,迁飞高峰期集中于春季,但高峰期出现时间错开,黏虫最早(3月),其次为稻纵卷叶螟(4月),草地贪夜蛾最晚(5月),相关部门可根据害虫的种群动态,在3种害虫相应的高发期进行重点监测与防控。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明确长期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培养技术和Biolog微平板法相结合对长期施用微生物农药苏云·稻纵颗(CnmeGV·Bt)和化学杀虫剂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代谢功能活性及碳源利用类型多样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化学杀虫剂相比较,施用CnmeGV·Bt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分别为化学杀虫剂处理的1.86倍、1.75倍和1.34倍。进一步筛选发现真菌中木霉菌数量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差异显著。细菌中芽孢杆菌、溶磷功能菌、解钾功能菌数量与化学杀虫剂处理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开始的48 h AWCD变化很小,48~144 h快速升高。CnmeGV·Bt处理后AWCD值在48~192 h均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无显著变化,Simpson指数和Inv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对多种类型碳源的利用发生变化。对7种糖类、2种氨基酸类、6种己糖酸类、7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对4种糖类、3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低于化学杀虫剂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与CnmeGV·Bt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葡糖醛酰胺、粘液酸、果胶、L-鼠李糖、?-甲酰-D-葡糖苷等,与化学杀虫剂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龙胆二糖、L-岩藻糖、D-苹果酸等。研究结果说明稻田应用微生物杀虫剂替代化学杀虫剂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代谢功能,对于Bt类生物农药应用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文摘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mith、黏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对当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影响。明确3种重大迁飞性害虫在广西沿海地区的种群动态,有助于揭示其在我国的迁飞规律,为当地乃至全国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于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在广西东兴市利用高空测报灯对3种重大迁飞性害虫进行诱集,并对3种害虫的发生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空测报灯下,黏虫和稻纵卷叶螟的诱集量远高于草地贪夜蛾,虫量发生季节性差异明显,大部分虫量诱集于春季的3—5月;稻纵卷叶螟高空测报灯下出现3次高峰,分别为9月中旬、4月上旬及5月上旬,其中5月上旬诱虫量最高;黏虫高峰期出现在3月初至3月中旬,峰值呈现双峰型,高峰日出现在3月17日(1027头);草地贪夜蛾虽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出现2个高峰,但峰值不高。总体上,3种迁飞性害虫的种群发生量差异较大,草地贪夜蛾的诱集量最低,迁飞高峰期集中于春季,但高峰期出现时间错开,黏虫最早(3月),其次为稻纵卷叶螟(4月),草地贪夜蛾最晚(5月),相关部门可根据害虫的种群动态,在3种害虫相应的高发期进行重点监测与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