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迁飞的多普勒昆虫雷达观测及动态 被引量:45
1
作者 高月波 陈晓 +4 位作者 陈钟荣 包云轩 杨荣明 刘天龙 翟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238-5247,共10页
在2007年7~9月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期间,利用多普勒昆虫监测雷达在南京市浦口区对稻纵卷叶螟成虫的迁飞活动进行了监测,结合大气风温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了稻纵卷叶螟成虫的空中飞行参数和种群迁飞动态。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多选择... 在2007年7~9月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大发生期间,利用多普勒昆虫监测雷达在南京市浦口区对稻纵卷叶螟成虫的迁飞活动进行了监测,结合大气风温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了稻纵卷叶螟成虫的空中飞行参数和种群迁飞动态。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多选择在黄昏18:30以后大规模起飞,空中虫群密度在20:00~22:00时最大,迁飞过程可持续到次日5:00;稻纵卷叶螟主要选择在500m以下高度飞行。空中虫群具有聚集成层的现象,虫层多在100~500m高度之间形成,有时形成两个虫层,成层现象与低空急流关系密切,与温度没有直接关系。迁飞过程分析表明,浦口区的六(4)代稻纵卷叶螟在台风、副热带高压和江淮气旋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多次迁入迁出过程。低压系统外围的下沉气流很可能是稻纵卷叶螟两次集中迁入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多普勒雷达观测 数值模拟 迁飞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ene))在水稻品种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参数及对植株含糖量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许璐 王芳 +1 位作者 吴进才 王亓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4547-4554,共8页
在排除天敌情况下,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5个常用栽培水稻品种扬粳9538、淮稻9号、扬辐粳8号、扬稻6号和汕优63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淮稻9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低,表现为较强的抗耐性;扬辐粳8号的稻纵... 在排除天敌情况下,用生命表方法比较了稻纵卷叶螟在5个常用栽培水稻品种扬粳9538、淮稻9号、扬辐粳8号、扬稻6号和汕优63上的半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淮稻9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低,表现为较强的抗耐性;扬辐粳8号的稻纵卷叶螟种群趋势指数最高;各品种间稻纵卷叶螟不同虫期的存活率、♀/♂、蛹重、产卵量、卷叶率有一定差异;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植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品种间无明显差异,但不同品种与对照(未接虫)相比含量有增有减;还原糖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生命表 种群趋势指数 存活率 水稻含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云·稻纵颗与化学农药施用下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差异
3
作者 陆玉荣 夏杨 +6 位作者 黄立鑫 张楠 林曼曼 李传明 韩光杰 刘琴 徐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1-1070,共10页
为了明确长期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培养技术和Biolog微平板法相结合对长期施用微生物农药苏云·稻纵颗(CnmeGV·Bt)和化学杀虫剂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 为了明确长期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化学农药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本文采用分离培养技术和Biolog微平板法相结合对长期施用微生物农药苏云·稻纵颗(CnmeGV·Bt)和化学杀虫剂的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代谢功能活性及碳源利用类型多样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化学杀虫剂相比较,施用CnmeGV·Bt后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增加,分别为化学杀虫剂处理的1.86倍、1.75倍和1.34倍。进一步筛选发现真菌中木霉菌数量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差异显著。细菌中芽孢杆菌、溶磷功能菌、解钾功能菌数量与化学杀虫剂处理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值)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开始的48 h AWCD变化很小,48~144 h快速升高。CnmeGV·Bt处理后AWCD值在48~192 h均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之间无显著变化,Simpson指数和Invsimpson指数显著提高。CnmeGV·Bt处理后土壤微生物对多种类型碳源的利用发生变化。对7种糖类、2种氨基酸类、6种己糖酸类、7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高于化学杀虫剂处理。对4种糖类、3种羧酸、酯和脂肪酸类的利用强度显著低于化学杀虫剂处理。主成分分析表明,与CnmeGV·Bt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葡糖醛酰胺、粘液酸、果胶、L-鼠李糖、?-甲酰-D-葡糖苷等,与化学杀虫剂处理相关的碳源主要是龙胆二糖、L-岩藻糖、D-苹果酸等。研究结果说明稻田应用微生物杀虫剂替代化学杀虫剂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代谢功能,对于Bt类生物农药应用的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云金杆菌 稻纵卷叶螟颗粒体病毒 土壤微生物 Biolog微平板 代谢功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杀虫剂对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和东方黏虫幼虫的田间防效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宝云 李正飞 +6 位作者 何艳艳 杨虎权 颜朝涧萍 王文倩 彭跃进 陈斌 杜广祖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340,共7页
为了筛选出能同时控制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2种害虫幼虫的高效杀虫剂,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旱地水稻种植区为试验地点,于2023年8月水稻孕穗期采用茎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 为了筛选出能同时控制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2种害虫幼虫的高效杀虫剂,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旱地水稻种植区为试验地点,于2023年8月水稻孕穗期采用茎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2种害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11.6%甲维·氯虫苯SC 15 mL/667m^( 2)和19.5 mL/667m^( 2)施用后3 d对稻纵卷叶螟和黏虫的相对防效均大于90%,药后15 d卷叶防效84%。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 10 mL/667m^( 2)和13 mL/667m^( 2)施用后7 d对稻纵卷叶螟和黏虫的相对防效均大于9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 4 mL/667m^( 2)施用后15 d对稻纵卷叶螟和东方黏虫的防治效果为73.53%和85.7%;药后15 d,1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对东方黏虫的防治效果较差(39.25%~72.54%),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SE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较低(7.4%~40.34%)。综上,11.6%甲维·氯虫苯SC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可以作为旱地水稻田同时防治2种害虫的应急药剂,1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和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OF则不适合单独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水稻 稻纵卷叶螟 东方黏虫 杀虫剂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纵卷叶螟双性诱剂在山东稻区诱集效果分析
5
作者 王鹏 胡磊 +3 位作者 高发瑞 金桂秀 黄信诚 褚栋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29,共6页
稻纵卷叶螟是山东水稻的重要迁飞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是该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双性诱剂可同时释放植物源化合物和昆虫性信息素,兼具食诱和性诱的功能。为明确诱剂产品在山东稻区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诱剂+诱捕器的方式诱集水稻田害... 稻纵卷叶螟是山东水稻的重要迁飞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是该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双性诱剂可同时释放植物源化合物和昆虫性信息素,兼具食诱和性诱的功能。为明确诱剂产品在山东稻区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诱剂+诱捕器的方式诱集水稻田害虫,调查了稻纵卷叶螟双性诱剂在山东省4个地点的诱集结果。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双性诱剂在各稻区均可以诱集雌性和雄性个体,且雌雄个体数量无明显差异;各试验稻区的稻纵卷叶螟诱虫量存在差异;稻纵卷叶螟双性诱剂还可诱集到大螟、二化螟等水稻害虫;性诱剂诱集靶标害虫稻纵卷叶螟的效果高于双性诱剂或与之相当。综上,性诱剂具有较高的专一性,而双性诱剂兼具雌雄个体和其他害虫诱集效果,可用于水稻害虫绿色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双性诱剂 性诱剂 植物挥发物 种群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东兴市3种重大迁飞性害虫季节性种群动态分析
6
作者 覃江梅 宋春茶 +3 位作者 成美华 陈红松 蔡晓燕 覃武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68-73,共6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mith、黏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对当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影响。明确3种重大迁飞性害虫...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mith、黏虫Mythimna separate Walker和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对当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较大影响。明确3种重大迁飞性害虫在广西沿海地区的种群动态,有助于揭示其在我国的迁飞规律,为当地乃至全国的监测预警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于2023年9月至2024年5月在广西东兴市利用高空测报灯对3种重大迁飞性害虫进行诱集,并对3种害虫的发生动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空测报灯下,黏虫和稻纵卷叶螟的诱集量远高于草地贪夜蛾,虫量发生季节性差异明显,大部分虫量诱集于春季的3—5月;稻纵卷叶螟高空测报灯下出现3次高峰,分别为9月中旬、4月上旬及5月上旬,其中5月上旬诱虫量最高;黏虫高峰期出现在3月初至3月中旬,峰值呈现双峰型,高峰日出现在3月17日(1027头);草地贪夜蛾虽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出现2个高峰,但峰值不高。总体上,3种迁飞性害虫的种群发生量差异较大,草地贪夜蛾的诱集量最低,迁飞高峰期集中于春季,但高峰期出现时间错开,黏虫最早(3月),其次为稻纵卷叶螟(4月),草地贪夜蛾最晚(5月),相关部门可根据害虫的种群动态,在3种害虫相应的高发期进行重点监测与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黏虫 稻纵卷叶螟 迁飞性害虫 种群动态 高空测报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田间药效评价比较
7
作者 赵云霞 张学峰 +6 位作者 唐艺婷 张凯 付佑胜 王礼俊 张帅 郭盼 陈澄宇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1期130-132,148,共4页
稻纵卷叶螟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为明确不同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选取了3种化学农药和5种生物源农药对稻纵卷叶螟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化学农药150 g/L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效优异,药后7、14 d的杀虫效果... 稻纵卷叶螟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为明确不同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选取了3种化学农药和5种生物源农药对稻纵卷叶螟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化学农药150 g/L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效优异,药后7、14 d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均高于90%,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和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药后7、14 d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均高于80%;生物农药中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的田间药效最好,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次之,这2种药剂与茚虫威相比,保叶效果稍差,但药后7和14 d的杀虫效果均高于90%,20%多杀霉素悬浮剂和5%阿维菌素乳油药后7、14 d的杀虫效果和保叶效果也均高于80%,而8000 IU/μL Bt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田间防效稍差。综上可知,除Bt外,所选生物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与化学农药相当,建议与茚虫威交替、轮换使用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生物农药 化学农药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阜宁县稻纵卷叶螟发生及防治对策
8
作者 王娟 谢长春 +1 位作者 徐东祥 凌培杰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7期184-185,189,共3页
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阜宁县水稻生产中属常发性害虫,受迁入虫源影响,近年来发生较轻,但2024年六(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偏重,通过多种测报方法的调查,总结了该年度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为害,分析了发生原因,提出了测报与... 稻纵卷叶螟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阜宁县水稻生产中属常发性害虫,受迁入虫源影响,近年来发生较轻,但2024年六(4)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偏重,通过多种测报方法的调查,总结了该年度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为害,分析了发生原因,提出了测报与相应防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测报 发生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保无人机施药液量及施药高度对稻纵卷叶螟防效的影响
9
作者 王艳秋 顾啸 +1 位作者 周成 单鑫蓓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6期102-105,共4页
为探究植保无人机施药参数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疆T40植保无人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同施药液量(A1,30.0 L/hm^(2);A2,45.0 L/hm^(2);A3,67.5 L/hm^(2))与施药高度(B1,3 m;B2,4 m)双因素组合处理,系统评估药后7和15 ... 为探究植保无人机施药参数对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疆T40植保无人机开展田间试验,设置不同施药液量(A1,30.0 L/hm^(2);A2,45.0 L/hm^(2);A3,67.5 L/hm^(2))与施药高度(B1,3 m;B2,4 m)双因素组合处理,系统评估药后7和15 d的保叶效果及虫量防效差异。结果表明,A3-B1处理在药后7和15 d的保叶效果(93.77%、92.58%)与虫口防效(94.76%、94.10%)在各处理中表现较优。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施药液量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存在明显效应(P<0.01),而施药高度及其与施药液量的交互作用对防治效果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防效与作业效率,推荐采用施药液量45.0 L/hm^(2)×施药高度3 m(作业效率最优)和施药液量67.5 L/hm^(2)×施药高度3 m(防效最优)两种参数组合。研究结果为植保无人机精准防控稻纵卷叶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无人机 施药液量 施药高度 稻纵卷叶螟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纵卷叶螟卵沉积诱导水稻排斥后续成虫产卵的生态机制
10
作者 邢靖远 田志强 +3 位作者 姚诚诚 胡晓云 褚栋 李云河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9-308,共10页
产卵行为是昆虫完成种群延续的关键环节,而定位适宜产卵的寄主植物对昆虫的繁衍至关重要。昆虫在寄主植物上产卵可触发植物的抗虫防御机制,该机制不仅可以直接阻碍昆虫卵的发育,还可以为防御后续幼虫的攻击做好准备。本文探究了稻纵卷... 产卵行为是昆虫完成种群延续的关键环节,而定位适宜产卵的寄主植物对昆虫的繁衍至关重要。昆虫在寄主植物上产卵可触发植物的抗虫防御机制,该机制不仅可以直接阻碍昆虫卵的发育,还可以为防御后续幼虫的攻击做好准备。本文探究了稻纵卷叶螟卵沉积诱导稻株对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选择的影响,以及其对卵诱导水稻挥发物的响应。温室试验显示,卵沉积4 d的稻株无论是否去卵对稻纵卷叶螟雌成虫均具有显著的排斥作用。而且相对于健康稻株,产在卵沉积4 d稻株上的稻纵卷叶螟卵孵化期延长,孵化率显著降低。采用GC-MS分析了健康稻株和卵沉积4 d稻株挥发物的变化,发现两组处理稻株挥发物的组分并无显著差异,均鉴定到22种化合物,但有6种挥发物的释放量在两处理稻株间具有显著性差异,除苯乙烯外,其它5种挥发物(癸醛、十二烷、十三烷、十四烷和壬醛)在卵沉积诱导下释放量显著下降。挥发物功能测定试验显示,释放量最大的十四烷对稻纵卷叶螟产卵具有极显著的吸引作用,而癸醛对其有显著的排斥作用,其余4种挥发物对稻纵卷叶螟产卵行为无显著影响。这说明稻纵卷叶螟偏爱在健康稻株上产卵可能源于卵沉积稻株十四烷释放量的降低带来的生态效应,也可能源于包括癸醛在内的多种水稻挥发物对昆虫行为的综合调控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理解稻纵卷叶螟的寄主选择机制,并为制定稻纵卷叶螟的生态防控新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卵沉积 水稻挥发物 产卵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纵卷叶螟不同发育阶段miRNA表达谱分析
11
作者 朱宇 刘洋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979-985,共7页
该文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稻纵卷叶螟五龄幼虫和蛹中miRNA的表达情况,并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了靶基因的预测和功能富集分析。在稻纵卷叶螟的五龄幼虫和蛹的miRNA文库中,存在44个miRNAs。五龄幼虫和蛹文库之间差异表达显著的m... 该文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稻纵卷叶螟五龄幼虫和蛹中miRNA的表达情况,并对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了靶基因的预测和功能富集分析。在稻纵卷叶螟的五龄幼虫和蛹的miRNA文库中,存在44个miRNAs。五龄幼虫和蛹文库之间差异表达显著的miRNAs有11个,对应的靶基因有756个。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分析,发现这些靶基因显著富集到14个GO条目。该研究不仅提供了稻纵卷叶螟五龄幼虫和蛹发育过程中miRNA表达谱和差异表达信息,也为miRNA调控昆虫发育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MIRNA 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虫苯甲酰胺与杀虫单复配处理水稻种子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及持效机理 被引量:3
12
作者 于居龙 张国 +7 位作者 张新凤 朱阿秀 张海波 万群 程金金 张建华 姚克兵 束兆林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2,共9页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为开发出适用于种子处理且可长效防控稻纵卷叶螟的复配药剂,通过室内内吸活性测定、田间防效验证及植株中药剂含量检测,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和杀虫单复配的最适比例及...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为开发出适用于种子处理且可长效防控稻纵卷叶螟的复配药剂,通过室内内吸活性测定、田间防效验证及植株中药剂含量检测,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和杀虫单复配的最适比例及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初步明确了复配剂的持效机理。内吸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和杀虫单质量浓度比为2:3时,共毒系数最高,内吸能力最强。按照该配比制备的25%氯虫·杀虫单种子处理悬浮剂(FS,分别含10%氯虫苯甲酰胺和15%杀虫单)在7.5~15 g/kg (种子,以下同)剂量范围内进行拌种处理,对水稻发芽和出苗安全。田间试验表明,采用25%氯虫·杀虫单FS按7.5~15 g/kg剂量拌种处理,对田间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且持效期长,播种后94 d仍有70%左右的保叶效果。植株中药剂含量检测结果表明,25%氯虫·杀虫单FS对稻纵卷叶螟的持效控害能力主要与叶片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含量有关,复配剂中的杀虫单虽然降解较快,但其在苗期可提高水稻根部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吸收率。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种子处理药剂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杀虫单 复配增效 稻纵卷叶螟 防治效果 残留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于螟蛉绒茧蜂而非稻纵卷叶螟的寡糖筛选
13
作者 田俊策 郑许松 +2 位作者 杨亚军 徐红星 吕仲贤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9-1285,共7页
鳞翅目害虫及其寄生性天敌的成虫均能通过取食蜜源食物来提高生态适应性。为筛选出有利于螟蛉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但不使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受益的寡糖,本研究以蜜源中常见的12种寡糖为材料,评估供试寡糖对稻纵卷叶... 鳞翅目害虫及其寄生性天敌的成虫均能通过取食蜜源食物来提高生态适应性。为筛选出有利于螟蛉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但不使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受益的寡糖,本研究以蜜源中常见的12种寡糖为材料,评估供试寡糖对稻纵卷叶螟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及对螟蛉绒茧蜂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取食供试寡糖对稻纵卷叶螟的寿命影响不大,雌雄成虫的寿命分别在6.2~8.0 d和5.0~7.9 d,仅取食葡萄糖显著提高雌成虫的寿命。但果糖(232.1)、葡萄糖(130.1)和蔗糖(186.1)可以显著提高稻纵卷叶螟的每雌产卵量,分别是取食清水(31.7)的7.3倍、4.1倍和5.9倍。与稻纵卷叶螟不同,取食果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麦芽糖、蜜二糖、蔗糖、海藻糖和松三糖均可显著提高螟蛉绒茧蜂雌雄成虫的寿命,分别是取食清水的3.7倍、2.9倍、2.5倍、2.1倍、2.3倍、2.0倍、2.8倍、2.6倍和1.7倍。因此,半乳糖、甘露糖、麦芽糖、蜜二糖、海藻糖和松三糖可以显著提高螟蛉绒茧蜂的寿命但不会促进其寄主稻纵卷叶螟的寿命和繁殖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螟蛉绒茧蜂 寡糖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致死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对经历寄主转换的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郭嘉雯 成义沙 +6 位作者 杨亚军 孙天奕 钱佳宁 鲁艳辉 徐红星 吴俨 吕仲贤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7-527,共1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寄主转换经历是否会改变亚致死浓度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稻纵卷叶螟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稻纵卷叶螟水稻种群和小麦种群中收集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寄主转换经历是否会改变亚致死浓度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及稻纵卷叶螟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稻纵卷叶螟水稻种群和小麦种群中收集卵,并将其分别转换寄主植物饲养至2龄,作为具有不同寄主转换经历处理的幼虫[以水稻为食的水稻种群(R-R)、以小麦为食的水稻种群(R-W)、以小麦为食的小麦种群(W-W)和以水稻为食的小麦种群(W-R)]。利用离体叶片浸渍法对这些幼虫在亚致死浓度(LC_(25))阿维菌素和毒死蜱浸渍下的水稻或小麦叶片处理后48 h,测定3-5龄幼虫生长发育及成虫繁殖能力和寿命。【结果】未经杀虫剂处理时,寄主转换显著影响稻纵卷叶螟3-5龄幼虫总历期、化蛹率和蛹重,但对水稻种群和小麦种群的影响相反。LC_(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2龄幼虫,显著延长3-5龄幼虫总历期,但延长程度因寄主转换经历而异。LC_(25)浓度阿维菌素显著降低各寄主转换经历幼虫的化蛹率(R-R组除外)。LC_(25)浓度毒死蜱仅显著降低W-W组的化蛹率。在2龄幼虫暴露于LC_(25)浓度阿维菌素后W-W和W-R组的蛹重显著降低。水稻种群化蛹率和蛹重受寄主转换的影响在LC_(25)浓度阿维菌素处理后消失,而小麦种群化蛹率和蛹重受寄主转换的影响在LC_(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后均消失。无论是何种寄主转换经历还是LC_(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均未影响成虫羽化率、交配率和单雌产卵量。寄主转换处理只显著影响未经杀虫剂处理时水稻种群的卵孵化率,但卵孵化率均未受LC_(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影响。与未经杀虫剂处理相比,LC_(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均未影响雌成虫寿命,但LC_(25)浓度毒死蜱处理显著增加了W-W组雄成虫寿命。【结论】寄主转换经历会影响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对稻纵卷叶螟的亚致死效应。LC_(25)浓度阿维菌素和毒死蜱处理经历寄主转换的稻纵卷叶螟幼虫后,其幼虫和蛹生长发育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成虫繁殖和寿命所受影响较小。使用针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剂时和进行毒理实验时应考虑到寄主植物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寄主转换 阿维菌素 毒死蜱 生长发育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犍为县两种纵卷叶螟幼虫和蛹的寄生蜂种类及发生动态 被引量:1
15
作者 钱佳宁 彭成林 +6 位作者 赵晓昱 丁柃文 徐红星 田俊策 谢馨 郭嘉雯 吕仲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6-523,共8页
本研究旨在明确稻显纹纵卷叶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和蛹寄生蜂种类和优势寄生蜂种类差异,为两种纵卷叶螟的种间竞争机制研究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集四川省犍为县两种纵卷叶螟幼虫和蛹,于室内饲养羽化并收集寄生蜂,鉴定寄生蜂种... 本研究旨在明确稻显纹纵卷叶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和蛹寄生蜂种类和优势寄生蜂种类差异,为两种纵卷叶螟的种间竞争机制研究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采集四川省犍为县两种纵卷叶螟幼虫和蛹,于室内饲养羽化并收集寄生蜂,鉴定寄生蜂种类和调查自然寄生情况。结果显示,稻显纹纵卷叶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和蛹的寄生蜂种类主要有8种。其中,在两种纵卷叶螟中均发现的寄生蜂为趋稻厚唇姬蜂Phaeogenes sp.,仅在稻显纹纵卷叶螟中发现的寄生蜂为无脊大腿小蜂Brachymeria excarinata(Gahan,1925)、粘虫广肩小蜂Eurytoma verticillata(Fabricius,1798)、黄眶离缘姬蜂Trathala flavo-orbitalis(Cameron,1907)、具柄凹眼姬蜂指明亚种Casinaria pedunculata(Szépligeti,1908)和稻苞虫兔唇姬小蜂Dimmockia secunda(Crawford,1910),仅在稻纵卷叶螟中发现的寄生蜂为棱角肿腿蜂Goniozus sp.和大螟钝唇姬蜂Eriborus terebrans。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寄生蜂寄生率(0.01%~0.46%)比稻纵卷叶螟寄生率(0.34%~2.07%)低。大螟钝唇姬蜂为稻纵卷叶螟寄生蜂的丰富种且优势度指数最高,但无脊大腿小蜂是稻显纹纵卷叶螟中优势度指数最高的优势种寄生蜂。稻显纹纵卷叶螟的寄生蜂优势种随时间发生变化,7月和9月的优势寄生蜂为无脊大腿小蜂,而8月为趋稻厚唇姬蜂和黄眶离缘姬蜂。但是,10月采集的稻显纹纵卷叶螟没有发现寄生蜂寄生的现象。两种纵卷叶螟虽为近缘种,但二者寄生蜂种类和优势寄生蜂种类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显纹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 寄生蜂 发生差异 寄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纵卷叶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监测及其抗氯虫苯甲酰胺种群对其他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立 董蓓蓓 +4 位作者 刘思彤 陈韵箫 杨凤霞 张帅 高聪芬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8-506,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抗性稳定性及其抗氯虫苯甲酰胺种群对其他双酰胺类杀虫剂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我国9省(自治区)稻纵卷叶螟32个田间种群...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水平、抗性稳定性及其抗氯虫苯甲酰胺种群对其他双酰胺类杀虫剂是否存在交互抗性。【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我国9省(自治区)稻纵卷叶螟32个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的抗性,并测定了两个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种群对其他双酰胺类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以及湖南攸县、安徽潜山、安徽庐江和广西兴安田间种群在室内不接触药剂饲养后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稳定性。【结果】2019-2022年间,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逐年上升,2022年首次监测到庐江、兴安、武穴、丹阳和潜山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达到高水平抗性(102.3~135.1倍),其他种群亦达到中等水平抗性(10.3~97.1倍);2019-2021年监测的所有田间种群对四唑虫酰胺均表现为敏感,2022年所监测种群对四唑虫酰胺达到中等水平抗性(41.9~98.0倍)。交互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约100倍的浙江嘉兴和安徽潜山种群对氟氯虫双酰胺、四唑虫酰胺、溴氰虫酰胺、环丙虫酰胺和四氯虫酰胺也表现出31.6~100.5倍中等至高水平抗性。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在室内不接触药剂连续饲养2~4代后,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表现出快速下降的现象。【结论】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和四唑虫酰胺已产生中等至高水平抗性,且对氯虫苯甲酰胺产生抗性的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其他5种双酰胺类药剂也存在中等至高水平的交互抗性;鉴于当前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尚不稳定,建议可通过限制或暂停使用该类药剂,以延缓其抗性发展和延长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抗药性监测 氯虫苯甲酰胺 交互抗性 抗性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5
17
作者 何云凤 翁飚育 +3 位作者 马艳馨 喻枢玮 徐翔 王学贵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4年第3期53-58,共6页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其防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出防效好的杀虫剂,在再生稻田开展了7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小区防控试验。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茚虫威悬浮...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对其防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筛选出防效好的杀虫剂,在再生稻田开展了7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小区防控试验。结果表明,48%毒死蜱乳油、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药后14 d防效仍能保持在>75%;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10%甲维·茚虫威悬浮剂防效略低,第14 d防效达分别达到71.59%和69.25%;而1.8%阿维菌素乳油和11.6%甲维·氯虫苯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最低,第14 d防效达仅达到64.63%和61.56%。综上,48%毒死蜱乳油、6%阿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茚虫威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推荐防控稻纵卷叶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田间药效试验 速效性 茚虫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蛹期高温对稻纵卷叶螟种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朱阿秀 刘向东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8-537,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蛹对高温的敏感性,为利用蛹期高温预测种群发展趋势提供生物学指标和模型。【方法】对稻纵卷叶螟1-5日龄蛹分别在37,39和41℃下进行1次性1-7 h的热击,对1日龄蛹在37,39和41℃...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蛹对高温的敏感性,为利用蛹期高温预测种群发展趋势提供生物学指标和模型。【方法】对稻纵卷叶螟1-5日龄蛹分别在37,39和41℃下进行1次性1-7 h的热击,对1日龄蛹在37,39和41℃进行1-7 h/d持续2和3 d的多次热击,并以一直饲养在27℃下的蛹为对照组,测定热击处理组和对照组蛹羽化率、蛹历期、每雌产卵量及卵孵化率;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蛹羽化率、蛹历期、每雌产卵量及卵孵化率与热击时长的关系模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5日龄稻纵卷叶螟蛹分别受37,39和41℃高温1次性热击1-7 h后,随着热击温度的升高蛹历期延长,蛹羽化率、每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降低;在相同的高温下,随着热击时间的增长蛹历期呈线性延长,蛹羽化率、每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呈线性下降,并且变化率在各日龄处理间基本相同;37或39℃热击后,1日龄蛹组的蛹历期长于3-5日龄蛹组的,但前者的蛹羽化率低于后者。1日龄蛹在37和39℃下多次热击后蛹历期随日热击时间的增长而缩短,在41℃下仅2 d内的热击有该趋势,3 d内7 h/d的热击延长了蛹历期;蛹羽化率、每雌产卵量及卵孵化率均随日热击时长的延长而线性降低,并且降低幅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在热击2和3 d间无显著差异。37,39和41℃下2和3 d,日热击时长每延长1 h蛹羽化率将分别降低3.25%,4.95%和7.49%,每雌产卵量分别减少5.02%,7.80%和10.82%,卵孵化率分别降低2.20%,3.31%和5.05%,说明热击显著抑制了种群的发展。【结论】稻纵卷叶螟蛹对高温较为敏感,热击影响其发育、存活和繁殖力,可根据蛹期高温及持续时长预测稻纵卷叶螟种群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高温 热击时长 繁殖力 种群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剂量喷射型主动交配干扰技术对水稻害虫的防控效果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未英 陈瑜 +2 位作者 赵洪 郭前爽 杜永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3-1301,共9页
探索在丘陵、田块不规则但平坦的水稻田采用喷射型性信息素释放器,主动干扰成虫交配的方法防治二化螟等害虫的应用技术及效果评价。在交配干扰区和对照区调查田间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主要自然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对照区... 探索在丘陵、田块不规则但平坦的水稻田采用喷射型性信息素释放器,主动干扰成虫交配的方法防治二化螟等害虫的应用技术及效果评价。在交配干扰区和对照区调查田间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主要自然天敌的种群动态。结果显示,对照区诱捕蛾量均高于交配干扰区,对二化螟平均迷向率为75.3%,稻纵卷叶螟则为89.9%。二化螟的为害率随时间延后有逐渐增大的趋势,10月20日调查对照组二化螟为害率为1.41%,显著高于交配干扰区的0.17%。交配干扰区每丛二化螟幼虫量为0.02头,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27头。9月19日和10月7日调查显示,交配干扰区卷叶率显著低于对照区。多次调查中,稻纵卷叶螟幼虫数量则无显著差异。稻飞虱的种群密度随着时间延后有逐渐增大的趋势。9月19日调查对照区的稻飞虱数量为8.2头/丛,交配干扰区为0.4头/丛。10月20日对照组稻飞虱数量为53.6头/丛,显著高于交配干扰组的1.4头/丛。水稻田中寄生蜂数量在交配干扰区显著高于对照区,交配干扰区中蜘蛛和黑肩绿盲蝽与对照区没有差异。在丘陵水稻种植区,采用喷射型性信息素释放器可以有效控制二化螟种群及其为害,同时也干扰了稻纵卷叶螟的求偶和交配。此外,也间接有效控制了后期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可能是性信息素专一性保护了稻田天敌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化螟 稻纵卷叶螟 稻飞虱 性信息素 交配干扰 喷射型释放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对余庆县稻纵卷叶螟发生与危害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维 孙思思 +3 位作者 于飞 吴俨 石光印 彭方晨 《贵州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50-57,共8页
【目的】探明近10年余庆县前期气候条件对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种群发生发展规律的影响,为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1-2020年余庆县稻纵卷叶螟虫情资料和10年的平均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和风速等气... 【目的】探明近10年余庆县前期气候条件对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种群发生发展规律的影响,为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1-2020年余庆县稻纵卷叶螟虫情资料和10年的平均温度、降水量、相对湿度、日照和风速等气候资料,探究10年间种群迁入和发生发展规律,并结合提前1候、提前2候和提前3候气候数据分析其对田间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2011-2020年余庆稻纵卷叶螟田间赶蛾和灯下诱蛾始见期最早分别出现在2014年4月4日和4月23日,最晚分别出现在2011年5月30日和2018年5月23日,近10年其始见期主要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主害代第3代迁入峰期主要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主害代第4代迁入峰期主要在6月底至7月上中旬;第3代主迁入峰期的成虫迁入量决定第3代幼虫的发生程度;最低温度、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余庆县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发展的关键气候因子,提前10~15 d的日最低温度越高、降水量越多、平均相对湿度越高,越有利于田间种群的增殖扩张,水稻的卷叶率危害越重。【结论】稻纵卷叶螟迁入期早、迁入峰次多、迁入量大和前期水汽条件充足都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温度、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也是稻纵卷叶螟大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条件 稻纵卷叶螟 主害代第3代 主害代第4代 余庆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