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青藏高原腹地的雷电物理特征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周筠珺
郄秀书
谢屹然
张广庶
王怀斌
张彤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出处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8-203,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40135010)
中国科学院寒区早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所创新领域项目(2004108)~~
-
文摘
通过利用大气平均电场仪和快、慢电场变化仪等仪器设备对青藏高原腹地那曲地区的雷电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高原雷暴天气过程中发生的闪电与低海拔地区的相比存在许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闪电在短时间内可以引起较大的电场变化,接近±50kV/m;在一次雷暴天 气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可以改变大气平均电场的极性,存在着多个FEAWP过程。较多的地闪只有一次回击,占总地闪数的36.3%,地闪回击数最多的可达到17次,平均为4.11次。地闪中正地闪比率较高可以达到32%。对于负地闪继后回击的电场幅度与首次回击的比与其他地区相比非常高,其平均值为1.42,其中最大值为11.64,最小值为0.17。占总数62%的地闪的连续电流发生在首次回击之后,其持续时间绝大多数在60-160ms之间。
-
关键词
高电压技才
雷电物理特征
闪电
电场
青藏高原腹地
-
Keywords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Center of Qinghai-Tibetan plateau
lightning physics
cg lightning flash
IC lightning flash
-
分类号
TM83
[电气工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
-
题名多接地点闪电的梯级先导与回击过程的研究
被引量:15
- 2
-
-
作者
孔祥贞
郄秀书
张广庶
张彤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雷电与雷暴实验室
-
出处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142-147,共6页
-
文摘
利用成像率为1000幅/s的高速数字化摄像系统和电场变化仪,对在一次回击过程中具有多个接地分支的闪电(MGPF)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GPF回击前的梯级先导由包含2~4个脉冲的脉冲束组成,脉冲束间的时间间隔平均值约为26μs,脉冲间的时间间隔平均值约为5μs;广东MGPF回击过程中和的电荷量约为4.5C,青海的约为11C;广东MGPF发生比例为16.7%,青海的为17.6%;一次回击的多个接地分支多发生在首次回击.通过分析发现,MGPF的形成与闪电的梯级先导、连接过程等有重要关系.闪电在一次回击过程中具有多个接地分支对雷电防护方法和设计的改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关键词
高速摄像
梯级先导
回击
多接地闪电
地闪
-
Keywords
High-speed image camera
Stepped-leader
Return stroke
The flashes with multiple-grounding-point(MGP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flashes (cgs)
-
分类号
P42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复杂地貌区域内的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3
- 3
-
-
作者
刘畅
赵鹏国
周筠珺
胡荣
瞿婞
-
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中国气象科学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实验室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气象台
-
出处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8,共7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IAP09314)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10-LASW-A08)
+1 种基金
西藏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预警系统项目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科研基金项目(CRF200903)~~
-
文摘
根据2005-2008年四川雷电监测定位网测得的地闪及该时段内的相关天气资料,运用气候学分析方法,对地处复杂地貌区域内的四川及其周边临近区域的地闪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闪密度分布与其地貌特征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年平均地闪密度在"川西高原—四川盆地—南部丘陵"依次形成由少到多逐渐增加的分布格局,其最大值超过了1000次/格点,而年平均正地闪密度最大的区域主要位于甘孜州南部的稻城县,其值则超过了50次/格点。在地闪发生的主要季节总地闪频数随纬度变化的最大值出现在北纬30°附近,这与Hadley与Ferrel环流在北纬30°附近形成的下沉气流有关。各年逐月的正地闪占总地闪的百分率分布基本均呈"V"型。在川西高原以东区域的地闪日变化中夜间有两个平均地闪频数的峰值出现,而在川西高原地区只有午后出现一个平均地闪频数的峰值。各雷暴过程中,在冰雹直径3~10mm的区间内,平均正地闪百分比变化与冰雹直径呈正比;最大的平均正地闪百分比30%,与22mm的冰雹直径相对应;16.98%的平均正地闪百分比与10mm的冰雹直径对应,其出现的概率最大超过了37%。
-
关键词
复杂地貌区域
地闪
Hadley与Ferrel环流
冰雹尺度
正地闪百分比
-
Keywords
complex landform areas
cg lightning
Hadley and Ferrel cell
hail size
percentages of positive cg lightning flashes
-
分类号
TM862
[电气工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
-
题名蒙古东部冷涡造成河北中南部雹暴过程的地闪特征分析
被引量:6
- 4
-
-
作者
连志鸾
高连山
李国翠
赵瑞金
赵彦厂
-
机构
河北省石家庄市气象局
河北省气象台
-
出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86-194,共9页
-
基金
河北省“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03220602D)
河北省气象局科研开发项目(07ky03)共同资助
-
文摘
应用地面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7年7月8~9日蒙古东部冷涡天气系统下,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两次雹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雹暴均产生大量地闪活动,且以负地闪占优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与强对流发生及维持时间相当。雹暴和强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对应的地闪极性有明显差异,降雹发生在雹暴云团中正地闪最活跃的阶段,正地闪集中出现在强回波中心及其邻近区域,降雹点落在正地闪聚集区附近;对流性强降水云团中负地闪频繁发生,强降水区出现在负地闪密度高值中心附近,负地闪簇集区域预示着对流性强降雨的落区。多单体风暴中,闪电的频率及聚集区域主要取决于雷暴单体的数目、强度和相互接近的程度,其造成的强降雹主要发生在总地闪的活跃期。本次个例分析显示,总闪电频数跃增、正闪频数突增,仅先于降雹数分钟(几乎同时)发生。因此,根据闪电频数变化可监测对流强度的演变和冰雹天气的发生。
-
关键词
河北中南部
蒙古东部冷涡
雹暴
闪电
地闪频数
-
Keywords
Center-south parts of Hebei
East Mongolia cold vortex
Hailstorm
Cloud to-ground lightning
cg flash rate
-
分类号
P427.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包含三次降雹的雹暴过程地闪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6
- 5
-
-
作者
韩颂雨
郑栋
张义军
罗昌荣
-
机构
浙江省气象信息网络中心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
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
-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115,共1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75001、41675005)
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2017C03035)
-
文摘
为研究雹暴的地闪活动特征,利用地闪资料与3组双雷达探测资料反演的风场,对包含3次降雹的一次雹暴过程的地闪活动特征及其与雹暴动力、微物理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主要结果为:(1)整个雹暴过程中发生了3次持续降雹事件,并伴随着3次地闪活动出现峰值,在降雹前地闪频次均有跃增现象.降雹开始后,地闪频次均迅速减少.(2)整个雹暴过程中对应地闪接地位置的0℃层、-20℃层高度的垂直速度范围分别集中在-2-2 m/s和-10-10 m/s.但3次降雹时段的地闪接地位置分别对应-20℃层高度的强下沉气流区附近、强上升与下沉气流区的交界区和弱的下沉气流区.(3)选取的雹暴内最大反射率(Zmax)、-20℃层高度最大反射率(Zmax_-20℃)、-20℃层高度大于40 dBz格点数(Sum(Z-20℃>40 dBz))3个雷达回波参量与地闪频次变化趋势一致,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4、0.64、0.76.选取的对应地闪接地位置-20℃层高度的最大垂直速度绝对值(|W|max-20℃)和-20℃层高度以上垂直速度绝对值大于5 m/s的体积(|V|5 m/s↑-20℃)两个垂直速度参量与地闪频次成正比,且阶段最大值与地闪频次阶段最大值对应,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65.综合考虑动力和微物理影响的可降冰质量通量(F)与地闪频次的相关最显著,相关系数达0.85.整个雹暴过程发展最旺盛的第2次降雹阶段的地闪频次较低,推测强动力过程作用下的电荷结构特征不利于地闪发生.但动力过程在整个雹暴过程中具有正向支配作用,上升气流变化超前于冰晶质量和闪电频次变化,影响着雷达回波变化.
-
关键词
冰雹
雹暴地闪
地闪频次
双雷达风场反演
垂直速度
-
Keywords
Hail
cg lightning of hailstorm
cg lightning flash rate
Dual-Doppler radar retrieval
Vertical velocity
-
分类号
P427.3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利用雷电参数划分深圳雷区分布
被引量:6
- 6
-
-
作者
邓世聪
曹宁
冯杰
-
机构
深圳供电局
深圳供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
出处
《广东电力》
2009年第1期35-38,58,共5页
-
文摘
根据雷电定位系统记录的深圳地区近8年来雷电活动数据,对深圳地区19992007年的雷电活动日、地闪密度、雷电流幅值等雷电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典型雷电参数的分布特征,并绘制了深圳地区雷区分布电子地图。通过与深圳电网110-500kV输电线路多年运行结果进行比较,所绘制的雷区分布图同深圳电网输电线路雷击故障跳闸实际运行经验基本吻合,可用于指导深圳地区新建输电线路防雷设计及已运行线路的防雷改造。
-
关键词
雷电定位系统
雷电日
地闪密度
雷区分布
输电线路
-
Keywords
lightning positioning system (LPS)
thunderstorm day
cloud-to-ground (cg) lightning flash density
lightning activity distribution map
transmission line
-
分类号
TM86
[电气工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
-
题名成都地区雷电物理特征分析
- 7
-
-
作者
王小亚
闫景东
李楠
-
机构
山东省聊城市气象局
山东省冠县气象局
-
出处
《农业灾害研究》
2017年第2期39-42,共4页
-
文摘
通过利用快、慢天线电场变化测量仪和地面大气电场仪对成都地区的雷电物理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和结果:闪电在短时间内可引起较大的电场变化,在一次雷暴天气中短降水可改变大气电场极性。只存在一次回击的地闪最多,占总地闪数的28.57%,地闪回击最多达到18次,平均为5.9次。多回击地闪的间隔时间分布比率最高的为20~30 ms和20~40 ms。在地闪的持续放电过程中,通常都具有较长时间的连续电流或者是连接过程,并具有叠加在连接过程上的K过程,连续电流持续时间分布最多的为100~150 ms,占总数的26.09%。云闪通常具有初始阶段、极活跃阶段和最后阶段3个完整的放电阶段,通常在持续几百毫秒的电场变化比较缓慢的J过程上都叠加有对应反冲负流光过程的K过程。
-
关键词
成都地区
雷电物理
地闪
云闪
-
Keywords
Chengdu area
lightning physics
cg lightning flash
IC lightning flash
-
分类号
P401
[天文地球—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