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erature-Induced Unfolding Pathway of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Insights from Circular Dichroism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Ji ZHANG Shiyu +1 位作者 ZENG Yu DENG Yi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55-76,共22页
In this study,circular dichroism(CD)and molecular dynamics(MD)simulation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hermal unfolding pathway of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at temperatures of 298–371 and 298–500 K,and the re... In this study,circular dichroism(CD)and molecular dynamics(MD)simulation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hermal unfolding pathway of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at temperatures of 298–371 and 298–500 K,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explored.Our computational findings on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SEB showed that at room temperature,the CD spectroscopic results we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MD results.Moreover,under heating conditions,the changing trends of helix,sheet and random coil obtained by CD spectral fitting were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ose obtained by MD.In order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rmal stability mechanism of SEB,the MD trajectories were analyzed in terms of root mean square deviation(RMSD),secondary structure assignment(SSA),radius of gyration(R_(g)),free energy surfaces(FES),solvent-accessible surface area(SASA),hydrogen bonds and salt bridg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 low heating temperature,domain Ⅰ without loops(omitting the mobile loop region)mainly relied on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to maintain its thermal stability,whereas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domain Ⅱ was mainly controlled by salt bridges and hydrogen bonds.Under high heating temperature conditions,the hydrophobic interactions in domain Ⅰ without loops were destroyed and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was almost completely lost,while domain Ⅱ could still rely on salt bridges as molecular staples to barely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secondary structure.These results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mechanisms that maintain the thermal stability of SEB at the molecular level,and provide a direction for establishing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food sterilization proces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 circular dichroism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temperature-induced unfol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omalous scattering-induced circular dichroism in continuously shaped metasurface 被引量:1
2
作者 Xuehai Tan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1,共5页
The interconnection of polarization and phase in 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process has attracted both fundamental and practical interest.Here we propose the principle and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scatteringcon... The interconnection of polarization and phase in electromagnetic scattering process has attracted both fundamental and practical interest.Here we propose the principle and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scatteringcontrol mechanism based on the simultaneous control of polarization and phase via a continuously shaped planar metasurface.Under circularly polarized illumination,the scattering is redirected to off-specular direction,leading to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the scattering cross section.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underlying physical mechanism is the spin-dependent phase modulation in the anisotropic scattering process.Our approach would provide valuable guidance for the full control of electromagnetic wave for diverse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ttering engineering circular dichroism continuously shaped metasurf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microwave irradiation on secondary structure of α-amylase by circular dichroism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小云 覃文庆 +1 位作者 田学达 黄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029-1033,共5页
Based on the starch hydrolysis reaction accelerated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with α-amylase, the circular dichroism (CD) and secondary structure changes of α-amyla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icrowave irradiation an... Based on the starch hydrolysis reaction accelerated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with α-amylase, the circular dichroism (CD) and secondary structure changes of α-amyla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icrowave irradiation and water bath were studied by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the peak heights (at 2=193 nm) of the CD spectra of the samples treated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and water bath reduced. The reduced rate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ranged from 140% to 220%, while the reduced rate by water bath ranged from 60% to 140%. The peak of the sample treated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for 60 min disappeared at λ=193 nm, while the sample showed a wake peak by water bath. The peak position by microwave irradiation emerged a blue shift in the range of 5-8 nm at λ=204 nm and λ=220 nm, while it emerged in the range of 3-5 nm by water bath. With time going on, the microwave irradiation and water bath have prompted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α-helix, β-sheet, β-turn and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s of random coil, but the trends were differ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wave irradiation Α-AMYLASE secondary structure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rcular Dichroism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ic Study of RNA-protein Folding Patterns in Human hnRNP A3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Human Autoimmune Diseases 被引量:1
4
作者 E. SLEYMANOGLU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9-224,共6页
In human cells, the 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s (hnRNP) are represented by a group of polypeptides, with various molecular properties, comprizing the most abundant constituents of the cell nucleus. Autoan... In human cells, the 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s (hnRNP) are represented by a group of polypeptides, with various molecular properties, comprizing the most abundant constituents of the cell nucleus. Autoantibodies to hnRNPs have been reported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different rheumatic dieseases since 1980s. Experimental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hnRNP complexes undergo substantial structural changes during mRNA formation and export. However, how this contributes to disease development still has to be elucidated. Here some preliminary physicochemical features of RNA-protein folding and stability patterns of newly characterized hnRNP A3 with further functional implications in development of systemic human autoimmune states are repor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 自体免疫 疾病 hnRNP蛋白 RNA 循环二色性 荧光分光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CD光谱研究及其应用于手性席夫碱M(II)配合物 被引量:9
5
作者 章慧 陈渊川 +3 位作者 王芳 邱晓明 李丽 陈坚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6-671,共6页
结合课题组近期的相关研究,对固体CD光谱在手性配合物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手性样品固体CD光谱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四对手性席夫碱M(II)(M=Ni、Cu)配合物的固体和溶液CD光谱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配合物的手性构型在固液相中保持一致... 结合课题组近期的相关研究,对固体CD光谱在手性配合物研究中的应用,特别是手性样品固体CD光谱的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四对手性席夫碱M(II)(M=Ni、Cu)配合物的固体和溶液CD光谱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配合物的手性构型在固液相中保持一致,但其固液CD光谱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可能是由于相应配合物在固体和溶液相中的四面体扭曲或构象的微妙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圆二色(cd)光谱 测试方法 手性 席夫碱M(Ⅱ)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2+)离子诱导的DNA构象变化 被引量:5
6
作者 陈霞 杨文胜 +5 位作者 靳健 徐力 杨百全 江林 李铁津 陈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7期1228-1229,共2页
Interactions between Cd 2+ ions and salmon sperm DNA were investigated via UV Vis, Circular Dichroism(CD) and FT Raman spectroscopi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d 2+ ions can coordinate with the phosphate gr... Interactions between Cd 2+ ions and salmon sperm DNA were investigated via UV Vis, Circular Dichroism(CD) and FT Raman spectroscopi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Cd 2+ ions can coordinate with the phosphate groups of DNA and thus induce conformation changes of the DNA from B to A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构象 圆二色谱 镉(Ⅱ)离子 相互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酸钠晶体的CD光谱及ORD特性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陶卫东 章慧 +3 位作者 方雪明 王芳 张子方 白贵儒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4-136,共3页
用标准水溶液法生长出氯酸钠晶体,并通过切割、抛光,获得了尺寸为10.9mm×8.2mm×4.7mm的透明、规则的氯酸钠晶体。沿六个垂直晶体表面的方向对氯酸钠晶体进行了圆二色性CD光谱及UV光谱的测定,同时采用自制的旋光色散仪对其在上... 用标准水溶液法生长出氯酸钠晶体,并通过切割、抛光,获得了尺寸为10.9mm×8.2mm×4.7mm的透明、规则的氯酸钠晶体。沿六个垂直晶体表面的方向对氯酸钠晶体进行了圆二色性CD光谱及UV光谱的测定,同时采用自制的旋光色散仪对其在上述6个方向的旋光色散特性进行了研究。首次从实验上证实,在紫外区域,氯酸钠晶体在各个方向上均表现出相同的圆二色性;在可见光区域,氯酸钠晶体在各个方向上均表现出相同的旋光色散特性,这一现象与另外一种手性晶体水晶显然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酸钠晶体 各向同性 圆二色性 旋光色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对面团中醇溶蛋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王晓辉 朱婷伟 +2 位作者 孟凡聪 陈复生 郭兴凤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0,共8页
大豆蛋白加入小麦粉中改善面制品营养品质的同时也会对面团的面筋蛋白组成和结构产生影响。醇溶蛋白是小麦面筋的主要组分,赋予面团黏性和延伸性。为探究大豆蛋白对面团中醇溶蛋白的影响,将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大... 大豆蛋白加入小麦粉中改善面制品营养品质的同时也会对面团的面筋蛋白组成和结构产生影响。醇溶蛋白是小麦面筋的主要组分,赋予面团黏性和延伸性。为探究大豆蛋白对面团中醇溶蛋白的影响,将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大豆浓缩蛋白(soy protein concentrate,SPC)、质构化大豆蛋白(texturized soy protein,TSP)分别以不同比例添加到小麦粉中制成面团,分离醇溶蛋白,通过内源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扫描及酸性聚丙烯酰胺电泳等方法对面团中醇溶蛋白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小麦粉面团相比,添加8%(质量分数,下同)的SPI、SPC、TSP后,面团中醇溶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下降了9.65%、9.85%、5.97%;添加8%的SPI后,面团α-醇溶蛋白比例增加0.79%,β-,γ-醇溶蛋白比例无显著性变化,ω-醇溶蛋白比例下降2.27%;添加8%的SPC后,面团α-醇溶蛋白比例下降1.42%,β-醇溶蛋白比例下降1.59%,γ-醇溶蛋白无显著性变化,ω-醇溶蛋白比例增加3.25%;添加8%的TSP后,面团α-醇溶蛋白比例下降1.47%,β-,γ-醇溶蛋白比例无显著性变化,ω-醇溶蛋白比例增加1.12%。添加SPI和TSP均能使面团中醇溶蛋白肽链伸展,α-螺旋含量降低;添加SPI使面团中醇溶蛋白β-转角含量降低;添加SPC对面团中醇溶蛋白结构无显著影响。综上,添加大豆蛋白使面团中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下降,肽链结构伸展,蛋白组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醇溶蛋白黏附在麦谷蛋白骨架的状态,增大面团拉断力,缩短面团拉伸距离。该研究建立了一种探究面团中醇溶蛋白组成和结构的方法体系,为植物源蛋白在面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醇溶蛋白 面团 紫外光谱 圆二色谱 酸性聚丙烯酰胺电泳 拉伸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对甘氨酸基序(Gly-Gly)对胶原蛋白稳定性及柔性的影响
9
作者 王宣婷 张萌 许菲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1-550,共10页
胶原蛋白是动物体内各种组织维持其功能所必需的基质蛋白质,脊椎动物中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胶原蛋白在体内的功能与其序列和结构均有着密切联系。在天然胶原中,除了普遍的Gly-X-Y氨基酸序列,也存在一种特殊结构Gly-Gly-Y,为了探究其... 胶原蛋白是动物体内各种组织维持其功能所必需的基质蛋白质,脊椎动物中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胶原蛋白在体内的功能与其序列和结构均有着密切联系。在天然胶原中,除了普遍的Gly-X-Y氨基酸序列,也存在一种特殊结构Gly-Gly-Y,为了探究其对胶原的影响,本研究依次在胶原多肽、长链胶原、胶原高聚物层次上构建含有Gly-Gly-Y的突变体,通过圆二色谱扫描表征突变前后胶原的热稳定性。同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胶原多肽的氢键成键概率以及弯曲度,解释胶原稳定性和柔性变化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含有Gly-Gly结构的突变体会降低样品的Tm值,但随着胶原三螺旋区域的加长以及蛋白质自组装程度的加强,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弱,降低的Tm值分别为5℃、3℃和1℃。同时,模拟结果显示,含有Gly-Gly结构的多肽弯曲度也有一定增加,表明突变位点附近结构有更强的灵活性。这为具有一定柔性的胶原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胶原蛋白 热稳定性 圆二色谱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防己中季铵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的CD谱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京振 沈春镒 +1 位作者 赵守训 楼凤昌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333-336,共4页
圆二色散(CD)光谱法是双苄基异喹啉(BBI)生物碱构型测定的极为有效的方法,但季铵双苄基异喹啉(QBBI)生物碱的CD谱却未见报道。为探讨QBBI生物碱的CD谱,本文对从粉防已块根中分离得到并经结构鉴定的QBBI生物碱的CD谱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圆二色散(CD)光谱法是双苄基异喹啉(BBI)生物碱构型测定的极为有效的方法,但季铵双苄基异喹啉(QBBI)生物碱的CD谱却未见报道。为探讨QBBI生物碱的CD谱,本文对从粉防已块根中分离得到并经结构鉴定的QBBI生物碱的CD谱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QBBI生物碱的CD谱与其相应的BBI生物碱的CD谱大致相似,但亦存在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碱 双苄基异喹啉 c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Se量子点探针共振光散射法检测溶菌酶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珊 肖琦 +1 位作者 何治柯 刘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51-1955,共5页
基于CdSe量子点与溶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共振光散射法建立了简单快速检测溶菌酶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当溶菌酶浓度在0.01-0.8μmol/L范围内变化时,散射光强度与溶菌酶浓度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0... 基于CdSe量子点与溶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共振光散射法建立了简单快速检测溶菌酶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当溶菌酶浓度在0.01-0.8μmol/L范围内变化时,散射光强度与溶菌酶浓度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60.此方法对溶菌酶的检出限为5.2nmol/L,对0.09μmol/L溶菌酶5次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1%,此方法选择性较好,常见离子、蛋白质及常见氨基酸对溶菌酶检测干扰较小,这种新方法已被用于合成样品中溶菌酶的检测,并取得较好结果.为进一步考察CdSe量子点与溶菌酶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圆二色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荧光寿命表征研究,结果表明,CdSe量子点与溶菌酶的结合不仅使溶菌酶的构象发生变化,也使CdSe量子点的分散状态和荧光寿命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共振光散射 溶菌酶 圆二色光谱 荧光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SRCD和FTIR分析超高压处理对蘑菇多酚氧化酶二级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易建勇 董鹏 +4 位作者 王永涛 姜斌 廖小军 胡小松 张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7-323,共7页
应用同步辐射紫外真空圆二色光谱(SRC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研究了超高压(HHP)处理对蘑菇多酚氧化酶(PPO)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影响。HHP处理使蘑菇PPO的α-螺旋含量明显减少,二级结构发生改变。通过SRCD光谱和FTIR光... 应用同步辐射紫外真空圆二色光谱(SRC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研究了超高压(HHP)处理对蘑菇多酚氧化酶(PPO)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影响。HHP处理使蘑菇PPO的α-螺旋含量明显减少,二级结构发生改变。通过SRCD光谱和FTIR光谱分析得出的未处理或HHP处理蘑菇PPO的二级结构含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测量温度、酶液浓度和分析方法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荧光光谱表明,HHP处理后,蘑菇PPO溶液荧光光谱的强度降低,最大发射峰发生了红移,表明HHP处理改变了蘑菇PPO分子的三级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辐射紫外真空圆二色光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超高压 多酚氧化酶 二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轴向咪唑配体的手性SalenCo(川)配合物ECD谱的理论解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苏晓玲 王越奎 +2 位作者 王炎 贾杰 高小丽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633-1639,共7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和混合基组(C,H原子用6-31 G*;Co,N,O用6-31 1+G(2d,p))水平上,对含轴向配体的三种Co(Ⅲ)席夫碱配合物[Co(MeO-salen)(国m)_2]^+、[Co(MeO-salen)(2-Melm)_2]^+和[Co(MeO-salen)(Melm)_2]^+(lm=咪唑,Mel...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在B3LYP和混合基组(C,H原子用6-31 G*;Co,N,O用6-31 1+G(2d,p))水平上,对含轴向配体的三种Co(Ⅲ)席夫碱配合物[Co(MeO-salen)(国m)_2]^+、[Co(MeO-salen)(2-Melm)_2]^+和[Co(MeO-salen)(Melm)_2]^+(lm=咪唑,Melm=1-甲基咪唑,2-Melm=2-甲基咪唑,MeO-salenH2=salen型席夫碱,即(R,R)-N,N'-双(5-甲氧基亚水杨基)-1,2-二亚胺基环己烷)在二氯甲烷溶液中的基态结构进行了优化,并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在相同泛函和基组水平上计算了其激发能、振子强度和旋转强度.这些计算中均用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考虑了溶剂效应.计算的电子圆二色(ECD)谱与实验谱吻合较好.通过对有关跃迁性质的分析,对实验电子圆二色光谱进行了解析与指认.结果表明,长波区的第一个园二色(CD)吸收带主要是由π→d荷移跃迁(LMCT)引起的,而不是通常认为的d→d跃迁.轴向配体的加入对配合物前两个CD吸收带的符号没有影响,但会影响带形和强度.手性salen配合物的绝对构型为λ(RR)时,第一个CD吸收带为正,第二个为负.这些结论对于深入理解该类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和手征光学性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钴席夫碱配合物 轴向咪唑配体 圆二色谱 TDDFT计算 手征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性Salen-Ni(Ⅱ)络合物的ECD光谱及其绝对构型关联:可见区第一ECD吸收带的指纹作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章慧 曾丽丽 +5 位作者 王越奎 曹石 郭栋 李丹 方雪明 林丽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29-2250,共22页
对系列手性salen-Ni(Ⅱ)络合物的电子圆二色(ECD)光谱及其绝对构型关联进行了概述.根据晶体结构和对固、液ECD光谱的表征,结合理论计算,着重探讨了准平面型手性[Ni(salen)]的固态结构及其在溶液中的绝对构型和优势构象.在此基础... 对系列手性salen-Ni(Ⅱ)络合物的电子圆二色(ECD)光谱及其绝对构型关联进行了概述.根据晶体结构和对固、液ECD光谱的表征,结合理论计算,着重探讨了准平面型手性[Ni(salen)]的固态结构及其在溶液中的绝对构型和优势构象.在此基础上通过若干实例说明了平面四方形[M(Salen)]络合物两种绝对构型命名法,并给出了我们的建议.对[Ni(sal-R,R-chxn)][sal-R,R-chxn=(R,R)-N,N'-双(亚水杨基)-1,2-二亚氨基环己烷]的二氯甲烷溶液ECD光谱的计算结果表明,可见区第一个ECD吸收带主要是π→d荷移跃迁(LMCT)所致,而不是通常认为的d-d跃迁:[Ni(sal-R,R-chxn)]的绝对构型为∧,其在可见区第一个ECD吸收带为正.将此ECD指纹应用于具有“闭壳层”电子结构的其它平面型手性[Ni(Salen)]和六配位trans-[CoⅢ(salen)L_2]络合物的绝对构型指认,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手性[M(Salen)]络合物的配位立体化学、手征光学性质及其手性识别和不对称催化机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en-Ni(Ⅱ)络合物 电子圆二色 固体手性光谱 绝对构型关联 指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苏氨酸卟啉锌配合物结构及ECD谱理论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辉 蒋启华 +1 位作者 蒋君好 邓萍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1-45,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和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在B3LYP和混合基组(C,H原子采用6-31G(d);Zn、N、O采用6-311++G(2d,p))水平对L-苏氨酸卟啉锌(L-Thr-TPPZnII)的基态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以优化得到的稳定构型为基础,采用含时密度泛...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和极化连续介质模型(PCM),在B3LYP和混合基组(C,H原子采用6-31G(d);Zn、N、O采用6-311++G(2d,p))水平对L-苏氨酸卟啉锌(L-Thr-TPPZnII)的基态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以优化得到的稳定构型为基础,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在相同基组水平进行了电子圆二色谱(ECD)研究,根据计算获得的电子跃迁吸收波长(λ)和电子旋转强度(R)拟合得到了ECD谱.除吸收峰位置有一定的蓝移外,计算获得的ECD谱带形与实验谱基本吻合.通过跃迁性质分析对实验光谱进行了理论解析.理论研究发现L-Thr-TPP ZnII的ECD谱吸收带主要来源于分子内的π→π*的荷移跃迁.353 nm处的负性Cotton效应具有明显的分子内电子转移特征,电子从卟啉环向氨基酸残基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苏氨酸 锌卟啉 圆二色谱 手性光学性质 理论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蚯蚓纤溶酶原激活剂(e-PA)小亚基活性中心的酶学性质及CD光谱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嘉树 郭亚迁 茹炳根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6期721-725,共5页
蚯蚓纤溶酶原激活剂(e-PA)具有多种底物特异性.对构成其的小亚基的活性中心的研究有利于阐述e-PA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利用胰蛋白酶的特异性抑制剂TLCK(N-α-p-tosyl-L-lysinechlorometh... 蚯蚓纤溶酶原激活剂(e-PA)具有多种底物特异性.对构成其的小亚基的活性中心的研究有利于阐述e-PA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利用胰蛋白酶的特异性抑制剂TLCK(N-α-p-tosyl-L-lysinechloromethylketone)对小亚基进行抑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TLCK对酶促反应的抑制曲线与可逆抑制曲线相似,但在抑制剂存在下的最大反应速度与抑制剂不存在时的最大反应速度不同.结合小亚基在TLCK存在下的CD光谱变化,证明了小亚基分子表面存在两个活性位点,这两个活性位点对TLCK的敏感性不同,从而造成TLCK抑制行为的异常.推测不同的活性结构对应于不同的底物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LCK e-PA 抑制作用 纤溶酶原激活剂 活性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类胶原蛋白的表达纯化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迪 郭君慧 +4 位作者 李其昌 尹巧玲 次佩松 樊李红 谢浩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7-133,共7页
天然组织中提取的胶原蛋白存在生物相容性的问题,而目前报道的重组胶原热稳定性及三螺旋水平较差。为此该研究选择毕赤酵母GS115作为异源表达菌株,诱导表达人I型胶原蛋白α1链部分胶原域片段。在C端添加T4 fibritin促折叠序列,利用圆二... 天然组织中提取的胶原蛋白存在生物相容性的问题,而目前报道的重组胶原热稳定性及三螺旋水平较差。为此该研究选择毕赤酵母GS115作为异源表达菌株,诱导表达人I型胶原蛋白α1链部分胶原域片段。在C端添加T4 fibritin促折叠序列,利用圆二色谱热变温实验研究T4 fibritin对胶原热稳定性和三螺旋水平的影响,通过细胞增殖—毒性检测和自由基清除率评估了重组类胶原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含有T4 fibritin的重组类胶原1A1C热变性温度提高4℃,且热变温之后胶原能够复性。类胶原1A1和1A1C都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质量浓度5μg/mL时,类胶原1A1C能够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在质量浓度3 mg/mL时,两种方法测得的类胶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达到19.8%和40.0%。该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方法重组表达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类胶原蛋白,通过融合端肽的方法使得到的类胶原热变性温度提高到39.9℃,高于人体温度37℃,具有较高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类胶原 毕赤酵母 圆二色谱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面体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构型与CD的关系
18
作者 周志华 汤杰 胡秀贞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65-68,共4页
旋光性四面体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圆二色光谱(CD)在d-d跃迁区的特征谱线反映了该类配合物的构型特征。从极化度的多级圆球不对称性模型出发,可将这类配合物的构型与CD在d-d跃迁区的特征谱线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关键词 过渡金属 配合物 构型 园二色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式卟啉铁的磁圆二色(MCD)谱研究
19
作者 赵东源 曹锡章 +1 位作者 修正坤 董庆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61-164,共4页
在无氧条件下测定了一种新型尾式卟啉铁[5-邻-(4-二甲氮基丁酰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铁(Ⅱ)及其含N配体、CO、NO轴向加合物的磁圆二色(MCD)光谱,考察了轴向混合配位时MCD光谱的变化.
关键词 卟啉 磁圆二色谱 尾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手性构建方法及应用进展
20
作者 吴佳航 杨宇涵 +2 位作者 卢扬 赵栩 刘晓敏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2-473,共12页
如果一个物体(或分子)与其镜像无法通过旋转或平移完全重合,则称其为手性物体(或分子)。手性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特征。手性材料具备圆二色性(CD)、圆偏振发光(CPL)等独特的光学性质,在光催化、生物传感、光学器件等多个领域具有... 如果一个物体(或分子)与其镜像无法通过旋转或平移完全重合,则称其为手性物体(或分子)。手性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基本特征。手性材料具备圆二色性(CD)、圆偏振发光(CPL)等独特的光学性质,在光催化、生物传感、光学器件等多个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光子上转换(UC)是指吸收多个低能量光子并发射一个高能量光子,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UCNPs)可以通过稀土离子间的能级跃迁实现光子上转换。结合光子上转换的手性材料由于低能量近红外激发的优势,在光动力学治疗、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介绍了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的手性构建方法,总结了其手性应用,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 手性 圆二色性 圆偏振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