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40年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与生态环境格局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赵良杰 王莹 +4 位作者 栾崧 杨杨 吴树诚 王喆 李录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5-231,共17页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 【研究目的】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亟需深化对粤港澳大湾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的认识,以期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以及多源水资源监测数据,全面分析大湾区自1980年以来近40年间的水文、降水、地表覆盖等水资源环境格局变化及其区域分异规律。【研究结果】大湾区水资源状况总体上呈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1980—2022年平均气温22.2℃,降雨2022.1 mm,主要变化周期约4.1 a。西江、北江、东江干流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1231.09 m^(3)/s、1479.63 m^(3)/s、809.42 m^(3)/s,径流变差系数介于0.19~0.27,气候格局呈现出暖湿化的趋势,水体总量出现减少趋势,植被覆盖整体上升但局部出现退化,显著退化面积6225.98 km^(2),改善面积9537.31 km^(2);水体(含湿地)面积变化速率呈现“缓慢萎缩−加速萎缩−稳步增长−缓慢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结论】提出具有开发远景的41处应急备用水源地,允许开采量达234.26万m^(3)/d。大湾区具有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及以地表水为主的供水水源结构单一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演变 应急备用水源 地质环境动力 气候变化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大色乏彩”
2
作者 吴硕贤 邱坚珍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共3页
“大色乏彩”在此被提出作为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补充之建议。乏彩即无色或白色之意,而彩色则包括紫、蓝、青、绿、黄、橙、红。有彩则有分,有分则不紫而红矣,有分则不能统众,所以有彩色者非大色。而无色透明者可以透过各种色光... “大色乏彩”在此被提出作为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补充之建议。乏彩即无色或白色之意,而彩色则包括紫、蓝、青、绿、黄、橙、红。有彩则有分,有分则不紫而红矣,有分则不能统众,所以有彩色者非大色。而无色透明者可以透过各种色光,白光混杂了各种色光,而白色介质可以反射各种色光。无色与白色可以透视或在其上显示各种颜色,所以可以统众,可以称大。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的“过白”手法,也是前者理念的实践体现之一。在指导美术、建筑与园林等视觉艺术创作与设计中,“大色乏彩”均具有哲理的重要性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色乏彩 留白 过白空间 人居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南部沿海东山湾和浮头湾潮下带春秋两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健康评估
3
作者 许贻斌 赵小雨 蔡立哲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3-412,I0001,共11页
[目的]东山湾和浮头湾是福建省南部沿海古雷半岛两侧的海湾,古雷半岛石化基地的生产和东山湾漳州核电站的建设可能对两侧海湾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为评估两个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和生态健康状况,2020年春季和秋季在东山湾和浮头... [目的]东山湾和浮头湾是福建省南部沿海古雷半岛两侧的海湾,古雷半岛石化基地的生产和东山湾漳州核电站的建设可能对两侧海湾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为评估两个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特征和生态健康状况,2020年春季和秋季在东山湾和浮头湾潮下带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方法]运用方差分析法、聚类分析法、非参数多变量排序法对东山湾和浮头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ATZI海洋生物指数(AMBI)和多变量AMBI(M-AMBI)8种群落参数进行分析,并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了两个海湾、湾内和湾口的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结果]方差分析表明,东山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密度表现为湾内显著低于湾口(P<0.05),而J为湾内显著高于湾口(P<0.05);浮头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H′、d和M-AMBI均为湾内显著低于湾口(P<0.05).聚类和多变量排序法分析表明东山湾和浮头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有两个主要群落,第一个主要群落秋季取样站占比高,第二个主要群落春季取样站占比高.IRI分析表明东山湾和浮头湾的优势种存在季节和海区差异.3种生物指数(H′、AMBI和M-AMBI)的平均值均表明两个海湾春秋两季均处于受轻度扰动状态,浮头湾湾口的生态健康状态优于湾内.[结论]无论是春季还是秋季,浮头湾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H′、d和M-AMBI湾内均显著低于湾口(P<0.05).东山湾和浮头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处于受轻度扰动状态,浮头湾湾口的生态健康状态优于浮头湾湾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健康评估 潮下带 东山湾 浮头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难题与对策建议
4
作者 许艳 曾容 +2 位作者 张玉佳 艾洋漪 路文海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海湾型城市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单元,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内陆腹地、强大的港口功能、良好的人文环境,海湾型城市发展具有特殊性。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主要难题及其对策建议如下:①发展... 海湾型城市是连接陆地和海洋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城市单元,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内陆腹地、强大的港口功能、良好的人文环境,海湾型城市发展具有特殊性。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主要难题及其对策建议如下:①发展产生的生态问题如何解决?因早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行的围海造地、围海筑堤、砍伐红树林等造成城市海岸带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受损。应科学编制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根据受损区域,制定一区一策,因地制宜开展保护修复,可有效保障海岸带生态廊道连通性;②生态产品价值如何提升?海岸带保护修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尚不成熟,导致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投资收益无法形成闭环,很难缓解保护修复资金来源单一、后期维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创新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和投融资模式创新,可成为促进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③系统性保护如何实施?部分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存在修复内容缺乏整体性设计,修复区域单一分段,拼凑性明显,片面追求单一目标、忽视水土气候等立地条件种树种草等现象。应从海岸带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探索建立“流域-河口-海湾”的生态保护修复联动机制,可有效促进陆海统筹、系统性保护修复理念实践;④公众参与度如何提高?保护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前期评审和后期监管目前尚没有涉及公众参与环节。应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公众和社会团体生态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区域合作优势,有助于保护修复工作顺利开展;⑤保护修复成果长效性如何保证?部分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因前期论证不足、设计不合理,导致实施过程中方案变更,影响整体修复进度和修复效果。应综合运用多种监测监管手段,科学构建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技术体系,有助于修复见实效。厦门市作为我国海湾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代表,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厦门经验”,对于解决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面临的难题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做好海湾型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助于提高城市海岸带生态廊道连通性,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海湾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型城市 海岸带 生态保护修复 难题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湿地水文多功能性定量评估——以若尔盖湿地白河流域为例
5
作者 吴燕锋 倪炳波 +4 位作者 董李勤 张昆 章清松 孙嘉豪 章光新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6-1058,共13页
黄河源区湿地在维系区域及黄河下游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深入探究黄河源区湿地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流域水文过程,对区域湿地恢复与保护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若尔盖湿地白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了耦... 黄河源区湿地在维系区域及黄河下游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深入探究黄河源区湿地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流域水文过程,对区域湿地恢复与保护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若尔盖湿地白河流域为研究区,构建了耦合湿地模块的HYDROTEL模型,基于有、无湿地情景的水文过程模拟,定量评估了2000—2022年流域湿地对径流、洪水、干旱和水源涵养的影响,揭示了流域湿地的水文多功能性。结果表明:白河流域湿地降低了径流的不均匀性和变异性,对径流分配不均匀系数、完全调节系数、集中程度和月变幅的影响效应分别为-11.7%、-9.18%、-8.39%和-20.84%;在研究时段内,流域湿地发挥着削减洪水和缓解干旱的作用,对3月流量、7月流量、年最大洪峰流量和Q_(5)流量的影响强度分别为-741.6×10^(4)、-2427.8×10^(4)、-1398.9×10^(4)和-324.5×10^(4) m^(3),对Q_(95)和基流的影响强度分别为19.9×10^(4)和5.8×10^(4) m^(3)。此外,湿地对流域蓄水能力和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效应分别为30.6%和19.8%。因此,白河流域湿地发挥着重要的径流调节、洪水削减、干旱延缓和水源涵养提升的功能。本研究定量评估了白河流域湿地的水文多功能性,研究思路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从水文功能提升视角为若尔盖湿地恢复与保护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水文模拟 水文功能 定量评估 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阐释与政策创新——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周良君 冯晓露 董国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体旅文商融合已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从创新驱动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阐释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基于对2016-2023年粤...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体旅文商融合已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从创新驱动理论、产业融合理论的视角,阐释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基于对2016-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及地方政策的系统梳理,从政策主体、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协同四个维度分析其政策创新路径,构建政策创新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构建体旅文商融合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量化评估政策效果,发现体旅文商融合对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实践,从激发基层主动创新、深化区域协同发展、优化政策工具设计、强化技术创新赋能等方面提出体旅文商融合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旅文商融合 政策创新 体育产业 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城市创新的公园地方性建构——以深圳湾公园计划实践为例
7
作者 王世福 李颖怡 邓昭华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29,共9页
在全球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公园地方性是在协同城市创新发展过程中,基于自然演化与人文活动,不断迭代重构形成的独特在地属性。通过提出“公园地方性”概念及创新协同机制,并以深圳湾公园计划作为实证,为协同城市创新的公园地方适应性演... 在全球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公园地方性是在协同城市创新发展过程中,基于自然演化与人文活动,不断迭代重构形成的独特在地属性。通过提出“公园地方性”概念及创新协同机制,并以深圳湾公园计划作为实证,为协同城市创新的公园地方适应性演化与重构提供理论与实践启示。理论方面,以地方理论的3种研究视角为基础,提出公园地方实践(景观表征)、再现地方(社会建构)与地方再现(场景活力)的“三元地方性”研究框架;基于公园是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环境-主体-需求”的创新驱动作用、“内部-边界-外部”联动的创新空间网络、“空间-治理-文化”的要素系统创新和“区域(城市)-社区-场地”的多尺度地方性传导体系。实证方面,阐释深圳湾公园计划的创新实践,总结环深圳湾大公园系统和红树林湿地保护利用的2个公园案例——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和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地方性建构路径。最后进行总结与思考,指出协同创新是公园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动力来源,空间、治理和文化的协同创新决定着公园地方性的根本属性;未来公园地方性建构的发展趋势是融合地域自然文化、社会需求与地方感知的景观空间实践;建立社会参与、科学完善和智慧高效的公园治理体系;构建生态持续、地方特色和多元活力的公园文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园地方性 协同 城市创新 深圳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湾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8
作者 祝银 郝青 +6 位作者 孙毅 佘运勇 陈页 李江林 邹伟明 张立 严忠雍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30-1340,共11页
杭州湾受径流、潮汐和地形耦合作用的影响,湾内海水与东海海水交换能力弱,重金属的扩散迁移机制复杂。基于杭州湾近岸海域海水和沉积物的监测数据,探析锌、砷、铜、铬、铅、镉、汞七种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并对相关环境影响因子进行识别。... 杭州湾受径流、潮汐和地形耦合作用的影响,湾内海水与东海海水交换能力弱,重金属的扩散迁移机制复杂。基于杭州湾近岸海域海水和沉积物的监测数据,探析锌、砷、铜、铬、铅、镉、汞七种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并对相关环境影响因子进行识别。结果显示:杭州湾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大小依次为锌、砷、铜、铬、铅、镉、汞,均值分别为8.70、2.91、2.57、2.55、0.63、0.059和0.033μg/L,7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各异,无相似特征;营养盐、盐度和悬浮物是杭州湾海水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的环境影响因子。杭州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大小依次为锌、铬、铅、铜、砷、镉、汞,均值分别为81.8、58.1、38.7、26.0、6.1、0.11和0.045 mg/kg,大于水体中的含量,其中铜、锌、铬三种重金属元素彼此具有显著相关性,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沉积物中石油类影响镉的空间分布,有机碳和石油类是汞空间分布的环境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重金属 分布特征 环境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
9
作者 周良君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在国家政策和大湾区规划的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体育产业正围绕着“产业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厘清大湾区产业融合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 在国家政策和大湾区规划的指引下,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体育产业正围绕着“产业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厘清大湾区产业融合与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即通过资源整合、要素渗透、市场叠加、业态耦合与规制创新,促进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优化、产业能级提升、市场空间拓展、业态融合创新与保障体系完善,进而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变革、效率变革与质量变革,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产业融合层次较浅、区域联动发展乏力、体制机制保障不够、人才结构性短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等方面。据此,提出了大湾区产业融合助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优化顶层设计,完善产业融合体制机制;强调需求驱动,明确产业融合方向;深化数字技术和人才赋能,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与流动;培育龙头企业,增强产业融合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产业融合 高质量发展 体育产业 需求驱动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湾表层沉积物砷、镉、汞和营养元素的分布与富集特征
10
作者 甘华阳 林海 何海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2,共11页
基于2020年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深圳湾(深圳管辖区)表层沉积物中砷、镉、汞和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富集、来源以及生态风险等特征,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As、Cd、Hg、TN、TP和TOC的含量分别为16.46±3.78μg/g、0.26±0... 基于2020年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深圳湾(深圳管辖区)表层沉积物中砷、镉、汞和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富集、来源以及生态风险等特征,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As、Cd、Hg、TN、TP和TOC的含量分别为16.46±3.78μg/g、0.26±0.10μg/g、0.110±0.044μg/g、947±281μg/g、631±214μg/g和1.41%±0.41%。三种重金属含量在内湾深圳河口外和蛇口港沿岸相对较高;TN、TP和TOC含量则在内湾含量较高。排污等人类活动输入导致了TN、TP、As和Cd在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富集,其中TN在整个海湾都明显富集,后三者则主要富集于内湾的深圳河口、北部沿岸和湾口港口区。As、Cd可能主要来源于港口船只排污,而TN、TP则可能主要来源于沿岸污水溢流。虽然深圳湾大部分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s、Cd、Hg和TOC含量均低于我国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阈值,满足目前一般工业用水、滨海风景旅游的环境功能要求,但As、TN、TOC和TP含量仍可能会对某些敏感底栖生物产生负面影响,需持续保持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营养元素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 深圳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滨海湿地土壤无机碳分布以及影响因素重要性识别
11
作者 郗敏 王艺霖 +2 位作者 党春荣 姜志翔 李毛毛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0-1142,共13页
以胶州湾洋河口的3种典型湿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样测定土壤无机碳(SIC)、土壤溶解性无机碳(SDIC)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滨海湿地SIC含量分布特征;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结构方程模型预测SIC含量,确定了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结果显... 以胶州湾洋河口的3种典型湿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采样测定土壤无机碳(SIC)、土壤溶解性无机碳(SDIC)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探究滨海湿地SIC含量分布特征;利用机器学习模型、结构方程模型预测SIC含量,确定了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影响路径。结果显示:洋河口湿地SIC和SDIC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含量分别为(0.28~10.9)g/kg和(41.92~163.15)mg/kg,变异系数分别为58.97%和18.94%;SIC和SDIC含量受到湿地类型影响,其中光滩SIC含量最高(3.49 g/kg),碱蓬湿地SDIC含量最高(91.9 mg/kg);SI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SDIC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SIC含量除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都呈显著正相关(P<0.01),基于相关土壤理化性质构建的RF模型预测SIC含量的性能表现最好[R^(2)=0.73,RMSE(均方根误差)=0.11 g/kg];土壤pH、含盐量和含水量是影响SIC含量的主要因素,可直接影响其含量。而含盐量也可通过影响土壤pH间接影响SIC含量,土壤容重则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孔隙度、含水量间接影响SIC含量。本研究明确了影响SIC含量的关键因素及其作用规律,为滨海湿地土壤碳循环及碳汇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方法参考,对揭示未来SIC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碳 随机森林模型 滨海湿地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滩涂生计渔业渔获物“蚝艮”的分类鉴定及其分布记录
12
作者 李昂 安长廷 +3 位作者 李玉强 刘乐彬 柳淑芳 庄志猛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66,共8页
为明确胶州湾滩涂生计渔业渔获物“蚝艮”的种类及其分布信息,本研究利用形态学方法和DNA条形码技术对该物种开展了分类鉴定。在胶州湾北部滩涂生计渔业的传统作业区共采集“蚝艮”样品10尾。形态学研究选取了7个可数性状和8个可量性状... 为明确胶州湾滩涂生计渔业渔获物“蚝艮”的种类及其分布信息,本研究利用形态学方法和DNA条形码技术对该物种开展了分类鉴定。在胶州湾北部滩涂生计渔业的传统作业区共采集“蚝艮”样品10尾。形态学研究选取了7个可数性状和8个可量性状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与历史文献记录比较,初步确定该物种为长体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elongatus(Fang,1942)]。测序获取样品DNA条形码序列10条,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相似性比对,结合已报道的8种虾虎鱼类DNA条形码进行分析,构建系统进化关系,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种类及分类地位。结果显示,“蚝艮”的DNA条形码与已报道的长体刺虾虎鱼序列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二者的遗传距离为种内差异水平;在系统发育树中,“蚝艮”与长体刺虾虎鱼聚为一支,支持将“蚝艮”鉴定为长体刺虾虎鱼。本研究首次对“蚝艮”实施了科学鉴定,并记录了其在胶州湾的分布,解决了该生计渔业渔获物长期以来种类不明的问题。研究结果将丰富胶州湾鱼类多样性认知,并为胶州湾渔业资源的养护和生计渔业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蚝艮” 胶州湾 生计渔业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长体刺虾虎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混合压裂技术机理及应用——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页岩油为例
13
作者 周德华 杨勇 +5 位作者 王运海 孙川翔 郑永旺 钟安海 鲁明晶 张珂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5-585,共11页
陆相页岩油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战略接替领域,但烃类流体流动性差和储层可压性差是制约页岩油开发的两大关键问题。针对这两大关键问题,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页岩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岩反应实验、扩散置换实验、真三... 陆相页岩油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战略接替领域,但烃类流体流动性差和储层可压性差是制约页岩油开发的两大关键问题。针对这两大关键问题,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页岩油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超临界CO_(2)-水-岩反应实验、扩散置换实验、真三轴压裂实验和三轴压缩实验,研究了超临界CO_(2)混合压裂机理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页岩经过超临界CO_(2)溶蚀后,孔隙度可增大1~5倍,孔隙以中、大孔为主。裂缝随反应时间增加而变大,溶蚀2 h后裂缝宽度为399 nm,溶蚀12 h后裂缝宽度达到1535 nm,宽度增大4倍,渗透率增大1~3个数量级。超临界CO_(2)对原油单次萃取效率高达24%,超过30 h后,萃取作用不再明显。与干燥页岩相比,经过超临界CO_(2)-水作用后的页岩抗拉强度降低31%。与干法压裂相比,超临界CO_(2)混合压裂既能充分沟通层理,形成层理缝,还能与后续水力压裂裂缝形成复杂的裂缝网络。在室内实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超临界CO_(2)混合压裂矿场试验。试验结果对比表明:Y-1井中未注入CO_(2)的各段裂缝平均延伸压力为103.4 MPa,而注入了CO_(2)的各段裂缝平均延伸压力为100.5 MPa。注入CO_(2)后Y-1井的裂缝事件分布较为密集,各段平均事件数量为160.8个,各段平均有效改造体积为64.78×10^(4)m^(3)。同时,储层流体黏度和密度均有所降低,流动性能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混合压裂 压裂机理 陆相页岩油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毕斗斗 张宇嘉 贾振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8,共11页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00—2019年旅游业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及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影...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00—2019年旅游业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及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三生空间”转型显著,生产、生活空间扩张伴随生态空间萎缩。(2)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长期高位,距碳中和目标差距明显,但已显现下降趋势。(3)“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呈增负与减负双模式,农业生产空间向水域及林地生态空间转化减负效果最突出。土地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整体呈“U”型曲线,但城市间存在“U”型、倒“U”型及“L”型分异特征;土地城镇化与旅游业碳排放负荷持续强脱钩且呈现显著空间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三生空间”转型 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新解
15
作者 万涛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9-397,共9页
东濮凹陷为复杂断陷-坳陷型凹陷,受断层众多和盐岩发育的影响,其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最大程度地避免人为和不确定因素对层序地层分析的不利作用,文中在进行大量钻井、测井曲线最大熵频谱分析基础上,综合... 东濮凹陷为复杂断陷-坳陷型凹陷,受断层众多和盐岩发育的影响,其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最大程度地避免人为和不确定因素对层序地层分析的不利作用,文中在进行大量钻井、测井曲线最大熵频谱分析基础上,综合最大熵频谱分析(INPEFA)曲线、测井原始曲线、岩心和地震特征等,开展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框架内的井-井、井-震关键界面和沉积旋回综合对比研究,总结层序地层发育规律,建立了东濮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层序内部的沉积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渤海湾盆地始新统与渐新统分界面的问题。结果表明:1)东濮凹陷古近系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Ss1和Ss2)和4个三级层序(Sq1—Sq4)。2)Ss1和Ss2内部的沉积特征,总体体现东濮凹陷在古近纪经历2次从初始期—发展期—鼎盛期—衰亡期的发展演化过程,指征东濮凹陷原型演化的2个阶段,即断陷型凹陷和拗断型凹陷。3)Sq1和Sq2发育深水扇相有利砂体,也发育最大湖泛期形成的暗色泥、页岩有利岩性岩相,为岩性油气藏和非常规油气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4)渤海湾盆地全区沙二下与沙二上的界面为一个二级层序界面,也是始新统与渐新统的分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古近系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富碳酸盐页岩纹层组合对页岩油富集的控制作用——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为例
16
作者 李军亮 王民 +8 位作者 秦峰 王勇 魏晓亮 孟伟 沈安超 宋兆京 余昌琦 李俊乾 刘嘉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2-406,共15页
陆相页岩油勘探已取得突破,但页岩油富集高产的主控地质因素尚不清晰,制约着页岩油的高效开发。精细刻画不同纹层特征可揭示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本文以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富碳酸盐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鉴定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 陆相页岩油勘探已取得突破,但页岩油富集高产的主控地质因素尚不清晰,制约着页岩油的高效开发。精细刻画不同纹层特征可揭示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本文以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富碳酸盐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鉴定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剖析了典型纹层储集空间和含油性的特征,揭示了页岩纹层组合对页岩油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济阳坳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富碳酸盐页岩的纹层可划分为纤维状方解石纹层、泥晶方解石纹层、粉晶方解石纹层、富黏土矿物纹层和混合矿物纹层5种类型,主要发育“泥晶方解石纹层+富黏土矿物纹层+混合矿物纹层”和“纤维状方解石纹层+粉晶方解石纹层+富黏土矿物纹层+混合矿物纹层”2种纹层组合模式;富黏土矿物纹层和混合矿物纹层有机质含量高,是页岩油富集的物质基础;粉晶方解石纹层储集空间发育,是页岩油储集的优势纹层;富黏土矿物纹层与粉晶方解石纹层或泥晶方解石纹层叠置分布,可构成页岩油富集的最佳纹层配置,该类纹层组合的富碳酸盐页岩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碳酸盐页岩 纹层组合 富集因素 页岩油 沙河街组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差网络和边缘检测的辽东湾海冰识别研究
17
作者 卫志军 杨浩 +2 位作者 孔雨秋 魏彬航 王安良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9-491,共13页
精确识别海冰并检测海冰边缘对辽东湾冰情监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ODIS卫星影像提出一种Res-UNet海冰图像分割模型。该模型在U-Ne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残差学习模块,进一步提升多类型海冰特征提取能力,进而提高模型精度及泛化... 精确识别海冰并检测海冰边缘对辽东湾冰情监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MODIS卫星影像提出一种Res-UNet海冰图像分割模型。该模型在U-Net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残差学习模块,进一步提升多类型海冰特征提取能力,进而提高模型精度及泛化能力。将该Res-UNet模型与双阈值分割算法、U-Net模型和DeepLabV3+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Res-UNet模型在精确度、召回率、F1分数和整体精度4项评价指标相较于U-Net和DeepLabV3+模型中的最高值分别提升了1.9%、3.7%、2.7%和8.9%,即Res-UNet分割精度表现优秀。此外,本文在海冰图像分割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海冰边缘检测及海冰面积提取。与同类分割模型相比,海冰边缘检测在精确度、漏检率、误检率和边缘连续性4项评价指标上相较于U-Net、DeepLabV3+、双阈值分割算法的最高值分别有6.4%、11.2%、13.4%和18.8%的提升;与人机交互方式计算海冰面积相比,本文提出模型在冰间水道识别和效率方面有显著提升。本文开发的模型可为辽东湾海冰识别及要素提取提供可靠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海冰识别 海冰边缘 Res-UNet模型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存条件对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富集与流动性保持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文智 刘伟 +9 位作者 卞从胜 刘显阳 蒲秀刚 陆加敏 李永新 李军辉 刘诗局 关铭 付秀丽 董劲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陆相页岩烃源岩层系内部滞留烃数量与品质的控制因素除生烃母质类型、丰度、热成熟度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外,烃源岩保存条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关注较少;针对该科学问题,以实例解剖为出发点,探讨保存条件在页岩油可动烃富集中的... 陆相页岩烃源岩层系内部滞留烃数量与品质的控制因素除生烃母质类型、丰度、热成熟度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外,烃源岩保存条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关注较少;针对该科学问题,以实例解剖为出发点,探讨保存条件在页岩油可动烃富集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良好的保存条件主要有3方面的关键作用:①确保足够多的轻烃(C_(1)—C_(13))、中组分烃(C_(14)—C_(25))和小分子芳香烃(含1~2个苯环)留在地层中以增加页岩油流动性和流动量;②确保地层具有较高的能量场(异常高压),以推动页岩油最大量流出;③确保滞留烃保持多组分烃(轻烃、中质烃、重烃和含杂原子化合物)混相流动条件,使重烃(ΣC_(25+))和重质组分(非烃和沥青质)有最佳流动度和最大流动量。经实例解剖证实,凡经济可采性较好的陆相页岩油除有机质类型、丰度与热成熟度及储集空间等有利条件外,页岩层系保存条件好,是页岩油经济成藏的关键因素,应纳入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标准,成为有利勘探靶体选择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中高熟页岩油 可动烃富集 保存条件 地层能量场 烃组分混相 滞留烃流动度 松辽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准噶尔盆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生物群落的连通性初探
19
作者 陈涛 李征 +3 位作者 路吉坤 伏光辉 张硕 高世科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3,共13页
为了深入了解近岸海域不同生境间的群落格局及其相互联系,有必要探究影响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物种分布与生态连通性的潜在因素。本研究对江苏海州湾4种典型生境——人工鱼礁区(ARA)、紫菜养殖区(NCA)、牡蛎礁区(OCA)、天然海区(NA)的鱼... 为了深入了解近岸海域不同生境间的群落格局及其相互联系,有必要探究影响人工生境和自然生境物种分布与生态连通性的潜在因素。本研究对江苏海州湾4种典型生境——人工鱼礁区(ARA)、紫菜养殖区(NCA)、牡蛎礁区(OCA)、天然海区(NA)的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群落开展综合调查。结果显示,4种生境的物种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有一些重要物种能够同时存在于多种生境,也有些特有物种仅存在于一种生境。ARA中的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生物量远高于其他生境,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体长在ARA、NCA和OCA均显著大于NA的(P<0.05),这一差异与饵料生物分布密切相关。不同生活习性的鱼类体长分布差异表明,物种洄游行为在生物分布和生境连通中发挥重要作用。洄游性鱼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在人工生境内的体长显著大于自然生境的(P<0.05)。定栖性鱼类如矛尾虾虎鱼体长在OCA显著大于ARA和NCA的(P<0.05),而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体长在NCA显著大于ARA和OCA的(P<0.05)。本研究表明:人工生境通过提升生境复杂性,形成有利于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和个体发育的环境条件。饵料生物分布和物种洄游特性与不同生境间的连通性具有潜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人工鱼礁区 牡蛎礁区 紫菜养殖区 天然海区 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轨道参数振幅与深水环境白云石化强度波动
20
作者 张奎华 张鹏飞 +1 位作者 苗卓伟 张倩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显生宙的白云石化强度波动与地质历史时期重大地质事件存在高度关联性,且白云石化强度波动机制在镁、碳长期循环和气候长期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中日益重要。本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中始新统沙三下亚段为例,针对高分辨率的X射线全岩衍射分析数... 显生宙的白云石化强度波动与地质历史时期重大地质事件存在高度关联性,且白云石化强度波动机制在镁、碳长期循环和气候长期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中日益重要。本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中始新统沙三下亚段为例,针对高分辨率的X射线全岩衍射分析数据开展时间序列分析以及耦合关系分析,揭示出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深水白云石旋回中记录的斜率振幅调制周期。结合土耳其Van湖第四系白云石旋回和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白云石化事件,初步探讨了显生宙地层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深水白云石化强度波动趋势与天文旋回的耦合关系。基于沙三下亚段盐度演化特征分析,推测地球轨道参数的振幅调制作用可能通过气候、环境波动影响微生物生态压力以及流体温度与pH值波动强度,从而进一步调控显生宙轨道尺度的深水白云石化强度。本研究为“白云石问题”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石 天文旋回 振幅调制 微生物 沙河街组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