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涤棉混纺织物的荧光碳点对Cr(Ⅵ)和Hg(Ⅱ)的检测 被引量:1
1
作者 汤鼎初 陆原 +2 位作者 冯魏良 田迪 李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0-446,共7页
该文以废弃涤棉混纺织物为碳源,分别在乙二醇和硫酸溶液中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两种荧光碳点,实现了对溶液中Cr(Ⅵ)和Hg(Ⅱ)的检测。通过透射电镜与红外光谱表征了碳点的形貌与组成,并基于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了碳点的电子跃迁形... 该文以废弃涤棉混纺织物为碳源,分别在乙二醇和硫酸溶液中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两种荧光碳点,实现了对溶液中Cr(Ⅵ)和Hg(Ⅱ)的检测。通过透射电镜与红外光谱表征了碳点的形貌与组成,并基于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了碳点的电子跃迁形式及发光类型。在乙二醇体系中制得的碳点(ETCCDs)能够选择性检测Cr(Ⅵ),检出限为0.093 mg/L,其检测机理为荧光内滤效应;硫酸体系中制备的碳点(WTCCDs)能够选择性检测Hg(Ⅱ),检出限为0.018µmol/L,检测机理为能量转移。对实际水样中的Cr(Ⅵ)和Hg(Ⅱ)进行检测,验证了上述两种碳点的实用性。基于涤棉混纺织物制备的荧光碳点不仅实现了对两种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同时也为废旧纺织物的再生利用提供了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探针 涤棉混纺 检测 Cr(Ⅵ) Hg() 碳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热合成的锌(Ⅱ)MOF、晶体结构及其性质
2
作者 乔雅楠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8-1083,共6页
在溶剂热的条件下,以1,3-双(咪唑)丙烷与均苯三酸作为混合配体,合成了一例锌(Ⅱ)的有机框架材料。即{[Zn_(2)(μ2-OH)L_(1)L_(2)]·DMAc·_(2)H_(2)O}n其中L_(1)为1,3-双(咪唑)丙烷,L2为1,3,5-苯三羧酸用表示,DMAc为N,N-二甲基... 在溶剂热的条件下,以1,3-双(咪唑)丙烷与均苯三酸作为混合配体,合成了一例锌(Ⅱ)的有机框架材料。即{[Zn_(2)(μ2-OH)L_(1)L_(2)]·DMAc·_(2)H_(2)O}n其中L_(1)为1,3-双(咪唑)丙烷,L2为1,3,5-苯三羧酸用表示,DMAc为N,N-二甲基乙酰胺。经X射线单晶衍射仪、红外光谱仪、粉末XRD、热重分析仪和元素分析仪表征,该MOF为3D→3D二重穿插三维骨架结构。此外,室温下固体荧光的测试结果表明:该MOF对苯胺有明显猝灭作用,所以MOF可以用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苯胺的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有机骨架材料 混合配体 溶剂热 拓扑结构 X射线衍射 荧光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Ⅱ)与色氨酸、酪氨酸及苯丙氨酸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 被引量:12
3
作者 许倩影 刘忠芳 +2 位作者 胡小莉 孔玲 刘绍璞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92-1496,共5页
当Pd(Ⅱ)与色氨酸(Trp)、酪氨酸(Tyr)及苯丙氨酸(Phe)等芳香族氨基酸发生相互作用时,3种氨基酸的荧光均发生猝灭.从吸收光谱的变化、温度对猝灭作用的影响及猝灭常数Ksv可以判定该荧光猝灭作用是由于Pd(Ⅱ)与上述氨基酸形成基态配合物... 当Pd(Ⅱ)与色氨酸(Trp)、酪氨酸(Tyr)及苯丙氨酸(Phe)等芳香族氨基酸发生相互作用时,3种氨基酸的荧光均发生猝灭.从吸收光谱的变化、温度对猝灭作用的影响及猝灭常数Ksv可以判定该荧光猝灭作用是由于Pd(Ⅱ)与上述氨基酸形成基态配合物而导致的静态猝灭过程.在一定浓度的Cl-存在下,Pd(Ⅱ)与氨基酸分别以N—N配位和N—O配位形成混配型三元配合物Pd(HR)Cl2(Trp和Phe体系)和Pd(H2R)Cl2(Tyr体系),并推测了配合物相应的结构.该荧光猝灭体系不仅可用于研究Pd(Ⅱ)与上述芳香族氨基酸的相互作用,也可成为以氨基酸尤其是Trp为探针用高灵敏荧光猝灭法测定钯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猝灭 Pd() 色氨酸 酪氨酸 苯丙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二维Cd(Ⅱ)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和荧光性质 被引量:12
4
作者 牛淑云 迟玉贤 +2 位作者 金晶 杨光第 叶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804-1806,共3页
Two novel Cd(Ⅱ) coordination polymers, [Cd 2(C 10H 2O 8)\5(H 2O) 6] n (1) and [Cd 4(C 6H 4O 2N) 8(H 2O) 4] n (2) (C 10H 2O 8=1,2,4,5-benzenetetracarboxyl and C 6H 4O 2N=nicotinato), were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 Two novel Cd(Ⅱ) coordination polymers, [Cd 2(C 10H 2O 8)\5(H 2O) 6] n (1) and [Cd 4(C 6H 4O 2N) 8(H 2O) 4] n (2) (C 10H 2O 8=1,2,4,5-benzenetetracarboxyl and C 6H 4O 2N=nicotinato), were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of the single-crystal and fluorescence spectra. Complex 1 crystallizes in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1 with a=0.559 62(7) nm, b=0.777 58(6) nm, c=0.969 75(10) nm, α=111.981(5)°, β=101.649(6)°, γ=98.240(5)°, and Z=1. Final R=0.024 8(wR=0.078 5). Complex 2 belongs to orthorhombic system, space group Pbca with unit cell dimensions a=1.144 94(19) nm, b=1.209 69(6) nm, c=1.740 73(8) nm and Z=8. Final R=0.018 5(wR=0.034 8). Both the two complexes are coordination polymers with a two-dimensional infinite structure, the repeat unit is [Cd 2(C 10H 2O 8)(H 2O) 6] (1) and [Cd 4(C 6H 4O 2N) 8(H 2O) 4] (2) which are bridged by the ligands of 1,2,4,5-benzenetetracarboxyl(C 10H 2O 8) and nicotinato(NA), respectively. The two polymers show strong fluorescence with λ em=433 nm(λ ex=333 nm, 1) and λ em=423 nm(λ ex=330 nm, 2) in the solid state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emissions observed in the polymers are tentatively assigned to the ligands fluorescence(LL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配位聚合物 合成 晶体结构 荧光性质 均苯四甲酸根 烟酸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银杏光系统Ⅱ光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任士福 王梅 +2 位作者 高志奎 史保胜 戈晓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34,共7页
以银杏叶片为试材,在不同温度下采用连续激发式植物效率仪PEA测试强光照射对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系统进行光合光转化效率LCE的光强响应测试。结果表明:银杏光抑制不仅呈现光强剂量效应,而且呈... 以银杏叶片为试材,在不同温度下采用连续激发式植物效率仪PEA测试强光照射对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系统进行光合光转化效率LCE的光强响应测试。结果表明:银杏光抑制不仅呈现光强剂量效应,而且呈现温度剂量效应。当光强超过约1000μmol·m-2s-1时银杏LCE最低,为较严重的光抑制过程。在25℃常温下超过1000μmol·m-2s-1光强照射20min时银杏Fv/Fm下降加快;15℃以下低温和35℃以上高温均会使Fv/Fm进一步降低;而且热胁迫比冷胁迫的光抑制程度更大,因为25~45℃下Fv/Fm的直线回归斜率/kheat/比5~20℃的/kchilling/增大了15.4%。5~10℃的低温强光引起银杏叶片热耗散DIo/RC略微增加,而35℃以上高温强光会导致热耗散DIo/RC剧增。冷胁迫会降低PSⅡ反应中心数目,但是热胁迫会使之降低更多。冷热胁迫下强光引起的光抑制(Fv/Fm)与PSⅡ反应中心数目RC/CSo或RC/ABS与之间高度正相关。因此,PSⅡ的异质性即PSⅡ反应中心的可逆失活是冷热胁迫下光合机构发生光抑制的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胁迫 热胁迫 叶绿素荧光参数 光系统 光抑制 银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荧光法同时测定苏丹红Ⅱ和苏丹红Ⅲ 被引量:16
6
作者 蔡其洪 邹哲祥 李耀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63-1665,共3页
A new method of constant-wavelength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udan Ⅱand Sudan Ⅲ was developed with using their fluorescence phenomenon.Only one single scan is needed fo... A new method of constant-wavelength synchronous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udan Ⅱand Sudan Ⅲ was developed with using their fluorescence phenomenon.Only one single scan is needed for eff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he two compounds simultaneously when Δλ=60 nm is chosen.The linear ranges for Sudan Ⅱ and Sudan Ⅲ were 0—3.3 and 0—2.8 μg/mL,respectively.The detection limits for Sudan Ⅱ and Sudan Ⅲ were 14 and 11 ng/mL,respectively.By using this method,Sudan Ⅱand Ⅲ in sausage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directly with the recoveries of 83.8%—1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红 苏丹红Ⅲ 荧光光谱法 同步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Cu(Ⅱ)、Cd(Ⅱ)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梁彦秋 刘婷婷 +3 位作者 费洪博 邓斌 孙鹏 臧树良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03-306,共4页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u(Ⅱ)和Cd(Ⅱ)在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并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二者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竞争。研究结果表明:Cu(Ⅱ)和Cd(Ⅱ)对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和酪氨酸残基均具有荧光猝灭作用,Cu(Ⅱ)的猝灭程度远...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Cu(Ⅱ)和Cd(Ⅱ)在血清白蛋白上的结合位点,并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二者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结合竞争。研究结果表明:Cu(Ⅱ)和Cd(Ⅱ)对血清白蛋白的色氨酸残基和酪氨酸残基均具有荧光猝灭作用,Cu(Ⅱ)的猝灭程度远远强于Cd(Ⅱ)。Cu(Ⅱ)只与214位色氨酸残基发生作用,而Cd(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214位和135位色氨酸残基均发生作用。Cu(Ⅱ)与Cd(Ⅱ)同时存在时Cu(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占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Cd() 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紫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Ni(Ⅱ)存在条件下盐酸小檗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伍钦 刘玲玲 姚培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8-51,共4页
使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Cu(Ⅱ),N i(Ⅱ)存在的条件下对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chloride d i-hydrate,BC)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得到的猝灭常数KSV表明,金属离子Cu(Ⅱ)或N i(Ⅱ)的存在不影响其猝灭机理。基于F rster非... 使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Cu(Ⅱ),N i(Ⅱ)存在的条件下对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chloride d i-hydrate,BC)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相互作用的影响。得到的猝灭常数KSV表明,金属离子Cu(Ⅱ)或N i(Ⅱ)的存在不影响其猝灭机理。基于F 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获得了盐酸小檗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的212位色氨酸残基间的距离。讨论了金属离子与BSA的结合构型对BC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盐酸小檗碱 荧光法 铜离子 镍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碲化镉纳米晶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铜(Ⅱ) 被引量:6
9
作者 陈波 曾娴 +1 位作者 戴燕 俞英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6期633-635,共3页
制备了水溶性的CdTe纳米晶.基于铜(Ⅱ)离子在pH=7.8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对该纳米晶的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测定铜(Ⅱ)离子的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体系的相对荧光强度(△F)与铜(Ⅱ)离子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8.0~320... 制备了水溶性的CdTe纳米晶.基于铜(Ⅱ)离子在pH=7.8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对该纳米晶的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建立了一种测定铜(Ⅱ)离子的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体系的相对荧光强度(△F)与铜(Ⅱ)离子的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8.0~320.0 μg/L,其线性回归方程为:△F=-8.18-0.14c(μg/L);检出限为3.24μg/L.本方法用于实际样品中痕量铜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Te纳米晶 荧光猝灭 铜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咔唑的荧光探针对铜(Ⅱ)离子的荧光增强识别(英文) 被引量:6
10
作者 汤立军 赵国有 王楠楠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946-951,共6页
由3-甲酰基-9-乙基咔唑和吡啶2-甲酰肼缩合制备了一种基于咔唑的结构简单的探针分子1。探针1在CH3CN-H2O(9/1,v/v,HEPES 0.02 mol·dm-3,pH=7.0)溶液中对Cu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且表现为荧光增强。除了Co2+具有轻微干扰外,其他金属... 由3-甲酰基-9-乙基咔唑和吡啶2-甲酰肼缩合制备了一种基于咔唑的结构简单的探针分子1。探针1在CH3CN-H2O(9/1,v/v,HEPES 0.02 mol·dm-3,pH=7.0)溶液中对Cu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且表现为荧光增强。除了Co2+具有轻微干扰外,其他金属离子如Ni2+,Hg2+,Ba2+,Mg2+,Ag+,K+,Ce3+,Mn2+,Pb2+,Na+,Sr2+,Zn2+,Cd2+,Cr3+和Fe3+对Cu2+的识别无显著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化学传感器 咔唑 铜(II)离子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Ⅱ)、Zn(Ⅱ)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热性质 被引量:3
11
作者 贤景春 窦甜甜 王顺文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537-1540,共4页
用5-硝基水杨醛与色氨酸缩合制备了一种Schiff碱配体,将其与过渡金属Cu(Ⅱ)、Zn(Ⅱ)进行作用合成出两种新型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差热-热重、IR、UV、摩尔电导率等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和对超氧离子... 用5-硝基水杨醛与色氨酸缩合制备了一种Schiff碱配体,将其与过渡金属Cu(Ⅱ)、Zn(Ⅱ)进行作用合成出两种新型的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差热-热重、IR、UV、摩尔电导率等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和对超氧离子的催化歧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IFF碱 荧光淬灭 歧化作用 Cu() Z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应用锌(Ⅱ)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樊江莉 彭孝军 +1 位作者 吴云扣 高尚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7-142,共6页
本文对近年来生物应用锌(Ⅱ)荧光探针研究进展进行了较详细地评述,并对其化学规律。
关键词 锌() 荧光探针 定量检测 生物荧光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大环多胺Zn(Ⅱ)配合物及其与DNA作用的溴乙锭荧光探针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硕 周成合 +1 位作者 陈稼轩 向清祥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61-1465,共5页
以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Cyclen)为原料合成的一种新型双大环多胺配体及其双核Zn2+配合物,其结构用1HNMR、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测试技术进行了表征。以溴乙锭(EB)为探针,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双环多胺配体及其Zn(Ⅱ)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 以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Cyclen)为原料合成的一种新型双大环多胺配体及其双核Zn2+配合物,其结构用1HNMR、质谱和元素分析等测试技术进行了表征。以溴乙锭(EB)为探针,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双环多胺配体及其Zn(Ⅱ)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的作用,当cComplex6/cDNA=0.51时,DNA/EB体系的荧光强度降低至原来的47.3%,表明双大环配合物是以嵌入方式与小牛胸腺DNA结合。化合物对DNA/EB体系的荧光猝灭顺序为:双大环多胺双核Zn(Ⅱ)配合物>双大环多胺配体>四氮杂环多胺-Zn(Ⅱ)配合物>四氮杂环多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大环多胺 Zn()配合物 合成 小牛胸腺DNA 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点与硫黄素T之间的内滤光效应测定Cu(Ⅱ) 被引量:3
14
作者 瞿鹏 武冠辉 +3 位作者 瞿昊宏 宋凌霄 田爱华 徐茂田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3-516,共4页
本文以柠檬酸(Citric Acid,CA)为碳源,聚乙烯亚胺(Branched Polyethylenimine,BPEI)为钝化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高荧光量子产率的碳点(Carbon Dots,CDs)。使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及原子力显微镜等对制得的CDs进行... 本文以柠檬酸(Citric Acid,CA)为碳源,聚乙烯亚胺(Branched Polyethylenimine,BPEI)为钝化剂,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高荧光量子产率的碳点(Carbon Dots,CDs)。使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及原子力显微镜等对制得的CDs进行表征。制备的CDs粒径分布均匀,主要在3-6nm之间,量子产率为39.8%。由于CDs的发射光谱和硫黄素T(Thioflavin T,ThT)的激发光谱有很大程度的重叠,基于荧光内滤效应构建了测定Cu(Ⅱ)的BPEI-CDs/ThT体系,该体系测定Cu(Ⅱ)有很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线性范围为5.0×10^-8-5.0×10^-5 mol/L,检测限为1.0×10^-8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 内滤光效应 碳点 硫黄素T 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中溶解性有机质与Cu(Ⅱ)的络合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军 王薇 +4 位作者 储刚 周丹丹 赵婧 王琳 李芳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2160-22165,共6页
生物炭是废弃生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热解产生的固体产物,因其具有多孔、含氧官能团、比表面积较大及矿物质较为丰富等优点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生物炭对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因素有重金属特性、生物炭固体颗粒及... 生物炭是废弃生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热解产生的固体产物,因其具有多孔、含氧官能团、比表面积较大及矿物质较为丰富等优点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生物炭对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因素有重金属特性、生物炭固体颗粒及其所含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特性。生物炭进入环境后,生物炭中的DOM易随环境介质发生迁移转化且DOM含有较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其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然而,生物炭DOM的特性受生物炭母质来源和热解温度的影响,不同源生物炭中DOM与重金属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深入研究生物炭DOM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评估生物炭对重金属的迁移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多种光谱技术,探讨了生物炭中DOM的组成及其与Cu(Ⅱ)的络合特性。结果表明,SUVA_(254) DOM和SUVA_(260) DOM属于芳香性很低的亲水性材料,且玉米秸秆生物炭DOM(MDOM)浓度高于松木生物炭DOM(PDOM)浓度;三维荧光光谱鉴定出DOM主要由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构成;与PDOM相比,MDOM中含有更多的荧光物质(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为其与Cu(Ⅱ)的络合提供了结合位点,因此其络合稳定常数高于PDOM;^(1)H-NMR证明DOM中酚羟基官能团与Cu(Ⅱ)发生了明显的络合作用。本研究将为生物炭作为功能性材料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筛选依据以减低其环境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溶解性有机质(DOM) Cu() 荧光淬灭 结合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汞离子(Ⅱ)荧光离子液体探针1-丁基-2-苯基硫脲吡啶溴化盐的合成及分析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鸿雨 张丽娜 +2 位作者 陈江敏 曾延波 李蕾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436-1440,共5页
设计并合成了1-丁基-2-苯基硫脲吡啶溴化盐([C4ptpyr]Br)新型的水溶性Hg2+荧光探针,将其用于环境水样中Hg2+的检测。结果表明,[C4ptpyr]Br对Hg2+识别专一性好,共存离子及pH值对测定影响小。在pH=7的BR缓冲溶液中,检测线性范围为0.02~4 ... 设计并合成了1-丁基-2-苯基硫脲吡啶溴化盐([C4ptpyr]Br)新型的水溶性Hg2+荧光探针,将其用于环境水样中Hg2+的检测。结果表明,[C4ptpyr]Br对Hg2+识别专一性好,共存离子及pH值对测定影响小。在pH=7的BR缓冲溶液中,检测线性范围为0.02~4 mg/L(r2=0.999 1),检出限为0.011 mg/L,回收率为95.2%~102.2%,RSD<5%。方法具有灵敏度和准确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等特点,可满足各类水中微量汞的测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谱法 荧光离子液体 荧光探针 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阴后不同小麦品种(系)旗叶光系统Ⅱ(PSⅡ)对强光的响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郭峰 田纪春 +1 位作者 孟庆伟 赵世杰 《山东农业科学》 2008年第8期40-43,共4页
以两个小麦品种(系)01-35和L-14为材料,通过测定强光处理后叶片的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研究了强光对不同光强下生长的小麦叶片光系统Ⅱ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下生长的小麦01-35强光处理后其PSⅡ只有受体侧受到伤害,而L-14叶片PSⅡ... 以两个小麦品种(系)01-35和L-14为材料,通过测定强光处理后叶片的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研究了强光对不同光强下生长的小麦叶片光系统Ⅱ的影响。结果表明,遮阴下生长的小麦01-35强光处理后其PSⅡ只有受体侧受到伤害,而L-14叶片PSⅡ的供体侧、受体侧和反应中心都受到伤害。因此,01-35在遮阴解除后对强光的耐受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PS 强光胁迫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FP标记的植物促生菌B96-Ⅱ-gfp的定殖能力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郝变青 马利平 乔雄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1-865,共5页
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技术研究了植物促生菌B96-Ⅱ的标记菌B96-Ⅱ-gfp在盆栽黄瓜土壤中的时间、空间定殖动态以及在黄瓜植株上的分布。研究表明:B96-Ⅱ-gfp在土壤中具有持久的定殖能力,接种180d时在自然土和黄瓜枯萎菌病土中的定殖... 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技术研究了植物促生菌B96-Ⅱ的标记菌B96-Ⅱ-gfp在盆栽黄瓜土壤中的时间、空间定殖动态以及在黄瓜植株上的分布。研究表明:B96-Ⅱ-gfp在土壤中具有持久的定殖能力,接种180d时在自然土和黄瓜枯萎菌病土中的定殖数量分别为2.7×104cfu·g-1和6.6×104cfu·g-1,360d时在土壤中仍可检测到B96-Ⅱ-gfp的存在。B96-Ⅱ-gfp可在盆栽植株生长土壤的表层(0~4cm)、中层(4~8cm)和底层(8~12cm)定殖,定殖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此外,B96-Ⅱ-gfp还可在黄瓜的根、茎和叶上定殖,根部定殖的数量(7.2×104cfu·g-1)显著高于茎部和叶部定殖的数量;黄瓜植株体内定殖的数量多于体表定殖的数量。对土壤中可培养的3大微生物类群影响的研究表明:B96-Ⅱ-gfp对土壤中真菌数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则没有明显影响。防病促生试验表明:B96-Ⅱ-gfp可增加黄瓜株高、鲜重和干重,对黄瓜枯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与未标记菌株B96-Ⅱ的防病促生作用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促生菌 B96--gfp 绿色荧光蛋白 定殖 枯草芽孢杆菌 防病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荧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铜(Ⅱ)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淑静 董存智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9-171,174,共4页
基于在氨水-氯化铵缓冲介质中,铜(Ⅱ)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靛蓝胭脂红,导致反应体系的荧光增强,提出了荧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铜(Ⅱ)的一种灵敏的方法。在320 nm(eλx)及391 nm(eλm)波长处,反应体系的ΔF(F-F0)与铜(Ⅱ)的质量浓度在0.2~100μg... 基于在氨水-氯化铵缓冲介质中,铜(Ⅱ)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靛蓝胭脂红,导致反应体系的荧光增强,提出了荧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铜(Ⅱ)的一种灵敏的方法。在320 nm(eλx)及391 nm(eλm)波长处,反应体系的ΔF(F-F0)与铜(Ⅱ)的质量浓度在0.2~100μ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3σ)为0.05μg.L-1。该方法用于大米、面粉和茶叶中铜的测定,测得方法的回收率在96.2%~104.9%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在0.72%~1.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光度法 催化作用 铜() 靛蓝胭脂红 荧光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7-三羟基-9-(2,4-二羟基)苯基荧光酮荧光猝灭法测定锰(Ⅱ)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容山 黄应平 +2 位作者 万正勇 罗光富 李瑞萍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35-538,共4页
在pH=9.33的NH3.H2O-NH4Cl缓冲介质中,于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存在下,利用Mn(Ⅱ)与2,3,7-三羟基-9-(2,4-二羟基)苯基荧光酮(DHPF)形成Mn(Ⅱ)-DHPF-CTMAB三元配合物可产生荧光猝灭,建立了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Mn(Ⅱ)的新方... 在pH=9.33的NH3.H2O-NH4Cl缓冲介质中,于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存在下,利用Mn(Ⅱ)与2,3,7-三羟基-9-(2,4-二羟基)苯基荧光酮(DHPF)形成Mn(Ⅱ)-DHPF-CTMAB三元配合物可产生荧光猝灭,建立了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Mn(Ⅱ)的新方法。该体系激发波长λex=520nm,发射波长λem=540nm,荧光猝灭值与Mn(Ⅱ)的含量在0~0.36μg/25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2μg/25mL,在CTMAB存在下,配合物摩尔比Mn(Ⅱ)∶DHPF=1∶2。拟定方法用于测定尿样中微量锰的含量,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二羟基苯基荧光酮 锰() 荧光猝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