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2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国家形象构建与传播策略研究——以民族服饰与海外中国园林互融为例
1
作者 周林 尹瑛雨晴 《丝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41,共10页
本文聚焦新时代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策略,着重探究民族服饰与海外中国园林的互融在塑造现代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的作用。从早期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海外传播历程来看,自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到“中国风”在欧洲盛行,再到契合时代发展的形... 本文聚焦新时代国家形象的构建与传播策略,着重探究民族服饰与海外中国园林的互融在塑造现代中国形象方面发挥的作用。从早期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及海外传播历程来看,自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到“中国风”在欧洲盛行,再到契合时代发展的形象演变,均体现着中国形象的动态变迁。进入新时代,中国借改革开放迅速崛起,积极塑造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此背景下,民族服饰与海外中国园林展开跨文化对话,不仅推动了中外文化的深度交流,更成为中华文化表达的关键载体。借助服饰与园林等视觉元素的同构,能引发全球受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塑造连贯、立体的国家形象。在全球化浪潮中,“服园互融”作为创新融合策略,既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也深化了世界对当代中国形象的全面认知与认同,彰显出中国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大国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民族服饰 海外中国园林 服园互融 文化软实力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金阊名园图》论16世纪中叶江南园林艺术特征
2
作者 庞世源 黄晓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140,共8页
【目的】16世纪中叶是明中后期江南私家造园转型的关键节点,但学界对当时园林的典型艺术特征尚未展开进一步讨论。文徵明《金阊名园图》描绘的徐封园(后称紫芝园)是16世纪中叶新建江南园林的代表,对其展开案例研究有助于获取佐证明中后... 【目的】16世纪中叶是明中后期江南私家造园转型的关键节点,但学界对当时园林的典型艺术特征尚未展开进一步讨论。文徵明《金阊名园图》描绘的徐封园(后称紫芝园)是16世纪中叶新建江南园林的代表,对其展开案例研究有助于获取佐证明中后期造园转型的论据,梳理和归纳假山、水体、植物和建筑等造园要素发生的具体变化。【方法】基于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对《金阊名园图》所绘园林进行复原,阐析此图展示的造园要素及设计手法,并与16世纪中叶前后其他明代江南园林进行比较,探寻明嘉靖以降造园转型的主要趋势。【结果】《金阊名园图》描绘的徐封园以奢丽风格和社交功能而著称,园内假山、水体、植物和建筑等造园要素既存在异于16世纪中叶以前传统文人园林的特征,也有顺接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造园全盛时期设计语言的现象。【结论】徐封园的局部平面复原与造园要素分析揭示了明嘉靖以降造园转型的2个主要趋势:叠山、理水的程式运用表明江南地区的造园者历经长期探索后逐渐确立广受认可并广泛运用的设计范式;植物、建筑的功能转变源自商品经济推动下园林社交功能的强化。16世纪中叶江南私家造园转型源自社会演变与艺术发展的共同作用,推动该时期江南私家园林的个案研究上升到群像调查,有助于宏观把握明中后期江南造园艺术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园林 江南园林 明中后期 园林复原 图文互证 造园要素 徐封园 紫芝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初期的圆明园研究——以美国学者马隆的考察与著述为例
3
作者 许琬琪 洪泉 唐慧超 《广东园林》 2025年第1期58-65,共8页
20世纪初西方学界涌现一批中国园林研究论著,美国学者卡罗尔·布朗·马隆的《清代北京夏宫史》是首部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专题史研究。为剖析其研究材料、方法及重点,明晰该研究的历史价值,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梳理马隆的职业生涯与... 20世纪初西方学界涌现一批中国园林研究论著,美国学者卡罗尔·布朗·马隆的《清代北京夏宫史》是首部以圆明园为核心的专题史研究。为剖析其研究材料、方法及重点,明晰该研究的历史价值,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梳理马隆的职业生涯与在华行迹,对比其著作与喜龙仁的《中国园林》在研究材料及方法上的异同;并使用ROSTCM6和微词云软件探究马隆的研究关注点,分析其背后成因。研究发现,马隆以历史学、政治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综合视角,结合文献、田野考察和口述三重史料,对清代北京皇家园林营造史进行纵向梳理,特别关注园林建筑特征、相关历史人物、政治和社会因素。最后总结马隆的研究具有注重田野考察与事实考证、通过深层探索追溯本源的特征,但因客观条件限制,其部分结论存在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皇家园林 圆明园 西方学者 卡罗尔·布朗·马隆 喜龙仁 跨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轨迹聚类分析的中国人文领域核心学者成长模式研究
4
作者 彭贤哲 张瑜 +1 位作者 孟德杰 石进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151,共13页
[目的/意义]明晰中国人文领域核心学者的成长模式,有利于为该领域人才培育奖励政策的制定或调整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从人才发展角度出发,促进中国新文科建设的落地与推进。[方法/过程]为挖掘中国人文领域核心学者潜在共同的成长模式,本... [目的/意义]明晰中国人文领域核心学者的成长模式,有利于为该领域人才培育奖励政策的制定或调整提供切实的参考依据,从人才发展角度出发,促进中国新文科建设的落地与推进。[方法/过程]为挖掘中国人文领域核心学者潜在共同的成长模式,本文以回顾的视角构建他们的科研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综合能力的时序变化记录,通过动态时间规整和轨迹聚类算法,展现了他们在3个方面普遍的学术成长模式。[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中国人文领域核心学者的科研生产力的成长模式具有多样性,哲学和文学学科的核心学者的学术影响力、综合能力的成长发生在后期,但历史学学科却集中在早期阶段,3个方面学术能力的成长通常表现出同步效应。由此得出的学者成长模式的阶段性特征、学科性差异以及组合规律,有助于拟定中国人文领域人才的评价方式、评价周期、评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迹聚类分析 中国人文领域 核心学者 成长模式 CSS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营造研究
5
作者 刘亚伟 陈斯亮 +1 位作者 冯魏铭 岳红记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8-145,共8页
云是常见的自然要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相关艺术经验体现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以历史案例、园图、园记与山水诗文、绘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图像解读以及要素形态、空间构成分析等方法,梳理云的园林营造文化渊源与发展历程,提炼出观... 云是常见的自然要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相关艺术经验体现于中国古典园林营造。以历史案例、园图、园记与山水诗文、绘画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图像解读以及要素形态、空间构成分析等方法,梳理云的园林营造文化渊源与发展历程,提炼出观云、逗云与拟云3种典型营造模式。云启发了园林的造景观念,是园林中仙境空间原型的构成要素,并隐喻文人的精神世界。云的园林营造具有“烘托环境-审美对象-造景主题-多样营造”的发展脉络和关联视线、符号、层次、氛围、材料、体验等内容。古人对云的营造认识具有从感性到理性,最终升华为精神象征的“天人”交融发展过程。研究结果有助于云及其符号和意象的当代创作应用,也有利于古典园林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 发展历程 营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承·借鉴·启发”教学模式在“中国园林专题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庄晓敏 杜波 《园林》 2025年第4期129-137,共9页
设计对实现美丽中国梦意义重大且与社会建设紧密相连。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对立德树人和专业发展建设极其关键。立足于课程思政语境,明确设计教育教学旨在依托专业知识传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程,达成知识与价值传递协同的教学目标... 设计对实现美丽中国梦意义重大且与社会建设紧密相连。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对立德树人和专业发展建设极其关键。立足于课程思政语境,明确设计教育教学旨在依托专业知识传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程,达成知识与价值传递协同的教学目标。以特色课程“中国园林专题设计”为例,结合当前建筑类专业设计教育本土性不足的问题,深入挖掘“传承·借鉴·启发”的思政内涵并实践,以“解园释景、引经据典、推陈出新”教学篇章展开教学,引领学生体悟园林,传承古典园林精髓以启发现代景观创作。凭借教学内容自信彰显、过程多元丰富、体验舒适宜人实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为设计课程思政育人提供范例,促进学生从中华浩瀚文化中探寻设计灵感,推动设计教育在思政引领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助力设计学科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稳健发展并彰显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承·借鉴·启发 建筑类 设计教育 中国园林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的变迁:喜龙仁摄影对近代中国园林研究的形塑
7
作者 谷久文 史元丰 贾珊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0,共8页
[目的]摄影术作为中国园林记录的新方法,对园林研究影响至深,但对二者交互关系的研究较少,摄影作为一种新的理解和观看园林的方式,探究摄影驱动园林研究发生转向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喜龙仁的中国园林摄影图像为研究对象,... [目的]摄影术作为中国园林记录的新方法,对园林研究影响至深,但对二者交互关系的研究较少,摄影作为一种新的理解和观看园林的方式,探究摄影驱动园林研究发生转向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喜龙仁的中国园林摄影图像为研究对象,从两条路径展开研究:1)以摄影技术、摄影图像为切入点,进行摄影图像影调阈值分析,以显现喜龙仁摄影的特殊性;2)基于喜龙仁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文本展开比对研究,探究图像技术对园林记忆和园林理解的反向形塑。[结果]通过分析喜仁龙的中国园林摄影图像,发现喜龙仁在拍摄过程中通过运用大画幅相机、中焦距镜头,以及与区域曝光法(zone system)类似的技术理念,增加了图像影调的密度,对细节进行了深描,并对空间进行了压缩。[结论]喜龙仁巧妙地解决了摄影术受技术条件制约的问题,这也是其作品区别于早期常见园林摄影,成为价值卓越的艺术作品的原因。园林摄影图像具有强大的叙事能力,这种叙事能力反向影响了园林研究的视角——多重细节叠加而空间压缩的视角、空间主角与空间叙事转化的视角,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园林研究的走向。这种影响与西方空间研究杂糅,形成了极为常见的园林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龙仁 园林摄影 近代园林研究范式 中国园林 园林叙事 摄影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本挖掘的华侨园林景观意象传达及审美感知研究——以厦门菽庄花园为例
8
作者 肖安鹏 胡赛强 +1 位作者 刘淑虎 高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124,共8页
以挖掘和弘扬近代华侨园林景观意象为主旨,借助文本挖掘技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菽庄花园为例,构建审美感知现状评价模型,解析园主层面的审美传达与鉴赏层面的审美感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菽庄花园的景观意象主要集中在故... 以挖掘和弘扬近代华侨园林景观意象为主旨,借助文本挖掘技术,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菽庄花园为例,构建审美感知现状评价模型,解析园主层面的审美传达与鉴赏层面的审美感知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菽庄花园的景观意象主要集中在故园雅集、菊生园隐、桥亭野望、枕山襟海、水霁渔家、滨海洞天6个方面,思家爱国是其审美传达的情感基调和前提。人文因素是影响其审美感知的最大因子,但在具体传达过程中人文景观意象感知却较为模糊,为此从情感主旨再挖掘和遗产展示再利用等方面提出2点建议,具体提出诗词意象与园林要素相结合、意象符号与典型空间相塑造2点应用方法,旨在促进华侨园林景观意象的传承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文本挖掘 华侨园林 景观意象 审美传达 审美感知 菽庄花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背景下的拙政园三维字体设计研究
9
作者 谢赛特 赵蕾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39-348,共10页
目的本研究希望解决在数字化时代下汉字表现形式受二维平面限制的问题。在拙政园三维字体设计实践中,实现汉字语义与图形语义的转移,探讨汉字三维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达方式。方法本研究采用符号学理论,从语构、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分... 目的本研究希望解决在数字化时代下汉字表现形式受二维平面限制的问题。在拙政园三维字体设计实践中,实现汉字语义与图形语义的转移,探讨汉字三维化的表现形式和文化传达方式。方法本研究采用符号学理论,从语构、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分析汉字的三维化表现,通过详细研究拙政园的建筑结构和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字体设计的灵感来源。利用现代三维建模技术,模拟和调整设计方案,确保字体的视觉吸引力和文化深度。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空间深度和视觉层次,成功展示了汉字形态与图形形态的有机结合。结论拙政园三维字体设计项目的成功实施,完成了汉字语义与图形语义的相互转化,不仅丰富了汉字的表达形式,也增强了文化传承的深度和多维度的认知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 汉字字体设计 拙政园 符号学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之际的思想变革与园林审美转向
10
作者 汤凌云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61,共12页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自得其乐,追求心性的和谐,重视赏园观景对于颐养性情、调理身心、培育人格的重要作用。与唐人的感伤惆怅不同,宋人赏园观景时把物之兴废视为天地常理,超然物外,坦然面对,表现出通透的存在智慧。在唐宋思想变革作用下,宋代园林美感出现了先忧后乐、林泉之乐、孔颜之乐等美感新形态,呈现出世俗化、哲理化、综合化等新特征,从而使园林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态,丰富了中国园林美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园林审美 转向 中国美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外交与文化争胜:1940年代中国教授赴美访学述论
11
作者 苏晓涵 陈勇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8,共14页
1940年代,中国教授群体受到中美各方资助而获得较多赴美访学的机会。这一访学计划从构想到实施,整个过程展现出各类社会因素复杂博弈的场景。其中有中美两国之间在学术交流项目愿景设定、实施政策、核心思想和具体行动上的分歧和互动,... 1940年代,中国教授群体受到中美各方资助而获得较多赴美访学的机会。这一访学计划从构想到实施,整个过程展现出各类社会因素复杂博弈的场景。其中有中美两国之间在学术交流项目愿景设定、实施政策、核心思想和具体行动上的分歧和互动,也有现代慈善基金会及大型学术组织、学人个体在文化输出及反输出等方面的自觉意识等等。这种访学可被视为当时中美两国以学术为手段而展开的外交博弈与文化争胜。当时背景下,跨国学术交流成为了一个学人个体、各类组织机构乃至政府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型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学术交流 洛克菲勒基金会 国民政府 教授休假进修制 访美学人 文化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林外史》节译本汉语乡土语言英译群体的译者行为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勤 王琴玲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5,共11页
汉语乡土语言土味浓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意象和异质成分,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本文梳理了《儒林外史》三个典型的华人离散译者节译本中的乡土语言英译文,分析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的异同。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探究这... 汉语乡土语言土味浓郁,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意象和异质成分,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本文梳理了《儒林外史》三个典型的华人离散译者节译本中的乡土语言英译文,分析其乡土语言英译策略的异同。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探究这一群体乡土语言英译的译者行为及其动因,以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外译,尤其是乡土语言的英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林外史》 节译 乡土语言 华人离散译者群体 译者行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语英译中学者型译者身份与译者行为关系研究——以《淮南子》两译本中古代天文术语英译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许明武 陈嘉昕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2010年《淮南子》两部英译本问世,分别来自美国学者约翰·马绛团队和中国学者翟江月、牟爱鹏。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本研究对马译本和翟译本中230个天文术语英译的译者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翻译内两译本均呈现... 2010年《淮南子》两部英译本问世,分别来自美国学者约翰·马绛团队和中国学者翟江月、牟爱鹏。基于“求真—务实”连续统评价模式,本研究对马译本和翟译本中230个天文术语英译的译者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翻译内两译本均呈现“求真为本,求真兼顾务实”的译者行为倾向,仅马译本有“译外超务实”倾向;学者型译者身份下“学者”和“译者”角色对两译本译者行为的影响程度不同,马译本充分保留“学者”特色,翟译本恪守“译者”本分。本研究考察了相同译者身份下译者行为的异同,进一步揭示了译者角色在翻译内外对译者行为的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天文术语 《淮南子》 学者型译者 “求真—务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列”与“饾饤”: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两种类型及其结合发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顾凯 叶聪 戴文翼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0,共7页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 现有中国园林史研究已经认识到南宋是园林中石假山营造得到重要发展的时期,然而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具体方式及其形态特点尚未得到有效探讨。在深入研读相关文献与图像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来源与后世影响,探讨南宋园林假山营造的类型及其发展。首先从“置”与“叠”2种基本方式出发,在历史语境中探讨“森列”与“饾饤”这2类南宋常见的假山营造类型及其来源与影响;进而关注二者在仿“飞来峰”营造中的结合与发展,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南宋,乃至其后的石假山营造。这一研究将对其后中国园林假山发展的认识,乃至当代假山特点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历史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史 假山营造 南宋 飞来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史《儒林传》扬州学人记载的形成
15
作者 戚学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135,共15页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 扬州学派被视为清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派别,研究成果较多。但学界未曾注意到,清史《儒林传》对扬州学人有系统的记载,且形成过程复杂,是该学派研究史的重要一页。本文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史《儒林传》相关档册,从纂修层面揭示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和第四次稿对扬州学人的记载情况。清史《儒林传》第一次稿中,阮元将任大椿为代表的扬州学人群体载入,但该传被删除。光绪年间,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中有八位扬州学人立为正传。这些传记在扬州府呈送的《儒林刘宝楠刘文淇朱士端王念孙汪喜苟焦循凌曙江藩(江苏咨送采访册)》的同名传记基础上删改而成。国史馆纂修官重点改写并表彰了扬州诸儒在《易》《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等专经研究上的成就,彰显了扬州诸人的“汉学”宗风,突出了他们的地域联系和家族特色。清史《儒林传》虽未用“扬州学派”之名,但已经记载了扬州学派的学风和地缘特色等要素,在正史中确立了扬州学派的史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史《儒林传》第四次稿 扬州学派 汉学 阮元 缪荃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与机器学习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指征分析框架建构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星汉 于瀚婷 +1 位作者 熊若璟 叶宇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3-131,共9页
【目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一直以来难以被量化测度,空间句法的兴起使得相关研究向定量化发展,但既有研究与经典理论的融合度仍显不够,且空间特征分析的系统性有待加强。有必要提出一套系统的空间指征分析框架,以支持对古典园林空间的量... 【目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一直以来难以被量化测度,空间句法的兴起使得相关研究向定量化发展,但既有研究与经典理论的融合度仍显不够,且空间特征分析的系统性有待加强。有必要提出一套系统的空间指征分析框架,以支持对古典园林空间的量化测度。【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研究的经典理论进行归纳,使用DepthmapX对园林空间的可视层、可行层模型的各项视域分析指标进行计算,通过叠加分析对空间指征进行测度,借助DBSCAN算法实现对各空间指征聚类特征的识别。以留园、拙政园为例进行分析,并开展感知试验以验证其科学性。【结果】提出了兼顾人本感知和可测度的5项空间指征:渗透性、曲折度、可视性、可达性和差异度。空间指征的分析框架得到了案例研究与感知试验的支持。【结论】搭建了一套可操作、易推广的能够系统地提取、刻画并解释古典园林空间特色的指征分析框架,实现了量化分析工具和经典理论的深度融合,探索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量化研究的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 量化研究 空间指征 空间句法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纪念与市政改良:岭南近代中山公园的创建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艳婷 彭长歆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8-144,共7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府把对于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跟市政建设结合在一起,一系列中山纪念建筑或空间场所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其中以中山公园的分布最为广泛,而岭南地区尤为突出。选取岭南近代59座中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回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政府把对于孙中山先生的纪念跟市政建设结合在一起,一系列中山纪念建筑或空间场所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其中以中山公园的分布最为广泛,而岭南地区尤为突出。选取岭南近代59座中山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研回溯中山公园创建的缘起,并从筹建与选址、空间的建构及功能多样化三方面论述其营建特征。研究表明:1)中山公园经历了从中山纪念到与市政治理结合的过程;2)中山公园在筹建方式上表现为政府与市民的共同参与,它们多选址山水形胜处,且部分位于城市中轴线上;3)中山公园通过空间建构积极推广了孙中山符号,赋予了城市公共空间新的内涵;4)中山公园采取了功能化的空间配置方法。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岭南近代中山公园的营建逻辑及岭南园林的现代化发展历程,同时也能为当今纪念性公园的建设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近代园林史 岭南园林 中山公园 市政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华宫”到“废墟”:18—19世纪欧洲圆明园形象之变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昕怡 侯文炜 +2 位作者 董建文 沈伟棠 林双毅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8-144,共7页
在19世纪以前,圆明园是欧洲关注中国园林的一个焦点,其在欧洲的形象之成形、衍化及原因还充满着诸多的未知。采用图式比对与文献分析等方法,还原了18—19世纪在欧洲造园热潮、话语基调转变以及殖民侵略的背景下,“革新之参照”“民族风... 在19世纪以前,圆明园是欧洲关注中国园林的一个焦点,其在欧洲的形象之成形、衍化及原因还充满着诸多的未知。采用图式比对与文献分析等方法,还原了18—19世纪在欧洲造园热潮、话语基调转变以及殖民侵略的背景下,“革新之参照”“民族风格的冲击”“归化的东方园林”和“政治化废墟”4种形象产生与转变的完整历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剖析“圆明园”初现、转变以及再造的缘由与历程,不仅明确了欧洲文化、社会及政治对圆明园特殊地位与焚毁结局的推动作用,亦揭示了圆明园形象衍变的历程也是欧洲人自我审视与曲解中国园林乃至中国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圆明园形象 误读 跨文化传播 中国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实例看中国园林建筑意境的营构手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江华 曹林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36,共7页
中国园林作为“艺术”首重意境,近年来,文化界有识之士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内涵和表现手法多有阐发,也涉猎到园林建筑的意境,但尚缺乏对园林意境在传统范本创作实践中应用的系统探讨。运用例证法即用确凿、典型的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营构实... 中国园林作为“艺术”首重意境,近年来,文化界有识之士对中国园林意境的内涵和表现手法多有阐发,也涉猎到园林建筑的意境,但尚缺乏对园林意境在传统范本创作实践中应用的系统探讨。运用例证法即用确凿、典型的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营构实例,从建筑造型、建筑空间意象组合以及建筑与园林其他艺术元素交融三方面,阐述中国园林建筑意境营构的各种表达方式,为新园林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艺术范本。提出新园林设计者,应该站在中国历史文化巨人的肩头往上攀登,创造新的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中国园林建筑意境 建筑造型 意象组合 艺术元素交融 艺术范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木生产与园林营造:清末广州花地的生产性景观及其公共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欣 彭长歆 《广东园林》 2024年第1期82-88,共7页
清末广州花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贸易史、植物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十三行外贸时期,作为广州观赏植物的培育与产销基地,花地是清政府特许西方人可以游憩的地方之一,也是西方植物学家获取中国植物样本的主要来源地。以现状为基础,综合应... 清末广州花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贸易史、植物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十三行外贸时期,作为广州观赏植物的培育与产销基地,花地是清政府特许西方人可以游憩的地方之一,也是西方植物学家获取中国植物样本的主要来源地。以现状为基础,综合应用文献资料与历史地图,对比考证花地的河涌分布,复原清末花地园圃的历史空间格局,并进一步梳理了花地花木培育、销售等生产性景观的形成,以及私园化、公共化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在繁荣的中西贸易与园事活动推动下,清末广州花地形成了以河涌为地理基础,以花圩为展销地,数十处苗圃花园集合的独特生产性景观。中西人士频繁开展的赏游活动推动了花地的私园营造与公共化,促使园林成为公共活动、文化和知识生产的主要空间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园林史 岭南园林 广州十三行 花地 生产性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