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清基础教育体系与民众读写能力:“汉字革命”之长时段重审
1
作者 林少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6-246,共21页
自清末起,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汉字便被中国的变革者视为挥之不去的“原罪”,被视为民众读写能力低下(如他们所宣称)甚至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变革者建构了明清民众读写能力低下、缺乏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文教体系的基... 自清末起,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汉字便被中国的变革者视为挥之不去的“原罪”,被视为民众读写能力低下(如他们所宣称)甚至是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的变革者建构了明清民众读写能力低下、缺乏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文教体系的基本支持的中国历史叙述,并且向国人承诺:只要(逐步)实现汉语表音文字化、同时尽快采取理念上排斥文言的排他性白话文、“打倒孔家店”,“德先生”和“赛先生”便会君临华夏大地,中国便会走出屈辱。随着时间的消逝,“五四”新文化变革者所建构的历史叙述遂成今人“常识”。事实上这一“常识”是需要被质疑的,中国语言现代性也需要被置于14世纪至19世纪长时段之中加以重审。在此时段中,识字教育对于社会地方精英、地方经济秩序和以儒学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秩序都有非常正面的意义,在近代以前的中国传统中得到国家权力、社会、家庭各方鼎力支持。仅以“五四”新文化运动变革者所建构的历史视角去观察,是以西方中心的现代观看待现代以前中华帝国识字率问题时容易先入为主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基础教育制度 民众读写能力 表音文字 汉字革命 中国语言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苍龙教子”墨龙图及其意涵演变
2
作者 高婷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1,142,共9页
宋代陈容的墨龙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画龙典范,其绘画风格历代皆有传承。本文聚焦自宋元墨龙图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清“苍龙教子”墨龙图,对其兴起的原因、意涵的演变与跨媒材传播展开讨论。认为随着明代科举文化的繁荣,宋元墨龙图中... 宋代陈容的墨龙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画龙典范,其绘画风格历代皆有传承。本文聚焦自宋元墨龙图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明清“苍龙教子”墨龙图,对其兴起的原因、意涵的演变与跨媒材传播展开讨论。认为随着明代科举文化的繁荣,宋元墨龙图中的“苍龙教子”图式衍生出了新的图像意涵,其构图也逐渐程式化;从明清时期的宫廷到文人士大夫的客厅书房再到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苍龙教子”墨龙图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并流行于不同的媒材中,最终发展为兼具儒学教化与多重吉祥寓意的经典装饰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墨龙图 苍龙教子 儒学教化 跨媒材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贺兰山主题诗词的书写维度及价值探论
3
作者 马志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26,共7页
明清时期是贺兰山主题诗词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政治环境、文教事业等地缘因素的共同构建下,诗词作品中的贺兰山突破以往单一的政治地缘形象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书写维度。一是地理空间维度,以山峦景致咏江山之胜,以贺兰晴雪为代表的景致呈... 明清时期是贺兰山主题诗词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政治环境、文教事业等地缘因素的共同构建下,诗词作品中的贺兰山突破以往单一的政治地缘形象而呈现出丰富多元的书写维度。一是地理空间维度,以山峦景致咏江山之胜,以贺兰晴雪为代表的景致呈现出书写群体对边地宁夏从疏离到欣赏的情感转向。二是文化空间维度,以塔林佛寺文庙反映儒释道三教相交融的文化氛围。三是心理空间维度,以历史遗迹抒怀古思今之情。明清贺兰山主题诗词的重要研究价值在于贺兰山文学景观的审美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变迁过程就是其逐渐与中原文化不断建立联结关系的过程,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贺兰山主题诗词 地理空间 文学景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文人书画扇面纸张病害成因及表面涂布工艺分析——以四川博物院藏11幅扇面文物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黄怡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95,共13页
通过对四川博物院藏11幅明清文人书画扇面文物进行形貌观察和检测分析,探索明清扇面书画文物的病害成因及加工工艺。通过观察发现,扇面主要由填料层、疏水层和基地纸张层三部分组成,明代早期金面扇面工艺较复杂,后逐步简化,与文献记载相... 通过对四川博物院藏11幅明清文人书画扇面文物进行形貌观察和检测分析,探索明清扇面书画文物的病害成因及加工工艺。通过观察发现,扇面主要由填料层、疏水层和基地纸张层三部分组成,明代早期金面扇面工艺较复杂,后逐步简化,与文献记载相符,反映了明清扇面等级及工艺演变过程:泥金扇面→其他加工涂布扇面(洒金、瓷青等)→矾扇(仅涂布疏水层)→粉连纸扇面。扇面文物病害主要为扇叶折痕断裂和填料层病害,病害程度受扇面厚度、涂布材料及工艺影响。扇面涂层具有较好的疏水性,因此润墨性较差,金面扇面普遍较素面扇面润墨性较差,写印色料不易附着;通过XRF和SEM-EDS分析,扇面填料材料为化学性质稳定的硅酸盐类化合物,不易受环境温湿度影响,可有效提高扇面防虫防霉能力,但受黏合剂影响较大——黏合剂老化失胶会导致填料层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落、龟裂、空鼓、粉化、起翘等病害;金面扇面的“金”成分主要为金银合金,不同金银配比及泥金、洒金、贴金三种不同的加工形式,会让其产生不同的金属色彩和光泽,因此修复过程中很难通过传统颜料调配的方法减少色差。扇面工艺特性及病害不同于普通纸质书画,因此使用传统书画保护修复技艺难以达到预期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扇面书画 病害 材料 加工工艺 保护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古籍及诗画中的茶花及其园林应用分析
5
作者 贾虎 董青云 +3 位作者 吴瑾 沈琳 李秉玲 张亚利 《园林》 2024年第4期131-136,共6页
茶花作为中国的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著名花卉,在中国有着近两千年的栽培和应用历史,其在中国的古籍、诗词与绘画中留下了诸多的科学和艺术记忆。在前人对唐宋诗画中茶花及其园林应用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明清时期古籍及诗画中茶花的... 茶花作为中国的十大传统名花和世界著名花卉,在中国有着近两千年的栽培和应用历史,其在中国的古籍、诗词与绘画中留下了诸多的科学和艺术记忆。在前人对唐宋诗画中茶花及其园林应用初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明清时期古籍及诗画中茶花的发展脉络,为更好地探索茶花未来的创新性应用及发展方向提供借鉴。从搜集检索到的明清时期描写茶花的古籍、275诗首词曲赋以及部分绘画作品来看,明清时期的茶花品种多达百余种,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园林应用的植物素材;在园林具体应用方面,茶花在私家园林及寺庙园林中应用频次更高、形式更为丰富,并出现了茶花专类园的雏形;在配植植物方面,茶花与梅花、水仙、竹子的配植依然盛行,并逐渐发展出茶花与玉兰、牡丹、柏树等植物的配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茶花 诗词 绘画 园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16至17世纪欧洲油画看中国瓷器对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响
6
作者 吕金泉 汪永平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0-1275,共6页
16~17世纪是中国瓷器销往欧洲的鼎盛时期。中国瓷器不仅丰富了欧洲油画的题材内容,还改变了欧洲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欧洲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以此时期欧洲油画中出现的中国瓷器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瓷器对欧洲... 16~17世纪是中国瓷器销往欧洲的鼎盛时期。中国瓷器不仅丰富了欧洲油画的题材内容,还改变了欧洲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欧洲社会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以此时期欧洲油画中出现的中国瓷器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瓷器对欧洲社会的文化、审美和生活方式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揭示中国瓷器在16~17世纪对欧洲社会生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化 明清外销瓷 西方油画 身份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哲学的历史 被引量:36
7
作者 张再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2-63,共12页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 与西方传统的意识性哲学不同,中国古代哲学乃为一种身体性哲学。该哲学不仅从身体出发以其突出的此在、性感和历时的性质而与西方哲学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其哲学的整个历史亦循着一种迥异于西方哲学史的理路而展开。如果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我思之于我思对象不断逼近的线性论的历史的话,那么中国哲学史则体现为一根身的道体一辟一阖的循环论的历史。就其大的脉络而言,先秦哲学标志着身体的挺立,宋明哲学则意味着身体的退隐和与之相偕的心识的觉醒,而明清哲学则代表着向身体的回归的运动。这一中国哲学史的内在理路的揭示,既历史与逻辑一致地是对身体而非心体这一中国哲学本体的真正澄清,又对于我们把握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以一种历史的辩证法为我们表明,正如西方的意识哲学的启蒙曾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现代文明那样,在后现代日行日近的今天,对中国古老的“身体之书”的重新解读,也必将使中华文明再次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哲学 中国哲学史 先秦哲学 宋明哲学 明清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汉语的反复体及其来源 被引量:5
8
作者 石锓 杨红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8,95,共8页
反复体是表达一个或几个相关动作反复进行的一种体貌范畴。从语法形式上说,明清汉语的反复体由动词的重叠式、反复式、V趋V趋式、数V数V式、方V方V式、副V副V式、助V助V式和V助V助式等格式表达。从语法意义上说,汉语反复体除表反复外,... 反复体是表达一个或几个相关动作反复进行的一种体貌范畴。从语法形式上说,明清汉语的反复体由动词的重叠式、反复式、V趋V趋式、数V数V式、方V方V式、副V副V式、助V助V式和V助V助式等格式表达。从语法意义上说,汉语反复体除表反复外,还兼表动作状态、动作方向、动作交替、动作频次、动作连续和动作范围等。从来源上说,汉语反复体主要来源于动词的重叠和重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汉语 反复体 来源 类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人画对十七世纪民窑隐逸题材青花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何科丁 苗丽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2-324,共3页
传统民窑青花在其发展过程中曾数度发生美学风格及审美思想的变迁。论文以十七世纪民窑青花的艺术风格流变过程为研究对象,重点就其隐逸题材展开分析,并从文人画中探寻这一风格流变的根源。
关键词 文人画 明清 青花 隐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探究——以明清洮州地区为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武沐 赵洁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138,共7页
明初,朱元璋在洮州设卫,驻军屯田,推行茶马贸易、朝贡贸易,加强文化制度建设。清承明制,在洮州撤卫设厅,正式纳入地方府县制,进一步推进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建设。经明清两代的治理,洮州各民族在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地域认... 明初,朱元璋在洮州设卫,驻军屯田,推行茶马贸易、朝贡贸易,加强文化制度建设。清承明制,在洮州撤卫设厅,正式纳入地方府县制,进一步推进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建设。经明清两代的治理,洮州各民族在交流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地域认同、共同的经济利益圈和共同的社会价值体系,在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感召下,民族认同由地域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最终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客观上推动了洮州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对当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地域认同 文化认同 政权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宫瓷胎画珐琅彩性质与地位 被引量:6
11
作者 孔六庆 张倩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4,181-182,共6页
对于具有对外交流礼品功用的珐琅彩,康熙帝的老师高士奇认为"其成功与否关乎政治",雍正帝力求"内庭恭造之式",乾隆帝像康熙、雍正一样对清宫瓷胎画珐琅彩指导入微。康熙对西方珐琅彩的向往与追求奠定了发展基础,雍... 对于具有对外交流礼品功用的珐琅彩,康熙帝的老师高士奇认为"其成功与否关乎政治",雍正帝力求"内庭恭造之式",乾隆帝像康熙、雍正一样对清宫瓷胎画珐琅彩指导入微。康熙对西方珐琅彩的向往与追求奠定了发展基础,雍正趋向成熟,康、雍画珐琅立足于中国传统题材,乾隆则明显引进西方画面,于是工艺与画面这两者均呈现中西合璧的性质。珐琅彩材质中的"砷"元素对于粉彩的发生发展起关键作用,使中国陶瓷绘画的发展有了新转折。也使中国陶瓷绘画的发展状态从自身系统改变到中、西两种文化系统结合,这条新思路的开端意义,无疑是历史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宫瓷胎画珐琅彩 院体性 中西合璧性 转折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出雕版墨印填色版画刍议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德 胡发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6-169,共14页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美术品中有一定数量的雕版印画,其中的几幅墨印填色者,以独存的填色《大悲救苦观音菩萨》色彩最为丰富和完整。敦煌填色版画是中国套色版画的先声,也是影响日本浮世绘的中国版画艺术渊源,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美术品中有一定数量的雕版印画,其中的几幅墨印填色者,以独存的填色《大悲救苦观音菩萨》色彩最为丰富和完整。敦煌填色版画是中国套色版画的先声,也是影响日本浮世绘的中国版画艺术渊源,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观音版画 填色美术 明清版画 浮世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画记》与明清之际徽州书画交易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福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6-144,共9页
吴其贞《书画记》是一部记载自己从事书画交易活动的实录性质的著作。该书详尽地记载了他从事书画交易活动过程中所接触的各色人等、书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保存情况,偶及真伪和作伪手段,言简意赅,但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为今人研究明清... 吴其贞《书画记》是一部记载自己从事书画交易活动的实录性质的著作。该书详尽地记载了他从事书画交易活动过程中所接触的各色人等、书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保存情况,偶及真伪和作伪手段,言简意赅,但涉及范围极其广泛。为今人研究明清之际徽州乃至整个南方书画市场,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材料。书中提到的书画作品,有的流传至今,有的已不知下落,赖是书得以了解一二。该书记载的参与书画交易的人群中,文化背景相当复杂,有政府官员、富商大贾、骨董世家、官僚门客、裱褙名手、书画名家、乃至普通市民等。交易手段五花八门,现金购买、物物交换、直购、转购、赠送、受雇代购等。交易场所也更加灵活多样,有固定市场、佛寺道观、官署公室、私家寓所、书铺裱室、地摊船舱、桥头市肆等。作伪手段更加多样,除宋元以来所习惯使用的割裂分装、添加名款、摹品充真,张冠李戴等传统方法外,还产生了挖镶补画、刻板印刷与手绘结合等新方法。表明当时书画交易颇为频繁和便易。该书自崇祯乙亥(1635)春二月三日起,至康熙十六年(1677)十二月六日止,四十余年未间断逐日记载自己书画交易活动情况,以日志的形式,提供了许多不同于宋元书画市场的信息,对研究当今书画市场亦不无启示。在当今,此书的价值应该得到充分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艺术 《书画记.》 吴其贞 明清之际 徽州 书画交易 书画作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之际戏曲叙事的类型化 被引量:6
14
作者 孙书磊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4-88,共5页
明清之际,戏曲叙事出现了突出的类型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离魂—还魂—入梦—画中人/镜中人、误会—错认—冒名、信物—道具等三种模式。戏曲叙事类型化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戏曲创作实践和戏曲理论批评等因素密切相关。叙事的类... 明清之际,戏曲叙事出现了突出的类型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离魂—还魂—入梦—画中人/镜中人、误会—错认—冒名、信物—道具等三种模式。戏曲叙事类型化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戏曲创作实践和戏曲理论批评等因素密切相关。叙事的类型化体现了古典戏曲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思维的惰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戏曲 叙事 类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市场与贸易——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海参贸易 被引量:6
15
作者 冯立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9-56,共8页
国人对海参的认知有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尤其至明清时代,其补肾壮阳的功效得到广泛"传颂",明清上流社会群体因之趋之若鹜。受众群体的无限贪求加剧了国内海参市场的供货危机,这极大地刺激了东南亚海参的捕捞与贸易,使之成为... 国人对海参的认知有一个不断加深的过程,尤其至明清时代,其补肾壮阳的功效得到广泛"传颂",明清上流社会群体因之趋之若鹜。受众群体的无限贪求加剧了国内海参市场的供货危机,这极大地刺激了东南亚海参的捕捞与贸易,使之成为东南亚岛际贸易者冒死犯险、置身绝域而搜集海参的原动力。东南亚海参因之得以源源不断输入,成为中国国内海参市场亏缺的重要补给源。中国海商几乎垄断了中国与东南亚的海参贸易,这在欧洲人占统治地位的贸易格局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或可呈现出国人对于海参的认知、市场发展兴盛与中外双方贸易关系等诸多历史面相的重叠交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海参市场 中国海商 东南亚 海外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明至清前期民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龙晓燕 胡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77,共7页
明至清前期,特别是清朝前期是中国古代鼎盛的大一统时期,政权的更替以及传统“夷夏之辨”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民族思想极为丰富。从宏观角度看,明朝的民族思想延续了传统的二元特征,既有“华夷之辨”,也有“华夷一体”,但“华夷一体... 明至清前期,特别是清朝前期是中国古代鼎盛的大一统时期,政权的更替以及传统“夷夏之辨”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民族思想极为丰富。从宏观角度看,明朝的民族思想延续了传统的二元特征,既有“华夷之辨”,也有“华夷一体”,但“华夷一体”的思想在较长的时期发挥着凝聚人群的作用。明清鼎革,清朝为了建设大一统国家,超越了传统“内中华外夷狄”的传统民族思想,强调以统治疆域为基础的“中国一家”,为近代中华民族一元观的出现奠定了历史性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至清前期 民族思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画家移民与画风传播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玉德 张丽春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122,共5页
明清之际的画家移民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其移民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突出,画家移民目的地具有集中性和不平衡性,移民主体具有自发性和流动性,这与画家本人为谋求个人发展、躲避战乱以及传播宗教等因素有关。受此影响,明清之际的画家移... 明清之际的画家移民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其移民受政治、经济因素影响突出,画家移民目的地具有集中性和不平衡性,移民主体具有自发性和流动性,这与画家本人为谋求个人发展、躲避战乱以及传播宗教等因素有关。受此影响,明清之际的画家移民主要集中在京畿地区和江南地区,画家移民带来了地域画风的改变,促进了不同地域画风的传播、交融,南北画风均呈现出多元、开放的特点,尤其是西洋画家的移居中国,更使西洋画风影响了中国画坛。明清之际,由画家迁移而产生的文化传播,有效地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画家移民 画风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代更替与华夏民族服饰文化心理变迁——以元明、明清鼎革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宝良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24-32,共9页
头发衣冠虽是外在的一种形式,却关乎民族服饰的心理,甚至牵涉到民族的大义。无论是明人服饰生活中所存的蒙元遗俗,还是清初士大夫遗民的头发衣冠情结,无不证明元明、明清鼎革,这一看似简单的朝代更替,却能引发华夏民族服饰文化心理的变... 头发衣冠虽是外在的一种形式,却关乎民族服饰的心理,甚至牵涉到民族的大义。无论是明人服饰生活中所存的蒙元遗俗,还是清初士大夫遗民的头发衣冠情结,无不证明元明、明清鼎革,这一看似简单的朝代更替,却能引发华夏民族服饰文化心理的变迁。透过"胡化"抑或"汉化"这一民族服饰文化的变迁事实,更可证实在华夏文化的发展史上,民族间的物质文化存在着一种"涵化",亦即双向交融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 明清 朝代更替 华夏民族 服饰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存于日本的我国古代俗曲乐谱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元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7-44,共8页
文章所论之流存于日本的我国古代俗曲乐谱 ,是继《碣石调·幽兰》琴谱、具有宫廷雅乐性质的《魏氏乐谱》等 ,从日本“返输”回来之后的又一份流存于日本的中国古代音乐乐谱。与前两种乐谱不一样的是 ,本文这里论及的这些乐谱及作品 ... 文章所论之流存于日本的我国古代俗曲乐谱 ,是继《碣石调·幽兰》琴谱、具有宫廷雅乐性质的《魏氏乐谱》等 ,从日本“返输”回来之后的又一份流存于日本的中国古代音乐乐谱。与前两种乐谱不一样的是 ,本文这里论及的这些乐谱及作品 ,同我国的明清俗曲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可以说 ,完全是属于民间音乐性质的俗曲乐谱及作品。它为佐证今天我国传统音乐中的许多作品 ,特别是民间音乐中的作品即为明清时代流传广泛的俗曲 ,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依据。对我国有声音乐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曲谱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乐谱 明清俗曲 民间音乐 日本“清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之际中国农业和农学西传欧洲及其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林振武 张丽玲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5-87,共3页
中国与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是在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来华后,一方面把西方文化带到中国,另方面也把中国文化西传欧洲。虽然这次文化交流是以数学、天文学、历法、工艺技术、动植物为主,农业和农学并不占主要地位... 中国与欧洲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是在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来华后,一方面把西方文化带到中国,另方面也把中国文化西传欧洲。虽然这次文化交流是以数学、天文学、历法、工艺技术、动植物为主,农业和农学并不占主要地位,然而也有许多内容,例如传教士熊三拔曾经把西方水利技术传入中国,中国的蚕桑技术也在此时传到欧洲,中西农业和农学的交流无论对中国还是欧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欧洲 农学 农业 明清 文化交流 水利技术 西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