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高速度”到“高质量”:中国经济发展10年经验总结、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志章 杨平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9,共10页
进入新时代,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迎来深层次的蜕变。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作用显著,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对世界经济贡献率稳固攀升。这些成就得益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 进入新时代,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迎来深层次的蜕变。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作用显著,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对世界经济贡献率稳固攀升。这些成就得益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当前,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市场预期偏弱、内需动力不足、国内大循环不畅通、产业体系大而不强等诸多问题和挑战,我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精准施策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增长 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重大论题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
作者 郇庆治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7,共14页
从转型话语与政治的视角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一理论论题同时拥有十分丰富的绿色理论与政治政策意涵(潜能)。其在理论层面上可以意指或涵盖当代中国背景和语境下的三大绿色话语体系,即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 从转型话语与政治的视角来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一理论论题同时拥有十分丰富的绿色理论与政治政策意涵(潜能)。其在理论层面上可以意指或涵盖当代中国背景和语境下的三大绿色话语体系,即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而在实践层面可以意指或规约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持续推动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包括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处在政治与理论自觉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自我革新完善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并将很可能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各个主要阶段不断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绿色转型 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论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共同富裕: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3
3
作者 江剑平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发展土壤和实现条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具有内在规定性。就本质特征而言,共同富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发展土壤和实现条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具有内在规定性。就本质特征而言,共同富裕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富裕;就实现难度而言,共同富裕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共同富裕,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就覆盖面而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坚持共建共享原则;就实现内容而言,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就永续发展而言,共同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富裕,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式;就实现的内外部环境而言,共同富裕是靠和平发展实现的共同富裕,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路径方面,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支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方式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明确阶段性重点任务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坚持正确方法论是推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 党的领导 基本经济制度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重点与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孙蚌珠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125,F0003,共8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引起了政治经济学界进一步反思如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引起了政治经济学界进一步反思如何准确抓取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重点和正确运用研究方法。高质量发展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对党和国家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伟大历史交汇。从生产力角度看,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动能;从生产关系角度看,须坚持党的领导与基本经济制度,将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相结合,将具体政策覆盖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个方面。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研究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人民立场与问题导向,以唯物史观把握高质量发展脉络,以系统方法把握高质量发展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政治经济学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 生产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生产劳动范畴的理论意蕴及当代启示
5
作者 郝启晨 张福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0-71,共12页
科学建构中国生产劳动范畴,有利于激发各类劳动者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增进思想共识、凝聚实践合力。基于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文本发掘和系统研究,凝练了生产劳动范畴内在的物质规定性、形式规定性、价值规定性,论证了三... 科学建构中国生产劳动范畴,有利于激发各类劳动者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为中国式现代化增进思想共识、凝聚实践合力。基于对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的文本发掘和系统研究,凝练了生产劳动范畴内在的物质规定性、形式规定性、价值规定性,论证了三重规定性的辩证统一、物质规定性的本源意义,探索并解析了社会发展中的时间结构转换规律。遵循马克思生产劳动概念的生成逻辑,建构了内含三重规定性的中国生产劳动范畴,即:创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其新创造的价值不少于劳动者的生活消费品的价值。中国生产劳动范畴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对此,提出要正确认识各类劳动的属性和功能,促进各类劳动的合理有效配置,加强实体经济领域的劳动就业,引导非生产劳动资源更多投向科学、教育、医疗、文化、艺术等促进人的现代化的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生产劳动 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金融强国:国际经验、发展基础与相关建议 被引量:3
6
作者 娄飞鹏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5,共12页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建设金融强国不仅要提升金融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还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以更好支撑强国建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巨大的经济体量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金...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建设金融强国不仅要提升金融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还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以更好支撑强国建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巨大的经济体量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金融改革发展也取得明显成效,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但金融强国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需要深刻认识金融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发展好金融强国关键核心金融要素,构建好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营造好金融强国建设内外部环境,运用好数字信息科技创新,以更好推进金融强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强国 经济强国 现代金融体系 金融开放 高质量发展 金融要素 国际金融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基于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思考 被引量:12
7
作者 滕晶 李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56,共5页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更大的发展空间。基于对曲江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路径分析与经验总结,提出政策引导、打造特色、形成合力以及尊重和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西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路径。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西部文化产业 曲江新区 建设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发展的文化自觉:人文经济学之引入 被引量:14
8
作者 魏鹏举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5-33,共9页
以发展经济学观照“中国模式”,其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具有三个指向,即追求最广大人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现代化、基于全民社会均衡福利的经济社会化和关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全球化。我们应从文化经济学视野,反思和纠正韦伯判断... 以发展经济学观照“中国模式”,其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具有三个指向,即追求最广大人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现代化、基于全民社会均衡福利的经济社会化和关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全球化。我们应从文化经济学视野,反思和纠正韦伯判断的欧洲中心主义偏见,结合东亚奇迹的价值观有效性,建立对于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与“中国道路”的自觉自信。在当代态和历时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回归到中国的内生人文经济学的系统性分析发现,“以人为本”在中国发展道路上一以贯之,中国始终秉持着“人文化成”的和平发展观,具体在当下就是文化强国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 人文经济学 文化强国 中国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价值及实现路径 被引量:14
9
作者 黄群慧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共12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发达水平达到世界先进和前沿、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的量的规定,又有符合人口规模巨大国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发达水平达到世界先进和前沿、世界各国现代化共同的量的规定,又有符合人口规模巨大国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中国自身特色的质的特性。作为一条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基于本国国情探索发展道路、坚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新方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路径是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点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实体经济根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光明的前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高质量发展 实体经济 经济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历史变迁、热点趋势与未来展望 被引量:14
10
作者 熊金武 侯冠宇 唐世洲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43,共6页
文章基于CSSCI核心数据库,利用Ucinet和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历史变迁、热点趋势与未来展望。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经历了从萌芽探索的起步阶段,正在向深化发展的新阶段转变;研究成果丰硕,整体呈现校内... 文章基于CSSCI核心数据库,利用Ucinet和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历史变迁、热点趋势与未来展望。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经历了从萌芽探索的起步阶段,正在向深化发展的新阶段转变;研究成果丰硕,整体呈现校内“合作密切”、校际“单打独斗”的特点;研究主题主要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未来可以基于跨学科视角,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 文献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逻辑蕴涵与当代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福东 姜威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3-76,共4页
在马克思思想得以回归和"重新发现社会主义"的时代,重新梳理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并基于该视角,透视金融过度创新及经济金融化、过度福利政策、劳动力价格偏高带来的资源错配对欧美经济危机的影响,将会警示我国在经济改革发... 在马克思思想得以回归和"重新发现社会主义"的时代,重新梳理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并基于该视角,透视金融过度创新及经济金融化、过度福利政策、劳动力价格偏高带来的资源错配对欧美经济危机的影响,将会警示我国在经济改革发展中,要注重优化区域经济结构,调节总供给与总需要、消费与积累的关系,使之均衡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资源配置理论 欧美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70年军民融合思想演进与实践轨迹 被引量:7
12
作者 谢地 荣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21,F0002,192,共14页
军民融合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表征之一。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党的军民融合思想演进过程和实践发展,对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强军梦的衔接路径,努力在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重要表征之一。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党的军民融合思想演进过程和实践发展,对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与强军梦的衔接路径,努力在军民融合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强军目标,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思想主要源于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其发展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军民融合思想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军民融合 国防建设 经济建设 新中国70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中国道路”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乐明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1-64,共4页
此次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仅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危机,也凸显了中国传统发展方式的弊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中国道路"。第一,必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 此次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不仅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方式的危机,也凸显了中国传统发展方式的弊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中国道路"。第一,必须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二,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调控,完善市场与政府的调节功能,强化长期规划和计划调节,提升政府微观规制和宏观驾驭能力,有效"节制资本",发挥社会调节和伦理调节的积极作用,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统筹国际和国内,提升政府应对国际形势变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道路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宏观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起点、主要内涵与使命追求 被引量:35
14
作者 蒋英州 王创宇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共13页
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经历了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对现代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或时间节点。这造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起点的争议,而历史起点的确认对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使命有着... 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经历了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对现代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或时间节点。这造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起点的争议,而历史起点的确认对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使命有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任务,开启了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但它需要解决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提出的现代化命题和遗留的现代化任务。这种历史任务的承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续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形成了一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实现共同富裕、兼具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抗拒外来压力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道路内涵的不断丰富,表明的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承载的历史使命与中国人民的现代化追求在不断拓展,一方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另一方面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使命在本质上是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对人类社会前途命运作出最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共产党 西方式现代化 发展中国家 新中国成立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若干问题探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爱莲 李潇翔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48,共8页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厘清和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特征、中国底色和社会主义属性等重要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注重观照时代的深刻变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厘清和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特征、中国底色和社会主义属性等重要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注重观照时代的深刻变化,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立足中国底色,批判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实现了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以及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关注社会主义本质属性问题,坚持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核心要义,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优势。深入研究和科学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特征、中国底色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等重要问题,有助于准确理解其核心范畴和内在逻辑,有利于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时代特征 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分流:18世纪中西方经济发展道路的反思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涛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8,共8页
18世纪以后中国走上了与西方不同的内卷式发展道路,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产权制度、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所致。由于实行中央专制集权体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缺乏效率的相关制度安排等,阻碍了民间资本的积累和商品... 18世纪以后中国走上了与西方不同的内卷式发展道路,主要原因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产权制度、经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所致。由于实行中央专制集权体制、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缺乏效率的相关制度安排等,阻碍了民间资本的积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西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他们十分重视商业贸易活动和向外开拓殖民地,其经济政策思想从一开始就表现为以私人经济为本位,以私人家政为核心。政府采取重商政策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增长,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孕育和成长,最终导致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大分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中西方经济发展道路 大分流 产权制度 经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3
17
作者 姚树洁 汪锋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20,共10页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条件下的高品质生活提供必要物质基础条件,高品质生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力,二者辩证统一,构成以中...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条件下的高品质生活提供必要物质基础条件,高品质生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本和创新活力,二者辩证统一,构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目标任务。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当前面临的结构调整压力,提出应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从建设层次分明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群、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赋能中心城市发展、促进城市群内部的同城化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四个维度入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高品质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 内生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容性绿色增长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索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洋宏 周小亮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0,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客观上更易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阻碍现代化发展进程。文章在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下,试图为应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持。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非...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客观上更易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系,阻碍现代化发展进程。文章在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下,试图为应对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持。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非包容与非绿色矛盾产生的必然性、包容性绿色增长理念转变的一般性以及先发国家向外部转嫁矛盾的特殊性相比较,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中工业化、城镇化、引进外资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矛盾,进而提出在包容性绿色增长视域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包容性绿色增长 政治经济学 成本转嫁 发展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经济研究进展、热点探析与趋势展望——基于Cite Space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20
19
作者 侯冠宇 胡宁宁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8-103,共6页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和重要内容。文章以1998—2022年3235篇CSSCI期刊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通过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现状与热点进行分析研...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和重要内容。文章以1998—2022年3235篇CSSCI期刊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通过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现状与热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经济的研究热点与国家政策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目前核心作者群体尚未形成且各研究机构间的交流并不充分。现阶段中国农业经济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土地制度、数字农业等方面。未来可以从打破城乡制度壁垒,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留”问题,探索数字与农业融合等方面展开更加丰富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知识图谱 文献计量 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模型的中西医结合路径探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良悦 丰志培 +1 位作者 申国明 刘柳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9-92,共4页
中西医结合具有独特优势,为世界医学和人类健康做出突出贡献,中西医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文章运用学科交叉理论,针对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从中西医结合内涵与外延的层面搭建"中医+"和"+中医"的结合框架,构建&q... 中西医结合具有独特优势,为世界医学和人类健康做出突出贡献,中西医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文章运用学科交叉理论,针对中西医结合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从中西医结合内涵与外延的层面搭建"中医+"和"+中医"的结合框架,构建"双+"模型,进而提出两条发展路径,最后形成中西医结合制度建设、服务体系建设、临床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并行的"五位一体"对策方案。基于"双+"模型的实施路径,对于构建中西医结合的中国新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双+”模型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