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99—2020年中国沿海植被覆盖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侯婉 侯西勇 董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249-7263,共15页
近些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沿海地区植被覆盖发生复杂变化。基于1999—2020年SPOT⁃VGT NDVI数据,从格局—过程、变化趋势—持续特征、季节演化等方面,揭示中国沿海植被覆盖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较高和高植... 近些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加剧,导致沿海地区植被覆盖发生复杂变化。基于1999—2020年SPOT⁃VGT NDVI数据,从格局—过程、变化趋势—持续特征、季节演化等方面,揭示中国沿海植被覆盖多时空尺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较高和高植被覆盖区占比高,中植被覆盖区占比较低,无和低植被覆盖区占比低。(2)中国沿海植被覆盖呈现波动但总体缓增的年际变化特征;年内变化表现为“∩”型曲线,存在明显的峰值(8月)和谷值(2月)。(3)年、月、季多时间尺度中国沿海植被覆盖变化均以“增加”为主,历史增加趋势、未来增加态势以及总体增加且将持续增加的区域都广泛分布,尤以辽宁东北部、冀北山区、闽浙山区、我国台湾中东部、两广山区、海南中部等最为显著。(4)年、月、季多时间尺度中国沿海植被覆盖变化为“降低”的区域面积均相对较少,历史降低趋势、未来降低态势以及总体降低且将持续降低的区域都呈现“环城市群”和“临农牧交错(或过渡)带”聚集的格局特征,在冀东南、山东半岛、长三角城市群、台湾海峡两岸、珠三角城市群等最为突出。研究有望为沿海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气候变化适应等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变化趋势 持续性 季节演化态势 中国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08年中国东部沿海植被覆盖变化特征 被引量:61
2
作者 侯西勇 应兰兰 +3 位作者 高猛 毕晓丽 路晓 朱明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5-741,共7页
基于1998~2008年的SPOT-VGT数据,利用CVA、一元线性回归、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中国东部沿海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趋势,并编制植被覆盖退化特征图谱。研究表明:植被覆盖总体呈上升趋势,高变化和中变化区比例合计达26.23%;与此同时,退化区... 基于1998~2008年的SPOT-VGT数据,利用CVA、一元线性回归、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中国东部沿海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趋势,并编制植被覆盖退化特征图谱。研究表明:植被覆盖总体呈上升趋势,高变化和中变化区比例合计达26.23%;与此同时,退化区也大量分布;植被覆盖变化的自相似性和长程依赖性突出,区域尺度Hurst指数高达0.84,增长趋势可持续,像元尺度Hurst指数普遍较高,但空间格局比较复杂;未来植被覆盖趋于恶化的面积约占10.58%,三大都市圈及部分海岸带区域严重退化并将持续退化,众多中小城市周边中度退化并将持续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 spot-VGT 变化矢量分析 HURsT指数 退化特征图谱 东部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丽娟 刘彦随 胡豹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2-44,52,共4页
围绕全球化对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这一关键问题,基于数据分析与实证调研,对中国农地资源数量和农地利用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化态势进行解析和评价,进而揭示经济全球化之于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变化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 围绕全球化对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这一关键问题,基于数据分析与实证调研,对中国农地资源数量和农地利用方式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化态势进行解析和评价,进而揭示经济全球化之于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变化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农地资源及其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1)耕地资源大面积减少,建设占用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2)农地利用结构发生转变,耕地转向特色果园、苗圃和速生用材林等用地;(3)土地流转增加,农业规模经营兴起;(4)农业投入要素组合发生变化,资本替代劳动力的要素投入格局逐步形成;(5)耕地复种指数在一些地区出现下降,耕地资源利用程度有所减弱。立足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的战略需求,提出了集约化、紧凑型工业化城市化道路和劳动力替代型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战略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土地利用 全球化 东部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国际代工模式与创新 被引量:69
4
作者 刘志彪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44,58,共9页
本文以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成长模式为线索,探讨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和产品价值链分工中为何持续走“国际代工”道路,并且着重从技术、制度、组织、市场、企业战略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等层面,揭示未来沿海地区通过全面的创建... 本文以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成长模式为线索,探讨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在参与国际竞争和产品价值链分工中为何持续走“国际代工”道路,并且着重从技术、制度、组织、市场、企业战略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等层面,揭示未来沿海地区通过全面的创建自有国际品牌的战略实现产业升级的基本路径、政策和创新体制的可能性,期望能够为沿海地区的政府政策和企业发展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代工 增长方式 创新 中国沿海地区 制造业发展 国际竞争 创新体制 代工 经济增长方式 政府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沿海沿边地区对外贸易影响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璐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6-75,共10页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沿边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显著。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两地区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且货币国际化对其对外贸易发展也有着直接影响。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实证人民币国际化与东部沿海地区、...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沿边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问题显著。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两地区均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且货币国际化对其对外贸易发展也有着直接影响。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实证人民币国际化与东部沿海地区、西部沿边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路径及我国内部区域对外经济不平衡问题提供新的视角。结论显示:东部沿海地区与人民币国际化有长期均衡关系,而西部沿边地区对外贸易与之没有发现长期均衡关系;并且,人民币国际化对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比对西部地区更加显著,可能成为加大我国东西部对外贸易差距的潜在因素。西部沿边地区要与东部沿海地区均衡共享货币国际化带来的收益,应尽快缩小发展生产力、优化经济结构、发展金融市场、缩小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贸易 人民币国际化 东部沿海地区 西部沿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婚进东部沿海地区的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现状研究
6
作者 郑信哲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98,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妇女以婚姻形式流迁至东部沿海地区。在以实地调查、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婚进东部沿海农村的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少数民族妇女的嫁入途径、原因及其在当地的适应情况,并指出她们... 改革开放以来,西南地区的许多少数民族妇女以婚姻形式流迁至东部沿海地区。在以实地调查、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婚进东部沿海农村的西南少数民族妇女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少数民族妇女的嫁入途径、原因及其在当地的适应情况,并指出她们及其家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进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妇女 东部沿海农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扩散的东南沿海台风灾害风险评估 被引量:23
7
作者 于小兵 俞显瑞 +1 位作者 吉中会 卢逸群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77,共5页
台风灾害频发对东南沿海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2001-2015年期间的台风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对我国东南沿海的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的台风灾害展开风... 台风灾害频发对东南沿海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根据2001-2015年期间的台风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对我国东南沿海的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的台风灾害展开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台风灾害对风险水平的影响是随着相对损失的增大,风险概率下降;从台风灾害相对灾损量平均值来看,海南以54. 19%占据首位,山东以5. 29%垫底;广东、福建、浙江、海南、上海和广西受到台风灾害的风险很高,呈现出台风灾害高、风险发生周期短、频率高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扩散 台风灾害 风险评估 东南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四十年:1978-2018 被引量:48
8
作者 贺雪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9-65,191,共8页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来讲,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村庄熟人社会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富人群体,这个富人群体使村庄社会结构形成了极化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结构则保持了相对均质,一方面,中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来讲,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村庄熟人社会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富人群体,这个富人群体使村庄社会结构形成了极化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社会结构则保持了相对均质,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农民进城,留下的农村获利机会形成了一个数量不大、但结构位置却极为重要的"中坚农民"群体;另一方面,农村家庭负担不重且相对年轻的老年人群体正在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坚农民"和"负担不重的人"是理解当前中西部农村治理秩序的关键。同时,中西部农村开放性的结构既为农户逃离结构性力量提供了机会,但也使村庄由于社会结构均质化程度高而可能面临过度竞争,这种过度竞争的后果往往表现为严重的子辈对父辈的代际剥削。此外,限制城市资本下乡的政策,可以让进城失败的农民落叶归根,从而使农村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 中西部地区农村 东部沿海地区农村 区域差异 城市化 经济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