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9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ing the range of blasting-induced cracks in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deeply buried tunnels based on the unified strength theory
1
作者 LI Liang CHEN Jia-jun +3 位作者 ZHAO Lian-heng HE Ke-pei HU Shi-hong LI Hua-l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341-2364,共24页
Blasting-induced cracks in the rock surrounding deeply buried tunnels can result in water gushing and rock mass collapse,posing significant safety risks.However,previous theoretical studies on the range of blasting-in... Blasting-induced cracks in the rock surrounding deeply buried tunnels can result in water gushing and rock mass collapse,posing significant safety risks.However,previous theoretical studies on the range of blasting-induced cracks often ignore the impact of the in-situ stress,especially that of the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The particle displacement−crack radius relationship wa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by utilizing the blasthole cavity expansion equation,and theoretical analytical formulas of the stress−displacement relationship and the crack radius were derived with unified strength theory to accurately assess the range of cracks in deep surrounding rock under a blasting load.Parame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rushing zone siz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situ stress,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and detonation pressure,where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isson ratio and decoupling coefficient.The dilatancy angle-crushing zone size relationship exhibited nonmonotonic behavior.The relationships in the crushing zone and the fracture zone exhibited opposite trend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only in-situ stress or intermediate principal stress.As the in-situ stress increased from 0 to 70 MPa,the rate of change in the crack range and the attenuation rate of the peak vibration velocity gradually slow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drilling and blasting cracks in surrounding rock unified strength theory intermediate principle stress in-situ stress cavity expansion dilatancy characterist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杨磊 司国东 +3 位作者 王春桃 黄沛杰 肖克辉 杜治国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7-181,共5页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系统设计及应用创新能力,但因其实验原理抽象、知识点多,实验平台复杂等特点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为解决高认知负荷对实验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对实验进行教学设计...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系统设计及应用创新能力,但因其实验原理抽象、知识点多,实验平台复杂等特点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较高的认知负荷。为解决高认知负荷对实验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基于认知负荷理论对实验进行教学设计,分析学生学习需要因材施教控制学生内部认知负荷,优化实验教材设计及呈现方式降低学生外部认知负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相关认知负荷,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新型教学设计有效降低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总量,计算机系统设计及创新能力得到较高的提升。此方法也可为其他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认知负荷理论 实验教学 成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典扎根理论新视角:认识不足、应用原则与操作流程 被引量:5
3
作者 毛燕玲 潘祖志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80,共11页
经典扎根理论是其他版本扎根理论的源头,国内关于经典扎根理论的讨论及应用起步较晚,当前文献对该方法论的认知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对相关文献开展研究,阐述经典扎根理论的应用核心原则,得到新操作核心流程,以期为全面认识该方法论提供... 经典扎根理论是其他版本扎根理论的源头,国内关于经典扎根理论的讨论及应用起步较晚,当前文献对该方法论的认知存在一些不足。文章对相关文献开展研究,阐述经典扎根理论的应用核心原则,得到新操作核心流程,以期为全面认识该方法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扎根理论 核心原则 操作流程 研究方法论 定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守正和创新 被引量:5
4
作者 杨玉珍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在相当长时期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守正和创新。新质生产... 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在相当长时期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新质生产力理论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守正和创新。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推动了马克思生产力要素构成与效率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发展动力和载体理论的发展。基于对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辩证统一关系的守正和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建立与数字经济、数实融合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和机制,大力弘扬科技企业家精神,升级各类科技园、产业园,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优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 守正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锥齿轮热致齿面加工误差建模及实验验证
5
作者 景秀并 王徉扬 +3 位作者 邢侃 李正霖 宋晓菲 王福军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95-1106,共12页
为了研究五轴数控铣齿机热误差对螺旋锥齿轮齿面误差的影响,基于传统铣齿机的加工原理与啮合理论,构建展成法铣齿加工运动模型和螺旋锥齿轮齿面方程,并利用旋转投影法推得理论齿面的离散点坐标.通过构建五轴数控铣齿机与传统铣齿机的运... 为了研究五轴数控铣齿机热误差对螺旋锥齿轮齿面误差的影响,基于传统铣齿机的加工原理与啮合理论,构建展成法铣齿加工运动模型和螺旋锥齿轮齿面方程,并利用旋转投影法推得理论齿面的离散点坐标.通过构建五轴数控铣齿机与传统铣齿机的运动等效关系,获得齿面离散点对应的各运动轴坐标.基于多体理论和热特性实验数据,建立五轴数控铣齿机的空间热误差模型,求得机床末端刀尖点-工件的相对误差,进而构建机床热误差与螺旋锥齿轮齿面误差的映射关系,获得齿面预测误差.现场试切实验表明,预测误差与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为2.57μm,齿面偏差的整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所提出的方法能够预测机床热误差影响下的螺旋锥齿轮齿面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锥齿轮 啮合原理 齿面误差方程 多体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块平板对研的理论探讨
6
作者 胡鹏浩 廖进伟 +1 位作者 石照耀 管炳良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07-1415,共9页
三块平板对研法虽原理表述直观、便于操作,但缺乏理论分析,因此需要从理论上找到三块平板对研一定能获得高精度平面的原因。采用分形理论建立了平板三维模型,通过数学仿真方法模拟了三块平板对研的工艺过程。数据迭代计算揭示了三块平... 三块平板对研法虽原理表述直观、便于操作,但缺乏理论分析,因此需要从理论上找到三块平板对研一定能获得高精度平面的原因。采用分形理论建立了平板三维模型,通过数学仿真方法模拟了三块平板对研的工艺过程。数据迭代计算揭示了三块平板对研后平面逐渐平整的内在机理。依据实验数据,通过点数和平面度误差评定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平板原理 高精度平面 数学仿真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体系五流管控理论探讨
7
作者 徐波 张建文 魏利军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1-197,共7页
为夯实“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体系的理论基础,揭示风险演化机理、优化事故防控策略、科学监管监察,提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体系五流管控理论。首先分析“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体系的信息物理构成,梳理“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 为夯实“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体系的理论基础,揭示风险演化机理、优化事故防控策略、科学监管监察,提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体系五流管控理论。首先分析“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体系的信息物理构成,梳理“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体系的“五流”逻辑结构与功能框架;其次分析“五流”风险传播机制,阐述“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事故致因机理模型和事故防控策略;在此基础上,总结“五流十律”事故预防概念模型和“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体系五流管控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可采取数字孪生、数据驱动、分级控能、能量预测、智能监控等措施,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体系的事故预防,防止资源流失常、能量流失控、能量流与资源流的轨迹交叉、数字流失真、信息流失灵、控制流失效等情形发生。研究结果可为“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体系的设计建设、运行维护、事故调查、监管监察等提供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互联网 安全生产 五流十律 事故预防 五流管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层双面材料SnSSe的热输运特性及热电特性研究
8
作者 刘远超 关斌 +3 位作者 钟建斌 李耑 蒋旭浩 徐一帆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90,共8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声子玻尔兹曼输运理论,深入研究了单层双面材料SnSSe的热输运特性及热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00 K时单层SnSSe的热导率为23.6 W/(m·K),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单层SnSSe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其电子能带隙为1.59 eV,70...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声子玻尔兹曼输运理论,深入研究了单层双面材料SnSSe的热输运特性及热电特性。研究结果表明,300 K时单层SnSSe的热导率为23.6 W/(m·K),且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单层SnSSe为间接带隙半导体,其电子能带隙为1.59 eV,700 K时单层SnSSe在p型掺杂下的最优ZT值为1.66;改变应变能够影响单层SnSSe的带隙,进而调控单层SnSSe的热电性能。本研究可为基于单层双面材料SnSSe的热电器件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SnSSe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性原理 热电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到器道合一:基于人机关系对智能出版流程的再思考
9
作者 李林容 姜书婷 《出版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2-82,共11页
为深入剖析当前智能出版中人机关系之困,首先从历史溯源中比照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器道合一之差异,在证实“人机平等”合理性的前提下,提出我国古代技术哲学中“有机统一”的器道观念是指导出版事业发展的更高维指向。随后,结合出版流程中... 为深入剖析当前智能出版中人机关系之困,首先从历史溯源中比照行动者网络理论与器道合一之差异,在证实“人机平等”合理性的前提下,提出我国古代技术哲学中“有机统一”的器道观念是指导出版事业发展的更高维指向。随后,结合出版流程中的具体实践,认为当前生产、审校、分发环节的“人-机”分别呈现出竞争、互补、交织的关系特征,并在实际运作中暴露出种种问题与缺陷。因此,人机关系的调试标准应当回归“器道合一”的内在遵循,在技术迭代中厘清审美意涵、在技术对照中充盈价值指向、在技术变革中恪守行业准则、在现实需要中校准技术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道合一 行动者网络理论 智能出版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正义的理性表征:一个整全性分析框架
10
作者 杨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职业教育高考作为从普通高考中独立出来的类型化教育考试制度,其必须彰显一种新式的教育正义,即要以一种更加正义的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再分配。以罗尔斯“原初状态”为逻辑前提,认为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正义是一种包含分配正义、承认正... 职业教育高考作为从普通高考中独立出来的类型化教育考试制度,其必须彰显一种新式的教育正义,即要以一种更加正义的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再分配。以罗尔斯“原初状态”为逻辑前提,认为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正义是一种包含分配正义、承认正义、能力正义的复合型正义,且需要同时满足自由平等原则、机会公平原则、禀赋差异原则。而制度正义由理念到落实则需要一种完备的正义论分析工具,即包含形式正义、实质正义、程序正义、感知正义四种理想化表征为一体的分析框架作为理论支点,以此变革教育评价的底层逻辑,重新定义什么是公平的教育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高考 原初状态 正义原则 正义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人机交互”:演进方向与原则遵循——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樊志宏 杨瑜娴 周阳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44,共11页
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人机交互”将给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开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新一轮根本性变革的序幕。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可以梳理智能网联汽车的演进特征和发展方向,并提炼“人机交互”系统演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关键路径。... 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人机交互”将给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开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新一轮根本性变革的序幕。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可以梳理智能网联汽车的演进特征和发展方向,并提炼“人机交互”系统演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关键路径。即保障人的主体地位及人的安全至上原则、系统效率提升原则、系统自下而上适应性演进原则、系统福利整体增进原则及文明形态升维原则。为推动这一新兴系统在社会中的顺利适应,不仅应持续推动技术创新,还需应对来自法律法规、社会适应性、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挑战,以确保技术变革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适应性演进 系统演进原则 智能网联汽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硅基器件的二维晶体管:从理论到实验
12
作者 李鸿 徐琳 +1 位作者 邱晨光 吕劲 《物理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31,共14页
由于严重的短沟道效应,硅基晶体管在栅长小于10 nm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工作,摩尔定律面临失效的风险。比起体半导体材料,二维材料具有更好的静电特性和载流子迁移率。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结合的第一性原理量子输运模拟是描... 由于严重的短沟道效应,硅基晶体管在栅长小于10 nm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工作,摩尔定律面临失效的风险。比起体半导体材料,二维材料具有更好的静电特性和载流子迁移率。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方法结合的第一性原理量子输运模拟是描述纳米尺度晶体管输运的最精确的理论工具。基于第一性原理量子输运模拟预测理想状态下的二维材料晶体管的性能优于硅基晶体管,能够满足国际半导体技术线路图及国际器件和系统线路图未来十年的需求,能延续摩尔定律到10 nm以下栅长[1]。本文介绍了在二维晶体管领域近两年实验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包括将栅极长度缩小到埃米尺度,将电极接触电阻降低到接近理论量子极限,以及制备出高质量的超薄电介质。当良好的欧姆接触和超薄的介电层同时实现时,在10 nm栅长的InSe晶体管中观察到了理论预测的超越硅基晶体管的性能[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晶体管 第一性原理量子输运模拟 从理论到实验 超越硅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化学计量比氧化钨(WO_(3-x))催化甲烷氧化制甲醇反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3
作者 秦纪龙 李向远 +2 位作者 张璐璐 刘建新 李瑞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41-1453,共13页
甲烷氧化制甲醇的关键挑战在于催化剂对CH_(4)分子的高效活化。非化学计量比WO_(3-x)(0<3<x)催化甲烷氧化制甲醇的性能,并从物质结构、表面位点、甲烷氧化性能和电子性质等多个角度解析了过程机制。结果表明,WO_(2.72)催化剂的WO... 甲烷氧化制甲醇的关键挑战在于催化剂对CH_(4)分子的高效活化。非化学计量比WO_(3-x)(0<3<x)催化甲烷氧化制甲醇的性能,并从物质结构、表面位点、甲烷氧化性能和电子性质等多个角度解析了过程机制。结果表明,WO_(2.72)催化剂的WO端面由于较低的功函数、W 5d轨道与CH_(4)分子间的杂化作用,以及W原子态较强的供电子能力等因素,拥有较低的CH_(4)吸附自由能(-0.62 eV)和解离自由能(-0.07 eV),从而表现出较强的甲烷吸附和活化能力。本文研究为探索WO_(3-x)催化剂在甲烷氧化反应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光催化 WO_(3-x)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铂修饰氮化铝纳米管对CO的吸附性能研究
14
作者 任舒宁 何建桥 +2 位作者 黄海深 沈光先 吴波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4,共7页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铂修饰的(5,5)氮化铝纳米管的几何结构、电子性质以及与一氧化碳(CO)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铂原子吸附于氮化铝纳米管表面氮原子的顶位时能量最低.铂原子附近可以吸附四个CO分子,平均吸... 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铂修饰的(5,5)氮化铝纳米管的几何结构、电子性质以及与一氧化碳(CO)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铂原子吸附于氮化铝纳米管表面氮原子的顶位时能量最低.铂原子附近可以吸附四个CO分子,平均吸附能在1.189-2.940 eV之间,铂原子的修饰有效提高了氮化铝纳米管对CO分子的吸附能力.本研究为实验上开发制备性能更加优良的CO气体传感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化铝纳米管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ε-Ga_(2)O_(3)晶体及其本征缺陷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5
作者 郭满意 吴佳兴 +4 位作者 杨帆 王超 王艳杰 迟耀丹 杨小天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18,共7页
为了探究本征缺陷导电特性,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ε-Ga_(2)O_(3)进行计算。首先计算ε-Ga 2O 3的晶格常数、能带间隙、态密度和能带结构,然后计算含有多种本征缺陷的ε-Ga_(2)O_(3)的态密度和能带结构,分析了它们的电学性质。... 为了探究本征缺陷导电特性,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ε-Ga_(2)O_(3)进行计算。首先计算ε-Ga 2O 3的晶格常数、能带间隙、态密度和能带结构,然后计算含有多种本征缺陷的ε-Ga_(2)O_(3)的态密度和能带结构,分析了它们的电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ε-Ga_(2)O_(3)为直接带隙半导体,禁带宽度为4.26 eV,光吸收系数峰值在80 nm左右,在450 nm处接近零。在本征缺陷中,不同点位Ga空位缺陷使ε-Ga_(2)O_(3)呈现出p型导电特性,不同点位O空位缺陷没有改变ε-Ga_(2)O_(3)的导电特性;O取代Ga之后,ε-Ga_(2)O_(3)呈现p型导电特性;Ga取代O之后,ε-Ga_(2)O_(3)呈现n型导电特性;引入O填隙的ε-Ga_(2)O_(3)的导电特性没有变化;Ga填隙时ε-Ga_(2)O_(3)呈现n型导电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ε-Ga_(2)O_(3)晶体 态密度 能带结构 导电特性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掺杂β-Ga_(2)O_(3)导电性质第一性原理研究
16
作者 王淳 王坤 +2 位作者 宋相满 任林 张浩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6-1432,共7页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Mg-Al共掺杂、F-Zn共掺杂和N-Mg共掺杂β-Ga_(2)O_(3)三种体系的结构性质和电学性质,以期获得高性能共掺杂P型导电β-Ga_(2)O_(3)材料。结果表明,Mg-Al共掺杂和F-Zn共掺杂β-Ga_(2)O_(3...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Mg-Al共掺杂、F-Zn共掺杂和N-Mg共掺杂β-Ga_(2)O_(3)三种体系的结构性质和电学性质,以期获得高性能共掺杂P型导电β-Ga_(2)O_(3)材料。结果表明,Mg-Al共掺杂和F-Zn共掺杂β-Ga_(2)O_(3)仍为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而N-Mg共掺杂β-Ga_(2)O_(3)为间接带隙半导体材料。三种共掺杂体系均具有较低的形成能。其中Mg-Al共掺杂β-Ga_(2)O_(3)体系形成能最低,表现出较好的热力学稳定性。该体系中,Mg-p和Al-p轨道推移价带顶向高能方向移动,并穿越费米能级,是三种掺杂体系中最有可能实现P型导电性质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掺杂β-Ga_(2)O_(3) 第一性原理 P型导电 电子结构 密度泛函理论 半导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一性原理在铝合金研究中的应用
17
作者 张发 张雪飞 张越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0-15,24,共7页
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第一性原理计算在铝合金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阐述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在铝合金相的结构参数、稳定性及力学性能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第一性原理计算在铝合金研究的应用情况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 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第一性原理计算在铝合金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阐述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在铝合金相的结构参数、稳定性及力学性能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第一性原理计算在铝合金研究的应用情况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合金相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一性原理C-Cd掺杂ZnO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研究
18
作者 张善祥 李海侠 +2 位作者 于镇 吴浩伟 张巍钟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2,共8页
借助于计算材料科学和化学的计算机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下的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系统的计算研究了C、Cd单掺杂以及C和Cd共掺杂(不同浓度)ZnO的形成能、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单掺杂体系当中,C掺杂... 借助于计算材料科学和化学的计算机模拟软件Materials Studio,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下的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方法,系统的计算研究了C、Cd单掺杂以及C和Cd共掺杂(不同浓度)ZnO的形成能、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单掺杂体系当中,C掺杂时形成能是正的,说明掺杂体系不易形成;共掺杂体系当中,所有掺杂体系的形成能均为负的,C-2Cd掺杂时形成能最低;与本征ZnO相比,所有掺杂体系的禁带宽度均有所降低,由于C元素的掺杂,禁带中产生杂质能级,减小电子跃迁所需要的能量;在光学性质方面,所有掺杂体系在低能区域的吸收图谱、介电函数虚部的峰值与本征ZnO相比均有所增大,且在低能区均发生红移,其中C-2Cd掺杂体系的红移程度最为明显且峰值最大.由此说明C和Cd共掺杂有望提高ZnO的光吸收率和光电转化效率,可以扩展其在光电器件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d共掺杂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烯热电输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模拟
19
作者 徐一帆 刘远超 蒋旭浩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4,共6页
磷烯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二维层状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中温型热电材料.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磷烯的热电输运性能进行模拟研究,为进一步调控与改善磷烯的热电性能,需要对磷烯的各向异性以及声子和电子的输运机... 磷烯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二维层状材料,具有优异的物理性能,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中温型热电材料.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磷烯的热电输运性能进行模拟研究,为进一步调控与改善磷烯的热电性能,需要对磷烯的各向异性以及声子和电子的输运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磷烯具有尺寸效应,带隙可调,通过调节特征尺寸可以增加声子散射,降低热导率;磷烯具有各向异性,锯齿型方向(ZZ方向)热输运性能优异,随温度升高热导率下降;扶手椅型方向(AC方向)电输运性能优异,且随温度升高热电优值升高.在热输运性能方面,300 K时锯齿型方向(ZZ方向)上的晶格热导率κ_(ZZ)为142.7 W/mK,扶手椅型方向(AC方向)上的晶格热导率κ_(AC)为24.9 W/mK;800 K时κ_(ZZ)=44.45 W/mK,κ_(AC)=9.50 W/mK;在热电性能方面,300 K时AC方向上的ZT值为0.21,ZZ方向上的ZT值为0.01;800 K时AC方向上的ZT值为0.71,ZZ方向上的ZT值为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烯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 声子热输运 热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硫代调控Ga、In、Tl磷酸盐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丁家福 和志豪 +1 位作者 王云杰 苏欣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6,共12页
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对磷酸盐与硫代磷酸盐家族中的GaPO_(4)、InPO_(4)、TlPO_(4)、GaPS_(4)、InPS_(4)和Tl_(3)PS_(4)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探究[PO_(4)]^(3-)基团和[PS_(4)]^(3-)基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带计算结果表明,TlPO_(4)带隙最... 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对磷酸盐与硫代磷酸盐家族中的GaPO_(4)、InPO_(4)、TlPO_(4)、GaPS_(4)、InPS_(4)和Tl_(3)PS_(4)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探究[PO_(4)]^(3-)基团和[PS_(4)]^(3-)基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带计算结果表明,TlPO_(4)带隙最小(Eg=0.788 eV),InPO_(4)、GaPS_(4)、InPS_(4)和Tl_(3)PS_(4)带隙较大,分别为2.604、2.352、2.360和2.393 eV,而GaPO_(4)带隙最大(Eg=4.487 eV),发现[PS4]3-基团化合物能带结构更加容易预测与调控。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GaPO_(4)、InPO_(4)与TlPO_(4)价带顶均由O-2p轨道贡献,导带底均由阳离子的s轨道及O-2p轨道共同贡献,GaPS_(4)、InPS_(4)与Tl_(3)PS_(4)在价带顶处均由S原子的p轨道贡献,而在导带部分[PS4]3-基团化合物的P原子的p轨道表现更加活跃。通过分析介电函数发现,[PO_(4)]3-基团化合物和[PS4]3-基团化合物的峰值均随阳离子尺寸增大发生红移,且含[PS4]3-基团的化合物具有比含[PO_(4)]3-基团化合物更高的静态介电常数。双折射计算结果表明,GaPO_(4)、InPO_(4)、TlPO_(4)、GaPS_(4)、InPS_(4)和Tl_(3)PS_(4)在波长1064 nm处的双折射率分别为0.017、0.049、0.057、0.247、0.022和0.038,其中GaPS_(4)双折射率最大(0.247),这是由于其内部P—S键与Ga原子对能量较敏感。差分电荷密度与布居分析结果表明,六种化合物的光学效应与能带结构主要受到[PO_(4)]3-与[PS4]3-基团影响。弹性模量分析表明磷酸盐化合物的弹性性质要高于硫代磷酸盐,并且发现In的化合物具有更高的力学稳定性和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理论 磷酸盐晶体 硫代磷酸盐晶体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