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源配电网电压时空分布特性的数据驱动感知方法
1
作者 王磊 臧谦 +3 位作者 苏灿 张润涛 张波 周昊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1,共10页
电压时空分布特性精准感知是有源配电网电压越限抑制、优化调控的前提,本文提出一种有源配电网电压时空分布特性的数据驱动感知方法。首先,利用光伏电池出力模型和电压灵敏度分析,揭示数值气象数据对光伏出力以及光伏出力对配电网节点... 电压时空分布特性精准感知是有源配电网电压越限抑制、优化调控的前提,本文提出一种有源配电网电压时空分布特性的数据驱动感知方法。首先,利用光伏电池出力模型和电压灵敏度分析,揭示数值气象数据对光伏出力以及光伏出力对配电网节点电压分布的影响规律;然后,通过数值气象预报获取配电网气象分布数据样本,建立配电网电压分布XGBoost感知模型,表征气象数据与配电网节点电压间的映射关系,并利用概率密度函数对原始数据样本进行抽取、扩充,避免原始样本数据不足引起的局部密度偏差和预测误差问题;最后,利用克里金插值法对预测电压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实现了典型工况和源荷波动情况下配电网电压时空分布特性的图谱分析,并由IEEE 33节点典型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压分布特性 数据驱动 XGBoost 概率密度估计 有源配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年生格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储量与分配特征
2
作者 田野 黄莉雅 +5 位作者 黄俊才 樊容源 梁晨 林婧 叶绍明 蒋燚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16-221,共6页
为了解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和储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分配特征,以桂东南地区60年生格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60年生格木人工林不同土层(0~10、10~30、30~50和50~100 cm)土壤理化性质、SOC及... 为了解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和储量在不同土层中的分配特征,以桂东南地区60年生格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60年生格木人工林不同土层(0~10、10~30、30~50和50~100 cm)土壤理化性质、SOC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和储量。结果表明,60年生格木人工林土壤呈强酸性;随土层深度加深,pH值显著上升,速效磷(AP)、全磷(TP)、碱解氮(AN)、全氮(TN)、全钾(TK)、S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及SOC和EOC储量均下降,均在0~10 cm土层最高。土壤容重、速效钾(AK)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DOC储量在不同土层均差异不显著。在0~100 cm土层中,SOC含量与E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60年生格木人工林土壤抗干扰能力较强,DOC不易流失,EOC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储量 活性有机碳 分配特征 格木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储能特性的含E-SOP有源配电台区优化控制策略
3
作者 余炜徐 魏业文 +3 位作者 袁鹏 张思佳 周志鹏 张杰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9,共10页
针对配电网中分布式电源渗透率提高导致的潮流倒送、电压波动和供电能力不足等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储能特性的三端智能软开关(three-terminal intelligent soft open point, E-SOP)有源配电台区优化控制策略。首先,深入分析E-SOP的拓... 针对配电网中分布式电源渗透率提高导致的潮流倒送、电压波动和供电能力不足等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储能特性的三端智能软开关(three-terminal intelligent soft open point, E-SOP)有源配电台区优化控制策略。首先,深入分析E-SOP的拓扑,建立其数学模型,为后续优化控制奠定基础。其次,提出一种基于电压-功率灵敏度的ESOP选址规划模型,以确定其最佳安装位置。在此基础上,构建以综合费用和电压偏差最小化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实现E-SOP容量配置。该模型通过锥松弛技术转换为二阶锥规划模型,并采用粒子群算法求解。最后,通过IEEE33节点柔性互联系统的仿真验证所提策略的有效性,并在IEEE 69节点系统中进一步验证其适用性和优越性。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无E-SOP互联系统,所提策略可使电压偏差降低2.24%,日均损耗减少50.41%,综合成本下降21.74%,适用于不同规模的配电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特性 三端智能软开关(E-SOP) 有源配电台区 电压-功率灵敏度 选址规划 二阶锥规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漳河邯郸段水体微塑料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李思敏 赵瑞雪 +3 位作者 孟鑫 田旭光 王兵帅 齐杰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5-1168,共14页
微塑料作为环境中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探究微塑料在城市河流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漳河邯郸段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7月和12月选取了12个点位采集表层水样,通过实验室预处理、体式显微镜观察和傅立叶变换... 微塑料作为环境中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探究微塑料在城市河流中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漳河邯郸段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7月和12月选取了12个点位采集表层水样,通过实验室预处理、体式显微镜观察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鉴定等分析了漳河流域邯郸段水体微塑料的分布特征,综合环境因子开展相关性分析,并依据生态风险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微塑料污染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漳河水体微塑料平均丰度丰水期(6717±2350)n·m^(-3)>枯水期(4133±1674)n·m^(-3),从上游到下游呈递增的趋势;其中,纤维状(75.9%-77.4%)、蓝色(44.7%-55.2%)、粒径0-2 mm(85.9%-89.5%)的微塑料占据主导地位,聚合物成分以PE、PP和PA为主;微塑料丰度与总磷和氨氮呈正相关,与空气指数和降雨量呈显著相关,而与人口呈极显著正相关,微塑料分布受当地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生态风险评估模型显示,总体上该区域微塑料污染程度较低,部分点位风险指数较高,其潜在风险应引起重视.该研究结果可为从山区到平原的城市河流微塑料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漳河 分布特征 自然条件 人类活动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河北省铁尾矿区划与典型库区的尾矿砂特性对比研究
5
作者 凡涛涛 李泓锋 司春棣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3-201,共9页
河北省是我国钢铁强省,铁尾矿库数量众多,尾矿的大量堆积会引发包括生态环境破坏、土地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深入探究铁尾矿砂理化特性、拓宽资源化利用途径、实现铁尾矿减排迫在眉睫。本文旨在系统对比河北省不同区... 河北省是我国钢铁强省,铁尾矿库数量众多,尾矿的大量堆积会引发包括生态环境破坏、土地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深入探究铁尾矿砂理化特性、拓宽资源化利用途径、实现铁尾矿减排迫在眉睫。本文旨在系统对比河北省不同区域铁尾矿砂特性,为其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依据地理分布特征,将河北省铁尾矿分布划分为冀北地区、冀东地区、冀中地区与冀南地区四区。以四区典型铁尾矿砂为对象,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激光粒度测试、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对比研究四区铁尾矿砂物化特性、微观形貌、水化活性和铁尾矿基胶砂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河北省铁尾矿主要集中在冀北地区和冀东地区。四区铁尾矿砂的物相组成以石英为主,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氧化钙、氧化铝和氧化镁,但含量存在差异。在粒度方面,铁尾矿砂粒径分布范围广但总体偏细,满足粉体粒径特征。微观形貌上,冀中地区、冀南地区、冀东地区和冀北地区的铁尾矿砂微观形貌各异,分别呈不规则块状与粒状聚合态、块状、片状表面附着微小颗粒和片状表面粗糙附着粉状颗粒。力学性能测试表明,掺入铁尾矿砂后,水泥胶砂各龄期抗压强度明显降低,微观形貌和物化特性对铁尾矿基胶砂力学性能有显著影响,对比水泥胶砂28 d抗压强度,冀北地区、冀中地区、冀东地区和冀南地区铁尾矿胶砂分别下降40.65%、36.49%、47.11%和35.57%,活性指数分别为59.35%、63.51%、52.89%和64.43%。四区典型铁尾矿砂特性分析表明,铁尾矿砂可直接或活性提升后作为细骨料、填料、矿物掺合料用于建筑材料和矿山填充等领域,实现其高值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尾矿分布 物化特性 力学性能 水化活性 微观形貌 利用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火山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强震活动趋势的指示 被引量:1
6
作者 石富强 王芃 +5 位作者 杨晨艺 王光明 刘洁 邵志刚 王庆林 贾若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91,共19页
基于史密森学会火山目录分析了全球火山活动的时空特征,并结合中国地震台网目录讨论了火山活动对全球和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趋势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①全球火山活动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百年周期特征,且百年周期内火山活动和M≥8.0大震之间... 基于史密森学会火山目录分析了全球火山活动的时空特征,并结合中国地震台网目录讨论了火山活动对全球和中国大陆强震活动趋势的指示意义。结果显示:①全球火山活动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百年周期特征,且百年周期内火山活动和M≥8.0大震之间存在着频次准同步和能量互补现象;②中国大陆1955年前后强震活动状态的变化可能与同期全球火山活动状态变化密切相关,且二者可能受控于百年周期内地球内部能量积累与释放的状态变化;③2022年汤加火山的剧烈喷发意味着地球内部能量仍在持续释放。结合全球M8地震和中国大陆M7浅源地震的活动特征,认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全球及中国大陆的大震活动状态可能与二十世纪上半叶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 地震 时空分布特征 地震趋势 全球和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分布式电源时空相关及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分布特性的有源配电网概率潮流 被引量:14
7
作者 徐艳春 李思佳 +1 位作者 汪平 MI Lu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50-2563,I0084,I0085,共16页
目前分布式电源(distribution generation,DG)和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充电负荷等随机变量接入电力系统时时空特性考虑不足,会导致概率潮流计算偏离实际。因此该文提出了考虑DG时空相关及EV分布特性的有源配电网概率潮流模型。... 目前分布式电源(distribution generation,DG)和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充电负荷等随机变量接入电力系统时时空特性考虑不足,会导致概率潮流计算偏离实际。因此该文提出了考虑DG时空相关及EV分布特性的有源配电网概率潮流模型。首先,利用场景生成建立时空相关的风电、光伏出力概率模型;然后,考虑路网约束和用户心理,建立考虑EV时空分布特性的负荷概率模型;最后,以Nataf变换结合奇异值分解处理相关性输入变量,运用三点估计法对概率潮流进行计算,通过Cornish-Fisher级数拟合得到累积分布函数。以IEEE-33节点系统进行测试,利用所提模型分析了DG时空相关性和EV分布特性对配电网潮流的影响。结果表明DG时空相关性主要影响系统的波动性,EV分布特性主要影响系统的运行特性。该文研究可为新型配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电源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 场景生成 时空特性 有源配电网 概率潮流 Nataf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河谷城市浅层地下水铁锰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西宁市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春燕 刘景涛 +7 位作者 朱亮 张玉玺 荆继红 黄冠星 周冰 陈玺 解飞 李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76-1790,共15页
【研究目的】高原河谷城市因受地形条件限制,生态环境脆弱,强烈的人为活动已对地下水产生剧烈影响。铁锰离子已成为典型高原河谷城市西宁市浅层地下水中超Ⅲ类地下水的主要贡献指标,威胁着当地生态环境安全及居民身体健康。深入探究高... 【研究目的】高原河谷城市因受地形条件限制,生态环境脆弱,强烈的人为活动已对地下水产生剧烈影响。铁锰离子已成为典型高原河谷城市西宁市浅层地下水中超Ⅲ类地下水的主要贡献指标,威胁着当地生态环境安全及居民身体健康。深入探究高原河谷城市浅层地下水中铁、锰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提出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及缓解供水水质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持。【研究方法】本文以西宁市144组浅层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结合研究区地质、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水文地质调查资料与人类活动影响,研究了西宁市浅层地下水中铁锰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超标率分别为20.98%和9.79%,对超Ⅲ类地下水的贡献率排名较2012年分别上升2名和3名。建设用地中浅层地下水铁锰超标率比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用地分别高出1.4倍和3.47倍;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有36种,建设用地中地下水化学类型多达21种,高铁锰地下水主要富集于HCO_(3)–Ca·Mg型水、HCO_(3)·SO_(4)–Ca型水中。地下水中铁锰离子的迁移和富集,除了与上覆盖层性质、地面污染、地下水径流条件有关外,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环境,与酸碱条件无明显相关。【结论】研究区地下水中铁锰含量升高主要是受原生沉积环境所致,而局部建设用地中浅层地下水铁锰含量升高则是受原生沉积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所致,因此有必要对建设用地中的地下水铁锰含量进行长期监测,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防止未来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含量进一步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人类活动 铁锰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西宁市 青海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宁市富铁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春燕 刘景涛 +9 位作者 荆继红 张玉玺 朱亮 黄冠星 张英 陈玺 周冰 杨明楠 解飞 李备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55,共11页
地下水是西宁市的重要供水水源,调查发现其地下水中富铁,限制了开发利用,而针对不同类型含水层中富铁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缺乏研究。以144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测试数据为基础,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借助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等方法... 地下水是西宁市的重要供水水源,调查发现其地下水中富铁,限制了开发利用,而针对不同类型含水层中富铁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缺乏研究。以144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测试数据为基础,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借助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含水层地下水中铁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层(Ⅰ区)地下水中Fe超过质量浓度0.3 mg/L的水占27.85%,分别是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含水层(Ⅱ区)和基岩裂隙含水层(Ⅲ区)的1.6倍和2.7倍,富铁地下水(质量浓度大于0.3 mg/L)在建设用地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区;还原环境和人类活动(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富铁河水的入渗)可能是影响Ⅰ区地下水中铁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Ⅱ区中富铁地下水除了受还原环境的影响外,农业氮肥的施用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重要影响因素,Ⅲ区中富铁地下水主要受控于还原条件;在区域尺度上,富铁地下水沿河流呈条带或斑状分布,原生地层中铁矿床和人类活动(工业废水)释放的铁是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离子的主要来源,地下水中铁离子的迁移和富集主要受还原条件的控制,径流条件也起到一定作用,与pH无明显相关性,未引起明显的“盐效应”。研究结果可为西宁市及类似干旱—半干旱区城市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人类活动 含水层 Fe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西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感应电机负荷特性的主动配电网电压模型预测控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毛文博 曹冬志 +3 位作者 姚良忠 朱克东 周竞 廖思阳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99,108,共9页
针对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引发主动配电网电压越限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感应电机负荷特性的主动配电网电压模型预测控制方法。首先,通过建立感应电机负荷的稳态模型,分析了其有功和无功与并网点电压的耦合关系,提出考虑感应电机负荷特性的配... 针对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引发主动配电网电压越限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感应电机负荷特性的主动配电网电压模型预测控制方法。首先,通过建立感应电机负荷的稳态模型,分析了其有功和无功与并网点电压的耦合关系,提出考虑感应电机负荷特性的配电网状态估计方法,实现了对关键状态量的实时在线监测。然后,计及各类电压调节资源,构建考虑感应电机负荷特性的电压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并通过状态预测、滚动优化和反馈控制3个关键环节,在维持配电网电压安全的前提下,以最低调节成本实现感应电机负荷并网点电压与设定值的偏差最小化。最后,基于IEEE33节点系统算例进行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在提高状态估计精度、改善电压控制效果方面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配电网 感应电机 模型预测控制 电压优化控制 负荷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V2G储能特性与负荷需求响应的主动配电网低碳鲁棒调度 被引量:20
11
作者 车彬 张泽龙 杨燕 《电网与清洁能源》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39,共11页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发展,分布式新能源和灵活性负荷在配电网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主动配电网的低碳经济调度面临巨大挑战。考虑系统碳排放的同时考虑车辆到电站(vehicle-to-grid,V2G)的储能特性,建立了电动汽车有序充...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发展,分布式新能源和灵活性负荷在配电网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主动配电网的低碳经济调度面临巨大挑战。考虑系统碳排放的同时考虑车辆到电站(vehicle-to-grid,V2G)的储能特性,建立了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模型。基于可转移负荷和可中断负荷进行负荷需求响应建模,并对配电网支路潮流约束进行二阶锥松弛处理,以主动配电网调度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了一种考虑V2G储能特性与负荷需求响应的主动配电网日前低碳经济调度模型;计及风光出力不确定性得到主动配电网低碳鲁棒调度模型并采用行列生成算法(column and constraint generation,CCG)算法进行求解,以保证最坏场景的碳排放在允许范围以内。采用IEEE 33节点配电系统算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有效降低主动配电网的调度成本和碳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配电网 V2G储能特性 负荷需求响应 阶梯型碳交易 鲁棒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驱动等离子体射流中活性粒子空间分布规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包涵春 关银霞 +3 位作者 王世强 唐诗雅 李超 郭亚逢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3-172,共10页
为探究大气压脉冲驱动等离子体射流中活性粒子空间分布特性,采用同轴双环等离子体射流反应器,在外施脉冲激励驱动下,研究各活性粒子在不同电离段的特征峰相对强度沿轴向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脉冲激励等离子体射流所有测量点位均... 为探究大气压脉冲驱动等离子体射流中活性粒子空间分布特性,采用同轴双环等离子体射流反应器,在外施脉冲激励驱动下,研究各活性粒子在不同电离段的特征峰相对强度沿轴向空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脉冲激励等离子体射流所有测量点位均能检测到NO、OH、N_(2)、N_(2)^(+)、He等活性粒子特征峰,其中以OH、N_(2)、N_(2)^(+)粒子所对应的发射光谱谱带及特征峰较为显著;在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之间的电场驱动电离段,活性粒子NO、OH、N_(2)的特征峰相对强度在靠近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区域较高,而在两电极中间的区域相对强度较低,不同激发能级He、N_(2)^(+)特征峰相对强度沿气流方向逐渐降低;在接地电极至反应器管口的半开放离子激发段,活性粒子NO、OH以及不同能级N_(2)、N_(2)^(+)、He特征峰的相对强度轴向分布呈现出随着气流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反应器管口至等离子体射流末端区域的开放离子激发段,活性粒子OH、NO与不同能级He特征峰的相对强度轴向分布随气体流动方向逐渐减弱,不同能级N_(2)、N_(2)^(+)特征峰的相对强度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规律,为脉冲驱动等离子体射流能量传递过程与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放电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 活性粒子 空间分布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1-2020年南海生成热带气旋的活动规律与大风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亚新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1,共8页
利用东京台风中心提供的1971—2020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南海生成热带气旋的发生频数、发生源地、强度和持续时间、移动路径以及大风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热带气旋主要生成于5—12月,其中6—9月为盛行期,约有70... 利用东京台风中心提供的1971—2020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对南海生成热带气旋的发生频数、发生源地、强度和持续时间、移动路径以及大风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热带气旋主要生成于5—12月,其中6—9月为盛行期,约有70%的热带气旋生成;热带气旋生成位置季节变化明显,6—9月多生成于南海北部17°N附近,11月—次年4月多生成于14°N以南的南海南部,5月和10月为季节转换期,生成位置大幅北进或南撤;热带气旋中心最低气压为940~1004 hPa,平均值为985.4 hPa,近中心最大风速为35~85 kt,平均值为48.3 kt,平均持续天数为6.2 d;热带气旋移动路径以西移和西北移路径居多,各月都有发生,其次为东北移路径,主要发生在5—6月;近90%的南海热带气旋10级以上大风以中心呈对称分布,大风圈平均半径为53.2 n mile,在7级以上大风中以中心呈对称分布的略多于不对称分布的,7级大风圈的平均半径为142.3 n mi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热带气旋 活动规律 大风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来海州湾沉积物中黑碳分布特征及环境意义
14
作者 苗继红 谭志海 +4 位作者 毛龙江 雷秋景 王雪梅 袁煜博 高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9,共12页
沉积物中黑碳记录了百年来区域生物质燃烧特征变化。本文以海州湾入海潮滩采集的岩芯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热光反射法(TOR)分别对沉积物黑碳、焦炭和烟炱进行测定,分析探讨海州湾近百年来生物质燃烧演变过程。利用相关性分析、主... 沉积物中黑碳记录了百年来区域生物质燃烧特征变化。本文以海州湾入海潮滩采集的岩芯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热光反射法(TOR)分别对沉积物黑碳、焦炭和烟炱进行测定,分析探讨海州湾近百年来生物质燃烧演变过程。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特征比值法分析黑碳含量的历史变化和可能来源,试图揭示该区域百年来能源结构的转变过程。结果表明,近百年来沉积物黑碳、焦炭、烟炱质量分数垂直变化幅度较大,分别在0.507~1.281 mg·g^(-1),0.395~1.080 mg·g^(–1),0.112~0.389 mg·g^(-1)范围内变化。其中,黑碳质量分数高值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0.873~1.029 mg·g^(-1)),而低值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中叶期间(0.675~0.751 mg·g^(-1))。不同区域黑碳分布比较发现,我国东部边缘海地区比青藏高原和瑞典湖泊高出10倍,但发达国家黑碳通量峰值出现时间早,反映了黑碳沉积与区域工业化水平和人类活动相关性显著。黑碳特征比值法(char/soot)的源解析结果表明,黑碳的来源中化石燃料燃烧占48.8%,是生物质燃烧的4.2倍。根据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char/soot比值结果分析,黑碳在1950年以前主要来源是生物质燃烧,在1950年以来煤炭燃烧、工业源、交通源比重增加,主要和区域人口、工业总产值、能源消费等因素有关,人类活动占据主导。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该区域黑碳污染状况及制定未来海州湾地区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分布特征 源解析 人类活动 能源结构 海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德市白鹇分布特征及活动节律
15
作者 许在恩 吴文骁 +3 位作者 彭健健 徐裕良 吴家森 库伟鹏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期30-33,共4页
为了解浙江省建德市境内白鹇(Muntiacus reevesi)的分布及活动节律,于2022年1-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布设102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调查了36720相机日。结果表明:白鹇倾向于在常绿阔叶林中活动(相对丰富度指数为3.44%),... 为了解浙江省建德市境内白鹇(Muntiacus reevesi)的分布及活动节律,于2022年1-12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布设102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调查了36720相机日。结果表明:白鹇倾向于在常绿阔叶林中活动(相对丰富度指数为3.44%),在海拔200~299 m的区域活动更频繁(相对丰富度指数为2.56%),以航头镇的活动强度最大(相对丰富度指数为8.33%);白鹇种群日活动模式为三峰型,活动高峰分别为6:00、11:00和17:00;全年当中以3-4月份和11月份活动较为频繁。研究结果可为白鹇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活动节律 红外相机 白鹇 建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强对流雷暴云分布特征 被引量:56
16
作者 张鸿发 郭三刚 +4 位作者 张义军 程国栋 石运强 普布卓玛 侯正俊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8-564,共7页
利用青藏高原1950—2000年50年5~9月的雷暴天气资料,特别是近20年在青藏高原多次实验观测的地面和高空天气资料及部分雷达回波资料,揭示了青藏铁路沿线强对流雷暴天气分布的变化特征及高原强雷暴云日变化和强雷暴云生命史特点。结果表... 利用青藏高原1950—2000年50年5~9月的雷暴天气资料,特别是近20年在青藏高原多次实验观测的地面和高空天气资料及部分雷达回波资料,揭示了青藏铁路沿线强对流雷暴天气分布的变化特征及高原强雷暴云日变化和强雷暴云生命史特点。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铁路沿线强雷暴天气由北向南增加,多雷暴中心在高原中部的那曲、安多和索县一带,呈东西向,与青藏高原山脉走向一致。雷暴发生次数年均达到90次,5~9月占全年的97%。青藏高原强对流雷暴云中有87%产生霰和强阵性降雨,其中有63%为雨夹雹。高原强雷暴云从5月月均达到10次后逐月增加,6月猛增到20次左右,7月最多月均达到25次以上,8月较多达到20次以上,9月减少到20次。高原雷暴云发生时段主要在15~22时(北京时,下同),由北向南推迟,那曲主要在17~19时,拉萨在21~23时,06~11时基本上没有雷暴。那曲出现强雷暴的峰值时段要比拉萨早6h,出现雷暴相对比例高一倍。高原强雷暴云生命史的持续时间≤1h的达到70%以上,持续时间1~2h的达到20%,而持续时间>2h的不到数总数的10%。那曲强雷暴云持续时间明显比拉萨长,且相对比率高。50年间3个时段雷暴发生次数说明,最近10年青藏铁路沿线出现强对流雷暴频数略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青藏铁路 雷暴活动和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中国雷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73
17
作者 巩崇水 曾淑玲 +3 位作者 王嘉媛 张博凯 尚可政 王式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42-1449,共8页
利用198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EOF分解和主值函数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年平均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及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的地理分布可大致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东南高发区、西南高发区、东北次高... 利用198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EOF分解和主值函数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年平均雷暴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年际变化及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雷暴日的地理分布可大致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东南高发区、西南高发区、东北次高区和西北低发区。年平均雷暴日的时间分布表现为夏季多、冬季少;一天之中雷暴出现的时间集中在下午到晚上。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呈现出1980年代和2000年代2个相对多发期和1990年代相对少发期,其中2000年代雷暴事件的相对多发表现为下午和夜间雷暴事件的增加。近30年中国北方地区的雷暴整体呈现出减少趋势,而南方则是先减后增,其距平场的年代际变化较为明显。EOF分解后距平场第一向量的方差贡献达到32.4%,在空间上表现为南北相异型,其余各向量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区域性异常,前12个向量累积方差贡献达到80.9%。此外,ENSO事件对中国雷暴尤其是南方地区影响较为明显,两广和云贵地区呈现出相反的距平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气候特征 Eof分解 时空分布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53
18
作者 尹丽云 许迎杰 +3 位作者 张腾飞 刘雪涛 谢屹然 徐开 《灾害学》 CSCD 2007年第2期87-92,共6页
利用1971-2005年云南13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云南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运用保证率公式计算了云南不同地区的雷暴可能初终日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暴天气35年来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年平... 利用1971-2005年云南132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云南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运用保证率公式计算了云南不同地区的雷暴可能初终日时空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雷暴天气35年来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滇西北最少,滇西南最多。滇东北、滇西北雷暴初日开始较晚,雷暴终日结束较早。全省雷暴集中发生在4-9月。全省雷暴日变化基本相同,呈两峰一谷的变化趋势,最大峰值发生在午后14-22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 分布特征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观测的西南地区闪电的时空分布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义耕 刘洁 +2 位作者 王介君 麦博儒 陈倩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89-495,共7页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所获取的10 a闪电资料(1998—2007年)对西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多,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闪电主要集中在...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所获取的10 a闪电资料(1998—2007年)对西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多,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闪电主要集中在春末仲夏发生,呈现单峰值特征,4—8月是闪电高发期(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84.83%)。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表明,闪电峰值区集中在傍晚、午夜前后两个时段,闪电谷值区出现在09:00—12:00,夜雷暴多,这是与其他地区闪电日变化显著不同的地方。在对闪电次数进行了探测效率订正后,根据LIS注视时间,计算了闪电密度。西南地区闪电密度分布大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闪电密度较高、面积较大的高值中心位于中越交界的老山一带,非常明显的大片低发区主要位于西南西部地区。研究表明:西南地区闪电时空分布与当地的地形地势、水汽和地理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电活动 时空分布 闪电密度 夜雷暴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雷电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被引量:16
20
作者 孟英杰 汪金福 袁业畅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4-149,共6页
利用湖北省18个基本气象观测站1957-2004年48年的雷暴观测资料,探讨了该省的雷暴时空分布规律,并根据近年来该省雷电灾害事例,分析了该省现代雷电灾害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御对策,供该省防雷减灾工作参考。
关键词 雷暴 分布规律 雷灾特点 防御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