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夜光遥感新冠疫区主要城市经济时空分析
1
作者 李睿锴 赵宗泽 +3 位作者 汤晓洁 张嘉芸 王冠 张丽娟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51,共9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文简称“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该研究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night time light,NTL)数据,选取5个曾发生大规模聚集性疫情的国内主要城市,建立NTL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文简称“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该研究基于NPP-VIIRS夜间灯光(night time light,NTL)数据,选取5个曾发生大规模聚集性疫情的国内主要城市,建立NTL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统计值的拟合模型,反演经济月度变化情况,得到GDP空间化数据,并利用月度间GDP密度差值分析经济空间变化趋势。得出主要结论如下:①利用NTL指数进行GDP空间化得到的GDP预测值相对误差较小,能够直观清晰地反映出城市经济受疫情影响情况;②受到人员流动政策影响,大多数城市边缘区域在疫情初期和后期经济出现衰退,在疫情中期经济出现增长,而中心区经济在疫情中期出现衰退,在疫情初期受影响较小且疫情后期恢复增长迅速;③城市中心区域经济抵御疫情影响能力强于边缘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灯光指数 新冠疫情 国内主要城市 GDP空间化 经济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杜军 黄志诚 +2 位作者 程巳阳 德庆卓嘎 王挺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61-1174,共14页
基于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和夜降水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多年平均的年昼降水量总体上自东向西减少,年夜... 基于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小时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近40年西藏昼夜降水量和夜降水率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多年平均的年昼降水量总体上自东向西减少,年夜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夜降水量大于昼降水量;雅鲁藏布江中游是西藏夜降水率的中心地带;春季昼夜降水量与海拔高度相关性最显著,夏秋两季和全年的昼夜降水量与经度相关系数最大;夜降水率,在冬季是高纬地区大于低纬地区,而在夏秋两季则是高海拔地区小于低海拔地区。近40年,西藏73.7%的站年昼夜降水量均趋于增加,57.9%的站年夜降水率呈减少趋势,63.2%的站夜降水量变化趋势大于昼降水量;西藏平均年昼夜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夜降水量增速大于昼降水量,主要表现在春夏两季;因冬春秋三季夜降水率均减小,导致年夜降水率趋于减小。从年代际变化来看,近40年中,20世纪80年代是年昼夜降水量最少的年代,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1世纪1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夜降水率则在20世纪80年代最高、21世纪10年代最低。Mann-Kendall突变检验显示,西藏仅有春季昼夜降水量、冬季夜降水量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发生了气候突变,前者增多,后者变少;2004年、2011年和2009年分别是冬季、春季和年夜降水率的突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降水量 夜降水率 空间分布 线性趋势 年代际变化 气候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7—2020年沂蒙山区极端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回佩晨 徐旻天 +4 位作者 时延锋 王希 徐晶 徐征和 徐立荣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28,共14页
【目的】为深入掌握全球变暖背景下沂蒙山区极端气温事件及复合极端高温事件的动态演变特征,以期为预防区域性灾害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1977—2020年沂蒙山区的逐日气温资料,利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复小波... 【目的】为深入掌握全球变暖背景下沂蒙山区极端气温事件及复合极端高温事件的动态演变特征,以期为预防区域性灾害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根据1977—2020年沂蒙山区的逐日气温资料,利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复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沂蒙山区极端气温事件及昼夜复合高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极端气温指数对全球变暖停滞现象的响应特征及发生持续性昼夜复合高温事件时的环流特征。【结果】结果表明:(1)近44年,沂蒙山区暖指数(TN90、TX90、SU25)呈上升趋势,冷指数(TN10、TX10、FD0)呈现下降趋势,具有昼夜不对称性,昼夜温差缩小,促使昼夜复合高温事件的发生。(2)极端气温指数突变时间大多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突变时间上冷指数早于暖指数,突变后极端气温暖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极端气温冷事件的发生频率减少;昼夜复合高温事件以2012为界,前期波动不明显,高发于2012—2020年;各极端气温指数及昼夜高温事件均在1998—2012年间响应了全球变暖停滞现象。(3)沂蒙山区西部地区为暖夜日数(TN90)、暖昼日数(TX90)以及昼夜复合高温事件的增速显著高值区。(4)沂蒙山区夏季昼夜复合高温事件在2012—2020年持续性较强,南压高压异常偏北偏东,中层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是影响沂蒙山区持续昼夜复合高温的环流机制。【结论】综上,研究区将延续暖化趋势,沂蒙山西部为极端气温事件及复合极端高温事件的高发区域且在近些年增温显著,应重点关注以上地区长历时高强度增温在城市规划、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及时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促进沂蒙山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时空变化 昼夜复合高温事件 全球变暖停滞 沂蒙山区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0—2020年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4
作者 胡佳岚 李双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9-157,共9页
[目的]在陕西3大地理单元中,秦巴山区土壤侵蚀强度仅次于黄土高原。明晰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与气候变暖的响应关系,对区域土壤侵蚀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1970—2020年逐日降水数据,辅以BG分割法、经验正交函数和Lasso回... [目的]在陕西3大地理单元中,秦巴山区土壤侵蚀强度仅次于黄土高原。明晰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与气候变暖的响应关系,对区域土壤侵蚀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1970—2020年逐日降水数据,辅以BG分割法、经验正交函数和Lasso回归等方法,对秦岭南北地区夏季昼晴夜雨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970—2020年,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呈现显著增加趋势。空间上,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主导模态为全区一致增强。其中,1000 m以下的谷地和平原区,是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变化的敏感区。在影响因素上,秦岭南坡、汉江谷地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变化与气象因子相关性高于关中平原。其中,秦岭南坡夏季昼晴夜雨强度主导气象因子为日照时间,而汉江谷地则受日照时间和平均风速的共同影响。[结论]2003年后秦岭南北夏季昼晴夜雨强度存在突变增强。以白天高温、夜间强降水为侵蚀形态的降水类型,将成为秦岭南北水土保持防治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昼晴夜雨 时空分析 Lasso回归 秦岭南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水稻穗部夜间远红外增温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3
5
作者 戴云云 丁艳锋 +3 位作者 刘正辉 王强盛 李刚华 王绍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14-420,共7页
以武育粳3号为材料,在开放环境下使用远红外加热器对水稻穗部进行增温处理,研究了灌浆结实期穗部日间或夜间增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增温降低了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增加了垩白发生,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 以武育粳3号为材料,在开放环境下使用远红外加热器对水稻穗部进行增温处理,研究了灌浆结实期穗部日间或夜间增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增温降低了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增加了垩白发生,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与日间增温影响一致。夜间增温提高了稻米蛋白质含量,与日间增温相似,但夜间增温有降低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趋势,与日间增温相反。夜间增温处理淀粉结构与日间增温差异较分明,尤其是胚乳腹部,夜间增温胚乳腹部的淀粉粒个体较大,棱角分明,排列紧密;而日间增温淀粉体较小,呈圆形和椭圆形,但数量较多。夜间增温对淀粉相对结晶度的影响与日间增温相似,但夜间增温增幅较小。总体来说,灌浆结实期夜间增温对稻米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影响与日间增温一致,对蒸煮食味品质和淀粉结构的影响与日间增温存在很大的差异,且夜间增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程度整体上小于日间增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增温 日间增温 稻米品质 淀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季节性昼夜增温的不对称性及其对植被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杰 杜自强 +2 位作者 张红 张霄羽 赵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909-3919,共11页
基于1982—2015年气象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近34年季节性昼夜增温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GIMMS-NDVI 3g遥感数据和植被区划数据,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植被分区植被对季节性不对称性增温的响应。结果表... 基于1982—2015年气象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我国近34年季节性昼夜增温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GIMMS-NDVI 3g遥感数据和植被区划数据,采用偏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植被分区植被对季节性不对称性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34年来中国昼夜气温普遍存在极为显著的上升趋势;昼夜增温在各季节均表现出不对称特征,且该不对称特征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季、夏季、秋冬和冬季白天增温速率分别为夜间增温速率的1.49倍、0.98倍、0.73倍和1.69倍;(2)不同分区植被对季节性昼夜不对称增温的响应各异:相对于夜间增温,白天增温对植被活动影响程度更大,影响区域更为广泛;春季和冬季昼夜增温对植被活动的影响范围更广,且春、秋季昼夜增温对植被NDVI的上升普遍起到促进作用;(3)季节非对称性昼夜增温对不同分区的植被活动有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程度随季节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中国昼夜增温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及其对不同类型植被的影响,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季节性昼夜不对称增温对中国陆地植被动态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增温 不对称变化 植被活动 气候变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7—2021年淮河流域FVC时空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赵胜楠 王宇 +1 位作者 乔旭宁 赵同谦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0-190,共11页
植被覆盖状况及其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议题,研究淮河流域植被覆盖度(Frac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FVC)的时空变化趋势,对于揭示气候过渡带脆弱生态系统演化及驱动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上... 植被覆盖状况及其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议题,研究淮河流域植被覆盖度(Frac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FVC)的时空变化趋势,对于揭示气候过渡带脆弱生态系统演化及驱动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上的Landsat影像计算淮河流域的植被覆盖度,分析FVC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夜间灯光强度、气温、降水量、蒸散发、土壤和地形等数据,从年际尺度和空间尺度分析FVC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7—2021年淮河流域FVC整体呈增加态势,FVC变化趋势在空间上以稳定和改善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45.2%和39.7%,改善区域集中在信阳、驻马店、南阳、洛阳等地,退化区域集中在南通、泰州、盐城、临沂、潍坊、郑州和阜阳等地。在年际尺度,FVC变化与夜间灯光强度的显著性高于气温和降水量,淮北区域FVC增加趋势不如淮南区域显著。在空间尺度,夜间灯光强度、潜在蒸散发、降水量和地形是淮河流域FVC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夜间灯光数据表征的人类活动对FVC的影响最大;夜间灯光数据对FVC变化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正相关区域面积占比25.4%,主要为耕地和林地;负相关区域面积占比14.7%,主要为地级市乃至县城的中心城区。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变化的共同作用是淮河流域近35年来植被变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对FVC变化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56.0%和44.0%。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绿色城镇化道路及生态保护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GEE 人类活动 夜间灯光 气候变化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桂林漓江典型河段水化学昼夜动态变化及其对岩溶碳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章程 肖琼 +3 位作者 苗迎 郭永丽 汤庆佳 郝玉培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13-621,共9页
岩溶区河流水化学昼夜动态变化的研究,对年际尺度河流监测计划制定、碳循环研究及其通量估算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本文选择桂江上游漓江典型岩溶河流,开展不同河段水化学高分辨率监测和高频水样取样工作,分析了水化学的昼夜动态变化、... 岩溶区河流水化学昼夜动态变化的研究,对年际尺度河流监测计划制定、碳循环研究及其通量估算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本文选择桂江上游漓江典型岩溶河流,开展不同河段水化学高分辨率监测和高频水样取样工作,分析了水化学的昼夜动态变化、沿流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水化学昼夜循环的生物代谢过程与光合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硅酸盐岩分布河段与碳酸盐岩分布河段水化学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不同的昼夜变化规律。总体上,受补给流域地质背景控制,从北部硅酸盐岩山区到南部峰林平原区,即从上游到下游,水温、pH、SpC、Ca^(2+)和HCO_3~–离子含量逐渐升高,升高幅度分别为3.63℃、1.99、125.23μS/cm、22.42 mg/L、73.32 mg/L。DO、pH、Sp C、Ca^(2+)、HCO_3~–及δ13CDIC等指标昼夜变化主要受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控制,最大昼夜变幅分别为19.4 mg/L、2.02、56.4μS/cm、12 mg/L、48.8 mg/L、–2.05‰。K+、Na+和NO_3~–离子含量昼夜变化主要受生物代谢过程(同化作用)控制。桂林河段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消耗水体DIC及伴随的Ca沉降能显著影响水体饱和度和CO_2分压,白天CO_2分压下降,水体处于过饱和状态,对水气界面脱气过程发生具有抑制作用。阳朔河段水体均处于过饱和状态,CO_2分压处于与大气平衡的临界线附近,意味着随着流程的增加,水体产生脱气的可能性在减小,说明秋冬季由岩溶作用溶蚀产生的碳汇是相对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昼夜动态变化 光合作用 流域地质背景 桂林漓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昼间亚高温胁迫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1
9
作者 李天来 李淼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0-225,共6页
为了探讨日光温室春末夏初亚高温环境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环境,在番茄第1花序第1花开花当天,以25℃为对照,研究35℃昼间亚高温处理对番茄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光照度条件下,3d以下35℃昼间亚高温... 为了探讨日光温室春末夏初亚高温环境对番茄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人工气候室模拟环境,在番茄第1花序第1花开花当天,以25℃为对照,研究35℃昼间亚高温处理对番茄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光照度条件下,3d以下35℃昼间亚高温处理可提高番茄净光合速率,而6d以上昼间亚高温处理可明显降低番茄的净光合速率;同时适宜温度(对照,25℃)处理的番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而35℃昼间亚高温处理的番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出现轻度"光合午休"现象;昼间亚高温处理可提高番茄叶片气孔导度、降低气孔限制值、增加开放气孔的比率、提高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这些结果说明,在适宜光照条件下,番茄遭受昼间亚高温胁迫的初期可通过调节自身一些相关反应来适应环境,避免光合速率的降低,而当胁迫时间达到6d以上时则会对光合作用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番茄"光合午休"现象不仅与光照度有关,而且与温度有关;昼间亚高温对番茄光合速率的影响与气孔无关,是由非气孔因素限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作用 温室 农产品 昼间亚高温 番茄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华北地区昼夜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贾艳青 张勃 +5 位作者 张耀宗 马彬 唐敏 王国强 刘秀丽 罗正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109,共7页
基于1960-2014年华北地区68个观测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昼夜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年昼夜降水量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阶梯式减少的趋势,昼降水量年均减少0.70mm,夜降水量年均减少0.39mm。华北地区东北部和山东... 基于1960-2014年华北地区68个观测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昼夜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年昼夜降水量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阶梯式减少的趋势,昼降水量年均减少0.70mm,夜降水量年均减少0.39mm。华北地区东北部和山东丘陵地区中西部昼降水量下降趋势较明显,华北中西部、山东丘陵地区东南部夜降水量下降趋势较明显。近35年,华北地区昼夜降水量偏少,其中,1980s是昼夜降水最少的阶段。华北地区夏季和秋季昼降水量均呈减少趋势,且夏季减少趋势明显;春季和冬季昼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华北地区夜降水量春、夏、秋季均呈减少趋势,且夏季和秋季减少趋势较明显。夏季昼降水的显著减少是华北地区降水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华北中部平原地区、山东丘陵地区夏季昼降水量减少幅度大于西部山地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降水 时空特征 变化趋势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变墙房间夏季夜间通风效果实验 被引量:12
11
作者 冯国会 韩淑伊 +2 位作者 刘馨 黄凯良 李慧星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93-697,共5页
目的分析相变储能房间夏季夜间通风的降温效果,在节能的前提下提高房间的舒适度.方法笔者将癸酸和月桂酸质量比66∶34的低温共熔物封装到PE管中制作相变储能墙体,吸收夏季夜间室外空气的冷量,以降低白天房间室内温度.结果相变墙房间白... 目的分析相变储能房间夏季夜间通风的降温效果,在节能的前提下提高房间的舒适度.方法笔者将癸酸和月桂酸质量比66∶34的低温共熔物封装到PE管中制作相变储能墙体,吸收夏季夜间室外空气的冷量,以降低白天房间室内温度.结果相变墙房间白天平均温度和温度波动情况都明显优于普通房间,相同通风策略下,相变房间白天降温效果比普通房间更加明显,平均温度降低了2.16℃,相变房间降温幅度是普通房间的2倍.结论在白天使室内与相变墙之间进行气流循环,能更加充分利用相变材料贮存的冷量,维持室内温度;相变储能墙体与夜间通风技术相结合,有助于降低室内白天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墙 夜间通风 宏观封装 蓄能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变暖提高荫香叶片的光合能力(英文)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平 孙谷畴 +2 位作者 蔡锡安 饶兴权 曾小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703-2708,共6页
研究了不同氮供应的条件下夜间变暖对荫香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当植株生长在相同的日间温度(25℃),而夜间温度从18℃增至20℃时,叶片的光合速率增高(p<0.05)。高氮供应的植株,夜间变暖下其叶片光合速率较低氮供应的高,氮供应增高能... 研究了不同氮供应的条件下夜间变暖对荫香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当植株生长在相同的日间温度(25℃),而夜间温度从18℃增至20℃时,叶片的光合速率增高(p<0.05)。高氮供应的植株,夜间变暖下其叶片光合速率较低氮供应的高,氮供应增高能促进夜间变暖提高叶片光合速率的效应。在低氮供给和夜间变暖下,植株叶片的光下呼吸和暗呼吸的增高显著(p<0.05)。无论在高氮或低氮供应下,生长在夜间变暖下的植物,其叶片的R ub isco最大羧化速率(Vcm ax)和光合电子传递最大速率(Jm ax)增高(p<0.05),氮供应能增强夜间变暖对Vcm ax和Jm ax的正向效应。夜间变暖降低植株叶片的比叶重,而增加单位叶干重的氮含量(Nm),单位叶面积的氮含量(Na)没发生明显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夜间趋暖将有利于树木叶片光合能力的提高,结合高氮供给将会明显地增高植物的碳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荫香 全球变化 氮供应 夜间变暖 光合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氧灌溉池塘中反硝化细菌丰度昼夜垂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易能 邸攀攀 +5 位作者 王岩 张振华 刘新红 张力 严少华 高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80-86,共7页
为了探讨农用灌溉池塘蓄积的生活污水在富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丰度变化及其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富氧灌溉池塘水体不同深度水层中(上层10-30 cm、中层90∽110 cm、和下层150∽170 cm)反硝化功能基... 为了探讨农用灌溉池塘蓄积的生活污水在富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丰度变化及其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富氧灌溉池塘水体不同深度水层中(上层10-30 cm、中层90∽110 cm、和下层150∽170 cm)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质参数中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浓度、p H值、水温、光照度及NO3--N浓度均具有垂向分层效应,随水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NH4+-N及PO43--P浓度则呈现与前者相反的趋势,随水层加深而逐渐升高;nir K,nir S和nos Z 3类反硝化基因受DO浓度和p H值调节作用显著,均表现为白天丰度高,晚间丰度低的时间效应;3类反硝化基因丰度整体表现为表层水体中的基因丰度高,其次为中层水体,底层水体中的丰度最低的趋势,即同样表现出垂向分层效应。nir S基因丰度总是比nir K基因丰度高,说明nir S型反硝化细菌更能适应富氧灌溉池塘水质环境。3类反硝化基因丰度与环境参数中的DO浓度和p 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富氧条件下灌溉池塘水质参数尤其是DO浓度昼夜垂向变化促使nir K,nir S和nos Z 3类反硝化细菌丰度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和垂直空间分层效应,说明在自然条件下也可能有大量的好氧反硝化细菌存在,并且因为长时间受富氧条件驯化,导致反硝化细菌丰度受DO浓度变化影响较大,可能会促使不同深度水层断面发生的氮转化过程及其强度具有差异。进而为原位状态下好氧反硝化脱氮的可能性提供了更有利的佐证。该研究为富氧污水在用于农田灌溉使用时提供背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灌溉 水质 反硝化细菌 昼夜变化 富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淀粉合成对夜温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玉屏 王军可 +8 位作者 王亚梁 陈燕华 朱德峰 陈惠哲 向镜 张义凯 刘小军 朱艳 曹卫星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25-538,共14页
【目的】探究夜温变化对水稻淀粉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方法】以优质软米浙禾香2号为材料,在灌浆初期设置31℃/20℃(LT)、31℃/24℃(NT)、31℃/28℃(HT)3个夜间温度模式,测定其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及合成关键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 【目的】探究夜温变化对水稻淀粉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方法】以优质软米浙禾香2号为材料,在灌浆初期设置31℃/20℃(LT)、31℃/24℃(NT)、31℃/28℃(HT)3个夜间温度模式,测定其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及合成关键酶活性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1)与NT相比,LT和HT处理显著降低粒重和淀粉积累,降低糊化温度和胶稠度,并影响支链淀粉链长,降低支链淀粉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HT的影响要大于LT;2)LT和HT处理对白天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籽粒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抑制蔗糖转运基因Os SUT1、Os SUT2和Os SUT4在夜间和白天表达;3)LT和HT处理降低夜间和白天蔗糖水解相关酶活性,增加淀粉水解酶活性,导致可溶性糖含量升高,籽粒中糖利用受阻;4)与NT相比,LT和HT处理下腺苷二磷酸葡萄糖含量呈现白天降低而夜晚升高的趋势,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积累及利用受到抑制,颗粒结合淀粉合酶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显著降低,且白天酶活性也受夜间温度的影响;5)与NT相比,LT和HT处理降低了夜间支链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抑制了夜间相关基因的表达,导致支链淀粉合成受阻,但对白天酶活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不大。【结论】夜间高温对淀粉积累的影响要大于夜温降低,夜间高温/低温抑制全天蔗糖转运及代谢,进而抑制淀粉积累;支链淀粉合成受阻是导致直链淀粉相对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直链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白天)受夜温变化影响,而支链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白天)受夜温变化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夜温变化 淀粉积累 生理特性 昼夜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强度昼变化对烟叶蔗糖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丹 杨虹琦 +2 位作者 周冀衡 柳立 彭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4-297,共4页
为探索光照强度昼变化对植物叶片水解酶活性的影响,以烟草叶片为材料,对蔗糖转化酶和可溶性糖含量,蛋白酶活性和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光照强度昼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的昼变化对蔗糖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有较大影... 为探索光照强度昼变化对植物叶片水解酶活性的影响,以烟草叶片为材料,对蔗糖转化酶和可溶性糖含量,蛋白酶活性和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光照强度昼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光照强度的昼变化对蔗糖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有较大影响,随光照强度增强,蔗糖转化酶活性在11:00达到最高点3.933 mg/(g.h),之后开始逐步下降;蛋白酶活性在午后大幅度上升,17:00达到最大值125.33 mg/(g.h),之后迅速下降.对烟叶蔗糖转化酶和蛋白酶活性进行分析时,前者应在11:00左右取样测定;后者应在15:00之后取样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照强度 昼变化 烟叶 蔗糖转化酶 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渗透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保护酶活性昼夜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杨玲 郭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959-6962,共4页
[目的]了解逆境条件对植物体内保护酶活性昼夜变化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研究渗透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电解质外渗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昼夜变化情况... [目的]了解逆境条件对植物体内保护酶活性昼夜变化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研究渗透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电解质外渗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的昼夜变化情况。[结果]一昼夜胁迫中,保护酶活性的变化不仅受PEG浓度和胁迫时间的影响,而且受光照的影响。随着光照时间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电解质外渗率和MDA含量增加、SOD活性持续降低、POD和CAT活性的变化率则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光照结束后,随着黑暗时间的延长,电解质外渗率和保护酶活性先接近对照水平,然后发生较大波动。[结论]玉米幼苗叶片的保护酶活性变化不仅受PEG浓度、胁迫时间的影响,而且受光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幼苗 保护酶活性 昼夜变化 PEG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大棚黄瓜夜间呼吸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德华 庞金安 +1 位作者 霍振荣 李淑菊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1-24,共4页
系统测定了黄瓜的呼吸速率及其夜变化。结果表明,黄瓜呼吸作用速率分布在1.2~1.9CO_2μmol·m^(-2)·S^(-1)之间。不同叶位间呼吸速率明显不同,幼叶和老叶呼吸作用高,健壮叶片呼吸速率低。呼吸速率夜变化表现为直线。温... 系统测定了黄瓜的呼吸速率及其夜变化。结果表明,黄瓜呼吸作用速率分布在1.2~1.9CO_2μmol·m^(-2)·S^(-1)之间。不同叶位间呼吸速率明显不同,幼叶和老叶呼吸作用高,健壮叶片呼吸速率低。呼吸速率夜变化表现为直线。温度明显影响呼吸速率,在30℃前后呼吸达到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呼吸速率 夜变化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夜间通风空调办公建筑降温参数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新荣 杨柳 +1 位作者 刘加平 陈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6-850,888,共6页
为了确定房间的通风换气量及建筑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与夜间通风效果的关系.选择了昼夜温差较大的西安地区进行分析,分析对象为间歇运行的空调办公建筑,分析的工具为能耗模拟软件DeST.研究过程中建立了西安地区典型办公建筑的基准模型,... 为了确定房间的通风换气量及建筑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与夜间通风效果的关系.选择了昼夜温差较大的西安地区进行分析,分析对象为间歇运行的空调办公建筑,分析的工具为能耗模拟软件DeST.研究过程中建立了西安地区典型办公建筑的基准模型,从房间空调室温和建筑空调负荷两个方面对夜间通风的效果进行评价,得出了通风换气次数和围护结构蓄热性能和夜间通风效果的确切关系,为夜间通风建筑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式降温 夜间通风 换气次数 蓄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光处理对节瓜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厚诚 雷雨 陈日远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3-36,共4页
在塑料大棚内设置不同光照强度处理〔自然光(对照)、遮光40%和遮光60%〕,研究遮光处理对节瓜(BenincasahispidaCogn.var.chiehquaHow.)功能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节瓜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各处理在11:00达到峰值... 在塑料大棚内设置不同光照强度处理〔自然光(对照)、遮光40%和遮光60%〕,研究遮光处理对节瓜(BenincasahispidaCogn.var.chiehquaHow.)功能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节瓜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各处理在11:00达到峰值。节瓜Pn峰值随光照强度的减小而降低,叶片Pn达到峰值之前随遮光程度的增大而降低,而达到峰值之后,遮光40%处理的节瓜叶片Pn比对照高。叶片Pn的日变化幅度随遮光程度的增强而减小,叶片的光饱和点随光照强度的减小而明显降低。结果说明遮光处理通过影响环境因子和节瓜叶片生理特性等内在因素而影响其光合作用。塑料大棚内中午前后用遮光强度适宜的遮阳网覆盖,可提高节瓜功能叶片的光合能力,有利于提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瓜 遮光 净光合速率 日变化 光饱和点 遮光处理 光合特性 作用特性 功能叶片 叶片净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地区相变墙蓄冷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30
20
作者 冯国会 曹广宇 +2 位作者 于瑾 陈旭东 胡艳军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5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把相变储能技术应用在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地区,使相变墙夜间通过通风蓄冷,调节室内温度.方法从降低建筑能耗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角度出发,选取癸酸(CA)、月桂酸(LA)两种有机混合物作为相变材料,将建筑材料浸入有机相变材料中制成一种... 目的把相变储能技术应用在夏季昼夜温差较大地区,使相变墙夜间通过通风蓄冷,调节室内温度.方法从降低建筑能耗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的角度出发,选取癸酸(CA)、月桂酸(LA)两种有机混合物作为相变材料,将建筑材料浸入有机相变材料中制成一种新型复合储能构件.对气象数据以及相变材料进行了分析和实验测试.结果通过测试可知选取的有机混合物的相变温度为18.491~24.262℃,符合室内舒适温度范围.通过对气象数据以及对相变材料的实验测试分析可知,昼夜温差较大地区夏季可以应用相变储能墙板实现夜间通风蓄冷,白天吸收室内多余的热量,调节室内温度,提高室内的舒适性.结论相变墙板的应用使室内和室外之间的热流波动幅度减弱,外扰作用时间被延迟,从而可以降低建筑物供暖、空调系统的设计负荷,达到节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储能 昼夜温差 通风蓄冷 空调负荷 建筑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